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名人故事

数学名人故事,第1张

1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 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2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3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4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5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6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由他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

杨丽萍直接在视频的评论区进行了询问,主要问了女孩的名字、身高、岁数,还让视频发布者听见请回答。很多人都说杨丽萍老师是非常尽职敬业的,看视频的时候还不忘招聘舞蹈演员。也有网友感慨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隔着屏幕都能够被他人看见。而这个女孩今年23岁了,马上就大学毕业,专业是舞蹈表演。

这件事情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老板在线招聘,并且是1对1的,并不会经历二手。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虽然说的是老板亲自选人,其实接触的都是公司的人资,根本就不是老板。只能说杨丽萍老师真的非常的厉害,选人的眼光特别的独特,通过屏幕就能看到女孩子身上的天分。也说明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视频是能够获得机会的,毕竟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这些人才能抓住,而那些懒散的人就有可能错过,也没有出头的机会。

事情发酵之后女孩也进行了回应,她的名字叫做张曦元,说被杨老师关注到是非常幸运的,希望在大学毕业之后能够进入舞团工作。舞蹈表演专业出生的学生的基本功是非常厉害的,而这个女孩本来就特别想考舞团,也希望能够进入杨老师所在的舞团。即使最后没有后续,女孩仍然会继续自己之前的计划,为了梦想而努力。从视频上可以看出女孩的身姿是很纤细的,跳的舞也非常的好看。也希望其他的女孩也可以这样做,说不定就能被某些舞团的负责人选中,毕竟现在的情况不怎么好,在线招聘还是很有戏的。

网友都说这个女孩真的是非常的幸福,居然可以被杨丽萍老师关注到,也希望自己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

也许时代发展太快了,所以人们会把钱看得更重要,选择结婚对象一定要有车有房,年收入几百万自然是最好的。往往这样的高收入人群,没有担心没有对象,却有年收入百万的人,却没有人敢结婚,他就是男版杨丽萍,舞蹈家郭冷。

他一生都在为艺术做出贡献。他每天只专注于他的舞蹈事业。他甚至连许多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比如煮一碗粥、洗一件衣服。尽管他的生活经常受到网民的批评,但他也为艺术做出了很多牺牲。

众所周知,杨丽萍老师为了能够在舞台上展示他们最完美的状态,两根肋骨,甚至为了保持身材选择不怀孕,留长指甲,是能够展示美丽的舞蹈,和被称为“男版的杨丽萍郭愣也有相同的特点。

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就显示出他的舞蹈天赋。有一次,当他和母亲一起看芭蕾表演时,他决定了自己的目标,虽然在很多人的眼里,芭蕾是女孩的专属。但他敢于成为第一个。即使他的父母不支持他的决定,郭德纲也从未放弃他的芭蕾舞梦想。

最终,在他9岁的时候,他成功地进入了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团。他知道一个男孩走这条路有多难,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坚持走下去。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仍然坚持练习,他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尤其是他的老师,邀请郭冷参加学校的每一场舞蹈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锻炼了自己,还登上了许多更大的舞台。在他毕业之前,有许多舞蹈学校为他竞争。

后来,他成为杨利平老师最引以为傲的学生之一。为了保持健康,他每天只吃一顿饭。让身体保持比女孩子更美丽,更苗条。他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加优秀,但他没有想到自己在一次演出中受了重伤后不得不离开舞台,但他仍然不愿意放弃自己对舞蹈的热爱。

离开舞台后,他成为了一名芭蕾舞教师,并在舞蹈行业继续发光。他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对学生严厉是出了名的,但他训练的大多数学生都有扎实的舞蹈技巧。

多年来,他从未在自己的生活中投入过任何精力。他一直致力于艺术。虽然他每年能挣几百万美元,但他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酒店里。为了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教学。现在他还是单身状态,还是希望郭冷能尽快找到另一半生活。

这本来只是杨丽萍老师发布的一条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视频而已,但是却在评论区引发了很多网友们的恶意评论,直接上升到了女性的价值讨论,其中 一条“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对儿女,享受不了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的评论,仅点赞数就超过了一万。

但点赞并不等于认同这样的观点,虽然有很多的网友随和这样的评论,但更多的网友直接在评论区直言不讳的说“这样的评论就是糟粕余孽,是对女性的侮辱”。特别诸如 戚薇、李若彤等知名明星站出来力挺杨丽萍,认为女人不是生儿育女的工具,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人生选择。

杨丽萍老师看到那些质疑之声,也表达了自己“多年来,为了自己热爱的舞蹈事业而放弃生育权利”的观点: 人俗会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谁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轻的,你的气息是美好,就会散发出来一种特殊的味道,只要自己认为过的好,没有伤害其他人,就可以 。这是一个60多岁的老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告白,你没有伤害其他人,认为自己过的好就是最好的结局,何必在乎世俗的偏见。

都说现代人的思维已经超前化了,再说 生儿育女是一个女人的权力,但并不是一个女人的义务 ,而这位网友的评论却把女人拥有的权力强加于女人必须要履行的义务之上,不可谓不说是一种时代的“畸形儿”。

杨丽萍老师虽然年龄已经60多岁,是一个老人家了,但是她的容颜看起来也只是一个30多岁的成熟女性,只与她的 养生 观念有关,更是为了她钟爱的舞蹈事业。 她不吃米饭是因为害怕身体发胖,影响舞蹈艺术;她选择不婚不育,是因为害怕身形变形,影响艺术美观。 她不是不爱吃米饭,更不是没有生育能力,为了自己钟爱的艺术而毕其一生的奉献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吗? 杨丽萍这种如诗如画的生活方式、美如仙境的生活环境,难道不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去追寻的人生吗?

杨丽萍在某平台发布了一段在花下吃火锅的视频,画面中的杨丽萍被鲜花簇拥,身穿白色长裙,画面唯美精致,视频发布引起网友热议,

其中不乏质疑声: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此评论一出,引发网友热议。女子的价值是什么?女子是不是生孩子的工具?

戚薇、李若彤、陈数都力挺杨丽萍。

一个女子把舞蹈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成了闻名世界的舞蹈家,两段婚姻都放弃了生育孩子。

对于不生育,杨丽萍多年前给过回应:有些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而她是生命的旁观者。

为了自己热爱的跳舞,为了保持体型,她选择了不要孩子。这是杨丽萍自己做出的选择,她的选择没有伤害到任何人,这是她生而为人的权利。

我们可以不认同,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呢?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谢谢。

我是荔枝蜜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看待杨丽萍的动态热评事件?

丽萍姐姐回应说,我未婚未育没有伤害到别人就行。

仙女姐姐都懒得跟这些个喷子计较。

说实话,这都2020年了,居然还有人因为一个女人选择自己热爱的舞蹈事业而放弃生孩子就给她扣上这是一个女人的悲哀的帽子!

这是说这个话的人的悲哀好吧!更悲哀的是居然有那么多人支持这个观点!

女人的价值,绝对不是用来生儿育女的!

女人,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活在这世上的意义是能开开心心做自己!做一个自由的自己!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那些指责和嘲讽不生育孩子的人,你们还生活在原始 社会 吗?那个时候的人才会因为要和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争取存活的空间,才需要更多的繁衍后代来壮大自己。

现代 社会 的我们,早已从爬行动物进化为了人类。我们早已经不再是低能动物,而是具有思想的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那些用世俗观念绑架别人的“搂社儿”。省省吧!

前几天丽萍姐姐的两个女徒儿结婚了!要是这位说话的在场,是不是当场就要喊给她们浸猪笼!

这是个自由的世界!她们没有伤害任何别的人!只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人!我为她们的勇气点赞!为她们活出了自我由衷祝福!

自己想做生育工具,就自己去多生几个好了。看不得人家杨丽萍姐姐神仙一样的日子,嫉妒恨得牙痒痒就别看了。赶紧回去生娃要紧!

神仙姐姐杨丽萍你就是女人心中最美好的梦想!如果能跟你一样美如天仙,超凡脱俗,活出自我,我愿倾其所有,脱胎换骨活成那样的我。

丽萍姐姐,愿你永远清澈,永远美丽,永远动人!

事件起源于杨丽萍在某平台发布了一段在花下吃火锅的视频,画面中的杨丽萍被鲜花簇拥,身穿白色长裙,画面唯美精致,保养极好的她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已过60,视频发布引起网友热议,不乏有一些质疑声,这其中点赞最高反响最大的一条评论就是怒呛杨丽萍作为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就算再美再优秀都逃不过岁月的摧残,评论一出,立马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对女性价值的讨论。

看到这个热评其实很失望也很无奈,21世纪,今年都2020年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认为女性不生孩子就可以被定义为失败的人生,直接将女性的价值和生育捆绑在一起,更无奈的是貌似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抱有这个态度的,毕竟那个所谓的热评底下的点赞不在少数,很有可能包括一些女性也是这样认为的。

首先,杨丽萍是失败的吗?当然不是,她在舞蹈上的造诣以及在舞蹈界的地位是没人可以撼动的,对中国舞蹈事业的贡献以及日后的发展也是不可磨灭的,对后人来说,只会记得曾经有一个以跳孔雀舞闻名世界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而不是一个生了孩子的舞蹈家杨丽萍,对杨丽萍来说,舞蹈就是她细心呵护的孩子,可以说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舞蹈事业,而这恰恰就是她的选择,旁人无权干涉和去评判,如果你不认同,那请你尊重。

其次,抛开她的舞蹈价值来看,我们从人这个本身出发,如果作为一个女性,我不能做自己,不能给自己定义,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那我还有人权吗?按照某平台热评的观点,不生孩子的女性就是不完整的人生,难道女性生下来就是生孩子的吗,很显然不是,2020年了,我们要做的不是随便给女性定义,而是学会尊重,想不想生孩子是个人选择,生了孩子不代表你就实现了你的人生价值,当然我也不否认有些人就是这样认为的,我尊重你的看法但我不认同我也不会批判,也希望每个人可以做到不用自己的思维去定义另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你的人生需要你自己选择,无关男女!

看完杨丽萍的经历,不卑不亢,就知道人生的质量不需用结婚生子衡量,我们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生活是人间烟火,而她却是感知生命为热爱而活,这样的人生价值难道不是真正的超越结婚生子吗?

我想说的是,都2020了,怎么还会有为了结婚而结婚,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如果真的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灵魂契合三观一致,双方在一起能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就结婚了,有能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与教育,能够担负起这份责任,也就生了。

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都是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认知一直处在 探索 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与错。别拿自己的认知与标准去衡量别人,这才是自身的教养与对别人的尊重。

也有不少女明星到老了也没有子女,没有了解她们本人的想法就一锤子定论她们活得不幸福,产生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这样想的人也不能体会不要孩子的女人也许活得比有些有孩子的女人活得更幸福。

杨丽萍的回应是这样的。一如既往的平和与坦诚,即使不认同她的观点,也没法和她互怼,可以说情商很高了。

赞同她的人没错,反对的也没错。价值观问题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但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次的冲突焦点实际上是 女人成功学VS普适成功学。

“成功学”这词早已被某些大师用烂了,仿佛说起“成功”二字,就一定是指经济上的成功。“女人成功学”则比较隐蔽,但受众也很多。

此学说认为对女性和男性应该使用不同的成功衡量标准。女性事业成功只能算小成功,甚至不成功,经营好家庭才是真成功。男性的标准则刚好相反。

有没有道理暂且不争论,论不出结果的。而普适成功学只有一个男女通用的标准: 达成你所渴望的目标,就是成功。

很显然,普适成功学并不强求“没有遗憾”。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要舍弃某些东西,那些东西终究会变成遗憾。 让自己内心平静的法门,并不是尽善尽美,而是接受不完美。

由此看来,信奉普适成功学的杨丽萍,将来也许会因为享受不到天伦之乐而懊恼,但艺术上的成就足可慰藉。

每个人的人生是属于自己的,所以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杨丽萍老师都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走的这么靠前,相当成功了,自己的生活还要被一些人诟病,想想真的可笑。我们回过头看,这些对杨老师指指点点的人像不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亲朋好友,他们没有权利干涉别人的生活却依然乐此不疲地指指点点,好像终于找到了成功人士比不过自己的地方。希望每个人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要去在意他人的眼光。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从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笛卡儿

我们现在所用的直角坐标系,通常叫做笛卡儿直角坐标系。是从笛卡儿 (Descartes R,1596331~1650211)引进了直角坐标系以后,人们才得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才建立并完善了解析几何学,才建立了微积分。

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Lagrange JL,1736125~1813410)曾经说过:"只要代数同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这两门科学结合成伴侣时,它们就互相吸取新鲜的活力。从那以后,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19101112~1985612)说过:"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

这些伟人的话,实际上都是对笛卡儿的贡献的评价。

笛卡儿的坐标系不同于一个一般的定理,也不同于一段一般的数学理论,它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技艺,它使整个数学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它使笛卡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现代数学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儿是十七世纪法国杰出的哲学家,是近代生物学的奠基人,是当时第一流的物理学家,并不是专业的数学家。

笛卡儿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当他八岁的时候,他父亲把他送入了一所教会学校,他十六岁离开该校,后进入普瓦界大学学习,二十岁毕业后去巴黎当律师。他于1617年进入军队。在军队服役的九年中,他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数学。后来他回到巴黎,为望远镜的威力所激动,闭门钻研光学仪器的理论与构造,同时研究哲学问题。他于1682年移居荷兰,得到较为安静自由的学术环境,在那里住了二十年,完成了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如《思想的指导法则》、《世界体系》、《更好地指导推理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论》(包括三个著名的附录:《几何》、《折光》和《陨星》),还有《哲学原理》和《音乐概要》等。其中《几何》这一附录,是笛卡儿写过的唯一本数学书,其中清楚地反映了他关于坐标几何和代数的思想。笛卡儿于1649年被邀请去瑞典作女皇的教师。斯德哥尔摩的严冬对笛卡儿虚弱的身体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笛卡儿于1650年2月患了肺炎,得病十天便与世长辞了。他逝世于1650年2月11日,差一个月零三周没活到54岁。

笛卡儿虽然从小就喜欢数学,但他真正自信自己有数学才能并开始认真用心研究数学却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

那是1618年11月,笛卡儿在军队服役,驻扎在荷兰的一个小小的城填布莱达。一天,他在街上散步,看见一群人聚集在一张贴布告的招贴牌附近,情绪兴奋地议论纷纷。他好奇地走到跟前。但由于他听不懂荷兰话,也看不懂布告上的荷兰字,他就用法语向旁边的人打听。有一位能听懂法语的过路人不以为然的看了看这个年青的士兵,告诉他,这里贴的是一张解数学题的有奖竞赛。要想让他给翻译一下布告上所有的内容,需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士兵要给他送来这张布告上所有问题的答案。这位荷兰人自称,他是物理学、医学和数学教师别克曼。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笛卡儿真地带着全部问题的答案见他来了;尤其是使别克曼吃惊地是,这位青年的法国士兵的全部答案竟然一点儿差错都没有。于是,二人成了好朋友,笛卡儿成了别克曼家的常客。

笛卡儿在别克曼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数学,别克曼还教笛卡儿学习荷兰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年多,为笛卡儿以后创立解析几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据说别克曼教笛卡儿学会的荷兰话还救过笛卡儿一命:

有一次笛卡儿和他的仆人一起乘一艘不大的商船驶往法国,船费不很贵。没想到这是一艘海盗船,船长和他的副手以为笛卡儿主仆二人是法国人,不懂荷兰语,就用荷兰语商量杀害他们俩抢掠他们钱财的事。笛卡儿听懂了船长和他副手的话,悄悄做准备,终于制服了船长,才安全回到了法国。

在法国生活了若干年之后,他为了把自己对事物的见解用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他又离开了带有宗教偏见和世俗的专制政体的法国,回到了可爱而好客的荷兰,甚至于和海盗的冲突也抹然不了他对荷兰的美好回忆。正是在荷兰,笛卡儿完成了他的《几何》。此著作不长,但堪称几何著作中的珍宝。

笛卡儿在斯德哥尔摩逝世十六年后,他的骨灰被转送回巴黎。开始时安放在巴维尔教堂,1667年被移放到法国伟人们的墓地--神圣的巴黎的保卫者们和名人的公墓。法国许多杰出的学者都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最后的归宿。

数学之父—泰勒斯(Thales)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泰勒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泰勒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泰勒斯的方法既巧妙又简单: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在金字塔边竖立一根小木棍,然后观察木棍阴影的长度变化,等到阴影长度恰好等于木棍长度时,赶紧测量金字塔影的长度,因为在这一时刻,金字塔的高度也恰好与塔影长度相等。也有人说,泰勒斯是利用棍影与塔影长度的比等于棍高与塔高的比算出金字塔高度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用到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数学定理。泰勒斯自夸,说是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古埃及人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应该是埃及人早就知道了类似的方法,但他们只满足于知道怎样去计算,却没有思考为什么这样算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泰勒斯以前,人们在认识大自然时,只满足于对各类事物提出怎么样的解释,而泰勒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能作出怎么样的解释,而且还加上了为什么的科学问号。古代东方人民积累的数学知识,主要是一些由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计算公式。泰勒斯认为,这样得到的计算公式,用在某个问题里可能是正确的,用在另一个问题里就不一定正确了,只有从理论上证明它们是普遍正确的以后,才能广泛地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泰勒斯自觉地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它赋予数学以特殊的科学意义,是数学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飞跃。所以泰勒斯素有数学之父的尊称,原因就在这里。

泰勒斯最先证明了如下的定理:

1圆被任一直径二等分。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3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

4半圆的内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5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以及这条边上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定理也是塞乐斯最先发现并最先证明的,后人常称之为塞乐斯定理。相传泰勒斯证明这个定理后非常高兴,宰了一头公牛供奉神灵。后来,他还用这个定理算出了海上的船与陆地的距离。

泰勒斯对古希腊的哲学和天文学,也作出过开拓性的贡献。历史学家肯定地说,泰勒斯应当算是第一位天文学家,他经常仰卧观察天上星座,探窥宇宙奥秘,他的女仆常戏称,泰勒斯想知道遥远的天空,却忽略了眼前的美色。数学史家Herodotus层考据得知Hals战后之时白天突然变成夜晚(其实是日蚀),而在此战之前泰勒斯曾对Delians预言此事。 泰勒斯的墓碑上列有这样一段题辞:「这位天文学家之王的坟墓多少小了一点,但他在星辰领域中的光荣是颇为伟大的。」

《婚姻料理》电视剧结局闫妮和杨树复婚了,具体剧情:医生看了杨树的各项身体指标,全部符合要求,杨树也同意捐肾给梦蓝。果果知道后很气愤,也很痛苦,杨树坚定的要和阿琴站在一起,要活真实的自己,并把保险受益人改成果果的名字,杨树终于鼓足勇气离开果果。

要进手术室了,梦蓝和一家子告别,大家都给梦蓝勇气,阿琴深深的在杨树额头吻了一下……果果走了,离开别墅,陆路来送她,她也要过自己真实的生活。

半年后,阿琴车坏在路边,看着换轮胎的杨树,阿琴回忆着和杨树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回忆着数次失败的婚恋,两个人都都笑,都舍不得对方,他们还是相爱的。广播里传来梦蓝和北川准备周游世界的采访录音。

《婚姻料理》主要剧情

杨树忙于新药研发忘记陪女儿参加小升初考试,没想到女儿由于中暑在考场晕倒。身为五星级饭店中餐大厨的梧桐得知这个情况后很生气,当她又发现丈夫早已偷偷辞去了大学教授的铁饭碗去合资企业做药物研发后更是不满,坚决和杨树离婚。

杨树的研发成果获得了成功,一下子名利双收。得知这个消息的梧桐顿时觉得失落,想起结婚这十几年家里一直是自己在付出,离了婚后却一无所有,梧桐忽然感到了一丝不甘心。梧桐的姐姐北川和母亲玉兰也一直游说梧桐再找一个,而梧桐也想在杨树面前直起腰板。

梧桐决定要找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杨树更好的男人,由此开始了一系列并不靠谱的恋爱历程。经过几段相亲后,梧桐发现原来杨树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十几年的婚姻已经让两人产生了不可分割的感情,在女儿和家人的努力下,最终两人和好如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97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