首先是看和你在一起的人它们家是什么民族的
婚俗
壮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员所组成,没有氏族组织,具有明显的村社特征。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婚。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 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 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 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 ;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陆良北大青鸟视觉设计培训哪家比较好?
北大青鸟以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为依托,通过院校合作和授权合作两大经营模式,实现了体系的规模化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以永不妥协的教育品质,致力于让广大学子成为受人尊重的专业人才,并成为全球专业的职业教育产品提供商和服务商;以匠心和探索精神,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改善就业领域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做出应有贡献。
北大青鸟研发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职业教育产品,目前推出BCSP软件开发专业、BCNT网络运维专业、BCUI全链路UI设计、BCVE视频特效专业等课程。课程研发团队均由学术界权威学者、互联网IT领域技术专家、教育行业研究者共同组成,确保了课程内容的岗位适用性、技术性、先进性。
北大青鸟以“支持每一位学员成为受人尊重的专业人才”为使命,始终践行“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育本质,坚持帮助学员成功就业,永远是硬道理;始终保持回归职业教育的本真,即坚守“教育为本,师爱为魂”的教育理念,以及“内育职业素养,外塑专业技能”的青鸟校训。
北大青鸟始终以岗位需求为本,立足于行业岗位技能,以永不妥协的教育品质,为学员提供优质、全面的教学资源,为企业输送符合岗位要求的亟需人才,让学员学有所成、企业用有所用。
孙渡
姓 名: 孙渡 学 籍: 云南陆军讲武堂步兵科/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六期
字 号: 志舟 党 派: 中国国民党
籍 贯: 云南省陆良县 军 衔: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生 卒: 1898-1967 军 职: 第六兵团司令兼东北“剿共”总副司令
黄 埔 档 案
1898年5月5日,孙渡出生于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新庄村。
1915年陆军小学毕业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
1917年毕业后到滇军警卫第二团任排长,同年随唐继尧入川、黔,晋升连长、营长,在顾品珍等倒戈后仍追随唐。
1922年3月,唐继尧回到昆明,孙渡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
1923年初随滇中镇守使胡若愚入川参与川滇黔之战。十二月滇军败退入黔,升任旅长兼贵州省警务处长。
1924年返滇,任云南省烟草公卖总局局长、云南省宪兵司令。
1927年唐继尧被推翻,孙成为龙云的参谋长。
龙云统一云南后,孙渡于1929年11月21日任为云南省政府委员。
1929年至1930年间,担任云南省团务总局会办。
1930年任第98师第3旅旅长,进兵广西作战。
1931年2月回滇,3月任第十路军参谋长,9月21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
1935年任剿匪第2路军第3纵队司令,防堵追剿红军,后兼任第二路军总指挥部行营主任。
1936年3月,蒋介石委任龙云为黔滇绶靖公署主任,龙仍派孙渡率第三纵队开到贵州威宁,云南昭通,彝良一带尾追 过滇 的红军二、六军团。
3月下旬,红二、六军团挺进滇北,插入宣威县境,孙渡纵队尾追红军至宣威。红六军团肖克曾写信给孙渡,建议双方缔结停战协定,孙渡置之不理,继续尾追,在宣威来宾铺一带向红军发起猛攻,使红军战士数百名伤亡。
经过两天激战,孙渡纵队重创败退。
4月,红二、六军团突破滇军防线向西挺进,直指普渡河,红军渡过金沙江,孙渡纵队才停止追击。
1936年4月18日授孙渡陆军中将军阶。
抗战爆发后,1938年7月龙云任命孙渡为新编五十八军军长,开赴湖北,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奉新高安战役、赣北战役、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8年11月,孙渡与云南部队六十军、新编第三军合编,成立第三十军团。在第一兵团司令张发奎指挥下,三十军团在崇阳一带与日军激战,牺牲参重。
其间曾赴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受训,并任第16期第18总队总队长。
1939年代理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1年参加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参加赣东会战、长衡会战,同年10月16日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5年初升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调驻安庆。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2月率第一集团军总部由安庆调东北锦州,参加国共夺权争利的内战,指挥在东北的滇军部队。
1947年9月改为东北第一兵团,任司令官。
1948年1月改为第六兵团,任司令官,辖60军、93军。
1948年2月,蒋介石以维护军誉为由,调任孙渡为热河省主度。
1948年6月22日调任热河省主席。
1949年12月孙渡调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派回云南活动,企图以云南为国民党的最后基地,负隅顽抗,作垂死挣扎。但卢汉审时度势,12月9日在昆明宣布起义,云南和平解放,孙渡潜藏到昆明郊区。
1952年在云南清匪反霸运动中被捕。
1963年被特赦释放,任云南政治协商第二、三届会议委员。
1967年4月,在云南昆明病故。享年六十九岁。
“还我河山,洗雪国耻”,这是孙渡将军出征抗日时留给家人的告别誓言,也是向全省人民表示的抗日决心。他是一位智勇兼资,文武双全的抗日名将,也是一位关爱部属,体恤民众的军中楷模。在云南,被称为小诸葛;在全国,被称为大儒将。出征时,他是全国100位军长之一;抗战中,他升为全国40位集团军总司令之一。在华东、中南广大战场,他指挥三迤健儿、云岭子弟58军、新3军全体抗日将士,同来犯的侵华日军血战到底,不但打出了滇军的军威,而且打出了中国的国威,令日军胆寒,使国人感奋。他出征抗战7年零半月,消灭日军10万之众,而自己伤亡不到8万,在40个集团军中,成为斩获最多,伤亡最小的集团军之一。他驰骋于大江南北,转战于湘鄂赣浙,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面临过许多危险,但是,总以牺牲的精神,勇往直前;以必死的决心,夺取胜利,而使58军获得代表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在南昌接受日军投降的殊荣(战功大的才能受降),新3军获得在九江接受日军投降的殊荣,他自己荣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的最高奖章——青天白日勋章。今天,这位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为祖国独立自由而战的第1集团军总司令虽然远离我们40多年了,但是,对于了解他的家乡父老和本省、本国以及外国、外域的友好人士,依旧还在追忆他的过去,怀念他的往事:
孙渡(1895~1967),字志舟,陆良三岔河镇小新庄人。官至集团军总司令、省主席,中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省主席龙云为首的云南军政各界已从过去的亲蒋反共转向亲共抗日的道路。因为他们已预见到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打胜了,是全国的福气,打败了,是全国的灾难。为了打胜这场大战,免除这场灾难,便倾全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抗战的准备。诸如购置新式武器、增加积谷储备、扩充部队,训练壮丁等等。孙渡将军是龙云的重要谋士之一。
1935~1936年,云南面临着一个地方政权能否存在的严重问题,即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要路过云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认为云贵两省军政首脑有贰心,要借围剿红军之机,消灭两省的地方武装。孙渡将军时任龙云第10路军总参谋长及行营主任兼第3纵队司令,对滇军负指挥全责。他权衡利弊,揣度轻重,在不妨碍抗战准备的前提之下,对红军路过云南采取“围而不堵,追而不击”的战略方针。围、追是执行中央命令,使之无借口可找;不堵、不击,是对红军网开一面,让他们尽快离开云南。结果,他的一计之出,而破中央的“双雕”之谋,既使红军胜利地渡过了金沙江,又保住了云南的地方武装,还使前来督战的蒋介石对龙云增加了信任感。而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则缺乏孙渡将军的韬略与谋划,同红军硬打,最后导致“主席亡权,贵州亡省”。
龙云对自己没有成为贵州王家烈第二,十分感谢孙渡将军,特设家宴款待。龙云在高兴之中提问:你是孙志舟,我是龙志舟,你这个孙志舟为何意?孙渡将军回答:我是激流之舟,可以冲破惊涛骇浪,克服千难万险,到达平安的彼岸。敢问主席:你这个龙志舟又为何意?龙云说:我是大旱之云,云能生雨,可以普降甘露,营救众生。说罢,两人相对而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云南组建的第一支抗日出征部队60军,首任军长本应由孙渡将军担任,但是,龙云不让孙渡将军出去,而把任务交给了表弟卢汉将军出去。第二支出征抗日部队58军,于1938年6月组建,龙云还想把孙渡将军留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而最后是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点将,于6月6日正式宣布孙渡将军为58军首任军长。他临危受命,以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率部出征。出征之前,孙渡将军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亡国论”、“速胜论”等不利于抗战的种种舆论,特于6月21日在昆明向中外记者发表谈话指出:中国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最后胜利应于长期抵抗中求之。”当记者问及如何治军时,回答说:“现时代之军队,须着重于政治训练,务使各个士兵,均能养成抗战必胜信念,然后以之摧敌,无敌不克。”《云南日报》介绍说:“孙军长年华虽逝(43岁),英雄不老,谈及抗战军事,则气态轩昂,神采焕发,厥见解之超越,有如其目光注射之深远。”孙渡将军在谈话中还特别强调:“在此长期抗战过程中,余以为一方面须将现有战斗能力设法保存下去,另一方面须将未来战斗能力,努力培养起来。夫如是,抗战日久,则吾国之抗战力日益强大之兵力,当疲弊之敌军,最后决战,必操胜算。”7月10日,陆良同乡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欢送孙渡将军挥师出征,抗日杀敌,特赠军旗一面,上书“邦家之光”,“以表乡谊,用资策励”。而孙渡将军则把那面军旗视为珍宝爱护有加。
1938年8月1日,58军4万余众,在孙渡将军的率领下,从昆明出发,开赴抗日前线杀敌。第一仗是参加武汉外围崇阳之战,由于友邻部队缺乏配合,使58军蒙受重大损失。所属新编第11师被取消番号,代师长马奎撤职,孙渡将军记大过处分,新编第3军军长张冲被判刑。这一沉重的打击,对孙渡将军而言,可以说是晴天霹雳。然而,他不气馁,不灰心。失败的原因本来是友邻部队过早撤退,让刚刚参战的58军和刚到湖北才组建的新3军全部暴露在敌人面前,于卒不及防中受到重创。可是,孙渡将军则把全部责任承担下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考虑到孙渡将军过去的声望和功劳,恢复了新11师的番号。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为抗战而奋斗的军人,是不会被挫折压垮的。于是,在此后的战斗中,充分显示出58军和新3军的英雄本色。
1939年春,58军结束湖南醴陵的整训后,开往江西奉新战场杀敌。为鼓励士气,提高战力,孙渡将军总是穿着他的旧军服,一个人深入战壕,与士兵们谈心。同时,号召全军官兵要把驻地的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帮助群众解决吃饭问题、上学问题、道路交通问题、环境卫生问题等等。从而使广大民众把58军当成自己的子弟,形成了拥军爱民的良好风气。他在接受老百姓们送行时说:我们一定要把关心爱护父老乡亲的做法作为58军的传统发扬光大。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军人唯有拿战利品来报答国人对58军的爱戴和拥护,拿自己的头颅来拯救祖国的战争灾难”。
孙渡将军率部离开奉新后,连续投入了三次长沙会战,即一、二、三次长沙保卫战,与友邻部队密切配合,三次都将侵华日军的大规模进攻打败,胜利地保卫了芙蓉国首府的这座英雄城市,而使参战部队军威大振。孙渡将军因此而于1942年10月16日升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指挥58军、新3军。
此外,孙渡将军还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全国在八年抗战中,一共举行了22次大会战、孙渡将军则参加了其中的八次大会战,是云南出征部队参战最多的高级指挥官之一。
孙渡将军身为军人,却又具文人的风度。他在江西战场上,他爱民如亲,恨敌如仇,盛传一时,很多战地中外记者都争相采访。但是他不习惯在司令部里办公,而是同战士们在一起,实地指挥打仗,所以,他的部队伤亡很小,斩获颇多,不少记者只会跑指挥部,不敢到阵地上,因此,想要见到孙渡将军十分困难,想要采访,更是难上加难。其中的一位西班牙记者则例外,他敢到阵地上采访。在战壕里见到了孙渡将军。当记者自我介绍时说:“我是来自西班牙”,孙渡将军便接过话题就讲西班牙的历史。讲完后记者十分感动,问:“孙将军何时从西班牙回国的?对西班牙历史如数家珍,一定是在西班牙研究过多年!”孙渡将军则幽默地告诉说:“很惭愧,我还没有出过国门。”后来记者在他的采访录中说道:我接触到的中国高级将领很多,但像孙渡将军这样有如此渊博的学识者则很少,堪称中国军队的大儒将。
孙渡将军为了打击日军,扬我国威,远在长沙会战之前,就对侵华日军在华东、中南战场的大本营——南昌进行敌后破坏,由60军和58军各抽一部分兵力,组成游击部队,深入南昌郊区,破坏交通桥梁,伏击后勤辎重,使之指挥中枢一度陷入瘫痪。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破坏重要桥梁十数座,消灭日军数千人,并且还击毙了1名高级(少将)指挥官。孙渡将军在庆捷之余,挥毫疾书,写下了千古流芳的杰作《突袭敌后的一支神军》。
这里还有一小段插曲:孙老太爷去世后,地方中的阴阳先生们都争相为孙渡将军看坟相,念佛经。他们一致赞誉坟相好,福气大。孙渡将军不便直接反驳,乃以自己的体会说:坟相固然重要,但我想再补充3点:第一,要承认遗传基因,第二,要有一定的聪明才智,第三,要有自己的奋发精神。孙渡将军的这三点,实际上是说明一个人要创造人生辉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孙渡将军在抗战胜利前为了粉碎侵华日军的扫荡,他以破釜沉舟的钢铁决心,亲率部队,冲入敌阵,展开反扫荡。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凯旋归来,脸上长满了胡须,消瘦得认不出来。但是,他胜利地回来了,全家都为之庆幸。
孙渡将军对下面的官兵关怀备至,爱护有加;对驻地的百姓,友爱可亲,慷慨相助,每次移师,都受到广大民众的洒泪送别。而有一次晚饭过后,出去散步,他的秘书发现一名勤务兵偷他的腰包,告诉他转回去抓,而孙渡将军则拉拉秘书的袖子,直出大门,向外走去。秘书不解其意,问道:军长为何不去抓住他?答道:人是有人格的,他这样做,必定有原因,过几天再问他。一礼拜后,孙渡将军不是以首长的口气,而是以兄长的态度温和地问道:最近你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勤务兵顿时双膝下跪,请求饶恕,说:我的母亲去世,无钱送葬,冒犯军法,偷了军长的钱,以后我变牛变马都要赔还,请军长饶我一次!孙渡将军还没等对方说完,就弯下腰用双手把那个勤务兵扶起,告诉他: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怎么是偷呢?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我也有这分责任,如不够,我再拿点。帮助每一个战士解决家中疾苦,是每一个指挥官应当尽到的责任。不要说还的话,今后勇敢杀敌就行了。从此,那名战士便死心踏地跟着孙渡将军转战。
常德会战,大显滇军神威。1943年11月1日,侵华日军调集10万之众,对湖南的又一重镇常德发动进攻。他们从华容藕池口沙市间地区,分途南下,进攻常德。我守城部队与之激战7天,曾两度被其攻占。为了从侵华日军手中夺回这座靠近湘西的重要城市,中国军队调集了15个军的兵力,经过47天的血战,于同年12月17日胜利收复常德,打死打伤侵华日军23200余人。而在收复常德的战斗中,由孙渡将军指挥的第一集团军首先攻入常德。入城先锋第58军第10师,在师长侯振邦(云南宣威人)的率领下,犹如猛虎下山,扑向常德。侯师长站在俘获的日军坦克上庄严宣告:常德胜利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并号召全城居民各安生业,勿信谣言。
收复常德,挫败敌锋,这是中国军队在中南战场取得的辉煌胜利之一,也是孙渡将军自指挥58军、新3军以来所获得的数十次辉煌胜利中最辉煌的一次。因此,当捷报传送到中央首脑手中之后,一片欢腾。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则立刻特电致贺,说:这是滇军继台儿庄大捷、中条山杀敌之后的又一次取得的重大胜利。
此后,随着中国军队的全面反攻,侵华日军已走向灭亡的道路。
1945年8月14日夜,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宣告无条件投降。孙渡将军也和全国广大抗日军民一样,纵情欢呼,兴奋异常。他说:伟大的军事家们有一句共同的格言,叫做“会笑者,最后笑,而最后笑才是真笑。”现在是中华民族笑的时候了。
可是,笑声未落,就从云南传来了不幸的消息;孙渡将军的知己和至交、省主席龙云被解除在滇本兼各职,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一些不平之士叹息说:日本亡国,云南亡省。同时,全国军队进行缩编:新3军撤销,58军缩为一师,番号58师。孙渡将军调任东北“剿匪”副总指挥。在他前面还有总指挥杜聿明、副总指挥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陈铁。而且他是光杆司令,58师留在内地,没有到东北;新3军已不复存在。孙渡将军调往东北,目的虽然明确,还让他兼任第三兵团司令,不久改为第六兵团司令,辖93军、60军。此二军与孙渡将军无缘,他的根在58军。一位没有根的司令是没有办法指挥部队打仗的,因此,孙渡将军虽然充当副总指挥,但是,他在东北两年(1946~1948)时间,还没有指挥过一次战斗,而实际担任副总指挥只是一年,即1947年6月到1948年6月。就在1948年6月调任热河省政府主席,于同年11月热河省解放,他回到了重庆。担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2月9日,与张群、李弥、余程万、龙泽汇、石补天等人乘坐专机回到昆明。这天是卢汉准备起义的日子,他没有参加,说:“忠臣不事二主。”回到了翠湖东路7号他的家里。
他在告老还乡,解甲归田之前,蒋介石动员他到台湾,他婉辞道:“我有家小,只有留下。”蒋介石念及抗日的战功,给他20两黄金回家养老,说:“败局已定,留下备用。”他一两都不要,他想:在过去的日子里,没有给***过不去,恐怕会得到宽容。但是,他没有料到,在1951年的镇反运动中,在昆明被捕入狱。临走时他特意换上一套新服,告诉张夫人说:“我们的生活到此结束,你可以自选生路。”
这里需要记述的是:孙渡将军另一位夫人唐芸赓,即唐继尧的四妹四姑太,早在蒙发爱情之时,她就发誓:“非孙渡不嫁!”曾经不少人向她求婚,包括龙云在内,她都一概拒绝,一直等到1943年36岁,孙渡将军的原配夫人白岩李大管事女儿李小四去世后,她才从香港前往江西与孙渡将军成婚。四姑太十分贤惠,也很能干,一进门就成为孙家的大管家。半年后,孙渡将军又与七年前在丽江相上的张大老爷的女儿孙灿琪成亲。从此,唐、张二位夫人一直亲密无间,和睦共处,彼此以姐妹相称,互相关照。1946年她们一起回到昆明翠湖东路7号,凡是陆良人,无论认识与不认识,唐四姑太都要留在家里吃饭。张灿琪老人的大女儿张沛,面对笔者的采访,还带着非常怀念的心情说道:“唐大妈很好,我是她带大的。小时候我只认得她是我妈妈。”张灿琪老人说:“你们写孙渡,一定要写我的姐姐唐妈妈。太好了,我们永远忘不了她!”可惜,唐四姑太结婚太晚,与孙渡将军没有生育,后来与云大历史系名教授李德嘉生活,更无一男半女。唐四姑太生于1911年,卒于1994年终年83岁。
孙渡将军在长达10余年的战犯监狱里,一直吟诵着《三国演义》开头的那首词——《临江仙》度过的。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同在狱中的战犯们,对于孙渡将军每天早上吟诵的这首词,群起而攻之,指责他坚持反动立场,不愿改造自己。孙渡将军却问:“国共两党的纷争是哪些年代?《三国演义》上的这首词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难道数百年前的作者就能预见到今天的变化而专为我孙渡填这首词?问得无一人回答。
孙渡将军度过了狱中生活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前期获释,被选为云南省政协二、三届委员,1967年4月在昆明去世,终年72岁。留下一男二女。
这位抗日名将,度过了威武的前半生,之后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离开了故乡的亲人,驾鹤西去。
云南曲靖陆良县一男子8月26日饮酒后与家人发生口角,并离家出走,直至29日,家人一直联系不上该男子便报警。经过派出所走访和视频筛查后初步认定该男子已掉入村口的深坑中。接报后,当地消防救援人员紧急出动并将其救出,交由现场医护人员开展进一步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