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母亲王娡是如何从一位离异的普通民女摇身变为皇后的?

汉武帝母亲王娡是如何从一位离异的普通民女摇身变为皇后的?,第1张

王娡是汉景帝刘启第二任皇后,是汉武帝刘彻的母后,槐里(今陕西兴平)人,父亲是槐里一平民,名叫王仲,母亲是燕王藏荼的孙女藏儿。

在母亲藏儿的张罗下,王娡曾和一个叫金王孙的平民结过婚,并生下一女叫金俗,后来藏儿让相士给自己和子女算命,相士一看王娡,就说王娡乃金贵之相,命中注定可生天子,藏儿听后,立马让女儿王娡和金王孙离婚,金王孙不愿意与王娡离婚,和藏儿大吵大闹,藏儿便让人把王娡想办法送进了太子宫。

太子刘启见了王娡,被王娡的美貌和言谈举止所吸引,王娡虽然平民出身,但她有贵族血统,母亲藏儿乃名门之后,尽管她嫁给了平民,但她却给了女儿娇好的容颜和高贵的气质,进宫不久,王娡便得到汉景帝宠幸,被册封为美人,先后给汉景帝生育三女,怀儿子刘彻时,王娡梦见自己金日入怀,便把此事告诉给刘启,汉景帝认为乃祥瑞之兆,愈加宠爱王娡,后王娡就给汉景帝生下了第十个儿子,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

王娡因生下儿子刘彻,被汉武帝从美人加封为夫人,刘彻从小聪明伶俐,深得汉景帝喜爱,长子刘荣受封太子时,刘彻被封为胶东王。

刘嫖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栗姬之子太子刘荣,栗姬因不满馆陶长公主刘嫖经常给自己的弟弟汉景帝输送美人,坚决拒绝了馆陶长公主的求婚,这下惹恼了馆陶长公主刘嫖,她一边和王娡结成儿女亲家,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胶东王刘彻,一边在弟弟汉景帝跟前讲栗姬坏话,说栗姬经常在背地里诅咒其他夫人和王子,汉景帝听后对栗姬比较反感,碍于往日恩情和太子刘荣并没有发作。

孔子之所以又叫“孔老二”,是因为他是他爹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贵族。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时,为了躲避宋国内乱,叔梁纥搬到鲁国陬邑居住,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是个武功高强之人。可惜他在生男孩这件事上没那么厉害,他的正妻施氏先后给他生了9个女儿,没有一个是儿子。他的小妾终于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孟皮,可惜有足疾。

那时候叔梁纥已经是66岁的老头了,为了能再生个儿子,于是又向颜家求婚,娶了颜家的不满20岁的小女儿颜徵在。颜徵在终于给叔梁纥生了第二个儿子。因为两人是住在尼山生下这小孩的,又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孩子。所以就给这个孩子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丘三岁的时候,他爹叔梁纥就去世了。从此孔丘就在她母亲颜徵在的拉扯下,又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最终成为春秋时期一位顶级思想家,创建了儒家学派。后人把那时候的思想家都尊称为“子”,所以孔丘也被尊称为“孔子”。

孔子的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当时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学派。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满包括儒家学派在内的读书人对国家指指点点,一怒之下,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大量儒学著作被焚毁,儒家进行了历史上的至暗时期。

汉朝建立后,从刘邦到刘启这一段时间,汉朝居于主流地位的思想是黄老学说。黄老学说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传下来的,以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为核心的学说,这对当时国家的休养生息,是有很大好处的。不过,新的儒家学派,也在这时候开始复兴起来。到汉武帝上台后,汉武帝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后,儒家学派作为一种官方的正统的意识形态,一直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

孔子本来一直被叫做孔子,或者叫做孔丘、孔仲尼。孔子被称作“孔老二”,是特殊年代的产物。那么,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里,我们为什么要把孔子叫做“孔老二”呢?

一、对孔子神性光环的去除。

在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后,孔子逐渐被神化。孔子成了神,儒家学派与道教、佛教一样,具有了极大的宗教意味,孔子成为儒教的教主。后世儒学继承者朱熹甚至说出了“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样的话,孔子已经像太阳一样,被严重地神化了。

实际上,当汉儒兴起的时候,汉儒的很多主张,其实已经背离了孔子儒学的本意。为什么汉儒们的主张,会违背孔子儒学的本意呢?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焚书”以后,汉儒们手中没有更多的儒学典籍,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捏造。另一方面,汉儒们为了增强儒学的社会地位,把儒学与政治统治和国家伦理嫁接起来,以此讨好当权的统治者。而汉儒们的这种做法,也成功地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被汉武帝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把儒学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消灭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压迫在老百姓思想中产生的影响,因而要去除孔子身上的神性光环,把他还原为一个平凡的人。就像一般老百姓家里,称呼的“某老大”“某老二”一样,称呼孔子为“孔老二”。

二、因为无知而产生的轻薄。

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对儒家文化的批评,实际上造成了很多人在并不理解儒家文化的情况下,对儒家文化缺乏足够的尊重。

当时的人,在批判儒家文化时,其实对儒家文化并不了解。小时候,我曾看过一本书,是介绍“孔老二”的。里面讲到“孔老二”因为死读书,不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去给人家当送葬的吹鼓手,目的是想混碗饭吃。而且“孔老二”对能够吃到丰盛的食物沾沾自喜。显然,这不但是对儒学的一种歪曲,而且是一种因饥饿记忆产生的无知。

因为无知,自然就没有理解儒学文化的深厚内涵,没有理解,自然也就没有崇敬,对孔子就产生了轻薄的称呼。

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今天,显然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孔子。既不能把孔子神化,也不能对孔子这些先哲缺乏尊重。不管怎么说,“孔老二”这个称呼,是不适合使用的。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元年(前一五六年),这是汉景帝中子。刘彻母亲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还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里,告诉汉景帝后,汉景帝说:“这贵的征兆。“

刘彻还未出生,他们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后来,刘彻生,也是王氏唯一的儿子。前元四年(前153年),刘彻任命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

同年,景皇帝的长子、其他的异母兄长刘荣获封为太子。前元六年(前151年)秋九月,无子无宠的薄皇后被废。第二年(前150年)春正月,景帝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夏四月乙巳,刘彻之母王氏被立为皇后,丁巳,刘彻被立为太子。

扩展资料:

汉武帝成就:

汉武帝(前157年7月30日-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于7岁时被册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达54年。其正式谥号为“孝武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武帝”,是清圣祖以前在位最长的中国皇帝。

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显赫建树,与秦始皇被后世并称为“秦皇汉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汉武帝的思想积极进取,极具前瞻性,为朝廷以至社会带了新思维,亲政后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是接受当时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这样可以使国家得到未来的人才。

所谓“养天下之士”,体现出太学在当时有为国家培育人才和储备人才的作用。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太学的成立,助长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成为重要的推手,同时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转变,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机会,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也有机会到朝廷做官

对内政策上,汉武帝用人唯才,不问出身,开创了察举制并兴太学,以致该时期培养及出现了大量名臣良将;他又颁布《推恩令》,和平地削减了诸侯的权力及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另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另有首开丝绸之路、使用年号、设立刺史、加强内廷权力等开创性举措。

对外政策上,汉武帝一改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世代朝廷奉行的和亲传统,以强势态度积极地对付匈奴,发动第二阶段汉匈战争,先后收复了西汉初年的多处领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来匈奴于中国西北部的威胁。

-刘彻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他是如何被立为太子的?汉武帝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被认为是西汉时期最杰出的皇帝。在古代,人们遵循长子继承制,尤其是在皇室中。然而,汉武帝只是景帝的第十个儿子。他怎么能成为太子并继承皇位呢?由于薄太后没有子女,汉景帝就立长子刘荣为太子。然而,可以说,刘彻能够成为太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刘彻的母亲的帮助。刘彻的母亲王兔,是王臧儿的女儿,王臧图的孙女,本来嫁给了一个普通的农民金万顺,但因为王兔说王兔将来会成为一个贵族,臧儿就强行把他带回家,送进宫里,还被太子刘启宠幸。

王兔为刘启生了一子三女,在怀儿子刘彻的时候,王兔梦见太阳进了肚子。刘启听说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刘启当上皇帝后,兔子按照长子继承制,把他的长子刘荣立为太子,但兔子还是很宠爱王启。王兔不仅从景帝那里得到了兔子,而且还从景帝的母亲窦太后那里得到了兔子。

自古以来,母以子贵说,子以母贵说,刘彻当初就是靠母贵。除了母亲的原因外,还有刘彻的好命。太子刘荣的母亲李姬是个身价不高的人。她在宫中与景帝的其他嫔妃不能和睦相处,说话做事时经常得罪人。景帝的妹妹亭陶长公主有一个女儿阿娇,亭陶长公主向李治求婚,希望刘荣做了皇帝后女儿能做皇后,但李治因为厌恶刘娇经常向景帝献美,所以不肯离开不情愿。

汉景帝生病了,他随口对妻子说,希望她在他死后能好好照顾他的其他儿子。栗姬听了很不高兴,当着大王的面就不客气了,大王心里很不满意,但还是忍住没有发作,但这件事已经让大王浪费了长久以来的年轻心血。刘彻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深得景帝的喜爱。景帝甚至为他打破了太子不能在同一年受封其他儿子的旧例,封刘彻为胶东王。而出于对王兔的宠爱,景帝打破了皇帝在与纪妃不能称王母的旧例,封王兔为王母。

刘表被李治拒绝后,想到胶东王刘彻是个很受景帝宠爱的孩子,他的母亲王兔也很宠爱,就去找王兔。刘表问刘彻喜不喜欢gjiao,而年仅四岁的刘彻回答喜欢,刘彻这个回答深得刘表喜欢,所以长公主刘表决定帮助胶东王刘彻争夺太子之位。最后,刘彻之所以能成为太子,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兔儿、公主刘嫖、汉景帝刘启,以及他自己的努力。

  刘彻之所以当上太子,与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两人之所以能影响景帝改立太子,根本原因还是刘彻所表现出来的才智得到了汉景帝的支持和赞许。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而据《史记》、《汉书》的后妃传记载,汉武帝生于汉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母王氏,汉景帝中子。 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汉景帝后,汉景帝说:“此贵征也。”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三岁时,景帝抱于膝上,试问刘彻:“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

  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彻”字表示充满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

  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 同年,景帝的长子、他的异母长兄刘荣获封为太子。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秋九月,无子无宠的薄皇后被废。第二年(公元前150年)春正月,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夏四月乙巳,其母王氏被立为皇后,丁巳,刘彻被立为太子。他成为太子与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有很大关系。刘嫖许诺将她的女儿陈氏嫁给当时四岁(古代按虚岁计算)的胶东王刘彻。 刘彻后娶陈氏为妃,两人成婚的时间无考。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逝世。甲子,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

一、姓氏源流

窦(Dòu 窦)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为夏帝少康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演义》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风俗通》和《尚友录》等所载,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的南面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后络也跟随去。这时,有穷国的君主羿由于人们不能忍受太康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即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进黄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见太康回来,他们也被有穷国人发现管制起来了。这时,后缗怀孕临近产期,就逃出自窦(洞穴地名),奔归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后,弟中康(一作仲康)继位;中康死后,子帝相继位;帝相死后,子少康继位。大概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姓窦,世代相传姓窦,形成窦氏。

2、出自古代氐族姓氏有窦氏,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据《魏志》载有氐王窦茂。

3、出自少数民族被赐改窦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有鲜卑族赐姓没鹿回氏、纥豆陵氏,后魏孝文改为窦氏。

4、出自战国时魏国有窦公,其后代简改为窦氏。

得姓始祖:少康。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窦姓出自姒姓,相传夏后氏帝相失国后,他的妃子(原为有仍氏人),逃出自窦,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为窦氏。关于此事,在《风俗通》和《尚友录》上也有记载。窦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窦氏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古时的国名,这个地方在今山西省的济宁县一带。故窦氏后人奉少康为窦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窦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窦姓起源古老,远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国君相被杀后,到了王妃逃出窦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来少康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两个儿子杼、龙,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窦姓。后来杼即位为下任夏王。发展和演变: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也有以窦为姓的。在汉朝时,清河观津的窦氏出了一个皇后,窦太后,她是文帝刘恒的妻子,景帝刘启的母亲,她一直执政到汉武帝时,清河窦氏也因此大兴,逐渐形成望族。此外,窦姓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扶风,河南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窦姓世称扶风望(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河南望(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清河望(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三、历史名人

窦 婴:西汉大臣。字王孙(公元前?-公元前131),观津(今河北省衡水东)人。窦太后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认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术,反对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为窦太后贬斥。后因罪被杀。

窦 融: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时封建武男,后因参加镇压绿林、赤眉农民军,拜渡水将军。新朝灭亡,降更始政权,求任张掖属国都尉。更始覆灭,被张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长吏推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据境自保。他先奉隗嚣正朔,后见光武帝号令严明,有意投靠。时光武帝闻河西殷富,士卒精壮,也遣使与他联络。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东汉政权凉州牧的官职。八年,光武帝征隗嚣,融率部来会合,击破隗嚣后,封安丰侯。陇蜀平定,融奉召入京,历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卫尉事兼领将作大匠。窦氏贵宠,一门先后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计。融子放纵,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从兄子窦林因罪处死,明帝令融就第养病。岁余,融上卫尉印绶。五年卒,年七十八岁。

窦 威:字文蔚,汉代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初为汉高祖丞相府司录参军,博物多识,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终内史令。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窦 宪:字伯度。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是窦融之曾孙,领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拜大将军,总揽大权。和帝既长,愤其骄纵,与中常侍郑众等合谋,迫令自杀。

窦 武:字游平(?-168),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长女被选入宫,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为皇后,遂迁越骑校尉,次年改官城门校尉。时正第一次党锢之祸,上书为党人求情。桓帝死,无子,与其女窦太后迎立灵帝,任大将军辅政,封闻喜侯。他引用陈蕃、李膺、杜密等党人参政,合谋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事泄,反为曹节等所杀。

窦 巩: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风平陵人。窦庠弟。宪宗元和二年进士。袁滋辟为从事及掌书记。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后兼御史中丞。平居与人言不出口,时号“嗫嚅翁”。工五言诗。与兄窦常、窦牟、窦群、窦庠合有《窦氏联珠集》。

窦 苹:字之野,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北宋仁宗时代。《酒谱》杂取有关酒的故事、掌故、传闻计十四题,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称、酒的历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饮器、传说、饮酒的礼仪,关于酒的诗文等,内容丰实,多采“旧闻”,且分类排比,一目了然,可以说是对北宋以前中国酒文化的汇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书成书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后收入于陶宗仪《说郛》中。其“酒之文十三”,本收《酒德颂》、《醉乡记》、《清河先生传》三篇前人关于酒的文章。

窦 默:字子声(1196-1280),初名杰,又字汉卿,元代广平府肥乡县兴教乡人(现邯郸市肥乡县)。窦默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理学家、教育家和医学家。窦默自幼熟读诗书,广结朋友,和许衡、姚枢等当时的理学家共同探讨程朱理学,“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无所不学。广泛涉猎,无止的追求,使他的儒学知识更为丰富和系统化,特别是朱熹思想的渗透,形成自己一套观点,为他日后出仕元廷,辅佐世祖,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

窦太后:中华帝国黄老学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名漪(公元前205-公元前135),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在吕后时被选入宫。吕后赏赐每个诸侯王宫女五名,窦漪也在被选之列。因家在清河,窦姬请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但宦官把事给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国去,就这样她到了代国,但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和她生了刘启和刘武。窦姬信奉黄老之学(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刘启以黄老治国,在以后的日子里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窦太后逝世为止,历经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汉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窦建德:隋朝漳南人。聚众起事,据河北诸郡,称夏王,建号五凤。隋大业十四年炀帝南游江都,为字文化及所杀,时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王,奉越王侗为帝,建德亦奉朝命。世充旋杀侗自称帝,建德亦称夏帝。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秦王)击世充。建德出兵救世充。四年,战败被俘,斩于长安。享年48岁。

窦燕山:名禹钧,号燕山。后周渔阳人。在五代后晋时,明瞒暗骗,势压贫贱,不讲天理良心,30无子。传说一夜其父送梦,对燕山说:“你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日后无子,兼且无寿。速要改恶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燕山醒来将父梦中的话牢记在心,从前之恶,不再敢为,而且广行方便,家中又设立义馆,请明师教训,帮助家贫子弟读书。他创办过40多所义学,官作谏议大夫,由他推荐提拔成名的青年不计其数。一夜又梦见父亲说:“你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5子,齐登科甲,寿添89岁”。此后修身积德,更加殷勤。后来,果然连生仪、严、侃、偶、傅五子,由于他教子有方,5子勤奋学习,先后登科。

窦叔向:字遗直,京兆(今陕西省扶风)人。唐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代宗时,常衮为相,引为左拾遗、内供奉。衮贬,出为溧水令,复迁工部尚书。诗法谨严,有诗传世。五子群、常、牟、庠、巩,皆工词章,著有《联珠集》行于时。窦叔向工五言,名冠时辈。有集七卷,今存诗九首。

窦汉卿:金代有医学家。名默。广平肥乡人,曾官居太师,故世称窦太师,,精针灸八脉穴法,著有《针经指南》、《标幽赋》为是书主体内容,因行文典雅,论理精湛,元明诸名家皆宗之。论其体用,《标幽赋》之于针灸实如《烟波钓叟歌》之于遁甲也。

元代有医学家窦默等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风俗通》记载:“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其后氏焉”。望出扶风、清河、河南。

扶风郡:后汉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治所现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国曹魏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河南郡:汉市帝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清河郡: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

2、堂号

窦姓的主要堂号有:“世和堂”、“承恩堂”等。

============================================================

窦姓宗祠通用对联

〖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姒姓;

望居扶风。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窦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门传四相;

名冠三君。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大臣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出身于功勋贵族家庭,兄弟们都喜欢武艺,只有他爱好文史,大家都戏称他为“书痴”。隋文帝时曾官秘书中郎,李渊入长安任大丞相,任他为大丞相府司录参军。他博学多才,通晓历代典章,李渊建建唐朝,他参与有关文件的起草,官内史令(宰相),深受宠信,常被召入高祖卧室长谈。他侄子窦抗,字道生,是隋文帝的外甥,曾任梁州、岐州刺史及幽州总管;入唐后,官将作大将兼纳言(宰相),高祖直接呼他为兄,宫中人也都称他为国舅。侄孙窦德玄,为高宗时宰相。德玄的儿子窦怀贞,中宗时官御史大夫兼检校雍州长史,睿宗时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东汉扶负平陵人窦武,字游平,长女为桓帝皇后,桓帝死,他迎立灵帝,任大将军,封闻喜侯,掌握朝政。与太学生联结,并起用反对宦官的名士李膺等人。后与陈蕃等人谋划诛杀宦官,机密泄漏,兵败自杀。他与陈蕃、刘淑并受人敬仰,被称为“三君”。

清惟饮水;

利赖穿渠。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窦炽,字光成,唐初窦威的父亲,有谋略。西魏时官朱衣直阁,又历泾、原二州刺史,多有政绩;入北周,官柱国大将军,封邓国公,进为上柱国;隋初,官至太傅。在原州任上时,城北有泉水,他汲水自饮,说:“我在此州,应该只饮水。”下联说唐代长安人窦琰,任北海令时,曾穿渠三十里,引水灌溉农田,当时号称“窦公渠”。

系承少康;

源起有仍。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夏帝相之妃遭杀害时正怀孕,从窦(孔穴)逃回娘家有仍(今山东省济宁东南),生少康,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其子孙以窦为氏。

河西世泽;

章武家声。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代河西人窦广国,封章武侯事。

燕山五桂;

隋世六儒。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窦·禹钧,有义方,教五子,俱登科,时称燕山窦氏五桂。下联典指隋·窦士荣与马光等并授太学博士,时号六儒。

织锦夫感;

投床后奇。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窦滔妻苏蕙,因思夫而织回文璇玑图诗以寄。隋薛道衡有诗云:“织锦窦家妻。”下联典指隋·窦毅,其次女数岁,闻其舅隋文帝受北周禅帝位,女自投床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难。”后代嫁李渊,为唐高祖皇后。

-----------------------------------------------------------------

〖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海上神山绿;

溪边杏树红。

——窦巩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和进十窦巩《游仙洞》诗句联。

-----------------------------------------------------------------

〖窦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才俊名传四海;

夏王威播九州。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初史官窦俨,字望之,蓟州人。有文才,历任晋、汉、周各代史官。宋初任礼部侍郎,凡祀事乐章、宗庙谥号,多由他撰定。人称“才俊”。下联典指隋末河北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清河人。公元618年建夏,称夏王,都乐寿。次年迁都洛州,后为李世民所败。

------------------------------------------------------------------

〖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广平子声大学士;

张掖都尉安丰侯。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医学家窦默,字子声,广平人。曾任翰林侍讲学士,晚年加至昭文馆大学士。下联典指东汉大臣窦融(公元前16-62),字周公,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新莽时,任水波将军。莽败,他率军归顺刘玄。后为钜鹿太守转为张掖属国都尉。刘玄改,他联合酒泉、张掖、敦煌等五郡,割据河西。被推为五郡大将军。光武即位,仍归汉,从破隗嚣,封安丰侯,累进大司空。

建隆编敕垂青史;

针经指南耀禹域。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宋初时大臣窦仪,这可象,蓟州人。学问渊博,历任后汉、后击朝官职,入宋,任工部尚书,判大理寺事。后又为翰林学士,加礼部尚书。曾主撰《宋刑统》、《建隆编敕》。下联典指元代医学家窦默,著有《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等。

毫芒映日千重树;

涓滴垂空万丈泉。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窦叔向《青阳馆望九子山》诗句联。

织锦寄若兰之感;

投床见皇后之奇。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窦氏宗祠通用堂联。

守祖宗义方教泽;

愿让孙世代书香。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云南省师宗县淑基村窦氏宗祠联。清初,窦氏先祖窦云开率子由陆良迁居淑基时,可谓贫困潦倒、多灾多难,盗贼与匪祸常使他惶惶不可终日。当他的儿子被强盗掠去卖到满州兵营后,他历尽千辛万苦才花钱赎回了儿子。窦氏族人早期的弱小与后来长时期的兴旺发达,曾让许多人在心头留下谜团。其实,先辈曾数代世袭指挥使的窦云及他的儿孙们,深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样一个道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从唐、宋、元、明直到他们的时代,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推行了一千多年,于是,读书求知成了他们奋发进取、兴家昌业的主要措施。他们决心向那些头顶乌纱帽、身着蟒袍的人们看齐,于是便不惜为其子孙读书求知而付出巨大代价,让儿孙们沿着科举选拔官吏这条苍苍茫茫的道路义无反顾地地走去,朝着廪生、贡生、举人、进士一个个目标迈进。尽管他们心中明白,一条窄窄的科举路上,往往面临千军万马地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于是乎,这副楹联便遍及了窦氏族人的家家户户,那“环廊看桂树,大耶用培,人耶用培,养其根、竣其实,当计十年百年”的祖训也成了窦氏族人共用的座右铭。

-----------------------------------------------------------------

〖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士荣膺,共仰六儒佳誉;

巍科高掇,争夸五桂馨香。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学士窦士荣,为世人所重。下联典出宋代有窦仪、俨、侃、洅、僖五人登科。

============================================================

附录:窦姓典故、趣事

〖沾沾自喜〗

“沾沾自喜”源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西汉时期,魏其侯窦婴是汉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的亲侄,因为反对立窦太后所爱的梁王为皇帝,所以窦太后非常忌恨他。窦婴也托病不去上朝。

孝景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等七王发动了“七国之乱”,朝廷只好派窦婴为将军前去平叛,窦婴把皇帝赐自己的一千金摆在走廊和穿堂里面,叫部下根据自己的贡献去取,他自己一点都没有留下。等到他和周亚夫共同粉碎了七王的武装叛乱后,皇帝封他为魏其侯。这样一来,朝廷每有大事就请他和周亚夫进行商量,窦太后和他的关系也渐渐好起来。

孝景四年,窦婴做了栗太子的老师。当景帝要废除栗太子而另立太子时,他多次劝谏,为太子据理力争,汉景帝因此对他心怀不满。不久,汉景帝罢免了庸碌无为的丞相刘舍,窦太后多次劝景帝封窦婴为丞相。可是汉景帝总是不同意。他说:“魏其侯轻佻自满,太轻率,不能担任丞相。”

后来,人们用“沾沾自喜”来形容自以为了不起、洋洋自得的样子。

-----------------------------------------------------------------

〖窦氏专权〗

东汉和帝即位,章帝的皇后窦氏成为皇太后。和帝年仅10岁,窦氏临朝称制。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窦景、窦、窦笃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职。窦家兄弟为所欲为,公报私仇,凡是对他们专权不满的人都被逼迫致死。永元四年和帝14岁时,与宦官郑众合谋,将窦氏兄弟一网打尽。窦氏专权告终,宦官专权却开始,从此宦官、外戚之争拉开序幕。

-----------------------------------------------------------------

〖窦婴之小聪明〗

这段时间每天都在看《汉武大帝》。不错,很有味道。

太子已经完成由“彘儿”到“灵彻”的蜕变,稍露锋芒。昨天一集中刘启刘彻二人在评论窦婴时心照不宣。景帝刘启善于用人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史记》中汉景帝对窦婴的评价:沾沾自喜。

窦婴在文景武三朝时起时落,总是不能被长期任用,原因是“太聪明、不忠诚”。这句话说得十分精当,于人性悖反中一针见血。历来传记和史书,总觉得历史人物忠诚是第一位的。像窦婴这样个人生活尽作愚苦,取得的功业虽然显赫,又总是能够不满自励,从个人角度而言,一个人能够达到如此修为,足以傲视群雄、聊以自慰了。可惜世事蹉跎,难能尽心如意,且不说窦婴生前波折丛生,毁誉参半,即便死后多年,争论依然不休。

从窦婴个人作为角度来看,他确实是“人尽其力”“力尽其才”了,如果他多一些忠诚,少一些聪明,也许历史都将会为之改变。但就他所生活的环境和背景而言,确乎又留有太多遗憾,历史的魅力也就是如此,它虽然难以变更,但是考究起来却仍然带有太多的不确定和太多的可能性,甚至很多近似于偶然,埋下了很多可能的遐想。窦婴的小聪明也许是“伴君如虎”的佐证,历史研究的纬度和弹性也恰巧就在于此,正是对这些太多的可能性甚至假说的考问,才越来越接近于历史的本原,条理出历史的内在脉络,凸现出历史真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来。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大智慧,只有小聪明,包括窦婴这样的厉害人物。如果读他的传记,虽然会很佩服,但是也觉得并没有超越传统国人的圈子——让他那时拯救人心可能会有一时之效,但是拯救中国却绝不可能。如果再看电视剧中表现的皇帝与太后接见应对的情形,就更会有如此感觉——耍小聪明,远没有平定七国之乱时坐镇后方大将军的那种气度和智慧。

小聪明只可为一时,不可为一世。

-----------------------------------------------------------------

〖窦融经营河西五郡〗

历史是一座宝库,其蕴藏之丰取之不尽�历史又是一面镜子,它具有知古鉴今的重要作用。从王莽新朝溃灭(公元二十三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十六年),窦融以河西五郡大将军名号,经营黄河以西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和金城五郡长达十四年之久。在今天看来,窦融经营河西五郡的举措,客观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史鉴价值向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采取稳定社会的举措

窦融在经营河西五郡之初,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外部环境�隗嚣称王陇右、卢芳与匈奴联兵扰掠北部边疆�羌人寇掠金城、陇西�匈奴胁迫西域各族东寇,河西郡县城门常常昼闭。在如此严峻的政治形势下,窦融为稳定河西地区社会,首先运用权谋,断然改变了河西各郡郡守权均力齐、各自为政状况,使自己登上了河西五郡大将军之位,并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于自己一人之手,又把各郡豪杰、名士抚纳于自己翼羽之下,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集团,使经营河西的活动有了政治保证。其次,窦融从一开始就大力扩充步兵和骑兵,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在平日“厉兵秣马”,而战时则与各郡郡守共同率兵出征,且屡战屡胜,遂使河西五郡出现了“兵马精强”局面。第三,为防御南面的羌人、北面的匈奴、西面的西域各族扰掠,窦融健全了由郡县、都尉府、塞、部和燧等军事机构构成的边防防御、警戒体系,并制定和严格实行了《塞上烽火品约》边防守备条例,为保障社会安定和居民的安心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多方开展生产活动

窦融在河西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生产活动。在农业生产上,窦融把地方郡县和军队分为两个管理系统。在地方郡一级设“农都尉”,县一级设“田吏”,并由这些农官具体负责农耕事务。在军队系统,实行军屯制度,具体屯垦事务由军事长官兼理。当时河西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二十多个,大体可分为麦、米、谷、豆四大类,其情况可与农业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并驾齐驱。

河西五郡地区,自古林木稀少,天然绿洲常常遭受沙尘暴侵袭,植被保护问题当时就已受到人们的重视。窦融时期,曾通过采取严令“吏民毋得伐树木”措施来保护环境,从保护林木入手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在历史上为我们树立了可资借鉴的表率。为了发展五郡畜牧业,大将军府曾设置了“牧师苑”,专们负责畜牧事务,同时又颁布了禁杀马牛的政令,用来保护役畜。在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十六年),当窦融等前往洛阳晋见光武帝时,在路上所驱赶的马牛羊就多得满山遍野,而仅用来拉车的马就有四千多匹。

在窦融经营时期,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发展,马拉的大木轮车已经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建武八年(公元三十二年),窦融攻打隗嚣时,所出动运输辎重的马拉木轮车就达五千多辆。商业贸易也有了显著发展,仅有姑臧(今武威市)地方,就已开辟了专门供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居民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而且每天开放四次,其交易之盛可见一斑。

三、实行“宽和”的民族政策

窦融对河西五郡境内的羌、小月氏、秦胡(匈奴化的秦人后裔)和卢水胡(黑河中上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等实行“宽和”政策,一方面招抚游徙不定的各畜牧民族,安置他们定居、“田作”,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牲畜从政策上给予保护,严令禁止征调各少数民族的马、牛服徭役,因此各族民众纷纷归附。当时,窦融还允许各少数民族民众参与姑臧市场的商品交易活动,从而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欢心”和拥护。

窦融的苦心经营,促使河西五郡出现了社会稳定、“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和“兵马精强”盛况。以上卓著业绩表明,窦融对河西五郡的经营,堪称历史上西部区域开发的一个成功范例,很值得今天研究和借鉴。

-----------------------------------------------------------------

〖窦氏孔雀屏中选〗

语出《旧唐书·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

故事说,唐高祖(李渊)皇后窦氏,是京兆始平人,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的女儿。窦氏的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出生之时,满头青发垂过颈项。3岁时,头发已经长得与身体一样长短了。周武帝特别喜爱、重视她,把她养于宫中。当时,周武帝娶突厥女为皇后,不甚恩宠。窦氏尚年幼,悄悄对周武帝说:“如今,国家四边疆界并不安定,突厥族还很强大,希望舅舅抑制自己的感情,好生抚慰皇后,以天下苍生为念。只要得到突厥的援助,江南、关东一带就不足为虑了。”周武帝对她的建议颇以为是,毫无保留地采纳了。窦氏的父亲窦毅听到这个消息,对妻子长公主说:“这个女儿的才貌如此出众不凡,千万不要随便许配给人。应当给她找一个贤德的丈夫。”于是,在门前屏风上画两只孔雀,有公子前来求婚,就发给每人两支箭,规定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许婚。前后有数十人都没能射中。唐高祖(李渊)当时还是个小伙子,也赶来求婚,比别人来的晚。他发出两支箭,各射中孔雀的一只眼睛,窦毅很高兴,将女儿许配给他。

“雀屏中选”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表示择婿许婚。

《旧唐书·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97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