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辽阔的大地的内容简介

三国志辽阔的大地的内容简介,第1张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了北方。刘备和孙权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地盘的争夺。刘备占领了荆州,这让孙权不可小看,于是把孙尚香嫁给了刘备。随后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周瑜箭疮发作而死。刘备于是又收了一位贤才“凤雏”庞统,为了诸葛亮在隆中实施的战略规划就是占领益州。这时刘璋受到了张鲁的侵扰,于是派张松去荆州求救于刘备。刘备于是出兵解刘璋之围,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庞统战死,刘备悲痛不已。诸葛亮与赵云、张飞共同助刘备解西川之围。最终刘璋投降,刘备收了益州。自任益州牧。

刘备自任益州牧后,东吴孙权开始向刘备讨要荆州。于是把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老小全部扣押,诸葛瑾于是去益州向刘备讨要荆州。这时刘备向关羽写出军令要关羽割出荆州三郡给孙权,关羽不肯。藐视孙权,诸葛瑾空手而归。这时鲁肃向孙权献策,请关羽到陆口赴会。关羽不为所惧,毅然赴席。最后达成协议,荆州三郡割让给孙权。孙刘两家有出归于好,共同抵抗曹操。

孙权于是出兵合肥,拔掉魏国驻守在家门口的大牙。这时,魏将张辽率领800多骑兵打破孙权的十万大军。差点活捉了孙权。使吴军大败而归。刘备于是开始进军汉中,让黄忠、马超为先锋。与曹操展开决一死战,黄忠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刘备占据了汉中,自称汉中王。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曹操与孙权结盟共同抵抗刘备。下一个目标就是荆州,先是孙权向关羽求婚。关羽拒绝答应这门婚事,这让孙权很是恼火。于是答应曹操共同夺取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樊城。攻克中原重镇襄阳,曹仁退守樊城,曹操于是派出于禁、庞德率领七路人马去支援樊城。不幸的是,夏季多雨。关羽放水决堤淹没了于禁的军队,于禁投降,杀了一位勇敢的将军庞德。关羽威震华夏。

关羽威震华夏后,这让曹操的心里很不安。于是有了迁都的想法,这时司马懿与蒋济献策。刘备与孙权表面上亲密,实际上疏远。我们把江南割让给孙权。让他出兵解樊城之围,孙权答应了。于是把夺取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吕蒙。吕蒙这时正在生病,陆逊去陆口去见吕蒙言有奇计可以夺取荆州。吕蒙很高兴,于是让陆逊接替了吕蒙的职位。陆逊给关羽写信,信中文采斐然。关羽很高兴,调出的荆州的部队去攻打樊城。吕蒙于是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樊城那边,徐晃也率军赶到共同击破了关羽。关羽得知荆州失守的消息于是去解荆州之围,待最终败走麦城,被俘,宁死不降。结果被杀。

关羽死后,吕蒙因袭取荆州有功。被关羽的魂魄附身七窍流血而死,孙权于是把关羽的首级给了曹操。以图平息风波,这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从汉献帝那夺得帝位,建立魏国。

刘备得知关羽被孙权所杀,义愤填膺。发兵为关羽报仇,这时赵云劝阻刘备,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现在曹操已死,他的儿子曹丕更坏。我们应该出兵关中,讨伐曹魏。这让东吴自然会臣服。诸葛亮也出来劝阻刘备,这时,传来了张飞遇害的消息。刘备的怒火更加难以平息,于是发动的东征孙权的战争。称之为夷陵之战。

刘备的出征的消息传到了东吴,这时东吴的人才即为匮乏。孙权不顾众人反对破格使用了年轻将领陆逊,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战略要地,诱敌深入。陆逊于是用火攻大破蜀军,刘备狼狈地逃出白帝城。这时他已身患重病,于是托孤于诸葛亮,辅佐刘禅。共同完成千秋大业,蜀国与吴国的关系又和好了。诸葛亮于是出兵北伐,六出祁山。这时魏国也派出司马懿抵御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于是把北伐大业托付给了姜维。最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蜀国没有能力抵抗魏国的进攻了。在魏国得志的是司马懿父子,司马懿从曹爽手中夺取了军政大权。开始篡夺曹氏江山,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率兵攻灭了蜀国,刘禅投降。随后,司马炎接替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15年后〔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三国重归一统。

阮籍 (210年~263年),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思想上崇奉老庄;政治上采取谦退冲虚、谨慎避祸的态度。他与嵇康、向秀、刘伶等7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ps:阮籍是三国时魏国的名士,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秘书工作者。

阮籍先是在魏国元老重臣太尉蒋济的幕府中任尚书郎,后来曹爽辅政,又召阮籍为参军。曹爽被诛后,大权在握的司马懿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辅政,他们也都先后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尚书郎、参军,从事中郎都是幕府的属官,职责是掌谋画和文翰,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从事参谋文字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阮籍虽然先后任过蒋济、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秘书,但这一职务多半是挂名的,实际上他是不大做具体的秘书工作的,甚至连文书也很少起草。他不过是挂个名,领一份俸禄,以解决生计问题。任用他的人也只是图个虚名,表明他们爱才惜才用才,以笼络人心,也并不指望阮籍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因此,阮籍这个挂名秘书,还是照样读他的书,写他的文章,做他的名士。不做事,却可以拿到一份优厚的俸禄,这看起来是件美事,实际上却没有那么美妙。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那些当权人物,为了争取民心,取得朝臣的支持,纷纷拉拢名士以壮声威。但他们一失势,名士也就跟着倒霉。“名士少有全者”,就是那个时代名士的普遍遭遇。阮籍的名声很高,自然成了各方拉拢的重点对象。为了争得名士的支持,权臣们威胁利诱,软硬兼施,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上。所以说,阮籍的这些秘书职务,大都是在迫不得已、推辞不掉的情况下担任的。

正因为阮籍不情愿担任这些职务,所以一旦有适当的理由,他便推辞不干。他从蒋济、曹爽的幕府中脱身出来,都是以病作借口的。他离开曹爽一年多后,曹爽便在权力角逐中被司马懿杀掉了,同时被杀的曹爽集团成员及家属也有不少。阮籍如果没有及早脱身,这回自然也难免杀身之祸。他何尝不想从司马氏身边离开呢?只是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理由罢了。

但后来他终于寻思到了一个理由,而且一经向司马昭提出,便顺顺当当地得到批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兵营的伙夫善于酿酒,而且那里存有三百斛正宗好酒,于是灵机一动,何不借喝酒的名义,辞掉从事中郎这个僚属职务,去担任那个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呢?这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司马氏集团,但和他们的关系毕竟拉开了一段距离。报告打上去后,他果真如愿以偿。

为了喝酒而要求调动工作,这本来不成其为理由,司马昭为什么偏偏同意了阮籍的这个要求呢?这是事出有因的。原来竹林名士个个饮酒,而阮籍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仙。史书上说:“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因酣醉获免。”这虽然是阮籍借醉酒以摆脱别人的纠缠来保全自己,但也说明他对酒的嗜好确实非同一般。以这个借口辞去司马昭的秘书职务,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严格地说,在南北朝以前,像参军这类僚属职务,虽然地位显赫,身处权力中心,其实并非官名,而步兵校尉却实实在在是个官名。它是汉武帝设置的京师屯兵八校之一,职掌上林苑门屯兵。一直到晋朝,都沿袭设置此官。按理说,这是一个武官,然而从此官开始设置起,就不必为武人,可见这也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挂名职务。此官虽然也属挂名性质,但因为它确实是个官名,所以现在的一些辞书,在“阮籍”这一条里,就只提他“曾为步兵校尉”,而对他的秘书职务,却一字无涉。这大概也算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种表现吧。

有趣的是,阮籍先后任过五个人的私人秘书,史书上却没有记载他做了什么秘书份内的事情,倒是在他辞掉秘书工作,去担任步兵校尉之后,却实实在在写了一篇公文。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58年,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魏国差不多要完蛋的时候。

这一年,魏国的傀儡皇帝曹髦下令,要为司马昭加九锡。所谓九锡,就是古代帝王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后世权臣篡位之前,辄先加九锡。因此,加九锡也可说是皇帝移位的预演。本来,曹髦要加司马昭九锡,就加九锡好了,但司马昭却装腔作势地再三谦让,而那些公卿大臣们见溜须拍马、大献殷勤的机会到了,便苦劝司马昭接受九锡,并且公推阮籍撰写劝进文章。这可为难了阮籍:写吧,有为司马氏吹喇叭抬轿子之嫌,自然要毁坏自己的名士地位和声誉,这是他所不情愿的;不写吧,又要得罪司马昭。司马昭这个人心狠手毒,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因此阮籍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脑袋搬家问题。那些溜须拍马的公卿大臣公推阮籍起草这份劝进表,自然是考虑他名声高,影响大,哪晓得阮籍虽然身不由己倒向了司马氏,但内心里,他对司马氏的政治野心一直是不满的,何况他本来就不是惯于阿谀奉迎的小人,要他写劝进表,真使他伤透了脑筋。

迫于司马昭的*威,他不能正面拒绝这件事。他于是故伎重演,像以前拒绝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提亲和对付钟会“引蛇出洞”的阴谋诡计那样,天天酗酒,企图再次借醉酒来摆脱纠缠保全自己。但这回无论如何摆脱不了了,因为人家已经逼上门来取稿。无奈,阮籍只好在醉意朦胧中,伏在几案上完成了这篇劝进表。据说,这篇醉后草成的劝进文,竟是一篇文笔清丽、气势雄壮的好文章。这一年阮籍四十九岁,再过五年,也就是公元263年,五十四岁的阮籍便逝世了。阮籍死后第二年,司马昭称晋王。公元265年,司马昭来不及做皇帝就死了,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因此,晋真正取代魏,是在公元265年。但在不少著作和文章里,或称阮籍是魏末晋初人,或干脆称阮籍是晋朝人,这是不确切的。在《晋书》里,有《阮籍传》,这是事实,但阮籍毕竟不是晋朝人,这也是确定无疑的。

像阮籍这种挂名秘书,历史上尚有不少。只有在动乱的封建社会才会产生这种人物,可以说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古代秘书队伍中,还有像阮籍这样的挂名秘书;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是多么残酷无情!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故事

第一个版本: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NOTE: 南阳武侯祠同样有“三顾茅庐”一说,难以定论。大家可以看。

诸葛亮《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悼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第二个版本:

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著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麼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麼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 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 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麼可以推诿呢 」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麼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还是一样诸葛亮与武当山诸葛亮,三国时人,出生於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十四岁时,他姐弟三人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不久,又随叔父到了襄阳投奔刘表叔父逝世后,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产定居下来诸葛亮天资超凡,居於隆中之卧龙岗,躬耕之余,博览诸子百家,显示出很高的知识才华据《诸葛亮集》载,诸葛亮当时曾结交过许多荆州名士,谦恭请教,,知识愈加广博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他在襄阳一带传授道业,收有很多门徒据《仙鉴》记载,司马徽因见诸葛亮有经世之才,便向他说:「以你的才华,应当再访名师,充实你的学问汝南灵山萼公玖熟谙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我常常向他请教,他的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你可以向他虚心求之」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徽拜萼玖为师诸葛亮在萼玖处住有一年, 萼玖却什麼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直到萼玖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时,终於将《三才秘篆》,《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给他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学问,这使他受益颇大数月之后,萼玖见他已能领会到所授著作的奥妙,就向他推荐说:「南郡有个武当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风景奇异,该山天柱峰,紫宵峰为最高,这两峰之间隐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北极教主,精於《琅书》,《玉册》,《灵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这里学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学道术,这深显不够,长此下去会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将带你拜北极教主为师,再深研道法」於是,诸葛亮随萼玖便上了武当山北极教主收诸葛亮为徒后,也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每日令他砍柴担水,食以黄精这样住了很久,见其果有诚心,方授之以道术然后令其下山行世这以后,诸葛亮也曾再访萼玖及北极教主,但终无所获,於是,继续隐耕隆中司马徽因知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后来刘备向司马徽访问世事时,司马徽向他首先推荐的治世人才就是诸葛亮 这以后就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拜为蜀相,终於显示出政治,军事天才的一系列动人经历按后人考隆中,卧龙岗,似有南阳,襄阳之争据《诸葛亮集》「亮家於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所记,当以今襄阳为确原因有二:一,襄阳当时归南阳郡所辖,当有南阳之称;二,襄阳接壤今之宜城县,宜城有地名曰邓林,其名久远,三国时可能以邓林名邓县,隆中归此邓县所辖极有可能又按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隐修,治世之不同,汉之张子房,三国时诸葛亮可谓住世,治世一派之代表从诸葛亮一生的事迹来看,他於萼玖和北极教主处学得的道门学问很多,其中广博及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医药,符篆等等,这在他辅助刘备打天下的生涯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他唯一未能学得到的就是神仙炼养之术,使他终未得享天年而病逝或许这也是他道门师长看他是个治世的料子,且有治世的抱负,因而因材施教的结果吧!

三国时期的邓艾,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悲情的英雄了,他智勇双全,直捣成都,终至率众投降,为灭蜀立下头等大功。可这样一位厥功至伟的将军,却因居功自傲,被钟会诬陷谋反,最终被监军卫瓘诛杀于绵竹。 那么,他被杀后,后人都怎么样了?

(一)邓艾其人

邓艾家族原为南阳新野的望族,但到了邓艾这一代的时候,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邓氏家族早已没落,但邓艾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于是,颇有学识的邓艾在成年后担任了典农都尉学士。这一职务本来是出任重要职务的跳板,可由于邓艾口吃,只做了个看守稻草的小职员。这一做就是十多年,后来总算升官做到了典农功曹的职位。

邓艾虽然官轻位微,但他非常喜欢军事,讲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邓艾有一次去洛阳报送文件,偶遇洛阳太尉司马懿。司马懿慧眼识才,把他征召为太尉府的掾属。这是邓艾的人生重大转机,司马懿对邓艾非常器重,不久邓艾又升为了尚书郎。正始初,司马懿又派邓艾巡视屯田工作。对邓艾提出的颇有见地的建议,司马懿一一采纳。

正始四年,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南安太守。在嘉平元年时,邓艾在参与对蜀将姜维的作战中,智勇双全,逼走姜维,立下大功,封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升城阳太守。后邓艾多次与姜维交锋,战绩不俗。甘露元年,邓艾在段谷大败姜维,因功升为,晋封邓侯。

景元四年,魏大将军以邓艾、诸葛绪、钟会三将,兵分三路讨伐蜀国。钟会专权诬告诸葛绪畏敌,诸葛绪被治罪,钟会遂军南下,被姜维阻滞在剑阁,进退不得。而邓艾出奇不意,率部偷渡阴平,攻入蜀地。随着刘禅的投降,蜀汉政权宣告覆亡。

(二)邓艾之死

邓艾在灭蜀后居功自傲,擅自任命了大批蜀汉官吏。而这些把柄被主帅钟会抓住,在司马昭面前屡进谗言,诬陷邓艾谋反。于是,司马昭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及其子邓忠,押往京城。被捕后的邓艾悲愤交加,仰天长叹白起境遇今日重现。

景元五年正月,钟会除去邓艾后,阴谋叛乱,钟会被部将诛杀,由监军卫瓘主持军务。钟会造反,本来邓艾会乘机雪冤,但由于卫瓘也参与了对邓艾的诬陷,因此他必除邓艾而后快,以免夜长梦多。于是,他派护军田续将邓艾父子诛杀于绵竹。邓艾、邓忠父子被杀于绵竹之后,他留在洛阳的儿子们也全部遭到诛杀,家中的女眷及年幼的被发配西域。

直到9年之后,即位后,邓艾才得以沉冤得雪,他的亲属也结束了发配,其孙子邓朗还被任命了郎中。

谁说是三代的?亏你还是专家,你的问答我可以肯定,没的说,但你知道不知道三国群英系列的初始设置文件一直是延用下来的,只不过是内码多上变化而已,下面我给出从三7游戏中提取的文件,如下:〔数字1代表在职.0代表在野,没有表示就是指这个时期武将不上场;”City1”对应的是时期,即黄巾之乱,如此类推,仅供参考〕

[GENERAL]

No = 16

Name = 大乔

City1 =

City2 = 77, 0 ;长沙

City3 = 77, 0 ;长沙

City4 = 82, 0 ;建业

City5 = 82, 0 ;建业

City6 = 82, 0 ;建业

City7 = 82, 0 ;建业

City8 = 82, 1 ;建业

City9 = 82, 1 ;建业

City10 = 82, 0 ;建业

[GENERAL]

No = 17

Name = 小乔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82, 0 ;建业

City5 = 82, 0 ;建业

City6 = 82, 0 ;建业

City7 = 82, 0 ;建业

City8 = 82, 1 ;建业

City9 = 82, 1 ;建业

City10 = 82, 0 ;建业

[GENERAL]

No = 32

Name = 太史慈

City1 =

City2 = 64, 0 ;北海

City3 = 82, 1 ;建业

City4 = 59, 1 ;庐江

City5 = 84, 1 ;鄱阳

City6 =

City7 = 59, 0 ;庐江

City8 = 59, 0 ;庐江

City9 = 59, 0 ;庐江

City10 = 59, 0 ;庐江

[GENERAL]

No = 43

Name = 文丑

City1 = 24, 0 ;南皮

City2 = 24, 1 ;南皮

City3 = 14, 1 ;邺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14, 0 ;邺

City8 = 14, 0 ;邺

City9 = 14, 0 ;邺

City10 = 14, 0 ;邺

[GENERAL]

No = 92

Name = 司马懿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56, 1 ;许昌

City6 = 14, 1 ;邺

City7 = 14, 1 ;邺

City8 = 14, 0 ;邺

City9 = 14, 0 ;邺

City10 = 14, 0 ;邺

[GENERAL]

No = 96

Name = 甘宁

City1 =

City2 =

City3 = 72, 1 ;江夏

City4 = 72, 1 ;江夏

City5 = 84, 1 ;鄱阳

City6 = 77, 1 ;长沙

City7 = 77, 1 ;长沙

City8 = 77, 0 ;长沙

City9 = 77, 0 ;长沙

City10 = 77, 0 ;长沙

[GENERAL]

No = 151

Name = 吕布

City1 = 55, 1 ;新野

City2 = 51, 1 ;洛阳

City3 = 22, 1 ;濮阳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22, 0 ;濮阳

City8 = 22, 0 ;濮阳

City9 = 22, 0 ;濮阳

City10 = 22, 0 ;濮阳

[GENERAL]

No = 160

Name = 吕蒙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80, 1 ;豫章

City5 = 84, 1 ;鄱阳

City6 = 72, 1 ;江夏

City7 = 72, 1 ;江夏

City8 = 72, 0 ;江夏

City9 = 72, 0 ;江夏

City10 = 72, 0 ;江夏

[GENERAL]

No = 192

Name = 典韦

City1 =

City2 = 58, 0 ;陈留

City3 = 51, 1 ;洛阳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51, 0 ;洛阳

City8 = 51, 0 ;洛阳

City9 = 51, 0 ;洛阳

City10 = 51, 0 ;洛阳

[GENERAL]

No = 199

Name = 周泰

City1 = 59, 0 ;庐江

City2 = 59, 0 ;庐江

City3 = 80, 0 ;豫章

City4 = 59, 1 ;庐江

City5 = 86, 1 ;会稽

City6 = 72, 1 ;江夏

City7 = 72, 1 ;江夏

City8 = 72, 0 ;江夏

City9 = 72, 0 ;江夏

City10 = 72, 0 ;江夏

[GENERAL]

No = 200

Name = 周瑜

City1 =

City2 =

City3 = 59, 1 ;庐江

City4 = 84, 1 ;鄱阳

City5 = 82, 1 ;建业

City6 =

City7 = 59, 0 ;庐江

City8 = 59, 0 ;庐江

City9 = 59, 0 ;庐江

City10 = 59, 0 ;庐江

[GENERAL]

No = 218

Name = 姜维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City6 = 9, 1 ;天水

City7 = 9, 1 ;天水

City8 = 9, 0 ;天水

City9 = 9, 0 ;天水

City10 = 9, 0 ;天水

[GENERAL]

No = 247

Name = 夏侯敦

City1 = 39, 1 ;上庸

City2 = 58, 1 ;陈留

City3 = 56, 1 ;许昌

City4 = 50, 1 ;长安

City5 = 55, 1 ;新野

City6 = 55, 1 ;新野

City7 = 55, 1 ;新野

City8 = 55, 0 ;新野

City9 = 55, 0 ;新野

City10 = 55, 0 ;新野

[GENERAL]

No = 256

Name = 孙仁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City6 = 82, 0 ;建业

City7 = 82, 0 ;建业

City8 = 82, 1 ;建业

City9 = 82, 1 ;建业

City10 = 82, 0 ;建业

[GENERAL]

No = 273

Name = 孙策

City1 =

City2 = 77, 1 ;长沙

City3 = 59, 1 ;庐江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59, 0 ;庐江

City8 = 59, 0 ;庐江

City9 = 59, 0 ;庐江

City10 = 59, 0 ;庐江

[GENERAL]

No = 279

Name = 孙权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82, 1 ;建业

City5 = 80, 1 ;豫章

City6 = 82, 1 ;建业

City7 = 82, 1 ;建业

City8 = 82, 0 ;建业

City9 = 82, 0 ;建业

City10 = 82, 0 ;建业

[GENERAL]

No = 282

Name = 徐晃

City1 =

City2 = 22, 0 ;濮阳

City3 = 51, 1 ;洛阳

City4 = 57, 1 ;汝南

City5 = 51, 1 ;洛阳

City6 = 67, 1 ;徐州

City7 = 67, 1 ;徐州

City8 = 67, 0 ;徐州

City9 = 67, 0 ;徐州

City10 = 67, 0 ;徐州

[GENERAL]

No = 299

Name = 荀彧

City1 = 56, 0 ;许昌

City2 = 56, 0 ;许昌

City3 = 56, 1 ;许昌

City4 = 56, 1 ;许昌

City5 = 55, 1 ;新野

City6 =

City7 = 55, 1 ;新野

City8 = 55, 0 ;新野

City9 = 55, 0 ;新野

City10 = 55, 0 ;新野

[GENERAL]

No = 322

Name = 马超

City1 =

City2 =

City3 = 1, 1 ;西凉

City4 = 1, 1 ;西凉

City5 = 9, 1 ;天水

City6 = 34, 1 ;梓潼

City7 = 34, 1 ;梓潼

City8 = 34, 0 ;梓潼

City9 = 34, 0 ;梓潼

City10 = 34, 0 ;梓潼

[GENERAL]

No = 349

Name = 张角

City1 = 20, 1 ;平原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20, 0 ;平原

City8 = 20, 0 ;平原

City9 = 20, 0 ;平原

City10 = 20, 0 ;平原

[GENERAL]

No = 359

Name = 张郃

City1 =

City2 = 19, 1 ;代郡

City3 = 20, 1 ;平原

City4 = 57, 1 ;汝南

City5 = 44, 1 ;襄阳

City6 = 9, 1 ;天水

City7 = 9, 1 ;天水

City8 = 9, 0 ;天水

City9 = 9, 0 ;天水

City10 = 9, 0 ;天水

[GENERAL]

No = 360

Name = 张飞

City1 = 27, 1 ;襄平

City2 = 20, 1 ;平原

City3 = 67, 1 ;徐州

City4 = 55, 1 ;新野

City5 = 72, 1 ;江夏

City6 = 34, 1 ;梓潼

City7 = 34, 1 ;梓潼

City8 = 34, 0 ;梓潼

City9 = 34, 0 ;梓潼

City10 = 34, 0 ;梓潼

[GENERAL]

No = 381

Name = 张辽

City1 = 55, 1 ;新野

City2 = 51, 1 ;洛阳

City3 = 22, 1 ;濮阳

City4 = 58, 1 ;陈留

City5 = 58, 1 ;陈留

City6 = 70, 1 ;寿春

City7 = 70, 1 ;寿春

City8 = 70, 0 ;寿春

City9 = 70, 0 ;寿春

City10 = 70, 0 ;寿春

[GENERAL]

No = 415

Name = 曹操

City1 = 39, 1 ;上庸

City2 = 58, 1 ;陈留

City3 = 51, 1 ;洛阳

City4 = 56, 1 ;许昌

City5 = 44, 1 ;襄阳

City6 = 14, 1 ;邺

City7 = 14, 1 ;邺

City8 = 14, 0 ;邺

City9 = 14, 0 ;邺

City10 = 14, 0 ;邺

[GENERAL]

No = 432

Name = 许褚

City1 =

City2 =

City3 = 51, 1 ;洛阳

City4 = 56, 1 ;许昌

City5 = 44, 1 ;襄阳

City6 = 44, 1 ;襄阳

City7 = 44, 1 ;襄阳

City8 = 44, 0 ;襄阳

City9 = 44, 0 ;襄阳

City10 = 44, 0 ;襄阳

[GENERAL]

No = 441

Name = 郭嘉

City1 =

City2 =

City3 = 58, 1 ;陈留

City4 = 57, 1 ;汝南

City5 =

City6 =

City7 = 22, 0 ;濮阳

City8 = 22, 0 ;濮阳

City9 = 22, 0 ;濮阳

City10 = 22, 0 ;濮阳

[GENERAL]

No = 463

Name = 陆逊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86, 1 ;会稽

City6 = 72, 1 ;江夏

City7 = 72, 1 ;江夏

City8 = 72, 0 ;江夏

City9 = 72, 0 ;江夏

City10 = 72, 0 ;江夏

[GENERAL]

No = 486

Name = 貂蝉

City1 =

City2 = 51, 0 ;洛阳

City3 = 22, 0 ;濮阳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22, 1 ;濮阳

City8 = 67, 1 ;徐州

City9 = 67, 1 ;徐州

City10 = 22, 0 ;濮阳

[GENERAL]

No = 493

Name = 黄忠

City1 =

City2 = 77, 0 ;长沙

City3 = 77, 0 ;长沙

City4 = 77, 1 ;长沙

City5 = 77, 0 ;长沙

City6 = 35, 1 ;成都

City7 = 35, 1 ;成都

City8 = 35, 0 ;成都

City9 = 35, 0 ;成都

City10 = 35, 0 ;成都

[GENERAL]

No = 518

Name = 董卓

City1 = 1, 1 ;西凉

City2 = 51, 1 ;洛阳

City3 =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51, 0 ;洛阳

City8 = 51, 0 ;洛阳

City9 = 51, 0 ;洛阳

City10 =

[GENERAL]

No = 561

Name = 赵云

City1 =

City2 =

City3 = 26, 1 ;北平

City4 = 55, 1 ;新野

City5 = 77, 1 ;长沙

City6 = 35, 1 ;成都

City7 = 35, 1 ;成都

City8 = 35, 0 ;成都

City9 = 35, 0 ;成都

City10 = 35, 0 ;成都

[GENERAL]

No = 579

Name = 刘备

City1 = 27, 1 ;襄平

City2 = 20, 1 ;平原

City3 = 66, 1 ;下邳

City4 = 55, 1 ;新野

City5 = 72, 1 ;江夏

City6 = 35, 1 ;成都

City7 = 35, 1 ;成都

City8 = 35, 0 ;成都

City9 = 35, 0 ;成都

City10 = 35, 0 ;成都

[GENERAL]

No = 624

Name = 诸葛亮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44, 0 ;襄阳

City5 = 72, 1 ;江夏

City6 = 35, 1 ;成都

City7 = 35, 1 ;成都

City8 = 35, 0 ;成都

City9 = 35, 0 ;成都

City10 = 35, 0 ;成都

[GENERAL]

No = 684

Name = 颜良

City1 = 24, 0 ;南皮

City2 = 24, 1 ;南皮

City3 = 24, 1 ;南皮

City4 =

City5 =

City6 =

City7 = 24, 0 ;南皮

City8 = 24, 0 ;南皮

City9 = 24, 0 ;南皮

City10 = 24, 0 ;南皮

[GENERAL]

No = 686

Name = 魏延

City1 =

City2 =

City3 = 77, 0 ;长沙

City4 = 44, 0 ;襄阳

City5 = 77, 0 ;长沙

City6 = 40, 1 ;汉中

City7 = 40, 1 ;汉中

City8 = 40, 0 ;汉中

City9 = 40, 0 ;汉中

City10 = 40, 0 ;汉中

[GENERAL]

No = 690

Name = 庞统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72, 0 ;江夏

City6 =

City7 = 72, 0 ;江夏

City8 = 72, 0 ;江夏

City9 = 72, 0 ;江夏

City10 = 72, 0 ;江夏

[GENERAL]

No = 697

Name = 关羽

City1 = 27, 1 ;襄平

City2 = 20, 1 ;平原

City3 = 66, 1 ;下邳

City4 = 55, 1 ;新野

City5 = 77, 1 ;长沙

City6 = 88, 1 ;江陵

City7 = 88, 0 ;江陵

City8 = 88, 0 ;江陵

City9 = 88, 0 ;江陵

City10 = 88, 0 ;江陵

[GENERAL]

No = 700

Name = 关凤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City6 = 88, 0 ;江陵

City7 = 88, 0 ;江陵

City8 = 36, 1 ;江州

City9 = 36, 1 ;江州

City10 = 88, 0 ;江陵

[GENERAL]

No = 764

Name = 孟获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95, 1 ;云南

City6 = 95, 1 ;云南

City7 = 94, 1 ;建宁

City8 = 94, 0 ;建宁

City9 = 94, 0 ;建宁

City10 = 94, 0 ;建宁

[GENERAL]

No = 765

Name = 祝融夫人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95, 1 ;云南

City6 = 95, 1 ;云南

City7 = 94, 1 ;建宁

City8 = 95, 1 ;云南

City9 = 95, 1 ;云南

City10 = 94, 0 ;建宁

[GENERAL]

No = 831

Name = 卑弥呼

City1 = 98, 1 ;邪马台

City2 = 98, 1 ;邪马台

City3 = 98, 1 ;邪马台

City4 = 98, 1 ;邪马台

City5 = 98, 1 ;邪马台

City6 = 98, 1 ;邪马台

City7 = 98, 0 ;邪马台

City8 = 98, 1 ;邪马台

City9 = 98, 1 ;邪马台

City10 = 98, 0 ;邪马台

[GENERAL]

No = 880

Name = 黄月英

City1 =

City2 =

City3 =

City4 =

City5 = 72, 0 ;江夏

City6 = 35, 0 ;成都

City7 = 35, 1 ;成都

City8 = 35, 1 ;成都

City9 = 35, 1 ;成都

City10 = 35, 0 ;成都

1、草船借箭

周瑜难为诸葛亮,要求他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之箭,这个要求实在苛刻,但是诸葛亮却说只要3天就可以完成,还立下了军令状。前二天时间,诸葛亮都按兵不动,好像没事人一样。第三天他暗中安排鲁肃准备20只大船,上面绑着草人,半夜三更的时候,江上起了大雾,诸葛亮到曹军水寨前假装要打仗一样,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射箭。诸葛亮就这样轻松的完成了任务。

2、祭七星坛巧借东风

周瑜因为没有诸葛亮而病倒了,诸葛亮开个药方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到东风,然后让周瑜给他搭建个九尺的七星坛,自己在上面作法,结果几天之后真的刮起来东风了。周瑜嫉妒的不行,派人暗杀诸葛亮,而诸葛亮早就猜到了,先跑到厦口去了。

3、空城计

诸葛亮把大部分的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城内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这个时候突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带了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还传令打开城门,派了人去城门洒扫,诸葛亮自己坐在城楼上弹琴,态度很是从容。司马懿看到这个情况感觉有埋伏,不敢贸然派兵,最后还是退兵了。

4、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

5、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推荐,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

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职责。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阮籍}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山涛}

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王戎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其人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诸葛亮的故事 神机妙算

诸葛亮是人人皆知的神灵般的人物,到处都流传着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自有补救的办法。”说完,就离开了人世。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之后,想起过去曾屡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仍然羞怒难禁,便想找个机会治治这个将军。

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这个将军说:“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便命令士兵把房子拆了,取出红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士兵把信递给皇帝,皇帝打开信,只见里边写道:“请向后退三步。”皇帝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皇帝龙案上面正对的屋顶上,一根玉檩掉了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皇帝吓得出了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

皇帝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http://wwwface21cncom/websamba/zgl/shijihtm

诸葛亮结婚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在离他家不远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位才华出众的姑娘,远近不少青年都慕名前去求婚,谁知,见面之后,一个个都悄然而去,是姑娘要求太高?还是彩礼要得太多?其中奥妙究竟在那儿呢?

青年时代的诸葛亮才华横溢,胸有大志,整天在家发愤读书,还顾不上婚姻大事,可是一连有好几位朋友向他夸赞那位才女,诸葛亮出于好奇便决定去见姑娘一面。

这天,诸葛亮去相亲了,只见一个容貌十分丑陋的姑娘出现在面前。她脸色很黑,还长着无数凹凸不平的疙瘩,难怪求亲的人都要离去,原来是姑娘长得太丑了。诸葛亮心中当然也有些不快,可是人们都说她有才华,便想试一试。他提出了许多问题,姑娘都不加思索地对答如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通晓。诗词、歌赋样样都很精通。

这一下,诸葛亮真的动心了,竟不觉得她的容貌难看,他和姑娘越谈越投机,还带着钦佩的口气向姑娘当面求婚。姑娘问道:“你不嫌我丑吗?”诸葛亮真诚地回答:“容貌只是一个人的外表,我喜欢你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姑娘微笑着点点头,高兴地将婚事应允了下来。

成婚那天的日子到了,亲朋好友纷纷前去祝贺,新娘顶着一条鲜红的头巾,面容虽然被遮住,但附近的人,都知道底细,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待送走客人后,诸葛亮进入洞房,只见一位貌似天仙的**,温文尔雅地坐在床沿,她白晰的脸上,闪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嫣然一笑,真是俊俏极了,诸葛亮诧异地问:“你是谁家女子,怎么坐在这里?”姑娘调皮地回答:“你真的不认识我吗?”诸葛亮张口结舌,只顾摇头。

姑娘背转身去,随即又转过身来立刻变了一张黝黑而长满疙瘩的脸,正是相亲姑娘的模样,诸葛亮恍然大悟,吃惊地叫了声:“夫人!”只见黄月英从脸上卸下面具,笑嘻嘻地说道:“先生,这是我用皮子特制的一副面具,谁来求婚,我就把它戴上,想故意试一试那些以貌取人的庸俗汉子,果然他们都被这副假面具蒙住了,一个个溜之大吉,唯有先生才是以德才为重的人,先生的慧眼品德实在令人敬佩,愿伴随你共创大业。”诸葛亮喜出望外,从此,两人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木牛流马的传说

五丈原东南方的斜谷关,就是斜谷的北口,南口在褒城,今属汉中市,谷长五百里,穿行于秦岭山脉之中,历史称为褒斜道。三国时,诸葛亮就在这条道上利用木牛流马运送粮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粮草在古代战争中是比较重要的。蜀国要取得伐魏的胜利,必须保证粮食的供应,褒斜道崎岖险阻,运输比较困难,这些诸葛亮也充分考虑到了。他一方面采取分兵屯田的办法;另一方面“推已意做木牛流马”,来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这样可保证前方粮食的供给。据说今陕西勉县的黄沙镇,就是诸葛亮当年制作木牛流马之处。

关于木牛流马的创制,《诸葛亮集》中有较详细的记载,但按其法制却难以成形,后世遂以为是奇物。其实,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股四足”,所谓一股,就是一个车轮。所谓四足,就是车前车后装的四根木柱,起稳定停驻的作用。“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就是推车人行六尺(古尺较今尺短),车轮转四圈,它可装载一人一年的口粮,单行每天行十数里,群行每天二十里,车速虽然比较缓慢,但却适合山路运行。流马也是一种人力车,有四个轮子,可装载四石六斗,车速较木牛更慢,每天最多行二十里,但却节省劳力。东汉以前,车都是两个轮子,诸葛亮改为独轮和四轮,其优点是安全、省力,适合在崎岖的山路上长途跋涉,确实是一种创新。

木牛流马到底出于何人之手,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诸葛亮发明创造的,也有人说是蒲元设计的图纸,提交诸葛亮制作的;又有人说它出于黄月英之意,诸葛亮不过是略变其制而已。无论怎么说,木牛流马的创制有诸葛亮的功劳,因为他参与了这项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914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