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雄文言文

左雄文言文,第1张

1 文言文《张宗琏传》的原文与翻译

原文: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录囚广东。仁宗即位,擢左中允。会诏朝臣举所知,礼部郎中况钟以宗琏名上。帝问少傅杨士奇曰:“人皆举外吏,钟举京官,何也?”对曰:“宗琏贤,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不意为钟所先耳。”帝喜,曰:“钟能知宗琏,亦贤矣。”由是知钟,而擢宗琏南京大理丞。宣德元年,诏遣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出厘各省军籍,宗琏往福建。明年坐奏事忤旨,谪常州同知。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军籍,檄宗琏自随。立受黠军词,多逮平民实伍,宗琏数争之。立怒,宗琏辄卧地乞杖,曰“请代百姓死”,免株累甚众。初,宗琏使广东,务廉恕。至是见立暴横,心积不平,疽废背卒。常州民白衣送丧者千余人,为建祠君山。宗琏莅郡,不携妻子,病亟召医,室无灯烛。童子从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琏立却之,其清峻如此。

翻译: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初为庶吉士,后授刑部主事,负责审察广东囚犯的罪状。仁宗即位,升左中允。皇帝令朝臣荐举所知贤才以备任用,礼部郎中况钟荐举宗琏。仁宗问少傅杨士奇:“别人都举荐外官,而钟举荐京官,何故?”士奇回答道:“宗琏是个贤才,臣与侍读学士王直正准备荐举,不料况钟先行一步。”帝高兴地说:“钟能知宗琏,也是个贤才。”于是提升宗琏为南京大理丞。

宣德元年,朝廷令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至各省订正军籍,宗琏被派往福建。第二年因奏事有违皇帝旨意,而贬为常州同知。朝廷遣御史李立去整理江南军籍,令宗琏随从。李立听信一些狡猾军人的话,多强制平民充实军队,宗琏多次反对,立怒,宗琏立即匍伏地下请求鞭打,愿代百姓而死,以免株连众人。宗琏原出使广东时,就十分廉洁,对人宽恕,现看到李立横暴,内心不平,激愤攻心,终于病逝。常州百姓千余人穿着白衣送葬,为他建祠于君山。

张宗琏在常州为官,不带妻室儿女,病重请医时,室内连灯也没有。书童从外面要了一盂油来点灯,宗琏令他立即退还,其清贫如此。

2 文言文 王曾辩,子君才

王僧辩字君才,是右卫将军王神念的儿子。天监年间王僧辩随同父亲一起来归附。从家中征

召出来任湘东王国左常侍。湘束王任丹阳尹,王僧辩转任府行参军。湘束王出任会稽太守,王僧辩兼中兵参军事。湘束王任荆州刺史,王僧辩仍然任中兵参军事,在机要职位上。当时武宁郡反叛,湘东王命王僧辩讨伐平定叛乱。王僧辩迁任贞威将军、武宁太守。不久又迁任振远将军、广平太守。任职期满,王僧辩回到湘束王府任王府中录事,参军之职不变。湘东王被征召进京任护军,王僧辩兼任府司马。湘东王任江州刺史,王僧辩接着就被授任云骑将军司马,湓城太守。不久他迁任监安陆郡,没有多久就回王府。不久他又任新蔡太守,仍然兼任司马之职,将军之号不变。湘东王被授任荆州太守,王僧辩为贞毅将军府谘议参军事,赐食千人,代柳仲礼为竟陵太守,改称号为雄信将军。正遇上侯景反叛,湘东王命王僧辩假节,总督一万水军,带着粮食给养赴援京城。刚到都城,宫城被攻陷,天子蒙尘受辱。王僧辩与柳仲礼兄弟以及趟伯超等人,先向侯景投降,然后入宫城朝见皇上,侯景把他们的军器和粮食全部收缴,而对他们深加抚慰。没过多久,侯景又派王僧辩回竟陵,王僧辩于是加倍赶路,日夜兼行,向西去投奔世祖。世祖秉承皇帝意旨,任命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荆州刺史湘东王、湘州刺史河东王之间产生嫌隙,互生疑心,军队无法统一指挥,世祖又命

王僧辩及鲍泉统领军队攻讨他们,拨足军粮,确定日期出发。当时王僧辩因为竟陵部下没有全部到达,打算等他们全部聚齐,然后集中前行。王僧辩对鲍泉说:“我舆你一同接受命令南进征讨,但军队阵营却这样不整齐,你有什么计划?”鲍泉说:“我们既然已经领受了朝廷对战事的谋划,率领骁勇的将士驰驱杀敌,形势如同用热水浇雪,还要多担忧什么?”王僧辩说: “你说的不对。你所说的,只不过是文士的老生常谈而已。河东王年轻时就有用武的才略,武器装备又很强,又刚刚打败我们的军队,现正在养精蓄锐,等着我们去进攻,如果没有一万精兵,不足以战胜他们。我所率领的竟陵将士,屡屡经历战阵,我已经派人把他们召来,不久将要赶到。虽然确定的日期已到,但还可以延缓出发的时间,我想和你一同入朝向王爷禀告这事,希望你帮助我说话。”鲍泉说:“事情的成败,全在于这次出兵,出发是迟是早,最终应当听从王爷的命令。”世担生性苛严,又多疑忌,已经暗中得知他们的谈话,于是认为他们拖延时日,不肯出发,已渐渐有怒意。王僧辩将要入朝的时候,对鲍星说:“我先开始说,你可以接着我说。”鲍泉又答应了他。他们朝见世祖,世祖迎着他们问道:“你已经备办好了吗?将在哪一天出发?”王僧辩就把先前的话全向世祖说了。世祖非常生气,摸着剑厉声说: “你害怕出兵吗!”说着就起身进入内堂。鲍星震惊害怕,竟然不敢开口说话。一会儿,世担派了敷十名随从出来收捕王僧丰。世担自己出来后,对王僧辩说:“你抗拒命令,不肯出发,造就是想要和叛贼同心,现在只有死路一条罢了。”王僧辩回答说:“僧辩深受朝廷俸禄,责任实在重大,今日被杀,哪敢有什么怨恨,只是遗憾没有见到老母。”世祖就用剑斫王僧辩,击中王僧辩的左髀,血一直流到地上。王僧辩昏死过去,过了很久才苏醒。世祖就把他送交廷尉,同时也收捕王僧辩的子侄,一起都关押起来。正逢岳阳王的军队袭击辽堕,人心骚动不安,不知道怎么防卫,世祖派自己的侍从去狱中,向王仅还询问防守的办法,王僧峦全面陈述御敌方略,王僧辩当时就被赦免,并被任为城内都督。不久岳阳王败退,而鲍泉围攻长沙,尽力攻打却不能攻克,世祖于是命王僧辩取代鲍泉。列举鲍泉的十条罪状,派舍人罗重欢率领三百名禁军中的精悍人员,与王僧辩一同出发。他们到达鲍星处之后,先派人通报鲍泉说:“罗舍人受王爷之命,送王竟陵来。”鲍泉十分吃惊,对自己的侍从说:“得到王竟陵帮助我谋划战事,叛贼不堪一击。”一会儿罗重欢拿着世祖的命令先进鲍星的营帐,王坦峦率领禁军随后而进,鲍泉才拂拭座席以示迎接,然后又坐下来等他们发话。王僧辩进去以后,背对着鲍泉坐下来说:“鲍鲤,你有罪,王爷命我拘捕你,你不要用以前的态度对待我。”他就告诉罗重欢拿出王爷的命令,鲍星就从坐榻上下来,禁军就在坐榻之侧捆绑鲍星。王僧辩接着部署军力,调配将帅,全军并力攻城,于是就平定了湘州。

3 文言文《以马为虎》怎么翻译

唐·白居易《以马为虎》白话释义:

梁朝的士大夫都爱好宽袍大带、大帽高履,外出乘车舆,回家靠僮仆服侍,在城郊以内,无人骑马。周弘正被宣城王宠爱,得到一匹果下马,经常骑着它外出,满朝官员都认为他过于放纵。

至于像尚书郎这样的官员骑马,就会被人检举弹劾。到侯景之乱发生时,这些士大夫肌肤脆弱,筋骨柔嫩,不能步行;身体瘦弱、气血不足,不耐得寒暑。

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的,往往是这些人,建康令王复,性格既温文尔雅,又从未骑过马,看到马嘶叫腾跃,无不感到震惊害怕,就对别人说:“这正是老虎,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马呢?”当时的风气竟到了如此地步。

原文:

以马为虎北齐 颜之推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旨,举朝以为放达。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扶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落,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吗乎?”其风俗至此。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

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

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4 文言文解释 翻译

你好!

王纮年少时喜欢弓箭、马匹,善于骑马射箭,非常爱好文学。天性机智敏捷,应对灵活。十三岁时,见到扬州刺史太原人郭元贞。元贞抚其背说:“你读什么书?”回答说:“诵读《孝经》。”元贞说:“《孝经)讲的是什么?”王纮说:“地位在上的不骄纵,地位在下的不作乱。”元贞说:“我作刺史,难道骄纵吗?”王纮说;“公虽不骄纵,然而君子防患于未然,也希望留意此事。”王贞称赞他。十五岁时,跟随父亲在北豫州,行台侯景和人谈论掩衣襟的方法是应当向左,还是应当向右尚书敬显俊说:“孔于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将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了。’以此说来,衣襟向右掩是对的。”王纮进言说:“国家帝王即位于北方荒野之地,称雄中原,五帝三王的礼仪、制度各自不同。衣襟向左或向右掩,哪里值得谈论它的是与非。”侯景惊奇他年少聪明,赐给他名马。

5 文言文 曹鼎不倦学的翻译

原文

曹鼐①中会试乙榜②,不受教职③,愿得繁剧④一职自效。改泰和典史。公暇⑦,辄进学不倦,复修举之业。其尹诮⑤之曰:“可作状元。”曹曰:“不如是⑥不休。”吴先曰: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读书者当观此。

编辑本段注释

①曹鼐(nài):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县)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卒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②中会试乙榜:会试时列为乙等。 中,当……时。 ③教职:会试得中乙榜,可任教职,掌管教育、文书、修史等事。 ④繁剧:旧时地方州县,以地域、人口、政务有繁、雄、剧等次第,繁剧均为较重要的地方。这儿“繁剧一职”指到地方上去做官。 ⑤诮:嘲笑 ⑥是:这 ⑦公暇:公务间的闲暇。指休假

编辑本段翻译

曹鼐在会试时得中乙榜,他提出不要担任教职,愿到地方州县供职。于是被改任为泰和典史。他在公务之余,仍努力学习不止,还继续修习考试的功课。泰和县尹嘲笑他说:“你这样可以做状元了。”他说:“我就是要做状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后来他果然考得状元,授翰林院编修,累升吏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吴生按:成语所说有志气的人必能事业有成,这就是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人应当有志气,学习应当坚持不懈。

6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三载矣,墓尤寒。难见重颜,君处何方?

尤忆当年,奴年方十八,才貌具美。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奴心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此间岁月,奴心悦感怀。然,好景不长,重学于齐鲁之间,临去,属其父母,使奴父王夫差求婚。然,王怒,不允此婚。奴不能与所爱之人相守,生有何乐?奴终日以泪洗面,食不能咽,终郁结而终,葬于阊门之外。

然,呜泣之声不绝于耳。

何人恸哭?

啊!乃韩重也!重君!重归来兮!奴心喜难耐,终魂从墓出,流涕谓日:“昔尔行之后,令二亲从王相求,度必克从大愿。不图别后,遭命奈何!”左顾宛颈而歌曰: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孔多。悲结生疾,没命黄垆。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尝暂忘!”

一曲歌毕,歔欷流涕。然,盼君许久得见君颜,怎舍轻离?奴邀其入墓一聚。然,重拒之。重曰:“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

奴知阴阳相隔,然难舍相聚之机缘。遂劝重曰::“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重感奴言,随奴入墓。奴与之饮宴,留三日三夜,尽夫妇之礼,展尽欢颜。荏苒时光,重将离,奴取径寸明珠以送重,曰:“既毁其名,又绝其愿,复何言哉!时节自爱!若至吾家,致敬大王。”

重遂离去。

然,某日,忽闻重在墓外哭诉。源重既出,遂诣王,自说其事。而父大怒,不信其言,曰::“吾女既死,而重造讹言,以玷秽亡灵。此不过发冢取物,托以鬼神。”趣收重,重脱走至奴处。

奴闻其言,遂曰:“无忧,今归白王。”

奴至王寝,王正妆梳,忽见奴,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

奴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玉名毁义绝,自致身亡。重从远还,闻玉已死,故赍牲币,诣家吊唁。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家,愿勿推治。”

母闻之,出而抱之,奴如烟然,散去。

7 徐之才传文言文北齐书卷三十三翻译

参考译文 徐之才,丹阳人氏。

父雄,事南齐,官至兰陵太守,因医术高明被江左称道。之才幼而俊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知晓义旨。

曾与从兄康前往梁太子詹事汝南人周舍家听讲《老子》。周舍备饭菜招待,并戏言道:“徐郎不用心思义,而只侍奉饭菜吗?”之才答:“我听说圣人虚其心而饱其腹。”

舍感叹着奖赏了他。十三岁,召为太学生,粗通《礼》、《易》。

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常与之才讨论《周易》以及《丧服》仪,他反应敏捷,对答如流。刘、裴诸人极为感慨,说:“神童!神童!”刘孝绰说:“徐郎燕颔,有班定远的相貌。”

陈郡人袁昂为丹阳太守,举荐之才为主簿。大小事务,处置得极为妥贴。

郡公廨失火,之才起床观望,夜里不曾穿衣,披着红色的服帕跑到房外,在火光的映照下被袁昂看见。功曹请求免除其职,袁昂重其才学,便宽宥了他。

豫章王综出镇江都,再拜之才为豫章王国左常侍,又转为综的镇北主簿。 综入魏,三军散走,之才退至吕梁,桥断路绝,这样就被魏统军石茂孙所扣留。

综侍魏才十个月,便位至司空。魏准许综收聚先前的僚属,这才查访到之才在彭泗,禀告魏帝说:“之才特善医术,而且又有机辩。”

下诏征之才。孝昌二年(526),之才抵洛阳,帝敕居住南馆,礼遇极其优厚。

从祖父謇之子践上奏魏帝请求准许之才返家。之才药石灵验。

又博涉经史,加之出言敏捷,朝臣争相邀引,使其名声大噪。武帝时,封昌安县侯。

天平中,齐高祖征召入晋阳,因而之才常在内馆,受到了极好的待遇。武定四年(546),由散骑常侍转为秘书监。

文宣为宰相,所有官吏或升或降。杨忄音认为南土之人,不堪掌管秘书,转授金紫光禄大夫,让魏收代领其职。

之才因而十分怏怏不乐。 之才稍通天文,也懂图谶之学,与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预测午年必有变革,请高德政启奏皇上。

文宣见奏极其高兴。此时从娄太后到勋臣贵戚,都称关西既是劲敌,恐怕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言辞,不能先行禅代之事。

只有之才这样说:“千人追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计,哪里容许去仿效他人。”又引经据典,罗列条目,帝依从了之才的建议。

登基后,帝更加亲近之才。之才不仅依仗医术升进,而且首倡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得亲昵。

不久升任侍中,封池阳县伯。之才见文宣政令苛严,求出朝廷,除赵州刺史,竟不能向朝廷陈述职守,依然被当作弄臣看待。

皇建二年(561),拜西兖州刺史。未赴任时,武明皇太后患病,之才治疗,应手便愈,孝昭赐予彩帛千段、锦四百匹。

之才因擅长医术,虽在外为官,有事即马上召回。由于博识多闻,所以医术越发高妙。

太宁二年(562)春,武明太后又病,之才弟之范为尚药典御,帝令其诊视。内史都请求宫中呼太后为“石婆”,大概是有忌讳,因此改名压制。

之范出宫告诉之才说:“童谣云‘周里……求伽,豹祠嫁石婆,砍墓作媒人,只得一双紫纟延靴’。眼下太后突然改换名字,我好生奇怪。”

之才说:“……求伽,一派胡言。豹祠嫁石婆,哪有好事?砍墓作媒人,只是想合葬而挖冢。

只得一双紫纟延靴是在四月,为什么?紫是由‘此’和‘系’组成的,纟延,是熟,当在四月中旬。”之范问靴是什么意思。

之才说:“靴字是革旁加化,岂是长久之物?”到四月一日,太后果然死了。 有人得了脚跟肿痛病,很多医家不知其所以然。

之才说:“这为蛤精疾,是乘船入海,脚放在水中所致。”病人说:“确有其事。”

之才剖开脚跟部,找出了两个蛤子,像榆树荚那样大。有人用骨头做刀子把,色彩斑斓。

之才见了,说:“这是人瘤。”问得自何处,说是在某古冢中见一骷髅额骨长有数寸,试着用刀削开一看,有花纹,故拿来做了刀把。

之才就是这样的明悟多通。 天统四年(568),累迁尚书左仆射,不久为兖州刺史,朝廷特意赐给铙吹一部。

之才医术最高明,多次被皇上征召。武成帝酒色过度,心神不定,曾发病,自称开始看见空中有五色物体,稍近之后,成了一美貌女子,离地数丈,亭亭而立。

过了一会,变为观世音。之才说:“这是 过度,大虚亏所致。”

随手煎熬汤药,服一剂,见观世音站到了远处,又服,变成了五色物体,再服数剂,病好了。帝每发病,马上派骑追赶之才,针药齐下,应时而愈,故常有端执的举动。

入秋,武成安定,再未犯病。和士开想顺次升进,将之才归入兖州籍中,就成了本属,于是士开上奏朝廷请拜之才刺史、胡长仁左仆射、他本人右仆射。

十月,帝又犯病,对士开说:“之才外任,使我辛苦,我好恨!”八日,敕令驿马追还之才,帝十日驾崩,之才十一日才赶回。病人已死,他也就返归兖州了。

在职没有侵暴,却不太熟悉法理,因而颇有疏慢,用舍随意。 五年冬,后主召之才。

不久左仆射空缺,之才自荐说:“从此开始可恢复禹之业绩。”武平元年(570),再拜尚书左仆射。

之才对和士开、陆令萱母子一味迎奉,二家有病疾,则设法救护,丝毫不敢怠慢。由是迁任尚书令,封西阳郡王。

祖王廷执政,拜之才侍中、太子太师。之才愤恨地说:“子野压抑我!”王廷眼有疾,所以之才把他当成了师旷。

之才聪明强识,。

8 文言文《晋书恒伊传》的译文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少游於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於华阴山。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揭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问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人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酬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多枋头西归之人,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①。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②,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③,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④之俦也。”于是赦之。 迁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未几,除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又迁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时猛年三十六,岁中五迁,权倾内外,宗戚旧臣皆害其宠。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数谮毁之,坚大怒,黜腾为甘松护军,宝白衣领长史。尔后上下咸服,莫有敢言。顷之,迁尚书令、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猛频表累让,坚竟不许。又转司徒、录尚书事,余如故。猛辞以无功,不拜。

(选自《晋书•王猛传》,有删节)

[注]①诏狱:关押犯人的牢狱②剧邑:乱而难治的县邑。③鼎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鼎镬烹人。④夷吾、子产:夷吾,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子产,春秋时政治家,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王猛,字景略,仪态俊伟。学识广博而喜欢读兵书。谨慎庄重,严肃刚毅,大度有气魄,琐事不能干扰他的思虑。如果不是与他十分相知、投缘,他基本不和人家交往。因此浮华之人都轻视并嘲笑他。他却悠然自得,毫不介意。王猛年少时曾游历邺都,当时很少有能人赏识他。只有徐统见到他后认为他非同一般,征召他作功曹。但他避不 ,最后隐居在华阴山。他抱怀济世的志向,期望能遇见造就帝业的君主,他收敛自己的才能,静观时变,等待时机成熟后出山。桓温入关后,王猛身着粗麻短衫去见他,一面谈论时局,一面捉虱子,旁若无人。桓温发觉,感到非常奇怪,问道:“我奉天命令,率精兵十万,依杖正义讨伐叛逆,为百姓扫除奸贼,而三秦豪杰却没有来投奔的,这是为什么呢?”王猛答:“你不顾数千里之遥,深入敌境,长安城已近在咫尺,你却不渡灞水,百姓没有见到你真心的缘故,这就是不来投附你的原因。”桓温沉默无言以对。桓温即将班师,赐给王猛车马,并任命他为高官督护,请你一同返回南方。王猛回到华阴山询问师父,师父说:“你和桓温怎么能同世相处?你在这里就可以富贵,为什么要远行!”王猛于是未走。

苻坚有心成就霸业,听说王猛名声,派吕婆楼去招抚他。两人一见如故,谈及天下兴亡大事,各自主张竟不谋而合,犹如刘玄德遇到孔明一般。等到苻坚僭居皇位后,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当时始平一带有许多从枋头西归的人,豪门大户横行无忌,匪盗到处都是,于是调王猛任始平县令,他一到任,便申明法令,严峻刑罚,明辨善恶,辖制豪强。他曾鞭杀一官吏,百姓上书告他,主管官叫上奏弹劾,用囚车把他押到廷尉官关押犯人的监狱,苻坚亲自审他,说:“为政的根本是以道德化为先,你上任不久就杀了那么多人,何等残酷!”王猛回答:“治理安宁的国家用礼制,治理混乱的国家用法度。陛下不认为我才浅,把乱而难治的县邑交给我,我恪尽职守,为贤明君主翦除凶残诡诈之徒。我岂敢不甘心被处死,以谢辜负陛下重托之罪;但若因为我是赦免了他。当时王猛三十六岁,一年之内五次升迁,权倾朝廷内外,宗室、国戚、旧臣都嫉妒他的宠遇。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屡次进谗言诋毁他,苻坚大怒,贬仇腾为甘松护军,将席宝封为散骑常侍。王猛多次上表推让,苻坚最终也没有答应。又授予他司徒、录尚书事,其它官职依旧。王猛以无功为由推辞,没有接受。

天姓为中国百家姓之一,相传是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天姓虽古老,分布也较广泛,但是稀少,属于稀有姓氏之一。目前天姓人主要分布在河南卫辉、汤阴、巩县、浙江上虞、余姚、广东顺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台湾高雄、河北乐亭、香河、江西宁都等地,其他地方也偶见此姓。

天姓介绍

北齐高祖又曾聚集儒生讨论儒家经典,众人论辩经义,十分热烈。石动筩最后到场,问一个在场的博士官:“先生,天姓什么?”博士答道:“天姓高。”动筩说:“皇上姓高,天必姓高,你这是因袭前人的说法,算不上新义。经书上自有天姓,先生可以引用儒经之文,不须借用旧说。”博士问:“不知哪部经书上讲过天姓?”动筩道:“看来先生全不读经,连《孝经》也未见过。天本来姓‘也’。先生难道没见到《孝经》上说:‘父子之道,天性也。’这岂不是天的姓?”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天姓姓氏渊源

中国百家姓之一,相传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亦见《姓苑》。

天姓郡望介绍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称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姚、王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粱”,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隋朝开始创立并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贵庶子弟一律同视,使至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攽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攽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称其是“吴兴姚氏”之后。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最多的是张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全是郡望;王姓则称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其中三槐、开闽是堂号。由于张、王二姓历来就是我国的大姓,其郡望堂号也要较其他姓氏为多。

天姓迁徙分布

河南卫辉、汤阴、巩县、浙江上虞、余姚、广东顺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台湾高雄、河北乐亭、香河、江西宁都等地均有此姓。

天姓历史名人

天济民

1947年2月生,中国湖北省大冶市人。湖北省大冶市汪仁镇立子垅务农。华厦重儒诗学社社盟、大冶市诗联学会会员、黄石市《西塞山诗社》社员。

天奎璋

男,1938年7月生。现任贵州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贵阳清真寺管委会主任。

天美成

男,1943年5月出生,山东省汶上县人。专业画家。

天宝库

高级经济师。男,1939年1月出生,黑龙江巴彦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财贸金融函授学院金融系。现任职于伊春市计划委员会。主要业绩:几次实现手工记账“万笔无错账”,为当时建行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归纳制定了12种表格及制度,使审核工作系统化、程序化并提高效率,制止不合理支出几十万元。在计委工作时,参与了伊春林业管理局物资处仓库区、大平台开发、锦山电厂的选址及评审工作和对伊春林区森林资源普查试点,林木采伐、制材控材剩余物的计算等工作。1980年在全国较早地提出了开发建设商品房,被市政府采纳实施;1984年经调查测算,提出“北方高寒林区应多建水泥路”建议,经专家论证,被市政府采纳大面积推广,在北方得以广泛采用;在主管伊春大厦建设期间,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省了建设资金,经建行审查决算,认定节省投资900多万元;特别是为伊春热电厂争取到了日本政府协力基金长期低息贷款25.6亿日元。曾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科顾委委员”等。主要著述有:《应该开发建设攀峦西山水库》(被市政府采纳,现做前期工作)、《浅议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方向调节税应按实际完成工程量计征》(1997年被《当代领导管理艺术文集》选用并于1998年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十几篇。发展方向:从事基本建设财务、计划、工程管理或顾问。

天德森

主治医师。男,1959年2月出生,山东济宁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济宁卫校中医专业;1984年9月一1985年7月进修于菏泽市中医院中医经典学习班;1985年9月一1986年7月进修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班;1991年毕业于曹县卫校医士专业;1994年3月一1996年4月进修于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内科;1998年3月一1999年3月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学习。现任职于山东省梁山县徐集中心卫生院内科。主要业绩:求学于多家名医,先后多次在县、市、省及国家级院校求学、研讨,尤其在京进修时,师从京都名医。20多年来,全面。系统、熟练地掌握了中西医基础理论,擅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尤其在肝、肾、脑血管病等内科疑难病证及性病的诊疗上多有独到之处,走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之路,对技术精益求精,大胆探索,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了大量的心得和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近几年来,先后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现代医学研究》、《临床劳苹》、《医学综述》、《临床心电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国家和省级杂志和专著上发表论文20多篇,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被吸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天维华

副主任医师。男,1938年出生,天津静海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静海中医学校。1955-1970年参加静海县卫生院中医门诊部及县医院普外工作。1970-1973年县第二医院普外。1973-1981年河北省廊坊地区静海机床厂保健大夫。1981年8月天津市静海县党校医务室保健大夫,对外兼搞社会办医痔瘦专科。现任职于天津静海县委学校肛肠诊所。主要业绩:多年来以中医痔瘦专科为特长,自1988年开始从事肛肠门诊,以“痔全息”疗法专治肛裂,内痔狲痔,内外混合痔,肛瘘, 瘙痒等症。十几年来共收治近四万多例,治愈率高。在从事痔瘦专科以来,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疾方面进行了多次理论研究和探讨,并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论文有《毛囊炎治疗经验》、《对采用中西结合痔全息综合疗法治疗肛肠疾患的探讨》《在1992年于中国中西医药学会第七届全国肛肠学术交流会议上获一级论文证书荣誉》、《治疗习惯性便秘防止肛裂复发的临床体会》于1993年在全国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肛肠学术会议上获一级论文证书荣誉、《痔全息治疗肛裂118例临床观察报告》《于1994年在全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二次肛裂专题汇编发表》、《改进内括约肌切断术加痔全息注射治疗肛裂260例》《于1995年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八届全国肛肠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论文证书》、,于1999年国际华夏医学学术会上交流》;1992年与中国肛肠病专家杨里颖教授共同拍摄治疗肛肠疾病新疗法及操作规程教学录像片一套,获国家荣誉证书,并在全国发行。连续问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连续3年被评为出席县级模范党员。

天作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男。1958年5月生。山东郓城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为郓城县文化局二级作家。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绝恋》、《畸婚的灾难》、《天作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失去的家园》,报告文学集《水浒故乡人》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中中篇小说《屠城》获山东省1995-1996年齐鲁作家小说精品大展精品奖。散文《桃花汛》、《沃土》分别获文化部《群众文化》“让生活充满美金狮杯征文”和“文明使者征文”作品优秀奖。

天树来

1945年2月生,男,河北承德县人。现任河北省承德县造纸厂厂长。高中毕业后,自1965年10月参加工作开始即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历任工厂计划员、供销副科长、供销科长,1988年任副厂长,主管供销工作,1990年10月任厂长至今。在主管供销工作期间,1988年至1990年三次评为承德市经销工作先进工作者。任厂长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在纸张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实现利税大幅度上升,在全省同行业名列前茅。1992年评为河北省轻工业企业一百强和省轻工业名星企业,授予他河北省轻工业优秀管理工作者称号。

天文祥

1942年生,男,河北省人。现任哈尔滨电机厂厂长。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副科长、厂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0年出任厂长。荣获1992年市优秀企业家等光荣称号。曾开发了转轮居世界第三位的岩滩机组、世界藉最大容量的轴流转浆时水口机组、优化引进型30万、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等一系列新产品、并在三峡机组和核电产品的开发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同美国西层公司、日本日立公司和三菱公司、德国西门子和沃依特公司等12个国家近30家著名公司开展了广泛的技术经济合作。截止1993年,累计生产发电设备各达4480万千瓦,占国家装机总容量的1/3以上,装备了全国228个电站(厂),产品还出口刚果、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美国、委内瑞等国。实现利税、上交利税目1990年以来分别以14.7%和182%的平均速度递增,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天明华

1961年12月生,福建莆田人。大学文化,民盟盟员,辽宁省抚顺市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四室主任,高级工程师。自198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馆分油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工艺以及沸石分子筛研究.先后作为主要人员或专题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国家“六五”至“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有关专题和多项中石化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成功开发了3825、3903、3905、3934、3935、3955、3963、3973和3976等加氢裂化催化剂和SSY沸石分子筛,其中大部分成果已投入工业生产和工业应用,为炼油和石化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他先后获省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7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近10项,并发表论文10多篇。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成绩显著,1992年被抚顺市评为首届抚顺“十大青年科技英才”,1996年被抚顺市评为首届自然科学青年学科(催化剂专业)带头人,并被中石化和团中央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8年被抚顺市评为1997年度跨世纪优秀中青年专家,并被团省委、省科委和省青联授予第一届辽宁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

天福臻

1927年6月生,辽宁庄河人。中共党员。一级美术师。1947年10月参军,1957年9月毕业于中南美专雕塑系留校任教。1965年调湖北省美术院从事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分合理事。主要作品有辞目成》合作)、《友爱》、《小花》,黄麻起义纪念碑《打铜锣》、《举枪者》及《屈原》、《闻一多》合作)、《陈毅》三座青铜纪念像。《荆门城标》、《黄金时代》、《生命树》、《母子猴》等作品赴香港展出,多数作品曾在国内外获奖、展出与发表。

天志义

1934年生,河北肃宁人。二级演员。1959年调人湖北省话剧团从事表诉工作。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湖北电视家协会会员。从艺40多年来,参加了多妩话剧的演出,如《北大荒人》中的老车、《艳阳天》中的马连招、《高原风雪》中的扎西、《万水千山》中的罗顶成、《枫叶红了的时候车室》中的冯云影等。近年来,又参加了影视拍摄工作,在**《大浪淘沙》、《三峡情思》、《死亡启示录》,电视《大别山》、《新儿女英雄传》中扮演重要角色。

◎姚兴下

晋义熙二年,平北将军、梁州督护苻宣入汉中,兴梁州别驾吕营、汉中徐逸、席难起兵应宣,求救于杨盛。盛遣军临濜口,南梁州刺史王敏退守武兴。杨盛复通于晋。

兴以太子泓录尚书事。

慕容超司徒、北地王钟,右仆射、济阳王嶷,高都公始,皆来奔。

华山郡地涌沸,广袤百余步,烧生物皆熟,历五月乃止。

赫连勃勃杀高平公没奕于,收其众以叛。

先是,魏主拓跋珪送马千匹,求婚于兴,兴许之。以魏别立后,遂绝婚,故有柴壁之战。至是,复与魏通和,魏放狄伯支、姚伯禽、唐小方、姚良国、康宦还长安,皆复其爵位。

时秃发傉檀、沮渠蒙逊迭相攻击,傉檀遂东招河州刺史西羌彭奚念,奚念阻河以叛。

蜀谯纵遣使称藩,请桓谦,欲令顺流东伐刘裕。兴以问谦,谦请行,遂许之。

使中军姚弼、后军敛成、镇远乞伏干归等率步骑三万伐傉檀,左仆射齐难等率骑二万讨勃勃。吏部尚书尹昭谏曰:"傉檀恃远,轻敢违逆,宜诏蒙逊及李玄盛,使自相攻击。待其毙也,然后取之,此卞庄之举也。"兴不从。勃勃退保河曲。弼济自金城,弼部将姜纪言于弼曰:"今王师声讨勃勃,傉檀犹豫,未为严防,请给轻骑五千,掩其城门,则山泽之人皆为吾有,孤城独立,坐可克也。"弼不从,进拔昌松,长驱至姑臧。傉檀婴城固守,出其兵击弼,弼败,退据西苑。兴又遣卫大将军姚显率骑二万,为诸军节度。至高平,闻弼败绩,兼道赴之,抚慰河外,率众而还。傉檀遣使人徐宿诣兴谢罪。

齐难为勃勃所擒。兴遣平北姚冲、征虏狄伯支、辅国敛曼嵬、镇东杨佛嵩率骑四万讨勃勃。冲次于岭北,欲回师袭长安,伯支不从,乃止,惧其谋泄,遂鸩杀伯支。

时王师伐谯纵,大败之,纵遣使乞师于兴。兴遣平西姚赏、南梁州刺史王敏率众二万救之,王师引还。纵遣使拜师,仍贡其方物。兴遣其兼司徒韦华持节策拜纵为大都督、相国、蜀王,加九锡,备物典策一如魏、晋故事,承制封拜悉如王者之仪。

兴自平凉如朝那,闻冲谋逆,以其弟中最少,雄武绝人,犹欲隐忍容之。敛成泣谓兴曰:"冲凶险不仁,每侍左右,臣常寝不安席,愿早为之所。"兴曰:"冲何能为也!但轻害名将,吾欲明其罪于四海。"乃下书赐冲死,葬以庶人之礼。

晋河间王子国璠、章武王子叔道来奔,兴谓之曰:"刘裕匡复晋室,卿等何故来也"国璠等曰:"裕与不逞之徒削弱王室,宗门能自修立者莫不害之。是避之来,实非诚款,所以避死耳。"兴嘉之,以国璠为建义将军、扬州刺史,叔道为平南将军、兖州刺史,赐以甲第。

兴如贰城,将讨赫连勃勃,遣安远姚详及敛曼嵬、镇军彭白狼分督租运。诸军未集而勃勃骑大至,兴欲留步军,轻如嵬营。众咸惶惧,羣臣固以为不可,兴弗纳。尚书郎韦宗希旨劝兴行。兰台侍御史姜楞越次而进曰:"韦宗倾险不忠,沮败国计,宜先腰斩以谢天下。脱车驾动轸,六军骇惧,人无守志,取危之道也,宜遣单使以征详等。"兴默然。右仆射韦华等谏曰:"若车骑轻动,必不战自溃,嵬营亦未必可至,惟陛下图之。"兴乃遣左将军姚文宗率禁兵距战,中垒齐莫统氐兵以继之。文宗与莫皆勇果兼人,以死力战,勃勃乃退。留禁兵五千配姚详守贰城,兴还长安。

谯纵遣其侍中谯良、太常杨轨朝于兴,请大举以寇江东。遣其荆州刺史桓谦、梁州刺史谯道福率众二万东寇江陵。兴乃遣前将军苟林率骑会之。谦屯枝江,林屯江津。谦,江左贵族,部曲遍于荆、楚,晋之将士皆有叛心。荆州刺史刘道规大惧,婴城固守。雍州刺史鲁宗之率襄阳之众救之,道规乃留宗之守江陵,率军逆战。谦等舟师大盛,兼列步骑以待之。大战枝江,谦败绩,乘轻舸奔就苟林,晋人获而斩之。苟林惧而引归。

兴以国用不足,增关津之税,盐竹山木皆有赋焉。羣臣咸谏,以为天殖品物以养羣生,王者子育万邦,不宜节约以夺其利。兴曰:"能逾关梁通利于山水者,皆豪富之家。吾损有余以裨不足,有何不可!"乃遂行之。

兴从朝门游于文武苑,及昏而还,将自平朔门入。前驱既至,城门校尉王满聪被甲持杖,闭门距之,曰:"今已昏暗,奸良不辨,有死而已,门不可开。"兴乃回从朝门而入。旦而召满聪,进位二等。

乞伏干归以众叛,攻陷金城,执太守任兰。兰厉色责干归以背恩违义,干归怒而囚之,兰遂不食而死。

赫连勃勃遣其将胡金纂将万余骑攻平凉。兴如贰城,因救平凉,纂众大溃,生擒纂。勃勃遣兄子提攻陷定阳,执北中郎将姚广都。兴将曹炽、曹云、王肆佛等各将数千户避勃勃内徙,兴处佛于湟山泽,炽、云于陈仓。勃勃寇陇右,攻白崖堡,破之,遂趣清水。略阳太守姚寿都委守奔秦州,勃勃又收其众而归。兴自安定追之,至寿渠川,不及而还。

初,天水人姜纪,吕氏之叛臣,阿诌奸诈,好问人之亲戚。兴子弼有宠于兴,纪遂倾心附之。弼时为雍州刺史,镇安定,与密谋还朝,令倾心事常山公显,树党左右。至是,兴以弼为尚书令、侍中、大将军。既居将相,虚襟引纳,收结朝士,势倾东宫,遂有夺嫡之谋矣。

兴以勃勃、干归作乱西北,傉檀、蒙逊擅兵河右,畴咨将帅之臣,欲镇抚二方。陇东太守郭播言于兴曰:"岭北二州镇户皆数万,若得文武之才以绥抚之,足以靖塞奸略。"兴曰;"吾每思得廉颇、李牧镇抚四方,使便宜行事。然任非其人,恒致负败。卿试举之。"播曰:"清洁善抚边,则平陆子王元始;雄武多奇略,则建威王焕;赏罚必行,临敌不顾,则奋武彭蠔。"兴曰:"蠔令行禁止则有之,非绥边之才也。始、焕年少,吾未知其为人。"播曰:"广平公弼才兼文武,宜镇督一方,愿陛下远鉴前车,近悟后辙。"兴不从,以其太常索棱为太尉,领陇西内史,绥诱干归。政绩既美,干归感而归之。太史令任猗言于兴曰:"白气出于北方,东西竟天五百里,当有破军流血。"乞伏干归遣使送所掠守宰,谢罪请降。兴以勃勃之难,权宜许之,假干归及其子炽磐官爵。

姚详时镇杏城,为赫连勃勃所逼,粮尽委守,南奔大苏。勃勃耍之,众散,为勃勃所执。时遣卫大将军显迎详,详败,遂屯杏城,因令显都督安定岭北二镇事。

颍川太守姚平都自许昌来朝,言于兴曰:"刘裕敢怀奸计,屯聚芍陂,有扰边之志,宜遣烧之,以散其众谋。"兴曰:"裕之轻弱,安敢窥吾疆埸!苟有奸心,其在子孙乎!"召其尚书杨佛嵩谓之曰:"吴儿不自知,乃有非分之意。待至孟冬,当遣卿率精骑三万焚其积聚。"嵩曰:"陛下若任臣以此役者,当从肥口济淮,直趣寿春,举大众以屯城,纵轻骑以掠野,使淮南萧条,兵粟俱了,足令吴儿俯仰回惶,神爽飞越。"兴大悦。

时西胡梁国儿于平凉作寿冢,每将妻妾入冢饮宴,酒酣,升灵牀而歌。时人或讥之,国儿不以为意。前后征伐,屡有大功,兴以为镇北将军,封平舆男,年八十余乃死。

时客星入东井,所在地震,前后一百五十六。兴公卿抗表请罪,兴曰:"灾谴之来,咎在元首;近代或归罪三公,甚无谓也。公等其悉冠履复位。"

仇池公杨盛叛,侵扰祁山。遣建威赵琨率骑五千为前锋,立节杨伯寿统步卒继之,前将军姚恢、左将军姚文宗入自鹫陕,镇西、秦州刺史姚嵩入羊头陕,右卫胡翼度从阴密出自汧城,讨盛。兴将轻骑五千,自雍赴之,与诸将军会于陇口。天水太守王松忿言于嵩曰:"先皇神略无方,威武冠世,冠军徐洛生猛毅兼人,佐命英辅,再入仇池,无功而还。非杨盛智勇能全,直是地势然也。今以赵琨之众,使君之威,准之先朝,实未见成功。使君具悉形便,何不表闻"嵩不从。盛率众与琨相持,伯寿畏懦弗进,琨众寡不敌,为盛所败,兴斩伯寿而还。嵩乃具陈松忿之言,兴善之。

干归为其下人所杀,子炽磐新立,羣下咸劝兴取之。兴曰:"干归先已返善,吾方当怀抚,因丧伐之,非朕本志也。"

以杨佛嵩都督岭北讨虏诸军事、安远将军、雍州刺史,率领北见兵以讨赫连勃勃。嵩发数日,兴谓羣臣曰:"佛嵩骁勇果锐,每临敌对寇,不可制抑,吾常节之,配兵不过五千。今众旅既多,遇贼必败。今去已远,追之无及,吾深忧之。"其下咸以为不然。佛嵩果为勃勃所执,绝亢而死。

兴立昭仪齐氏为皇后。又下书以其故丞相姚绪、太宰姚硕德、太傅姚旻、大司马姚崇、司徒尹纬等二十四人配飨于苌庙。兴以大臣屡丧,令所司更详临赴之制。所司白兴,依故事东堂发哀。兴不从,每大臣死,皆亲临之。

姚文宗有宠于姚泓,姚弼深疾之,诬文宗有怨言,以侍御史廉桃生为证。兴怒,赐文宗死。是后羣臣累足,莫敢言弼之短。

时贰县羌叛兴,兴遣后将军敛成、镇军彭白狼、北中郎将姚洛都讨之。敛成为羌所败,甚惧,诣赵兴太守姚穆归罪。穆欲送杀之,成怒,奔赫连勃勃。

兴遣姚绍与姚弼率禁卫诸军镇抚岭北。辽东侯弥姐亭地率其部人南居阴密,劫掠百姓。弼收亭地送之,杀其众七百余人,徙二千余户于郑城。

弼宠爱方隆,所欲施行,无不信纳。乃以嬖人尹冲为给事黄门侍郎,唐盛为治书侍御史,左右机耍,皆其党人,渐欲广树爪牙,弥缝其阙。右仆射梁喜、侍中任谦、京兆尹尹昭承间言于兴曰:"父子之际,人罕得而言。然君臣亦犹父子,臣等理不容默。并后匹嫡,未始不倾国乱家。广平公弼奸凶无状,潜有陵夺之志,陛下宠之不道,假其威权,倾险无赖之徙,莫不鳞凑其侧。市巷讽议,皆言陛下欲有废立之志。诚如此者,臣等有死而已,不敢奉诏。"兴曰:"安有此乎!"昭等曰:"若无废立之事,陛下爱弼,适所以祸之,愿去其左右,减其威权。非但弼有太山之安,宗庙社稷亦有磐石之固矣。"兴默然。

兴寝疾,妖贼李弘反于贰原,贰原氐仇常起兵应弘。兴舆疾讨之,斩常,执弘而还,徙常部人五百余户于许昌。

兴疾笃,其太子泓屯兵于东华门,侍疾于咨议堂。姚弼潜谋为乱,招集数千人,被甲伏于其第。抚军姚绍及侍中任谦、右仆射梁喜、冠军姚赞、京兆尹尹昭、辅国敛曼嵬并典禁兵,宿卫于内。姚裕遣使告姚懿于蒲阪,并密信诸藩,论弼逆状。懿流涕以告将士曰:"上今寝疾,臣子所宜冠履不整。而广平公弼拥兵私第,不以忠于储宫,正是孤徇义亡身之日。诸君皆忠烈之士,亦当同孤徇斯举也。"将士无不奋怒攘袂曰:"惟殿下所为,死生不敢贰。"于是尽赦囚徙,散布帛数万匹以赐其将士,建牙誓众,将赴长安。镇东、豫州牧姚洸起兵洛阳,平西姚谌起兵于雍,将以赴泓之难。兴疾瘳,朝其羣臣,征虏刘羌泣谓兴曰:"陛下寝疾数旬,奈何忽有斯事!"兴曰:"朕过庭无训,使诸子不穆,愧于四海。卿等各陈所怀,以安社稷。"尹昭曰:"广平公弼恃宠不虔,阻兵怀贰,自宜置之刑书,以明典宪。陛下若含忍未便加法者,且可削夺威权,使散居藩国,以纾窥窬之祸,全天性之恩。"兴谓梁喜曰:"卿以为何如"喜曰:"臣之愚见,如昭所陈。"兴以弼才兼文武,未忍致法,免其尚书令,以将军、公就第。懿等闻兴疾瘳,各罢兵还镇。懿、恢及弟谌等皆抗表罪弼,请致之刑法,兴弗许。

时魏遣使聘于兴,且请婚。会平阳太守姚成都来朝,兴谓之曰:"卿久处东藩,与魏邻接,应悉彼事形。今来求婚,吾已许之,终能分灾共患,远相接援以不"成都曰:"魏自柴壁克捷已来,戎甲未曾损失,士马桓桓,师旅充盛。今修和亲,兼婚姻之好,岂但分灾共患而已,实亦永安之福也。"兴大悦,遣其吏部郎严康报聘,并致方物。

时姚懿、姚洸、姚宣、姚谌来朝,使姚裕言于兴曰:"懿等今悉在外,欲有所陈。"兴曰:"汝等正欲道弼事耳,吾已知之。"裕曰:"弼苟有可论,陛下所宜垂听。若懿等言违大义,便当肆之刑辟,奈何距之!"于是引见咨议堂。宣流涕曰:"先帝以大圣起基,陛下以神武定业,方隆七百之祚,为万世之美,安可使弼谋倾社稷。宜委之有司,肃明刑宪。臣等敢以死请。"兴曰:"吾自处之,非汝等所忧。"先是,大司农窦温、司徒左长史王弼皆有密表,劝兴废立。兴虽不从,亦不以为责。抚军东曹属姜虬上疏曰:"广平公弼怀奸积年,谋祸有岁,倾谄羣竖为之画足,衅成逆着,取嗤戎裔。文王之化,刑于寡妻;圣朝之乱,起自爱子。今虽欲含忍其瑕,掩蔽其罪,而逆党犹繁,扇惑不已,弼之乱心其可革耶!宜斥散凶徒,以绝祸始。"兴以虬表示梁喜曰:"天下之人莫不以吾儿为口实,将何以处之"喜曰:"信如虬言,陛下宜早裁决。"兴默然。

太子詹事王周亦虚襟引士,树党东宫,弼恶之,每规陷害周。周抗志确然,不为之屈。兴嘉其守正,以周为中书监。

兴如三原,顾谓羣臣曰:"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颍多奇士。吾应天明命,跨据中原,自流沙已东,淮、汉已北,未尝不倾己招求,冀匡不逮。然明不照下,弗感悬鱼。至于智效一官,行着一善,吾历级而进之,不使有后门之叹。卿等宜明扬仄陋,助吾举之。"梁喜对曰:"奉旨求贤,弗曾休倦,未见儒亮大才王佐之器,可谓世之乏贤。"兴曰:"自古霸王之起也,莫不将则韩、吴,相兼萧、邓,终不采将于往贤,求相于后哲。卿自识拔不明,求之不至,奈何厚诬四海乎!"羣臣咸悦。

晋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据江陵,雍州刺史鲁宗之据襄阳,与刘裕相攻,遣使求援。兴遣姚成王、司马国璠率骑八千赴之。

弼恨姚宣之毁己,遂谮宣于兴。会宣司马权丕至长安,兴责丕以无匡辅之益,将戮之。丕性倾巧,因诬宣罪状。兴大怒,遂收宣于杏城,下狱,而使弼将三万人镇秦州。尹昭言于兴曰:"广平公与皇太子不平,握强兵于外,陛下一旦不讳,恐社稷必危。小不忍以致大乱者,陛下之谓也。"兴弗纳。赫连勃勃攻杏城,兴又遣弼救之,至冠泉而杏城陷。兴如北地,弼次于三树,遣弼及敛曼嵬向新平,兴还长安。

姚成王至于南阳,司马休之等为刘裕所败,引归。休之、宗之等遂与谯王文思,新蔡王道赐,宁朔将军、梁州刺史马敬,辅国将军、竟陵太守鲁轨,宁朔将军、南阳太守鲁范奔于兴。

勃勃遣其将赫连建率众寇贰县,数千骑入平凉。姚恢与建战于五井,平凉太守姚兴都为建所获,遂入新平。姚弼讨之,战于龙尾堡,大破之,擒建,送于长安。初,勃勃攻彭双方于石堡,方力战距守,积年不能克。至是,闻建败,引归。

休之等至长安,兴谓之曰:"刘裕崇奉晋帝,岂便有阙乎"休之曰:"臣前下都,琅邪王德文泣谓臣曰:'刘裕供御主上,克薄奇深。'以事势推之,社稷之忧方未可测。"兴将以休之为荆州刺史,任以东南之事。休之固辞,请与鲁宗之等扰动襄阳、淮、汉。乃以休之为镇南将军、扬州刺史,宗之等并有拜授。休之将行,侍御史唐盛言于兴曰:"符命所记,司马氏应复河、洛。休之既得濯鳞南翔,恐非复池中之物,可以崇礼,不宜放之。"兴曰:"司马氏脱如所记,留之适足为患。"遂遣之。

扬武、安乡侯康宦驱略白鹿原氏胡数百家奔上洛,太守宋林距之。商洛人黄金等起义兵以掎宦,宦乃率众归罪。兴赦之,复其爵位。

时白虹贯日,有术人言于兴曰:"将有不祥之事,终当自消。"时兴药动,姚弼称疾不朝,集兵于第。兴闻之怒甚,收其党殿中侍御史唐盛、孙玄等杀之。泓言于兴曰:"臣诚不肖,不能训谐于弟,致弼构造是非,仰惭天日,陛下若以臣为社稷之忧,除臣而国宁,亦家之福也。若垂天性之恩,不忍加臣刑戮者,乞听臣守藩。"兴惨然改容,召姚赞、梁喜、尹昭、敛曼嵬于咨议堂,密谋收弼。时姚绍屯兵雍城,驰遣告之,数日不决。弼党凶惧。兴虑其为变,乃收弼,囚之中曹,穷责党与,将杀之。泓流涕固请之,乃止。兴谓梁喜曰:"泓天心平和,性少猜忌,必能容养羣贤,保全吾子。"于是皆赦弼党。

灵台令张泉又言于兴曰:"荧惑入东井,旬纪而返,未余月,复来守心。王者恶之,宜修仁虚己,以答天谴。"兴纳之。

正旦,兴朝羣臣于太极前殿,沙门贺僧恸泣不能自胜,众咸怪焉。贺僧者,莫知其所从来也,言事皆有效验,兴甚神礼之,常与隐士数人预于宴会。

兴如华阴,以泓监国,入居西宫。因疾笃,还长安。泓欲出迎,其宫臣曰:"今主上疾笃,奸臣在侧,广平公每希顗非常,变故难测。今殿下若出,进则不得见主上,退则有弼等之祸,安所归乎!自宜深抑情礼,以宁宗社。"泓从之,乃拜迎于黄龙门樽下。弼党见兴升舆,咸怀危惧。尹冲等先谋欲因泓出迎害之,尚书姚沙弥曰:"若太子有备,不来迎侍,当奉乘舆直趣公第。宿卫者闻上在此,自当来奔,谁与太子守乎!吾等以广平公之故,陷身逆节。今以乘舆南幸,自当是杖义之理,匪但救广平之祸,足可以申雪前愆。"冲等不从,欲随兴入殿中作乱,复未知兴之存亡,疑而不发。兴命泓录尚书事,使姚绍、胡翼度典兵禁中,防制内外,遣敛曼嵬收弼第中甲杖,内之武库。

兴疾转笃,兴妹伪南安长公主问疾,不应。兴少子耕儿出告其兄愔曰:"上已崩矣,宜速决计。"于是愔与其属率甲士攻端门,殿中上将军敛曼嵬勒兵距战,右卫胡翼度率禁兵闭四门。愔等遣壮士登门,缘屋而入,及于马道。泓时侍疾于咨议堂,遣敛曼嵬率殿中兵登武库距战,太子右卫率姚和都率东宫兵入屯马道南。愔等既不得进,遂烧端门。兴力疾临前殿,赐弼死。禁兵见兴,喜跃,贯甲赴贼,贼众骇扰。和都勒东宫兵自后击之,愔等奔溃,逃于骊山,愔党吕隆奔雍,尹冲等奔于京师。兴引绍及赞、梁喜、尹昭、敛曼嵬入内寝,受遗辅政。义熙十二年,兴死,时年五十一,在位二十二年。伪諡文桓皇帝,庙号高祖,墓曰偶陵。

尹纬,字景亮,天水人也。少有大志,不营产业。身长八尺,腰带十围,魁梧有爽气。每览书传至宰相立勋之际,常辍书而叹。苻坚以尹赤之降姚襄,诸尹皆禁锢不仕。纬晚乃为吏部令史,风志豪迈,郎皆惮之。坚末年,祅星见于东井,纬知坚将灭,喜甚,向天再拜,既而流涕长叹。友人略阳桓识怪而问之,纬曰:"天时如此,正是霸王龙飞之秋,吾徒杖策之日。然知己难遭,恐不得展吾才志,是以欣惧交怀。"

及姚苌奔马牧,纬与尹详、庞演等扇动羣豪,推苌为盟主,遂为佐命元功。苌既败苻坚,遣纬说坚,求禅代之事。坚问纬曰:"卿于朕何官"纬曰:"尚书令史。"坚叹曰:"宰相之才也,王景略之俦。而朕不知卿,亡也不亦宜乎!"

纬性刚简清亮,慕张子布之为人。冯翊段铿性倾巧,苌爱其博识,引为侍中。纬固谏以为不可,苌不从。纬屡众中辱铿,铿心不平之。苌闻而谓纬曰:"卿性不好学,何为憎学者"纬曰:"臣不憎学,憎铿不正耳。"苌因曰:"卿好不自知,每比萧何,真何如也"纬曰:"汉祖与萧何俱起布衣,是以相贵。陛下起贵中,是以贱臣。"苌曰:"卿实不及,胡为不也"纬曰:"陛下何如汉祖"苌曰:"朕实不如汉祖,卿远萧何,故不如甚也。"纬曰:"汉祖所以胜陛下者,以能远段铿之徒故耳。"苌默然,乃出铿为北地太守。

苌死,纬与姚兴灭苻登,成兴之业,皆纬之力也。历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尚书左右仆射、清河侯。

纬友人陇西牛寿率汉中流人归兴,谓纬曰:"足下平生自谓:'时明也,才足以立功立事;道消也,则追二疏、朱云,发其狂直,不能如胡广之徒洿隆随俗。'今遇其时矣,正是垂名竹素之日,可不勉欤!"纬曰:"吾之所庶几如是,但未能委宰衡于夷吾,识韩信于羁旅,以斯为愧耳。立功立事,窃谓未负昔言。"兴闻而谓纬曰:"君之与寿言也,何其诞哉!立功立事,自谓何如古人"纬曰:"臣实未愧古人。何则遇时来之运,则辅翼太祖,建八百之基。及陛下龙飞之始,翦灭苻登,荡清秦、雍,生极端右,死飨庙庭,古之君子,正当尔耳。"兴大悦。及死,兴甚悼之,赠司徒,諡曰忠成侯。

《晋书》 唐·房玄龄等

秦朝

  楚国公主 叶阳嫁给秦昭襄王为叶阳后

汉代

  鲁元公主 馆陶公主 诸邑公主 平阳公主 卫长公主(当利公主) 南宫公主 林滤公主(隆虑公主) 武安公主 获嘉公主 解忧公主 阳石公主 平氏公主 沁水公主 昌邑公主 盖长公主(鄂邑长公主) 敬武公主 平都公主

三国

  金乡公主 临汾公主 东乡公主

南北朝

  山阴公主 新蔡公主

唐代

  同安公主 平阳公主李秀宁 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 玉真公主 永泰公主 升平公主 和静公主 延庆公主 新平公主 固安公主 兴平公主 汝南公主 东光公主 成安公主 永乐公主 永安公主 静乐公主 永福公主 义宁公主 寿安公主 寿阳公主 舞阳公主 丹阳公主 永泰公主 荣寿公主 千金公主 高阳公主 太平公主 安乐公主 太和公主 城阳公主 义阳公主 宣城公主 咸宜公主 安康公主 巴陵公主 常乐公主 太华公主 晋阳公主

明代

  临安公主 宁国公主 崇宁公主 安庆公主 汝宁公主 怀庆公主 大名公主 福清公主 寿春公主 南康公主 永嘉公主 含山公主 汝阳公主 宝庆公主 福成公主 庆阳公主 江都公主 永安公主 永平公主 安成公主 咸宁公主 常宁公主 嘉兴公主 庆都公主 清河公主 真定公主 德安公主 延平公主 顺德公主 常德公主 重庆公主 嘉善公主 淳安公主 崇德公主 广德公主 宜兴公主 隆庆公主 嘉祥公主 固安公主 仁和公主 永康公主 德清公主 长泰公主 仙游公主 太康公主 永福公主 永淳公主 长宁公主 善化公主 常安公主 思柔公主 宁安公主 归善公主 嘉善公主 蓬莱公主 太和公主 寿阳公主 永宁公主 瑞安公主 延庆公主 荣昌公主 寿宁公主 怀淑公主 宁德公主 遂平公主 乐安公主 坤仪公主 长平公主 昭仁公主 宝庆公主

清代

  固伦淑慧公主 固伦端敏公主 固伦纯禧公主 固伦荣宪公主 固伦恪靖公主(海蚌公主) 固伦温宪公主 固伦纯悫公主 固伦和敬公主 固伦和静公主 固伦和孝公主 固伦庄静公主 固伦慧愍公主 固伦荣寿公主 荣安固伦公主 和硕恪纯公主(建宁公主) 和硕柔嘉公主(冰月公主) 和硕恭悫公主 和硕端静公主 和硕温恪公主 和硕悫靖公主(幸汉公主) 和硕敦恪公主 和硕怀恪公主 和硕淑慎公主 和硕端柔公主 和硕和惠公主 和硕和婉公主 和硕和嘉公主(佛手公主) 和硕和恪公主 和硕庄敬公主

平阳公主,历史上平阳公主不少,有名的有两位。一位是汉景帝女儿、汉武帝姐姐、卫青的老婆平阳公主,卫子夫、卫青姐弟都是她推荐给汉武帝的。

另一位是唐高祖女儿平阳公主,嫁给柴绍为妻。她为李渊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

隋末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而当时李渊的胜出机会并没有多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他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时,对外宣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行军方向却直指首都长安。这种“掩耳盗铃”当然瞒不过长安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方进行各种安排。她很快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很快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要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她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当时他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义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足见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幕府。11月他们兵打一处,很快就攻克了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

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交为大唐的江山立下功劳。因为李渊当时虽然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稳定长安后,李渊立刻掉头对付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来扫荡这些势力。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曾参与。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有人说,李世民转战西北扫荡隋朝残余势力时,主要就是依靠平阳公主和娘子军的参战,才能连克强敌。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首领,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谥曰昭。

这位平阳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雪雁,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知书达理的文成公主,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16岁的文成公主迅速做进藏的高原气候调适;同时向松赞干布发起智慧挑战。五次比试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用丝绸带穿过一块有弯弯曲曲小孔的绿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两端一样粗的木棍的根部与梢部;分清关在一起的100匹马驹各自是100母马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唤入似迷宫一样的大宫看戏,戏后突发安排使臣独自回归自己的住处;最后,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让从来没有见过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选。——这是藏族文化与汉文化大交流的经典瞬间。

藏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区的一切特点。藏人以朴厚、豪壮、博大为美,汲取其他文化,创造了自己的34个藏族文字。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拉萨”藏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西藏发源地——神山圣湖,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神山圣湖上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似冠着银色“金字塔”。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善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长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两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远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队伍带着大批绢帛文物上路,途经天竺国时,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抢掠,除了王玄策带着少量人马逃出外,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都抢去。王玄策狼狈地抵达吐蕃,拜见了松赞干布并说明了遭劫的情况,松赞干布认为天竺国是有意挑衅,破坏他与大唐的关系,于是派遣大军讨伐天竺,捣毁了他们的都城,俘虏了天竺王子,还缴获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算是替大唐使节出了一口气。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嗣位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并特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和亲抚蕃的功德。

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并献上珠宝十五种,请代置太宗灵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更赐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长安后大开眼界,趁唐高宗高兴之机,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都—一答应了。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论(吐蕃的宰相职)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继位为赞普,因赞普年幼,所以国事多由禄东赞一手掌握理,家事则由文成公主操持,这时一切还算平稳。然而不久禄东赞也死去,他的儿子钦陵沿袭作了大论,这时吐蕃与邻邦士谷浑关系恶化,他们均上书向唐廷请求论断是非,而唐高宗迟迟不予裁决,钦陵按捺不住,起兵击溃了土谷浑。不料这一举动却触犯了唐廷的威严,唐高宗认为在他还没有作出判决之前,吐蕃就擅动武力,简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里,因此在咸亨元年,派薛仁贵督师讨伐吐蕃。

谁知薛仁贵的军队在大非川一带被吐蕃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气,连年兴兵进犯大唐边境。唐廷派大军长驻洮河镇守,以防吐蕃军队的骚扰,双方陷入了敌对局面,吐蕃成为唐王朝始终无法解决的最大敌人。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三十年的岁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终不能善加利用,轻易挑动战争,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没能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与唐朝关系疏远而稍减,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志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其实,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面目出现,第二次则以闹剧出现。太平公主虽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斑痕而已。

东晋士族可分为三类 姓氏 郡望 始祖 代表人物

1从东汉时期以来的士族 卢 范阳涿县 卢植 卢谌、卢循

荀 颖川临颍 荀淑 荀勖、荀崧

袁 陈郡阳夏 袁滂 袁瑰、袁乔、袁崧

杨 弘农华阴 杨震 杨佺期

蔡 陈留圉城 蔡棱 蔡豹

2从魏晋时期以来的士族

(这是东晋士族的主体) 王 琅邪临沂 王祥 王导、王敦、王羲之

谢 陈国阳夏 谢衡 谢尚、谢安、谢石

温 太原祁县 温恢 温羡、温峤

郗 高平金乡 郗鉴 郗鉴、郗愔、郗超

刁 渤海饶安 刁恭 刁协

刘 彭城 刘讷、刘砥 刘隗

周 汝南安成 周裴 周浚、周顗

应 汝南南顿 应璩 应詹

卞 济阴冤句 卞统 卞壸、卞敦

郭 河东闻喜 郭瑗 郭璞

庾 颍川鄢陵 庾衮、庾琛 庾亮、庾冰

桓 谯国龙亢 桓彝 桓温、桓冲、桓玄

王 太原晋阳 王昶 王浑、王坦之、王国宝

范 南阳顺阳 范晷 范汪、范宁

刘 沛国相县 刘馥 刘弘、刘惔

刘 中山魏昌 刘迈 刘舆、刘琨、刘演

祖 范阳遒县 祖武 祖逖、祖约

何 庐江灊县 何祯 何充

褚 河南阳翟 褚裒

诸葛 琅邪阳都 诸葛诞 诸葛恢、诸葛长民

殷 陈郡长平 殷羡 殷浩、殷仲文、殷仲堪

羊 泰山南城 羊茞、羊耽 羊琇、羊鉴

王 东海郯县 王肃 王恂、王恺、王雅

刘 东莱掖县 刘胤 刘胤

桓 谯国铚县 桓诩 桓宣、桓伊

毛 荥阳阳武 毛宝 毛宝、毛德祖

孙 太原中都 孙资 孙楚、孙绰、孙盛

干 新蔡 干统 干宝

江 陈留圉城 江蕤 江统、江允、江逌

刘 彭城沛县 刘距 刘毅

朱 义阳 朱焘 朱序

卫 河东安邑 卫觊 卫瓘、卫玠

3从原吴国以来的士族

顾 吴国吴县 顾雍 顾荣

纪 丹阳秣陵 纪亮 纪瞻

贺 会稽山阴 贺齐 贺循

张 彭城 张昭 张闿

陆 吴郡吴县 陆纡、陆康 陆机、陆云、陆纳

戴 广陵 戴烈 戴谧

孔 会稽山阴 孔潜 孔愉、孔安国

丁 会稽山阴 丁固 丁潭

陶 丹阳 陶基 陶回

甘 丹阳 甘宁 甘卓

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题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年长的时候,自然嫁入了门当户对的王家这不能不说是她一生悲剧之根源男怕进 错行,女怕嫁错郎,古今皆然,睿智如谢MM也终于不免一次道韫回家探亲,怏怏不乐的神态到底让 他叔父谢安看在眼里谢安很奇怪,问她道,“王家名门世族,王凝之(谢道韫的丈夫)也算是青年才 俊,何以不快至此”道韫怅然道:“一门叔父,有阿大中郎我的兄弟中也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王郎 相比你们天上地下阿”谢安长长叹了一口气,再也无话可说

这是谢道韫在数说本门的英才道韫的父亲,安西将军谢奕本身是个风流了得的才士,那个留下 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的枭雄桓温,对谢奕极其欣赏,尊称其为方外司马谢奕 向来潇洒不羁,曾有一次席间追着桓温喝酒,桓温不胜酒力,躲到自己内室,不料喝高了的谢奕不依不 饶,追他一直追到内室,在桓温夫人惊诧已极的目光下逼着桓温把酒喝完,结果自己先醉倒在他们家的 床上睡了整整一天一门叔父中阿大指谢安,何等人物就不多说了中郎指西中朗将谢万,手握重兵, 威震一方,他一直刻意模仿谢安的风度,只是心胸始终不及在谢道韫的(堂)兄弟中,有封胡羯末四 大才子:封是谢万的儿子谢韶的小名,曾任车骑司马胡是谢朗的小名,做官曾至东阳太守羯就更了 不得,他就是谢道韫的亲哥哥谢玄,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的主帅,把骄狂不可一世的大秦天王苻坚的 百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当真有再造社稷之功末是谢川,也颇有文才,只是早夭

谢道韫拿谢氏一门彦秀作比,其实她夫家王家人才之胜,丝毫不下谢家谢道韫的公公是第一大 书法家王羲之,他和谢安交谊甚厚,也相互仰慕的紧王羲之的书法古今独步,《兰亭集序》,《丧乱 帖》都是千古流传的书法极品,当然他远不只是书法家这么简单,当时朝中王羲之和谢安号称一时瑜 亮,只是王羲之向淡之心比谢安更胜,早早地归隐了王羲之有七子,有名气的只有五个,老大王玄之早死,余下就是王凝之、王徽之、王桢之、王献之

王徽之是谢道韫的小叔,王羲之的第三子,向来 卓荦不羁他当桓温的参军的时候,终日只是喝酒胡混,桓温的弟弟桓冲实在看不过眼,问他,“你到 底是负责什么的”,徽之答道,“管马”,桓冲问,“你到底管几匹马”,徽之曰,“不知马,何由知数”, 桓冲又问,“你的马死了几只”,徽之对道,“未知生,焉知死!”,气得桓冲几乎倒仰徽之留下千古 佳话的是这样一段故事:一天徽之望着皎洁无边的月色,一边喝酒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隐诗》,登时忆 起老朋友戴逵只是戴逵的家相隔甚远,也顾不得了,马上划着小船往戴逵家中奔去,谁知终于在夜半 赶到了他的家门口,徽之又转身回去了,旁人问他什么原因,他只留下掷地有声的八个大字“乘兴而 行,兴尽而反”徽之的弟弟王献之,少有盛名,风流为一时之冠谢安对他相当看好,认为王谢的后 辈中人以他为第一,提拔他作长史王羲之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小时候练字的时候王羲之就猛地从背 后抽他的笔,他每次都能稳稳不动,他就知道这个儿子不仅继承了自己的衣钵,其后必有大成后来王 献之的书法固然是不亚其父,他能在墙上写方丈大字的绝技,连他父亲也不禁叹服王献之尽心朝政, 殚精竭虑,年纪不大就累成重病,徽之和他一向兄弟情深,得知消息后找到巫师情愿自己一死以延长弟 弟的生命,巫师摇头苦笑,你自己也命不久长,还顾得了别人王献之很快病死,徽之奔丧,却一滴眼 泪也不流,只是在灵前弹琴以慰弟弟在天之灵,谁知哀伤得老是弹不出调子,一怒之下他把琴摔得粉 碎,大喝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子敬是王献之的字)不久他自己因悲伤过度,呕血身亡徽之 和献之的兄弟情谊,比起一起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只怕毫不逊色

后来 王凝之在做会稽内史时,正值天师道首领孙恩和卢循从海岛进攻会稽,王氏家族从曹魏时起就世代信奉天师道,迷信的王凝之就对部下说:“我已请来了得道大仙,借来鬼兵守护各个海港要地,你们不必担心”于是守兵便放松了戒备,结果孙恩顺利的攻占了会稽当别人劝说王凝之一同逃跑时,王凝之又天真的认为自己和孙恩都是天师道的信徒,孙恩一定会看在张天师的情分上放自己一马,就拒绝出逃岂知阶级矛盾又怎是宗教所能调和得了的王凝之就这样糊里糊涂做了农民起义军的刀下之鬼

关于六朝时期的陈郡谢氏家族,笔者曾在此前的相关成果中作过不同程度地探讨,但由于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些成果中大都存在言未尽意的地方今值“中华姓氏文化节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草成此文,以作拾遗补阙式的研究

一、谢氏家族史迹勾沉

谢氏家族祖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家族的来源可能与周宣王时期的申伯有关《邵思姓解》曰:陈郡谢氏,“周宣王后中伯食采于谢,因而氏焉”这里的“周宣王后”,实为“周宣王时”之误由于申伯当年的食邑在今南阳、唐河一带,陈郡谢氏的租居地离这里只不过几百里的路程,因此可以认为,陈郡谢氏可能是从古谢邑迁徙而来的另据《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两汉时,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名士谢廉,召陵县(今河南郾城东)有硕儒谢甄,二人的祖居地都去陈郡阳夏不远或许,二人或二人中的一位与谢氏家族有某种血缘上的联系

不过,谢氏家族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曹魏齐王芳时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他当时所任的官职尽管不高,但由于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职的地点又是曹魏的中心之一,仍为谢氏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此,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在魏晋时期进入仕途,不同程度地为家族赢得了声誉,并使自己的家族从—般的官宦之家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东晋中叶以前,谢氏像以后那样与琅邪王氏齐名的一流世族地位还没有形成,家族成员被人轻视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正如近代学者余嘉锡先生所说的那样:“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

东晋中期,谢氏家族传到谢安、谢万、谢石和谢尚、谢玄、谢琰等人,亦即谢缵的曾孙和玄孙辈,是谢氏家族最为辉煌和最为荣耀的时期当时,谢安由于超人的声誉和出色的政治才能被椎上了宰相的宝座,谢尚、谢万、谢石、谢玄、谢琰等人也各领强兵遍布方镇,谢氏家族的人几乎垄断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与皇族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特别是公元383年,由谢安坐镇京师任总指挥、谢石任征讨大都督、谢玄任前锋都督、谢琰任辅国将军,4人联合导演了一场震古烁今的“淝水之战”,创造了8万人大胜前秦25万入侵者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更使谢氏家族无限荣光事后,谢安等4人同日封公,鼎贵无比,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奖赏,而且还使家族的一流门阀地位得以确立

从东晋到南朝,是谢氏家族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谢氏不仅拥有在社会上排名第二的高峻门第,而且还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权其优越的处境,有时连皇帝也望尘莫及根据近人的研究表明,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公元317~589年),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这一时期的封建政权由晋而宋,再由宋而齐,而梁、而陈,亡国之后的帝王之家想求为平民而不可得,而他们则不受朝代的限制,可以累朝累世永远贵显甚至一些出身寒微的开国皇帝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还把能得到谢家人主持的登极仪式作为一种荣耀,而他们有时对这种事情也不屑一顾可见,他们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多么特殊

六朝时期,谢氏家族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庄园、山林和劳动人手当时的朝廷有明文规定,在官之人都可以按官位高低占有土地、山泽和佃客,多者可以占田50顷,佃客40户,少者也可占田10顷,荫客5户谢氏族大官多,拥有的土地和劳动人手也就多,经济实力自然雄厚所以在晋末和南朝的时候,谢安孙谢混“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他死后10余年,至宋元嘉中(公元424—453年),夫人东乡君去世时,就有“资财巨万,田园十余所,又会稽、吴兴、琅邪诸处,太傅(安)、司空琰时事业,奴僮就有数百人”而谢玄曾孙灵运,在会稽始宁拥有更多的田产,其中包括两座山、水田旱田、5所果园,以及大面积的竹林菜圃这种庞大的庄园经济,在当时世族中首屈一指

谢氏家族还人才济济,各有所长短短的200多年中,不仅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诗人其中如谢安、谢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早已名垂青史,谢灵运、谢眺的文学成就亦为世人瞩目谢道韫诗文俱佳,不失女中魁首;“前有封胡(谢韶) 、遏末(谢渊) ,后有览(谢览) 、举(谢举)”,亦皆族中俊秀语云“不有君子,其能国乎”,谢氏所以能累世贵显,正是他们维系着箕裘家风不坠

所以,谢氏家族便成了众所仰望的高门大族唐人柳芳在评论南北朝世族时说:“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这是把谢氏排在六朝贵族的第二位;南朝人纪僧真向齐武帝请求当世族,齐武帝让他去征求谢氏的意见,可见在皇帝眼中,谢氏也是世族领袖;后来粱朝宰相侯景想与谢氏联姻,梁武帝也认为侯景家的级别不够,与谢氏所处的不是一个档次上述这些事实无不说明,谢氏家族在当时的确处于高不可及的特殊地位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欢迎采纳~~

——写意天下团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7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