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驼山少主别硬演,7版欧阳克对比:有人帅过杨康,有人硬凑尬演

白驼山少主别硬演,7版欧阳克对比:有人帅过杨康,有人硬凑尬演,第1张

白驼山庄是金庸小说中一个媲美桃花岛的地方,而欧阳克是白驼山庄的少庄主。

欧阳克一出场是很闪亮的。他带着八位美貌的侍女,她们一口一个少庄主,而欧阳克的确是个风流倜傥的名家公子,书中写到,“只见那人一身白衣,轻裘缓带,神态甚是潇洒,看来三十五六岁年纪,双目斜飞,面目俊雅,却又英气逼人,身上服饰打扮,俨然是一位富贵王孙”。

所以这位白驼山少主不仅成为大金国王府的座上宾,开始也比男主角郭靖的武功好多了,可以说是二代中武功最高的。

可是欧阳克始终好色风流,也因此顺风顺水的欧阳少主,终究因为好色命丧于杨康的手下。

影视剧中有好几版欧阳克,对这个人物的演绎也不一样,有的是帅气超过射雕中第一美男杨康,有的却像硬凑来尬演的,来看看这八版欧阳克,那一版能深得你心呢。

当时看到17版《射雕英雄传》的演员表的时候,觉得这部剧可能是一部烂剧,主角可以说都是新人,谁知道播出后真香。

就连男配角欧阳克都很令人惊喜。相比之前几版,这一版的欧阳克很有一种风流而不下流的感觉。

而且选择从原著出发,不黑化、不洗白并且演出了欧阳克所有的那种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视甚高的姿态。

欧阳克最大的特点就是风流好色,这部剧里都演出来了,甚至还有骚气可爱的一面。

服装造型方面为欧阳克这个人物加成了不少,他的服装飘逸好看,发型上是小辫子刘海还有小珠子做装饰,很有西域几分西域特色,这是其它剧中很少见到的,却又很符合原著。

除此之外,这版欧阳克身段相当不错,所以打戏非常飘逸好看。唯一的缺点应该是看起来根本不像是原著中的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倒像是二十出头的很有风趣幽默感的小青年。

欧阳克的扮演者是刘智扬。

他之前被观众熟知的角色有《灵魂摆渡》的便利店小哥哥夏冬青。还有《打狗棍》里他是为了一己之私叛师投敌的白金棍等。还有《娘道》《大秧歌》等。

看到这些剧,大家应该知道,刘智扬是蒋家俊导演的常用演员,确实如此。

刘智扬是中戏04级学生,与乔杉是同班同学,毕业后进入人艺演话剧,直到2010年刘智扬才开始演影视剧。

因为专业技能过硬,所以刘智扬演起不同角色来都驾轻就熟,也因此得到了蒋家俊的认可,在多次出演反派后,蒋家俊把欧阳克这个角色交给了刘智扬,而刘智扬没有让导演,也没有让观众失望。

他把欧阳克这个角色演出了很不一样的感觉,即便他颜值不高,但看着是很舒服。他也因为演技被导演巨兴茂选为了《最美的青春》的主演。

而刘智扬在他这个年龄段的男演员里演技也是很出色的了,希望他能多接一些好剧,越来越好。

但是08版《射雕》中李解饰演的欧阳克打破了这个常规。

李解的欧阳克形象上就很出色,出场手摇折扇,一身白衣风度翩翩,俊雅潇洒,这原本与原著也比较符合。

除此之外这版欧阳克还有一种儒雅气质,是一种温润如玉的帅气公子,俊秀的模样,潇洒的身姿还远远超出了俗称《射雕》第一帅的杨康,完全是一个男主的感觉。

这部中对欧阳克也洗白了不少。剧中把欧阳克这个角色改编为看似裘衣骏马、红围翠绕、无限风光,无尽风流,实则却是孤独、寂寞而缺爱的一个公子。

而且剧中他先是倾心黄蓉,对黄蓉的心意很是让人动容。后来欧阳克竟然在和穆念慈相处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穆念慈,还幻想穆念慈能够跟他回西域。

这种改编让这个角色很讨喜,再加上李解的俊秀长相,怪不得这版被网友称为是“最帅的欧阳克”。

李解是北影97级学生,与海清是同学,黄磊是他们的班主任。

1999年,李解出演《人间四月天》,在剧中饰演了博学多才且温文尔雅的沈从文,这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在以后李解的其它角色中都能感受到,所以在08版的欧阳克也不例外。

在央视版《笑傲江湖》中,李解饰演性格复杂且意志坚刚的华山派弟子林平之,这版林平之被金庸称赞为就像书中走出的人物,后来翻拍的各版《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李解版本的影子。

因此走红后的李解也当过主角,比如《尘埃落定》中的二少爷,《精卫填海》中的后羿,当时吴奇隆都给他作配,但是李解一直都是不温不火。

如今李解早已不是当初的俊秀模样,发了福、也走了形。在《雪中悍刀行》中出演轩辕敬城的时候,李解的演技依然在线,然而观众很多没有认出他来。

03版慕容复是修庆老师扮演的,修庆老师他是京剧武生出身,身手绝佳,还做过武术指导。所以他的武打动作相当好看,行云流水,无论是空中劈叉还是飞旋三圈看起来非常过瘾。

修庆还被张纪中评为“内地最好的武戏演员”,也在张纪中导演的金庸剧中演过慕容复。

因为他演的慕容复很难超越,经常被网友称为表哥。

而修庆塑造的欧阳克又与慕容复完全不同。他的欧阳克与原著是很符合的,除了花心之外又狠绝又痴情,而且讲排场,攻于心计,城府极深,把这些特点演出来已经相当不容易,所以觉得修庆演的欧阳克最符合原著了。

除此之外,修庆的欧阳克扮相上比杨康,郭靖要帅气得多。甚至和古装女神蒋勤勤饰演的穆念慈同框都不逊色。

观众都说他和周杰饰演的杨康同框时觉得两个人角色互相调换一下兴许更合适。

还有网友说黄蓉、穆念慈不选他,只能说明两个人真的不是颜控,而是真爱郭靖、杨康。

实际上修庆并不是一眼惊艳的男演员,鼻子大,牙齿不齐。但是演起欧阳克来仍然是姿容很美,气质还很阳刚就连演“第一美男”慕容复也毫不拉胯。

修庆的敬业精神更值得演员学习,当时拍海边被黄蓉设计石头压腿的时候,是真的被压断了腿,而修庆还能强拍三天戏,好不容易去了医院打上石膏,听说要来台风,怕会影响拍戏进度,就拆了石膏继续拍。

他还从演技上赋予人物灵魂与血肉,所以他的欧阳克身上的闪光点很多。

可是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当时看剧的时候比较小,对他的欧阳克和慕容复没多大印象,就一个很模糊的的影子。

修庆也是一直不温不火,大概和他饰演的“慕容复”一样,差了些运气。

83版《射雕英雄传》有多经典就不用说了,不管是男女主,还是戏中的小配角,都让观众们念念不忘。

其中的欧阳克一身白衣,手持折扇,不仅有贵公子气质,显得风流倜傥,还把色胆包天,作恶多端的本质给演了出来。

这个欧阳克英挺俊逸,格外受人赞赏,而且也看着像三十多岁的样子,一笑还有迷人的酒窝,更显得风流倜傥,还很有男人的魅力。

这版欧阳克即使30多年过去都让人难以忘记,基本上也把欧阳克的外形给定形了,除了17版射雕中的欧阳克,其它版本基本就是按照这版来选演员的,这也更证明了83版射雕的经典之处。

扮演者是黄允材,他从中学就对演戏产生了兴趣,于是主动去进修不少戏剧相关的课程,并且进入了无线电视台第一期艺员训练班学习。

很快黄允材就出演了《陆小凤》中的花满楼一角。并且得到了导演王天林的青眼有加,在1976年筹拍《江湖小子》的时候本来想让黄允材来挑大梁,结果开机没几天他却意外受伤骨折,结果这个角色成了周润发出的,不过黄允材也贡献了经典的“欧阳克”。

之后虽然黄允材戏约不断,但此后再无能超越“欧阳克”的形象出现。

后来黄允材想做医生,想到就行动,他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开始拜师学习中医,学习长针灸把脉,久而久之,黄允材开设医馆并且逐渐成为成为香港著名中医。

77版《射雕英雄传》是张彻导演的一部武侠片,男主角是由张彻钟爱的“五虎将”之一的傅声出演,而反派欧阳克,当时这种反面人物是很不讨喜的,所以张彻选择了一个自己很不喜欢的徒弟来出演这个角色,这个徒弟就是李修贤。

李修贤年轻的时候是高大帅气的,但是他演起欧阳克来,一笑还是显得是个大反派,远不如他后来在**里帅气有气质。

后来李修贤不仅得到了影帝,而且“李Sir”的形象深入人心,与周星驰合作,与周润发合作,很多喜欢港片的网友都很喜欢他。

而且当年警匪片盛极一时,李修贤演过很多经典的警察形象,很多他演的**都成为了经典之作,比如其中最典型的**《喋血双雄》。

随着年龄增大和港片式微,李修贤已经十多年没有新作品。

94版《射雕英雄传》也受到一些粉丝的拥护,因为这版张智霖的郭靖特别帅,朱茵的黄蓉非常灵气漂亮。相比下来其它配角反而不尽人意。

特别是穆念慈和欧阳克一角倍受诟病。

饰演欧阳克的是林伟。林伟当时拍了不少TVB的剧,本来模特出身,一直被认为长的有型身材好,演起风流倜傥的角色应该非常适合。

然而林伟的欧阳克真的很令人失望,不仅暴露了颜值上的缺陷,气质还比较猥琐,让这个角色非常不讨喜。

看到这版欧阳克,当时还以为剧组找不到演员,临时拉了一个人来演的。

应该是林伟不适合演古装戏。在现代剧或者动作片中,他反而更容易被观众记住。

即便如此,欧阳克这个角色也是林伟演过为数不多名气比较大的角色。

在TVB林伟是很多年的绿叶类型,虽然中间离开过,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归。

76版《射雕》因为年代久远,除了知道黄蓉是米雪扮演的外,其它的印象不深。

扮演欧阳克的是刘江。这版欧阳克在海报上是一身白衣,剧中却也穿过别的颜色的衣服。

刘江外形上是一张方脸,演起风度翩翩、生性好色的感觉差了很多。

不过当时刘江正好是三十岁,年龄还是很符合这个角色的,只是这个欧阳克确实没有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就像是接到了一个任务按部就班滴完成一样,不如刘江在83版射雕中演的完颜洪烈印象比较深刻。

刘江在金庸剧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演过的金庸角色之多是其它演员比不了的。

光射雕他就参演过四次,还两次出演《神雕侠侣》,76版中的郝大通,95版中的武三通。两次出演《笑傲江湖》,84版中风清扬、96版中向问天。《雪山飞狐》中的宝树和尚等等。

这些角色有大有小,有正派也有反派,虽然角色的人设跨度不小,但刘江都完成得不错,可以说是资深绿叶。

而且刘江在2020年才宣布离开TVB。而且据说他离开是因为月薪会从从前的6万下降至5000元,这让他觉得很是生气。

然而没多久刘江又出现在TVB的综艺里面当起了评委。大概TVB也意识到老戏骨的珍贵了。

总的看下来,李解和修庆演的欧阳克最是帅气,甚至比杨康还要帅气。刘智扬的欧阳克也很有个人特色,黄允材的欧阳克特别经典。其它人的欧阳克则比较一般了。

  亚洲汽水厂的式微,自然少不了资金缺乏、管理瓶颈、体制之难等原因。但我认为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合资之痒。 1993年,亚洲汽水厂在内外交困下,终于和百事可乐合资。但是这次合资没有给亚洲汽水厂带来期望中的重振和辉煌,而是加快了亚洲汽水在市场上消失的进程。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活力28、美加净牙膏就是在与外方合资后,品牌被冷冻,尽管后来花巨资买回品牌,但已经是元气大伤、狂澜难挽。合资并未带来期望中的聘礼,反而赔掉了自己的嫁妆。 国产品牌要想坚持下去,还是得走自己的路,多动脑筋研究市场。像几年前的健力宝,行内行外的人都认为它不行了,但“第五季”一出,一个企业就被盘活了。 还是一句老话: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为什么会沦落?

  "亚洲"汽水中惊现5号电池

  在陈女士家中,记者看到了那瓶泡着五号电池的汽水,发现这种零售价1元一瓶的汽水瓶盖上注着“碧柠味”,铁盖子还未被打开,那截电视赫然在内。

  陈女士说,事情发生后,她向厂家电话投诉,厂家给予了回复,提出两种解决方式,第一,以一赔五,即赔偿给她五瓶汽水;第二,返还给她一元钱。这种解决方法陈女士感到不能接受。随后,她也找到亚洲汽水在本地的业务员,陈女士说,对方态度很不好,质问自己“是不是想要钱啊?”

  1说说发展:

  广州亚洲汽水厂是广东省生产汽水历史最长的企业,素以“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称誉省、港、澳。亚洲汽水“够气”是因为其中含有足够的二氧化碳,喝起来带劲;亚洲汽水“够味”是因为工艺配方独特,用料讲究,保持原汁原味。正如前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到该厂视察时的题词所道:“色鲜气足味清香,质量双优历史长:设备更新选料美,亚洲添翼正翱翔。”

  30年代,曾在屈臣氏汽水厂工作过的李智扬与李冠玲、梁汉奇、黄有桐、王贞三等11人集资筹办汽水厂,购置一台旧12头汽水机和300平方米的厂房,于 1946年2月在大德街80号正式开业,还请当时省参议员甘丽初题了“亚洲汽水厂”的招牌。工厂成立董事会,李冠玲为董事长,李智扬为经理。工人大多为股东们的家属。他们采取以销定产的灵活方式,由专人察看市场行情,随时送货上门。还在推销广告方面下了一番功夫,编了一段琅琅上口的广告词:“亚洲汽水,汽水亚洲;有我咁好气,没我咁长气;有我咁长气,没我咁好味。”在广播电台和报纸上反复宣传,使亚洲汽水名传遐迩,家喻户晓。李智扬还十分注意产品的质量,并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这样一来,“亚洲汽水,够气够味”、“质优价廉”的美誉就迅速传遍全市,产品供不应求,投产当年便生产了200多万瓶。到1949年厂址迁到大德路298号时,亚洲汽水厂已拥有3台12头汽水机,职工80多人,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年产量达500多万瓶。这时的亚洲汽水已在广州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是广州市场上唯一的甲级汽水。与此同时,李智扬等人又在澳门开设了另一家分厂,“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的声誉开始传到澳门,随后又传到香港。

  1956年3月,亚洲汽水厂实行公私合营,并改名为“公私合营亚洲汽水糖果厂”,合营后首任厂长是蒋世芳,副厂长是李智扬、王澍。同时又先后兼并了时安、琼南、同兴、新华、回民糖果工场等5间小型糖果厂,并先后在晏公街、惠福西路、太平南路建了糖果车间。

  到了60年代初,广州市只剩下3家生产汽水的厂家(亚洲、兴华和广东饮料厂),年产量约2000万瓶。但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还不高,汽水市场已趋于饱和。在此情形下,国产汽水要生存下去,就需要开拓新的市场。1964年,在当时广东省省长陈郁的支持下,生产首批亚洲苹果汽水,于同年国庆节期间在香港推出。由于亚洲汽水在香港已拥有一定的声誉,加上又是解放后我国汽水首次运到香港,因而销路颇佳,市民排队购买,运去的几万箱汽水短短几天就销售一空。亚洲汽水厂随即扩大生产,增加了沙示、橙汁等品种,并将市场扩展到澳门,随后又扩展到新加坡,这是当时我国唯一打入国际市场的汽水产品。由于汽水出口量的增加,原有的厂房和设备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1966年初,广州市轻工业局将中亚枧厂1000平方米厂房和兴华汽水厂的设备及人员并入亚洲汽水厂,把亚洲汽水厂的糖果车间划归兴华厂,亚洲汽水厂再次成为专门生产汽水企业。同年10月,外贸部门投资60多万元,在现厂址(天河路6号)兴建亚洲汽水厂新厂房,目的是建一间专门生产出口汽水的专业厂(内销汽水由广东饮料厂生产)。设计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年产量为2500万瓶。经过几个月的奋斗,1967年5月1日,亚洲汽水厂正式投产,当年即出口汽水38万箱。到了1968年底,广东饮料厂的汽水车间并入亚洲汽水厂。从此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独家经营的汽水厂。

  “文化大革命”期间,亚洲汽水厂先后改名为广州饮料二厂、广州饮料总厂一分厂、广州汽水厂,直到1984年1月1日,才恢复原名。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汽水已成为一般群众的常用饮料;加上广州地区天气炎热,汽水消耗量大,每到炎炎夏季,汽水就供不应求。于是,生产汽水的厂家如雨后春笋出现,当时光是广州市就有72家之多,广州汽水市场内亚洲汽水厂“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厂长何杰和他的伙伴们意识到,亚洲汽水的质量虽好,但由于设备和包装落后,产量低,要想继续在广州市场上取得优势,并走向全国,只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更新设备。他们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引进新设备与改造原有旧设备并举的做法。在全国汽水需求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厂领导又决定采用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各地设分厂的经验,输出技术,利用各地的人力、财力和销售市场,产销“亚洲汽水”。于是,亚洲汽水厂龙门分厂便于1984年5月诞生,随后就一发不可遏止,到了1988年底,在全国各地发展为21间分厂;其中外省有11家。大力兴办分厂为提高亚洲汽水在全国的知名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亚洲汽水厂乌鲁木齐分厂剪彩时,该市政府负责人说:“我们同亚洲汽水厂合作,打破了解放几十年来新疆人民没有高档汽水喝的局面。”“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的美誉传遍全国各地。

  1984年6月,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首批70家扩权企业之一,同年底,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张桂源厂长高瞻远瞩,认为要使亚洲汽水走向全国,定向世界,光靠办分厂是不够的,还应该改革几十年来瓶装一贯制的做法,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新包装,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1985年开始,亚洲汽水厂先后筹集数千万元资金,引进了两条瑞典产的利东包生产线,联邦德国产的一条二片罐生产线和美国产的一条125升PET瓶装和玻璃瓶装两用生产线及其水处理系统、糖浆处理系统等附属工程,使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1987年11月,亚洲饮料集团公司宣告成立。亚洲饮料集团公司是一个以亚洲饮料为龙头,集科研、原材料基地、销售、横向联营为一体的半紧密型的联合体。它的成立,是亚洲汽水厂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代表产品:成立之初亚洲汽水厂就生产汽水和果汁;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苹果汽水、沙示汽水;七十年代推出浓缩固体饮料;八十年代推出珠江牌鲜橙汁汽水、亚洲可乐、红星牌沙示汽水等;九十年代以来汽水品种增多,果汁汽水有珠江桥牌鲜橙汁汽水、橙宝汽水、红星牌橙汁汽水、美津牌橙芒汽水、菠萝汽水;可乐型汽水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亚洲可乐;运动饮料有冠力牌高能运动饮料、凌空牌高能饮料等。 质检报告 爱情的汽水与偏执的味蕾 爱情就像汽水一样。相信所有把少男少女的岁月托付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都能够理解这句诗。 甜蜜、清爽甚至有一点点昂贵,汽水带来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幸福生活的联想,当时的广州,最有名的就是亚洲汽水,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二十年前二毛五分钱的汽水味道至今还和岭南城市炎热的夏天联系在一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那种味道就从我们的舌尖溜走了。 今天,亚洲汽水厂已经几经变革,变成亚洲饮料公司,这也是很多人告诉我们“亚洲汽水厂已经停产”的原因。在此之前,它曾经与百事可乐公司合资,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们是该喝“洋水”还是喝“国水”的争论中是一件大事,如今这样的争论已经烟消云散,没有人计较饮料背后的“经济成分”。 二十年前,汽水曾经是饮料的代名词,《广州市志》有关广州工业发展的记述中有专门一章是讲汽水的,今天,汽水的概念已经被碳酸饮料所代替。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今天的饮料市场,仍旧没有什么能够带给我们和当年的亚洲汽水一样的感觉,味蕾的记忆永远无可指责地偏颇,这也许将永远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吧。 地理记忆 汽水厂和城市的变迁 迁移路线:大德路→环市路→开发区 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心,亚洲汽水厂的变迁之路恰好和城市的变化节奏一致,在这漫长的六十年间,亚洲汽水厂一路东进,尽管起起伏伏,但始终在城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德路:前店后厂 在广州的《华侨志》上,还可以查到有关亚洲汽水厂的资料。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路398号(解放后是298号),资金73129元,111人王树”。 原来大德路亚洲汽水厂的位置“大德路298号”,现在是广东省中医院,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很多老广州回忆解放初期的大德路,虽然不像沿江路、北京路是喧闹的商业中心,但也是店铺、工厂林立,比如天工布厂、铆钉厂,还有两家分别名为“别有天”和“乐天”的殡仪馆,这些都是广州的老字号,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不过现在想起来,有一些杂乱但充满生活气息。 1956年公私合营,亚洲汽水厂先后兼并了时安、琼南、同兴、新华、回民糖果工场等5间小型糖果厂,并先后在晏公街、惠福西路、太平南路建了糖果车间。 大德路的亚洲汽水厂总厂基本上保留着“前店后厂”的模式,但已经颇有规模,“前店”是一栋三层楼房,一楼是零售与批发店,二楼是办公室,三楼基本上放置原材料。“后厂”已经有4条生产线,使用的是来自英国的12头汽水机。 环市路:珠江水换美元 1966年亚洲汽水厂搬到今天的天河路6号时,天河路、环市路都还未建成,现在的亚洲汽水厂职工宿舍的位置还都是一片农田,所以当时的汽水厂连具体的门牌号码都没有,一般就说成厂址在“东风路尾”。尽管亚洲汽水厂搬走才几年,但依旧没有留下太多的遗迹,老职工介绍老厂房是没了,但今天东风广场门口的一棵大榕树、一棵木棉树,倒是一直还在。另外原汽水厂门口的公共汽车站一直被称作是“亚洲汽水厂站”,这两年才改过来。 建新厂房是为了出口的需要,当时广州市外贸部门支持亚洲汽水出口,提出了“珠江水换美元”的口号,当时的广州市轻工业局将中亚枧厂1000平方米厂房和兴华汽水厂的设备及人员并入亚洲汽水厂,把亚洲汽水厂的糖果车间划归兴华厂,使亚洲汽水厂再次成为专门生产汽水的企业,并且在同年10月,由外贸部门投资60多万元,在天河路6号兴建亚洲汽水厂新厂房,目的是建一个专门生产出口汽水的专业厂,设计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年产量为2500万瓶。经过几个月的奋斗,1967年5月1日,新的亚洲汽水厂正式投产,产品以出口为主。 开发区:分分合合 我们在开发区亚洲饮料公司采访,看到今天的“亚洲”厂房规模还比较大,但受销量限制,生产线没有全部开动。 1993年,百事可乐与亚洲汽水厂合资,在广州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1996年新成立的企业落户到广州开发区。到2002年,百事结束与亚洲的合资。 虽然历经几次分分合合的变化,但今天的亚洲饮料公司仍旧在开发区落户,生产以“亚洲”为品牌的饮料。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有八大碳酸饮料企业,都差不多经历了和亚洲汽水一样的道路,今天亚洲能够仍旧保留着自己的品牌的,已经非常不易。 历史一页 “有我好气,没我长气” 广州亚洲汽水厂是广东省生产汽水历史最长的企业,1946年2月在大德街80号正式开业。最初是由曾在屈臣氏汽水厂工作过的李智扬与李冠玲、梁汉奇、黄有桐、王贞三等11人集资筹办的。解放前的股东有几位当时参与筹建的华侨因为多有海外从商和公司工作的经验,因此汽水厂在经营中颇有特点。 “够气够味” 汽水厂成立之初,投资者们就请当时省参议员甘丽初题了“亚洲汽水厂”的招牌。工厂成立董事会,李冠玲为董事长,李智扬为经理,工人大多为股东们的家属。在随后的时间中,亚洲汽水已在广州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是广州市场上唯一的甲级汽水。亚洲汽水厂的员工还为自己的产品编了一段琅琅上口的广告词:“亚洲汽水,汽水亚洲;有我好气,没我长气;有我长气,没我好味。”从那时候开始,“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的口号就流传开了。可见在解放前,能够让汽水在好味的情况下够“长气”、“好气”已经相当不容易。 广告轰炸 在老广州的记忆里,汽水厂的广告手段还不只这些,他们还把亚洲汽水的口号写在公共汽车上,成为最早的广州流动广告。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院里放映**之前,以及电台都会播放汽水广告,像海角红楼游泳场,也有广告标语,珠江边的建筑物顶有汽水广告牌,一到晚上还用灯光照亮。正是这段时间的“广告宣传”,将亚洲汽水的大名远播港澳和东南亚,为以后的大量出口打下了基础。 独家配方 亚洲汽水扬名海内外,以质量、口味见长,汽水的配方是个关键的因素。据说当年配方的持有人也颇有商业头脑,其中一位叫黄维的投资人掌握了沙示汽水焦糖的配方,他在公私合营后,公布了一部分配方,另外一部分自己亲自掌握,在沙示汽水的生产车间,每次都是由他配放自己制成的焦糖,工厂曾经请一位工程师跟着他工作,但也始终没有获得秘方。 因为黄老先生的焦糖配方独特,所以很多其他的食品企业都到亚洲汽水厂购买焦糖原料。今天看来,当年黄师傅对秘方的保护颇有市场经济意识,对品牌的保护也很有好处。 记忆碎片 那是最闪亮的岁月 1958年:汽水挂起来卖 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路时,属于“前店后厂”的格局,据老员工介绍,当时的汽水是奢侈品,征收比较高的税,因此价格很高。在店里,汽水是由绳子拴住挂起来卖的。一到晚上还有灯光照着,显示出汽水的“尊贵”地位。 而当时买汽水的,以一些酒店为主,比如胜利大厦、新华酒店、新亚酒店等。 1966年:点着蜡烛建新汽水厂 1966年,外贸部门投资兴建亚洲汽水厂新厂房,1966年10月14日动工,这一天也是广州解放纪念日,当时外贸部门的要求是,要在第二年的五一之前,投入生产,大批工人吃住在工地,终于在半年的时间内建成新汽水厂,当时汽水厂工地附近,还是一片农田,没有电,职工们都是自带蚊帐,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内,晚上要点蜡烛才行。 1979年:给牛喝汽水 直到改革开放前期,汽水都是市民生活中的高档饮料,比如当时的雪条是一两分钱,而汽水要一两毛钱,可见差别之大。 亚洲汽水厂有一个叫做沙示汽水的传统品种,因为含有冬青和焦糖,有预防感冒的作用,因此在夏天特别受欢迎,据说当时有农民自己舍不得喝汽水,却在夏天给牛喝上一瓶沙示。 1984年:买“负品”要厂长批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婚礼上摆亚洲汽水,还是相当体面的。不过即使是汽水厂的职工,想买到便宜的汽水也不容易。据说当时汽水在生产灌装过程中,有些瓶子因为没有装满,被称作是“负品”,不能出厂,可以内部处理,当时质量合格出厂的汽水是一毛五分钱一瓶,而这样的汽水是八分钱一瓶,职工想批发这样的汽水,要厂长签批条。 1988年:买汽水的车排几百米 改革开放后,汽水已成为一般群众的常用饮料;加上广州地区天气炎热,汽水消耗量大,每到炎炎夏季,汽水就供不应求。尽管生产汽水的厂家有72家之多,亚洲汽水厂“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亚洲汽水厂的产品仍旧是抢手货,那时候来自广东各地的批发商到工厂门口排队提货,往往是前一天晚上就把车排在工厂门口,车队有时候要排到今天几百米外的区庄立交桥。 第一访谈 他们的记忆,城市的轨迹 广州曾有14家汽水厂 采访对象:何杰 关键词:公私合营、出口、建新厂 亚洲汽水厂的老厂长何杰是顺德人,1945年到广州,在一德路的广源饼家打工,然后又到时安糖果厂工作,1956年,公私合营,时安糖果厂与亚洲汽水厂合并,何杰到亚洲汽水厂任保卫干部。后任厂长。 记者:解放前广州市汽水行业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何杰:为撰写《轻工业志·食品志》中的饮料一节,我们曾经查阅了大量资料,据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市汽水制造业曾有较大发展,当时有“先施”、“太平”、“屈臣氏”、“中兴”、“兴华”、“卫生”、“大明”、“中华”、“新六和”、“安乐”、“濂泉”、“白马”、“珠江”、“亚洲”14家汽水厂,大多数是只有1台—2台汽水灌装机的小厂,机型多是单头的“神主牌”机和日式的斜头机。 记者:1956年亚洲汽水厂的生产情况如何?您对汽水的最初印象是不是来自这个年代? 何杰:当时厂里只有三四条生产线,机器已经比较陈旧,记忆中汽水机上面还刻有1888年字样,可能是来自英国的旧机器。员工基本上是半手工操作。 记者:1966年建新厂是出于什么考虑? 何杰:主要是为了出口的需要。当时广州市提出“珠江水换美元”,也就是鼓励出口,1966年新厂建成后,1967年5月1日,亚洲汽水厂正式投产,当年即出口汽水38万箱。到了1968年底,广东饮料厂的汽水车间并入亚洲汽水厂。从此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独家经营的汽水厂。 今后目标是发展自有品牌 采访对象:张桂源 关键词:引进生产线、合资、保留品牌 1975年,张桂源分配到亚洲汽水厂工作。1984年,张被任命为厂长。现任广州亚洲饮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记者:1983年引进东德生产线,1985年引进易拉罐生产线,当时企业这样做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张桂源:1984年6月,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首批70家扩权企业之一,同年底,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当时亚洲汽水厂已经在全国几个地方办了分厂,影响很大。但我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国际饮料的流行包装,于是,1985年引进易拉罐生产线,1986年推出易拉罐饮料。这在当时还是挺超前的。 记者:现在亚洲的目标是什么? 张桂源:当年合资的一些国产品牌现在已经退出市场了,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的目标主要是发展自有品牌,现在已经有汽水、果汁饮料、纯净水等产品,也准备推出可乐类的饮料。 前尘往事 汽水和时尚的变迁 汽水—苹果汽水—易拉罐 今天我们能够从形形色色的饮品广告中体会饮料与时尚的关系,其实这样的风尚对广州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1930年,英商屈臣氏有限公司开设的广州大药房在广州兼营汽水生意,这是广州的第一个汽水制造企业,汽水从此成为广州的时尚饮品。 解放前亚洲汽水就以“够气够味”享誉东南亚,到1964年,在当时广东省省长陈郁的支持下,亚洲汽水厂生产了首批亚洲苹果汽水,于同年国庆节期间在香港推出。由于亚洲汽水在香港已拥有一定的声誉,加上又是解放后内地汽水首次运到香港,因而销路颇佳,市民排队购买,运去的几万箱汽水短短几天就销售一空。 亚洲汽水厂随即扩大生产,增加了沙示、橙汁等品种,并将市场扩展到澳门,随后又扩展到新加坡,这是当时我国惟一打入国际市场的汽水产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汽水厂开展多种经营,用生产汽水的余料生产固体饮料鲜橙晶、菠萝晶,很多市民还有送鲜橙晶作礼物的记忆。 1983年,在两“乐”还没有大规模进军市民生活的时候,亚洲汽水厂推出了自己的“亚洲可乐”。 在“外资”还备受争议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外第一条免费外资生产线落地,引进的东家正是“年近半百”的亚洲汽水厂,到1985年8月27日,当时国内最大的铝合金易拉罐装汽水生产线也在广州亚洲汽水厂投产。这条生产线是从前联邦德国引进的。 1985年7月28日,首次全国运动饮料、补剂评比结果在北京揭晓,广州亚洲汽水厂的“冠力”饮料获最佳运动饮料奖。 汽水、果汁汽水、易拉罐汽水、运动型饮料,对时尚永不拒绝的广州人,始终让一种甜蜜的空气漂浮在城市的上空。 大事记 “亚洲”历程 1946年2月,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街80号正式开业。 1949年厂址迁到大德路298号时,亚洲汽水厂已拥有3台12头汽水机、职工80多人、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年产量达500多万瓶,亚洲汽水是广州市场上惟一的甲级汽水。 1956年3月,亚洲汽水厂实行公私合营,并改名为“公私合营亚洲汽水糖果厂”。 1964年,生产首批亚洲苹果汽水,是当时我国惟一打入国际市场的汽水产品。 1966年初,亚洲汽水厂再次成为专门生产汽水的企业。同年10月,在天河路6号兴建新厂,次年投入生产。 “文化大革命”期间,亚洲汽水厂先后改名为“广州饮料二厂”、“广州饮料总厂一分厂”、“广州汽水厂”。 1984年1月1日,才恢复原名。 1983年,引进德国生产线。 1985年,引进易拉罐生产线。 1993年,亚洲汽水厂与百事可乐合资,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直到2002年。 1996年,迁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 2002年,成立广州亚洲饮料有限公司。

这不是**,是电视剧,而且还是国产电视剧,叫《灵魂摆渡(人)》,目前出了3季了。你说的这一集,是第一季的第11集,叫鬼节来客。

《灵魂摆渡》是爱奇艺、完美建信影视出品的悬疑灵异题材网络剧,由巨兴茂、郭世民执导,于毅、刘智扬、肖茵主演。

该剧讲述了阴阳眼少年冬青与灵魂摆渡人赵吏,一同帮助因有心事未了而滞留人间的灵魂的故事。

该剧于2014年2月28日在爱奇艺上线播出。

一部靠“张国强+陈小艺”演技撑起来的现实主义作品。本剧改编自著名作家陈彦的同名小说,曾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国内大奖。此番改编成电视剧,用镜头语言讲述西京城里三个不同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全景呈现小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与真实实践。豆瓣暂无评分,由于剧本的平庸,纵演员卖力表演,预计评分也不会太高。

也许是近期“改开剧”热潮鼓舞,一时间“小人物”题材剧风行,《西京故事》亦不例外,陷在同类题材创作的窠臼中。人物基本上也是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从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到大学教授、公司白领……包罗万象,热点话题则从“农民工问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到“创业问题”“代际沟通问题”等等,试图捕捉最真实的世间百态,达到“接地气”的目的。

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编剧的野心过于强大,无所不包则出现了重点不突出的尴尬境地。一开始还觉得故事还可以,但越看越觉得“进入职场以后”的脉络过于繁杂,反而没有说好主人公的故事。让故事看起来冗长、拖沓,五集以后就明显感觉“味同嚼蜡”,评分可能会比同类型的《向幸福前进》《夜市人生》等剧还要低。

很明显的问题,也许是编剧做功课不多,比如出现了乳腺癌患者术后还可以大肆喝鸡汤甚至大鱼大肉补身子的bug,这病人得是有多么滴“饥渴”?拍摄过程中,道具也不甚讲究,住在偏僻大山里的姐弟俩都可以背着“三叶草”上课。这些都不太符合现实设定。

但是陈小艺和张国强的表演,可以说是稍稍挽救了剧情的不足。陈小艺一直是我喜欢的中生代女演员,从《外来妹》《叶落长安》《离婚》《半路夫妻》《军歌嘹亮》到《女不强大天不容》,她的每部戏基本上都对得起“演员”两个字,她也几乎演尽了女人的酸甜苦辣。至于张国强,绝对是那种越看越顺眼、越看越觉得有味的男演员,从《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一直到《我的团长我的团》,典型的“耐看型”演。

本来有陈小艺和张国强,再加上导演姚远,应该能创造出不俗的收视小高潮。毕竟姚远导演的作品可包括《陈赓大将》《历史的天空》《乾隆王朝》。可惜的是,再好的导演+演员,也未能挽救剧本的平庸,颇有点可惜。

提起同月同日生的人姻缘,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适合做夫妻吗?另外,还有人想问刘智扬和栗立同年同月同日生,步入婚姻殿堂,是上天注定吗?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同一月同一天生日不同年的人能结婚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适合做夫妻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月同日生的人姻缘

1、同月同日生的人姻缘: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适合做夫妻吗?

你好,两个两个同年同月同日上的人适合做夫妻吗?完全可以,只要是两个人相爱,就可以做夫妻。谢谢!正缘前必有灾难。

2、同月同日生的人姻缘:刘智扬和栗立同年同月同日生,步入婚姻殿堂,是上天注定吗?

其实我个人认为刘智扬和栗立同年同月同日生,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知或多或少都是上天的安排吧,可能在他们之前并没有遇到所谓的对的人,但是在互相看到彼此的时候,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丘比特的箭才将他们两个射中,所以看到刘志阳和栗立,他们共度余生的时候,我们心里或多或少的会感到一丝的欣慰吧。

其实,对于刘志阳和栗立他们的这段感情,网上的网友也有很多的争议,其中的回答也是褒贬不一的有的网友认为他们两个只不过是炒作而已,并没有这么凑巧的事情发生,有网友认为,他们就是上天注定的一对,同年同月同日生,这是有多么大的缘分才能遇到彼此。其实就论我个人而言,我可能更倾向于后者一点吧,因为在我的观点里,并没有所谓的拿婚姻炒作的,明星也好,公众人物也好。

同一月同生日不同年的人能结婚吗

因为谁都不会把感情当做儿戏,可是既然他们两个走到了,我想肯定或多或少的还是有着吸引彼此的地方吧!所以对于他们两个之间的感情,我觉得肯定是上天注定的,如果不是上天注定的话,他们也不会在这么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了对的人。

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在我个人的观点里,我认为刘智扬和栗立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还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这肯定是上天注定的,所以我作为一个看着默默的祝福着他们就可以了。

3、同月同日生的人姻缘:同一月同生日不同年的人能结婚吗

一、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结婚好吗

1、说法

对于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很多长辈们不太在意,因为长辈们比较看重的是生辰八字,如果两个人的八字合的话,那么在一起婚姻会幸福。如果两个人的八字不合的话,那么结婚的话可能不是太好。

2、现在说法阴历同月同日生的男女缘分。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遇到一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其实是上天注定的缘分。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大家都认为结婚的话会很好。其实两个人的婚姻好不好,具体还是要看双方的感情,如果双方对彼此感情都不深,就算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那么婚姻也不见得过的好。

3、经营婚姻方法同生日是夫妻命。

(1)包容

婚后两个人会因为柴米油盐而不断产生分歧和争吵,遇到这样的情况,双方应该多换位思考一下,多包容理解对方。同月同日生的简短说说。

(2)信任

不要因为一些小事随时怀疑对方不爱自己了,多给对方一些信任。当你一次次质疑对方不爱你的时候,到你真的会得到一个不爱你的伴侣。遇到相同生日的人好吗。

(3)责任感

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对于家庭和婚姻一定要有责任感。因为婚姻是需要双方一起来维护和经营的,当你对一件事情有责任心的时候,即使外面再多的,你也不为所动。

二、同年同月生结婚相克吗

1、相克找对象遇到同生日的好吗。

对于相克的说法,是因为在命理上,两个人的八字越相同的话,那么缘分就会越差。八字主要是看双方是否互补,如果两个人是互补的性格,那么婚后多半是幸福的。如果两个人性格过于相似,那么婚姻易出现矛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男女前世。

2、不相克

有说法是认为同年同月同日生,是非常有缘分的,所以两个人在一起肯定是非常好的。因为彼此能够懂对方,就像是遇见了另一个自己,所以对于婚姻会有一致的目标,因此是不相克的。生日的人前世是什么关系。

以上就是与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适合做夫妻吗?相关内容,是关于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适合做夫妻吗?的分享。看完同月同日生的人姻缘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本来不知道《娘道》这部电视剧的,还是因为之前看了《最美的青春》这部剧,很喜欢冯程的扮演者刘智扬才知道了这部剧。后来发现居然两部剧是原班人马打造,我还看过郭靖宇导演的《铁梨花》《红娘子》,就觉得这部剧应该还行,就决定追剧了。

我追着看了一个星期,就想在网上搜搜这部剧后面的剧情,却发现了很多关于这部剧不太好的评论,可以说评论都有些不客观,带有攻击性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评论,也就想来说说自己对这部剧的看法。

有一些评论说这部剧封建思想浓厚。这一点说的很好,确实太浓厚了,特别是一开始看的那几集,大儿子的老婆在祠堂要戳穿瑛娘河姑的身份,那一众宗亲围着,一口一个“妖女、妖女”的喊着,可是谁都不能确认瑛娘是不是河姑,可笑的是居然想着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荒唐至极!平时关系好的,有利益勾结的互相捧场站队,戏剧化的两场、不同身份人的“投票选举”居然都是相同票数!我看着这个场景时,满心里就是想骂,骂这些都剪了辫子、梳着洋发型,却借着封建迷信想要害人的伪君子,个个真是“识时务”,揣着自己的小心思道貌岸然地说着为了家族好,要替天行道!这些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见到,只是没有电视剧里这么有戏剧化而已。再说了,如果用封建迷信来定义这部剧的话,就太不理智了,要说封建糟粕,有《延禧攻略》这些宫斗剧多,虽然这部剧没看完,但我在看的时候不断地感慨自己生活在现代是多么的幸福!

还有评论说剧情不好,瞎写,但我觉得剧情没什么毛病,除了会在时间上有些许bug外,我也没细究,比如瑛娘的哥哥说娘在二十年前就死了,大概一算瑛娘投靠娘家的时候应该是32岁,二十年前瑛娘12岁,她哥哥16、7岁,应该已经结婚,婚后两年才染上大烟,这样一推,她哥哥在14、5岁就结婚了。另外,剧情说她哥哥在孩子四岁的时候把亲生儿子卖了换钱买大烟,也不知道她娘是在这孩子出生前就死了,还是被卖之后,如果算上这个时间,她哥哥也许12、3岁就要结婚!这太早了吧!

言归正传,说说剧情。怎么讲好呢,这部剧有时候看着真的是另人捉急,一看到那些宗亲、大媳妇、二少爷的妈、二少爷为了“灾星”“妖女”的事情争来争去的时候,就想把他们都拉出来洗洗脑,怎么都这么蠢呢,不会自己思考啊!可仔细一想,这些人就是这样的啊,大媳妇从头到尾都是想害瑛娘的,她是故意说些迷信的话,多次厚颜无耻地挑拨离间,她身边的婆子也是跟着主子害人,而其他的长辈早已是封建迷信的忠实追随者,把仆人不当人看,瞧不起没权没势的人,而二少爷虽然是知道有新思想这种事,也相信没有什么“河姑”“妖女”,但毕竟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也没有受过正统的新教育,再加上他从小被惯着,被伺候着,总是被捧得高高在上,能干出动手打老婆、不相信老婆,还带着人捉奸这些事儿也就不奇怪了。

我在弹幕里经常看到有说瑛娘太蠢的评论,特别是她带着三个孩子无家可归的时候,她不肯接受隆家的施舍,将两个女儿送到隆家养着过上好日子,回古风村时又不愿告诉邻里们自己的遭遇,宁愿回到娘家受苦,都不愿到隆家假装低头认错,以便能有口饭吃。我觉得这不是蠢,而是有骨气,有原则。想想在时少卿那么真诚的追求之下,瑛娘断然拒绝,还将时少卿赶出门,在老公不弄清事实就开枪打她的绝望之时,她也没有离他而去,说明瑛娘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而在过年时做饺子孝敬婆婆,懂得说讨人欢喜的话,这说明瑛娘是一个聪明人,在老公误会她、有人诋毁她的名声的时候,她宁愿死也不要被毁了清白,这说明她是一个有原则的人。隆家人瞧不起她,存心想要她死,她凭什么要去求隆家收留呢,孩子没有了娘,还要生活在那个将她们视为“灾星”的家里,她能放心吗?回古风村没有诉苦,那是因为没有必要了,房子被老公卖了,自己也已经出嫁,又何必在老邻居面前卖惨博同情呢,又有谁能够帮她解脱困境呢?而投靠娘家,已经是在瑛娘走投无路的时候了,她一个没有一技之长、没读过书,还带着三个孩子、怀着孕的女人,除了能回生自己养自己的娘家还能去哪呢?所以,瑛娘不蠢,她虽然不是大家闺秀、大字不识,但她有教养、懂道理。

再来说说时少卿这个角色,毕竟我是为了他的扮演者刘智扬才知道的这部剧。其实,我一开始是很讨厌这个人的,白眼狼一个!虽然二少爷也没怎么把他当兄弟,但是瑛娘在他受伤时,不管白天黑夜、不怕被说闲话对他悉心照料,只为他对家里有恩,是老公的兄弟,是一条生命就得坚持救。可时少卿呢,为了能够得到瑛娘,却想方设法要拆散她的家庭,害死她的老公,让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变得不幸。做了那么多忘恩负义、卑鄙可耻的事情后,还依然要坚持初衷,定要得到瑛娘!还有他说到那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时,那幸灾乐祸、近乎失心疯的样子,真是让人咬牙切齿,这是该说演员的演技好呢,还是演技好呢,还是演技好呢?我看到弹幕里有评论说“时少卿,我劝你善良”,我也想这么说,而且还要说“真正爱一个人是要懂得放手,而不是用自己的意志去折磨对方。”

时少卿,我劝你善良。

可在我看到二少爷死后,瑛娘被隆家欺负、被自己亲哥哥迫害的时候,这么一对比,我觉得时少卿也没有那么可恶了,毕竟时少卿的恶是为了求爱,并不是真想害人,但其他人的恶就是深入骨髓,存心害人了!还为了救瑛娘做了一些方式不对的好事,默默付出,让我对他的印象有所改善,可这能挽回局面吗?不能!他若能一开始就只是远观,瑛娘也就不会受这么多苦了。当然,电视剧现在才播到20几集,后面的剧情还长着呢。

我还想说说刘智扬,以后能多演些像“冯程”这样的角色,不要再演“变态”了么?最近看了《灵魂摆渡》,里面的夏冬青眼睛能看到鬼,变态!《射雕英雄传》里演得欧阳克卑鄙龌龊的好色之徒,变态!《娘道》里演的时少卿居然觊觎自己的嫂子,还害死结拜兄弟,变态!你说说,长相这么端正的小伙子,为啥演了这么多不讨好的角色啊,不公平!

说了这么多,《娘道》这部电视剧还是很不错的,观众们也应该好好地去体会这部电视剧,我就是一边骂一边追,骂的是里面反映封建糟粕、不仁不义的剧情,追的是一个勇敢的女人坚强生活的故事、演员精彩的演技,以及剧组在服装、拍摄、场景等等方面所花的心思。

  亚洲汽水厂的式微,自然少不了资金缺乏、管理瓶颈、体制之难等原因。但我认为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合资之痒。 1993年,亚洲汽水厂在内外交困下,终于和百事可乐合资。但是这次合资没有给亚洲汽水厂带来期望中的重振和辉煌,而是加快了亚洲汽水在市场上消失的进程。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活力28、美加净牙膏就是在与外方合资后,品牌被冷冻,尽管后来花巨资买回品牌,但已经是元气大伤、狂澜难挽。合资并未带来期望中的聘礼,反而赔掉了自己的嫁妆。 国产品牌要想坚持下去,还是得走自己的路,多动脑筋研究市场。像几年前的健力宝,行内行外的人都认为它不行了,但“第五季”一出,一个企业就被盘活了。 还是一句老话: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为什么会沦落?

  "亚洲"汽水中惊现5号电池

  在陈女士家中,记者看到了那瓶泡着五号电池的汽水,发现这种零售价1元一瓶的汽水瓶盖上注着“碧柠味”,铁盖子还未被打开,那截电视赫然在内。

  陈女士说,事情发生后,她向厂家电话投诉,厂家给予了回复,提出两种解决方式,第一,以一赔五,即赔偿给她五瓶汽水;第二,返还给她一元钱。这种解决方法陈女士感到不能接受。随后,她也找到亚洲汽水在本地的业务员,陈女士说,对方态度很不好,质问自己“是不是想要钱啊?”

  1说说发展:

  广州亚洲汽水厂是广东省生产汽水历史最长的企业,素以“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称誉省、港、澳。亚洲汽水“够气”是因为其中含有足够的二氧化碳,喝起来带劲;亚洲汽水“够味”是因为工艺配方独特,用料讲究,保持原汁原味。正如前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到该厂视察时的题词所道:“色鲜气足味清香,质量双优历史长:设备更新选料美,亚洲添翼正翱翔。”

  30年代,曾在屈臣氏汽水厂工作过的李智扬与李冠玲、梁汉奇、黄有桐、王贞三等11人集资筹办汽水厂,购置一台旧12头汽水机和300平方米的厂房,于 1946年2月在大德街80号正式开业,还请当时省参议员甘丽初题了“亚洲汽水厂”的招牌。工厂成立董事会,李冠玲为董事长,李智扬为经理。工人大多为股东们的家属。他们采取以销定产的灵活方式,由专人察看市场行情,随时送货上门。还在推销广告方面下了一番功夫,编了一段琅琅上口的广告词:“亚洲汽水,汽水亚洲;有我咁好气,没我咁长气;有我咁长气,没我咁好味。”在广播电台和报纸上反复宣传,使亚洲汽水名传遐迩,家喻户晓。李智扬还十分注意产品的质量,并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这样一来,“亚洲汽水,够气够味”、“质优价廉”的美誉就迅速传遍全市,产品供不应求,投产当年便生产了200多万瓶。到1949年厂址迁到大德路298号时,亚洲汽水厂已拥有3台12头汽水机,职工80多人,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年产量达500多万瓶。这时的亚洲汽水已在广州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是广州市场上唯一的甲级汽水。与此同时,李智扬等人又在澳门开设了另一家分厂,“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的声誉开始传到澳门,随后又传到香港。

  1956年3月,亚洲汽水厂实行公私合营,并改名为“公私合营亚洲汽水糖果厂”,合营后首任厂长是蒋世芳,副厂长是李智扬、王澍。同时又先后兼并了时安、琼南、同兴、新华、回民糖果工场等5间小型糖果厂,并先后在晏公街、惠福西路、太平南路建了糖果车间。

  到了60年代初,广州市只剩下3家生产汽水的厂家(亚洲、兴华和广东饮料厂),年产量约2000万瓶。但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还不高,汽水市场已趋于饱和。在此情形下,国产汽水要生存下去,就需要开拓新的市场。1964年,在当时广东省省长陈郁的支持下,生产首批亚洲苹果汽水,于同年国庆节期间在香港推出。由于亚洲汽水在香港已拥有一定的声誉,加上又是解放后我国汽水首次运到香港,因而销路颇佳,市民排队购买,运去的几万箱汽水短短几天就销售一空。亚洲汽水厂随即扩大生产,增加了沙示、橙汁等品种,并将市场扩展到澳门,随后又扩展到新加坡,这是当时我国唯一打入国际市场的汽水产品。由于汽水出口量的增加,原有的厂房和设备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1966年初,广州市轻工业局将中亚枧厂1000平方米厂房和兴华汽水厂的设备及人员并入亚洲汽水厂,把亚洲汽水厂的糖果车间划归兴华厂,亚洲汽水厂再次成为专门生产汽水企业。同年10月,外贸部门投资60多万元,在现厂址(天河路6号)兴建亚洲汽水厂新厂房,目的是建一间专门生产出口汽水的专业厂(内销汽水由广东饮料厂生产)。设计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年产量为2500万瓶。经过几个月的奋斗,1967年5月1日,亚洲汽水厂正式投产,当年即出口汽水38万箱。到了1968年底,广东饮料厂的汽水车间并入亚洲汽水厂。从此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独家经营的汽水厂。

  “文化大革命”期间,亚洲汽水厂先后改名为广州饮料二厂、广州饮料总厂一分厂、广州汽水厂,直到1984年1月1日,才恢复原名。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汽水已成为一般群众的常用饮料;加上广州地区天气炎热,汽水消耗量大,每到炎炎夏季,汽水就供不应求。于是,生产汽水的厂家如雨后春笋出现,当时光是广州市就有72家之多,广州汽水市场内亚洲汽水厂“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厂长何杰和他的伙伴们意识到,亚洲汽水的质量虽好,但由于设备和包装落后,产量低,要想继续在广州市场上取得优势,并走向全国,只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更新设备。他们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引进新设备与改造原有旧设备并举的做法。在全国汽水需求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厂领导又决定采用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各地设分厂的经验,输出技术,利用各地的人力、财力和销售市场,产销“亚洲汽水”。于是,亚洲汽水厂龙门分厂便于1984年5月诞生,随后就一发不可遏止,到了1988年底,在全国各地发展为21间分厂;其中外省有11家。大力兴办分厂为提高亚洲汽水在全国的知名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亚洲汽水厂乌鲁木齐分厂剪彩时,该市政府负责人说:“我们同亚洲汽水厂合作,打破了解放几十年来新疆人民没有高档汽水喝的局面。”“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的美誉传遍全国各地。

  1984年6月,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首批70家扩权企业之一,同年底,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张桂源厂长高瞻远瞩,认为要使亚洲汽水走向全国,定向世界,光靠办分厂是不够的,还应该改革几十年来瓶装一贯制的做法,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新包装,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1985年开始,亚洲汽水厂先后筹集数千万元资金,引进了两条瑞典产的利东包生产线,联邦德国产的一条二片罐生产线和美国产的一条125升PET瓶装和玻璃瓶装两用生产线及其水处理系统、糖浆处理系统等附属工程,使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1987年11月,亚洲饮料集团公司宣告成立。亚洲饮料集团公司是一个以亚洲饮料为龙头,集科研、原材料基地、销售、横向联营为一体的半紧密型的联合体。它的成立,是亚洲汽水厂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代表产品:成立之初亚洲汽水厂就生产汽水和果汁;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苹果汽水、沙示汽水;七十年代推出浓缩固体饮料;八十年代推出珠江牌鲜橙汁汽水、亚洲可乐、红星牌沙示汽水等;九十年代以来汽水品种增多,果汁汽水有珠江桥牌鲜橙汁汽水、橙宝汽水、红星牌橙汁汽水、美津牌橙芒汽水、菠萝汽水;可乐型汽水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亚洲可乐;运动饮料有冠力牌高能运动饮料、凌空牌高能饮料等。 质检报告 爱情的汽水与偏执的味蕾 爱情就像汽水一样。相信所有把少男少女的岁月托付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都能够理解这句诗。 甜蜜、清爽甚至有一点点昂贵,汽水带来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幸福生活的联想,当时的广州,最有名的就是亚洲汽水,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二十年前二毛五分钱的汽水味道至今还和岭南城市炎热的夏天联系在一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那种味道就从我们的舌尖溜走了。 今天,亚洲汽水厂已经几经变革,变成亚洲饮料公司,这也是很多人告诉我们“亚洲汽水厂已经停产”的原因。在此之前,它曾经与百事可乐公司合资,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们是该喝“洋水”还是喝“国水”的争论中是一件大事,如今这样的争论已经烟消云散,没有人计较饮料背后的“经济成分”。 二十年前,汽水曾经是饮料的代名词,《广州市志》有关广州工业发展的记述中有专门一章是讲汽水的,今天,汽水的概念已经被碳酸饮料所代替。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今天的饮料市场,仍旧没有什么能够带给我们和当年的亚洲汽水一样的感觉,味蕾的记忆永远无可指责地偏颇,这也许将永远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吧。 地理记忆 汽水厂和城市的变迁 迁移路线:大德路→环市路→开发区 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心,亚洲汽水厂的变迁之路恰好和城市的变化节奏一致,在这漫长的六十年间,亚洲汽水厂一路东进,尽管起起伏伏,但始终在城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德路:前店后厂 在广州的《华侨志》上,还可以查到有关亚洲汽水厂的资料。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路398号(解放后是298号),资金73129元,111人王树”。 原来大德路亚洲汽水厂的位置“大德路298号”,现在是广东省中医院,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很多老广州回忆解放初期的大德路,虽然不像沿江路、北京路是喧闹的商业中心,但也是店铺、工厂林立,比如天工布厂、铆钉厂,还有两家分别名为“别有天”和“乐天”的殡仪馆,这些都是广州的老字号,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不过现在想起来,有一些杂乱但充满生活气息。 1956年公私合营,亚洲汽水厂先后兼并了时安、琼南、同兴、新华、回民糖果工场等5间小型糖果厂,并先后在晏公街、惠福西路、太平南路建了糖果车间。 大德路的亚洲汽水厂总厂基本上保留着“前店后厂”的模式,但已经颇有规模,“前店”是一栋三层楼房,一楼是零售与批发店,二楼是办公室,三楼基本上放置原材料。“后厂”已经有4条生产线,使用的是来自英国的12头汽水机。 环市路:珠江水换美元 1966年亚洲汽水厂搬到今天的天河路6号时,天河路、环市路都还未建成,现在的亚洲汽水厂职工宿舍的位置还都是一片农田,所以当时的汽水厂连具体的门牌号码都没有,一般就说成厂址在“东风路尾”。尽管亚洲汽水厂搬走才几年,但依旧没有留下太多的遗迹,老职工介绍老厂房是没了,但今天东风广场门口的一棵大榕树、一棵木棉树,倒是一直还在。另外原汽水厂门口的公共汽车站一直被称作是“亚洲汽水厂站”,这两年才改过来。 建新厂房是为了出口的需要,当时广州市外贸部门支持亚洲汽水出口,提出了“珠江水换美元”的口号,当时的广州市轻工业局将中亚枧厂1000平方米厂房和兴华汽水厂的设备及人员并入亚洲汽水厂,把亚洲汽水厂的糖果车间划归兴华厂,使亚洲汽水厂再次成为专门生产汽水的企业,并且在同年10月,由外贸部门投资60多万元,在天河路6号兴建亚洲汽水厂新厂房,目的是建一个专门生产出口汽水的专业厂,设计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年产量为2500万瓶。经过几个月的奋斗,1967年5月1日,新的亚洲汽水厂正式投产,产品以出口为主。 开发区:分分合合 我们在开发区亚洲饮料公司采访,看到今天的“亚洲”厂房规模还比较大,但受销量限制,生产线没有全部开动。 1993年,百事可乐与亚洲汽水厂合资,在广州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1996年新成立的企业落户到广州开发区。到2002年,百事结束与亚洲的合资。 虽然历经几次分分合合的变化,但今天的亚洲饮料公司仍旧在开发区落户,生产以“亚洲”为品牌的饮料。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有八大碳酸饮料企业,都差不多经历了和亚洲汽水一样的道路,今天亚洲能够仍旧保留着自己的品牌的,已经非常不易。 历史一页 “有我好气,没我长气” 广州亚洲汽水厂是广东省生产汽水历史最长的企业,1946年2月在大德街80号正式开业。最初是由曾在屈臣氏汽水厂工作过的李智扬与李冠玲、梁汉奇、黄有桐、王贞三等11人集资筹办的。解放前的股东有几位当时参与筹建的华侨因为多有海外从商和公司工作的经验,因此汽水厂在经营中颇有特点。 “够气够味” 汽水厂成立之初,投资者们就请当时省参议员甘丽初题了“亚洲汽水厂”的招牌。工厂成立董事会,李冠玲为董事长,李智扬为经理,工人大多为股东们的家属。在随后的时间中,亚洲汽水已在广州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是广州市场上唯一的甲级汽水。亚洲汽水厂的员工还为自己的产品编了一段琅琅上口的广告词:“亚洲汽水,汽水亚洲;有我好气,没我长气;有我长气,没我好味。”从那时候开始,“亚洲汽水,够气够味”的口号就流传开了。可见在解放前,能够让汽水在好味的情况下够“长气”、“好气”已经相当不容易。 广告轰炸 在老广州的记忆里,汽水厂的广告手段还不只这些,他们还把亚洲汽水的口号写在公共汽车上,成为最早的广州流动广告。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院里放映**之前,以及电台都会播放汽水广告,像海角红楼游泳场,也有广告标语,珠江边的建筑物顶有汽水广告牌,一到晚上还用灯光照亮。正是这段时间的“广告宣传”,将亚洲汽水的大名远播港澳和东南亚,为以后的大量出口打下了基础。 独家配方 亚洲汽水扬名海内外,以质量、口味见长,汽水的配方是个关键的因素。据说当年配方的持有人也颇有商业头脑,其中一位叫黄维的投资人掌握了沙示汽水焦糖的配方,他在公私合营后,公布了一部分配方,另外一部分自己亲自掌握,在沙示汽水的生产车间,每次都是由他配放自己制成的焦糖,工厂曾经请一位工程师跟着他工作,但也始终没有获得秘方。 因为黄老先生的焦糖配方独特,所以很多其他的食品企业都到亚洲汽水厂购买焦糖原料。今天看来,当年黄师傅对秘方的保护颇有市场经济意识,对品牌的保护也很有好处。 记忆碎片 那是最闪亮的岁月 1958年:汽水挂起来卖 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路时,属于“前店后厂”的格局,据老员工介绍,当时的汽水是奢侈品,征收比较高的税,因此价格很高。在店里,汽水是由绳子拴住挂起来卖的。一到晚上还有灯光照着,显示出汽水的“尊贵”地位。 而当时买汽水的,以一些酒店为主,比如胜利大厦、新华酒店、新亚酒店等。 1966年:点着蜡烛建新汽水厂 1966年,外贸部门投资兴建亚洲汽水厂新厂房,1966年10月14日动工,这一天也是广州解放纪念日,当时外贸部门的要求是,要在第二年的五一之前,投入生产,大批工人吃住在工地,终于在半年的时间内建成新汽水厂,当时汽水厂工地附近,还是一片农田,没有电,职工们都是自带蚊帐,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内,晚上要点蜡烛才行。 1979年:给牛喝汽水 直到改革开放前期,汽水都是市民生活中的高档饮料,比如当时的雪条是一两分钱,而汽水要一两毛钱,可见差别之大。 亚洲汽水厂有一个叫做沙示汽水的传统品种,因为含有冬青和焦糖,有预防感冒的作用,因此在夏天特别受欢迎,据说当时有农民自己舍不得喝汽水,却在夏天给牛喝上一瓶沙示。 1984年:买“负品”要厂长批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婚礼上摆亚洲汽水,还是相当体面的。不过即使是汽水厂的职工,想买到便宜的汽水也不容易。据说当时汽水在生产灌装过程中,有些瓶子因为没有装满,被称作是“负品”,不能出厂,可以内部处理,当时质量合格出厂的汽水是一毛五分钱一瓶,而这样的汽水是八分钱一瓶,职工想批发这样的汽水,要厂长签批条。 1988年:买汽水的车排几百米 改革开放后,汽水已成为一般群众的常用饮料;加上广州地区天气炎热,汽水消耗量大,每到炎炎夏季,汽水就供不应求。尽管生产汽水的厂家有72家之多,亚洲汽水厂“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亚洲汽水厂的产品仍旧是抢手货,那时候来自广东各地的批发商到工厂门口排队提货,往往是前一天晚上就把车排在工厂门口,车队有时候要排到今天几百米外的区庄立交桥。 第一访谈 他们的记忆,城市的轨迹 广州曾有14家汽水厂 采访对象:何杰 关键词:公私合营、出口、建新厂 亚洲汽水厂的老厂长何杰是顺德人,1945年到广州,在一德路的广源饼家打工,然后又到时安糖果厂工作,1956年,公私合营,时安糖果厂与亚洲汽水厂合并,何杰到亚洲汽水厂任保卫干部。后任厂长。 记者:解放前广州市汽水行业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何杰:为撰写《轻工业志·食品志》中的饮料一节,我们曾经查阅了大量资料,据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市汽水制造业曾有较大发展,当时有“先施”、“太平”、“屈臣氏”、“中兴”、“兴华”、“卫生”、“大明”、“中华”、“新六和”、“安乐”、“濂泉”、“白马”、“珠江”、“亚洲”14家汽水厂,大多数是只有1台—2台汽水灌装机的小厂,机型多是单头的“神主牌”机和日式的斜头机。 记者:1956年亚洲汽水厂的生产情况如何?您对汽水的最初印象是不是来自这个年代? 何杰:当时厂里只有三四条生产线,机器已经比较陈旧,记忆中汽水机上面还刻有1888年字样,可能是来自英国的旧机器。员工基本上是半手工操作。 记者:1966年建新厂是出于什么考虑? 何杰:主要是为了出口的需要。当时广州市提出“珠江水换美元”,也就是鼓励出口,1966年新厂建成后,1967年5月1日,亚洲汽水厂正式投产,当年即出口汽水38万箱。到了1968年底,广东饮料厂的汽水车间并入亚洲汽水厂。从此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独家经营的汽水厂。 今后目标是发展自有品牌 采访对象:张桂源 关键词:引进生产线、合资、保留品牌 1975年,张桂源分配到亚洲汽水厂工作。1984年,张被任命为厂长。现任广州亚洲饮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记者:1983年引进东德生产线,1985年引进易拉罐生产线,当时企业这样做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张桂源:1984年6月,亚洲汽水厂成为广州市首批70家扩权企业之一,同年底,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当时亚洲汽水厂已经在全国几个地方办了分厂,影响很大。但我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国际饮料的流行包装,于是,1985年引进易拉罐生产线,1986年推出易拉罐饮料。这在当时还是挺超前的。 记者:现在亚洲的目标是什么? 张桂源:当年合资的一些国产品牌现在已经退出市场了,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的目标主要是发展自有品牌,现在已经有汽水、果汁饮料、纯净水等产品,也准备推出可乐类的饮料。 前尘往事 汽水和时尚的变迁 汽水—苹果汽水—易拉罐 今天我们能够从形形色色的饮品广告中体会饮料与时尚的关系,其实这样的风尚对广州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1930年,英商屈臣氏有限公司开设的广州大药房在广州兼营汽水生意,这是广州的第一个汽水制造企业,汽水从此成为广州的时尚饮品。 解放前亚洲汽水就以“够气够味”享誉东南亚,到1964年,在当时广东省省长陈郁的支持下,亚洲汽水厂生产了首批亚洲苹果汽水,于同年国庆节期间在香港推出。由于亚洲汽水在香港已拥有一定的声誉,加上又是解放后内地汽水首次运到香港,因而销路颇佳,市民排队购买,运去的几万箱汽水短短几天就销售一空。 亚洲汽水厂随即扩大生产,增加了沙示、橙汁等品种,并将市场扩展到澳门,随后又扩展到新加坡,这是当时我国惟一打入国际市场的汽水产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汽水厂开展多种经营,用生产汽水的余料生产固体饮料鲜橙晶、菠萝晶,很多市民还有送鲜橙晶作礼物的记忆。 1983年,在两“乐”还没有大规模进军市民生活的时候,亚洲汽水厂推出了自己的“亚洲可乐”。 在“外资”还备受争议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外第一条免费外资生产线落地,引进的东家正是“年近半百”的亚洲汽水厂,到1985年8月27日,当时国内最大的铝合金易拉罐装汽水生产线也在广州亚洲汽水厂投产。这条生产线是从前联邦德国引进的。 1985年7月28日,首次全国运动饮料、补剂评比结果在北京揭晓,广州亚洲汽水厂的“冠力”饮料获最佳运动饮料奖。 汽水、果汁汽水、易拉罐汽水、运动型饮料,对时尚永不拒绝的广州人,始终让一种甜蜜的空气漂浮在城市的上空。 大事记 “亚洲”历程 1946年2月,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街80号正式开业。 1949年厂址迁到大德路298号时,亚洲汽水厂已拥有3台12头汽水机、职工80多人、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年产量达500多万瓶,亚洲汽水是广州市场上惟一的甲级汽水。 1956年3月,亚洲汽水厂实行公私合营,并改名为“公私合营亚洲汽水糖果厂”。 1964年,生产首批亚洲苹果汽水,是当时我国惟一打入国际市场的汽水产品。 1966年初,亚洲汽水厂再次成为专门生产汽水的企业。同年10月,在天河路6号兴建新厂,次年投入生产。 “文化大革命”期间,亚洲汽水厂先后改名为“广州饮料二厂”、“广州饮料总厂一分厂”、“广州汽水厂”。 1984年1月1日,才恢复原名。 1983年,引进德国生产线。 1985年,引进易拉罐生产线。 1993年,亚洲汽水厂与百事可乐合资,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直到2002年。 1996年,迁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 2002年,成立广州亚洲饮料有限公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637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