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波名联

苏东波名联,第1张

加字改狂联 戒骄戒躁

苏东坡少年时天资聪颖,方才出众,常受到父亲苏洵的诗朋词友的赞许。众人的溢美之间,令苏东坡有些昏昏然,忘乎所以。为了显示自己,年少气盛的苏东坡在书房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一日老苏来到苏东坡的书房,看了门口的这副对联,不禁双眉紧蹙,对儿子的盛气凌人之语深感不安,于是找来几古书交给苏东坡,嘱咐他仔细研读。

老苏选的几本古书文辞深奥,所以苏东坡对书中的许多文词不认识,更不理解,这时才领悟到学无止境,深感惭愧,并深切地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就在上下联各加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此以后,苏东坡虚心学习,勤奋攻读,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巧对数字联 获准入试

苏东坡乘船出川,赴京赶考,因风急浪大延误了时辰,主考官自然不准入场应试。苏东坡诉说了延误时辰的原因,请求主考官破例。主考官觉得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有心网开一面,但又觉得不可轻易放过,便出一上联为难于他:

一叶孤舟,载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上联嵌进数字一至十,对应难度甚大。苏东坡才华横溢,稍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誓一定要进。

上联以顺序嵌数,下联以倒序嵌数,不落槽臼,对得工巧,主考官其为满意,准予他入场应试。

竹联抒壮志 宁瘦不俗

竹为“岁寒三友”之一,苏东坡十分喜爱翠竹,并书竹联以自勉: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东坡宁可瘦身,不可入俗,以竹之高风亮节鞭自己,令人钦佩!

一串铜元宝 一个书名

苏东坡晚年不但工于诗词书画,对禅宗也产行了浓厚的兴趣,游寺院,拜禅师,在湖北黄州结识了有名的佛印。佛印禅师虽为佛中之人,但也精于诗司歌赋,且性格开朗幽默;苏东坡才高八斗,也是性情诙谐风趣,所以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一日,苏东坡过江去拜访佛印,并递给一副画给他,请他猜画中之意。佛印见画上画一僧人左手摇羽扇,右手拿经书,略为思索后便说:“此乃《关睢序》中的两句话: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苏东坡点头称是。

来而不往非礼也!佛印大师从柜中取出一半铜钱,对苏东坡说道:“这串铜钱共有二百五十文,正好猜出一书名,今儿特向大学士请教。”

由二百十五枚铜钱猜书名,确有些玄乎:但苏东坡聪颖过人,并未被谜难倒,沉思片刻后将手中的扇子在禅师面前展开,用另一只手在扇而上书空“千字文”三个大字,笑着说道:“正确与否?”佛印禅师抚掌笑道:“居士果真是奇才也!”

动作多怪异 哑谜道别

苏东坡匆匆忙忙地找佛印禅师,此时大师正在禅室参禅,不便打扰,小和尚请他到禅师卧室等待。小和尚奉上香茶,苏东坡喝了一口,便命小和尚找来一根木棍,他手持木棍对着盛入果品的碟子一阵敲打后,又将碟中的橙子放在地上推起来,接着又用木棍在窗纸上捅了四个窟窿,最后对小和尚说:“请你禀告禅师,只说我苏东坡来找过他。”说完便走了。

禅师参禅完毕,走出禅室,小和尚急忙忙迎上去前去将苏东坡的系列怪异动作如实讲出。禅师听后先是一愣,接着笑着说道:“苏学士是用打哑谜来向我辞行的。”见小和尚一脸迷惑,禅师解释说:“苏学士用木棍打碟,意即打迭;在地上推动橙子,意即行程;在窗纸上捅了四个窟窿,意即加四川。这一系列动作看来怪异,其实他是来向我辞行回四川眉州去也!”

中药巧入联 妙对名医

一代文豪苏东坡,对医道也非常精通。杭州城外的名医庞名安喜欢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因志趣相投,苏庞二人结为莫逆之交,来往密切。

一日,庞名安排城拜访苏东坡,进得苏府,只见书房门前挂着两只灯笼,不由得触情吟出上联:

灯笼笼灯 纸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听了稍一沉思,立即续出下联:

鼓架架鼓 陈皮不能敲半下

苏庞二人相视一笑,便走进后院,庞名医见后院中翠竹葱葱郁郁,生机盎然,又吟出了上联: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立即笑对:

防寒尤妙小柴胡

进入花园,二人品茗谈笑,十分投机,庞名安又见园中玫瑰花盛开,香气溢人,不觉又诗兴大发,赞叹道:

玫瑰花开 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随口对道: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天色渐晚,庞名安拱手告辞,对苏东坡的盛情款待致以深深的谢意: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摇手答道:

春风来时尽着花 但闻藿香木香

苏庞二人吟诗作对,句句不离医药行当,其中纸壳即枳壳,半下即半夏,还有防风、陈皮、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等,皆为中草药名;药名入联,妙趣横。

山水田园画 佳联寄情

江西才子黄庭坚久仰苏东波的大名,意欲登门拜师,但又觉得鼎鼎有名的大学士岂肯轻易接见无名小卒?修书一封投石问路。

时隔不久,黄庭坚收到了苏东坡的回信,展开信笺一看,却只见“笕”字一个。为什么只以一个“笕”字作答?黄庭坚很快领悟出来:“笕”字由个、个、见三个字组成,意为“凡愿光临者,个个相见”。大学士答应接见,黄庭坚自是喜不自禁,于是带着自己的诗稿前往苏府拜师求教。

自此,黄庭坚成为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与秦观、晁补之和张来三位书生成为“苏门四学士”。

苏黄师生二人情深谊重,常即兴出句对句,既尽显才华,又陶冶情操。有一次苏东坡出句:

松下围棋 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不假思索对出下句:

柳边垂钓, 柳线常伴钓线悬。

这幅寄情于山水田园的人物写生对联,匠心独具。

巧设无字谜 季常射虎

宋神宗元中三年(公元1069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史,结交了诗友陈季常。二人常在一起吟诗猜谜,消愁解闷。

一日,苏东坡对书童虎儿说道:“你到陈大人家中去取包东西来。”虎儿问道:“相公令小人去取何物?”苏东坡笑道:“你头戴草帽,足登木屐,到了陈大人家,他自会明白的。”

虎儿“戴草帽”,即人字上面一草头;“穿木屐”,即人字下面一木字,合起来便是“茶”字。

寺庙撰茶联 冷嘲势利

一日,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寺院主持见是一位身着普通衣衫的陌生人,就随口说了句:“坐。”并吩咐小和尚:“茶。”

来到正殿,苏东坡全神贯注地欣赏字画,主持意识到这位来客举止不凡,不由得另眼相看,连忙说道:“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

小和尚敬上香茶,主持便与苏东坡攀谈起来,这才知道来客意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肃然起敬,于是满脸堆笑,恭恭敬敬地说道:“请上坐。”又连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临别前,主持请苏东坡题写一副对联,苏东坡触景生情,奋笔疾书:

坐 请坐 请上坐

茶 敬茶 敬香茶

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谐音和回文 一联双巧

有一天苏东坡拜访法印和尚,此时法印正在作画。苏东坡见法印画的是荷花,不觉文思涌动,吟出上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这上联既可顺读,又可倒读,称之为“回文联”;但是倒读时须将“上”与“尚”,“荷”与“和”这两组谐音巧用,此乃“谐音联”。既是回文联,又是谐音联,要对仗工整,难度甚大,法印一时对答不上来。

几天之后,法印和尚外出,只见一尼姑手提酒壶从倪家村出来,回庵堂而去,不觉灵机一动,连忙找到苏东坡说出了下联:

钱沽倪酒尼姑钱

下联也可倒读,也须将“沽”与“姑”,“倪”与“尼”两组谐音巧用。回文联,谐音联,一联双巧,巧夺天工。

楹联嘲俗僧 佛印捧腹

有一年,苏东坡漫游名山,来到一座古寺。寺中方丈早已闻知苏东坡乃翰林学士,不但诗词散文称雄一世,而且工于书法,于是请苏学士为寺庙书写一幅楹联,以示风雅。

进庙之前,苏东坡曾听附近老百姓说过,虽然老和尚的请求。但稍一思索后,计上心来,便命老和尚笔墨伺候,书写一联:

一夕化身人归去;千八凡夫一点无。

老和尚读罢楹联,兴高采烈;大学士如此赞扬老衲德高望重,高徒满门,真乃三生有幸也!于是请能工巧匠将楹联精心镌刻,挂在院门两侧。

时隔不久,佛印禅师也云游到这座古寺,看到了好友苏东坡书写的楹联,不禁捧腹大笑。老和尚大惑不解,向禅师探问究竟,禅师解释道,“一”字,“夕”字,加上“化”字去掉人旁,合起来就是一个“死”字;“千”字,“八”字,再加上“凡”字去掉一点,合起来就是“秃”字,这对你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吗?

词谜表心迹 倾慕淑女

重阳佳节,苏东坡特邀著名才子秦观在秋香亭饮酒赏菊。酒至半酣,苏东坡突然问道:“少游(秦观字少游)贤弟才学名扬四海,潘安之貌谁人不知,为何至今尚未择佳偶婚配?”

秦观连忙拱手答道:“小弟并非草木,岂能无情?我心中仰慕一位窈窕淑女久矣,只是难已启齿也。”

苏东坡笑道:“但不知少游弟看中了哪家闺秀,请如实道来,愚兄定当牵线搭桥,促成良缘。”

秦观沉吟片刻,即兴赋词一首:

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已心醉,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吟诵毕,秦观说道:“这是小弟制的一个字谜底是一个苏(苏的繁体字)字,原来这位才子仰慕的是胞妹,于是抚掌笑道:“既然如此,也不是什么难事,那就包在愚兄身上了。”

妙联相戏谑 兄妹情深

老苏名询,乃博学名儒,生二子,大苏名轼,小苏名辙,皆有文武经纬之才。老苏、大苏、小苏,也称“三苏”。苏洵还有一女,名曰小妹,也是聪明绝世,吟诗作对并不亚于两位兄长。

有一晚,苏东坡出一上联请小妹应对: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上联镶嵌入“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曲牌名,以曲牌名组联,倒是新鲜事,苏小妹一时对应不出。正在为难时,只见月光下一丫环端着酒菜款款而来,苏小妹触情生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下联嵌入了“虞美人”、“红绣鞋”和“步步娇”三个曲牌名对应得恰到好处,苏东坡拍手称一日就就餐,餐桌上有一剖两开的咸蛋,苏轼一时来了雅兴,随口吟出:

咸蛋切开身两叶,内有黄金白玉;

苏轼吟完,两眼直盯着小妹,小妹立刻意识到,兄长在向我挑战。恰巧小妹手拿两裂开口子的大石榴,便不假思索,随声答对:

石榴裂嘴坛一个,里藏珍珠玛瑙。

小妹对答如流,大哥打心眼里佩服。

清明时节,老苏带着二子一女郊外踏青,中途遇到大雨,四人只得寻一寺庙避雨。小妹见庙内红烛熊熊,香烟缭绕,于是吟道:

红烛流泪,恐怕是火烧心痛;

小妹吟完,也拿两眼直盯着大哥,苏轼领会到这是小妹在回敬。这时小和尚敲木鱼念佛经的声音提醒了,于是朗朗对道:

木鱼敲响,实在是棒打头晕。

平日里,苏东坡常与小妹互相戏谑取乐,体现出兄妹之间的骨肉之情。因苏东坡满嘴胡须,小妹嘲知道: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东坡不甘示弱,针对小妹前额较为突出予以回敬: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就苏东坡下颏较长再次予以嘲讽: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东坡也就小妹双眼微眍再次回敬: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诗谜牵红线 天作之合

苏东坡心想:“秦观与小妹乃天生一对,地设一双,为兄尽力促成这美满姻缘。”回家之后找小妹谈心,自然是先大力夸奖秦观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再将秦观作词设谜仰慕小妹之事如实转达。

能得到少年才子的倾慕,苏小妹芳心为之一动,但又转念一想,秦观真的是兄长所说的那样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吗?兄长会不会有意将他美化拔高?既然他作词设谜求婚,我所不也作诗设谜试探一番?于是取过香笺,挥毫写下诗谜一首交与大哥:

展翅翱翔,飞鸟归房。小人掌印,凿壁偷光。昔日为雄,远镜闲逛。娃娃献计,红热具藏。

苏东坡将诗谜转给秦观,秦观接过仔细一看,笑着说道:“小妹的诗谜谜底乃八位古代名人也。”说着便提笔在诗谜后写上八人的名字:张飞、关羽、孙权、孔明、陈胜、陆游、孙策、朱温。写完便交给苏东坡,请苏兄转交。

苏小妹接过兄长转来的香笺,连忙点头赞道:“高邮才子果然名不虚传,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苏东坡一听大喜:因相府求亲一事,小妹的才名饮誉京城,慕名求婚者不计其数,小妹均未选中;唯有高邮才子秦观才打动了小妹的芳心,真乃天作之合也。即将小妹的赞扬之语转告秦观,秦观便吉日往苏府求亲,得到苏老泉的应允,苏东坡了一番心愿。

投石击缸水 舅兄解围

秦观金榜题名,即在苏府与小妹完婚。婚宴之后,秦观送走客人,来到洞房,只见房门紧闭,只有一名丫环守在门前。秦观好生疑惑,便对小丫环说道:“洞房花烛夜,为何不开门迎本姑爷?”丫环答道:“**有令转告新姑爷,这里有三个纸封,内有三个题目,另有玉、银、瓦三盏。如果新姑爷三试具中,便可饮玉盏内美酒三盏,进入洞房歇息;如果二试中了,一试不中,请用银盏内清茶解渴,等到明晚再试;如果一试中了,两试不中,那只能呷口瓦盏内的淡水,罚在书房读三个月。”秦观心想,本人在礼部大试,一举成名,中了制科,今日之三试,有何惧哉?便命丫环取第一个纸封拆开,抽出花笺一幅,上书五绝一首: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秦观是何等聪明之人,很快就悟出四句诗的含义:铜铁投入洪炉冶炼,“化”也;蝼蚁爬上粉墙,“缘”也;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天之下地之上,乃“人”也。**分明是用“化缘道人”讽刺于我!为何说**是讥讽秦观呢?这就不得不说秦观岳庙化缘的故事。

秦观久闻苏小妹乃才女,但又听到传闻小妹其貌不扬。传闻归传闻,眼见为实,总想与小妹面晤。事有凑巧,秦观打听到苏小妹将于二月初一到岳庙烧香,于是便于当日打扮成游方道士到东岳庙面试。苏小妹烧香之后,出得殿来与等在殿前的秦观不期而遇,秦观急忙迎上前去双手合十打了个问讯:

**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慌忙施万福还礼:

道人何德何能,敢于布施?

碰了个不硬不软的钉子,秦观也不恼怒?又上前道:

愿**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边走边答道: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不舍。

秦观紧跟上去又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一边上轿一边说道:

风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灾!

经过这次面试,观不但亲身体验到苏小妹不愧为苏门才女,而且亲眼看到苏小妹仪态万方,更是爱慕不已。

因有这段经历,秦观成竹在胸,提笔作答,待要下笔时,秦观心想:单以化缘道人四个字作答,显示不出自己的才华,于是略一思索,便题诗一首于后: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丫环将花笺拆成三叠,从窗隙中塞进,小妹见郎君以“化缘道人”四个字冠首题诗作答,满意微微一笑。丫环拆开第二个封袋抽出花笺递给秦观,只见花笺上又是七律一首: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观稍一推敲,早已心积肚明,前一首诗四句暗藏四字,这一首四句暗藏四个人名:强过爷,胜过祖,此乃孙子有权,意即孙权也;凿壁偷光乃一孔明也;常忆“”慈母手中线“儿子思念母亲,暗指孔子的孙子——子思;老翁即太公,倚闾意为望,暗指姜太公望。秦观提笔——注明,二试轻易过关。

秦观拆开第三幅封袋,只见花笺上出一上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心想,本人五六岁便会对句,今日要求对出下联,有何难哉!待到提笔续对时,却犯难了,这上联出得巧,下联要对得珠联璧合,确非易事,尽管苦苦思索,仍不得其对。

此时苏东坡尚未就寝,出来随便行到目前为走,忽然看到秦观在庭中右手作推窗之势,口中念念有词,闭门推出窗前月。苏东坡是何等聪明之人,观此情景便断定出:这一定是小妹出对难郎君,妹夫身处困境,我何不助他一臂之力闯过难关!但他反复构思,也一时寻不出佳句应对。正在危难之时,偶然见秦观站在一只花缸前,一边看水,一边沉思。眼前的情景,激起了苏东坡的灵感,下联应景而生。正待上前口授但转念一想,如果小妹知道是我面授机宜,岂不有失妹夫的体面?好一个苏东坡略一沉思,计上心来,便从地上捡起一块砖片,投向花缸中。一石激起层层涟漪,天光月影随水浮动,由此激起了秦观的灵感,于是提出来笔对出:

投石冲开水底天。

丫环将第三个试卷递出,房门立即呀的一声打开,房内走出又一个丫环,手持银壶,将美酒倒进玉盏之内,献与新郎道:“请新姑爷畅饮三盏,权当花红赏劳。”秦观志得意满,连饮三盏,由丫环拥入洞房,才子佳人,鱼水合欢。

三谜共一底 异曲同工

秦少游与苏小妹新婚之喜,苏东坡与他夫妇二人开怀畅饮,这时附近传来木匠师傅辛苦劳作之声。高邮才子秦少游乃制谜高手,不由得来了兴致,吟出一谜: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秦少游的谜语一出,苏东坡便猜出谜底,但他故意装成猜不出的神态,请小妹来猜。小妹道:“兄长都猜不出来,小妹有何能耐?不过我也有一个谜语,请兄长与郎君猜猜。”小妹的谜语是:

我有一张琴,一根琴弦腹中藏。为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

苏东坡说完,三个放声大笑,异口同声说道:“三谜一底,异曲同工也!”

三谜共一底,这谜底便是:墨斗。

酒过三巡,兴致更浓,因苏东坡夫妻二人同庚,生肖属虎,恰逢这一年虎年生贵子,小妹便以虎为题出一上联赞贺:

这真是虎夫虎妻虎年生虎子。

真是无巧不成书,秦少游与小妹夫妇二人也是同庚,但是属鸡的,苏东坡立刻对出:

但愿你鸡公鸡母鸡年产鸡卵。

两诗谜一底 再助秦观

一个才子,一个才女,鸾凤和鸣,新婚后秦少游与苏小妹少不了夫唱妇和。一日苏小妹对秦少游说道:“为妻今有一谜,不知郎君能否射中?”秦少游不在乎地说:“洞房花烛夜,娇妻三难新郎,尚未难倒为夫,今日休想难倒于我。”

苏小妹抿嘴一笑:郎君休夸海口,你且仔细听来:

饱吃一餐肚不饥,愣头愣脑听消息,听到许多真情话,从不出门说是非。

果不其然,秦观被除数小妹的“休夸海口”言中了,平日里才思敏捷的他竞被这一诗谜难住了,尽管搜索枯肠,一时猜不出谜底,只好求助舅兄苏东坡。

苏东坡听了秦观的叙述,捋须哈哈大笑:“高邮才子怎么就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连日常所见这物都猜不出来?”说完挥笔写下四句诗谜:

姐妹两个一般大,收拾打扮随姑嫁。擦了多少油和粉,听了多少知心话。

秦观一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兄妹俩的诗谜同一谜底:枕头,连忙拱手相谢:“多亏大哥指点,再次免去小弟的门外之苦也!”

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皆一代文豪,史称“三苏”;贤婿秦观后来入选翰林学士,与苏轼苏辙同官,郎舅三人三学士,历史上罕见。再加上苏小妹也是一代才女,真所谓书香门弟。他们之间吟诗作对,留下不少趣事佳话,流芳百世!

苏轼与琴超逸事——绝对是假的,不信去苏轼吧问问!

最爱+初恋=他堂妹(不知**不?)

元配=王弗,贤良淑德,持家有道,也有点文采,是子瞻的得力助手和知音!

续弦=王闰之,贤良淑德,持家有道,只是子瞻的得力助手!

小妾=原来是歌伎,后被纳为小妾,贤良淑德,持家有道,与子瞻琴瑟合鸣,堪称他的红颜知己!可惜死得早!天妒红颜!

—————————————————————————————————

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记梦》

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 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人一走近,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就是指的此事。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的地方。

可为凭吊者识。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

作者: 来去如春梦 2006-4-28 16:37 回复此发言

2 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词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银涛无际卷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江城子》

这首词的作者有争议,很多宋词选本都说它是叶梦得的词,但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却将它收录苏轼门下。由于词意比较含蓄,似乎没有太确切的资料能证明是苏轼还是叶梦得所作,也似乎没有人去考证过。但我认为,仅从词的本身来看,是苏轼作品的可能性更大。

一个作者的写作总有一定的风格和模式,尽管他也许会有意识地让自己尝试不同的创作,然而习惯的痕迹依然能找到,这首《江城子》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出现频率较大的、也就是苏轼爱用的字词,《江城子》中有的字词正是如此。

词中的“银涛”苏轼就爱用,不过叶梦得也用过,最早李后主还直接写过“银涛无际”,因此不足为凭。其他方面,比如,词中的“落霞明”,我们在苏轼的《江城子凤凰山下》中可以找到“晚霞明”这样类似的句子。“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置于苏轼的作品中更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苏轼描写哭泣时好像很喜欢写“相思千点泪”(《江城子天涯流落》、“惟有泪千行”(《江城子记梦》,“东风吹破千行泪”(《蝶恋花雨后春容》),“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雨中花慢嫩脸羞蛾》),“佳人千点泪”(《菩萨蛮秋风湖上》)等。

“幽”恰好也是苏轼爱用的字,如“幽人独往来”(《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伴君幽独”(《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幽梦里,传心曲”(《满江红忧喜相寻》)“幽花香涧谷”(《临江仙四大从来》),“小园幽榭枕苹汀”(《南歌子山雨潇潇过》),“惊破绿窗幽梦”(《昭君怨》),“幽恨终难洗" (《蝶恋花雨后春容》),“幽人自感”(《哨遍为米折腰》),“幽欢却是寻常”(《雨中花慢邃院重帘〉)诗句中的“幽”字更是不计其数,如 “幽人先已醉浓芬”“谁信幽香是返魂”“幽人夜度吴王岘”“只有名花苦幽独”“明月入户寻幽人”等等。就是苏轼在苍梧写的另一首诗里,也有“幽人拊枕坐叹息”这样的句子。“寄”字也是如此,苏轼诗词中这个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如“欲寄相思千点泪”(《江城子天涯流落》,“须信人生如寄”(《西江月莫叹平齐》),“遗恨寄沧洲”(《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吾老矣,寄余龄。”(《江城子梦中了了》),“独求僧榻寄须臾”(《瑞鹧鸪城头月落》)。诗句中的就更多了,如“云海西望寄此身”“十年归梦寄西风”“小阁藤床寄病容”等等。

作者: 来去如春梦 2006-4-28 16:37 回复此发言

3 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词

“云海”也正是苏轼词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如刚举的“云海相望寄此身”,如“云海天涯两渺茫”《南乡子东武望余杭》,如“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满庭芳三十三年》,“古来云海茫茫”(《水龙吟》)等等。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江城子》里面有多处苏轼常用的字词,带有浓厚的苏轼风格。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这句正是苏词的有力佐证。因为这首《江城子》在被当作叶梦得词的时候,题为《湘妃鼓瑟》,词中的“苍梧烟水”,苍梧即今广西梧州,传说舜南巡至苍梧而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闻讯后痛哭不已,斑斑血泪染红了青竹。如果是叶梦得写作此词、咏叹舜妃故事,则“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这句话很难理解——后人感伤舜妃的故事,固然可能为之叹息、心酸,但很难想象会被感动成哭得“千行流泪”;如果这句话不是写作者的情感,而是写舜的感情,则更讲不通了。因为舜在娥皇、女英之前逝世,怎么反倒是舜以“千行流泪、寄幽贞”呢?

而如果把这首词当作苏轼的词去理解,则完全合情合理。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儋州时,路上经过苍梧,得知弟弟苏辙被贬到雷州,而且刚刚经过苍梧。他为此还写了一首诗,开头两句是“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而在此前一年,苏轼爱妾朝云病逝于惠州。因此苏轼在苍梧想起舜妃往事,借此表达对朝云的怀念,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异常凄美的《江城子》。

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中也没有对这首词的作者下定论,但认为如果是苏轼作品,那应该是公元1100年苏轼从儋州渡海北归时写的。对这种说法我有一些怀疑。因为词中明明写道“苍梧烟水断归程”,而苏轼1097年去儋州时途经苍梧,所以应该是当年在苍梧写的。苏轼以垂暮之前被贬南荒,当时子孙齐哭于海边,情况十分凄惨。苏轼是抱着一去无回、必死海外的心情去的儋州,所以才说“断归程”。唐玲玲说这首词和苏轼渡海北归时写的“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诗句意思相近,其实恰好完全相反,这首诗按唐玲玲的说法,是“反映他绝处逢生的激情”,而这首词则无疑是表现他巨大的人生幻灭感,因此不应是同时创作的作品。

在这首词中,苏轼独自面对茫茫银涛,怀念去世的爱妾朝云,当年他梦见和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云“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美丽的词句中熔铸了人生命运的无情与无奈。“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让很多人误解为就是写舜妃故事,以致混入叶梦得作品。其实苏轼和朝云在惠州相依为命时,都有慕道好佛之心。苏轼《朝云诗》中说:“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已浓带仙家气象,而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笔调来追思和神往两人的过去与未来。

朝云十二岁时在杭州成为苏轼侍女,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在苏轼的后半生中,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她是苏轼凄凉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唱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时泪流满面,哽咽难语,而朝云逝后,苏轼也终生不再听此曲。

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殢人娇白发苍颜》,词中也着力描写了朝云的美丽,两人一个“维摩境界”,一个“散花何碍”,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华。当然,苏轼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梅》

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该词明为咏梅,实际是怀念朝云,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已不是凡尘笔调,当年晁补之读到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时,叹息说,苏轼注定了是要迁到海外去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实为海内人士所难道出。《红楼梦》里薛宝琴的词句“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从苏轼《西江月》里化来的。由于苏轼写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与梨花同梦”,所以《红楼梦》里的词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梦”。

同是怀念朝云,与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没很久了,前者缠绵婉转,后者则多了一份悲慨壮阔之美。苏轼和朝云曾“青鸾紫凤、下层城”,在多年来辗转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体验到真爱的温暖。但如今朝云于惠州仙去,只有白发苍苍的苏轼独自面对茫茫江海。人世间一切悲欢扰攘,都犹如大型魔幻鱼龙蔓延一样,热闹之后,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这位孑然一身的伤心人,徘徊于苍茫浩渺的水岸云脚,银涛无际,暮霞散绮,充斥于天地间的,是无穷的追忆,无边的寂寥,无数的天风海雨,无尽的暮暮朝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被认为是最动人的情诗,这是苏轼写给已故妻子的诗,诗里面记载了夫妻相处的美好,描绘了失去妻子的痛心和无奈,读来让人落泪,诚然,苏轼是个痴情人,但真实的苏轼却不仅仅对他的妻子痴情,妻子去世后他娶了妻子的亲妹妹,身边又有一位歌姬王朝云常伴左右,也算是个多情人。

苏东坡有一位妾室,姓王名朝云,这位妾室才是苏轼一生最爱。王朝云原来是歌姬,苏轼喜欢她的才艺,又有感于王朝云身世凄凉,因此为她赎了身,从此将她带在身边,两人相伴22年,可以说王朝云是他最爱的女人了。苏轼那首十分有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据说就是看王朝云跳舞时作的。王朝云陪伴苏轼度过人生坎坷时,为苏轼生下一个孩子,两人相伴二十余年,苏轼一直对王朝云十分好。如果说他曾贪图王朝云美色,但王朝云年岁渐长,依然得苏轼宠爱,那就一定是真爱了。

当然,苏轼确实曾经娶一队亲姐妹为妻。苏轼的原配妻子叫做王弗,是一位大家闺秀,十六岁时嫁给苏轼,两人感情很好,可惜王弗早逝,去世时才二十七岁,苏东坡因此写了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用以怀念妻子。诗中感情真挚,让人动容,可见苏东坡对于这位原配妻子确实是很喜欢的,毕竟少年夫妻,相伴十余载,其间的感情一定是真的。

王弗去世后,苏东坡续娶,万万没想到,苏东坡居然娶了王弗的亲妹妹,名为王闰,王闰也没能陪苏东坡走到人生尽头,在苏东坡五十八岁时,王闰去世了。

所以说,其实历史上的苏轼,最爱的应该不是他的妻子,而是陪在他身边二十二年的王朝云。

苏东坡天众奇才、风流多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

一原配,一继妻,一红颜知己。

临终时,却叮嘱儿孙只与她合葬在一起。

01

某日天朗气清,19岁的苏东坡少年与16岁的王弗结为夫妻,开始了两人的十年恩爱之旅。

王弗乃进士王方之女,生的是聪慧灵秀,又通晓诗文。

夫妻二人朝暮共处,伉俪情深,生下一子苏迈。

然而好景不长,27岁的王弗病逝,少年夫妻阴阳两隔。

临终前放心不下幼儿苏迈,恳求苏轼续娶自己的堂妹,方便照顾一家老小。

苏轼与王弗夫妻情深,听闻噩耗,深受打击,不敢相信王弗已经离他而去。

多年后,扫墓祭拜,看见坟冢一片荒凉,心下悲痛大哭,并作一词道尽悲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02

王弗逝世,苏轼还沉浸在亡妻离去的伤感中,不想马上续娶。

三年之后,才娶了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此时王润之已经21岁。

王润之是王弗堂妹,为人勤快,真诚至善之人。

她没有像王弗那样,读过很多书,不通诗文,不善书墨。

嫁入苏家后,她视苏迈如己出,后来又为苏轼生下两子苏迨,苏过,最终都抚养成人。

在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与苏轼共患难,同进退,这令苏轼大受感动,夫妻之情更加深厚。

初到黄州时,更是如同普通乡下夫人,舂米种田,养蚕织布,供养一家。

话说因为“乌台诗案”,王润之认为苏轼所作诗词容易惹来是非,于是将其手稿全部焚毁,来保全一家安宁。

苏轼听闻此事,并不生气,也未责怪他,足以见得王润之在他心中地位。

然而,相伴二十五年,王润之还是病逝了,去世时只有46岁。

临终时,苏轼叮嘱儿孙,死后与王润之葬在一处,“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

03

最后一位妻子颇为传奇,她就是杭州名妓王朝云。

王朝云,杭州人,有一次朋友请苏轼赴宴,宴会上看见12岁的王朝云,朋友见苏轼喜欢,就将王朝云送给了他。

王朝云12岁入府,做王润之的丫鬟,18岁升为如夫人,很是受苏轼宠爱。

王润之病逝后,成为苏轼之妻。

话说杭州遇到王朝云时,苏轼文思泉涌,写了很多名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朝云在诗词赋上很有天赋,有通晓音律,苏轼引以为红颜知己。

公元1094年,苏轼再次被贬惠州,惠州多生瘴气,家里儿孙不敢一起随苏轼赴任。

只有王朝云愿与苏轼一同前去,可惜到达惠州一年半后,不幸病逝,死时只有34岁。

此时,苏东坡已有六十余一,行之暮年,又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

有时半夜回想,不免有些寂寞凄凉。

《悼朝云》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三位妻子,一位少年夫妻,陪他从懵懂少年走到而立之年;一位中年时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陪他走过艰难岁月;一位红颜知己,灵魂的伴侣,音律上的知音,陪他拨弦弄琴。

可是她们,都没有陪他走到最后终点。

但是苏轼最珍惜的,最铭记于心的,永远是那个陪他风风雨雨,患难与共的王润之。

作者介绍

我是墨刊刊,专注分享历史人物故事与美文故事。能点击下关注吗(比心❤),我们的口号是:勤耕不辍,与君共勉。

1、发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朝云墓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第三任妻子是苏轼的侍妾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他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

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扩展资料:

1、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内丹家[1]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苏轼主要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

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苏轼

-王弗

-王闰之

-王朝云

苏轼有三个老婆。

1、妻子。王弗,聪慧谦谨,知书达礼,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说略微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2、妻子。王闰之,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苏轼五十八岁时逝世,得年四十六。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和,知足惜福。   

3、侍妾。王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伎。但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之,纳为常侍。她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卒于绍圣三年,得年三十四。

扩展资料

苏轼的身世背景

祖父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父苏洵,母程氏。苏洵曾自称是初唐大臣苏味道后裔。然而苏洵自己也承认苏味道的后人与自己的高祖之间世系不可考证,苏洵的高祖才是信史的上限。苏洵的寻根方法,在当时就有人不以为然。

柳立言认为苏洵修撰族谱编写世系,将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宰相苏味道当做自己家族的始迁祖,是看中苏味道的知名度,苏洵编订族谱的目的是不问亲疏,团结族人,争取共享政治和社会资源,以虚构始祖来联宗。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

其父名之“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年幼时父亲出游在外,母亲将其养大,并教他读书,曾令其以范滂为榜样。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

这两句诗都是有典故的

前句说的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候的事,后句说的是韩信年轻时碌碌无为,浑噩度日的事

很显然,两人这个时候都是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期,如果比喻夫妻感情的话,表明夫妻感情处于低谷期

但是这个阶段过后,两人都走上了人生的辉煌巅峰,表明夫妻感情还有发展的余地,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12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