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公主封号和名字 正一品:欣幻公主、水幻公主、雪幻埂主、柔幻公主
从一品:晗月公主、雪月公主、竹月公主、珍月公主
庶一品:若云公主、若思公主、若玲公主、若水公主
正二品:竹安公主、竹柔公主、竹阳公主、竹明公主
从二品:芊柔公主、芊月公主、芊雪公主、芊晨公主
庶二品:凌香公主、凌珊公主、凌欣公主、凌蝶公主
正三品:韵菲公主、依菲公主、涵菲公主、玉菲公主
从三品:雨然公主、风然公主、晴然公主、佳然公主
庶三品:落萍公主、落珠公主、落玉公主、落宁公主
正四品:怡梅公主、怡荷公主、怡桃公主、怡菊公主
从四品:秋夕公主、秋璐公主、秋蓉公主、秋德公主
庶四品:佳阳公主、佳明公主、佳德公主、佳仁公主
正五品:霜兰公主、霜池公主、霜星公主、霜叶公主
从五品:语月公主、语琪公主、语芊公主、语兰公主
庶五品:风盈公主、风蓉公主、风依公主、风婕公主
正六品:景莲公主、琴莲公主、玉莲公主、雅莲公主
从六品:咏泉公主、咏然公主、咏阳公主、咏竹公主
庶六品:雅双公主、雅蓉公主、雅水公主、雅倩公主
正七品:菲燕公主、雨燕公主、罗燕公主、凌燕公主
以下的公主封号:一字取其母名,一字取其宫殿名
尊品或超品是太后生的公主(皇帝的姐姐或妹妹)
皇后所生的公主是正一品
其他妃子生的公主品级都比其母低三品
正一品:清惠长郡主、明惠长郡主、丽惠长郡主、玲惠长郡主
从一品:清欣郡主、明欣郡主、丽欣郡主、玲欣郡主
正二品:芸晨郡主、思晨郡主、兴晨郡主、悦晨郡主
从二品:芸珠郡主、思珠郡主、兴珠郡主、悦珠郡主
正三品:宁欣郡主、佳欣郡主、灵欣郡主、乐欣郡主
从三品:宁舒郡主、佳舒郡主、灵舒郡主、乐舒郡主
正四品:珂水郡主、惜水郡主、颜水郡主、凌水郡主
从四品:珂柔郡主、惜柔郡主、颜柔郡主、凌柔郡主
正五品:琴雨郡主、棋雨郡主、书雨郡主、画雨郡主
从五品:琴芸郡主、棋芸郡主、书芸郡主、画芸郡主
正六品:贤霞郡主、惠霞郡主、德霞郡主、丽霞郡主
从六品:明清郡主、惠清郡主、德清郡主、丽清郡主
正七品:允琳郡主、允荷郡主、允香郡主、允璐郡主
从七品:德阳郡主、淑阳郡主、惠阳郡主、贤阳郡主
正八品:雨竹郡主、欣竹郡主、秋竹郡主、露竹郡主
刚生下来时品级比其母低二品,以后按功过升降品级
要一个好听的公主名字 沛菡、傲珊、曼文、乐菱、惜文、香寒、新柔、语蓉、海安、夜蓉、涵柏、水桃、醉蓝、语琴、从彤、傲晴、语兰、又菱、碧彤、元霜、怜梦、紫寒、妙彤、曼易、南莲、紫翠、雨寒、易烟、如萱、若南、寻真、晓亦、向珊、慕灵、以蕊、映易、雪柳、海云、凝天、沛珊、寒云、冰旋、宛儿、绿真、晓霜、碧凡、夏菡、曼香、若烟、半梦、雅绿、冰蓝、灵槐、平安、书翠、翠风、代云、梦曼、幼翠、听寒、梦柏、醉易、访旋、亦玉、凌萱、访卉、怀亦、笑蓝、靖柏、夜蕾、冰夏、梦松、书雪、乐枫、念薇、靖雁、从寒、觅波、静曼、凡旋、以亦、念露、芷蕾、千兰、新波、代真、新蕾、雁玉、冷卉、紫山、千琴、傲芙、盼山、怀蝶、冰兰、山柏、翠萱、问旋、白易、问筠、如霜、半芹、丹珍、冰彤、亦寒、之瑶、冰露、尔珍、谷雪、乐萱、涵菡、海莲、傲蕾、青槐、易梦、惜雪、宛海、之柔、夏青、亦瑶、妙菡、紫蓝、幻柏、元风、冰枫、访蕊、芷蕊、凡蕾、凡柔、安蕾、天荷、含玉、书兰、雅琴、书瑶、从安、夏槐、念芹、代曼、幻珊、谷丝、秋翠、白晴、海露、代荷、含玉、书蕾、听白、灵雁、雪青、乐瑶、含烟、涵双、平蝶、雅蕊、傲之、灵薇、含蕾、从梦、从蓉、初丹。听兰、听蓉、语芙、夏彤、凌瑶、忆翠、幻灵、怜菡、紫南、依珊、妙竹、访烟、怜蕾、映寒、友绿、冰萍、惜霜、凌香、芷蕾、雁卉、迎梦、元柏、代萱、紫真、千青、凌寒、紫安、寒安、怀蕊、秋荷、涵雁、以山、凡梅、盼曼、翠彤、谷冬、冷安、千萍、冰烟、雅阳、友绿、南松、诗云、飞风、寄灵、书芹、幼蓉、以蓝、笑寒、忆寒、秋烟、芷巧、水香、映之、醉波、幻莲、夜山、芷卉、向彤、小玉、幼南、凡梦、尔曼、念波、迎松、青寒、笑天、涵蕾、碧菡、映秋、盼烟、忆山、以寒、寒香、小凡、代亦、梦露、映波、友蕊、寄凡、怜蕾、雁枫、水绿、曼荷、笑珊、寒珊、谷南、慕儿、夏岚、友儿、小萱、紫青、妙菱、冬寒、曼柔、语蝶、青筠、夜安、觅海、问安、晓槐、雅山、访云、翠容、寒凡、晓绿、以菱、冬云、含玉、访枫、含卉、夜白、冷安、灵竹、醉薇、元珊、幻波、盼夏、元瑶、迎曼、水云、访琴、谷波、笑白、妙海、紫霜、凌旋、孤丝、怜寒、凡松、青丝、翠安、如天、凌雪、绮菱、代云、香薇、冬灵、凌珍、沛文、紫槐、幻柏、采文、雪旋、盼海、映梦、安雁、映容、凝阳、访风、天亦、觅风、小霜、雪萍、半雪、山柳、谷雪、靖易、白薇、梦菡、飞绿、如波、又晴、友易、香菱、冬亦、问雁、海冬、秋灵、凝芙、念烟、白山、从灵、尔芙、迎蓉、念寒、翠绿、翠芙、靖儿、妙柏、千凝、小珍、妙旋、雪枫、夏菡、绮琴、雨双、听枫、觅荷、凡之、晓凡、雅彤、孤风、从安、绮彤、之玉、雨珍、幻丝、代梅、青亦、元菱、海瑶、飞槐、听露、梦岚、幻竹、谷云、忆霜、水瑶、慕晴、秋双、雨真、觅珍、丹雪、元枫、思天、如松、妙晴、谷秋、妙松、晓夏、宛筠、碧琴、盼兰、小夏、安容、青曼、千儿、寻双、涵瑶、冷梅、秋柔、思菱、醉波、醉柳、以寒、迎夏、向雪、以丹、依凝、如柏、雁菱、凝竹、宛白、初柔、南蕾、书萱、梦槐、南琴、绿海、沛儿、晓瑶、凝蝶、紫雪、念双、念真、曼寒、凡霜、飞雪、雪兰、雅霜、从蓉、冷雪、靖巧、翠丝、觅翠、凡白、乐蓉、迎波、丹烟、梦旋、书双、念桃、夜天、安筠、觅柔、初南、秋蝶、千易、安露、诗蕊、山雁、友菱、香露、晓兰、白卉、语山、冷珍、秋翠、夏柳、如之、忆南、书易、翠桃、寄瑶、如曼、问柳、幻桃、又菡、醉蝶、亦常、诗珊、听芹、新之、易巧、念云、晓灵、静枫、夏蓉、如南、幼丝、秋白、冰安、秋白、南风、醉山、初彤、凝海、紫文、凌晴、雅琴、傲安、傲之、初蝶、代芹、诗霜
可以从上面当中参考一下!
好听的古代公主名字 涵语
古代公主的名字,最好有等级排名。 10分 秦:秦始皇嬴政女嬴阴曼(估计这个字是曼字,不晓得她封为哪家公主)
西汉:
汉高祖刘邦女鲁元公主刘乐
汉文帝女馆陶公主刘嫖
汉景帝女平阳公主刘莹(应该有一个女旁)南宫公主刘婧、隆虑公主刘(此乃本人从地摊上的一本破旧书籍上看得,是否属实,请诸公指正)
汉宣帝女馆陶公主刘施
东汉:
光武帝刘秀姐湖阳公主刘黄、新野公主刘元、光武帝妹宁平公主刘伯姬
光武帝刘秀女舞阳公主刘义王、涅阳公主刘中礼、馆陶公主刘红夫、U阳公主刘礼刘、丽邑公刘绶(一作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驸马宰掉的公主,可是宰掉公主不是闹着玩的,驸马全家抵命)
明帝刘庄女获嘉公主刘姬、平阳公主刘奴(章帝刘赝母姐)、隆虑公主刘迎(一作延)、平氏公主刘次、沁水公主刘致(读过毛主席的沁园春记号吧,据说最早就是指这位公主)平皋公主刘小姬、浚仪公主刘仲、武安公主刘惠、鲁阳公主刘臣、乐平公主刘小迎、成安公主刘小民
章帝刘嘏:武德公主刘男、平邑公主刘王、阴安公主刘吉
和帝刘肇女修武公主刘保、共邑公主刘成、临颖公主刘利、闻喜公主刘兴
清和王刘庆女(汉安帝的姐妹):舞阳公主刘别得、涅阳公主刘侍男、阴城公主刘贤得(一作坚得,中国历史上第二个被驸马宰掉的公主,结果更惨,驸马腰斩,全家抵命)、濮阳公主刘久长、平氏公主刘直得
顺帝刘保女:舞阳公主刘生、冠军公主刘成男、汝阳公主刘广
蠡吾侯刘翼(汉桓帝的父亲):长社公主刘本、益阳公主刘明
桓帝刘志女:阳安公主刘华、颍阳公主刘坚、阳翟公主刘修
献帝刘协女:长乐公主刘曼
三国:
魏明帝曹睿女平原公主曹淑
吴大帝孙权女全公主孙鲁班(字大虎)、朱公主孙鲁育(字小虎)
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女灵寿公主司马修丽、襄城公主司马修t
晋惠帝女河东公主司马宣华、哀献公主司马女彦
东晋:
明帝司马绍女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庐陵公主司马南弟
简文帝女新安公主司马道福
恭帝司马德文女海盐公主司马茂英
南北朝
南朝
宋武帝刘裕女会稽宣长公主刘兴弟、吴兴昭公主刘荣男、义兴恭公主刘惠媛、豫章康公主刘欣男(一作次男, )
宋文帝刘义隆女东阳献公主刘英娥、临川公主刘英媛、新蔡公主刘英媚
宋孝武帝刘骏女山阴公主刘楚玉、临淮康哀公主刘楚佩、康乐公主刘修明、公主刘楚秀
明帝刘女晋陵公主刘伯姒、建安公主刘伯媛
梁武帝萧衍妹义兴昭公主萧令、梁武帝萧衍女永兴公主萧玉姚、永世公主萧玉婉、永康公主萧玉帧⒘侔补主萧玉o、长城公主萧玉、安吉公主萧玉
简文帝萧纲女长山公主萧妙磬
武陵王萧纪女淮南公主萧妙瑜
元帝萧绎女益昌公主萧含贞、公主萧含芷、公主萧含介
陈宣帝陈顼女宁远公主陈宣华(此即隋文帝宣华夫人,母施姬)、乐昌公主陈贞
陈後主陈叔宝陈女B
北朝:
北魏孝文帝女长乐公主元瑛、彭城王元勰女丰亭公主元季瑶、光城公主元楚华;清河王元怿女主密公主元季聪(小字舍利);广平王元怀女华阳公主元季艳(一作秀艳);京兆王元愉女平原公主元明月、公主元蒺藜;城阳王元禧女乐安公主元仲英;高阳王元泰女东海公主元静仪、琅琊公主元玉仪
西魏文帝女乐安公主元安(字大洛)、晋安公主元胡摩
北齐神武帝高欢妹扶风公主高妙仪
北周文帝宇文泰养女普安公主韦长英、宣帝宇文S女宇文娥英
隋:
隋文帝杨坚女乐平公主杨丽华、兰陵公主杨阿五、德阳公主杨梁君;隋文帝孙女丰宁公主杨静徽;隋宗室女华容公主宇文玉波(下嫁高昌王麴伯雅,唐赐姓李,改封常乐公主)
唐:
唐高祖李渊女淮南>>
宫群的公主有什么好听的名字 皇后之女
圣尊公主:凤澜公主I居〖玉兰宫〗公主中最成熟,最博学多才的,经常帮父皇整理朝中之事,深得父皇信赖,受父皇母后的宠爱
御国公主:凤月公主I居〖月季宫〗公主中最能歌善舞的,也经常表演给父皇,母后看,她的舞没人能比。
尊皇公主:凤茉公主I居〖茉莉宫〗公主中最文静的,有古代女子温柔婉约的气质,是父皇母后经常赞美的一个。
镇国公主:凤媚公主I居〖梅香宫〗公主中最冷漠的,有不太喜欢讲话的习惯,但和公主――雅静的关系一直很好。
圣尊公主:凤涟公主 〖莲盛宫〗公主中最乖巧的,也是最小的武功也是最好的,也是父皇母后最宠爱的一个。
圣一品:雅静公主
侧一品:雅月公主
圣二品:依薇公主
侧二品:依洛公主
圣三品:温瑶公主
侧三品;温慧公主
圣四品:思宁公主
侧四品:思悦公主
嫔妃之女
正一品 梦蕾公主
从一品 梦雪公主
正二品 蓝霏公主
从二品 蓝沁公主
正三品 纯馨公主
从三品 纯蝶公主
正四品 筱静公主
从四品 筱玲公主
正五品 文琦公主
从五品 文馨公主
正六品 紫荷公主
从六品 雨荷公主
正七品 萍梦公主
从七品 盈花公主
尊一品:樱空公主
尊二品:仙瑶公主
尊三品:丽姚公主
尊四品:雪岚公主
尊五品:柔嘉公主
尊六品:缨绮公主
尊七品:蝶微公主
一品 菀清公主
庶一品 落雪公主
二品 孝菀公主
庶二品 落伊公主
三品 希妮公主
庶三品 和月公主
四品 孝雨公主
庶四品 沫汝公主
五品 雪涵公主
庶五品 皇护公主
六品 安琳公主
庶六品 安晓公主
七品 慕欣公主
庶七品 慕琳公主
八品 端慧公主
庶八品 端静公主
九品 固伦公主
庶九品 和硕公主
中国古代公主的名字 秦朝 楚国公主 叶阳 嫁给秦昭襄王为 叶阳后 汉代 [1]鲁元公主 馆陶公主刘嫖 诸邑公主 平阳公主 卫长公主(当利公主) 南宫公主 林滤公主(隆虑公主) 武安公主 获嘉公主 解忧公主 阳石公主 平氏公主 沁水公主 昌邑公主 三国 金乡公主 南北朝 山阴公主 新蔡公主 唐代 同安公主 平阳公主李秀宁 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 玉真公主 永泰公主 升平公主 和静公主 延庆公主 新平公主 固安公主 兴平公主 汝南公主 东光公主 成安公主 永乐伐主 永安公主 静乐公主 永福公主 义宁公主 寿安公主 寿阳公主 舞阳公主 丹阳公主 永泰公主 荣寿公主 千金公主 高阳公主 太平公主 安乐公主 太和公主 城阳公主 宣城公主 咸宜公主 安康公主 巴陵公主 常乐公主 太华公主 晋阳公主 明代 临安公主 宁国公主 崇宁公主 安庆公主 汝宁公主 怀庆公主 大名公主 福清公主 寿春公主 南康公主 永嘉公主 含山公主 汝阳公主 宝庆公主 福成公主 庆阳公主 江都公主 永安公主 永平公主 安成公主 咸宁公主 常宁公主 嘉兴公主 庆都公主 清河公主 真定公主 德安公主 延平公主 顺德公主 常德公主 重庆公主 嘉善公主 淳安公主 崇德公主 广德公主 宜兴公主 隆庆公主 嘉祥公主 固安公主 仁和公主 永康公主 德清公主 长泰公主 仙游公主 太康公主 永福公主 永淳公主 长宁公主 善化公主 常安公主 思柔公主 宁安公主 归善公主 嘉善公主 蓬莱公主 太和公主 寿阳公主 永宁公主 瑞安公主 延庆公主 荣昌公主 寿宁公主 怀淑公主 宁德公主 遂平公主 乐安公主 坤仪公主 长平公主 昭仁公主 宝庆公主 清代 固伦淑慧公主 固伦端敏公主 固伦纯禧公主 固伦荣宪公主 固伦恪靖公主(海蚌公主) 固伦温宪公主 固伦纯悫公主 固伦和敬公主 固伦和静公主 固伦和孝公主 固伦庄静公主 固伦慧愍公主 固伦荣寿公主 和硕恪纯公主(建宁公主) 和硕柔嘉公主(冰月公主) 和硕恭悫公主 和硕端静公主 和硕温恪公主 和硕悫靖公主(幸汉公主) 和硕敦恪公主 和硕怀恪公主 和硕淑慎公主 和硕端柔公主 和硕和惠公主 和硕和婉公主 和硕和嘉公主(佛手公主) 和硕和恪公主 和硕庄敬公主
古代有哪些公主的名字好听 山阴公主刘楚玉,我觉得就叫楚玉,这样好听。
《华胥引》里的文昌公主--叶蓁(zhēn我是查到的)复生后师父给他取名为君拂。
好听的古代公主名字繁体字 好听的古代公主名字
我建了一个古代群,请各位帮忙想几个好听的公主名。 我给你想几个,仪嘉公主,朝露公主,淑贤公主,端宁公主,我最喜欢仪嘉这个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公主的名字比较好听?介绍一下 文成公主:最后一个“滥竽充数”的公主 作者:侯虹斌 文成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妻,唐宗室女。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入唐求联姻。640年吐蕃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黄金为聘礼,唐以文成公主许婚。次年,唐遣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公主入蕃,松赞干布为公主筑城邑、立屋宇,以为居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建大小昭寺。松赞干布因娶公主,羡慕华风,派吐蕃贵族子弟至长安学习诗书,又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纸墨的工匠。文成公主在喇嘛教中被认作绿度母的化身,受到极大崇敬。 “和亲”成为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有名词,其实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异国当王妃。不过,这里面只有三位是货真价实的公主。其余的,都是亲王或王族的女孩儿,称为“宗室女”,公主的女儿称为“宗室出女”,临到异邦要来讨人了,才手忙脚乱地把这些郡主、县主封为公主,让她们体体面面地出嫁,为国献身。 且看,高祖李渊有女儿十九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儿二十一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没一个出国的。显然按唐时的观念,嫁给外国的国王,还不如在国内招一个驸马。那时哪有那么多守节的破规矩,嫁一个觉着不好,和老爸说一声,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中期以前,皇帝的亲生女儿都不肯嫁到国外去和亲――要去,就让那些堂姐堂妹们去吧。 松赞干布,吐蕃的第一任国王,雄才大略,先已娶泥婆罗(尼泊尔)王女尺尊公主,又遣使向唐朝求婚,太宗开始不想答应。松赞干布头脑一热,就要跟唐朝干架,还威胁说:“不嫁公主,我就打将进来。”唐朝先击败吐蕃,压了他的气势,然后许婚。 嫁出去的文成公主究竟是谁的女儿?文献只记载是“唐宗室女”,估计她爹的身份也与皇帝关系较远。文成公主出嫁时规格很高,由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了李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显然,他还以为真的娶了唐太宗的亲生女儿呢。以前可从来没有人娶过上国的皇帝女儿呀――松赞得意地为公主修建了一座城,专门用来晒命。 “饶你奸似鬼,喝了我的洗脚水。”皇帝老儿心里头一定很爽吧。 当然,这位文成公主不辱使命,文才武略,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外交家。据说,她和松赞干布的确一见钟情,感情非常好。唐朝这支送亲的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除了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后来,文成公主还把一大批吐蕃人派去唐朝,参加各种干部培训班和科学文化学习班。她自己也没闲着,给吐蕃人贯输先进的汉文化,革除陈规陋习,既参政,又不干涉政治,整个吐蕃上上下下都把她视若神明。 唐太宗自鸣得意的送亲,未免“太炫耀”。不过,换回边陲数十年的平静,并给吐蕃开辟鸿蒙,接受教化,也未尝不是目光远大。总比下西洋的郑和好吧:一船一船的金银珠宝沿海给人家送过去,换回几只长颈鹿、几头大象,还洋洋自得,以为捡到宝。 文成公主是最后一个滥竽充数的公主。头一年,唐太宗刚刚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末代国王诺曷钵,礼仪也十分隆重,想借此蒙混过关,不料送亲的淮阳王李道明一不留神,竟泄漏了“弘化公主并非皇帝的亲生女”的国家机密,李道明也被革除王位降职。后来,和亲公主“非帝女”的真实身份不再隐瞒,金城公主入藏,就明言她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不过,她的规格更高,由皇帝亲自送亲到始平县,还割了水草丰美的河西九曲给公主,成了唐代最为隆重,也是最为赔本的一次和亲。 到了唐肃宗之后,唐的国力已弱,皇帝不得不派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和亲了。打虎尤靠亲兄亲,和亲还须亲生女。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第一招: 如数家珍
结婚当天,新娘衣着单薄,闹洞时,宾客可以想法子让新人互玩划拳游戏, 输一拳即褪去身上衣物或手饰一件,直到---不能再褪了为止。
第二招: 高跟杯酒
怂恿新娘让新郎为了表示对她爱意深深,想法子让他用高跟鞋,连喝三杯。
第三招: 圆桌武士
让新郎新娘拿凳子坐到桌面上,共饮同心酒。
第四招: 爱的苹果
为了表示绵绵情爱,要新娘削苹果喂新郎吃,但苹果皮不准削断,断了的话,罚新娘长吻新郎十分钟。
第五招: 要你好看
要新郎猜新娘新婚之夜的内裤是什么颜色,猜对了,新娘献宝,只要露出一点点,表示答对即可;猜错了,要新郎只着内裤「要求裸体亦可」跑洞房三圈。
第六招: 热情冰块
首先要求新郎将新娘抱起来,接着,好友两三人将事先备好的碎冰块,倒入新郎怀中,然后众人一起拥抱这对新人,让新郎冷得过瘾,跳上跳下,以免圆房时,热情过度。
第七招: 四面埋伏
事先想办法潜入洞房,躲在不易查觉的角落或衣橱,再把预先录好警报鸣笛声响的录音带转到最大声,适时放出,让这对新人吓上一大跳,而躲在各处的暗桩一起窜逃,在洞房里叫闹一阵,再祝新人「早生贵子」。
第八招: 爱情汽球
在床单下放置汽球数粒,请新郎新娘一起躺下,以表示爱情坚贞,共赴落难。
第九招: 巧克旗袍
由女性贵宾把巧克力放进新娘旗袍内「新娘当然是坐着」,再要求新郎如数检取,一粒也少不得,否则要求新郎改用嘴巴逐粒寻回。
第十招: 香酥巧克
由女性好友,用巧克力汁在新娘胸口挤出心形甜蜜液,然后要求新郎当众舔尝,以示心心相印。
第十一招: 洞房上锁
事先把洞房房门锁上,钥匙则藏到某处或某好友身上,再让新郎寻找,每找不到一次,新娘则必须让来宾亲一次,直到找着为止。
第十二招: 错爱结晶
故意放个借来的某家婴儿在床上,以造成短暂的误会。
第十三招: 旧爱重演
要新人当众表演求婚时,最逼真的原始场面。
第十四招: 寻找爱妻
把新娘藏诸某处,再由新郎寻觅,直到找着为止,才准送进洞房。
第十五招: 旧情绵绵
要新人双方各招出过去男女朋友交往的人数、长相、经过,否则不准同眠共枕。
第十六招: 生辰八字
要新郎猜新娘正确的农历出生年月日,答错了做马让新娘骑。
第十七招: 哑口无言
买本号角出版社出版的「看笑话」,用其中的创新谜语考考新人,答不出来,男宾各亲吻新娘一分钟。
第十八招: 比手划脚
出题目「比手划脚」的游戏,考考双方的默契,所出题目愈糗人愈好,譬如:你们都还是处男处女吗?她的三围?你爱我吗?我今天穿红色的,二十点上床,你 今天很漂亮(不用保险套)等等。
第十九招: 爱的黑痣
听说新娘的肚脐眼上方三公分处,有一颗痣,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不可以请新郎为新娘揭开谜底?
第二十招: 昨日重现
要新人在众人面前重演当年约会情景,包括亲热、搂抱、牵手等动作,直到宾客满意为止。
第廿一招: 七步成诗
以头到脚,身体各部器官为题,由两人轮流成诗或成词,如胸:胸有成竹;主考官为客人,假设客人不满意答案,可要求另一方吻该部位!
第廿二招: 胡椒飞天
预先在花炮里混入胡椒粉,在新郎新娘进洞房时,炮火猛放,后果有得收拾了。
第廿三招: 三围新裁
要新郎手环抱新娘的身裁三围,丝毫不差才过关,任何一围有误,罚新郎正面抱起新娘,口口相连走洞房三圈。
第廿四招: 春泥护花
为了表示新郎对新娘护爱情谊,要新郎当众用大围巾包裹两人,为新娘换上简便家居服,如果有穿戴异常时,新郎即罚酒三杯。
第廿五招: 爱的软糖
要新郎用嘴去衔结婚喜糖(软糖)给新娘吃,一共得吃三十粒,当然,新郎可以帮新娘吃,如果新郎不吃,别的男人也可以代替哩!
第廿六招: 三寸金莲
要新郎猜新娘的脚丫子有几公分长,猜错了,要求新郎穿新状的高跟鞋走洞房三圈。
第廿七招: 弹簧有爱
为了表示新郎孔武有力,将来才能持家,所以要新郎抱新娘入洞房,并且在弹簧床上走五圈,新娘不准掉下,如果新郎体力不继,可由别的男人代劳。
第廿八招: 情歌接唱
准备几首喜气的情歌,由宾客带头唱,再由新郎或新娘接力,唱错或不会唱的到方,新娘罚让男宾客亲一下,新郎罚酒三杯
参考资料:
一般来说是因家境来决定男方彩礼的。通常男方要负责女方的厨房做菜所用的原材料像酒、肉什么的以及酬谢对方帮忙的人的红包(大约一起二千块左右);还有家具这些东东也要花个一万来块再加上男方宴请客人的费用也就是四、五千块钱左右。总费用加起来不会超过二万块钱。注意:我说的是农村普通人家举行的大众型婚礼。
婚礼也没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通常是四五天前由准新郎陪同准新娘去买家具和几套以备结婚用的新衣服;婚礼分两天,第一天称为过礼(咸宁话是盖礼),顾名思义就是男方在家里长辈或是其它家族中人去女方家中送办宴席所用的原材料和商量第二天正式婚礼时的一些具体事宜,第二天早上男方就得去女方家接人,一般赶在12点钟之前把女新娘接走(最早也是10点左右才行)而这时就是结婚的的高潮,新郎在进入女方家前,新娘的弟弟或是其它子侄辈会守住新娘的闺房大门不让新郎进去,新郎必须要给红包才可以把新娘进走(用红纸包住),然后就是新娘和家人告别,(场面很感人的,她会和母亲或是奶奶抱头痛哭,在闺中好友和其它人的劝说下才依依不舍跟新郎走(去新郎家里会有娘家人和二、三个同龄的闺中密友陪同),以前还要举帐杆,现在床是席梦思就用不上了。结婚用车平常人家是用两辆车(一辆小车和拉家具用的贷车)。到了新郎家就会有好多人拿着锅灰抹新人脸(夏天会去搞些其它野刺等道具),之后就直接入席(有些地方会拜堂),到了晚上就更热闹了,因为要闹洞房,闹洞房可是有规定的哟!先要唱洒帐歌,才能闹。
三国志13中除了成就中的历史事件,还有参考史实设置的各种势力动向,但很多玩家不清楚具体的时间和事件。今天深空高玩要来分享的就是三国志13历史年表,一起来看看历史事件和战役年表吧。
历史事件年表
公元
年号
皇帝
月份
事件
155年永寿元年桓帝曹操出生156年用寿二年桓帝孙坚出生161年延喜四年桓帝刘备出生166年延喜九年桓帝桓帝与宦官勾结将清流派二百余人下狱(第一次党锢之禁)167年延喜十年桓帝桓帝逝世168年建宁元年灵帝刘宏即位为东汉皇帝(灵帝)169年建宁二年灵帝宦官曹节大肆镇压清流派(第二次党锢之禁)灵帝尊母亲董贵人为孝仁皇太后任董重为五官中郎将175年熹平四年灵帝孙策出生179年光和二年灵帝司马懿出生180年光和三年灵帝何氏立为皇后,何进成为侍中181年光和四年灵帝诸葛亮出生王美人生子刘协何皇后毒死王美人182年光和五年灵帝孙权出生184年中平元年灵帝2月太平道教主张角率领黄巾党于各地引发动乱(黄巾之乱)刘备在幽州与关羽,张飞结拜为义兄弟,率领义勇军击败黄巾党将领程志远10月张角病死187年中平四年灵帝孙坚于长沙讨伐发起叛乱的区星188年中平五年灵帝益州刺史刘焉建议各地设置州牧,刘虞任幽州牧189年中平六年灵帝4月灵帝逝世光熹元年少帝4月刘辩即位为东汉皇帝(少帝)永汉元年献帝8月宦官杀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尽诛宦官。董卓带兵入洛阳,尽揽朝政吕布斩杀丁原,成为董卓养子9月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是为汉献帝12月曹操于陈留兴兵,下达讨伐董卓之檄文给各地诸侯190年初平元年献帝1月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十八路诸侯组成讨董卓联盟,袁绍为盟主孙坚于汜水关攻打华雄,但因袁术没有供给兵粮而败北(汜水关之战)关羽斩杀华雄,阻止了董卓军的进军吕布于虎牢关迎战反董卓联合军,遭刘备等人击败(虎牢关之战)2月董卓火烧洛阳并迁都长安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191年初平二年献帝孙坚入洛阳,得传国玉玺反董卓联合军解散,诸侯各自返回自己的根据地袁绍夺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韩馥自杀袁绍败公孙瓒于界桥(界桥之战)刘焉割据益州曹操破黑山军,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刘备取青州有功,任平原相10月袁绍败公孙瓒于龙凑(龙凑之战)192年初平三年献帝4月吕布因司徒王允之计而诛杀董卓曹操出兵兖州击破黄巾党,组织青州兵6月李_,郭汜听从贾诩之计占领长安。王允遇害,吕布逃亡孙坚讨刘表,击黄祖战死,孙策投袁术193年初平四年献帝曹操于匡亭击破袁术,袁术则将根据地移至寿春曹操之父曹嵩遭徐州牧陶谦部下杀害曹操为复仇进攻陶谦。陶谦则向北海的孔融请求援军(徐州之战)孔融遭黄巾党管亥攻击,遣太史慈向刘备请求援军刘备向公孙瓒借兵,同赵云前往救援陶谦公孙瓒俘虏了刘虞并将之将刑194年兴平元年献帝吕布听从陈宫之计策攻击兖州曹操撤兵徐州,与吕布交战于濮阳陶谦死,遗言让徐州与刘备,并任豫州刺使,驻屯小沛曹操因陶谦死,欲攻徐州,吕布偷袭衮州,遭曹操所败,投徐州刘备孙策以传国玉玺为质押向袁术借兵,前往平定江东195年兴平二年献帝2月李_、郭汜相攻,李_劫献帝,郭汜困公卿7月献帝出长安东归,李_、郭汜领兵追之9月曹操领兖州牧孙策与周瑜共同击破刘鹞。收太史慈196年建安元年献帝7月杨奉等护送献帝回长安9月曹操依荀_之计策迎接献帝,并迁都许昌曹操依韩浩之计策进行屯田刘备接旨兵讨袁术,吕布偷袭徐州,刘备投曹操豫州牧吕布射戟平息刘备袁术的战争(辕门射戟)孙策讨伐严白虎,王朗,平定江东197年建安二年献帝1月曹操于宛城遭张绣大败。典韦与曹昂为守护曹操战亡(宛城之战)袁术于寿春称帝,建国号为成孙策脱离袁术独立袁绍任大将军,督冀青幽并四州9月曹操攻袁术,大败198年建安三年献帝9月吕布攻刘备,破小沛12月曹操于下邳斩杀吕布和陈宫。收张辽(下邳之战)周瑜、鲁肃投奔孙策199年建安四年献帝3月公孙瓒于易京遭袁绍击破,灭亡献帝下达诛杀曹操的密诏于董承刘备于徐州脱离曹操自立,与袁绍结盟孙策与周瑜一同攻下庐江之皖城。与此同时,邂逅了桥玄的两位女儿。孙策迎娶大乔,周瑜则迎娶小乔(江东二乔)6月刘备讨伐袁术11月袁术投袁绍途中病亡张绣降曹操200年建安五年献帝1月董承计划刺杀曹操事迹败露,三族遭诛杀曹操进军小沛击破刘备,于下邳俘虏关羽,刘备投冀州袁绍(小沛之战)孙策逝世,孙权继承孙策(孙策之死)袁绍率领大军南进,曹操布阵于官渡(官渡之战)关羽奉曹操之命于白马斩杀颜良,于延津斩杀文丑(白马—延津之战)刘备,关羽及张飞会合前往汝南,赵云于此时加入。(关羽前里走单骑)10月曹操奇袭乌巢成功,于官渡大破袁绍的主要军力(官渡之战)201年建安六年献帝4月刘备于汝南为曹操所败,而依附荆州刘表曹操于仓亭击破袁绍(仓亭之战)202年建安七年献帝5月袁绍逝世,末子袁尚继位,(长子)袁谭、袁尚内斗203年建安八年献帝袁尚败袁谭,袁谭降曹操孙权讨伐黄祖204年建安九年献帝曹操击破袁尚平定冀州,袁尚投幽州袁熙。公孙度死,公孙康继位曹丕迎娶甄氏205年建安十年献帝曹操讨伐袁谭平定青州,袁尚,袁熙逃亡,投靠乌丸206年建安十十年献帝曹操击破高干平定并州207年建安十二年献帝曹操为讨伐乌丸而出征。辽东公孙康俘虏袁尚,袁熙。并献其首级于曹操蔡瑁、蔡夫人暗算刘备,刘备骑马跳过檀溪脱困刘禅出生刘备以徐庶为军师,曹操用计赚走徐庶刘备迎接诸葛亮为军师(三顾茅庐)曹操赎回蔡文姬208年建安十三年献帝6月曹操废三公,自封为丞相曹操杀孔融孙权收服甘宁,征讨江夏的黄祖刘表死,刘琮继位。7月曹操降伏刘琮获得襄阳。刘备逃往夏口(长板坡之战)孙权决心对抗曹操,任命周瑜为大都督(赤壁前夜)诸葛亮出使东吴,联盟孙权11月孙权,刘备联合军于赤壁击破曹操(赤壁之战)周瑜于南郡击破曹仁,但因此战役受重伤(正史上为20九年)刘备平定荆南四郡,黄忠,魏延加入(荆南平定战)209年建安十四年献帝刘琦病死9月太史慈战死(合肥战役)10月刘备成为荆州牧,迎娶孙尚香210年建安十五年献帝曹操为庆祝铜雀台落成,举行盛大庆宴周瑜逝世,鲁肃继任吴之大都督周瑜的长子周循迎娶孙权的女儿,孙权的长子孙登迎娶周瑜的女儿刘备逃回荆州刘备任庞统军师中郎将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211年建安十六年献帝马超,韩遂发动叛乱(渭水之战)张松、法正秘谋迎刘备入主益州刘备受刘璋之请入益州,关羽,诸葛亮则镇守荆州刘备北上攻汉中张鲁212年建安十七年献帝孙权遵从张_的遗言,将根据地移至秣陵并改称建业汉献帝下诏曹操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特权事泄,刘璋杀张松213年建安十八年献帝曹操受封为魏公。反对曹操受封魏公的荀_自刃(魏公骚动)马超为夏侯渊所败,投靠张鲁214年建安十九年献帝献帝、伏后与郭丈密谋除操,事泄,操杀众人刘备因张松败露一事为由与刘璋决裂,为争夺培水关而开战庞统进军于落凤坡之时损命(落凤坡之战)马超接受李恢的说服归顺于刘备(马超之归顺)刘备包围成都降伏刘璋,成为益州牧(刘备入蜀)马超降刘备曹操杀杨修215年建安二十年献帝7月曹操征张鲁11月张鲁降曹操得汉中,收庞德鲁肃奉孙权之夺还荆州之命,与关羽对峙(单刀赴会)刘备将荆南三郡让与孙权,要求其出兵攻击合淝孙权十万攻合淝为张辽八百人所败(逍遥津之战)216年建安二十一年献帝曹操称魏王218年建安二十三年献帝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219年建安二十四年献帝1月曹军兵败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7月刘备自封汉中王,立刘禅为太子,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蜀汉五虎将关羽北伐水淹于禁七军占领襄阳孙权向关羽求婚被拒10月吕蒙、陆逊连手夺得荆州。关羽败走麦城。220年建安二十五年
汉延康元年
魏黄初元年
献帝
曹丕
东汉王朝改年号延康1月曹操过世,曹丕继位7月蜀将猛打降曹10月曹丕称帝,改国号魏12月魏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221年魏黄初二年蜀章武元年曹丕刘备4月刘备即帝位,为昭烈帝,诸葛亮任丞相,首都成都10月刘备报关羽仇仇伐吴,张飞遭部下范疆、张达杀害身亡222年魏黄初三年
蜀章武二年
吴黄武元年曹丕刘备6月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大败逃至白帝城(夷陵之战)8月黄忠战死12月马超卒223年魏黄初四年
蜀章武三年
蜀建兴元年
吴黄武二年曹丕
刘禅
孙权1月陆逊任东吴大都督,孙权自称吴王,建年号黄武。蜀雍_叛乱8月曹丕五路伐蜀11月邓芝出使吴国,蜀吴重修旧好224年魏黄初五年
蜀建兴二年
吴黄武三年曹丕
刘禅
孙权刘禅继位后主,诸葛亮为丞相225年魏黄初六年
蜀建兴三年
吴黄武四年曹丕
刘禅
孙权诸葛亮南征,灭雍_、高定,七擒七纵南蛮王孟获。226年魏黄初七年
蜀建兴四年
吴黄武五年曹丕
刘禅
孙权曹丕病亡,曹_继位。为魏明帝,建年号太和227年魏太和元年
蜀建兴五年
吴黄武六年曹_
刘禅
孙权曹_任司马懿为都督诸葛亮上<前出师表>,率大军驻汉中228年魏太和二年
蜀建兴六年
吴黄武七年曹_
刘禅
孙权蜀国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被斩,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职务。赵云过世姜维降蜀蜀国二次北伐229年魏太和三年
蜀建兴七年
吴黄龙元年曹_
刘禅
孙权刘禅擢升诸葛亮恢复丞相,三伐中原孙权称帝,为吴大帝,改年号黄龙,建东吴帝国,定都武昌,后来迁都建业230年魏太和四年
蜀建兴八年
吴黄龙二年曹_
刘禅
孙权司马懿、曹真兵分两路攻击蜀魏,遇大雨退兵231年魏太和五年
蜀建兴九年
曹_
刘禅
孙权曹真病逝,曹_命大将军司马懿进驻长安张_中箭身亡诸葛亮向曹魏发动第四次征伐李严假皇帝之名,要诸葛亮班师回成都232年魏太和六年
蜀建兴十年
吴家禾元年曹_
刘禅
孙权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使向吴称臣234年魏青龙二年
蜀建兴十二年
吴家禾三年曹_
刘禅
孙权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并联合东吴向曹魏发动第五次攻击。
蜀军和魏军在五丈原僵持百日。
满宠大败东吴,东吴撤军。8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逝世235年魏青龙三年
蜀建兴十三年
吴嘉禾四年曹_
刘禅
孙权曹_擢升司马懿为太傅,司马懿权力被架空237年魏青龙五年
魏景初元年
吴嘉禾六年
绍汉元年(公孙渊)曹_
刘禅
孙权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238年魏景初二年
蜀延熙元年
吴嘉禾七年
吴赤乌元年曹_
刘禅
孙权6月日本邪马台卑弥呼遣使到魏8月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12月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239年魏景初三年
蜀延熙二年
吴赤乌二年曹芳
刘禅
孙权1月曹_去世将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249年魏正始十年
魏嘉平元年
蜀延熙十二年
吴赤乌十二年曹芳
刘禅
孙权1月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及其三族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250年魏嘉平二年
蜀延熙十三年
吴赤乌十三年曹芳
刘禅
孙权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姜维攻魏西平失败251年魏嘉平三年
蜀延熙十四年
吴太元元年曹芳
刘禅
孙权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7月司马懿亡252年魏嘉平四年
蜀延熙十五年
吴建兴元年曹芳
刘禅
孙权司马师兴兵讨伐吴国,但遭诸葛及丁奉击退孙权逝世,孙亮继位,诸葛恪统筹政事253年魏嘉平五年
蜀延熙十六年
吴建兴二年曹芳
刘禅
孙亮姜维进行第二次北伐,虽于陇西大败,但讨伐了郭淮(铁笼山之战)吴之孙峻诛杀诸葛恪而受任为丞相254年魏天正元年
蜀延熙十七年
吴五凤元年曹髦
刘禅
孙亮魏国夏侯玄,张_,李丰密谋诛灭司马一党,但因事迹败露而遭斩司马师废曹芳,曹髦即位为魏国皇帝255年魏天正二年
蜀延熙十八年
吴五凤二年曹髦
刘禅
孙亮魏丘俭,文钦反抗司马师发动叛乱,但遭镇压(丘俭,文钦之乱)姜维第三次北伐,虽进攻狄道城但败退256年魏甘露元年
蜀延熙十九年
吴太平元年曹髦
刘禅
孙亮姜维进行第四次北伐,于段谷为邓艾所击溃孙峻逝世,由其弟孙琳全权继任257年魏甘露二年
蜀延熙二十年
吴太平二年曹髦
刘禅
孙亮魏诸葛诞为反抗司马师与孙琳结盟叛乱(诸葛诞之乱)姜维进行第五次北伐,乘诸葛诞叛乱时进攻魏国258年魏甘露三年
蜀景耀元年
吴永安元年曹髦
刘禅
孙休诸葛诞在寿春进行笼城,但兵败身亡孙亮因诛杀孙琳一事失败遭废,孙休继位为吴国皇帝(景帝)孙休与丁奉,张布合谋诛杀孙琳姜维进行第六次北伐,虽于祁山击破邓艾,但因受宦官黄皓谗言而返回成都260年魏景元元年
蜀景耀三年
吴永安三年曹奂
刘禅
孙休曹髦因反抗司马昭遭杀害。曹奂即位为魏国皇帝(元帝)(曹髦决起)姜维进行第七次北伐,虽于祁山击破邓艾,但因兵粮不足撤回汉中262年魏景元三年
蜀景耀五年
吴永安五年曹奂
刘禅
孙休吴之濮阳兴受任为丞相,与张布一同极尽专横跋扈之能事姜维进行第八次北伐,虽于祁山击破邓艾,但再度受宦官之谗言返乡成都姜维进行第九次北伐,于沓中实行屯田263年魏景元四年
蜀炎与元年
吴永安六年曹奂
刘禅
孙休司马昭受封为晋公魏之钟会,邓艾对蜀进攻,姜维对剑阁进行笼城(蜀讨伐战)刘禅降服于魏,蜀灭亡264年魏咸熙元年吴元与元年曹奂孙休邓艾背负谋反之冤名,于遣回洛阳途中遭杀害姜维及钟会对魏发动叛乱,但兵败身亡(姜维,钟会之乱)司马昭受封为晋王孙休逝世,孙皓即位为吴国皇帝,并罢免了濮阳兴与张布而实行暴政265年晋泰始元年吴甘露元年司马炎孙皓司马昭逝世,司马炎即位为晋王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行登基(武帝)建国为晋273年晋泰始九年吴凤凰二年司马炎孙皓此时晋的羊祜与吴的陆抗于荆州对峙(羊祜与陆抗)276年晋咸宁二年吴凤凰五年司马炎孙皓羊祜上奏讨伐吴国,但遭贾充等人反对279年晋咸宁五年吴天纪三年司马炎孙皓司马炎命杜预,王睿等人伐吴国280年晋太康元年司马炎孙皓降服于晋,吴灭亡,晋国遂得以达成统一大业
中国的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传》中也载赵简子曾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汉时期的封爵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二十等爵。
西汉初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不久大多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平七国乱后削减,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来的王国不过相当一郡,且王死后诸子皆可分其地,越来越小。东汉略如西汉制,以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户数为差,大者不过万户,少者五六百户,汉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国建制相当于县,有国相,相当县令,受所在郡守节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数官。朝廷京师设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时改由大鸿胪管理。东汉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设国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汉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时改彻侯称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为民爵,只及其身与户。后其爵渐轻,武帝时在此之外,又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规定立功受爵的将士可以补吏,可以赎罪,功劳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补郎,使受爵者得到实际利益。但是,由于规定了武功爵可以买卖,所以也就无法避免爵位朝轻、滥方向发展。东汉时期,由于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官吏选拔权,虽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轻,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后来几乎名存实亡。东汉末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最初在乡侯之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王为皇室宗亲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县侯、乡侯、关内侯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无封国,食租税。王至男视官一品,县侯视三品,乡侯视四品,亭侯视五品,关内侯视六品。
黄初三年始封皇子为王,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黄初五年改封诸王皆为县王,以县为国;明帝太和六年再调整,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王国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农、司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国职员如王国;侯国置相(八品,相当县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对庶民、士兵的赐爵,即曹操时在关内侯以下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2、两晋的封爵
晋武帝咸宁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之别);功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乡侯和亭侯)、关内侯、关外侯等。五等爵上加“开国”二字西晋时较少,东晋多以此酬异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与原五等爵混称,沿用至后世。从官品上看,开国郡公、县公为一品,开国县侯、伯、子、男为二品,县侯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关内名号侯六品,关外侯七品。
晋武帝时对王国制度有具体规定: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公之制同王之下国。侯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王、公、侯国均以中尉领兵。王国置相(后改称内史),王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农、常侍、侍郎外,职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调由王“三分食一”(东晋改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改称下官)。王子为后,例封千户。齐因之。
梁封爵大体因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境内称之为第下;皆自称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为:“五等诸公(即开国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位视孤亲、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二干石,班次之”。
陈有郡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因国小,王国封户一般大国不过两千(个别曾到五千户),小国仅千户。郡王、嗣王、藩王为一品,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二品,开国县侯三品,开国县伯四品,开国县子五品,开国县男六品,沐食侯七品,乡、亭侯八品,关中、关外侯九品。一品视万石,二、三、四品并视中二千石,五、六品视二千石,七、八品视千石,九品视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皇子和异性元功上勋皆可封王。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挡”: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二蕃500户、三蕃300户。王国官有师、友、文学及中尉、大农、上中下将军、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北齐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开国县侯从二品,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散县子从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从五品。较北魏各降—阶。又公国有郎中令,正七品;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从九品。侯、伯国亦置大农,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开国”。 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计有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时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另有记载与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一品,开国侯正二品,开国子正四品下阶,开国男正五品上阶。炀帝时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废。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800亩,男500亩。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共分十四等。不过,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一点实际利益。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随月俸向官府领取。宋代官员的这些封爵和食邑、食实封等,都没有子孙可以世袭的规定。
2、辽金的封爵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官品为:正从一品为郡王、国公,正从二品为郡公,正从三品为郡侯,正从四品为郡伯、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食邑定制为: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郡侯一千户,实封一百户;郡伯七百户,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皆无实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为: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从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六、明清时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同治时封的恭亲王、光绪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外国的爵位
当你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时,扑面而来就有主持法庭审判的威尼斯公爵,接连向鲍细娅求婚的又有巴拉庭伯爵、英国的福根勃琪少年男爵、德国撒克逊公爵等等。初学外国文学的读者,一时往往被这些头衔搞得眼花缭乱,迷惑不解。因此,了解一点外国爵位的由来及其内涵,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知识。
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英国的诗人拜伦的伯父是世袭贵族,他去世后,侄子拜伦获得了世袭的爵位。《威尼斯商人》中的少年男爵福根勃琪也属于这一类。
西方爵位的由来
公爵(Duke):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
伯爵(Earl):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Baron):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
英国正统爵位的来历
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 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德·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1307年计有9名。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