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西方著名的家族企业,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诸如蒂森克虏伯集团、摩根财团这些以家族姓氏命名的企业,即便像蒂森克虏伯这般,早就已经彻底脱离了克虏伯家族,转为了职业经理人管理运营,但其“军火帝世家”的名牌仍被刻意用做了最响亮的广告。
然而,却有一个德国巨富家族,世代秉承着相当另类的“家规”——“不使用家族姓氏作为产品商标或企业名称,并尽量避免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
这就是德国的隐形巨富帝国——匡特家族。
说起德国匡特家族,知晓的人可能寥寥无几。但其实,众多令人炫目的企业,其背后的大股东,竟然都是匡特家族——宝马、戴姆勒-奔驰、国际化专业化学品集团阿尔塔纳(Altana)、 生产毛瑟步枪的 德意志武器和弹药厂(DWM)、占据德国蓄电池八成市场份额的瓦尔塔电池公司(Varta)……
可以说,匡特家族的百年跌宕起伏的命运,就是德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跟几代人专注于钢铁和军工产业的克虏伯家族不同,匡特成员犹如敏锐的“狩猎者”,从不固守于某种行业,总能从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寻觅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并抓住时机,迅速重新部署。
柏林西北的普利茨瓦尔克小镇曾有一家毛纺织厂, 1865年,纺织厂来了一位16岁的学徒——埃米尔 · 匡特。
匡特家族的命运之轮由此开启。
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埃米尔就从车间工人做到了店员和销售经理,并成功地俘获了工厂负责人德雷格女儿海德薇的芳心,成了德雷格的上门女婿。
德雷格去世后,埃米尔联合妻弟,一同买下了这家厂子的超半数股份,掌握了纺织厂的所有权。
埃米尔·匡特正赶上了好时候。
伴随着1860—1870年代的德国统一战争,崇尚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王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对军服的需求猛涨,纺织厂通过接“政府订单”,产业不断做大,到了20世纪初,匡特家族已经成功控制了三家实力强大的纺织厂,基本上垄断了整个行业,成为德国纺织业的领头羊。
可惜,还不算太老的埃米尔(才50来岁)身体先垮了,患上了多种慢性病。于是,刚完成大学学业的匡特二代,京特·匡特( Günther Quandt)被老爸从柏林召回,开始被培训接管家族企业。
与保守稳健的父亲不同,儿子京特更敢于尝试和冒险。
一战前夕和战争期间,庞大的军服订单让匡特家族产量增加了4倍多,获利颇丰。
战后,德国经济一蹶不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居高不下,马克疯狂贬值的如同卫生纸一般。
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大部分工薪阶层都迅速、直接、毫不拖泥带水地变成了叮当响的穷人。
没成想,对于某些掌握着资源的大企业家们来说,这却又是个天赐良机——超规模的通货膨胀使他们能轻松地还清债务。
某种程度上,匡特家族就是德二帝国战争策略的最终获利方。
通过银行贷款,京特·匡特以抄底价买下了德国毛织集团30%的股权。
后来,又由于不堪承受来自银行方面的巨大压力,他被迫出售了全部股权。
这一进一出,让京特的银行账户上入账了4500万马克。
要知道,此时的马克还在剧烈贬值,每天都持续缩水,必须尽快投资。
跟一般投资者购买多种股票,以规避风险博取投资收益为不同,京特的理想显然更远大——他渴望着获得某个行业的影响力——集中投资于某些企业,进而谋取决策权和垄断地位。
早在战前, 京特就非常看好蓄电池行业,此时, 经过缜密的研究之后,京特盯上了蓄电池厂股份公司(AFA)。
趁着股价大跌, 如同狩猎者一般, 他悄无声息地吸纳了 AFA的大量 股份,最终成功收购了这家军工电池企业。
至此,匡特 家族从轻工业开始转向重工业和军工产业,并第一次买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
魏玛时代的 京特·匡特 已经成从“纺织厂主”成功变身为了有影响力的投资家,通过买进自己中意行业的股票,成了多家重工、化工、制药、机械企业的拥有决策权的大股东。
1930年代, 京特·匡特 当选为德意志武器和弹药厂(DWM)的监事会主席。
这个DWM属于德国军工巨头,旗下拥有毛瑟工厂。
自此,做军装出身的匡特 家族 ,开始主打军火工业。
很显然,匡特家族又一次赶上了好时候。
随着纳粹党的上台,德国不断扩军备战,各类政府订单又一次带来了异常可观的超额利润。
1933年,京特·匡特加入了纳粹党,和德三高层往来频繁。
二战开打后,京特·匡特被任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国防经济部主要负责人之一,深得纳粹高层信赖。
他旗下的AFA工厂为德国海军潜艇提供了几乎所有的蓄电池,并参与了V系列导弹的研制活动。
1941年,忙着倒腾军火的京特·匡特还顺便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制药厂——比克·古尔登厂股份公司。
这个比克·古尔登公司,就是后来世界化工领域的大佬——德国阿尔塔纳集团的前身。
到了战争后期,即便雇佣了大量女工,匡特家族的工厂还是出现严重的劳动力匮乏。
于是,跟同期的克虏伯工厂一样,京特·匡特的工厂们也开始接收大量纳粹政府提供的“低成本劳工”,即占领区人民、苏联战俘和一部分集中营的犹太人。
匡特家族 甚至直接与党卫军进行了深度合作,在汉诺威的电池工厂建造一个集中营——绝大多数劳工会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死于铅中毒。
在恶劣环境和高强度劳动下,匡特家族的工厂变成了一座座“死亡生产线”。
战后,京特·匡特的纳粹党身份和使用“强制劳动”的这段不光彩的过往,让其被认作了 法西斯的“胁从者”,并背上了“反人类罪”的指控,被美军逮捕,扔进了监狱,等待接受战犯审判。
然而,1946年12月,京特·匡特竟然被撤销了指控,还由美军派专车给送回了家。
毕竟,跟追责“第三帝国”的企业家们相比,重建秩序维护势力范围对抗苏联才是美军最着急要干的事儿,美国人需要京特·匡特继续“发挥余热”。
但另一部分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京特·匡特和他的律师团队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背锅侠”——前德三帝国宣传部长, 戈培尔 。
这就有必要讲讲, 京特·匡特和他那著名前妻——“第三帝国”事实上的第一夫人, 戈培尔 · 玛格达不可不说的故事。
京特·匡特37岁的时候,已经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的爱妻 安东妮 因病早逝。
丧妻之初,京特逢人必表示, 安东妮 是自己生命中“唯一的真爱”,看那架势,好似要为亡妻守身如玉一辈子。
然后,不出两年,他—再-婚-了。
续弦是小了他20岁的金发碧眼美女, 玛格达。
从柏林到高斯勒的火车上,还是高中生的 玛格达中途上车。
这时, 坐在高级包厢里的一位中年秃头发福的大叔放下手中的报纸,抬起了头,准备向女士打招呼,然后惊呆了——这简直如同小仙女下凡。
两人聊了一路,还挺谈得来。临别的时候,小仙女允许京特·匡特以叔辈的身份到学校约自己外出游玩。
又过了几个星期,京特·匡特向她提出了求婚。
玛格达考虑了三天,同意了,即便她比京特·匡特的两个儿子年纪大不了多少。
作为著名企业家夫人,年轻的玛格达很难适应身份,跟丈夫的代沟不断加深,三观也愈发不和。
玛格达厌弃京特·匡特的吝啬、无趣,向往**和小说里那种刺激、浪漫的自由。
生下儿子 哈拉尔德 后不久,玛格达艾开始放飞自我,暗中交往了一个叫做艾内斯特美国情人。
这个艾内斯特也相当有来头,是美国总统胡佛的亲侄子。
玛格达和京特·匡特离婚的当天,艾内斯特就跪地苦苦求婚。
但玛格达此时竟然又犹豫了。
这时,一个闺蜜告诉她,不妨去 体育 馆看看“褐衫党”们闹哄哄的集会,来散散心。
集会上,一个其貌不扬瘦小枯干的瘸腿男人在台上激情演讲。
台下,美貌的玛格达看得心醉神迷。
显然,那个不负责任的建议,残酷地毁掉了玛格达的一生(此处省略一千字)。
希特勒夫妇自尽后,戈培尔两口子亲手将身边六个未成年孩子全部毒死之后,穿戴整齐的双双自杀,全家八口人给元首“主动殉葬”。
很明显,这时把“锅”都推到已经“畏罪自杀”的纳粹战犯身上,是最靠谱的操作。
京特·匡特声泪俱下的指证,当年是戈培尔拿哈拉尔德的抚养权做筹码,逼他加入的纳粹党。
后来京特·匡特的律师团还真找到了一些人证物证,把京特塑造成了一个受纳粹迫害,甚至被纳粹特权阶级毁灭了家庭的“受苦单亲爸爸”形象,赢得了不少同情分,最终帮助他成功脱罪。
被关监狱的一年多里,京特·匡特也没闲着,一直在思考如何重建他的企业王国。
恢复自由后的京特·匡特又开始交了好运。
1948年,新成立的西德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发行“西德马克”取代原帝国马克——100个帝国马克兑换650个帝国马克。
这么一来,普通老百姓辛苦存银行的积蓄一时间贬值惨重,而像京特·匡特这样的投资者却凭空减轻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手中的大批证券及地产、工厂等实际资产也都随之大幅升值;再往后,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刺激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他入股的军工厂也迅速起死回生
然而,这时才六十多岁的京特·匡特,身体却垮了,跟老爸一样,各种慢性病缠身。只是,自己的继承人,在他看来,却并不尽如人意。
京特·匡特和早逝的爱妻有两个儿子,赫尔穆特和赫伯特。其中,长子赫尔穆特从小就被当作匡特家族接班人进行培养,但不幸是,才20出头,赫尔穆特就因盲肠炎猝然离世。
京特只得把希望放在了自小患有眼疾的二儿子赫伯特身上——开始的时候,赫伯特连书本上的文字都看不见,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视力逐渐有了改善。
后来,京特·匡特和玛格达生下了三子 哈拉尔德,但哈拉尔德曾经同 戈培尔走得很近, 还参加过纳粹德国国防军,这些“污点”,也让 京特·匡特非常纠结。
1954年,京特·匡特在出差途中突然离世,按照遗嘱,他那庞大的匡特财富帝国平分给了同父异母的两个儿子——赫伯特管理蓄电池、 汽车 和钾矿厂(AFA公司、温特斯哈尔和戴姆勒-奔驰股份),哈拉尔德则接手公司其他部分,主要是金属加工企业。
随着德国和整个欧洲经济的复苏,匡特兄弟认定 汽车 行业即将迎来热潮。
于是,匡特家族的第三代掌门赫伯特和 哈拉尔德兄弟开始不断增持奔驰股份,并高度关注起了另一家濒临破产的 汽车 企业——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宝马集团BMW)。
但在具体操作方案上,兄弟二人出现了重大分歧。
哈拉尔德认为,应该增持股份并帮助奔驰直接收购宝马集团,两家合一家即可;而赫 伯特则大胆提出了收购宝马的计划。
可是,当年并没人愿意相信宝马能彻底起死回生,不仅弟弟表示了明确反对,连银行都离他而去,拒绝向 赫 伯特提供贷款。
赫伯特决定背水一战,他投入了全部私有资产作为赌注,扩大宝马的股本。这意味着,如果此举失败,他将彻底破产。
现在看来,无论是提高奔驰股权还是押注宝马,都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
带领宝马公司起死回生之后,赫伯特继续增持宝马股份,直到1969年实现绝对控股。
当 1982年 赫伯特去世时,匡特家族经营着200多家公司,员工超过7 万名,销售收入达到 130 亿元德国马克。
1967年,哈拉尔德在从法兰克福飞往法国尼斯的途上不幸遇难,留下了妻子英格和5名女儿。
随后,英格开始和赫伯特进行了艰难的分家谈判。
而哥哥赫伯特则有过三段婚姻,留下了6个子女。
1970年,赫伯特早早就留下遗嘱,把自己旗下的企业股份和财产依次分给三任妻子和6个子女,最重要的宝马经营权及控股股权,则全数分给了第三任妻子约翰娜和她的一儿一女。
同时,英格也最终和 赫伯特谈妥,获得了车厢、金属、弹药厂、戴姆勒-奔驰等其他行业的股权。
四年后,她将持有的所有戴姆勒-奔驰股权出售给科威特国王,一次套现约10亿马克。这也是当年全球最大的交易,曾经惊动了整个世界。
1978年英格去世,她的5位女儿获得了均等的财产,总计约15亿德国马克。
原本,全球的吃瓜群众都等着这5位**姐争夺遗产的好戏,没成想,五姐妹决定同舟共济,并未着急再次分家。
她们成立了家族办公室—哈拉尔德·匡特控股有限公司(Harald Quandt Holding),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分散和组合投资的形式统一管理家族财富,并维持至今日,一直保持着和睦和持续增值。
而赫伯特继承人也非常给力,尤其是掌管宝马集团的女儿苏珊娜,颇有其父的风貌,做出了不菲的业绩。
匡特 家族掌握着德国的大量工业企业,但却世代履行着保持低调的“家规”,家族成员们几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也从未把“ 匡特”的姓氏用作广告宣传, 更没有因为分家事宜大打出手,伤及企业元气,始终完整地保持着家族传承——他们 永远站在幕后,做真正低调的操盘手 ;
相比之下,可悲的是跟 匡特 家族同时代崛起的克虏伯家族,即便相关企业至今还打着克虏伯的品牌,但实际上,跟克虏伯家族,早就没有什么瓜葛了。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5 彩色片 117分钟
英国麦钱特和艾弗里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詹姆斯·艾弗里 编剧: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根据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托尼·皮尔斯-罗伯茨 主要演员:玛吉·史密斯(饰夏洛特·巴特列特) 海伦娜·博纳姆·卡特(饰露西·霍尼丘奇)朱利安·桑兹(饰乔治·埃默森)丹尼尔·戴·刘易斯(饰塞西尔·维斯)
本片获1986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三项奖,美国影艺学院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美工三项奥斯卡金像奖,全美影评家联合会最佳影片,伦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美国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奖
剧情简介
1907年英国上流社会**露西·霍尼丘奇在她的未婚表姐夏洛特陪同下,到意大利佛罗伦萨旅游,下榻于贝托利尼公寓。她们想要一间可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但因房间均已客满而失望。比她们先来的一位名叫埃默森的新闻记者和他的儿子乔治住的是一间可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在房主的提议下,埃默森父子与露西表姐妹对换了房间。
第二天夏洛特在她的好友女小说家埃莉诺的邀请下出外游览,于是露西一人独自到附近散步,恰巧街上发生殴斗。一人被打得鲜血淋漓,摔倒在她脚下,露西吓得晕倒在地。幸而埃默森父子也在近旁,乔治急忙趋前把她扶起,两人一见倾心,但未表露。年轻貌美的露西自幼受的是英国传统的上层社会等级观念的教养,因而谨言慎行,不苟言笑。今被乔治扶起,诚恐被人看见,因而要他严守秘密。几天后,露西和夏洛特又应一位牧师的邀请去作郊游。露西一人独处时,不想又遇到乔治。纯朴坦率的乔治竟情不自禁地上前亲吻了一下露西,恰被来找露西的夏洛特看见。两位女士都认为乔治举止轻浮,因而惶恐不安,不敢再在佛罗伦萨逗留,便提前回国了。夏洛特向露西保证决不把此事张扬出去。
露西和母亲、弟弟弗雷迪住在伦敦的郊区毕比牧师的教区里。露西回国之后,一个贵族出身的绅士塞西尔·维斯来求婚。露西的母亲出于等级观念当即俯允,露西亦觉门第相当,在母命之下,也同意了,但内心总感烦闷,经常弹琴自娱。塞西尔成了露西家中的座上客,谄上骄下,盛气凌人。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他只是看中她美丽的外貌和弹琴的技艺,把她当作一个珍贵的摆设,露西则认为他出身名门而有教养而已。
这时,露西家附近的一座小别墅里住进了两位新房客——埃默森父子。原来他们与毕比牧师是老相识。经毕比牧师介绍,露西之弟弗雷迪经常去找乔治,两人到林中水塘游泳。乔治也常到弗雷迪家中作客,再度与露西相遇。乔治一有机会便向露西表白他的思念之情,并再次吻了露西。尽管露西对乔治亦未忘情,但因已订婚,此事更不敢让人知晓,遂催乔治从速离开,勿再纠缠,并向他说明原由。表姐夏洛特经常来露西家,发现露西与塞西尔两人感情上格格不入,婚约有破裂的可能。露西在礼教、门第观念与爱情的矛盾中,情绪起伏不安。最后为了逃避感情的纠葛,打算去希腊旅游,并与塞西尔解除了婚约。可是在她即将离家时,表姐夏洛特竟改变了过去的门第观念,劝她与诚挚的乔治相爱,尤其是有自由主义思想的埃默森先生亦找她长谈,提醒她不要再欺骗自己了,应该勇于面对现实,冲破等级观念的束缚。在两人启发和鼓励下,露西猛然醒悟自己真正爱恋的是乔治,终于与他喜结良缘。两人度蜜月时再次来到佛罗伦萨,仍住在原来公寓的那间可以看见阿尔诺河风光的房间内,欣赏着佛罗伦萨的优美风景。
鉴赏
福斯特是近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他以反映和揭露英国等级观念和种族偏见为特征的小说,近年来常被英国**工作者改编成影片。福斯特一生共写了六部反映英国社会问题的作品,但他自认为这部作品是其中最好的一部。
60岁的英国导演艾弗里和印度制片人麦钱特以及印度女剧作家贾布瓦拉这三位老搭档曾合作了20多年。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英国社会问题片和古装历史片。他们过去合拍的有《欧洲人》、《波士顿人》和《热与尘》等片。他们的作品总是带着文学气息,而且以知识层的观众为对象,不大考虑影片的商业性和通俗性。
影片表面是描写女主人公露西在选择两个截然不同的男人作终生伴侣这一问题时陷入感情漩涡的困惑,实际上反映的是作顺从封建等级观念的牺牲者,还是作寻求真正爱情、敢于冲破旧观念枷锁、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的问题。影片以嘲讽的笔触鞭笞英国虚伪的封建等级和门第观念。露西由于出身上流社会, 自幼受到所谓的良好教育,实际上是禁锢人身心的僵化教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处处谨言慎行、不苟言笑,外表举止文雅,而内心却情炽如火,所以她的脸上总是呈现着一副忧郁的神态。她在家时就喜欢坐在一间可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弹琴自娱,抒发她内心的苦闷,及至到了佛罗伦萨,她还坚持要住一间可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说明她那自我封闭的抑郁的心扉,多么需要敞开,吸取意大利复兴时代圣地的那种开放的、浪漫的气息。但是露西的悲剧在于她长期受封建观念的禁锢,已经成为那一套陈腐习尚的维护者,虽然她对真挚的乔治一见倾心,但她认为他的亲吻行动是轻浮的。乔治出身是平民,所以她应该赶快从这个闯进她平静生活的青年身边避开。她对塞西尔那种附庸风雅、把她当作玩物的虚伪傲慢的神情很厌恶,但因为他是出身贵族、有“教养”的绅士,也就同意订婚,但内心又并不甘心情愿。当乔治再次向她表白爱情时,她仍自欺欺人地加以回绝,要他从速离去,不要再纠缠。可是这时她已忍受不了塞西尔对她母亲的蔑视和对她那种大男子主义的态度,她决定与塞西尔解除婚约。为了逃避感情上的漩涡和困惑,同时又维护当时的道德准则,她选择了出国旅游的方式,以此来解决感情上的矛盾。如果不是表姐夏洛特劝她应与真正爱她的乔治结合,以及思想开明的埃默森先生推心置腹的谆谆劝告,她也将一直这样自己欺骗自己下去。对于一个长期受等级观念教育的少女说来,这描写是真实可信的。从最初不敢承认爱乔治到最后下决心与塞西尔决裂,露西经历了一场艰苦的思想斗争。正如福斯特在原作中所说:“欺骗自己,迁就现实,逃避现实是无用的。只有鼓起勇气而面对现实,敢于冲破层层枷锁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编导正是通过露西这一人物在感情上的困惑来形象地突出了这一主题思想。
促使露西取得最后幸福的一个重要角色是她的表姐夏洛特,这个人物刻画得也很成功。夏洛特是一个出身贫困的老处女,以监护人身份陪同露西去佛罗伦萨。她思想保守,对乔治的行为自然不满,所以急携露西回国。但是她后来发现塞西尔和露西并不相爱,她感到这种婚姻有破裂的可能,因此当她得知乔治又来向露西求爱而露西犹豫不定时,她竟一反过去态度,劝露西与乔治结合。一向保守的夏洛特的态度之所以急转直下,是因为她过去就由于等级观念而失去了结婚的机会,如今她吸取自身教训,不愿自己喜欢的人重蹈覆辙。
影片中还值得一提的是埃默森父子,他们是出身平民、具有自由思想的新闻记者。父亲富有城府、精明能干,儿子乔治则是个坦率真诚、不尚言谈的英俊青年。正是乔治纯真的感情打开了露西禁锢多年的心扉,使她认识到世上还有如此朴实无华的人。老埃默森的推心置腹的规劝才使露西有勇气不顾家庭的责难和社会的舆论,从逃避现实转而面对现实,得到了真正的爱情。编导显然对这两个人物是用以赞颂的笔触的。
影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编导选择的演员,无论是从外形和气质上都符合福斯特原著的要求。例如扮演女主人公露西的海伦娜·卡特在外形和气质上和福斯特笔下的露西十分相似。导演艾弗里之所以选中海伦娜正因为她不仅出身名门,她的曾祖父就是曾任英国首相的赫伯特·阿斯奎斯。父亲是银行家,祖母也是个政治家。海伦娜自幼上贵族学校,受的是上层社会的教育,颇有一种高雅的风度,再加上她又具有一种古典美。19岁的海伦娜有一头浓密的棕发,一张充满稚气的圆脸,身材娇小可人。导演艾弗里一看到她,就认定她是最佳人选。朱利安·桑兹虽然也像海伦娜一样没演过多少戏,但他却把福斯特梦想中的那种崇高自然、纯真坦率的青年形象演得恰到好处。
与两位青年演员相比,扮演表姐夏洛特的老演员玛吉·史密斯则显得功力深厚。史密斯把一个出身贫困、思想保守、自命不凡、性格既孤僻又热情的老处女演得栩栩如生。她对露西的婚事既关心又嫉妒。从最初对乔治的行为不满转而又撮合他们的婚事这一思想行为的变化,她却能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
影片通过露西与表姐游览意大利的视角展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圣地佛罗伦萨的旖旎风光,同时还让乔治这样一个纯真坦率、热心助人的青年和思想开明的埃默森先生在这个背景中出现,这样就可以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凝重的建筑物、上层社会的传统的保守的道德风尚和数不胜数的繁文缛节形成强烈的对照。上层社会的家庭尽管豪华舒适,但人际关系却很冷淡,充满着虚伪和勾心斗角。显然编导是有意把开放的佛罗伦萨和封闭的伦敦,把坦率真诚的乔治和虚伪可笑的塞西尔作一番对比的。影片的片名也针对露西的自我禁锢的心扉而具有一种“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寓意。
失去是一种艺术吗?
伊丽莎白·毕肖普在诗里说,是的。
她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美国诗人,一生动荡不安。她是一位同性恋,在诗中将爱情娓娓道来。她经历过常人未曾体会过的痛苦,她也得到过举世的赞美与殊荣。
接下来,就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这位女诗人,以及她眼中的the art of losing。
The art of losing
[1]ELIZABETH BISHOP did not like to give much away about herself While others were writing confessional poetry, she ensured that she wrote at a distance Poems which in original drafts mentioned characteristics of a lover were revised, sometimes as many as 17 times, in order to make the final work as polished and as impersonal as possible She was a lesbian who never publicly admitted to the term, even as younger gay poets in the 1970s embraced it (partners were friends or even a “secretary”) She was an alcoholic who was ashamed of her drinking, but never sought long-term treatment Poetry was a way of "thinking with one’s feelings”, but those feelings were often obscured, hidden within a parenthesis or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meone very different from herself This is why she makes a fascinating subject for a biographer
confessional:忏悔室,(教堂内的)告解室;忏悔的; 自白的; “confession”的派生;
impersonal:没有人情味的; 非个人的,和个人无关的; 不具人格的,一般性的; [语] 非人称的;非人称动词; 非人称代名词; 不具人格的事物;
lesbian:女同性恋的; 莱斯博斯岛的;女同性恋者; 莱斯博斯岛人;
alcoholic:酒精的,含酒精的;酒精中毒的;酗酒者,酒鬼; 酒精中毒者;
obscured:使…模糊不清,掩盖(obscure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例句]The veil she was wearing obscured her features她罩的面纱遮掩了她的面容。
parenthesis:圆括号;插入语;插入成分;间歇;[例句]In parenthesis, I'd say that there were two aspects to writing you must never lose sight of插一句,关于写作,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你绝不能忽视。
biographer:传记作者;[例句]She's a successful novelist and biographer她是一个成功的小说家和传记作家。
伊丽莎白·毕肖普不愿意交待太多自己的事。当其他人都在写自白诗时,她却坚持自己和写出的诗保持距离。初版里提到情人特征的诗都会被修订17次之多,为了保证最终版本尽可能的完美和无关乎个人。她是一个女同性恋,但未曾公开承认过。即使是20世纪70年代,更年轻的同性恋诗人公开拥抱着另一半(伴侣是朋友甚至是一个“秘书”)的时候。她是一个为自己的贪饮而深感羞愧的酗酒者,但一直没有寻求长期治疗。诗歌是一种“用情感思考”的方式,但是那些情感常常被掩盖,隐藏在一个括号里,或是写自与她自己非常不同的视角。这也是为什么她对于传记作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2] “A Miracle for Breakfast”, the first full-length biography in two decades, ably manages to bring Bishop to life Megan Marshall, who was taught by the poet at Harvard in 1976, recalls how she could seem prim and aunt-like to her students: “a grimmer, grayer, possibly even smaller woman than I’d remembered…dressed smartly but uncomfortably” Yet beneath this prim veneer of control was a rich, turbulent personality Bishop herself was aware of the contrast, writing to one lover while she was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1966: “Everyone treats me with such respect and calls me Miss B—and every once in a while I feel a terrible laugh starting down in my chest…how different I am from what they think, I’m sure”
ably:巧妙地; 熟练地; 精明强干地; 灵巧地;[例句]He was ably assisted by a number of other members他得到其他一些成员的鼎力相助。
prim:整洁的; 循规蹈矩的;(人)一本正经;循规蹈矩地,整洁地;[例句]On her blonde wavy hair, the white hat looked nicely prim这顶白色的帽子戴在她金色的卷发上显得非常雅致。
grim:冷酷的,残忍的; 严厉的; 阴冷的; 可怕的,讨厌的;[例句]They painted a grim picture of growing crime他们描绘了犯罪率上升的严峻情形。
veneer:饰面,护面; 外饰,虚饰; 表层饰板; 薄木片;胶合; 给…镶以饰片; 虚饰,粉饰; 镶盖;
turbulent:骚乱的,混乱的; 激流的,湍流的; 吵闹的; 强横的;[例句]They had been together for five or six turbulent years of rows and reconciliations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五六年,一直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没有片刻安宁。
给早餐的一个奇迹,二十年来第一部长篇传记,巧妙地把毕肖普带到生活中。1976年在哈佛大学师从这位诗人的摩根·马歇尔回忆她对于她的学生来说她看起来如何整洁,像阿姨一样:比我记忆的更加严厉,更加苍白,更小的女人,穿得很精致但不舒服。但是在这严谨之下,是一个丰饶动荡的性子。毕肖普自己知道这种反差,1996年当她在华盛顿大学教书时,给一个恋人的信中这样写:每个人都非常尊敬我,,叫我毕**,每次我想放声大笑时,就觉得,我和他们以为的样子是多么不同啊,我敢保证。”
[3]Bishop’s past was indeed more complicated than many knew, even those close to her Ms Marshall has had access to a previously unknown trove of letters that Bishop wrote to her psychiatrist and to various lovers, which became available after the death of her executor and last lover, Alice Methfessel, in 2009 These depict an unsettled, unhappy childhood When Bishop was just three her mother was hospitalised for mental illness She was brought up by a series of relatives One uncle molested her and was violent, grabbing her by the hair and dangling her over of the railing of a second-floor balcony “Maybe lots of people have never known real sadists at first hand,” Bishop later wrote to her psychiatrist “I got to thinking that they [men] were all selfish and inconsiderate and would hurt you if you gave them a chance”
trove:(物主不明的)发掘出来的金银财宝;[例句]This Islington shop is a treasure trove of beautiful bridalwear这家位于伊斯灵顿区的商店里汇聚了各种漂亮的新娘服装。
psychiatrist:精神病医生; 精神病专家,精神病医生;
executor:遗嘱执行人; 执行者; 实行者;
molest:妨害; 骚扰,干扰; 调戏,(对女性)动手动脚;
dangle:悬荡,垂着摆动; 尾随,追逐;使摇晃地挂着或摆荡; 悬而未定;[例句]A gold bracelet dangled from his left wrist一只金手镯在他的左手腕上晃来晃去。
balcony:阳台; 包厢; (**院等的) 楼厅,楼座;[例句]She led us to a room with a balcony overlooking the harbour她把我们领进了一个带阳台的房间,从那里可以俯瞰海港。
sadist:(性)施虐狂者;
inconsiderate:轻率的; 不替别人着想的; 不体谅别人的; 考虑不周的;
毕肖普的过去实际上比很多人知道的更复杂,即使是那些和她很亲近的人。马歇尔女士已经接触到了之前不为人知的信件,这些信件是毕肖普写给她的心理咨询师和不同的情人的,这些信件在2009年她的遗嘱执行人和她最后一个爱人爱丽丝·梅思费塞尔死后流传出来的。这些信描述了一个居无定所的不幸童年。当毕肖普仅仅三岁时,她的母亲就因为精神问题住院了。她是被许多不同的亲戚抚养长大的。一个叔叔猥亵她,非常残暴,曾抓着她的头发并将她吊在二楼阳台栏杆上。“也许许多人从没和性虐狂直接接触过”,毕肖普不久写给她的精神医生说:我开始认为他们都很自私,不体谅别人,只要你给他机会就会伤害你。
[4]Bishop’s adult life was no less tumultuous A man she briefly dated committed suicide a year after she rejected his marriage proposal He sent her a postcard as a suicide note: “Elizabeth, Go to hell” One of her lovers managed to crash a car carrying Bishop and one of her friends (whom she was also in love with); Bishop and her lover were fine, but her friend, who had been a painter, lost her arm and could not paint again Bishop often drank herself into a stupor, starting “the hour before dawn” and sometimes continuing even until she was hospitalised Her partner of over a decade, Lota de Macedo Soares, a Brazilian self-taught landscape designer, overdosed after a breakdown partly caused by Bishop’s infidelity
tumultuous:骚乱的; 吵闹的; 狂暴的; 激烈的;
stupor:昏迷; 恍惚; 目光呆滞; 惊愕;[例句]He fell back onto the sofa in a drunken stupor他烂醉如泥,瘫倒在沙发上。
overdosed:使…用药过量(overdose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例句]The city, he concluded, had overdosed on design他的结论是这座城市过分重视规划设计了。
infidelity:无信仰; 不忠实; 不贞的行为;[例句]George ignored his partner's infidelities乔治对伴侣的不忠行为视而不见。
毕肖普的成人生活也很混乱。一个她短期约会过的男人,在她拒绝他的求婚的一年后自杀身亡。他给她送了一张明信片作为自杀信条:“伊丽莎白,下地狱去吧。”她的一个情人撞车了,车上带着她和她的一个朋友(也是一个她爱的人);她和她的爱人没事,但是她的朋友,原本是个画家,失去了她的胳膊再也不能画画了。毕肖普常常喝的不省人事,从“黎明前的那一刻”甚至到她住院时。她的伴侣,一个巴西的自学成才的景观设计师,由于毕肖普不忠而崩溃服药过量。
[5]Ms Marshall’s skill prevents this narrative from becoming depressing The Bishop that emerges from her telling may be at times morose or ashamed of her drinking (wishing, as she wrote to Methfessel, that she could be more like writers who “drink worse than I do, at least badly & all the time, and don’t seem to have any regrets or shame—just write poems about it”) But she also appears vivacious, attractive and full of life Even the worst heartbreak brought out wonderful poetry, such as her most famous poem, “One Art”, which starts: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narrative:故事; 记叙文; 叙述,记事; 叙述手法;叙述的,叙事体的; 善于叙述的;
morose:闷闷不乐的,阴郁的;
vivacious:活泼的,快活的;快活地,活泼地;
马歇尔女士的写作技巧使这篇故事不那么沉闷。她的讲述中出现的毕肖普有时闷闷不乐或因酗酒而羞愧(像她写给爱人的信中提到,毕肖普希望自己能更像那些“比我喝的更严重,至少很沉迷,或者一直,没有任何羞愧——只是写相关的诗”)的诗人。但这个毕肖普也显得活泼,迷人,充满活力。即使是最糟糕的心碎也带来了美妙的诗歌,就像她最著名的诗歌《一种艺术》所描绘的:“失去这种艺术并不难掌握;这么多事物似乎充满被丢失的意图,那失去它们也就不算灾祸”。
[6]Three relationships in particular illuminate a lighter side to Bishop: her time with Soares in Brazil, which inspired some of her finest work (“Hidden, oh hidden/in the high fog/the house we live in,/beneath the magnetic rock…”); her later years with Methfessel; and her friendship with Robert “Cal” Lowell, the one other writer with whom she immediately felt at ease
illuminate:照亮,照明; 阐明,说明; 装饰; 使灿烂;照亮;[例句]No streetlights illuminated the street这条街上没有照明的路灯。
三段关系对毕肖普而言比较轻松:她和索尔斯在巴西的日子,激励了她一些最好的作品(躲了又躲,隐藏在高高的雾里,我们栖居的房子,上边是磁性的岩石……)她接下来几年和梅思费塞尔在一起的日子,和她和罗伯特·罗威尔的友谊——另一位能让她感到轻松自在的作家。
[7]Bishop first met Lowell in 1947 at a dinner party in New York They stayed in touch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writing over 400 letters to one another Lowell supported her and helped her find grants and postings, and praised her work He carried around a poem of hers in his wallet as a talisman They were so different; Lowell wrote hundreds of confessional poems, often quoting from other people’s letters to him
postings:任命,委派(posting的名词复数);
talisman:护身符; 法宝; 驱邪物; 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之物;
毕肖普是在1947年纽约一次晚餐上首次遇到罗威尔的。他们余生一直保持联系,彼此来信有400多封。罗威尔支持帮助她查找基金和任命,并表扬了她的作品。他总是随身带着她的一首诗在钱包里作为护身符。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罗威尔写了几百首自白诗,常常引用别人写给他的信中的话。
[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one of the joys of this book As Ms Marshall puts it: “Elizabeth would always remember the younger poet’s endearingly ‘rumpled’ dark-blue suit and the ‘sad state of his shoes’ on the night of their first meeting, how handsome he was despite needing a haircut, and, most of all, ‘that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ever actually talked with someone about how one writes poetry’”
endearingly:讨人喜欢地;[例句]Rather endearingly, Mr Goh admitted he did not quite know what people wanted有点可爱的是,吴作栋承认,他不太清楚人们的需求。
rumpled:弄皱,使凌乱(rumple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这两人的关系是这本书一个趣味所在。就像马歇尔女士所说:“伊丽莎白将会永远记住第一次见面的晚上,年轻诗人穿的讨人喜欢的皱巴巴的深蓝西装和脏脏的鞋子,虽然没有理发但是依然各种帅气,还有最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个她可以真正讨论如何写诗的人。”
[9]Ms Marshall intersperses chapters about Bishop with chapters of memoir, which touch upon her time as Bishop’s student This gives the biography a sense of authenticity, but it interrupts the flow of the narrative It also seems in sharp contrast with her intensely private subject But this is a small price to pay for a biography which at last illuminates one of America’s finest, and most elusive, poets
intersperse:点缀; 散布,散置;
memoir:回忆录,自传; 记事录;
Authenticity:可靠性,确实性,真实性;[例句]The entire production evinces authenticity and a real respect for the subject matter整部作品表现出真实性以及对主题的真正尊重。
elusive:难以捉摸的; 不易记住的; 逃避的; 难以找到的;
马歇尔女士 的回忆录散布有关于毕肖普的章节,当她还是毕肖普学生的那段时间。这给了传记真实感,但它打断了叙事的流程。这也与她强烈的私人话题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对于一部记录了美国最优秀的也最难以捉摸的诗人之一的传记,这点代价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当毕肖普写下失去是一种艺术,是不是想着自己半生的坎坷,幼年流离,疾病缠身,感情周折,也许,她把这些痛苦的经历都看作对自己的磨练,那独特的灵魂从中升腾起来,化到诗中流传于世,这就是the art of losing。
英文原文:
http://wwweconomistcom/news
讲解:霞姐 / Tiassa / Angel
编排 / 校对:Angel
美丽心灵
英文:A Beautiful Mind / 港译:有你终生美丽 / 台译:美丽境界
类 型:剧情(Drama) 浪漫/传奇(Romance)
国家地区:USA
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最佳女配角
剧情简介
这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确有其人的。天才的数学家约翰·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很年轻时就作出惊人的数学发现,奠定了经济学中博弈论的数学基础,开始具有国际声誉。但30岁时他被诊断出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的感情生活也并不单纯,包括一次因为在男洗手间的不适宜的暴露自己被逮捕,并在婚外有了孩子。他在自己的天才与狂乱中历经痛苦。他的那个美丽的头脑,不仅有过人智力更有过人勇气,使他终不至于沉入深渊。这是长而痛苦的旅程,然而疾病逐渐恢复,他更是因为关于博弈论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传记**。“它不是通过事实,而是通过想象来试图赞美一个生命的精神,并达到一些真理。”
幕后:
从格林奇偷圣诞节到关于一个数学天才的复杂生活,看起来是个180转弯,类似于斯皮尔伯格从恐龙到辛德勒的名单。这是记者在采访导演霍华德时提出的问题。这位《格林奇》、《阿波罗13》、《赎金风暴》的导演感兴趣的,按照康纳利的说法,是“描绘出真正的成年人的,人的爱情故事,并看一看在这种情况下婚姻会是什么样子。”因此这个关于数学天才的**与数学的关系似乎不太大。
霍华德自认在中学是是个偏文科的学生,“坐在后排,数学老师恐怕都不知道我在那儿。”但这并不妨碍他拍**。这部影片是关于人的故事,非常的个人化,而“头脑”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个关于生存的故事。头脑是非常有力量的,但是失去平衡你哪儿也去不了。
纳什和他的妻子现在已经七十多了,仍然在一起。他们的智慧、脆弱和力量令人难忘。霍华德说他们用纳什这个形象,就象一种象征;而他们自己的反应是理解,也许还比较高兴。
肖恩克的救赎
英文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曾荣获1995年度奥斯卡7项奖项提名。可惜最终一无所获。
《肖恩克的救赎》是一部在网络上备受推崇的影片。影片沉浸在毅力、意志、智慧、信念的励志情节中,是每个男人都应当关注的一堂必修课。
《肖恩克的救赎》好在常有火花闪过。两个多小时的《肖恩克的救赎》给我留下了这样一些颇有回味的话。当安迪被误判杀人,背负双重无期徒刑押进监狱,典狱长训话说:把你的信仰交给神,把你的贱命交给我。这多象我们现实中的生活呀,道貌岸然的背后是罪恶。在冠冕堂皇的人物眼里,底层人命该如此,如同现实一样,你很难看穿衣冠楚楚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老布是监狱服刑50年的老狱友。在50年的刑期过去后,老布已经不想离开鲨鱼堡监狱,他甚至想以伤害同伴的办法来延缓刑期,但他最终还是没能下得了手。入狱前只看见过一辆汽车的老布,面对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世界无所适从,最终只有结束生命,结束这种陌生的生活。“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剧中瑞德这段发人深省的话何尝不是在说我们?
蒙冤入狱的安迪始终不放弃心中的希望,他对瑞德说: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thing!(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多么简单明了又深刻朴实的语言。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命运从来就不操控在自己手上,但是我们不能预知未来却能把握现在,只要心中有希望。心中有持之以恒、不灭的希望就一定能收获理想,收获生活,最终收获命运。“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影片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用沉稳的声音这样评价安迪。在长达十九年的牢狱生活中,磨难都没能毁灭安迪的希望,他始终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锄挖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通路,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和力量?所以安迪成功了,自由了。
体制化,想想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词。生活中我们难道不是被这样一个妖魔逐渐消化了意志?从锋芒毕露到墨守成规,从抵制、不满到向污浊、强权彻底妥协甚至被同化,然后是日复一日的消磨光阴。即便偶然灵光一闪意识到了什么,我们却已经无力改变什么了。“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安迪重复两遍的这句话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影片也有遗憾。虽然安迪一步步的谋划,让你领略到了冷静、毅力甚至伟大,但尚在狱中就已将自由后的许多事项安排妥当、19年监房不调整已经近乎奇迹,而凿墙挖道、越狱、砸断下水道时闪电霹雳的配合,整个计划天衣无缝,这在现实中是绝无可能。影片获得了奥斯卡7项提名最终却无一获奖,除了当年《阿甘正传》、《埃德伍德》、《燃情岁月》、《勇敢的心》等大片的光芒遮挡,想来这也许是一个原因吧。当然,瑕不掩瑜,这并不妨碍影片成为经典。
最后我要说: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肖恩克的救赎》,我建议你设法看一遍;如果你早已经看过,我的建议是:再看一遍。
希望是个好东西。只要我们心底还怀有希望,那就值得付出生命去追寻――那是我们生命旅程前方的一缕曙光啊。
《肖恩克的救赎》一部充满勇敢、睿智、坚韧不屈、希望、深厚友情和人性堕落的经典**。
《阿甘正传》
片 名 Forrest Gump
年 代 199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喜剧/剧情
◎简 介
获1995年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在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里,他有了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泰勒上尉。 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在战争结束后,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歌曲。最后,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为了纪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自己去做一名园丁。
甘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 在隐居生活中,他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 陷于绝望之中。 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醒来的甘木然坐在门前的长椅上,然后突然开始奔跑。他跑步横越了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
在奔跑了许久之后,甘停了下来,开始回自己的故乡。在途中, 他收到了珍妮的信。 他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甘和珍妮三人一同回到了家乡,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甘送儿子上了校车,坐在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回忆起了他一生的遭遇。
《阿甘正传》评析:
在1995年的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传》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影片通过对一个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只不过原著是一本充满了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而影片则对故事进行了修饰和美化。摒弃了原著的荒诞和揭露讽刺意味,为影片增添了一种温情。这无疑使影片更合观众和评委的口味,但却牺牲了原著的叛逆斗争精神,使影片成为了一种理想化道德的象征。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而珍妮则成了堕落的象征。这与原著有着极大的出入。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和体现。使影片变得易为人们所接受,导演高超的编排技巧和**语言的运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影片的内容为影片商业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而导演艺术上的处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所在。
机器人瓦力
机器人总动员/瓦力 WALL-E
年 代 2008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动画/冒险/喜剧/家庭/爱情/科幻
简 介
《WALL-E》是《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导演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执导的第二部动画片
影片故事发生在2700年,由于人类无度的破坏环境,地球此时已经成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人类不得已移居到太空船上,并且聘请Buynlarge公司清除地球上的垃圾,等待着有一天垃圾清理完重新回到地球上。
于是Buynlarge公司向地球运送了大量机器人来捡垃圾,但是这种机器人并不适合地球的环境,渐渐的都坏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机器人还在日复一日的按照预定程序捡垃圾。显然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这么过了几百年,机器人收集了不少人造的物品,其中最让它喜欢的是一盒录像带——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歌舞片《你好,多莉!》(Hello, Dolly !)!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孤独的机器人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它渴望有人来陪陪它。有一天一艘飞船差点落在它头顶,一个漂亮的女机器人Eve来到地球负责搜索一些东西,捡垃圾的机器人“爱”上了Eve,但是它面临着抉择,是随着Eve和飞船离开地球,还是继续按照预设的指令把垃圾捡下去。当然它最后选择和Eve一起离开,飞向太空,不过好戏才刚刚开始……
影片片名“WALL-E”是一个缩写,全称为“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s - Earth”,就是Buynlarge公司派往地球捡垃圾的那些机器人的官方称呼。另外这部影片中还会出现真人演员佛莱德·威拉德(Fred Willard),他将扮演Buynlarge公司总裁,在动画片中出现真人,这在皮克斯也是首次。
冒牌天神
片 名 Bruce Almighty
年 代 2003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喜剧/爱情/奇幻
语 言 英语
简 介
布鲁斯·诺兰是纽约州布法罗电视台《人类奇闻》节目的金牌记者,身边还有个漂亮的女友格雷斯。可是名誉和爱情都无法让布鲁斯对生活充满感激,他总是对各种各样的小事情抱怨不断。
在一个糟糕透顶的日子里,布鲁斯怒不可遏地抱怨、骂街,进而开始诅咒上帝。没想到这一诅咒倒把上帝他老人家请下了凡尘。化成人形的上帝来到布鲁斯身边,把自己的神圣力量全部给了他,“你来管管天下试试,老子到要看看你有多大能耐?”
这样一来,可想而知: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布鲁斯会闹出多少笑话,给上帝添多少麻烦……
拜见岳父大人
英文名称:Meet the Parents
发行时间:2000年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剧情
贵格深爱著女友潘蜜拉,打算向她求婚,当他鼓足勇气正要开口时,潘蜜拉接到她妹妹黛比的电话,获知黛比要结婚的好消息,贵格从潘蜜拉与黛比的交谈中发觉,她们姊妹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亲扮演著关键性的角色。
贵格伴随潘蜜拉前往纽约参加婚礼,他盘算著在喜宴时向潘蜜拉求婚是最恰当的时机,然而自从他遗失行李开始,乌龙事件不断发生。他们来潘蜜拉位于纽约郊区的家,一栋温馨雅致的英国式建筑,迎接他们的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备受宠爱的子女与一只猫,十足甜蜜家庭的写照。
见到潘蜜拉的双亲,一向不善辞令的贵格为了博取好感,不时地说出几句幽默话,但都没达到幽默的郊果。潘蜜拉的父亲-杰克-是个看起来风度翩翩的园艺家,对追求他女儿的人百般挑剔,总觉得没人配得上他心爱的大女儿,眼前这个既讨厌猫咪又以护士为职业的男子,杰克打心眼里没好感,更令杰克耿耿于怀的是,贵格居然姓"发克",实在太不文雅了。贵格用尽方法试图博取潘蜜拉父亲的好感,但是霉运当头的他却制造了一连串令人喷饭的故事。
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是一部很不错的西部影片。
其他的还有:
1、不可饶恕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金·哈克曼|摩根·弗里曼|理查德·哈瑞斯
类型:动作片
威廉·兰尼曾是一个臭名远扬,无恶不作的盗贼和杀人犯。但自从他与漂亮的克劳迪娅结婚并生下两个孩子之后,他决定弃恶从善,过正常人的生活。不久他的妻子病逝,他满怀悲哀地带着两个孩子到堪萨斯郊外经营养猪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孩子抚养成人。
两个牛仔在怀俄明州的酒吧闹事,其中一人用刀划伤了妓女的脸。妓院老板恨不得吊死两个牛仔,但警长“小比尔”达格特只让他们陪了七匹马就草草了事。众妓女愤怒难平,集资悬赏一千元,找人杀死两个牛仔。
“斯科菲尔德小子”来找兰尼一起去揭榜。开始兰尼因答应过妻子不再涉足江湖,不想再卷入罪恶的勾当。可是为了能使年幼的子女过上富裕的生活,告别杀手生涯11年的兰尼决定重操旧业,参与这次追杀行动。“斯科菲尔德小子”、兰尼以及兰尼的老搭档内德·洛根一起追至大峡谷,结果了两个牛仔的性命。然而不幸的是洛根却被“小比尔”达格特的手下抓去,并被他们折磨至死。
兰尼看到洛根被暴尸酒吧间外,愤怒至极。他杀死了“小比尔”达格特为他的朋友报仇。临走时他向“小比尔”的手下发出了警告:“谁要是开枪射我,我就要杀光他的亲人朋友,烧掉他们的房屋财产。你们最好不要给妓女毁容,不要伤害她们,否则我会回来把你们逐个杀光。”
兰尼完成了血腥的工作,领取了赏金,带上了两个孩子到旧金山经商去了。
《不可饶恕》评析
影片《不可饶恕》是1993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同时,这也是他所拍摄的第10部西部片。该片在1993年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等四尊金像,称得上西部片的又一次胜利。
不过与以往西部片不同的是,该片可以说是将传统的西部片中的英雄神话彻底地打了个粉碎。影片中充满了忏悔悲怆的气氛。片中的几个角色也都是悲剧人物,各自背负着不可摆脱的罪孽和厄运。传统的西部片的世界往往是黑白分明,忠奸对立的,永远是正义战胜邪恶。然而在影片《不可饶恕》中,是与非、善与恶的界限却变得模糊了,每一个人都背负着罪孽,暴力是解决一切的最终力量。导演将美国西部作为一个弱肉强食的阴暗世界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人性的黑暗亦在此暴露得淋漓尽致。这使影片达到了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具有了引人深思的力量。
影片保留了以往西部片的暴力宣泄的特点,同时又有着一种忧郁的基调。男主人公曾经身负的沉重罪孽和对妻的怀念为影片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情绪。影片中充斥着枪战与谋杀,但却又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承,融合得十分成功。
在片中饰演警官的金·哈克曼以此片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他以其充满魅力的表演为自己的光荣榜上又增添了醒目的一笔。而饰演主角芒尼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虽然未能获得最佳男主角,其表现却同样非凡。他以此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同时也把最佳影片奖的金像握到了手里。这也是伊斯特伍德自从影以来第一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未能戴上影帝桂冠固然有所遗憾,但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这两尊沉甸甸的金像也足以令他心慰了吧。
2、最后的莫希干人
导演:迈克尔曼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玛德琳斯托
类型:
1757年,英法这两个在欧洲大陆结下世仇的国家,在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上又在进行一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在哈德逊河西岸,居住着一个只剩下三个人的印第安部族-莫希干族,父亲金卡加、儿子安卡斯和白人养子那达耶过着传统、安宁的游猎生活,他们敬慕神灵,只为生存而狩猎。但英法两国为了自己的私欲,将各印
3、火舞狂沙
导演:山姆雷米
主演:莎朗斯通
类型:
该片是部西部片,内容描述一个名为雷敦普逊的小镇,由霸道、目中无人的恶人伊洛(金哈克曼 饰演)所掌管,伊洛平时作恶多端,仇家众多,为了巩固势力范围,于是他想了一个迅速解决的妙招-吸引来自各地的快枪手展开一场场决斗,并藉此良机铲除劲敌。此时,一位怀著复仇的女牛仔(莎朗史东 饰演)出现,她以强大的火力,快、狠、准的枪法,准备好好地惩治这群无恶不作的恶徒…
4、无法无天
导演:雷斯-梅菲尔德
主演:科林-法瑞尔|斯科特-坎|艾丽-拉特|加布里埃尔-麦希特|格雷戈里-史密斯
类型:动作片
美国内战刚结束不久,战败的南方人回到自己的家乡重新开始生活,但那些有钱的北方佬却不给他们好日子过。
在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的一个小镇上,当居民们听说自己的田产都被贪婪的铁路巨头萨迪欧斯·瑞恩斯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攫取一空之后,伤心和愤怒的心情油然而生。在群情激奋的局面下,一群内战中当过兵的牛仔开始了用武力夺回原本是自己合法所有物的行动。
杰西·詹姆斯充当了这群年轻人的首领,他和弟弟弗兰克一起,指挥着一帮血性方刚的西部牛仔同瑞恩斯展开了公开的对抗:在1866到1881年间抢银行、劫马车、扒火车,制造了一起起惊天动地的抢劫案,成为妇孺皆知的西部大盗。
而财大气粗的瑞恩斯则雇佣了带有传奇色彩的私人侦探艾伦·平克顿,在广袤的西部荒漠追捕詹姆斯,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和他斗到底。在这场金钱与勇气的较量中,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幕后:
杰西·詹姆斯在美国是一位尽人皆知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的精彩程度似乎不亚于我们中国观众所熟悉侠盗罗宾汉。因此,多年以来以他的生平为内容的影视作品多达30几部,仅次于亚伯拉翰·林肯和比利小子两位美国历史名人的“上镜率”。其中,最经典的一部是1939年亨利·方达主演的《荡寇志》;而最近一部有关杰西·詹姆斯的影片是1994年的《弗兰克和耶西》,是由罗伯·洛和比尔·帕克斯顿主演的。
虽说这两年美国的西部片有点儿疲软(《飙风战警》和《骏马》票房的不如意就是例证),但这丝毫削减不了好莱坞**人对西部题材的热情,毕竟西部精神是美国民族精神的代表,而且更重要的是西部影片也曾是美国**史中赚钱最快的类型片之一。在好莱坞,几乎每个导演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拍一部自己的西部片,本片导演莱斯·梅菲德尔也不例外。据这位曾指导过《飞天法宝》和《笨贼妙探》等喜剧片的导演自己说,他是看着西部片长大的,杰西·詹姆斯传奇般的一生对梅菲德尔来说一直是个引人入胜的迷,这次拍摄杰西的故事也算一偿多年的宿愿了。
5、与狼共舞
导演:凯文·科斯特纳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玛丽·麦克道尼尔|格拉汉·格里尼
类型:文艺片
南北战争中的英雄邓巴中尉为了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骑着马西斯科来到了神奇的西部。海斯要塞的范布鲁少校把邓巴派到了最偏僻的哨所塞克威克。大草原的壮美深深吸引了邓巴,他决定独自在无人的哨所住下。但由于范布鲁少校的自杀和车夫被印地安帕尼族杀死,邓巴变得与世隔绝了。
邓巴独自过着平静而单调的生活。这无这边无垠的苍天原野仿佛就是他的天堂。邓巴还和一只两条前腿都是白色的野狼交上了朋友,并给它取名为“两只白袜”。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邓巴和印第安苏族人有了接触。苏族人为邓巴的到来而议论纷纷,在对如何对邓巴上起了争执。
邓巴决定主动去找苏族人。在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杀的苏族妇女“站立舞拳”,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亲人并被苏族人收养。在把“站立舞拳”交还给苏族人之后,邓巴骑马离去。
邓巴的来访极大地震动了苏族人。印第安人头领们一致同意去回访邓巴。第二天,几个印第安人来到邓巴的驻地。就这样,双方开始了缓慢而友好的接触。渐渐地邓巴成了苏族人的朋友,他还有了一个印第安名字,叫做“与狼共舞”。
在捕猎野牛时,邓巴的骑术和枪法令苏族人大为折服。他还救了一位印第安男孩。从此以后,邓巴搬入苏族人的营地居住,开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此同时,邓巴与“站立舞拳”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在凶残的帕尼族人来袭时,邓巴倾其全力,将哨所里的枪支弹药分给了苏族人,帮助他们战胜了仇敌邓巴再次成为苏族人的英雄。所有苏族人都敬慕邓巴,他们祝福邓巴与“站立舞拳”的相爱和结合。邓巴深切地认识到了印第安人的朴实、善良和友好,他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在苏族人中间。除了肤色和长相不同之外,邓巴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印第安人了。然而,就在邓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记本,永远地住到印第安人中间时,他发现那里已经驻扎了一队白人士兵。他们看到印第安人装束的邓巴就开枪射击。爱马西斯科死了,邓巴也成了囚犯。
邓巴为印第安人的辩护招来了一再的虐待和毒打。他们认定邓巴是叛徒。于是邓巴再也不说英语,而毅然说起了印第安语。驻军少校无计可施,只好派一队士兵押送邓巴回海斯要塞。苏族人发现了这一情况,他们消灭了押送队,救出了邓巴。
严冬来临了,苏族人在深谷中住了下来。为了不连累苏族朋友,邓巴谢绝了挽留,带着妻子“站立舞拳”离开了苏族人村落。
十八年后,苏族人被迫与政府签订了协议,放弃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
赏析
影片《与狼共舞》是凯文·斯科特纳的导演处女作。该片长达3个小时,耗资1800万美元,是部动用了3500头野牛、300匹马、130多名技术人员和400名临时演员的大型史诗式西部片。它也是美国**史上第一部配有印第安语字幕的影片。凯文·斯拉特纳认为:“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他坚持影片必须打上印第安语字幕,并且自信它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支持。果然他成功了。
在首映式上,他邀请了许多印第安人观看影片。三个小时过去了,**院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与狼共舞》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涵成为世界**史上的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与狼共舞》在第63届奥斯卡评奖活动中一鸣惊人,荣获12项奖项提名,并最终夺取了,令世界为之瞩目。凯文·斯科特纳大胆地采用了十几年来不被看好的西部片样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察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影片所表现出的多元化显现,为西部片注入了新鲜而强劲的活力,他复兴了一个片种,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辉煌的成功。
影片虽然采用了传说的叙事式的故事结构,但与众不同的是影片巧妙地将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色彩情调融为了一体,使整部影片有了大放异彩的艺术魅力。而影片在拍摄技术上也有着极可称道的精彩之笔。把浑厚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与雄浑壮美的西部大草原的风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丰富的摄影角度,巧妙的动态节奏和复杂而又出色的场面调度,使影片达到了极其出色的视觉效果。但是影片真正的成功原因还应归结到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随着二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被提到了相当的地位。历史的反思使战争题材和西部开拓史成为**的两大主题。《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和思考。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片一反以往影片特别是西部片中将第安人一律写成野蛮民族的作法,肯定了印第安人的纯朴真挚和善良。影片还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和平共处的理想,并以邓巴与苏族人各善相处体现了这种理想的自由与美好,奏起了友爱、平等、和平的旋律。这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最终使影片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取得辉煌的胜利。
6、燃情岁月
导演:爱德沃德·斯威兹
主演:布拉德·皮特|安东尼·霍普金斯|朱丽娅·奥蒙德|依丹·奎恩
类型:爱情片
骑兵上校威廉厌倦了战争,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上校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艰苦的环境而抛夫弃子回到了东部,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
在艰苦的环境中三兄弟渐渐长大,他们手足情深但性格却大不相同。大哥艾尔弗莱德为人忠厚,办事认真;三弟塞缪尔是位理想主义者,深受父亲的宠爱;而老二特里斯坦则是一位狂放不羁的人,他自由奔放,常与印第安人交往,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父子四人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
然而,塞缪尔大学毕业后,把未婚妻苏珊娜带回了家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艾尔弗莱德暗恋上了苏珊娜,而特里斯坦的气质却又打动了苏珊娜的心。四个年轻人在痛苦地压抑着各自的情感。
就在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在战争中,特里斯坦眼睁睁地看着塞缪尔死去却无能为力。无限悲哀的特里斯坦按印第安人的方式挖出了弟弟的心脏,带回祖国埋葬。
艾尔弗莱德在向苏珊娜求婚被拒绝后离开了家乡。弟弟死亡的阴影也使特里斯坦无法面对他所深爱的苏珊娜。特里斯坦也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在苦苦的等待中光阴流逝。苏珊娜心灰意冷,终于答应嫁给艾尔弗莱德。
这时,上校不幸中风,流浪多年的特里斯坦此时又回到了家中。在这些年中,他吃了许多苦,回来后他娶妻生子,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一切似乎就要这样平静的结束了,然而在一次进城返回途中,妻子不幸被人误杀,这再一次燃起他心中躁动的烈火。
苏珊娜一直对塞缪尔深感内疚,如今特里斯坦妻子的死又使他十分痛苦,她忍受不住这样的折磨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特里斯坦此时已将所有的一切置之度外 ,他终于在父亲和大哥艾尔弗莱德的帮助下报了仇。
特里斯坦又重新过起艰苦的生活,他活的时间很长,他亲手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又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结婚生子,他是在60年代的一场与熊的激战中,被熊爪夺去生命的,他的死法很英勇
评论
这是一部充满着温情和阳刚之气的影片,说起来就象是一个遥远的童话。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本世纪初,背景是美国西部的群山平原之间,那时的天空是那么的湛蓝,远山是那么的清亮,一个军人出身的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在这片山野里过着安逸的生活。在与巨熊搏斗,与烈马同奔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三个儿子,有着不同的志趣与追求,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自己的优秀。
一个女性的进入似乎打破了这这里的宁静,破旧的屋子了突然出现了一位这样有教养的女子,使老上尉威廉心中寻到了许久未有过的温馨,而三个儿子此时也都在同时的爱着她。
如果你在此时以为这个故事会在兄弟反目、手足相残中展开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整个故事,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爱人之情交错弥漫其中,使人挥之不去。讲述了一个十分漫长却又让人牵肠挂肚的故事,这确实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中,我们已经许久没有这样沉浸在这样的一个充满人性真情的气氛中了。
影片的画面拍摄十分优美,将一个不同于《与狼共舞》式的美国西部风光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背景中的巍峨的大山与片中的男性世界十分和谐并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草原、蓝天、骏马,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令人向往,本片因此获得了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影片中男主角特里斯坦的扮演者布拉德·皮特是当代好莱坞熠熠生辉的英俊小生之一,他曾在《夜访吸血鬼》一片中光芒直逼汤姆·克鲁斯,而在此片他的角色定位成为他日后在人们心目中的典型形象:边幅不整、放荡不羁,却充满着男子汉气质。片中的另一个不能不提的影星是安东尼·霍普金斯,他在此前曾因《沉默的羔羊》一片获得奥斯卡影帝桂冠,在这部影片中他的台词不多,出场的时间也不长,但却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他把一名倔强、刚韧、威严的父亲形象充分表现了出来,让人肃然起敬,不愧是一代巨星,难怪后来大导演奥立弗斯通极力邀请他出演《尼克松》中的尼克松一角。
按照惯例,这里仍然要提一下片中的音乐,如果你仔细聆听,是否能够感受到泰坦尼克船头吹来的海风?没错,这部影片的配乐的确出自后来为《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配乐作曲的詹姆斯霍顿的手笔,应该说这部影片的配乐也是十分优秀的,詹姆斯霍顿擅长运用乐器独奏与乐队组合衔接旋律,常常将人带入到一种十分悠远的境界中去。这部配乐正是巧妙的将钢琴和小提琴的独奏融入其中,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7、黄金三镖客
导演:瑟吉欧·莱昂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李·范·克里夫
类型:动作片
好莱坞十大西部片之一。西部片宗师瑟吉欧.莱昂内执导的镖客**三部曲的完结篇。个人看过的最好西部片,我目前最喜欢的西部片,如果让我选一部**来代表整个西部片我只能选它。
南北战争期间,三个匪徒趁着政局混乱,谋夺一批财富,三人时而互通有无时而勾心斗角时而举枪对峙……
本片的震撼在于,强盗哲学才是真理:强盗所信奉的生存原则其实就是整个国家的生存原则乃至可以理解为自然人和社会人必需尊崇的生存原则--这里所说的“强盗原则”是中性词无贬意。正因为他们对“强盗原则”信守,他们才在那片荒蛮之地建立起一个伟大的国家。反观喜欢说自己民族有优秀品格鼓动道德建设的我国,人们的基本欲望都得不到尊重,拍出《独》和《罗生门》那样的**是永远不可能的了……
值得深思的是,本片中对代表“善恶丑”三种力量的三个强盗的交锋过程作了严肃认真地交代,反将南北战争的背景视作一场闹剧,当两军对垒和交战的场景出现时,整个世界真正冷静而保持理智的就剩下三个强盗,其他的人则在毫无意义的拥挤和追逐中受伤、丧生。显然,强盗和军队是互为映射的,世界的多元和不平等源于大小强盗对资源的掠夺……当初看这部**的时候就因为导演居然可以在高度商业化的剧情模式中渗入关于政治斗争的深刻思考而心生敬意,后来读到导演本人对本片创作时的只言片语,更暗喜自己读解无误,导演瑟吉欧·莱昴内说:“在我心里,美国内战是愚蠢徒劳的,没缘由的。这部片子的关键在一句台词‘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蠢货死掉,而且是没有目的的’。 ”
8、西部往事
导演:Sergio Leone
主演:Henry Fonda|Claudia Cardinale|Jason Robards|Charles Bronson
类型:动作片
意大利西部片宗师李欧尼的传世经典之作,继与克林伊斯威特合作「镖客三系列」之后,李欧尼这部近三个小时的长篇钜作,被称之为影史上最伟大的西部片。
故事叙述一名神秘客(查理士布朗逊)来到小镇上,被卷入一名寡妇(克劳蒂雅卡迪奈尔)与铁路大亨的土地抢夺战,此片最有趣的角色,是由一向形象正义的亨利方达,难得在此片中扮演一名冷面的残酷杀手,从头到尾几乎没有表情,只有嘴角偶尔小有动作,让人不寒而栗 当年影片在美国上映时,曾因为片长过长而被片商修剪,导致故事架构含混不清,语焉不详 。
9、壮志千秋
片 名: 壮志千秋(Cimarron)
类 型: 爱情片 获奖片 其他
导 演: 韦斯利拉格尔斯
主 演: 艾琳邓恩、罗斯科阿蒂斯
本片描述杨西带着妻子莎布拉从东部来到西部大草原定居,和一群移民一起艰苦努力开垦土地。由于触犯了牧场主的利益,于是双方发生纠纷和斗欧。杨西见义勇为,劫富济贫,极力维护印第安人的权益,使原本荒芜的西部平原渐变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后来由于油田失火,杨西也葬身火海。理查德迪克斯和艾琳邓恩的表演都很出色。
10、驿马车
片 名: 驿马车(Stagecoach)
类 型: 动作 其他
导 演: 约翰福特John Ford
主 演: 约翰韦恩John Wayne、克莱
19世纪末,驿车是美国西部蛮荒边区的唯一的交通工具。车夫巴克驾车来到当途镇换马,准备前往罗特斯堡。乘客里有酗酒潦倒但心胸开阔的蓬纳医生,到部队探亲的已近临产的露茜,酒商以及绰号“卷毛”的警长。
镇上保卫法纪大同盟的女盟员把妓女达拉丝撵出当途镇。她昂着头,带着一副挑衅的神情,登上驿车。 越狱的牛仔灵果也准备搭车到罗特斯堡,去找杀害了他父母和弟弟又陷他入狱的伯鲁姆三兄弟报仇。
途中,又上来了两个乘客:因赌博而破产的绅士赫脱飞和携款潜逃的银行老板盖特乌。驿车抵达来福克站时,曾在军队里服过役的赫脱飞照顾露茜太太下车。 休息时,社会的偏见使自命不凡的乘客冷落灵果和达拉丝,只有善良的医生同情这位全家被印第安人杀害而沦落风尘的女子。
孤独的驿车在荒原上疾驰,保护驿车的军队已奉调撤回。由于一路颠簸,露茜晕倒在饭厅里。在众人的关心照顾下,婴儿平安地降生了。 胸襟坦荡的达拉丝和灵果互诉身世。灵果恳求达拉丝接受他的爱,达拉丝则劝灵果逃出边境。
印第安阿巴虚族人焚劫后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栗。他们的首领佐罗格姆体格魁梧,脸庞粗犷,仿佛红岩雕出的一尊石像。 阿巴虚人开始袭击了。驿车载着众人飞驰逃命。荒野上展开了激战。灵果身手不凡,赫脱飞不幸中弹身亡,蓬纳医生勇敢迎战,达拉丝一路紧抱婴儿,只有银行老板露出了自私的本性危急之际,一队联邦骑兵及时赶到,打退了印第安人,使驿车脱险。
终于抵达罗特斯堡,马罗里大尉接走了露茜和新生儿。“卷毛”接到镇上打来的电话,拘捕了盖特乌。灵果找到了仇人的踪迹,经过一场枪战,杀死了伯鲁姆三兄弟,自己也负了伤。当他准备向“卷毛”自首时,警长把他和达拉丝推上了一辆马车,让他俩越境出逃,开始新的生活。
11、正午
片 名: 正午(High Noon)
类 型: 其他
导 演: 弗莱德津纳曼Fred Zinnemann
主 演: 贾利古柏Gary Cooper、格雷
1870年,美国西部海德莱镇警长威尔凯恩五年的任期已满,准备离任。他与艾米举行婚礼后,正准备离去时,五年前由凯恩送进监牢的歹徒弗兰克米勒刑满出狱,乘“正午”抵镇的火车前来报复凯恩。副警长、镇长等人劝凯恩迅速离开,与他们械斗是无益的。可是凯恩不愿镇上居民再次被歹徒欺诈。在新任警长未来之前,毅然决然的留了下来,四名歹徒在街头一字排开,向凯恩步步逼近。凯恩毫不畏惧在独立无援的情况下,打死了三名歹徒。最后弗兰克抓住了艾米做人质逼迫凯恩放下武器走出来,否则打死艾米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凯恩无奈,为救艾米,他举起了双手走到街中心。弗兰克正要开枪射击凯恩时,艾米不顾一切地用那只没被攥住的手,狠抓弗兰克的脸和眼睛,凯恩乘机将弗兰克击毙。随后,凯恩从胸前摘下警长徽章,往地下一扔,与妻子艾米驾车离开了小镇。
12、西部开拓史
片 名: 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
类 型: 其他
导 演: 约翰福特(John Ford)、亨利哈撒韦(Henry Hathaway)、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
主 演: 亨利方达(Henry Fonda)
全片以三段故事绍白人开拓美国西部的历史,由三位大导演执导,其中,约翰福特拍《南北战争》、亨利哈塞威拍《河流、平原、非法之徒》、乔治马歇尔拍《铁路》,很多场面都有拍得十分壮观,摄影与音乐亦具一流水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