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对宝钗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贾母对宝钗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和态度?,第1张

文/颜华

贾母为人豁达乐观、慈善仁爱,很会生活,她的生活诗意情趣,是一个生活中没有诗意找诗意、缺少情趣创造情趣的人。精明敏锐的贾母海纳百川,她厚爱个性鲜明的人,也包容个性鲜明的奴。传统礼制下的精品,她会接纳,并以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但若要贾母视若珍宝,难。对藏拙守愚、八面玲珑、自觉把自己打造成传统礼制下的样板淑女宝钗,贾母不会讨厌,但是她也不说打心眼里喜欢。

宝钗是大观园姐妹中最老道的人,很懂世故,也很会弄世故。宝钗及笄之年,贾母一为提醒薛姨妈宝钗不是她心中的孙媳妇(有专门文字解析这一章节),二为找乐子,提出做主给宝钗过生日。及笄之年的宝钗得到贾母的“厚爱”,心里高兴。非常知道如何让高兴变得更高兴,当贾母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结果怎么样,“贾母更加欢悦。”点戏时,宝钗点的是《刘二当衣》,贾母“果真又是喜欢”。面对这样一个懂得体谅自己的乖巧女孩,换谁也不会讨厌。

元妃赏赐园中姐妹们的东西,独宝玉和宝钗的一样,不言明喻的旨意,贾府人等心照不宣。贾母不喜欢这层意思,也不买帐,她大张旗鼓地去清虚观打樵,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又接着张道士的话说要他为宝玉操点心,不管谁家的女儿,不管家底是否深厚,只要模样性情好就成。贾母这样,让宝钗感到很没趣,自己进京选妃不成功,已是失意,退而求其次,想把有通灵宝玉的宝玉作为自己的退路,不想贾母却无意自己做她的孙媳妇。宝钗无心看戏,借口怕热没有去看戏。宝钗来贾母处闲话,又碰到了才刚闹过又和好如初被凤姐拉了来的宝黛二人,诙谐的凤姐打趣宝玉和黛玉,弄得两个人很不好意思,宝玉想摆脱拙郑阏冶︻未罨埃骸敖憬阍趺床豢慈ィ俊北︻蔚溃骸拔遗氯龋戳肆匠觯鹊煤堋R撸陀植簧N疑俨坏猛粕砩喜缓镁屠戳恕!北τ裉说,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冷笑两声,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个好哥哥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以瘦为美的年代,宝玉竟公然说宝钗胖似杨妃,怨不得宝钗大怒,再说,宝钗进京的目的原本就是待选妃子的,可是没有被选上,心情已是不好,得了元妃的赏赐,见独自己的和宝玉的一样,正暗自庆幸自己还颇受命运的垂青,不想又被贾母一场清虚观打樵给搅了,心情更加郁闷。而今又被宝玉取笑,虽知宝玉无心,终究他的话让她听了感到戳心。但是,宝钗能忍,她没有当即发飙,众人面前,她不“武来”,而是借机用靛儿来找扇子双敲宝玉和黛玉。所以,当宝钗后来听黛玉问自己刚看了什么戏,回首因见黛玉脸上有得意之色,想到一定是黛玉听了宝玉方才的奚落之言,遂了心愿,便借戏说话,双关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听了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把宝黛两个人的脸羞红了。宝钗这是指桑骂槐,明里是说戏,暗里是嘲讽宝玉和黛玉刚吵过,宝玉又给林黛玉赔不是。宝钗此番言语,点中了两个人要穴,羞得他俩个不能言语。就连一旁的凤姐,也感觉到了宝钗的醋意,所以,她笑着戏谑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风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两个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意思。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尴尬,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宝钗的反击,滴水不漏,一旁的贾母,心中的明镜似的,只是不好说什么,但见宝钗并非得理不让人,没让她的心肝宝贝宝玉和黛玉继续被妆患澹帜感睦锇蛋邓担骸罢庋就坊共淮怼!/p>

宝钗的“识大体、顾大局”以及她美貌、才华,贾母都会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她,宝玉挨打,大家去怡红院看他,大家一起说起闲话,宝玉见贾母夸凤姐嘴巴甜乖,便勾着贾母夸赞黛玉,贾母心知肚明,但毕竟姜还是老的的辣,她不顺着宝玉的意思去赞美黛玉,她反过来借赞美宝钗暗赞美黛玉,她说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这个评价是很高的,咋一看,觉得贾母把黛玉看得低于宝钗了,细一回味,不是那会事,贾母这番话,是带有客套成分,贾母把宝钗当成了客人,却把黛玉当成了自家人,“我们家的四个女孩儿”是指黛玉和迎春、探春、惜春,而非元春和她们,元春已是妃子,用“女孩儿”称之显然不合适。这个精于世故又很会说话的贾母,知道宝钗很优秀,她就借优秀赞优秀,暗示薛姨妈说:你们家的宝钗很不错,但是要做我的孙媳妇,不及格,黛玉才是我心中的孙媳妇,她才是我们“贾家人”。

贾母是一个有黛玉之情趣、湘云之豪爽的人,历经世事的她,深深懂得爱情之于人的重要,她清楚地知道宝玉、黛玉是志同道合、心性相投的两个人,她们生活在一起,会很快乐,生命的质量会因此而厚重。宝玉和黛玉如果不能相厮相守,等于让他们灵与肉相分离,即便是活着,也会事事不称心不如意。抛开宝玉是她最心爱的孙子,黛玉是她最心爱的外孙女,单从人道的方面来讲,贾母也真心不愿意拆散这一对有情人。贾母懂得,情、爱是人活得开心快乐的源动力,如若丧失,好比行尸走肉。哪一做长辈不希望自己的儿孙开心快乐地过一辈子?

贾母是个喜欢热闹、喜欢喜庆的人,素净、清冷,最忌讳。贾母喜欢体内蕴着一团火的丽影美人,而不是冰雪一样的样板淑女。那回贾母带刘姥姥参观大观园,走到宝钗住的蘅芜苑,看了宝钗屋子的布置,连连摇头说:“使不得,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牛圈去了。”贾母这番的重心在后面。前面是场面话,说宝钗屋里布置得如此简陋有碍贾府面子,后面的话是重点,贾母言外之意是说宝钗弄得如此素净、清冷,忌讳咯。绣阁闺房原本是彩蝶翩翩、绿肥红瘦的所在,弄成一片月白色,可不像寡居之所么?再有,宝钗是来待选妃子的,因为没有选上,退而求其次欲择宝玉,这让有完美主义倾向的贾母很不能接受,她那么喜爱宝玉,怎么会给她找一个别人挑剩的?悄悄的被挑剩下还不大碍脸面,可宝钗是大张旗鼓地被挑剩的,如果让宝钗当自己的孙媳妇,贾母心里怎么会畅快?即便是王夫人,大概也会有这一想,所以,她也不着急上赶着给宝玉求婚。

宝钗选妃失败,直接原因,是她的家庭背景,如她自己所说,她要做杨妃,可惜没有一个做得了杨国忠的哥哥,她哥哥薛蟠闹出的人命官司,官场中人岂会不知,帮皇上选妃选才人,不是小事,是盛大而隆重的事,所选妃子才人一定要保证背景干净,这些待选的佳丽一旦被选上,她的娘家就是皇亲国戚,所以,这些佳丽的身家背景尤其重要。宝钗呢,背上贴呆霸王薛蟠打死人的标签,对她选妃十分不利,于皇家来讲,宝钗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失礼教、少德制的家庭,于贾母及王夫人来讲,也是这样,人们心中的门当户对,财富根基当然重要,但是不是重中之重,重中之重的是人物品貌、礼德家境。宝钗的哥哥那样,从礼制上讲,属于失德少教之家,虽富有,但少贵气,这让即有贵族之气又不缺乏富有的贾母十分不中意,所以,在宝钗及笄之年,她可以给宝钗过生日,却闭口不谈要宝钗给自己当孙媳妇的话。宝琴来了,她明知宝琴是来婚配梅翰林之子的情况下,却向薛姨妈张口说要把宝琴说给宝玉,这其实是贾母含蓄委婉地再次告诉薛姨妈,宝钗不是她心中的孙媳妇人选。

贾母对宝钗,说不喜欢,不对头,说喜欢,不到位。贾母对宝钗,应该是不讨厌,甚或可以说得上有点喜欢,但是她对她的喜欢,只是远观的喜欢、适可而止的喜欢,是那种可以做门亲戚却不能做自己人的喜欢。

END

编辑:张鸣飞

作者简介:

颜华,原名李彦华,河南扶沟人,现在郑州。河南诗词学会会员、郑州作协理事、河南网络学会会员、河南经贸学院客座教授、郑州经贸学院客座教授。作品见于《青年导刊》、《河南日报》、《大河报》、《创新》、《上街文学》等报刊。出版作品有《红楼梦问》、《颜华诗选》。

人物评价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肯定的人物。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

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知悔改"的。他和历来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比较,体现着初步民主主义的色彩,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但由于宝玉毕竟还是个贵族阶级的公子哥儿,他对封建主义的背叛不可能是彻底的。

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贾宝玉是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就像警幻仙姑所说的:“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

他的”痴情“,不仅表现在对林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他对一切少女美丽与聪慧的欣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贾宝玉的痛苦已超越了一个家庭破败之痛苦和个性压抑之痛苦,这是属于众多人的痛苦,是感到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

他绝望又找不到出路,一种孤独感和人生转瞬即逝的破灭感,透着诗人气质,散发出感伤的气息。但是宝玉又不愿意孤独,不愿意离开生活,离开他钟爱的林黛玉和众多的女子。因而更加深了他的痛苦。

扩展资料:

角色分析

宝玉自幼天资聪颖,他给大观园所题之额受到父亲的频频赞许,为晴雯写所写《芙蓉女儿诔》更是一绝。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另一方面,贾宝玉自认为见识高明,对于《四书》之类的“圣贤书”他却偏偏“怕读”,以至“大半夹生”,“断不能背”。

他厌恶世间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国贼禄鬼”;他更是嘲笑道学所称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沽名钓誉”。

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不少人给宝玉敲响了警钟。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之托特劝其投身于仕宦经济之道,秦钟临终前更是向宝玉自白懊悔年少轻狂,劝其立志功名。

宝玉却并没有把这些劝告放在心上,到了最后家族败落却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当年珍爱的女儿们各奔东西,就连元春封妃也成了家族最后的盛景。恰如作者年少富贵,却落得了落魄凄惨的结局,最终只能默默回忆少时那些闺中女儿们的才情。作者借宝玉的一生,以后人的口吻道尽了作者的一个“悔”字。

参考资料:

-贾宝玉(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角)

《红楼梦》里男主人公怡红公子贾宝玉作为贾府玉字辈嫡孙,因衔通灵宝玉而生,兼之其外貌酷似乃先祖国公爷,所以一生下来就得到贾府大家长、老祖宗史氏太君的格外宠爱。

另外贾宝玉也是贾府唯一的实职官员贾政的独子(贾珠没了之后),所以说他是“千顷地一棵苗”也不为过!合府都把家族中兴的希望放在了宝玉身上,真是捧在手心里怕摔了,含在嘴中怕化了。

随着宝玉渐渐长大,他的婚配问题就逐步提上议事日程了。依照当时的态势,至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金玉良缘”,即佩戴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金锁的薛宝钗和佩戴镶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通灵宝玉的贾宝玉仿佛是天生一对。

特别是宝钗之母薛姨妈进贾府后大张旗鼓地宣讲:这金锁是和尚给的,说是日后有玉的才可正配!算是要把段这前世注定的姻缘套牢坐实。

另一种选择就是所谓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木石姻缘”。相传林黛玉前世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花草属木本),贾宝玉则是女娲补天时遗弃于青埂峰下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顽石中最后用剩的一块,此石经煅炼自通灵性,幻化人形,被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命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因而具备石性。

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两人相携投胎人世后,绛珠仙草因无以回报神瑛侍者昔日的“甘露之惠”,只能“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也是日后林妹妹动辄哭哭啼啼、以泪洗面的先天宿缘。

综观整个贾府,在贾宝玉婚事上说得上话的无非三个半人,即贾母、贾政、王夫人,还有王熙凤算得上“半个”。

对于贾宝玉的婚事,王夫人的想法地球人都知道: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贾宝玉娶自己的亲妹妹薛姨妈的女儿薛宝钗为妻。问题是王夫人个人的想法说出来能算数吗?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里,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说算数还是不算数!

首先,我们看看王夫人为什么中意让薛宝钗做儿媳?薛宝钗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紫薇舍人薛公之后,家资百万,巨富无比,且在户部挂名行商,领着内帑钱粮,这家世没得说。

薛宝钗自小读书识字,且“杂学旁收”,知识渊博,有着良好的文化熏陶。她本着“人谓藏愚,自云守拙”的一套行事准则,在具备高贵、淡雅、娇艳、坚贞等美质的同时,为人低调谦和,宽容大度、温柔娴静、大方得体,可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深得贾府从奴才到主子的普遍喜欢、赞誉。

最让王夫人欣赏的是,她推崇当时封建社会仕途经济的通行社会道德,常常劝宝玉努力学习上进,少看闲书,好早日考取功名,上报天恩祖德,下慰父母之心。

在贾府,王夫人因长子贾珠早逝,女儿贾元春早早入宫,去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后,他与丈夫贾政夫妻感情渐次淡薄,书中几次描写贾政与王夫人说完话,便晚上到赵姨娘处歇下。王夫人性情也日渐改变,除了俸诵经文,一心向佛之外,宝玉的功名和仕途可以说是她的全部寄托和希望,宝玉就是她的命根子。

所以当贾政痛打宝玉那一次,王夫人哭着叫起贾珠来:“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宝玉)我也不管了。”虽说这是一种气话,但也反映出宝玉如今是她的全部牵挂和将来的唯一靠山这个实情。自然地,一心规劝宝玉走传统仕途经济之路的薛宝钗岂不是完全契合王夫人的心意?

所有这些,加上薛宝钗比林黛玉身体健康,自然生养潜能更可靠、更旺盛。这在很注重的子嗣传承的古人看来,她条件优越得多;更不用说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姨侄女儿,给自己做儿媳是铁定“一条心”的自家人,亲上加亲,多好的事情啊!

王夫人作为贾宝玉的母亲,古人讲究儿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见她这个母亲的发言权还是很大的。 父亲贾政呢?依照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加之贾政在外案牍劳顿,在家生性潇洒,不喜俗务,基本上只做宏观原则的把握,比如家世、才识、人品等,操作层面的问题王夫人完全可以独自当家。

这有一个例证,王夫人曾对贾政说: 先挑个女孩儿放在宝玉屋里(即纳妾) 。贾政答到: 总以课业为重,先放放,不急,以后再议。 但是王夫人仍然在知会了贾母后,悄悄地把花袭人赏给贾宝玉做了 “通房大丫头” ,让人大心大的贾宝玉有个“初试云雨情”乃至“N试云雨情”的对象,免得惹出乱性、有损名誉的风流案子。

直到赵姨娘告诉贾政: “宝玉已有了(妾)二年了,老爷还不知道?” 贾政听了忙问道: “谁给的?” ,也就是说王夫人把袭人提拔为宝玉侍妾这件事低调地干了。

王夫人只是每月从自己的月份银子里批出二两来给袭人,这个举措只有贾母等有限的几个人知悉,而没有大肆声张和操办,甚至连宝玉自己都没告诉!这样即便没有经过贾政的同意,但基本符合他的原则, 不影响宝玉的“课业”又解决宝玉的“燃眉之急” 。贾政的态度则是既未再过问,也未反对。

还有,考虑到荣国府实际上是二房的贾政夫妇在当家(王熙凤在台前做CEO),而承袭了贾府世职的长房贾赦实际上大权旁落,这个总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好在让贾赦的儿子、儿媳——贾琏、王熙凤夫妇在人前人后咋咋呼呼,具体执事,算是维持了家族权力分配的大体平衡。

鉴于王熙凤虽是贾赦的儿媳,但是同时也是王夫人的内侄女,终归跟王夫人是一条心的历史经验,贾政无疑也是赞成把王夫人的姨侄女薛宝钗再娶过来做儿媳,将来当掌家主妇就放心了!

问题是大家族的最高权威老祖宗贾母是最心疼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的,同时也深悉他们情投意合、两小无猜, 史老太君从心底是想撮合宝黛的木石姻缘,而不是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 。

一次,凤姐儿当着宝钗等众人的面和黛玉开了这样一个“玩笑”,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王熙凤是何许人?她机灵透顶,八面玲珑,实际是贾母肚子里的蛔蛔虫,极善于揣摩贾母心意而又熟悉礼数。王熙凤敢于当众挑明宝黛关系(尤其有宝钗在场),肯定得到了贾母的授意, 实际是贾母借凤姐之口,给王夫人、薛姨妈等传播的“金玉良缘”一个委婉的否定。

不仅如此,贾母还借着张道士为宝玉提亲的当儿,为宝玉择婚定调: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老祖宗这一招也是绵里藏针,就像她不便为贾迎春的婚事代替其父母强出头一般,在宝玉婚事上她也不好直接否定王夫人的主张。 但是,贾母这翻话的奥妙是个拖字诀。

宝钗比宝玉大2-3岁,黛玉比宝玉小1-2岁,薛宝钗宫选落榜后,就一直呆在贾府指着做 宝二爷的“宝二奶奶”! 贾母的策略就是拖,本来待嫁的宝钗再拖1-2年,就成老姑娘了,不嫁不行,看不拖黄你!

有趣的是, 一边是“金玉良缘”闹得满城风雨,一边却要为“尚无人选”而“打听着”;一边“和尚”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一边也有“和尚”说“命里不该早娶”。

还有第五十回,贾母当着宝钗、宝玉、黛玉的面却公开为宝玉向薛宝琴求配。 一边是渲染已久的金玉良缘,她视若无物,一边是对已许了人家的薛家小妹又当众向其求婚,贾母这一“明知故问”、看似糊涂的做法的其实是明确的暗示薛姨妈,我不考虑宝钗了,你们别枉费心机!

针对贾母的当众说婚,一向敏感多疑、爱使小性子的林黛玉在现场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倒是薛宝钗有点半真半假的吃醋,说道:“ ……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薛宝琴)? ”。可见贾母此举多半是针对金玉良缘的!

另外,小说第五十七回, 贾母和王夫人的“代言人”薛姨妈也曾为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姻缘进行了一番短暂的、打哑谜式的“隔空交火”。 当时黛玉的贴身丫头紫鹃为试探宝玉故意唬他说林姑娘不久要回苏州老家,心系林妹妹的宝玉一下子如同塌了天,五雷轰顶、急痛攻心之际患上 痰迷之症, 变成呆傻样的木头人。

当贾母从紫鹃口中得知这仅仅源于她一句“玩笑话”所致时,老祖宗明白宝黛的爱情已经 发展到了不可回避的地步。贾母流泪劝慰宝玉道: “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 ,又数落紫鹃:“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么?”

贾母安抚的态度分明是认可了宝黛两人的关系,这还了得?此时依照大家规矩晚辈本不宜插嘴,更何况薛姨妈身处客中,但她不得不赶紧接过话茬(为了姐姐王夫人,也为了自家女儿): “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

薛姨妈这番话本意是要赶忙把宝黛急需明确的婚姻问题拽回到普通的兄妹亲情层面 。贾母并不接薛姨妈的话茬,反而安慰为黛玉而疯癫的宝玉 “你只放心罢” ,此时最能让宝玉放心的莫过于 “木石姻缘”得到权威和正式的确认 。对照薛姨妈试图 “拨乱反正” 的暧昧之语,贾母的话则是很明确的“宣示”了。

无奈王夫人除了占据“父母之命”的封建道德高地之外,还动用了自己女儿——元妃娘娘这柄尚方宝剑,采取了以君制臣的办法来曲线推动自己的战略。 第二十八回,贾妃以“赏礼”的“规格”表明了“娘娘的旨意”:即宝玉与宝钗一等,黛玉与迎春、探春、惜春这三姐妹一等。

深居皇宫的贾妃显然难以在一次短暂的归省后作出就断定宝钗比黛玉更适合给弟弟做媳妇 (要知道归省当晚的赐物钗黛诸姐妹及宝玉均一样),毫无疑问,这是王夫人的授意,即王夫人已劳动娘娘来推动“金玉良缘”。

这样一来,在贾宝玉婚事上有相当决定权的王夫人和贾母在这个事情上一直在迂回斗争,僵持不下。当然,随着元妃薨世,贾府被抄,贾政外调,宝玉又疯疯癫癫,贾家每况愈下,风雨飘摇。 或许老太太越来越力不从心,或许高鹗续书背离了曹翁原意,王熙凤最终经贾母首肯后使用了“掉包计”,使得金玉良缘落地。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之《红楼梦》系列:

1、 《红楼梦》里,“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具体是指谁呢?

2、 《红楼梦》中林之孝家的与柳嫂有何过节?

3、 袭人心目中理想的“宝二奶奶”为什么是宝钗而不是黛玉?

4、 身为荣国府长房贾赦的长子,贾琏为什么一直有“琏二爷”之称?

5、 贾母真的想把薛宝琴与贾宝玉配成一对吗? 

7、 秦可卿的葬礼为什么格外隆重?

8、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9、 《红楼梦》里秦可卿的卧房陈设描写有什么深意?

10、 《红楼梦》中偷“香玉”的“小耗子”是谁?

11、 晴雯临死前与宝玉换衣服的深意

12、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到底是什么转世?

13、 《红楼梦》中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的原因浅析

14、 袭人为什么在毒打事件中让心上人贾宝玉替贾环担责?

15、 掰扯清楚贾宝玉和秦钟之间“不清不楚”的关系

16、 《红楼梦》里为何史湘云一直没有住进贾府?

17、 贾母为什么“揣着明白装糊涂”说贾宝玉不知道男女之事?

18、 《红楼梦》开篇叙述甄士隐一家衰落史的指征意义

19、 从宁国府家奴用马粪堵住焦大嘴说起

20、 妙玉为什么有家难回?

21、 《红楼梦》里一条汗巾引出的“血案”

22、 贾母为什么宠溺贾兰不如宝玉?

23、 林黛玉之弟生世探秘

24、 王熙凤是从怎样一种存在的王家嫁给贾琏的?

25、 贾宝玉的婚事究竟谁说了算?

26、 林黛玉初进贾府为何两个舅舅都避而不见?

27、 贾宝玉遭毒打,袭人为什么还为贾环撇清?

28、 重要的次要角色——妙玉的前世今生

29、 《红楼梦》里薛姨妈为何长住贾府不走?

30、 《红楼梦》中贾母为何喜欢小儿子贾政不喜欢大儿子贾赦?

31、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王夫人为何慷慨赠银?

32、 皇帝老儿为什么一定要干掉贾家?

33、 贾蓉与秦可卿这对貌合神离的奇怪鸳鸯怎么炼成的

34、 “通房大丫头”是怎么炼成的?

     《红楼梦》中鸳鸯是个很有超越性的女子,身处封建社会,她的地位只是个小小的丫鬟,可她却言辞拒绝了大老爷贾赦的强娶,甚至设计将此事闹到贾母面前,借贾母的威严来做自己的保护伞,可谓有勇有谋的奇女子。

    但关于鸳鸯这个女子还是有很多谜题,最大的一个疑问便是《红楼梦》第四十六回的回名乃是“鸳鸯女誓绝鸳鸯偶”,此“鸳鸯偶”指的是谁?

      这一点俞平伯在《红楼心解》中曾经提到同样的问题: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好像两句蝉联而下,指鸳鸯不肯做贾赦的妾说,实际上都在暗示鸳鸯和宝玉的感情。俞平伯认为,第四十六回回名中的“鸳鸯偶”指的就是鸳鸯和宝玉,换言之,鸳鸯心中一直喜欢的是贾宝玉,这么分析有没有证据呢?有!

      且看第四十六回,贾赦听说鸳鸯不愿意嫁给自己,便心生猜测:“自古嫦娥爱少年,她必定是嫌我老了,大约她恋着少爷们,多半是看上了宝玉,只怕也有贾琏。”鸳鸯的哥哥将贾赦的原话告诉了鸳鸯,于是鸳鸯在贾母面前告状的时候,她也提到了这一点,可奇怪的是,她最终发誓的时候,只提到了贾宝玉,而没有提到贾琏。

      鸳鸯哭道:“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我横竖不嫁人就完了。”——第四十六回。各位看官注意,回名乃是“誓绝鸳鸯偶”,但鸳鸯发誓的时候,却只提到了宝玉,对贾琏倒是只字未提,可见此处的“鸳鸯偶”指的便是鸳鸯、宝玉二人。

     仿佛是为了实锤这一点,曹雪芹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多次描写鸳鸯见到宝玉避而远之,如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因自那日鸳鸯发誓决绝之后,她总不和宝玉讲话。宝玉正自日夜不安,此时见她又要回避,宝玉便上来笑道:“好姐姐!你瞧瞧我穿着这个好不好?”鸳鸯一甩手,便进贾母房中来了。

再如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腐陈旧套”中,荣国府元宵节上,因为鸳鸯她妈和袭人她妈正好去世,两人不便出现在宴会上,两人便在怡红院说悄悄话,恰好被宝玉撞见:宝玉听了,忙转身,悄向麝月等道:“谁知她也来了。我这一进去,她又赌气走了,不如咱们回去罢。让她两个清清静静的说一回。袭人正一个人闷的慌,幸而她来得好。”说着,仍悄悄的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10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