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时候有婚书,婚书上面都写的什么东西?

古代结婚的时候有婚书,婚书上面都写的什么东西?,第1张

古代结婚的时候婚书就是一张纸,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结婚证,而他们的婚书上也是较复杂的,要算好两个人的八字,还要签上各种人的名字。

古时候的婚书跟现在的结婚证用途虽然差不多,但是内容可是多多了:一般使用红纸墨书,还包括求婚帖、允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等等品种,上面要写男女双方的生辰以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甚至还有父母、祖父母、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所谓婚书,现在叫结婚证,是人们结婚时所订立的文书。民间婚书起源于唐代,而后各个朝代均有所变化。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其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民国时期的婚书最为美好,其精美的绘画,秀气的书法,浪漫的誓词,无不让人惊叹连连。

“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的八字拟定的。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婚书一般由新郎的父亲书写,将一张大红纸折成若干竖行(以双为宜),以12行写就,暗含“好事成双”、“成双成对”的深刻寓意。如果父亲不在了的话,可以选择不写落款,或者只写上母亲的姓名

《奇门遁甲》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panbaiducom/s/1JgULftzPnw9URF3rJ9OLaQ

提取码:1234

书名:完美陈述

作者:[英] 乔恩·斯蒂尔

译者:田丽霞 韩丹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年10月

页数:251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斯蒂尔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用你的陈述去赢得领导的赞赏、客户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为你赢得新的生意。他不仅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向联合利华、辉瑞、耐克、索尼、保时捷等全球名企进行推介的经典案例,也提及了一些现实世界中富有震撼力的真实事例,其中包括OJ辛普森的世纪大审判、比尔•克林顿的总统竞选辩论、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美国黑人运动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甚至还有斯蒂尔自己的求婚书。

作者简介:

乔恩·斯蒂尔从21岁开始广告生涯,在英国知名广告公司BMP公司担任广告企划(AP)主管。26岁被推荐为董事会成员。1989年,他离开英国到美国,成为全美知名广告公司Goodby,Silverstein&Partnets首任AP总监。现任全球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之一WPP的英国伦敦总部副总裁。

婚礼古名“六礼”,即《仪礼士婚礼》疏所说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是婚事进行过程中的六个程式。按照礼经规定,在行六礼之前应先遣媒人通辞,称为“下达”,获得准许後才能依此程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六礼各有不同作用,据《艺文类聚》卷四○《礼部下婚》引《郑氏婚礼谒文》采用较通俗的解释说:“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纳徵,用束帛,征,成也。请期,谓吉日将,亲迎谓成礼也。”尽管说得不够清楚,但总的看来不过是婚姻之家从初达成协定後不断往来接触,直至婚姻完成的一些名目。且六礼虽始终被列入历代朝廷正礼,在後世看来却并不完全实用,所以有些便不免空存其名,有些却被充实以不同内容,书仪中的通婚书便是其中之一。

通婚书又称通婚函书,在赵守俨先生的文章中曾经有过介绍,并认为颇似後世的庚贴,但对其与古婚姻六礼的关系语焉未详。敦煌书仪中出现的通婚书,其具体样式如P3442杜友晋《吉凶书仪》所示:

通婚书皆两纸真书,往来并以函封。

月日,名顿首顿首。阔叙既久,倾属良深。孟春犹寒,体履如何?愿馆舍清休。名诸疹少理,言展未即,惟增翘轸。愿敬德厚,谨遣白书不具。姓名顿首顿首。

名白:名第某息某乙,令淑,愿托高媛,谨因姓某官位,敢以礼[请]。姓名白。

相对通婚书,女家也有答婚书与之对应:

月日,名顿首顿首:乖展稍久,倾仰唯积。辱某月日书,用慰延伫。孟春犹寒,体内何如?愿馆舍休宜,名诸疹弊,言叙尚馀,唯增眷仰。愿敬重。谨还白书不具。姓名顿首顿首。

名白:第某女随言之)四德无闻,未闲礼则;承贤某息顾存姻好,不敢敬违。姓名白。

通婚书从内容而言即是求婚书,所说“皆两纸真书,往来并以函封”,据赵和平指出,乃是采用月日在前,一书两纸,每纸都有开头和结尾的复书形式。答婚书亦然,其两纸之分即依上分段所示。赵守俨先生指出,通婚书“一幅是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通问候的短函,另附别纸,才是婚礼的主体”;是非常正确的。但之所以这样做却是礼仪格式的要求。据同是杜氏所作的《新定书仪镜》引卢藏用《仪例一卷》说明,“古今书仪皆有单复两体”,但唐朝经过改革,只有“通婚和重丧吊答量留复体”。相对於一书一纸、月日一般放在後面的单书,以真书也即楷书书写、有着函封的婚书采用复体形式显然是为了表示尊敬和郑重。後来吉凶复书的形式越来越少,唐後期婚书仪也常常改用单体,如P3502晚唐《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但只是去掉两纸中间的尾语和开头,词句略简单一些,基本层次和内容并没有变,这样寒暄和求婚答婚实际也就和到了一起。

婚书往来的措辞自然都要用敬语,而且要用对等的关系。例如通婚书的信封封题写成“郡姓名白书谨谨通某姓位公”两行,其“郡姓名白书”下,还注明“若尊前人,即云某郡官姓名”。前人是指收书人即女方家长,郡指郡望,意思是说,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男方家长不但要称自己的郡望,还要加上官名。这样官族并重,一方面与称对方“姓位公”相当,一方面也表示自己身份配得上对方,给了对方足够的面子。但是答婚书却在封题“某官郡姓名白答谨谨还某姓位公阁下封”的“某官郡姓名白答”下,注明“前人卑不用某官”,这个前人自然是指原来求婚的男方,意思是如果男方家长官小或无官,女方家长不能自署官名,以免显得以势压人。这样的署名方式除了刻意尊重对方外,似乎也暗含著门当户对的意思。

通婚书之所以又称函书是因为有木质的“函”作包装,且其规格很不寻常。P2646张敖《新集吉凶书仪》称通婚书“切须好纸,谨楷书,紧卷於函中。函用梓木、黄杨木、楠木等为之。函长一尺二寸,函阔一寸二分,函板厚二分,函盖厚三分,函内阔八分”。尺寸有象徵意义的木函盖好後,“即于中心解作三道路子,以五色线缚”。写在面上的“封题函样”是“│谨谨上厶官阁下│全│厶官卫郡姓名封白”,三条竖线大概就代表了五色丝线分割成的三行。其中用了“谨谨上”的最高规格,对对方加以官名阁下敬称,自己也署明官衔郡望。中间有一个“全”字,意义不详,但封题署“全”字者书仪中只见有给皇帝的题表函面、婚书及下面将要提到的纳徵版,其隆重性可知。

通婚书为何要用黄杨木等上好的木质包装并用最高规格的礼函呢?如赵文所说,“通婚书不是议婚,而是婚事既定後的一种形式上的礼节”,其内容虽然似乎尚属求婚性质,但是婚书中都写明是男方的第几子配女方的第几女,且有来有往,有求有报,显然已不存在下达後还被女方拒绝的可能,这样的婚书不会是写在通媒的一开始,而是在谈婚论嫁已经有了一定眉目之後。《唐律书仪》卷一三《户婚律》有“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此条疏议曰:“许嫁女已报婚书者,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启。”可见婚书是被作为双方正式缔结婚姻的凭证和必须遵守的婚约,甚至可以作为法律依据,这样的婚书恐怕是须男女双方慎重保存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5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4
下一篇2023-06-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