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颗人造月亮在中国升起,那能带来什么好处?

首颗人造月亮在中国升起,那能带来什么好处?,第1张

古人们对星空自然也是充满幻想,但能够比较看清的还是月亮,所以人们才对月亮有着不一样的情怀,而且月亮上那些不明的环形山和陨石坑,在古代人眼里可能会认为是一座座宫殿,因此民间传说着很多有关月亮的传说,认为月亮上有人居住,还有月亮宫等。而古时候也有着很多有关月亮的优美诗句。

我国的科学家称,人造月亮的亮度是月亮的8倍,由于它的体积并不是很多,范围是无法跟自然月亮相比的,它的照射范围大约是在10公里到80公里之间,这个范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且人造月亮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让它照哪里就可以照哪里。它完全可以满足一个城市夜晚照明的需求,节省下大量的照明费用,也是一种非常环保的方法。

要知世界上哪个国家对月亮的感情最深,那一定是中国。人造月亮的设想提出来以后,我国的科学家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最后发现,这个设想其实也并没有完全超出当前人类的科技范围,虽然建造真正的月球,我们无法做到,但是如果仅仅建造一个能够照亮地球的人造月亮还是有希望实现的。

其实,我国在2020年将发射的这颗人造月亮也不是太过科幻,它的本质还是一颗人造卫星,只不过在卫星上面涂上能够反射太阳光的材料,而这颗卫星的工作原理与月亮相似,所以被称作为“人造月亮”,这颗卫星能够反射太阳光,这种原理和天上的星星反射太阳光的原理是一样的,月球也是反射太阳光才能够照亮夜空。

  

大自然的规律都是相辅相成的,宇宙之间自然也有它的规则存在,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它能对地球产生引潮力,它能对天气气候还有人体健康和其他动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所以说月球对地球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关于网络上所传闻的成都人造月亮2020年上天的说法是真的吗?我带你一探究竟。

成都人造月亮项目

人造月亮的这个构想最早一位法国的艺术家提及的,但在2018年我国成都举办的一场创新创业活动中,“人造月球”卫星项目被提出,在现场引发了无数国内外科研人世的关注,非常吸引眼球。而该项目的发起人便是成都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其公司董事长称目前“人造月球”项目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了,或许将会在2020年从四川西昌卫星发射到太空中,到时将会在晚上有“2个月亮”同时存在。

发射这颗“人造月亮”的目的就是想让其取代成都目前所有的路灯,用它来进行照明!其亮度将会是月球亮度的8倍,但是只能在夜间作为月光的补充光,取代不了月球的其他的作用。该项目如果成果将会给成都贡献200亿的产值。但这个项目真的是这样的吗?真的可以实现吗?在2020年真的可以上天吗?

据相关资料介绍,目前该项目是确实存在的,由四川成都天府系统科学研究会参与,称在2020年首颗“人造月球”会完成发射、入轨、照明整个系统的演示并发射,在2022年事将会有3颗“人造月球”发射升空,3颗‘月亮’交替运行可实现对同一地区24小时不间断照射,反射的太阳光可覆盖地表3600至6400平方公里的范围。

这个项目对于成都人乃至中国人民来说都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毕竟我国的人造月球科技已经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了,但从2018年过去到现在已经2020年了,还是一点消息都没听到,于是大家都在关心这人造月亮在2020年还能成功上天吗?我想不管能不能今年应该必然会有一个结果出来的,大家就耐心等待吧!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停电, 没有了电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举步维艰,因为电是已经成为人类的必需品。现在我们使用的电能是18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电成为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电都没有“用武之地”,直到19世纪80年代电灯的发明才让电能发扬光大,电和电灯就像一对双胞胎,缺少谁都不完整。电和电灯的发明,让人类彻底征服了黑暗,在后面的日子里,电灯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此外电灯还把人类居住的城市变成不夜城,让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当然电能不是刚开始就有的,人类要想使用电能那么就需要产生电,那么人类如何生产电能?目前人类生产电能的方式主要采用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风力放电和太阳能发电五种方式,不过相对于核电站、风力放电和太阳能发电这些新能源发电方式,人类更青睐水电站和火电站,因为这两种方式技术门槛低,发电成本低,因此水电站和火电站成为很多国家的主要发电方式,但是这两种方式也带来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大量建设水电站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而火电站烧的煤炭产生大量废气污染环境,所以人类在新能源发电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路。

目前人类的用电大户在于城市,比如2018年我国用电总量为4000亿千瓦,而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中城市几乎占了60%的份额,城市用电除了工业用电量大以外,城市的照明系统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比如城市中的路灯、高楼上面安装的装饰灯等,很多时候城市的照明系统更多的时候都是为了装饰城市,让城市看起来更漂亮一些,而没有多少的实际作用,特别是到了下半夜城市里面的灯光一直亮着,这对于宝贵的电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一边环境污染加剧,一边却在不断的浪费电,这就是人类在用电方面遇到的矛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了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减少环境污染,人类一直在寻找一种既可以保证我们正常照明,又可以减少水电站火电站建设的新方法。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即可以在晚上保证城市的亮度,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城市用电量,这种方法就是“人造月亮”,提到月亮我们知道在晚上的时候月亮可以为我们提供照明,不过月亮本身不发光的,而是通过发射太阳的光具有照明作用,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有科学家构想在地球上空布置一圈反射镜,让这些反射镜可以一年四季反射太阳光,这样地球就没有了昼夜,这就是所谓的“人造月亮”。

如果人造月亮实现的话,不仅可以让城市变成真正的不夜城,而且还可以淘汰城市的照明系统,大大节省城市的用电量,用电量降低又会促进生态平衡和减少环境污染,因此科学家认为人造月亮这个项目很有发展前景。其实早在90年代,俄罗斯就开始了“人造月亮”的计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失败了。不过人类并没有放弃这个项目,近日中国向外宣布,将会在2020年发射中国的首颗“人造月亮”,并进行相关的演示试验,如果进展顺利,中国未来会在2022年继续发射另外三颗人造月亮,届时在中国的上空将会有四颗中国人造月亮,这些阳光反射板将会被安装在中国的空间站上,这是为了在反射板出现问题的时候,宇航员可以及时对其进行修复。

四颗“人造月亮”一旦建设完成,那么将会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我国很多地区的光照时间会从12小时延长到24小时,几乎没有黑夜,这样人们对电量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电量需要的减少可以减少或者停止水电站、火电站的建设,中国的环境会逐渐得到改善和恢复,另外人们电费支出会大大降低,因为几乎很少会使用到电灯等其他照明设备。不过也有人担心,从头太空中反射太阳光到地球上,让地面一天24小时都处于白昼当中,会影响到生物作息、天文观测、光和作用等。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也是为数不多的可在地球上直接观察到的天体,更是第一个留下人类脚印的地外星球,我们对月球的情感远远深厚于其他星球。随着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有了更好的技术条件收集关于月球的重要信息。

近年来伴随着人类探测月球活动的密集发生,人们关于月球的种种推测也甚嚣尘上,甚至有传言称,月球可能并不是一颗天然卫星,而是被高等文明创造出来的产物,该观点的支持者还列出了五大证据。

第一项证据是,月球是空心的。根据“阿波罗12号”意外坠毁月球获得的信息可以看出,爆炸或者冲击都会在月球表面引起持续地震,类似于敲锣的状态。

如果月球内部是实心的,并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并且月球陨石坑的深度超出常规,使得人们更加怀疑月球是空心的。

第二项证据是,月球含有不该有的元素,比如钛元素。根据相关理论,月球坚硬的外表不应该存在这种元素。科学家还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合金,比如黄铜,还有铀236和镎237等元素,这种状态更加令人吃惊,在地球的自然元素中从未发现过这些物质。

第三项证据是,月球的年龄比地球还要古老。根据相关研究,月球表面有99%的岩石比地球上90%的岩石都要古老。如果月球比地球出现的时间还长,它是高等文明所创造的概率会更高。

第四项证据是,月球拥有近乎完美的轨道。月球几乎是太阳系中唯一特殊的存在,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天然卫星拥有如此完美的轨道。加上,人们至今都怀疑月球背面藏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更是令月球的疑点加重。

第五项证据是,月球自转公转完美同步。天体的自转公转都受到引力的影响,二者精确一致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部分人更加坚信,月球并非自然演化形成。

我们对月球的存在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科学家会持续深入探索月球的星球环境,希望全面了解这个神秘的星球。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终究会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由于夜晚照明需要,我们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了照明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中,这无疑是一笔长期且巨额的支出,若充分利用太阳光,建造出类似月球一样能够反射太阳光的人造物,那么将会极大的节省照明开支。

据悉,“人造月亮”其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在卫星周围搭建涂有特殊材料的可调帆板,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太阳光进行反射。

通过调整帆板,能够控制光线照亮10-8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这项技术不仅能够节省照明设备以及电费的开支,还能够减少用电需求以达到减少排放,可谓是一举两得。根据计划,到2022年,将会有三颗“人造月亮”卫星运行在轨道上,而单颗卫星能够提供8倍于月球的照明亮度。

1993年2月4日,一道来自天际的光束以每秒8千米扫过欧洲南部,穿过整个欧洲到俄罗斯西部,渐渐消失于天际,一个比满月还亮的光斑从太空快速掠过,尽管欧洲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阴雨中,但仍然接到了阿尔卑斯山上的民众报告一个不明飞行物从天际飞过!

这就是俄罗斯第一次人造月亮计划,它是1992年10月向和平号空间站发生的进步M-15飞船上搭载的人造月亮,从空间站脱离后,飞船自转的离心力展开了一个直径达到了20米的薄膜镜面,照射到地面后产生了一个5千米宽的光斑,亮度大约相当于满月!但由于货运飞船环绕地球公转其速度达到了大约78千米/秒,因此几乎就是一闪而过!

第一次人造月亮计划的成功无疑让俄罗斯信心倍增,雄心勃勃的俄罗斯计划在1999年执行的第二次人造月亮计划,它的直径达到了25米,在地面上将产生7千米的光斑,亮度大约在十个满月亮度左右,这个“人造月亮”同样安装在货运飞船(脱离空间站后将坠入大气层烧毁,用它做试验成本非常低廉)!

空间站实拍人造月亮展开

但此次任务非常不顺,因为人造月亮必须有旋转离心力才能让其打开,当地面控制中心指挥飞船脱离空间站后,飞船打开姿态控制火箭开始旋转,但此时用于对接的通信天线突然展开,挂住了正在展开中的“人造月亮”反射面,和平号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眼睁睁看着镜面被撕裂!

揪心的宇航员却无能为力,更可惜的是自第二次“人造月亮”计划后俄罗斯由于资金问题,再没有执行更庞大的第三次人造月亮计划,原计划俄罗斯将制造一个直径60-70米直径反射面的“人造月亮”,地面上将会有数十秒的时间看到一个比满月亮数十倍的光斑从太空缓缓飞过!

BBC报道,中国人造月亮将于2020年发射

2018年10月20日,BBC中文刊发“幻想成真?中国拟2020年发射「人造月亮」代替路灯”的报道,描述未来的前景:两年后的夜晚,当你在中国成都抬头远眺,可能会看到夜空中悬挂着两个「月亮」。其内容大意如下:

成都某科技公司将在2020年发射“人造月亮”,用来在夜间提供照明服务,在202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月亮”后,将在2022年底前发射另两颗人造月亮,以实现在同一地区的24小时不间断照明!

光斑面积将达到3600到6400平方千米左右,光照强度大约是月光的8倍,接到也将不再需要路灯,据报道执行该计划的是创立于2017年的成都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其投资方来自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等。

尽管这个计划的前景非常诱人,但在社交媒体上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网友都留言:不干实事,净说些大话!还有网友则认为“当年的巴铁(一个宽体高架电车项目)还没实现,现在开始人造月亮了”,还有网友则是很担心这个“人造月亮”会让光污染加重,未来的天文观测将雪上加霜!

果不其然,现在都已经是2021年,人造月亮连个影子都没有,这话可是说大了,不知道这腰有没有闪到,不过吃瓜群众倒是很关心,尽管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但从理论上来看,成都这个说大话不怕闪腰的计划到底有可能实现吗?

理论上这个不下山的月亮有可能吗?

答案是有可能的,只是代价有点大,我们不妨来看看要完成如此计划,代价得有多大!

地球静止轨道是必须的

因为要让一个地方持续接收人造月亮的照射,那么这颗人造月亮的星下点必须静止不动,那么轨道就必须是位于赤道上方36万千米的静止轨道!当然倾斜同步轨道也是可以的,只是得随时调整反射面角度,这对薄如蝉翼的反射面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反射面积得有多大?

太阳的视星等为-2674,月亮的视星等为−128,两者大约相差376,94129倍,那么要在3600平方千米的面积上产生8倍月光的亮度,按100%反射计算,那么大约需要76,40447平方米面积的反射薄膜,大概是多大呢?大约312米直径的一个反射面!

看起来确实不太大,不过就300多米直径不是吗?但有一个致命的问题等着咱,TM-15号飞船上携带的人造月亮直径大约20米,面积大约300多平方,其光压产生的动力由于有飞船的质量之锚存在,因此根本不需要担心会被光吹跑!

但一个76万平方米的人造月亮,却不得不考虑其光压,因为这个庞大面积的人造月亮有些类似太阳帆,其光压获得的推力将超过333牛顿,假如其全部质量按05吨计算,光压产生的加速度,最终能让它在200多天内到达火星!

所以当“人造月亮”面积巨大时,它无法长时间停留在静止卫星轨道上,它会跑掉,而要让它停留在原地,则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或者重新设计人造月亮的结构,使得成本急剧上升,因此用大把的钱来造一个华而不实的大玩具,实在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

延伸阅读:关于人造月亮

关于人造月亮的想法早已有之,最早是二十世纪初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的设想,但真正在纸面上的计划要算纳粹的面积达九平方公里的巨型凹面镜设想,用火箭拖曳到太空完成组合展开,聚焦摧毁地方城市的宏伟计划,很显然当时连发射到近地轨道的火箭都没有,更不要说展开实验了!

此后则是俄罗斯的“人造月亮”以及后来被提出的“太阳帆”计划,尽管各国设想很多,但真正付诸实施并且获得成功的只有日本2010年5月21日发射的“伊卡洛斯计划”,这个对角线长达20米的四角形光帆,在太空测试时真正取得了推进效果!

之后在前往金星六个月的航行中,加速和姿势控制的测试成功。2010年7月9日 JAXA 确定 IKAROS(伊卡洛斯) 是使用太阳帆进行了加速,7月23日宣布姿势控制成功!

不过到现在为止,无论是“人造月亮”还是“太阳帆”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想要在天上看到第二个月亮,显然还要等很久!

理论上是围绕地球转。

宇宙的无限可能,令人类如痴如醉,自从人类发展科学技术以来,就一直执着于探索宇宙的奥妙。月球作为地球最亲近的“伙伴”,从古至今都被世人所关注,在漆黑的夜晚,也只有月亮能带给我们光明。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首颗“人造月亮”将在中国升起,亮度是月光的八倍,而此举也引发了世界各国人们的争议。

其实对于“人造月亮”的构想最早来自于法国的一位艺术家,他想在地球上空挂一圈用镜子做成的项链,让它们一年四季都能将阳光反射到巴黎的大街小巷。对此,俄罗斯和美国都曾经对人造月亮进行过探索,希望能凭借人造月亮为人类的夜间活动带来更多的便利,甚至实行军事运用。

比如俄罗斯就曾经实施过“旗帜”的计划,试图用特制的镜子从太空反射阳光照耀到地面。因为俄罗斯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每逢冬季时,夜晚总是很漫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俄罗斯的科学家便想如果能发射一个巨大的发射镜面到地球轨道上,如同月球那般,自己本身不发光,但是通过调整反射镜面的角度,便能将大量的太阳光发射到地球上某一特定区域,从而延长该地的光照。为此俄罗斯先后两次实施“人造月亮”的计划,前一次基本取得成功,但第二次失败了。

而我国对于人造月亮也有所研究,我国的人造月亮准确表达就是一种携带大型空间反射镜的人造空间照明卫星,预计其光照强度最大将是月光的八倍。按照计划,我国的“人造月亮”将于2020年完成从发射、入轨、展开、照明到调控的整体验证工作,然后到2022年3颗人造月亮将在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选其一展开发射工作。

然而对此却引发了争议,生物学家担心它会改变地球上某些区域的生物模式,天文学家认为它很有可能会影响天文观测,也有人认为光污染会影响生物作息。

对此,科学家解释说都不必担心,因为目前深度利用太阳能是人类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况且人造月亮的光线长度和照明时间都可以做调整,照明精度也可控制在几十米之内,虽然说人造月亮的亮度大,但考虑到大气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光照度相当于夏季的黄昏时刻。最主要的是人造月亮的精准度非常高,大家不用担心生物错乱这种问题,当人造月亮发射成功后,我们也只会看到夜空中有一颗格外明亮的星星,而不是“一轮明月”。人造月亮的诞生每年也可节约电费开支约12亿元,为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区提供照明的作用,总之人造月亮的诞生是一件好事,大家不必担心。

月亮不是人造天体。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地球已知的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扩展资料:

月亮的结构特征:

1、亮度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月球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

2、大气环境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月球表面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其表面温度可降低到-183℃。

3、分层结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47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

—月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04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