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立姿势.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第三.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第四.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第五.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第六.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头离蒲团由伏而起;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第七.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
附<问讯>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1、首先虔诚地合起双掌,目光注视中指指尖。2、然后向下弯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势。3、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4、此时,双手的姿势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敬祥和。5、双手维持这个姿势经过胸前,一直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示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著虔诚、恭敬而谦虚的态度。6、随后再轻轻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势,然后放下双掌。
就拿春节跪拜礼来说,最近网上争论比较多,有的认为是封建糟粕,不应该磕头;有的认为是传统良俗,应该予以继承,大家相互争论,互不相让。有的媒体为了吸引读者,提高点击率,故意把标题变更成“南北开吵,过年要不要给长辈磕头?”,意思好像是北方过年多跪拜礼,南方少跪拜礼。
其实这个标题本来就是伪命题,跪拜礼并没有南北之分,南方北方都有跪拜礼,只不过是如今媒体哗众取宠的套路而已。但是关于跪拜礼的分歧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整理了一下,反对跪拜礼的理由有:一、封建陋习,奴性十足;二、侮辱人格,不平等;三、“男儿膝下有黄金”,如今男女平等,男女都不应该跪拜 等等。
跪拜礼起源于原始社会,从甲骨文金文研究来看,“拜”字就是人们拿着谷物祈祷,祈求神灵保佑,而跪拜是因为古人最早都是双膝触地坐在席子上的,跪就是坐,长跪就是直起腰,跪拜就是向前叩首(关于跪拜礼节我们另文探讨)。跪拜礼从最初的祈求神灵,祭祀祖先,跪拜父母,发展到对封建帝王以及贵族都要行礼。
跪拜礼一直流行到上世纪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这主要是跪拜礼有着不同含义。
针对官员跪拜,是一种不平等的礼节,确实存在侮辱人格尊严,蔑视人权以及要讲究自由平等,自然,这种封建糟粕绝对应该废除。但是,也要看到,跪拜礼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着其优良历史传统和道德礼仪需要。
我国以礼仪之邦著名,讲究礼仪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孝道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求人们慎终追远,祭祀祖先,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大概这也是世人得以生存的意义所在。而孝顺,就要有一定的礼仪,其中,跪拜就是最重的礼节,表示最隆重的尊敬和无比的虔诚。
在后来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跪拜礼被取缔,民间跪拜礼却很盛行,尤其是逢年过节,祭祀祖先,叩拜神灵,父母寿诞,以及喜事丧事等,跪拜礼一直存在,长辈们教育孩子,从很小就开始,教导他们如何尊敬祖宗和先人,希望他们能够长大成材,光宗耀祖,不辜负父母一番心血。孩子们往往在小的时候并不理解,但是到了自己为人父母,或者下有儿孙,就知道孝道的重要性,因此,这种理解是分年龄层的,不到一定年龄很难理解。
后来随着文革,许多传统都成了封建糟粕,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再加上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侵入,让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对一些礼节感到陌生。然而,在大多数农村以及文化气息较浓的家庭,跪拜礼依然存在。
正因为以上原因,造成了不少年轻人,对跪拜礼感到不理解,比如上面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说了,如果给政府官员跪拜,那么,这就是奴性,是封建糟粕,早已废除;如果给自己的父母跪拜,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的话,我就不知道,在讲究孝道的国家,什么还叫孝顺?有的人说了,孝顺不一定要磕头,这话是对的,确实不错。
但是,父母养育了你一场,为你含辛茹苦,把你拉扯成人,难道磕个头就这么难吗?!难道给父母磕个头就是侮辱人格不平等吗?因此,磕头和不磕头都有道理,只不过笔者认为,有跪拜礼传统的家庭,继续行跪拜礼没有错。
关于第三个原因感觉到可笑,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说的是男子汉要有志气,不要做奴才,要堂堂正正做人,并不是不让跪拜父母,就像俗话“跪天跪地跪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因为给父母磕头,把“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个道理拿出来,那可是真莫大的讽刺!
当然,有的是因为自己是儿媳妇(或者女婿),认为给公婆(或者岳父岳母)磕头不应该,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针对这样的儿媳(女婿),我们要问,两人是否是真心相爱?如果真心相爱,以后和双方父母在一起生活,出于感谢爱人父母给了您这么个优秀的丈夫(媳妇),磕个头也应该,而且,对方家乡肯定有跪拜礼的习俗,如果犟着不拜那么就是自己找别扭,试问值不值得?
再者说,现在流行西方什么劳什子单膝跪拜,经常看到电视**以及大街上,男士求婚跪在地上表白,我想,那时候这位女士就不想想“男儿膝下有黄金”了?!既然能对媳妇磕头,为何不能给生己养己的父母磕头?对方既然能给自己父母磕头,为何不能给对方父母磕头?
再者说,那些大谈特谈不能给父母或者对方父母磕头的人,说不定在庙宇求神打卦的时候,磕的头可能比谁都不少,殊不知,六祖慧能说过,“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家里有着两尊最大的佛不拜,却去外面祈求神灵,请问这有何用?若有神灵也不会保佑你,只有把父母长辈孝敬好了,那么您的修行也就非常完备了,自有神灵赐福。
因此,跪拜礼究竟是社会良俗还是封建糟粕,我想大家自己揣摩,毕竟,跪拜礼只是在至亲之间才会出现,外人自然难以置喙,也不要非扣上封建糟粕的帽子,你自己不愿意跪拜没什么,是你自己家教的原因,别人跪拜也是家教的结果,大家各按良心,自行其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儿膝下有黄金”的说法,可见对于下跪这一行为,中国人向来是十分重视的。现在的很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人权,对于下跪这一行为是十分鄙视的,所以大家平时见到下跪这一动作最多的也就是在祭拜先人或者是在求婚的时候了。但是,祭拜时都是双膝跪地这个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在求婚等很多时候的下跪一般都是单膝跪地,对于单膝跪地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单膝跪地究竟是跪哪个腿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单膝跪地是左腿还是右腿
现在普遍的说法认为,单膝跪地的求婚方式起源于欧洲。据说古时候欧洲的一个国家,有两个男子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姑娘,但是姑娘也不知道该选择哪位男士作为自己的伴侣了,于是就有一个人提出了用决斗的方式来决定谁将拥有这位姑娘,结果是提出决斗的那位男士胜了,他在十分激动的同时也用左膝下跪的方式拥抱了那位姑娘。所以从那以后,就有了左膝下跪向女士求爱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了下来。
在中国古代也有单膝下跪的方式,单膝跪地在古代是一种军礼,古代的军人一般都穿着很重的甲胄,如果双膝跪地的话,起立时比较困难,所以就有了单膝跪地行礼的方式。当然,中国古代的单膝跪地一般都是跪右腿,代表着尊敬的意思。
单膝跪地的含义是什么
一般来说,古代军队中的单膝跪地代表着臣服、尊敬之意(不过在国外好像不是这个意思,在美国单膝跪地是反种族歧视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现在人们用的较多的求婚时单膝跪地,也同时是在用自己的尊严证明着自己对她的爱,意思就是发誓能够对她好一辈子。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单膝跪地这种表达方式是十分严谨的,采用时也应该慎之又慎,不可随意而为之。
1封建陋习,奴性十足;2侮辱人格,不平等;3“男儿膝下有黄金”,如今男女平等,男女都不应该跪拜等等。跪拜礼起源于原始社会,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来看,“拜”字就是人们拿着谷物祈祷,祈求神灵保佑。而“跪拜”是因为古人最早都是双膝触地,屁股搁在脚后跟上“坐”在席子上,跪就是坐,长跪就是直起腰,跪拜就是向前叩首。跪拜礼从最初的祈求神灵,祭祀祖先,跪拜父母,发展到对封建帝王以及贵族都要行礼。跪拜礼一直流行到上世纪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得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这主要是因为跪拜礼除了有“封建等级制度”的表征外,还有表示礼仪的含义。作为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官员和权贵行跪拜礼,既侮辱人格尊严,蔑视人权,也掺杂着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奴化,自然,这种部分封建糟粕绝对应该废除!而孝道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求人们慎终追远,祭祀祖先,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不无关系,当外国人信主信上帝的时候,中国信仰的是自己几千年来的文化。而孝顺,就要有一定的礼仪,其中,跪拜就是最重的礼节。在1966年后的十年,许多传统文化被不分青红皂白的小将们一股脑当成了封建糟粕,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再加上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侵入,让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对一些礼节感到陌生。然而,在大多数农村以及文化气息较浓的家庭,跪拜礼依然存在。所以上面说到的三条理由,前两条其实早就废除了,而第三条,则有些似是而非了。男儿膝下有黄金本意是说男儿当自强,不能轻易的屈服,不能丧失独立自主的人格。按照当代的礼仪和道德标准,男女都应该如此,而非按照字面意思狭隘的理解。况且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付出并不是有价的黄金能衡量的。
提到小品演员赵本山,可能大家都不陌生。赵本山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小品王,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小品,至今对他的小品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年赵本山在娱乐圈也是非常厉害的,因此有很多人都想拜在他的门下,成为他的徒弟。当时也有一个说法,一旦成为赵本山的弟子以后,他在娱乐圈里的发展也就不用愁了。
当时赵本山也是收了很多徒弟的,而在拜师的时候都是需要行跪拜礼的。小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黄圣依,当时她在拜赵本山为师时,虽然她已经算是比较红的一位明星了,但是她在拜师的时候,就曾对赵本山行了跪拜礼。
由此不难看出,但凡要拜赵本山为师,作为他的徒弟,可能就要对他下跪行礼,仿佛这是赵家班的一个传统礼仪。
那么到了赵本山女儿这一代,她好像当年赵本山一样,也沿用了父亲当年收徒弟的传统。此前就有报道称,赵本山的女儿球球也收徒弟了,人们在慨叹岁月匆匆的同时,也不禁唏嘘,球球这是又坑爹呢。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之前,在某社交平台上,有网友爆出了赵本山的女儿球球,她的一位徒弟名叫可乐的,在舞台上当众跪拜向师父谢恩的视频。这一段视频一发布之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议论。
毕竟球球的年龄还很小,虽然她收了徒弟,但徒弟对她行跪拜礼的时候,还是有些观众会感到特别反感的。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球球的徒弟可乐当时是双膝跪地,他手里拿着话筒,而且他的头是低下去紧挨着地面的。同时,他嘴里还不停的说着,感激师父之类的话。这时候球球也是有模有样,很像一位师父的样子,试图想要把这个在地上进行跪拜的徒弟给拉起来,但是球球在拉了好一会儿之后,她的这位徒弟才缓缓地站起身来。
对此我认为赵本山的女儿坑爹,徒弟当众下跪,这件事并不是赵家班的传统,而是个人原因所导致的。因为行跪拜礼这件事,是徒弟发自内心对师父想要表达的一种敬畏心。可能赵家班赵本山他的资格比较老,他有这样的规定,大家无可厚非。但是,这个习惯并没有传到他的女儿身上。他的女儿在收徒弟的时候,也没有这样的硬性要求。
无论怎样,我认为这件事儿也并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本来徒弟拜师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徒弟愿意怎样向师父表达自己的敬意,我们是无权过问的。
当然,球球虽然仅仅是个90后,她今年也才20多岁,但是她在直播领域也算得上是一位佼佼者了。所以她是完全有资格做别人的师父的,至于别人要对她行什么样的礼,可能这都是她无法预料的,这与徒弟当众下跪成传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大家也不要往这方面上去联系。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後,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
10、哭嫁: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後,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中国传统婚礼
婚姻礼仪(一)
--------------------------------------------------------------------------------
六礼
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纳采
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
问名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亲迎
又称迎亲。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婚姻礼仪(二)
--------------------------------------------------------------------------------
奠雁礼
婚姻礼仪。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用雁之礼,朝鲜等国也袭用。
议婚
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问肯
即求亲。婚姻礼仪,即六礼中的第一礼纳采。元代王晔《折桂令·答》曲:“一个将百十引江茶问肯,一个将数十联诗句求亲。”
合婚
亦称合八字,古称卜吉。婚姻礼仪。是问名礼中的程序之一。双方议婚之初,在开出八字后,审合男女双方名号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问鬼神,告家庙。近代则是请阴阳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则婚,相克则婚不成,要将双方的生辰八字退还。
压庚
又称压帖。婚姻礼仪。是六礼之纳吉中的一项内容。经过对合双方的八字帖后,男家用礼盒装上庚帖,上压钗钏和如意送往女家。又,将对方的八字帖压于家庙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炉下,意请先人鉴之,如三日内家中平安者,可行婚姻,亦称压庚。
相亲
亦称相门户、对看。婚姻礼仪。即在议婚阶段换过庚帖后,由媒人联系安排,双方长亲见面议亲。历代相亲仪式大同小异。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
订婚
婚姻礼仪。即订立婚约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表示正式定下双方的婚事。古代,男方以雁为礼,去女家商定婚事,雁成为婚姻的信物。近代多用饰物、衣物、食物为礼,送往女家,送礼之后,婚约即成。订婚的表现形式 为婚书及财礼。封建社会,订婚是结婚的必经程序,双方均不得反悔。新中国成立后,订婚已不是法定程序,男女双方只要出于自愿,合乎婚姻法的条件还要进行登记注册。
尝汤献花
婚姻礼仪。订婚后,男家长者赴女家,与女家长者一道焚香祷祝上天保佑。礼毕,女家设宴。席上先尝汤,上清汤四碗,碗口上以红线作十字交叉,线头坠铜钱,以示姻缘开头。尝过汤后,上盘装四个猪蹄,每个上插红花,盘中置刀一把,刀柄上缠红绸,此谓献花,含缔结婚约之意。尝汤献花后,订婚礼为正式完成。
婚姻礼仪(三)
--------------------------------------------------------------------------------
议聘
婚姻礼仪。是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由媒人往来商议男家聘金和女家嫁妆的种类、数量的程序。一般根据双方的家庭地位和财产的多少及当婚男女 的人品而确定,明显带有买卖婚姻的痕迹。
下插定
婚姻礼仪。是专门送约定婚姻信物的仪式。男家向女家提出订婚,将女子插戴的首饰送到女家,作为婚约信物。《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但我说明了他家是没有公婆的,不要叫鲍老太自己来下插定。”
下财礼
亦称下彩礼、下财、下礼、过礼、过彩礼、放定、下定、行大盘、行聘、行聘礼等。婚姻礼仪。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财礼。财礼的数量品质,各地不同,主要视家境的贫富而定。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 、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此无定法耳。”下财礼即依礼制,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实质是送和要结合。行聘前,先由媒人执彩礼帖(礼品清单)与女家商议,往往双方对数量品质多存争议,需商议多次方能定下。行聘时,男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排队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送至女家,女家协助将礼品摆开,供女家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下财礼毕,婚约正式成立。
回盘
亦称回礼、回情、答回。婚姻礼仪。婚娶前,男方行聘礼,女方收下后,视情给一定回礼。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男择日下聘,(女方)亦以礼物答回。”因回礼多用盘捧上,故称回盘。
良辰
亦称良辰吉日。即选择的宜于成婚的日子。要按黄道推算或由阴阳先生选择,或依皇历所载而选。唐代李商隐《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水浒传》:“今日是个良辰吉日,贤妹与王英结为夫妇。”对良辰的选择大多注重日子、季节、月份,以求吉利。
随礼
也称随份子、凑份子。婚姻礼俗。是在男女结婚前,亲友们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做贺礼,交付将要结婚的男女。旧时随礼只限于男家的亲友,现代女家的亲友也从此俗。
添箱又称添房。婚姻礼仪。是接到男家请期后,女家将嫁女的吉日写成喜贴,送往各亲友家,凡接到喜贴的亲友,一般均以钱物为礼送至女家贺喜。添箱与添妆不同处是不将钱物直接给新娘,而是给女家,是家庭间的礼仪交往。
造子孙林
婚姻礼仪。嫁娶时男方聚众造林,以供新婚夫妇日后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和为老人送终之需。可依时令在婚礼前或婚礼后择日举行,此礼含造福子孙之意。
三请三邀
婚姻礼仪。婚前女家请未成礼的女婿上门宴饮,男方先是敬谢,再请,再谢,三请之后,男方才赴往,以示持重。男方在迎娶时,也要备三请三邀帖,到女家后次第投入,方能获女方同意。
婚姻礼仪(四)
--------------------------------------------------------------------------------
铺床
也称铺房。婚姻礼仪。即女家人在送嫁妆时一并布置新房。一般在婚前三日,也有前一二日举行的。此礼起源甚早,宋时十分通行。司马光《温公书议》卷三:“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
同鞋
婚姻礼仪。把新人的鞋同放一处,祈祝新婚夫妻同偕到老。此礼源于东晋,其时,凡娶妇之家的聘礼中都备有丝麻鞋一双,合而置于新床床头上,取“和偕”之意。后世演变为准备男女鞋各一双,并将新娘的鞋套于新郎的鞋之中,以为男女同鞋(同偕)。
催妆
婚姻礼仪。谓女方出嫁须得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妆启行。催妆要多次:婚礼前二三日,男家下催妆礼,有凤冠霞披、婚衣、镜、粉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到迎亲时,女方家门紧闭,男方为催新娘启门登轿,则反复吹奏催妆曲,放催妆炮,伴以递开门封。
哭嫁
也称哭轿、叹情。婚姻礼仪。是新娘出嫁时作为告别的哭唱仪式。《周易·爻辞》:“屯如 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后世的新娘哭嫁则成为嫁娶中的一个程式,不哭反受人非议。哭的时机不一,有前一晚开始,有上头后,也有临上轿前等等。哭的内容从离家的惜别,对父母的感恩,对兄弟姊妹的嘱托到对某些委曲和婚姻不尽人意处的发泄等均可涉及。哭的技巧甚至要经学习传授,而且有陪哭烘托。
开面
亦称开脸、绞面、绞脸、择脸、升眉等。婚姻礼仪。是用绞合的双线绞去新娘脸上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的仪式。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三日之前,蕊珠要整容开面,郑家老儿去唤整容匠。”古代女子开面,是在上头前三日进行。近代则有在婚礼前与上头同时进行的,也有在结婚当天下午或晚上进行的,还有在婚后第二天清晨或上午进行的。多由父母儿女齐全的全福人或新娘的妯娌开面。
上头
亦称上梳。是旧时女子嫁前改变发型的礼仪。原为古代对男子加冠、女子加笄仪式的通称,以作男女成年的标志。南朝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后世逐渐演变为在娶、嫁前三日或一日或当日举行,男更成年装束,女改妇人衣饰,既标志成年同时标志可婚嫁。后作为女子出嫁前更改发型的专用仪式。此仪式还包括穿上婚服,梳洗,佩戴首饰等。上头多在黎明时举行,要铺席、焚香、燃烛。
新娘辞亲
婚姻礼仪。是女子出嫁时与家中亲人辞别的仪式。一般在婚礼前进行,对父母行跪拜大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诉离别之情,拜哥嫂以托家事,叮咛姊妹孝敬父母。
扣茶饭
亦称饿嫁。旧时婚礼中约束新婚的礼节之一。即在婚礼过程中不允许新娘上厕所。婚礼正日,新娘从清晨上头梳妆开始,直到闹房结束为止,都不许上厕所,以防乱了阴阳。因此,将要出嫁的女子必须节制饮食,早做防范准备。一般从婚礼前数日起,就只进食含水量少,不易消化且含蛋白质多的食物。
婚姻礼仪(五)
--------------------------------------------------------------------------------
挂彩
婚姻礼仪。有时泛称披红挂彩。旧时迎娶日前,男家将门户装饰一新,门贴红喜联,窗贴红双喜字及吉祥图案,大门悬挂结彩球的红布或红绸。此礼相沿至今。
打花烛
又称满堂红。婚姻礼仪。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新郎睡在新房里,睡前,由男方亲友选两名女童,手执大红烛,在全福人的指点下,将新房里里外外照耀一遍。以红光照耀,祝吉祥喜庆。
送介席
又称离娘席。婚姻礼仪。是男家去女家接亲时,带去一两桌专门给新娘的父母吃的酒席。送此席表示女婿把新娘与娘家人分开,以此为安慰。这种酒席是经加工的半成品或成品,有婿为半子之寓意。
送亲
婚姻礼仪。是在男家迎亲时,女家亲属送新娘到男家。送亲人多由新娘的母辈或已婚的姐、嫂担任,称送亲娘子,他们不同于喜娘傧相,主要任务不是陪伴而是护送。《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刘四妈就做大媒送亲,朱重与花魁娘子花烛洞房,欢喜无限。”
抱长命鸡
婚姻礼仪。是嫁娶中象征男女吉祥如意的婚礼仪式。临近迎娶,男方备红公鸡一只,女方备肥母鸡一只,以鸡为“吉”。女家出嫁时,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到男家,将两鸡拴作一处,抱鸡人并不时打公鸡,直至公鸡无力伏地,象征妻征服丈夫。两只鸡不能宰杀,任其老死。
压轿
也称押轿。婚姻礼仪。去女方迎亲,男方一般准备两顶轿子:一顶花轿抬新娘,一顶呢轿新郎自乘。去时,花轿空被认为不吉利,为了不空轿,一般要选灵秀的幼童一至两名与新郎分乘于花轿和呢轿内,称为压轿。
(待续)
“跪拜礼源于我国东汉。我国在东汉以前,还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在吃饭、议事、看书时,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通常是,坐时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即古书上所说的“引身而坐”,使“坐”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要前额触地。就这样,逐渐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汉代以后,渐渐有高座。凳椅逐渐用于生活中,人们不再“席地而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