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宁德的民风民俗有哪些?,第1张

1、祭灶

在北方称为小年的“祭灶”节,在我们宁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年”的大幕就从这一天拉开了。在宁德,大部分民众是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神”,也有人选择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在灶君神位摆香点烛,灶上摆设茶、酒与果品,祭“灶公”“灶婆”。

2、扫尘

祭灶之后至除夕,这一周中要举行“扫尘”(含“扫陈”之意),即把一切不吉利、不清洁的陈腐之物扫地出门。这段时间里,主妇们都在忙着大扫除,把房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3、馈岁

即辞岁,俗称“分年”,福鼎称“送年”。亲友皆以物品相馈。一般从腊月二十日后开始至除夕止。

4、除夕

很多年轻人认为,除夕的习俗仅是吃年夜饭和分发压岁钱,其实在宁德的传统习俗里,除夕这一天,讲究的东西可多了。

祭祖。从除夕前二天开始至除夕下午,各家陆续备办一桌丰盛的酒席恭恭敬敬地排在大厅,供请祖宗。点烛上香,由家长亲自把酒。

照岁。除夕夜家家张灯,谓之“照年”。福鼎则“鸣金伐鼓,放纸爆”,谓之“辞年”。

年饭。在宁德习俗里,年夜饭叫“年饭”,菜肴取吉利名称,例如“福”(豆腐)、“禄”(肉)等。酒用红酒,象征做事桩桩开门红。过年有吃年糕,取“步步登高(糕)”之意。

做年茶。在吃年夜饭前,按长次入席,由辈分最小的媳妇泡冰糖茶水依次敬奉,还要多出一盏,称“添丁茶”。寿宁先喝桔皮糖水,再吃瓜果,谓之“尝甜”。霞浦、宁德先吃糍汤一碗,叫“行时”,取“时运亨通”之意。

隔年饭。宁德俗语中有“岁除炊半熟米饭,备新正日食”的说法,谓之“隔年陈”。有的地方还在饭上放两粒福桔,在春节食用,取“有食有余”之意。

压岁钱。长辈在除夕或春节时给未成年后辈赐钱,称“压胜钱”,取“压胜除邪”之意。

迎年。即在新春零点时刻,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焰火,宫庙则擂鼓、鸣钟,以“接年”。

守岁。除夕夜家人团聚于炉前,通宵不寐,叙旧话新。

5、出行

正月里第一次出门叫“出行”,这个“出行”可不能随意走,要取吉利方向。比如当年“利北”就要往北方向行走,如果“利南”,则向南方位行走。乡间出行则带上锄头到田间走走。

6、做白年

除了霞浦县是初三做白年,多数县市以正月初二、初五为白年日。做白年有请吃早宴的习俗,吃完即走不称谢。

订婚礼俗记要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

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汉族--婚俗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1、馆陶公主

这个馆陶公主是汉景帝刘启的同胞姐姐,汉文帝刘恒登基后,被封为长公主。这位公主之所以能手握巨大权势,完全是得益于母亲窦太后和汉景帝的过分溺爱,她经常给她的弟弟刘启进献美女。

2、太平公主

说到太平公主,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名称,因为很多人喜欢用“太平公主“一词来调侃一些特殊体型的美女。历史上的太平公主为了权势,把自己的男宠献给了母亲武则天。

3、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被誉为唐朝的第一美女。她出生时正值李显被武则天贬于庐陵,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

4、平阳公主

这个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同胞姐姐,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

5、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馆陶公主

-太平公主

-安乐公主

-平阳公主

-文成公主

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郡主”。 《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侯的女儿。《史记·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古书上也常简称为主。

从西汉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那时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历代公主待遇很丰厚,特别汉成帝时,公主和侯王一起侵占了数量极大的田地和奴婢,影响了皇权的安定。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公主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不得超过一百人。

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汉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汉明帝女儿封隆虑公主、武安公主、获嘉公主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县名。获嘉地名来自汉武帝时,刘彻巡视至河东新中,接东越战场喜报,改地名为获嘉。象著名的汉武的姑姑封号馆陶公主,就在河北,现在还有馆陶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到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北宋徽宗时曾恢复古称。改公主为帝姬。宋徽宗最宠爱的女儿就叫柔福帝姬。

明时,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王的女儿称为县主。

清代规定,皇帝的女儿封号有种,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固伦公主是皇后生的女儿,妃嫔的女儿为和硕公主。只有一个例外。慈禧太后收恭亲王的女儿为养女,却封为固伦公主。她也可能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公主。

公主的丈夫都知道是驸马。驸马原是官名。叫驸马都尉,是汉武帝时初设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说“驸马都尉,掌驸马,武帝初置。”颜师古注说“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副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三国时玄学家何晏尚金乡公主,魏文帝让他做驸马都尉,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授驸马都尉的官职,简称驸马。于是,就成了虚衔,变为一种专用称号了。公主的丈夫还有个别称“粉侯”,这个名称起源于三国时候的名士何晏,何晏尚魏国的金乡公主,赐爵为列侯,因为何晏面如傅粉,所以人们称他为粉侯,后来成了驸马的别称,并由此引申出去称驸马的父亲为“粉父”,驸马兄弟为“粉昆”。

公主一般都有封邑,而且由皇帝赐给甲第(非常华丽的住宅)、山庄、园池,允许设自置官吏,这种官吏被称为家令、私府丞、食官等等。

回答者: zhxr63 - 魔神 十七级 1-4 16:25

前言:生于帝王之家,贵为金枝玉叶,在凡人眼中是前世修来的福祉,可以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可是,金碧辉煌的外表下往往却是这些天之骄女们的血泪和哀怨,她们在深宫内帷中所受的煎熬与折磨,又岂是世人所能了解的?

长平公主幻人间

长平公主,令人哀怜;身世悲凉,幻影人间。或许史书记载常有难言之隐;或许民间传闻多寓美好希冀;或许文学作品关注沂狼樵担换蛐砉�萍彝鲋�览龉�鳎�⒛暝缡帕榛瓴簧ⅰbr>

史书记载,故事简练。《明史》列传第九曰:“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曰,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R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

民间传闻,轶事缠绵。传说李自成义军打开彰义门,崇祯皇帝朱由检登煤山,望京城烽火彻天,徘徊良久乃归乾清宫。凌晨五鼓,催皇后、贵妃自尽,于寿宁宫斩杀爱女长平公主,因不忍力微,断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闷绝于地。后为尚衣监何新入宫所见,负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踪。再后,或说与状元郎周世显谛结美好姻缘;或说皈依佛门永伴青灯尼姑庵。

戏曲小说,演绎纷繁。《倚睛楼七种曲》之《帝女花》,一对金童玉女欲结连理,下凡人间。于乱世惊涛之中,寻寻觅觅,至死不渝。玉女幻影为长平公主,金童投生为状元郎周世显。明朝亡国,崇祯剑刃帝女。公主未死,辗转至庵堂避难,巧遇郎君世显,二人重续前缘,然后双双殉爱而去,飞往天界之飘渺云烟。金庸小说之《碧血剑》,演绎长平公主村姑装扮,行走江湖,相貌极美,气质高贵,描写公主国恨爱情错综复杂之少女情怀;《鹿鼎记》再度描绘长平公主为独臂神尼,白衣侠女纤尘不染,神功盖世浪迹江湖。

可怜如花似玉女,生于末世帝王家。

国破家亡烽烟起,飘零沦落梦天涯。

永泰公主死因谜

永泰公主,香魂依依;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生于帝王之家,唐中宗李显之女,武则天之孙女;喜荣华正好,年仅妙龄十之有七;恨无常早降,祸起萧墙一命归西。生之尊贵,葬之显赫,死因神秘。

一说永泰公主被武则天处死。《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纪》中说:大足元年“九月壬申,杀邵王重润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 《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史书记载,均为懿德太子李重润与永泰公主,因议论武则天私生活而被其赐死。

一说永泰公主死于难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掘永泰公主之墓,墓室得《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碑。有人根据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块骨盆碎片,复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经科学测量与鉴定,认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较之同龄女性骨盆都显得狭小,并结合墓志铭“珠胎毁月”句,断定“永泰公主死于难产”,而非其祖母武则天所杀害。

一说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毒死。永泰公主墓志铭有“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有人判断,“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说明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丧命于利刃后,永泰公主仍孤单生活。“槐火未移,柏舟空泛”,说明焚烧大槐树之火,即杀武延基之事,虽然未波及公主,但她不久亦死去。墓志铭另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句。 “珠胎”为怀孕, “珠胎毁月”当是志文作者隐喻公主被武则天所毁。因身怀有孕,不立斩或杖杀,而缓期逼令服药自杀。这就是“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所谓永泰公主之“守寡生活”。

皇亲国戚金波粒,冷酷无常索香魂。

寻常百姓粗茶淡,挚爱亲情享天伦。

文成公主进吐蕃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雪域高原,佳话千古。西藏之历史熠熠生辉,拉萨之古迹脉脉倾诉。美丽公主深情边陲,冰山雪莲绽放幽香;黄河文明涓涓流向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水交映黄河长江。

文成公主,和平使者。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完成吐蕃部族统一大业,仰慕唐朝文化,派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访问。并向唐朝求亲,唐太宗不允。吐蕃使者恐无功谎称:唐天子将允公主嫁,吐谷浑王求亲而不决。松赞干布因怨吐谷浑,发兵二十万驱之。侵唐松州,以武求亲。太宗谴侯君集将兵反击,松赞干布乃求和。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派使者,备黄金珍宝厚礼,到长安去求亲。太宗应允。翌年,文成公主动身前往吐蕃。华夏边疆平和宁静,炎黄儿女幸福安康。

文成公主,身世不详。唐高祖李渊有女儿19,太宗李世民有女儿21,除早夭者,均嫁有名本朝之臣。文献记载,文成公主为“唐宗室女”,当为李姓。按惯例。亲王之女亦会有史籍注明,若以宗室女身份出嫁,或许与宗亲关系较远,其父爵位不会太高。或许“和亲”事关 重大,破格封之为公主。尽管如此,文成公主出嫁规格较高,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松赞干布不疑有他,“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文成公主,美名边疆。传说公主进藏后,建议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命名为“惹萨”,即现今之大昭寺。“惹萨”藏语意为“山羊背上”。最来,“惹萨”被译为“逻些”,又演变成为“拉萨”,成为西藏政教活动中心与“神圣之地”。 相传布达拉宫乃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是普陀罗之译音,意为菩萨居住之宫殿。如今,西藏大昭寺与布达拉宫,仍供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之塑像。

文成公主离故乡,中原文明融边疆。

古往吐蕃唐沟通,今来追忆弱女芳。

平阳公主扬威名

平阳公主,女中豪杰;威武将兵,旌旗猎猎。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不让须眉,独树一帜招兵马;数万红颜,娘子军威天下闻。君不见,娘子雄关今尤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平阳公主,豪气干云。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李渊父子决策起兵,公主见解非凡,让丈夫柴绍速往太原参与,自己则独立于关中组织武装策应。《旧唐书·平阳公主传》记载:“义兵将起,公主与绍交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惧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红颜女子豪气干云,胸中自有十万兵。

平阳公主,巾帼将军。隋末天下大乱,义军蜂起。李渊起兵反隋后,公主乃归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余人。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公主队伍与父回合围攻京城。后,公主与兄李世民一起荡平西北之隋王朝残余势力,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勋,其军队女子英豪,纪律严明,被称为“娘子军”。

平阳公主,红颜精英。唐军所向披靡,平定关中;高祖因公主独有军功,晋封“平阳公主”,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平阳公主薨。李渊打破旧制,以正式军乐军礼为其送葬。按照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以彰其“伟烈”。相传,山西阳泉娘子关故名“苇泽关”,因公主于此驻兵而今名。娘子关南门之“宿将楼”,桃河彼岸之“点将台”,绵山之“避暑楼”均为平阳公主所建。避暑楼东山坳之小水潭,乃当年公主之洗脸盆。

巾帼英雄胆气豪,腰横秋水艳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儿红装换战袍。

大义公主屏风恨

大义公主,身世浮萍;生于皇家,飘流虏廷。荣华富贵实难守,池台亭榭终自平。遭逢偏伤远嫁无奈事,经历国破家亡凄凉情,目睹盛衰成败如朝露,感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大义公主,爱情不幸。本为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号为千金公主。赵王喜爱文学,与庾信交往甚密,多有唱和之作,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诗才。周大象二年,身不由己,出嫁突厥沙钵略可汉,以其青春年华,充当维持两国友好之工具。才貌双全之公主,岂无爱情。生于皇家,惟有牺牲,听天由命。

大义公主,家庭不幸。出嫁不久,皇室倾崩。时周静帝年幼,执掌朝政之大臣杨坚,趁机篡权,以“禅让”形式,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家国覆灭之时,宗族被杀戮殆尽。摇望故国,怀念亲人,悲痛欲绝,孤苦伶仃。仰望苍天,哀叹遭此又一重不幸。 大义公主,情感不幸。突厥军事力量强大,隋文帝杨坚出于政治利益之需要,对金公主不能不加以笼络,因赐姓为杨,编入杨家宗谱,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望其深明“大义”,维护突厥与隋之友好关系。面对民族大义,面对国恨家仇,痛心欲绝,和睦仇敌。情感折磨,何其不幸。

大义公主,死亦不幸。大业九年隋灭陈,隋文帝杨坚将陈后主宫中一架屏风赐与大义公主。陈之屏风,陈之覆亡,由此联想北周王朝与个人之命运,大义公主写下无限伤感之诗篇:“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隋文帝得知后,大为恼怒。迫使突厥可汗,杀死大义公主。飘泊胡地多不幸,一缕香魂返故乡。

皇家公主荣华世,命运嘘嗟不幸生。

盛衰朝暮浮萍摇,怨诗香魂恨屏风。

解忧公主历沧桑

解忧公主,历经沧桑;和亲边陲,名振四方。西行万里饱艰辛,下嫁三代乌孙王。伊犁河畔,五十余载之风风雨雨;莎车古城,异国他乡之恩恩怨怨。英雄之鲜血,美人之青泪,汇成千古青史悠远绵长。

解忧公主,慷慨边疆。乌孙公主忧郁而死,乌孙王岑陬再向汉廷求婚。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之女儿解忧,仍以公主身份嫁与岑陬。解忧公主丰腴健美,生性爽朗,以英姿气慨,若出征疆场。参与军国大事,堪称运筹帷幄,于乌孙国之政治产生深远之影响。

解忧公主,随俗他乡。岑辄为国王,解忧为右夫人;岑辄死,其堂弟翁归靡即位为王,解忧公主又嫁,生元贵靡等三男两女。翁归靡死,岑辄之子泥靡即位为王,解忧公主再嫁泥靡,生一男鸱靡。乌就屠袭杀泥靡,经过一番较量,乌孙国一分为二:解忧公主之长子元贵靡任大国王;匈奴公主之子乌就屠任小国王。解忧公主共生有四男二女。他们长大成人后分别做了乌孙昆莫、莎车国王、乌孙大将军、龟兹王之妻子等;孙辈与重孙辈也相继为乌孙大昆莫。解忧公主儿孙显贵,被誉为乌孙国母,威震边疆。

解忧公主,经历沧桑。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汉宣帝甘露初年,昔曰之及笄少女,已是黄发垂髫。感时伤逝,萧索苍茫,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乃上书请求回国:“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汉宣帝为之动容,乃派人迎归。解忧公主于汉宣帝甘露51年回到长安,此时公主年已七十。红颜出国,白发归来,于西域生活半个世纪,经历四朝三嫁,受尽委屈,可谓历尽沧桑。

太平若为将军定,何许红颜苦边疆。

天若有情天亦老,解忧无奈历沧桑。

乌孙公主悲秋歌

乌孙公主,身世凄凉;汉家和亲,远离家乡。千山万水,伶仃孤苦,汉代远嫁之公主第一人;琵琶声声,悲歌一曲,异国凄凉之女子忆故乡。感天动地之愁绪,秋声起,心感伤。

乌孙公主,汉室宗亲。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本名细君。元鼎二年,汉武帝为A击匈奴,派q出使乌孙国,乌孙王昆弥愿与汉通婚。原为闲臣之女,忽为荣耀公主身。武帝钦命细君和亲乌孙,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 “秦琵琶”。明知胡地苦,何为嫁女郎。

乌孙公主,孤苦伶仃。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年纪已老,细君仅与其孙年龄相当。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一年会面仅一、二次,全无温情可言。细君乃汉宗室之女,来自“礼仪之邦”。 相比中原文明,乌孙乃相应落后,穹庐为室毡为墙,以肉为食酪为浆。风俗勉相就,洒泪守空房。

乌孙公主,痛心哀伤。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得到亲人之支持。汉天子回曰:“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汉帝征服匈奴之大业,再次成为岑陬之妻。祖孙共妻俗,细君心哀伤;5年后去世,终生不曾归汉。

乌孙公主,悲秋歌荡。“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血泪为墨之名篇,千古女子之吟唱。或许文姬为之洒泪,或许昭君为之感伤。白居易为之咏叹:“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 黄庭坚为之感伤:“……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公主坎坷路,天涯凄凉人。

秋风瑟瑟秋悲凉,愁云荡荡愁断肠。

路远迢迢路望尽,山高重重山凄凉。

高阳公主情迷茫

高阳公主,痴情悲凉;婚恋经历,毁誉沧桑。美丽任性之公主,或曰骄奢*逸,放荡不羁;或曰执着情爱,蔑视纲常;一代争讼纷纭之传奇女子,一曲哀怨凄婉之情感哀伤。

高阳公主,帝王血统。高阳公主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八女,美丽温柔之玳姬所生,素为太宗所锺爱。帝王深宫之威严华贵,使其养成民间女子绝无仅有之傲慢骄横;大唐盛世之生活熏陶,使其具有无可比拟之雍容才情。高傲之公主,叛逆之性格,或许奠基其艳丽哀婉之悲剧,或许埋下其无法摆脱之祸根。

高阳公主,无缘美梦。位尊高贵之窈窕少女,风流倜傥之翩翩郎君幻梦。郎才女貌之希冀,实乃人之渴望;然则绝望之抗争,却非比寻常。父皇降旨,嫁与名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房遗爱乃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公主抗争:宁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父皇不许公主无奈,新婚之夜,将驸马阻挡于洞房门外,语之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高阳公主,爱河禅房。或许婚姻不如意之郁闷,或许郊外游猎之机缘,或许冥冥命运之安排,公主巧遇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之辩机和尚。辩机15岁出家,怀着高操之志节,专心佛学,以渊博学识,优雅流利之文采而知名。荒野草庵突现丽如牡丹之佳人,大胆热情之公主,使辩机落入情网,巫山云雨爱河鸿蒙。

高阳公主,情爱忧伤。公主青春之恋情火炽烈,几番幽会辩机深感彷徨,事情败露学术抱负无成,美丽公主之热情,令其心醉难断衷肠。被选为《大唐西域记》之撰写人,使辩机摆脱烦恼。公主为情人之光荣使命,含泪应允暂不分心情郎,临别赠与玉枕,岂料或从天降。盗贼赃物源于僧房,和尚玉枕华贵闺香,“奸情”之凭证,令太宗怒发冲冠,判辩机腰斩极刑血染刑场。《瑜伽师地论》之五十一卷至八十卷译文成为辩机绝笔。公主揪发捶胸,咬破衣裳,饮食惧废,如疯若狂。公主之魂魄,已伴随辩机消逝远方。

巫山云雨入禅房,藩篱情深卧鸳鸯。

辩机腰斩刑场曰,长歌当哭美娇娘。

宁国公主恨无奈

宁国公主,富贵荣华;祸起萧墙,难以为家。骨肉相残之情感折磨,忠义颠倒之风云变换;颠沛流离之烽火烟尘,夫君罹难之无奈泪花。一代显赫之公主,父兄侄儿均为帝王,却难圆平安温馨之荣华。

宁国公主,于归孔佳。明太祖朱元璋之女,父皇宠爱,精选驸马。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梅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善骑射,当世皆荣之。太祖临崩,尝有遗嘱,委托梅殷力扶幼主太祖崩,其长孙建文帝即位,遂召入朝,商决军事,委以大任。宁国公主贵为皇姑,夫君文韬武略,夫妻何等富贵荣华。

宁国公主,无奈国家。其兄燕王举兵,夺侄天下。国乱家乱,一方为皇帝亲侄与夫君,一方为同胞兄长,刀兵相见,公主心乱如麻。建文帝命其夫将兵四十万,驻守淮上,防扼燕军;命公主致书燕王,责以君臣大义,燕王不答。燕王至淮北,贻公主书,命迁居太平门外,勿罹兵祸。公主亦不答。国乱讨贼,贼为兄长,骨肉相残;家乱争斗,血染山河,尸横遍野。公主惶惑,何以为国,何以为家?

宁国公主,魂思驸马。燕王破南京,夺帝位,是为永乐帝。其时驸马梅殷,尚驻兵淮上。遂迫令宁国公主,啮指流血,作书招殷。殷得书恸哭,并问建文帝下落。来使答言出亡。殷喟然道:“君存与存,我且忍死少待。”乃偕来使还京,永乐帝闻殷至,下殿迎劳道:“驸马劳苦。”殷答道:“劳而无功,徒自汗颜。” 永乐帝默然,心中不乐。后称殷畜养亡命,与朋邪诅咒等情,别命锦衣卫执殷家人,充戍辽东。永乐三年,召殷入朝,暗命迎接殷驾,至笪桥将殷挤入水中溺死。公主闻噩耗,趋入殿中,牵衣大哭,美满姻缘,何为苍天所不容?

寻常百姓粗茶淡,帝王富贵燃斗箕。

公主深宫恨无奈,夜夜梦魂泪沾衣。

金城公主多舛难

金城公主,宗室名媛;金枝玉叶,远嫁吐蕃。生于帝王之家,命运坎坷多舛;历经坎坷之路,几遭情感折磨。背井离乡,饱经凄苦,一代公主富贵云烟迷幻,柔弱女子苦涩其心伤悲。

金城公主,出身名门。文成公主乃唐朝最后以无名宗室之女和亲,金城公主实为和亲公主之真实“帝女”身份。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为雍王李守礼之女。李守礼其父为章怀太子李贤,即高宗李治第六子,中宗与睿宗之兄。《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县,“帐饮,引群臣及虏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嘘欷,为赦始平县,罪死皆免,赐民徭赋一年,改县为金城,乡曰凤池,里曰怆别。”再以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送往吐蕃。

金城公主,和亲波澜。公主入藏,本为嫁与吐蕃年轻英俊之王子善擦拉温,岂知王子迎亲途中,奔驰坠马,命丧黄泉。相传,公主行至汉藏两族交界处,闻之噩耗,悲痛无奈孤影自怜,宝镜从手中滑落,摔成两半,变成两座山,此乃青海境内之曰月山。王子虽死,其父还在,无奈和亲之使命,只得继续艰难之旅,阴错阳差嫁与本应为其公爹之藏王赤德祖赞,作一偏妃。

金城公主,痛子哀伤。公主生王子赤松德赞后,引起没有生育之大妃子纳朗嫉恨,趁公主分娩时抢走婴儿,外宣称孩子是她所生。儿子被别人据为己有,公主悲痛欲绝。史料记载,金城公主于不梳不洗中熬过无数不眠之夜。历时一年有余,经过诸多磨难,公主方与儿子团聚。身心受到伤害之金城公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命运坎坷,于吐蕃生活未及三十年而逝。

浩浩荡荡一篇公主赋,其中有多少的无奈,有多少的悲凉,

人说最是无情帝王家,父母兄弟为权力血染宝座,而公主们为了国家的安宁,远嫁他方,从此曰曰夜夜遥望着远方的家国,如果两国交好那还好些,可是如果一旦两国交战,那么一面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父母,可是另一面确实自己的夫君还孩儿,这真是人间最大的悲哀。12348415451023465152

长平公主幻人间

长平公主,令人哀怜;身世悲凉,幻影人间。或许史书记载常有难言之隐;或许民间传闻多寓美好希冀;或许文学作品关注乱世情缘;或许国破家亡之美丽公主,英年早逝灵魂不散。

史书记载,故事简练。《明史》列传第九曰:“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

民间传闻,轶事缠绵。传说李自成义军打开彰义门,崇祯皇帝朱由检登煤山,望京城烽火彻天,徘徊良久乃归乾清宫。淩晨五鼓,催皇后、贵妃自尽,於寿宁宫斩杀爱女长平公主,因不忍力微,断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闷绝於地。后为尚衣监何新入宫所见,负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踪。再后,或说与状元郎周世显谛结美好姻缘;或说皈依佛门永伴青灯尼姑庵。

戏曲小说,演绎纷繁。《倚睛楼七种曲》之《帝女花》,一对金童玉女欲结连理,下凡人间。於乱世惊涛之中,寻寻觅觅,至死不渝。玉女幻影为长平公主,金童投生为状元郎周世显。明朝亡国,崇祯剑刃帝女。公主未死,辗转至庵堂避难,巧遇郎君世显,二人重续前缘,然后双双殉爱而去,飞往天界之飘渺云烟。金庸小说之《碧血剑》,演绎长平公主村姑装扮,行走江湖,相貌极美,气质高贵,描写公主国恨爱情错综复杂之少女情怀;《鹿鼎记》再度描绘长平公主为独臂神尼,白衣侠女纤尘不染,神功盖世浪迹江湖。

可怜如花似玉女,生於末世帝王家。

国破家亡烽烟起,飘零沦落梦天涯。

永泰公主死因谜

永泰公主,香魂依依;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生於帝王之家,唐中宗李显之女,武则天之孙女;喜荣华正好,年仅妙龄十之有七;恨无常早降,祸起萧墙一命归西。生之尊贵,葬之显赫,死因神秘。

一说永泰公主被武则天处死。《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纪》中说:大足元年“九月壬申,杀邵王重润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 《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於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史书记载,均为懿德太子李重润与永泰公主,因议论武则天私生活而被其赐死。

一说永泰公主死於难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掘永泰公主之墓,墓室得《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碑。有人根据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块骨盆碎片,复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经科学测量与鉴定,认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较之同龄女性骨盆都显得狭小,并结合墓志铭“珠胎毁月”句,断定“永泰公主死於难产”,而非其祖母武则天所杀害。

一说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毒死。永泰公主墓志铭有“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有人判断,“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说明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丧命於利刃后,永泰公主仍孤单生活。“槐火未移,柏舟空泛”,说明焚烧大槐树之火,即杀武延基之事,虽然未波及公主,但她不久亦死去。墓志铭另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句。 “珠胎”为怀孕, “珠胎毁月”当是志文作者隐喻公主被武则天所毁。因身怀有孕,不立斩或杖杀,而缓期逼令服药自杀。这就是“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所谓永泰公主之“守寡生活”。

皇亲国戚金波粒,冷酷无常索香魂。

寻常百姓粗茶淡,挚爱亲情享天伦。

文成公主进吐蕃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雪域高原,佳话千古。西藏之历史熠熠生辉,拉萨之古迹脉脉倾诉。美丽公主深情边陲,冰山雪莲绽放幽香;黄河文明涓涓流向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水交映黄河长江。

文成公主,和平使者。西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完成吐蕃部族统一大业,仰慕唐朝文化,派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访问。并向唐朝求亲,唐太宗不允。吐蕃使者恐无功谎称:唐天子将允公主嫁,吐谷浑王求亲而不决。松赞干布因怨吐谷浑,发兵二十万驱之。侵唐松州,以武求亲。太宗谴侯君集将兵反击,松赞干布乃求和。西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派使者,备黄金珍宝厚礼,到长安去求亲。太宗应允。翌年,文成公主动身前往吐蕃。华夏边疆平和宁静,炎黄儿女幸福安康。

文成公主,身世不详。唐高祖李渊有女儿19,太宗李世民有女儿21,除早夭者,均嫁有名本朝之臣。文献记载,文成公主为“唐宗室女”,当为李姓。按惯例。亲王之女亦会有史籍注明,若以宗室女身份出嫁,或许与宗亲关系较远,其父爵位不会太高。或许“和亲”事关重大,破格封之为公主。尽管如此,文成公主出嫁规格较高,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於河源。松赞干布不疑有他,“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文成公主,美名边疆。传说公主进藏后,建议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命名为“惹萨”,即现今之大昭寺。“惹萨”藏语意为“山羊背上”。最来,“惹萨”被译为“逻些”,又演变成为“拉萨”,成为西藏政教活动中心与“神圣之地”。 相传布达拉宫乃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是普陀罗之译音,意为菩萨居住之宫殿。如今,西藏大昭寺与布达拉宫,仍供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之塑像。

文成公主离故乡,中原文明融边疆。

古往吐蕃唐沟通,今来追忆弱女芳。

平阳公主扬威名

平阳公主,女中豪杰;威武将兵,旌旗猎猎。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不让须眉,独树一帜招兵马;数万红颜,娘子军威天下闻。君不见,娘子雄关今尤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平阳公主,豪气干云。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李渊父子决策起兵,公主见解非凡,让丈夫柴绍速往太原参与,自己则独立於关中组织武装策应。《旧唐书·平阳公主传》记载:“义兵将起,公主与绍交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惧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红颜女子豪气干云,胸中自有十万兵。

平阳公主,巾帼将军。隋末天下大乱,义军蜂起。李渊起兵反隋后,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余人。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公主队伍与父回合围攻京城。后,公主与兄李世民一起荡平西北之隋王朝残余势力,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勋,其军队女子英豪,纪律严明,被称为“娘子军”。

平阳公主,红颜精英。唐军所向披靡,平定关中;高祖因公主独有军功,晋封“平阳公主”,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平阳公主薨。李渊打破旧制,以正式军乐军礼为其送葬。按照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以彰其“伟烈”。相传,山西阳泉娘子关故名“苇泽关”,因公主於此驻兵而今名。娘子关南门之“宿将楼”,桃河彼岸之“点将台”,绵山之“避暑楼”均为平阳公主所建。避暑楼东山坳之小水潭,乃当年公主之洗脸盆。

巾帼英雄胆气豪,腰横秋水艳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儿红装换战袍。

大义公主屏风恨

大义公主,身世浮萍;生於皇家,飘流虏廷。荣华富贵实难守,池台亭榭终自平。遭逢偏伤远嫁无奈事,经历国破家亡凄凉情,目睹盛衰成败如朝露,感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大义公主,爱情不幸。本为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号为千金公主。赵王喜爱文学,与庾信交往甚密,多有唱和之作,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诗才。周大象二年,身不由己,出嫁突厥沙钵略可汉,以其青春年华,充当维持两国友好之工具。才貌双全之公主,岂无爱情。生於皇家,惟有牺牲,听天由命。

大义公主,家庭不幸。出嫁不久,皇室倾崩。时周静帝年幼,执掌朝政之大臣杨坚,趁机篡权,以“禅让”形式,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家国覆灭之时,宗族被杀戮殆尽。摇望故国,怀念亲人,悲痛欲绝,孤苦伶仃。仰望苍天,哀叹遭此又一重不幸。

大义公主,情感不幸。突厥军事力量强大,隋文帝杨坚出於政治利益之需要,对金公主不能不加以笼络,因赐姓为杨,编入杨家宗谱,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望其深明“大义”,维护突厥与隋之友好关系。面对民族大义,面对国恨家仇,痛心欲绝,和睦仇敌。情感折磨,何其不幸。

大义公主,死亦不幸。大业九年隋灭陈,隋文帝杨坚将陈后主宫中一架屏风赐与大义公主。陈之屏风,陈之覆亡,由此联想北周王朝与个人之命运,大义公主写下无限伤感之诗篇:“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隋文帝得知后,大为恼怒。迫使突厥可汗,杀死大义公主。飘泊胡地多不幸,一缕香魂返故乡。

皇家公主荣华世,命运嘘嗟不幸生。

盛衰朝暮浮萍摇,怨诗香魂恨屏风。

解忧公主历沧桑

解忧公主,历经沧桑;和亲边陲,名振四方。西行万里饱艰辛,下嫁三代乌孙王。伊犁河畔,五十余载之风风雨雨;莎车古城,异国他乡之恩恩怨怨。英雄之鲜血,美人之青泪,汇成千古青史悠远绵长。

解忧公主,慷慨边疆。乌孙公主忧郁而死,乌孙王岑陬再向汉廷求婚。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之女儿解忧,仍以公主身份嫁与岑陬。解忧公主丰腴健美,生性爽朗,以英姿气慨,若出征疆场。参与军国大事,堪称运筹帷幄,於乌孙国之政治产生深远之影响。

解忧公主,随俗他乡。岑辄为国王,解忧为右夫人;岑辄死,其堂弟翁归靡即位为王,解忧公主又嫁,生元贵靡等三男两女。翁归靡死,岑辄之子泥靡即位为王,解忧公主再嫁泥靡,生一男鸱靡。乌就屠袭杀泥靡,经过一番较量,乌孙国一分为二:解忧公主之长子元贵靡任大国王;匈奴公主之子乌就屠任小国王。解忧公主共生有四男二女。他们长大成人后分别做了乌孙昆莫、莎车国王、乌孙大将军、龟兹王之妻子等;孙辈与重孙辈也相继为乌孙大昆莫。解忧公主儿孙显贵,被誉为乌孙国母,威震边疆。

解忧公主,经历沧桑。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汉宣帝甘露初年,昔日之及笄少女,已是黄发垂髫。感时伤逝,萧索苍茫,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乃上书请求回国:“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汉宣帝为之动容,乃派人迎归。解忧公主於汉宣帝甘露51年回到长安,此时公主年已七十。红颜出国,白发归来,於西域生活半个世纪,经历四朝三嫁,受尽委屈,可谓历尽沧桑。

太平若为将军定,何许红颜苦边疆。

天若有情天亦老,解忧无奈历沧桑。

乌孙公主悲秋歌

乌孙公主,身世凄凉;汉家和亲,远离家乡。千山万水,伶仃孤苦,汉代远嫁之公主第一人;琵琶声声,悲歌一曲,异国凄凉之女子忆故乡。感天动地之愁绪,秋声起,心感伤。

乌孙公主,汉室宗亲。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本名细君。元鼎二年,汉武帝为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乌孙国,乌孙王昆弥愿与汉通婚。原为闲臣之女,忽为荣耀公主身。武帝钦命细君和亲乌孙,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 “秦琵琶”。明知胡地苦,何为嫁女郎。

乌孙公主,孤苦伶仃。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年纪已老,细君仅与其孙年龄相当。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一年会面仅一、二次,全无温情可言。细君乃汉宗室之女,来自“礼仪之邦”。 相比中原文明,乌孙乃相应落后,穹庐为室毡为墙,以肉为食酪为浆。风俗勉相就,洒泪守空房。

乌孙公主,痛心哀伤。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得到亲人之支援。汉天子回曰:“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汉帝征服匈奴之大业,再次成为岑陬之妻。祖孙共妻俗,细君心哀伤;5年后去世,终生不曾归汉。

乌孙公主,悲秋歌荡。“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血泪为墨之名篇,千古女子之吟唱。或许文姬为之洒泪,或许昭君为之感伤。白居易为之咏叹:“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 黄庭坚为之感伤:“……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公主坎坷路,天涯凄凉人。

秋风瑟瑟秋悲凉,愁云荡荡愁断肠。

路远迢迢路望尽,山高重重山凄凉。

高阳公主情迷茫

高阳公主,痴情悲凉;婚恋经历,毁誉沧桑。美丽任性之公主,或曰骄奢*逸,放荡不羁;或曰执著情爱,蔑视纲常;一代争讼纷纭之传奇女子,一曲哀怨凄婉之情感哀伤。

高阳公主,帝王血统。高阳公主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八女,美丽温柔之玳姬所生,素为太宗所钟爱。帝王深宫之威严华贵,使其养成民间女子绝无仅有之傲慢骄横;大唐盛世之生活熏陶,使其具有无可比拟之雍容才情。高傲之公主,叛逆之性格,或许奠基其艳丽哀婉之悲剧,或许埋下其无法摆脱之祸根。

高阳公主,无缘美梦。位尊高贵之窈窕少女,风流倜傥之翩翩郎君幻梦。郎才女貌之希冀,实乃人之渴望;然则绝望之抗争,却非比寻常。父皇降旨,嫁与名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房遗爱乃纨子弟,不学无术。公主抗争:宁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父皇不许公主无奈,新婚之夜,将驸马阻挡於洞房门外,语之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高阳公主,爱河禅房。或许婚姻不如意之郁闷,或许郊外游猎之机缘,或许冥冥命运之安排,公主巧遇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之辩机和尚。辩机15岁出家,怀著高操之志节,专心佛学,以渊博学识,优雅流利之文采而知名。荒野草庵突现丽如牡丹之佳人,大胆热情之公主,使辩机落入情网,巫山云雨爱河鸿蒙。

高阳公主,情爱忧伤。公主青春之恋情火炽烈,几番幽会辩机深感彷徨,事情败露学术抱负无成,美丽公主之热情,令其心醉难断衷肠。被选为《大唐西域记》之撰写人,使辩机摆脱烦恼。公主为情人之光荣使命,含泪应允暂不分心情郎,临别赠与玉枕,岂料或从天降。盗贼赃物源於僧房,和尚玉枕华贵闺香,“奸情”之凭证,令太宗怒发冲冠,判辩机腰斩极刑血染刑场。《瑜伽师地论》之五十一卷至八十卷译文成为辩机绝笔。公主揪发捶胸,咬破衣裳,饮食惧废,如疯若狂。公主之魂魄,已伴随辩机消逝远方。

巫山云雨入禅房,藩篱情深卧鸳鸯。

辩机腰斩刑场日,长歌当哭美娇娘。

[大唐情史裏的事竟然是事实啊。]

想起大唐情史,是唯一一部我一边骂一边还要看的电视啊。

宁国公主恨无奈

宁国公主,富贵荣华;祸起萧墙,难以为家。骨肉相残之情感折磨,忠义颠倒之风云变换;颠沛流离之烽火烟尘,夫君罹难之无奈泪花。一代显赫之公主,父兄侄儿均为帝王,却难圆平安温馨之荣华。

宁国公主,於归孔佳。明太祖朱元璋之女,父皇宠爱,精选驸马。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梅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善骑射,当世皆荣之。太祖临崩,尝有遗嘱,委托梅殷力扶幼主太祖崩,其长孙建文帝即位,遂召入朝,商决军事,委以大任。宁国公主贵为皇姑,夫君文韬武略,夫妻何等富贵荣华。

宁国公主,无奈国家。其兄燕王举兵,夺侄天下。国乱家乱,一方为皇帝亲侄与夫君,一方为同胞兄长,刀兵相见,公主心乱如麻。建文帝命其夫将兵四十万,驻守淮上,防扼燕军;命公主致书燕王,责以君臣大义,燕王不答。燕王至淮北,贻公主书,命迁居太平门外,勿罹兵祸。公主亦不答。国乱讨贼,贼为兄长,骨肉相残;家乱争斗,血染山河,尸横遍野。公主惶惑,何以为国,何以为家?

宁国公主,魂思驸马。燕王破南京,夺帝位,是为永乐帝。其时驸马梅殷,尚驻兵淮上。遂迫令宁国公主,啮指流血,作书招殷。殷得书恸哭,并问建文帝下落。来使答言出亡。殷喟然道:“君存与存,我且忍死少待。”乃偕来使还京,永乐帝闻殷至,下殿迎劳道:“驸马劳苦。”殷答道:“劳而无功,徒自汗。” 永乐帝默然,心中不乐。后称殷畜养亡命,与朋邪诅咒等情,别命锦衣卫执殷家人,充戍辽东。永乐三年,召殷入朝,暗命迎接殷驾,至笪桥将殷挤入水中溺死。公主闻噩耗,趋入殿中,牵衣大哭,美满姻缘,何为苍天所不容?

寻常百姓粗茶淡,帝王富贵燃斗箕。

公主深宫恨无奈,夜夜梦魂泪沾衣

金城公主多舛难

金城公主,宗室名媛;金枝玉叶,远嫁吐蕃。生於帝王之家,命运坎坷多舛;历经坎坷之路,几遭情感折磨。背井离乡,饱经凄苦,一代公主富贵云烟迷幻,柔弱女子苦涩其心伤悲。

金城公主,出身名门。文成公主乃唐朝最后以无名宗室之女和亲,金城公主实为和亲公主之真实“帝女”身份。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为雍王李守礼之女。李守礼其父为章怀太子李贤,即高宗李治第六子,中宗与睿宗之兄。《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县,“帐饮,引群臣及虏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嘘欷,为赦始平县,罪死皆免,赐民徭赋一年,改县为金城,乡曰凤池,裏曰怆别。”再以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送往吐蕃。

金城公主,和亲波澜。公主入藏,本为嫁与吐蕃年轻英俊之王子善擦拉温,岂知王子迎亲途中,宾士坠马,命丧黄泉。相传,公主行至汉藏两族交界处,闻之噩耗,悲痛无奈孤影自怜,宝镜从手中滑落,摔成两半,变成两座山,此乃青海境内之日月山。王子虽死,其父还在,无奈和亲之使命,只得继续艰难之旅,阴错阳差嫁与本应为其公爹之藏王赤德祖赞,作一偏妃。

金城公主,痛子哀伤。公主生王子赤松德赞后,引起没有生育之大妃子纳朗嫉恨,趁公主分娩时抢走婴儿,外宣称孩子是她所生。儿子被别人据为己有,公主悲痛欲绝。史料记载,金城公主於不梳不洗中熬过无数不眠之夜。历时一年有余,经过诸多磨难,公主方与儿子团聚。身心受到伤害之金城公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命运坎坷,於吐蕃生活未及三十年而逝。

宁德市汉语方言分布情况比较复杂。根据方言内部的异同,宁德方言属闽海方言群中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区。古田、屏南两县属于闽东南次方言南区;蕉城区和霞浦、周宁、柘荣、寿宁、福鼎、福安等7县(市),属于闽东北次方言区。闽东方言福州话在南片区可自由交际,北片区各市(县、区)人也能基本听懂福州话。霞浦话在北片区的周宁、寿宁、柘荣等县可自由交际,蕉城、霞浦、福鼎人也能基本听懂霞浦话。闽东方言北片区各县(市)没有像福州话韵母那样的变韵现象。福安话语音浊重,语调偏硬;福鼎话轻清、绵软。

同时,境内有一些地方形成区外方言岛。蕉城区飞鸾镇的碗窑和礁头村(共3000多人)讲闽南话;霞浦县的三沙镇和水门、牙城两个乡镇的部分村庄,以及下浒、柏洋、长春等乡镇的少数村庄(共约7万多人)讲闽南话;福鼎市的沙埕、前岐、店下、白琳、点头、贯岭、俞山、叠石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共13万多人)讲闽南话;还有柘荣县的乍洋乡和东源乡的少数村庄(约500多人)也讲闽南话。全地区约有21万多人讲闽南话。闽南话是宁德境内第三大方言。还有少数地区形成汀州话(客家话)方言岛和莆仙话方言岛。古田县风都镇的后溪、珠洋两个村(约5000人)讲客家话,霞浦县柏洋乡利埕村福鼎楼自然村300多人)讲客家话,柘荣县城郊倒龙山村( 100多人)讲客家话。此外,福安市社口镇首笕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和点头镇观洋村以及寿宁县西南部边境个别自然村讲客家话。霞浦县溪南镇岱屿村(100多人)讲莆仙话;福安市下白石部分村庄(400多人)讲莆仙话;福鼎市沙坦镇澳腰等村庄(数百人)讲莆仙话。

闽东方言南片的福州话在境内少数地方形成方言岛。福鼎市秦屿镇(3 5万多人)全讲福州话;霞浦县的海岛乡和柏洋乡的北岐村、长春镇的计米村(共1 4万多人)讲福州话。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一些县的边界村庄讲邻县方言。屏南县西北部岭下乡的富竹、上楼、东峰、上梨洋、葛畲等村因与闽北的建瓯市毗邻而讲属于闽北方言系统的建瓯话,周宁县的西北部与政和县接壤的泗桥乡的赤岩、洋尾、洋尾弄、吴厝坑、吴厝坪和纯池镇的前溪等村庄讲属于闽北方言系统的政和话;霞浦县的东冲半岛与罗源县的鉴江镇隔海相望,该县北壁乡的东冲、上岐、下岐几个村讲罗源话。 境内传统男女婚嫁通常由“议婚”、“嫁娶”、“闹洞房”、“下厨房”和“回门”几个环节组成,有中国古代婚姻六礼遗留的痕迹。而“嫁娶不亲迎”是闽东婚嫁礼俗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经过家长物色,或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倘女方父母表示同意,“合婚”认为男妇生庚无“冲”、“克”后,男、女双方家长就聘金、聘礼妆奁、婚期等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由男家择吉日送礼到女家,婚事就算定下来,俗称“小定”。“小定”后男家再次选择吉日,送乾坤贴、聘金、聘礼、布料至女家;女家回送以糕果、新郎布料,为大聘,俗称“大定”。送过聘礼后,男家将选定的结婚日期写在红纸上通知女家,俗称“送日子”。迎娶,这一天晚上,新郎、新娘各自设祭拜祖宗。新娘还得向其亲属长辈行拜别礼。

迎娶之日,女家设午宴请亲友,俗称请“出门昼酒”。男家摆酒席遍请亲友,俗称请“新妇酒”。午宴后,接亲队伍前往女家(新郎不必亲白前往)。花轿到达女家,新娘凤冠霞帔,盛装而待,上轿前必须伤心哭嫁,以避凶煞,并与兄弟举行“分家契”仪式,最后由全福的长辈搀扶上轿。并由小舅小姨伴送新娘前行,俗称“送媳妇”(蕉城区风俗,送亲的小姨特别多,少则4人多则12人)。花轿大抵天黑到达男家,再由男家全福长辈出来,揭去轿门上的“轿前符咒”,点火焚化,然后开启轿门,“正中姑”(全福小女孩担任)请新娘下轿,再由“伴娘妈”(通晓当地婚姻礼仪的老妇)搀扶到大厅,等待举行拜堂成亲大礼。当花轿到男家大门口时,新郎及其父母兄嫂都必须上楼回避,以示身份尊上,将来镇得住新娘。经“子弟官”手提“风雨灯”(全福小男孩担任)来回上楼三次相请,新郎身着长袍头戴礼帽下楼与新娘一道拜堂,三拜九叩礼毕,新娘由全福长辈持喜烛、捧“斗灯”(内置大米、红蛋、镜子、剪刀、尺子、筷子、戥秤、点燃灼油灯并围上红纸的红漆圆形木斗--即俗称“斗灯”)缓步引入新房,新娘进入新房后端坐床沿,让人观睹,俗称“瞧新妇”。拜堂后,大厅上再次摆起酒宴请亲友,俗称“请接亲酒”。一般午宴的“新妇酒”宴请女宾,晚宴的“接亲酒”宴请男宾。

“接亲酒”后,另备一桌精美丰盛的筵席,俗称“佳期酒”,赴席者多为预先选好的父母双全的全福青年,喝“佳期酒”和“闹洞房”往往间杂进行,通常“闹洞房”要闹三次以上,直至拂晓(也有是夜送房的)。

迎娶次日,天一亮新娘便在“伴娘妈”的引领下进厨房行“下厨礼”,当天新娘还得参拜亲属长辈,行“见客礼”。当夜,“伴娘妈”备办糖茶、点心两份送入新房请新郎、新娘一道吃用,俗称“送房”。

迎娶第三天,新郎须陪伴新娘同往岳父家,即新娘“回门”,新郎做女婿”。女家要摆“女婿酒”宴请女婿,于当日返回男家,至此整个婚姻礼仪才告结束。 春节,俗称大年,是民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境内各地春节团拜日子也有差异。初一是福安贺年日,家家必备冰糖茶、米饼、糖饴、水果,热情待客。正月初二,是福鼎、柘荣和古田拜年日。福安初二是“白年日”(祭奠死者的日子),忌来客串门。霞浦则有吃新年饭祭奠死者的习俗,故忌讳初一、初三、初四有客登门。

民间春节庆祝活动到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达到高潮。街市上张灯结彩,有“迎铁机”、“驮故事”(由若干儿童扮演神话戏剧人物,分别坐在人肩上)、“踩高跷”等,鱼龙灯舞,管弦乐奏,锣鼓鞭炮铳声震天动地,狂欢直至深夜。乡村人家则在家门口点篝火,尽情娱乐,并于篝火中留取火种,俗称“燃炬”。正月十八日夜,城内各境龙灯沿街荡舞,号称“龙洗街”。民国间渐废,仅存民间小规模神事娱乐活动。元宵之夜,有举办折枝诗唱,燃放焰火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元宵之夜常由单位举办灯谜诗唱、游园等文娱活动。直至过了元宵节,心理上的“做年”才告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420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