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皇帝儿子简介

李世民皇帝儿子简介,第1张

恒山王李承乾: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极为宠爱和最为器重的儿子。

李承乾3岁时,唐太宗便让长孙皇后的侄子长孙家庆担任了他的侍读,承乾5岁时,唐太宗又让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秦王府十八学士教导儿子儒学经典。唐太宗即位后没多久,就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皇太子。从贞观4年起,唐太宗便开始让李承乾处理朝中庶务,以及在自己居丧或离京时担负起监国的重任,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小小年纪却干得相当出色。

李承乾生病后,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下旨请了天竺高僧波颇与道士秦英来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承乾祈福。

又为了不让儿子太辛苦,唐太宗特别准许承乾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贞观8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贞观9年,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通宵达旦的宴饮甚至还被褚遂良上谏了一番。贞观12年,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贞观13年,唐太宗在东宫为李承乾设立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会借此机会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贞观15年,唐太宗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朝中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贞观16年,唐太宗有下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但这时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渐长以及患了足疾,开始变得叛逆起来,不过是因事对父亲不满,就敢任性大胆到一连几个月不上朝,而唐太宗不仅对此没有任何的指责与批评,还特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对不会废太子的。

就算后来李承乾犯下了谋反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愿杀了这个儿子,朝中大臣也没人敢说太子谋反按律当斩之类的话。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唐太宗的心意,最终谋反案的一干从犯全部被赐死,身为主犯的李承乾却保住了性命,只被废为了庶人。而来济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任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至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李承乾虽然被废,但唐太宗为了儿子将来的安危考虑,在立新太子时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由,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贞观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唐玄宗开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楚王李宽:

生母后宫某氏,武德年间过继给唐高祖李渊之子李智云为后,被封为从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贞观初年唐太宗追封李宽为正一品的楚王,因为无后,国除。

郁林王李恪: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待遇最差的一个。

李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赌博这样的小错,就连续2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李恪还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刘旦(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而李恪犯的这些错误与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在史书上还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记载,互相印证。

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唐会要》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贞观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给李恪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而唐太宗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不仅是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而且唐太宗只对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对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

还有人试图将李恪当不上皇帝的原因归结为是具有前朝血统的缘故,不过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李恪的两朝血统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历史上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么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为唐太宗的庶长子,与唐高祖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为三公,永徽四年又与李元景因谋反案被杀。

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时追赠李恪为司空,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的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也没有记载,而且因为一同谋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濮王李泰: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宠爱的儿子,各种得宠事迹在史书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李泰刚出生就被封为宜都王,次年又进封为正一品的卫王与上柱国。贞观2年,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头衔外,李泰还是雍州牧与左武候大将军(这是贞观时期李泰独有的殊宠,除了李泰之外,只有李治有这样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侯大将军)。

贞观7年,与李泰同龄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仅长期没让李泰去封地,甚至还下诏让李泰搬进武德殿居住,被魏征谏止。不过唐太宗因为疼爱儿子而做出的种种出格举动,并没有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劝谏而就此作罢。

有一次李泰对父亲抱怨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对自己不够尊重,结果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是因为对李泰的私爱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对这只青雀的宠爱依然是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又因为李泰爱好文学,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至于大名鼎鼎的芙蓉园,与东都洛阳中尽占了惠训坊一坊之地的大宅,都是唐太宗赐给宝贝儿子的,而李泰于洛阳都城修建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也因此驰名于世。

贞观14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长安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说到李泰的这座府邸,早在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住之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

贞观15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

唐太宗不仅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不说,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就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如此鸿雁往返数次。就连李泰的长子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别宠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宫中抚养,并赐名为“欣”。

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见圆滚滚的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虽然不得不贬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诏书中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就在李泰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唐太宗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三个兄弟的两全之法。”

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对此十分伤心,特别以最隆重的丧葬规格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谥曰恭,还为之辍朝,又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并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本人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绝妙的行书、草书,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

而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

庶人李祐:

生母阴妃。李祐十分喜欢和一群小人厮混,还经常狩猎无度。由于李祐的表现十分不好,唐太宗认为是齐王长史薛大鼎教导无方,于是将权万纪任命为新的齐王长史。

贞观10年李祐改封齐王,受到舅舅阴弘智(担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 )的挑拨,私下招募壮士意欲谋反。而唐太宗见李祐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几次写信责备李祐,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像当初的薛大鼎那样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过。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李祐射杀了自己的长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号召众人抓住李祐,士兵们却纷纷响应。于是杜行敏带兵包围了李祐等人,堆积柴草准备点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党羽全部被杀,李祐被带回京城赐死,并被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

蜀王李愔: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唯一被骂作禽兽不如的。

贞观10年李愔改封蜀王,担任益州都督一职。也许是李愔还未之藩前就表现得不好,再加上之藩后表现得也很不好,所以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实封,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

不过李愔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有所收敛,仍常常在封地上毫无理由地殴打县令,又因为打猎无度,在庄稼地上肆意践踏,惹得当地百姓是怨声载道。他的属下杨道整曾谏言阻止,结果被李愔从马上一把拽了下来,好一顿捶打。而在听闻了李愔种种胡作非为的事情后,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员,以及400户实封,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愔就因为肆意妄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弹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对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说道:“蜀王打猎过度,侵扰百姓民生,他的县令、典军也经常无罪被罚。别人阿谀奉承他,他就高兴,别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发怒,这样的人作为一州长官,又如何能够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弹劾,朕实在是引以为耻。”于是李治召见曾极力劝谏过李愔的杨整道,将之任命为匡道府折冲都尉,并赏赐一番,同时又将李愔贬为了黄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为连坐李恪的谋反案被黜为庶人,后来又改封为涪陵王,不过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这对于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李愔先前无论如何被贬,总要担任一州长官的职务,如今李愔没了刺史的职衔,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庄稼总是无缘无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员更不用时刻提心吊胆着会被无故殴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准许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对这位徒有王子皇孙之名的蜀王仁至义尽了。

蒋王李恽:

生母王氏,贞观10年改封蒋王,封为安州都督,赐实封800户。李恽离开安州的时候器物服饰装了四百辆车,当地百姓不堪他的压迫,李恽因此被弹劾,但唐太宗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错,因此赦免了他。

李恽与滕王李元婴是宗室中出了名的贪财暴敛,有一次唐高宗赏赐宗室各位亲王五百段帛,唯独没给李恽和李元婴二人,而是说:“滕叔、蒋兄能够自取财物,不需要赏赐,我就给你们一人两车麻来串钱好了。”李恽与李元婴闻言十分惭愧。

上元年间,有人诬告李恽意欲谋反,李恽害怕之下自杀身亡,唐高宗对此十分伤心,一怒之下将诬陷李恽谋反的张君彻等四人全部诛杀,然后追赠李恽为司空、荆州大都督,并将他陪葬昭陵。

越王李贞:

生母燕德妃,是唐太宗比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

李贞少善骑射,对文史颇有涉猎,也颇有才干,当时的人将越王李贞与纪王李慎并称为“纪越”。但李贞容易听信谗言,正直的官员经常因此被贬斥,李贞还纵容仆人侵掠自己治下的百姓,所以人们钦佩他的才干但十分鄙夷他的行为。

唐高宗逝世后武后临朝,为了安抚李唐宗室,武后将李贞封为太子太傅(东宫三师中的第二级),但李贞与韩王李元嘉等人密谋反武。恰逢武后将要前往明堂举行大享礼,李元嘉便写信告诉李贞:“大享之际,武后一定会让人密告我们谋反,然后借机处死我们,我们李家子孙将在劫难逃。”李元嘉的儿子李撰也伪造了一封唐睿宗的文书给李贞的儿子李冲,文书中以皇帝的口吻声称:“朕已被幽禁,请诸位皇叔前来相救。”于是李冲也伪造了一封皇帝的文书,说武后要颠覆李唐社稷,篡位登基,于是发兵前往神都洛阳,但别的亲王都没有响应,只有李贞因为是父子的缘故一同起兵前往。

但李贞起兵不久后就听到了儿子李冲兵败的消息,害怕之下想要收兵请罪,这时上蔡县令傅延庆招募到了两千余名勇士,李贞这才重新鼓起了起兵抗敌的勇气。但李贞临时任命的那些官员都是被李贞所胁迫的,根本毫无斗志,惟有汝阳县丞裴守德是与李贞一条心。事实上也正因为裴守德骁勇善战,所以李贞早在起事之前便将女儿良乡县主许配给他为妻,将他视为心腹,并委以重任。

等到武后派出了十万平叛大军后,李贞等人便开始一路溃败,李贞大惧之下闭门自守,最后喝下毒药而死,裴守德和良乡县主也一起自缢而死。平叛大军攻破城门后,将李贞父子和裴守德的头颅割下来,送到洛阳,枭首示众。

李贞的几个儿子要么是连坐父兄的谋反一起被杀,要么是流放岭南后病死了,无一幸免于难。唐玄宗开元4年,追复李贞的官爵,并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为沈国公,另外选择了夔国公李琳(唐高宗之孙、许王李素节之子)继承嗣越王的封号。但李琳继承王位没多久就病死了,于是越国国除。

唐高宗李治: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溺爱的儿子。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粮食,随后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贞观5年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7年,唐太宗将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并州太原府封给了这个小儿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从小就很聪慧,对父母也十分孝顺,唐太宗曾经考察他对《孝经》的理解,李治是对答如流,唐太宗闻言更是高兴万分。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年仅七岁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不过幸运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爱弥补了这个最疼爱的小儿子,他没有因为妻子的去世而让李治出宫或在皇宫某处单独居住,而是将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寝殿一同照料,于是《唐会要》上便留下了这样一笔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褚遂良也亲口说过:“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而放眼整个大唐王朝,被皇帝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钟爱与殊荣!

不过唐太宗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并不止于此。在李治已经遥领并州都督的情况下,唐太宗又加封他为右武候大将军。贞观16年,李治更是连自己的封地都没去就直接上朝参与政事了。对此,史书上特别用了“特深宠异”这四个字来形容唐太宗对李治的溺爱之情。

贞观17年太子李成乾被废,为了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李治为太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李治的宠爱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说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长子李忠出生,虽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兴,不仅在宴会上“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将宝贝儿子安置在自己寝殿的一侧,尽管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也没有让他按制出宫居住或住到东宫去。直到贞观十八年刘洎上书,唐太宗这才令刘洎和岑文本同马周按日轮流前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结果维持了没多久,唐太宗又让儿子回到了身边,贞观二十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书,唐太宗这才答应了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一半的时间仍留在自己身边。

贞观19年唐太宗亲征高丽,李治身为太子留守后方。自幼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连日哭泣,唐太宗便对他说道:“你自幼在我身边,像婴儿一样,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机锻炼一下,为什么要哭呢?”李治则回答道:“我7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你一直把我带在身边,朝夕相处,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想到我们要分开,我就忍不住伤心。”唐太宗闻言也泪流满面。于是唐太宗为了彼此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状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李治还要求父亲在收到他的信后要立即回信。

不仅如此,李治在听说唐太宗征战期间一度距离“贼城不逾百步”后,紧张到“魂飞胆战,莫知自处”,连忙向自己的父亲表示“伏愿思宗社之重,以亿兆为心”,告诉他打仗别那么勇猛,做儿子的很担心。于是唐太宗立即回了一封《克高丽报皇太子书》,表示自己自从收到他的信后,因为想着自己的儿子会担心,“所以不执斧钺”,而且“此后必不亲行阵,勿为忧虑也。”

而且就在唐太宗亲征高丽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对依依不舍的爱子,唐太宗就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不到我们父子二人再相见的时候,我绝不会换下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这件衣服是穿脏了又穿破了,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换一件,他却死活不肯答应。后来唐太宗听说李治正在赶来迎接自己的路上,于是迫不及待地带领三千护卫率先飞奔进入了临渝关,途中正好与李治相遇,直到此时李治进献了新衣服,唐太宗这才换下了身上这件已经穿烂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辽回来后又准备巡幸灵州,本打算带着李治一起前去,结果张行成上疏说:“臣听说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灵州,不过臣认为与其陛下因私爱而让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时让太子留下来监国,接待百官商议朝政决断众事,熟悉朝廷事务,这样既可安定京师重镇,而且又可向四方显示太子的圣德。”唐太宗认为他说的有理,便将他加封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23年,唐太宗驾崩,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后开创了有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在位34年间,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人口持续增长;大唐版图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仅对西北和海东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乱,就算是对吐蕃的作战有所失败,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稳定了对吐蕃的态势。

至于所谓的李治晚年被武后把持朝政的问题,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后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后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刘晟(920年—958年9月18日),原名刘弘熙,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皇帝,南汉高祖刘龑第四子,南汉殇帝刘玢之弟。

刘晟原封晋王,南汉帝刘玢即位后骄傲奢侈,不理政事,荒*无道,并且猜忌诸弟,刘晟因此有政变之意。南汉光天二年(943年),刘晟杀兄刘玢自立,改元应乾。刘晟生性荒*暴虐,得志之后,专门用威势刑法统治下民,多诛灭旧臣以及自己的兄弟、侄子,将侄女收入后宫。又任用宦官、宫女为政,使南汉国力日益衰弱。乾和六年(948年)刘晟派兵攻南楚,不久南楚内乱,乾和九年(951年)趁南楚为南唐所灭之际,占有南楚岭南之地。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平定江北,刘晟恐慌,派人到后周京师朝贡,但被南楚所拦住,企图未能实现。

乾和十六年(958年),刘晟在城北选定墓址,修建陵墓,刘晟亲自视察。同年秋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谥号文武光圣明孝皇帝,庙号中宗,陵号昭陵。子刘鋹继位。

弑兄即位

刘晟,初封勤王,后改封晋王 。大有十五年(942年),其父刘龑去世,其兄刘玢即位。刘玢即位后,多行荒*暴虐之事,大家都憎恶他。光天二年(943年),刘晟便与弟弟越王刘弘昌等人共同弑杀刘玢,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应乾 ,以刘洪昌为兵马元帅,总管政事,刘洪杲为副元帅,刘思潮等被封为功臣。刘晟杀兄刘玢后,名不正言不顺,怕众人不服,就用酷刑来服众。后来刘洪杲多次要求讨伐逆贼,暗中劝刘晟杀掉刘思潮以消除非议。刘晟大怒,让使者半夜召见刘洪杲进宫。刘洪杲知道难免一死,就请使者稍待,洗净身体,到佛像前说:“洪杲一念之差,投生王宫,今天被杀了!愿后代投胎民家,免遭屠杀。”挥泪与家人诀别,然后赴召,去了即被杀。同年冬,刘晟在南郊祭天,改年号为乾和,群臣尊他为大圣文武大明至道大光孝皇帝。 

杀臣诛弟

乾和二年(944年)夏,派刘洪昌到海曲拜祭襄帝陵,到昌华宫,刘晟叫强盗杀死刘洪昌。自从刘晟杀死刘洪杲后,便与诸弟有了心病,刘洪昌最有才干,刘䶮欲立他为帝,刘晟十分忌恨,故先害死他。镇王刘洪泽镇守邕州,政绩不错,这一年凤凰在邕州现形,刘晟恼怒,毒死刘洪泽,其余弟兄相继被害。 

乾和三年(945年),杀死弟刘洪雅,又杀死刘思潮等五人。刘思潮等死后,陈道庠害怕,忐忑不安,其友邓伸把荀悦的《汉纪》送给他,陈道庠莫名其妙,邓伸骂道:“蠢材!韩信被杀彭越被剁,都在这本书中!”陈道庠醒悟,更加害怕。刘晟听说后大怒,把陈道庠、邓伸抓进监狱,后杀害于市,灭其九族。任右仆射王翻为英州刺史,又在路上让人杀了他。乾和五年(947年),刘晟在一日之内将诸弟刘洪弼、刘洪道、刘洪益、刘洪济、刘洪简、刘洪建、刘洪暐、刘洪昭全部杀害。 

求婚南楚

乾和六年(948年),刘晟派工部郎中、知制诰钟允章到南楚求婚,南楚没有答应。钟允章回来后,刘晟说:“马公还能再统治南方吗?”当时,马希广刚即位,马希萼在武陵起兵,南楚大乱,钟允章说可进攻南楚。刘晟便派其巨象指挥使吴珣、内使吴怀恩攻打贺州,攻破贺州后,南楚军来救援,吴珣在城下挖大坑,用苇席盖住坑口,席上撒土,南楚军来到城下,全部陷入坑中,死亡数千,南楚军败走。吴珣等又攻桂州和连、宜、严、梧、蒙五州,全攻下来,抢掠全州而回。 

醉杀伶人

乾和九年(951年)冬,又派内使侍潘崇彻攻打郴州,南唐的兵在那里,与潘崇彻遭遇,在宜章大败南唐兵,夺取郴州,占有南楚岭南之地。刘晟很得意,派巨舰指挥使暨彦赟带兵入海,掠夺商人金帛充实宫殿,故当时刘氏有南宫、大明、昌华、甘泉、玩华、秀华、玉清、太微等宫,共几百座。宦官林延遇、宫人卢琼仙,内外专横胡乱杀人,刘晟不反省。常夜间饮酒以至大醉,把瓜放在伶人尚玉楼颈上,拔剑斩瓜来试剑,同时砍掉脖子。第二天酒醒,又叫玉楼侍候,左右说已被杀了,刘晟只叹气而已。乾和十年(952年),湖南王进逵率兵五万联合奚谷洞蛮人攻郴州。潘崇彻在蠔石石击败王进逵,杀敌万余人。

封子招降

乾和十一年(953年),刘晟病危,封其子刘继兴为卫王,刘璇兴为桂王,刘庆兴为荆王,刘保兴为祥王,刘崇兴为梅王。

乾和十二年(954年),刘晟下田耕作。时交州吴昌浚派使称臣,求赐节钺。吴昌浚,是吴权的儿子。吴权自刘龑时占据交州,刘龑曾派刘洪操攻打,刘洪操阵亡,就放弃了进攻。吴权死后,其子吴昌岌即位,吴昌岌死后,其弟吴昌浚即位。吴昌浚即位后,便向刘晟称臣。刘晟派给事中李玙携带旌旗招安,走到白州,吴昌浚叫人止住李玙说:“海盗作乱,道路不通。”李玙不敢前行。同年刘晟杀其弟刘洪邈。 

贡周去世

乾和十三年(955年),刘晟又杀其弟刘洪政,这样刘龑的诸子被诛杀殆尽。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平定江北,刘晟这才恐慌,派人到后周京师朝贡,但被南楚所拦住,使者过不去,刘晟忧虑万分。刘晟曾说过知晓占星术,同年六月在甘泉宫观天,牛女星间有月食,刘晟自看占星书,立即丢到地下,叹道:“自古以来有谁能不死吗!”从此彻夜放纵饮酒。 

乾和十六年(958年),在城北选定墓址,修建陵墓,刘晟亲自视察。同年秋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谥号文武光圣明孝皇帝,庙号中宗,陵号昭陵。其子刘鋹即位。

清朝皇子的儿子纳福晋是要通过皇帝的允许的。

清制规定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侧福晋冠服比嫡福晋降一等)。亲王、亲王世子、郡王其他未经册封的侧室,凡生有子女者,可每年一次由宗人府汇奏请封侧福晋,经过皇帝的认可后,由礼部册封(康雍时期,亲王可封侧福晋两人,郡王封侧福晋一人。乾隆时定亲王封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封侧福晋三人,奉特旨赏给者不拘额数),咨送礼部都入册(见于《大清会典》)。

顺治十七年(1660年)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亦用以封蒙古贵族妇女。 此时只有福晋和侧福晋之分。在此时和之前,侧福晋与嫡福晋都是王爷的正妻,侧福晋最低也算平妻,不过是嫡福晋身家更显赫一些,但二者的子嗣皆为嫡出。

清朝的后妃制度于康熙帝时才大致完备,福晋、格格制度也于此时完成,至此后妃不再有福晋、格格一称。定制后,福晋一词专称正室,侧室称侧福晋。为了强调福晋的嫡妻地位,又称其为嫡福晋,嫡侧有了明确区分,嫡出专指嫡福晋的子嗣,侧出则是侧福晋的子嗣。但是即便如此,侧出也不等同于庶出,侧福晋是有身份有朝廷认证的女人,她的身份是要远远高于庶福晋及侍妾的,侧出子嗣的地位也要远远高于庶出子嗣。

扩展资料

亲王、郡王的妻妾称谓有嫡福晋、侧福晋、庶福晋、格格之分。凡正房为“嫡福晋”(将正房称为嫡福晋,又有强调“第一夫人”之意),侧室为"侧福晋"、庶福晋,为侍妾(非正式的称呼)、格格,为最低阶侍妾。

在清朝入关之前,嫡福晋和侧福晋的区别并不大,都是出身名门的女子,只不过嫡福晋的出身或其他方面更好一些,才能拥有女主人的身份地位。但是嫡福晋和侧福晋都是被作为妻子对待的,一个相当与正妻,一个是平妻,所生子女的地位也相同,都是嫡出。而庶福晋则是侍女或女奴之类的身份,相当于妾,地位远远不如侧福晋,所生子女根本不能与嫡福晋和侧福晋所生子女相提并论。

清朝入关之后,嫡福晋的地位才被突出,但侧福晋的子女却仍不是庶福晋所生子女可以比较的,地位也不同。侧福晋也是受正式册封的,身份一般也不低。庶福晋没有册封,身份很低。以亲王为例,亲王嫡福晋所生子(除世子外)封不入八分辅国公,所生女封郡主;侧福晋所生子封二等镇国将军,所生女封郡君;媵妾(俗称的庶福晋)所生子封三等辅国将军。

-福晋 (满人及清代皇室宗亲贵族妇女封号)

在东晋时期有一位白富美,名为郗徽,名字倒有些韩剧女主的范儿,她祖上是东晋名士郗鉴、郗愔,郗愔就是王羲之的妻弟,官拜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她祖父和父亲都是南朝宋国的大官,母亲是南朝宋文帝的女儿浔阳公主,家世不可谓不显赫。

而郗徽本人也是妥妥的才女,史书记载她“幼而明慧,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无不闲习”,聪慧早熟,擅长隶书,喜欢读史书,女工也是强项,而且姿颜秀丽。

所谓一家有女,百家求,拿着白富美剧本出生的郗徽,当然也免不了家中门槛被媒人踏破的命运。

而且,当时求娶的人中,还有皇帝、王爷这样的霸道总裁。

南朝宋后废帝刘昱想娶郗徽为皇后,一般人遇到这种美事,还不赶紧跪下叩谢皇恩浩荡吗?

但是,对于真·豪门郗家来说,这种美事谁要谁拿走,反正他们是不稀罕。

郗徽和她的父亲都认为刘昱暴虐,不是良配,果断拒绝了这门亲事。

皇帝求亲,还敢拒绝,这样的底气,当然是源于一家名流的底气。

后来,安陆王萧缅也想娶郗徽为王妃,郗家以郗徽“有疾”推辞了。

皇帝来都不行,何况是王爷。

郗徽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她要嫁的人必须是一个乱世英雄,有惊世之才,也有治世之能,她一直在等待这样的人出现。

不久,她的意中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了。

神童萧衍,当时的萧衍不过是一个地方官,看不出有什么前途,但是郗徽看中了他。

郗家也不是趋炎附势的家族,对于女儿看中的女婿并无二话,也没有阻拦女儿的决定,这样开明的家族可以说在古代是绝无仅有的。

郗徽和萧衍成婚后,跟着萧衍一起去了雍州赴任,萧衍是去跟北魏作战的,战场凶险,郗徽此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她对丈夫的能力抱有巨大的信心。

原本一对璧人,郎才女貌,本是一段天作之合,但是因为郗徽接连生了3个女儿,没有为萧衍生下儿子,迫于无奈,只好为萧衍纳了年轻美貌的丁令光为妾。

都说三人行必有损伤,萧衍有了美娇妻,当然精力就被分散了一些,对正妻郗徽的关注肯定是会减少的。

而郗徽也开始性情大变,变得尖酸刻薄,无故苛刻丁令光。

说起来,丁令光也是官宦人家的千金**,每天被郗徽呵斥,要求她每天舂米五斛,但是,面对苛责,丁令光并没有怨恨主母,反而越发恭谨温顺,让郗徽挑不出毛病来。

这下两相对比,一个是年老色衰、尖酸刻薄的正妻,一个的年轻娇嫩、低眉顺眼的小妾,是个男人都知道要选哪个啦。

恶性循环下,郗徽逐渐抑郁了,终日郁郁寡欢,结果32岁就因病去世了。

一代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而萧衍也算有良心,当了皇帝以后就追谥郗徽为德皇后,并且此生都未立皇后,也算是对郗徽早年一路追随的报答了。

原本是一个拿着女主剧本出生的白富美,在命运的捉弄下,早早去世,如果她不是庸人自扰、作茧自缚,她就能亲眼看到萧衍登基为帝,与他携手并肩,成为皇后,这才是一个女主剧本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是,命运无常,因为生不出儿子,性情大变,让自己沦为宅院里目光短浅的妇人,生生把自己作死了,让人不胜唏嘘。

惠宗秉常的皇后被邻国使者毒杀,儿子之所以却向邻国求亲,其实是因为惠宗秉常的皇后为了权利,娘家也不要了,而且在当时儿子和皇后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导致皇后被邻国使者毒死,儿子却漠不关心。我们除了母子关系之外,还是权力的竞争对手,自然不是你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状态。

西夏惠宗秉常的皇后小梁氏,在他儿子成为皇帝之后,后面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奇葩的太后,都叫她小梁太后,而这个太后混到了那种被毒杀的地步,也是因为她自己的性格所影响的。小梁太后她的命确实十分的好,毕竟亲爹是夏国国相,亲姑妈是夏国执政太后,可知她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而小梁太后是一个非常爱权力的人,简直就是爱权如命,而且在当时她觉得她哥哥太不识相,会连累到她自己,因此她就开始限制哥哥的兵权,而她就把她哥哥弄得不高兴了,就在考虑要不要将自己的妹妹的权利夺过来,看出小梁太后确实是一个十分爱权力的人,连亲人也不放过。

不仅如此她和自己的儿子关系也不太好,本身作为皇帝对皇权的支配是天经地义,哪怕再不爱权力的皇帝,对于属于自己的权利也不允许别人来指手画脚,哪怕是自己的母亲也不可以。就是因为这样,小梁太后在临死之前就不愿意将权力给自己的儿子,可知她十分的爱权利。小梁太后和她的儿子除了母子关系以外,其实还是权力的竞争对手,而面对其他国家毒杀小梁太后的时候,她的儿子只是在旁边看着并没有阻止,说不定她儿子还非常的高兴,终于可以摆脱了。除此之外小梁和诸臣关系也是不太好,许多诸城对小梁太后很不满,只是不敢说出来而已。

所以在惠宗秉常的皇后被邻国使者毒死,儿子跟她根本就没有感情,因此她的儿子向邻国求亲其实就是想与邻国和好。

没有。

卫太子刘据(前128年—前91年),汉武帝刘彻嫡长子,母亲是卫子夫,汉昭帝刘弗陵异母兄。

刘据生于元朔元年(前128年)春,于元狩元年(前122年)夏立为皇太子。刘据成年后,汉武帝每每巡游天下,便以国事交付太子刘据。

太子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征和二年(前91年),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江充、韩说等人诬陷,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误信谎情,以为太子刘据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冤案平反后,汉武帝建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以寄哀思。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祖父刘据追加谥号曰“戾”,重修陵寝,供奉祭祀。

扩展资料:

巫蛊之祸:

汉武帝晚年十分奢侈,常常大兴土木,以致国库空虚。汉武帝还喜欢任用酷吏,加重刑罚,从来也不把杀人当作一回事。而太子刘据则经常劝他与民休息,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实行宽厚仁慈的政策。于是,汉武帝逐渐对刘据产生了不满和怨恨。

除太子刘据外,汉武帝后来还有5个儿子。在这6个儿子里面,汉武帝最喜欢的是小儿子刘弗陵。汉武帝经常夸耀刘弗陵像自己,甚至打算废了太子刘据,改立刘弗陵做太子。

公孙敬声为人骄奢不奉法,擅自动用军费1900万钱,事败后被捕下狱。时值武帝下诏通缉阳陵大侠(此大侠非彼大侠,是汉代的黑社会)朱世安,公孙贺为赎儿子之罪,请求皇帝让他追捕,武帝允诺。公孙贺历经艰辛,将朱世安捕获移送朝廷,其子之罪将以赦免。

孰料朱世安怀恨在心,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

意思是:丞相把祸事引到自己家族里了,我是个罪恶极多,书写不尽的人。

于是他在狱中上书朝廷,揭露公孙敬声与武帝女儿阳石公主私通,且在皇帝专用驰道上埋藏木人以诅咒皇帝等事件。于是公孙贺父子死狱中,满门抄斩。

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陷害太子,江充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家伙,他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到处发掘木头人,并且还用烧红了的铁器钳人、烙人,强迫人们招供。不管是谁,只要被江充扣上“诅咒皇帝”的罪名,就不能活命。

没过多少日子,他就诛杀了好几万人。

在这场惨案中,丞相公孙贺一家,还有阳石公主、诸邑公主,长平侯卫伉都被汉武帝斩杀了。江充见汉武帝居然可以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下毒手,就更加放心大胆地干起来。

他让巫师对汉武帝说:“皇宫里有人诅咒皇上,蛊气很重,若不把那些木头人挖出来,皇上的病就好不了”。

于是,汉武帝就委派江充带着一大批人到皇宫里来发掘桐木人。他们先从跟汉武帝疏远的后宫开始,一直搜查到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住室,屋里屋外都给掘遍了,都没找到一块木头。

为了陷害太子刘据,江充趁别人不注意,把事先准备好的桐木人拿出来,大肆宣扬说:“在太子宫里挖掘出来的桐木人最多,还发现了太子书写的帛书,上面写着诅咒皇上的话。我们应该马上奏明皇上,办他的死罪”。此时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不在长安。

太子刘据召问少傅石德,身为太子师傅的石德惧怕自己受诛连,就建议太子越权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们的阴谋,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

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壬午,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江充助手韩说怀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诏,被来人杀了。太子派人禀告皇后,又分发武器给侍卫。

太子向百官宣布江充谋反,把江充杀了。当时江充另一助手苏文逃到武帝处,向武帝控诉太子,武帝开始并不相信此说,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里,回报武帝说“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

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刘屈髦率兵平乱。太子纠集了数万人,与丞相军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长安城有流言说太子谋反,最终,太子势孤力弱而兵败,唯有逃离长安。汉武帝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卫子夫选择了自杀。太子宾客多人亦被捕杀。

守门官田仁放太子逃出长安,太子逃到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一户贫家,户主常卖屦以维持太子生活所需。

不久,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县令李寿知道了太子的下落,就带领人马来捉拿他。刘据无处逃跑,只好在门上拴了一条绳子,上吊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和那一家的主人,也被李寿手下的张富昌等人杀死了。

太子有三子一女,其中留名的是史皇孙刘进(即刘询之父),全部因巫蛊之乱而遇害,只留下一位孙子刘询,又称刘病已,后为汉宣帝。

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说:“子弄父兵,罪当答;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后来,汉武帝派人调查,才知道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从来没有埋过木头人,这一切都是江充苏文等人搞的鬼。在这场祸乱中,他死了一个太子和两个孙子,又悲伤又后悔。于是,他就下令灭了江充的宗族,宦官苏文被活活烧死。其他参与此事的大臣也都被处死。

最后,汉武帝越想越难过,就派人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宫殿,叫作“思子宫”,又造了一座高台,叫作“归来望思之台”,借以寄托他对太子刘据和那两个孙子的思念。

——刘据

太后被邻国君王毒死的,在正常情况下,身为儿子的不是应该为母报仇的吗?为什么儿子还要向邻国求婚呢?

第一种情况,太后和自己的儿子关系不太融洽。在我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太后与儿子不太和睦的例子。孝庄太后就与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感情不太和睦,但也没有到达你死我活的这种情况。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顾血肉之情,将自己的亲身孩子杀死。根据历史的发展,我们不难推断出太后被邻国君王毒死,儿子无动于衷的原因是:太后为了自己的利益,祸乱朝纲,为了自己的权势牺牲自己的儿子。儿子在太后的压迫下,被逼无奈寻去邻国的帮助,邻国的国王和儿子达成协议,杀死太后,迎娶邻国的女儿。

第二种情况,邻国是一强国。邻国入侵本国,为了使本国民心涣散,杀死太后从而导致本国的士气低落,甚至用太后的死刺激皇帝,让皇帝屈服。由于两国国家实力相差很大,为了使自己的王位久坐,为了自己的百姓免遭灾难。向邻国求亲缓和两国关系,为了国家大义忍辱负重。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推测,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所考虑。在历史上也真的存在有这样的情况。这位皇后就是西夏惠宗秉常的皇后小梁氏,小梁氏的这种结果完全是自己咎由自取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51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