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从湄潭府到巴哈马群岛的自我成长之路

《面纱》:从湄潭府到巴哈马群岛的自我成长之路,第1张

                                                                 

熟知英国伟大作家毛姆,都知道他的《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寻欢作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何说毛姆的特点那就是真的听雅俗共赏而又通俗易懂的,他的风格是崇尚自然主义而非批判,非善恶二元论,尊重人本性的写作方式。除了上述作品外,也毫不例外,在另外一部关于他的小说《面纱》也同样代表作者的风格。

该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香港和一个叫中国内地贵州“湄潭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吉蒂因为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通奸,被丈夫沃尔特(细菌学家)发现后胁迫她去了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最终沃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吉蒂回到香港,起先是重投查理怀抱后羞愧不已,但结果经过丧夫和丧母之痛。最终吉蒂还是回到英国和父亲和解,并和父亲同往巴哈马群岛生活。

首先,故事的结构设置是很有故事性,故事一开头就将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作者是用倒叙和插叙的形式,将小说的矛盾和故事性写作得很天衣无缝,并有吸引眼球的技巧在。如一开始就是说到了吉蒂和查理唐生通奸的具体场景化细节。也侧面塑造了精神空虚;她向往爱情,但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而后作者详细说明了吉蒂出轨的原因,原来生活于伦敦名利场的一位自私鬼的富家**,她容貌娇美。但由于迟迟不结婚而被尖酸的母亲所逼婚,并还有姐妹的已经结婚的压力,使得她自己与沃尔特的婚事草草了当。

在前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吉蒂作者对母亲的刻画,如第七章就举例说到了她是一个控制力强、刻薄无情和野心勃勃的,有吝啬和愚蠢的女人。这就为吉蒂悲剧的爱情买下伏笔。而在吉蒂的塑造上,就讲到了她在带有悲剧性的求婚下而答应沃尔特的求婚的。又因为她欣赏他的冷漠和平静。另外就讲到了“二十一岁之前结婚会给自己遗憾”的说法,也就隐喻点明了为后续做铺垫下了女主人公的悲剧爱情更是有埋下了伏笔的。这样的言论也是非常吻合现当代剩女的无限反对,而与女主人有共鸣的心声的。

之后就讲到了男女主人公婚后到了香港生活,也提到了沃尔特是不善言辞、沉默寡言、缺乏生活趣味的细菌学家,同时也说明了他是绅士,以及有着爱恨分明和很有大局观的睿智,为社会的大志。而讲到他们婚后在香港的生活部分,因为毛姆的追求故事性强的作品,自然使得小说中为香港的描述也有限的,只是讲到那里有俱乐部网球场等声色犬马的地方。毕竟毛姆与其他作家不同,他追求的是一种人物发展的情节美。而反而对查理唐生 就写到他的多才多艺

而另外一个高潮就是讲到了男女主人公准备去湄潭府前的纠纷。以此提出了渣男查理唐生的形象,自然也反衬吉蒂将要踏上湄潭府之路,展开自我救赎的过程。其中在对该处有了雾霭中湄潭府的描写,如雾气等。

于此,故事就发展到了男主人公患霍乱病的描写,凸显霍乱的危害。而这么一出到湄潭府的设置是非常体现了作者的小说写作的高超,这种高超体现在:男女主人公之所以去潭府的目的双关的,一方面大我地体现了男主人公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另外一方面自然就是小我地说明了去湄潭府是一种让吉蒂磨练自己,也让吉蒂重新爱上男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和自我成长之路。

而在这个如作者也称因为但丁《神曲》体现的炼狱的湄潭府之旅而赋予这部小说的精神支柱。因为在女主人公在丧夫之痛上体现出了很重爱戴自己去世的丈夫的。她也在过程中得到好友韦丁顿的帮助,让女主人公尽快觉悟和凤凰涅槃的,对生活重新的追求。这里不得不说起到导师作用的韦丁顿,他以管弦乐队乐满足于演奏好自己的乐器部分就好了,这就是说明追究自我的榜样。也以中国的道家思想去感化了女主人公而得到强大起来的精神之撑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也在湄潭府之旅中,让女主人公知道了中国贞节牌坊的存在,以及作者也用了活生生的韦丁顿的妻子这个鲜活的东方女性角色去说明了韦丁顿的妻子近似菩萨灿烂文明的崇拜,自然也是成为给女主人公要学会爱和责任,以及忠诚的美好品格。

最后,笔者以为小说中比较有画龙点睛之妙处是在男主人公沃尔特临终前说到额那句“死的却是狗”。我们知道该句子是出自歌德写的《挽歌》:歌德写的《挽歌》讲的是人好心收养一条狗,后来狗发疯咬人,导致人狗反目成仇,这里我们都认为狗发疯咬人的原罪是人没有看好自己的狗,应该人是最大的原罪,而结果死的却是狗。这里作者的隐喻是想表达在吉蒂和查理唐生偷情的原罪应该是查理唐生。受害者是吉蒂和沃尔特。而结果是好人一方沃尔特却是死了,这里就说尽了人生的唏嘘而后无奈和怨恨。但人又是重新生活的,于是怀了男主人公的孩子的女主人公更父亲,继续前往陌生而充满活力的巴哈马群岛,去生活。而最后的巴哈马群岛之路,经过湄潭府的凤凰涅槃,使得吉蒂和代表希望的她和丈夫的孩子,定然就是会通向平和与安宁的道路。

在中国善恶观念中,小说这么处理是挺不符合读者胃口的,因为应该最该死的是查理唐生,却没有死,还得意洋洋度过余生。这不免会认为这是这部小说的不足,但窃以为,这这样小说涉及才是作者想借沃尔特临终前说的一席话“死的却是狗”的最好的回应。

而所谓的以面纱为书名的含义,其实就是说明作者通过吉蒂和沃尔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去说明了他们的爱情之路才是真正地揭开了爱情里关于忠诚、爱和责任,自我反省和自我觉悟成长的神秘面纱。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吉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继《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之后,毛姆敏锐的观察力、审视冷峻的叙说风格以及他对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的探索深深吸引着我。轻轻地打开《面纱》的序言——它曾在2006年被搬上荧屏,拍摄地就在广西的黄姚古镇。茕茕山峦,悠悠古桥,氤氲水汽,茂林浓阴,梦中的远方萦绕脑海,挥之不去。

    一段怎样的故事会发生在战时的中国?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作为殖民地的香港汇聚着众多英国政界、科学界之流。沃尔特便是其中之一——一个年轻的博士,从事细菌研究。

    少言寡语,不善沟通,他爱上了一个自小被母亲“包装”以嫁入豪门望族而几近落单的虚荣女人——吉蒂。

    吉蒂为逃避母亲对她年龄的揶揄,同意了爱她,她却不爱的沃尔特的求婚,随夫远渡重洋来到香港。天性活泼,喜爱交际的她哪能忍受丈夫那沉闷的性格,她不出意外地发展了一段婚外情,全身心爱着香港的布政司——唐森。

      婚外之恋被沃尔特发现,他不动声色地向吉蒂提出要么要带她去往湄潭府(一个霍乱横行的地方),要么起诉离婚的选择。吉蒂求助于唐森,得到的却是推诿和拒绝,女人看清了唐森的虚假面目,心如死灰,决计随沃尔特去往霍乱之地,自生自灭。

      在湄潭府,吉蒂最初沉溺于唐森带给她的心灵伤害中无法自拔,沃尔特的冷落加重了她“向死而生”的愿望。韦力顿——当地海关英国负责人的到来,让死寂的生活泛起波澜,从韦力顿口中他知道了唐森的真实面目,自己的愚蠢,也通过这个新朋友,她找到了安放她内心苦痛的栖息地——修道院,结识了无私、真诚、善良的院长和修女,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充实、向善的别样生活。

    正当她渐渐被治愈之时,怀孕症状的出现让她和丈夫沃尔特的关系愈加尴尬。当沃尔特问:“孩子可能是我的吗?”“我不知道”,吉蒂经历内心的挣扎说出这句。而后,故事向前发展中沃尔特感染霍乱病逝。临死,他身边的同事们无法确定是他不小心感染还是拿自己做实验。吉蒂对沃尔特没有爱,只剩下同情,可随着沃尔特的死,她连这份“求和”都无法弥补,她深陷对沃尔特的愧疚之中,她知道她自己无法被原谅。

      回到香港,唐森的妻子热情关怀失去丈夫的吉蒂,并在吉蒂返回英国之前,邀其住在自己家中。吉蒂盛情难却,住在了唐森的家中。不想,她再次迷失在唐森的巧言令色中。

    离开这片悔恨之地,回到英国的吉蒂得知母亲去世,父亲孤身一人即将前往殖民地一小岛上做法官。吉蒂拥抱着父亲,向父亲忏悔曾经在母亲影响下对父亲的“轻视”,希望以后的日子陪伴在父亲身边。

    至此,仁爱和善良让吉蒂获得了心灵的平和与安宁。

      小说读完了,故事讲完了,一本书在你的心里泛起了怎样的涟漪?思维与阅读之间隔着一层怎样的面纱?

    以思维导图揭开小说的面纱

    读完《面纱》之后,对故事的讲述、概述不能满足我对小说阅读的自我要求。联系先前对整本书阅读的思考,走进一本书,我们可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思维可视化作为阅读支点,以此揭开思维与阅读之间的面纱。

      思维导图关注大脑所接收到的信息之间的关系,通过关键词、图形、颜色等外显符号,在信息与信息之间建立思维连接,最终形成可视化的思维图表 。

树状图:梳理人物关系

      外国小说的人物名字较长,有时相似的名字会混淆我们的感官,增加阅读的困难。阅读中随记做标志,以 树状图 梳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联,这对大部头小说来说不失为一种把书读通的较佳方式。

      用 流程图 梳理故事情节可寻找小说线索作为支架,地点变化、时间进展都是常用的线索提示。《面纱》中的地点变化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英国到香港到湄潭府再到英国,主人公吉蒂的命运遭遇脉络清晰地演变着。

        外国小说注重心理描写,关注心灵世界,何况毛姆尤其擅于剖析人性,探索人物心理。《面纱》亦不例外,小说主人公吉蒂的心理变化是埋在小说中的一条暗线。一个以美貌为傲的虚荣女人历经怎样的波折才得以回归灵魂的朴实与心灵的安宁。从心理出发,借助情节发展,借助 流程图 梳理人物心理变化助推着我们向文本深处走一步再走一步。

      小说阅读最典型的所在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书中的主要人物有着怎样的性格、品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发了你对善恶是非怎样的判断?初读小说,气泡图可用来描述 人物形象,用关键性词语概括,不必考虑语言文采,自由发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过程中灵光闪现的点会触动你的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书中隐含的思想与你产生共鸣,你便有了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当你将这闪现的光勾勒在括号图上,层层推进,直至逻辑显现,阅读小论文便有了雏形。

       比如,《面纱》的女主人公浅薄而虚荣,她对婚姻的背叛不免让人想到《人生的枷锁》里那个荡妇德尔米尔德,还有《月亮与六便士》里背叛爱人的冷酷女人布兰奇。毛姆为何喜欢塑造这样的人物,且她们的背后总有一个痴情深爱她们的男子。

    小说的题目也值得细细品味。 “面纱”隐喻着什么?小说中没有出现过面纱,却似一种神秘氛围笼罩着一切。对吉蒂而言,面纱的背后是对浪漫情欲的憧憬,对唐森来说,面纱后面隐藏着不负责任的肉欲,而沃尔特——这个受人尊重、品行崇高的细菌学家却以极端的自杀报复出轨的妻子,毛姆直接揭开了唐森的面纱,对沃尔特则是颇为用心地隐藏,只叫读者去慢慢体味。

      吉蒂的心灵觉醒贯穿小说始终 。一个女人要有怎样的依靠才能心安神定?美貌会随岁月消逝,爱情会因错付爱人而变得失去意义,婚姻亦可能会沉入枯燥、无趣,唯有爱与善良才能拯救孤苦的灵魂。这是吉蒂在湄潭府的修道院做了义工之后才领悟的真谛。虽然她不能像修女们那样义无反顾,远离故土,守住孤独,但她终于在母亲去世以后,向父亲表以深深的忏悔,救赎自己那颗迷失良久的心灵。

    我们这样普通的读者,普通的母亲是否看到了 原生家庭与她命运遭际的关联 。母亲极强的控制欲下父亲无法掌控自己的事业。夫妻不睦,缺乏爱与尊重的家庭,儿女将家庭地位较低的父亲当做挣钱的工具,从未真正关心过父亲。直至爱人、母亲相继去世,吉蒂才对父亲的爱倍感珍惜。

     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取决于良好的阅读水平 。”以 思维导图的形式走进《面纱》,以树状图理清人物关系,用流程图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用气泡图概括人物形象,用括号图发散思维展开小论文写作,层层揭开思维与阅读之间神秘的面纱。

      读故事,读人物,读思想,读真情,读方法。阅读,一直在路上。

因为基蒂一直表现着她的本性,是一个虚荣、骄傲、自以为一切的人。

都在基蒂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基蒂的本性也许是她的母亲给她灌输的;也许她心灵深处原本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她的母亲把基蒂的本性带出来了而已。

所以她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的爱慕人士对她的求婚,最后接受沃尔特求婚的原因不是因为爱对方,而是为了抢在妹妹之前结婚。

沃尔特给了基蒂两个选择:要么基蒂和他一起去流感重灾区湄潭府,要么汤森夫人(查理老婆)同意和查理离婚,并且查理书面保证在两份离婚判决书下来之后的一周内娶基蒂。基蒂开心的去找查理商量,但查理拒绝了她一切的请求,道出了他爱着他妻子并且不愿意娶基蒂的事实。

剧情简介:

故事讲了基蒂为了不比自己的妹妹迟结婚,嫁给了沃尔特。之后又觉得深爱自己的沃尔特毫无魅力,婚外情了查理,并怀上了一个孩子。

婚外情被发现后,沃尔特很伤心——沃尔特知道基蒂是个愚蠢的二流女人,但是沃尔特深爱着基蒂,他很愤怒,感受到了莫大的耻辱,自己对基蒂柔情至极却没有让基蒂对自己有一分留恋——他甚至想让基蒂死。

  [摘 要] 在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受到家庭和婚姻的双重压制。她的偷情又引来丈夫的惩罚和情人的背叛,面对这一切,凯蒂并没有放弃自我,反而踏上了精神觉醒之路,成长为一个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独立之人。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凯蒂的精神成长之路,探讨她是如何摆脱男权观念的影响、实现自我觉醒、找到自我价值的。

[关键词] 《面纱》;凯蒂;觉醒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享誉世界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虽然并不十分受到学术批评界的青睐,但流行世界,影响深远,确实引起过不同国家和不同阶层许多读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至今不衰。”[1]批评家格雷厄姆•格林曾说,基本上一谈到毛姆的作品,关于中国的故事就会让人联想到通奸,马来西亚会让人想起谋杀,南海则让人想起了自杀。[2]《面纱》亦是如此,依旧将中国背景与通奸情节联系在一起。小说讲述了细菌专家瓦尔特和妻子凯蒂经历的一系列的情感波折。妻子发生了婚外恋情,与他人通奸。丈夫为了惩罚妻子,将她带到了瘟疫肆虐的中国南方乡村。在那里丈夫最终选择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而走向了死亡;妻子则在恶劣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本文将从女主人公凯蒂的精神成长经历入手,探讨她如何从感性的迷惘中觉醒,走进理性的光辉,获得了人性的自由,从而成长为一个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独立之人。

与20世纪初大多数女性相似,小说中女主人公凯蒂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她出嫁前依靠父母,出嫁后则依靠丈夫,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凯蒂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发言权。婚前的凯蒂主要忍受着以母亲为代表的家族势力的控制,作者对凯蒂母亲贾斯汀夫人的刻画入木三分,她在交际场上左右逢源、能言善辩,为了让自己的丈夫成为名律师,她曾费尽心机发掘身边任何可以利用的人。但贾斯汀先生在事业上毫无进展,于是她又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两个女儿凯蒂和多丽丝的婚姻上,企图通过家族联姻来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而小女儿多丽丝“长得一点也不好看,鼻子太长,身材太粗”[3]16,她便在天生丽质的凯蒂身上打起了主意,“她野心勃勃,现在她要给女儿找的不是一个好丈夫,而是一个杰出丈夫。”[3]16可是时光流逝,凯蒂始终没有找到如意郎君,反而相貌平平的多丽丝却与一位准男爵的独生子订了婚。这势必引来了母亲对凯蒂的冷嘲热讽,事实上,凯蒂的母亲是其所处社会的缩影,母亲的想法、言语代表了当时上流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上流社会名媛的凯蒂处处受到社会各界的监视,时时承担着社会对她施加的舆论压力。凯蒂的这种尴尬的未婚状态使她在上流社会中无地自容。恰在此时,瓦尔特出现在她的视野里,并在她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向她求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凯蒂的年龄和容貌使她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况且如果她不结婚,就要为自己的妹妹当伴娘,那实在太丢人现眼。所以即便凯蒂对瓦尔特没有太多好感,但迫于社会、家庭给她的压力,她只能仓促答应了瓦尔特的求婚。可以说,这场婚姻是在外界压力下促成的,凯蒂是完全遵循社会、家庭的意志来结婚的。凯蒂对自己的婚姻毫无发言权,她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嫁给了自己并不中意的瓦尔特,这注定了这场婚姻的不幸。

作者毛姆对婚姻大多持否定和蔑视的态度,他认为婚姻像枷锁,与自由是相对立的。他创作的小说中的婚姻大部分都是失败的,他对婚姻爱情彻底失望,曾说:“婚姻是一种交易,据此男人为女人提供一生的膳宿,以便跟他睡觉。”[4]这部小说当然也不例外。瓦尔特和凯蒂的婚姻只是丈夫的一厢情愿,夫妻两人在兴趣、习惯、性情上表现得大相径庭。起初深爱妻子的瓦尔特对凯蒂十分体贴,时刻不忘给她带来舒适。可是时间一长,性格上的差异和妻子对丈夫感情上的缺失暴露出他们婚姻中的一系列问题。瓦尔特平时特别自制,沉默寡言,太过矜持;而凯蒂天生活泼,性格外露。更糟糕的是丈夫不喜应酬,处处不受欢迎,这造成了凯蒂婚前与婚后生活的天壤之别,在凯蒂的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丈夫无法让凯蒂满意,而凯蒂又缺乏对丈夫深沉的爱来支撑她忍受丈夫的一切,她讨厌瓦尔特的自命天高,孤芳自赏。最终凯蒂在婚姻生活中窒息了,感到十分痛苦,并抱怨说从结婚那天起便后悔了,这无疑引发了这场婚姻的危机,而凯蒂对自己的生活更加充满了迷茫。

在男权社会里,男人扮演着以权威、尊严和力量为标志的主体角色,而女人则是依附于男人的客体角色,所以在日常生活和感情上往往呈现出以男性为中心的倾向,女性只能充当弱者。凯蒂与丈夫瓦尔特、情人查尔斯的关系正说明了这一点。凯蒂嫁给安于现状、循规蹈矩的瓦尔特之后,物质生活暂时得到了保证,但精神追求无法得到满足。现实的婚姻生活平庸、单调,丈夫性格内向、不解风情,这一切压抑了原本生性活泼的凯蒂的内心激情。这时魅力四射的香港布政司查尔斯•唐生出现了,对爱情依然充满虚幻憧憬的凯蒂被他迷住了,爱上了他,并在他的引诱下与其发生了婚外情,成为查尔斯的情妇。当瓦尔特发现了两人的奸情后,感到自己的男性尊严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从来不曾想到要去分析妻子出轨的原因,当即作出决定要严厉惩罚妻子。他要求凯蒂与他同往危机重重的中国瘟疫的重灾区湄潭府行医。凯蒂得知丈夫的决定后,十分震惊、恐慌。她立刻去找查尔斯,请求查尔斯将自己从现在的婚姻中解救出来,要求他与自己结婚。而查尔斯当场拒绝,竟然说:“亲爱的,当一个男人爱上了你,他说的话是不能字字当真的。”[3]68并解释道:“一个男人深深地爱一个女人,并非意味着他就希望下半辈子和她共同度过。”[3]69这时的凯蒂方才大梦初醒,认清了查尔斯的丑恶嘴脸,意识到负心狡诈的查尔斯只是与她逢场作戏,对她的爱只是性的欲望,自己已经成了查尔斯情欲的牺牲品。

面对丈夫的惩罚和情人的背叛,凯蒂彻底绝望了,只能随瓦尔特去了湄潭府。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男权特征,通奸的恶果往往只是由女性独立承受,男性则可以轻松脱身,仅添一件风流韵事而已。生活在男权统治的阴影下,女性毫无选择,只能屈从于男人对自己命运的主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瓦尔特一直没有原谅凯蒂,他对妻子原本炽烈的爱已经转化成了一股深刻的恨。凯蒂只能接受丈夫对她的残酷惩罚,当时作为疫区的湄潭府十分落后、封闭,生活在这种条件下的凯蒂无异于坐牢,她不仅要忍受丈夫的冷漠无情,更要面临感染瘟疫的危险,直到她怀孕,瓦尔特才提出让她回香港。甚至连疫区的助理专员韦丁顿都看出了凯蒂与丈夫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对凯蒂说:“我觉得你讨厌他,即使你恨他,那我也不会觉得奇怪。但是我可以确信你害怕他。”[3]100婚姻已经给凯蒂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而瓦尔特的男性占有欲和支配欲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将凯蒂带到湄潭府即避免了她与其他白人男性的接触。凯蒂的生活完全依赖男性,只能处在被动地位,她的生活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之中。

在生命中最为痛苦、迷惑的时期,凯蒂并没有放弃自我,反而踏上了精神成长之路,产生了心灵上的顿悟,完成了自我的觉醒,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在湄潭府,凯蒂拜访了当地的修道院,从此她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她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足轻重,感觉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禁不住流下了热泪,“然而它(指修道院)所包含的信念,人们对它所怀有的崇高情感,却赋予了它纯净的灵魂之美。在这个瘟疫肆虐的中心地带,修道院的工作却是如此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简直就是对这场劫难的嘲讽。”[3]114这片乱世中的净土无形中净化了凯蒂的心灵。修女们给她讲述了瓦尔特兢兢业业工作的事迹,这使她开始理解丈夫,并深刻反思自己的不忠给婚姻带来的伤害。她消除了对丈夫的仇恨,试图与他进行沟通。凯蒂还主动要求承担修道院的部分工作,这令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她接触到了新的生活,新的观念,这启发了她的思维。她的活力又回来了,她感觉比以前更健康,身体更结实。”[3]136她的视野也开阔了,她对韦丁顿说:“我不懂的事情实在太多。生活是那样的奇特、陌生。我就像一个一辈子坐井观天的人,一下子看见了大海。我喘不过气来,同时又兴致盎然。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我感到了新的希望。我就像一个顽固的老水手,又升起帆向着未知的大海起航了,我的心渴求着未知的世界。”[3]142充实的工作使凯蒂在精神上产生了顿悟,开始觉醒,她不再追求以往奢华糜烂的生活方式,而是致力于寻找作为女性的生存价值,她开始追求物质生活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自由。

除了修道院的耳濡目染,凯蒂还借助伟大而神秘的东方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初到中国时,凯蒂对当地的一切都不屑一顾、心怀鄙视。但韦丁顿的中国妻子给了她很大的启迪和影响。这位满洲格格非常温文尔雅,显示出她身上绵延了上百年的贵族教养。凯蒂见到这位格格后,“方才意识到这里是东方,古老、玄异、深邃的东方。从这位体态优雅的女子身上,凯蒂隐约看到了东方的理想和信仰。与之相比,西方人的所谓信念就显得粗陋野蛮了。”[3]159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毛姆的一贯思想,他厌倦和批判西方文化,崇拜和称颂东方文化,认为东方文化可以使人性趋善。女主人公凯蒂接触到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后,在精神与宇宙的和谐相融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无限,去除了往日上流社会的虚夸浮躁,心灵日益趋于平静,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在毛姆的小说中一向贯穿着精神探索的主题,探求精神和肉体的自由。凯蒂在湄潭府看到修道院的修女和满洲格格这些女性都拥有自我的精神归宿,也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从湄潭府回到香港后,凯蒂对查尔斯说:“我屈服于你是因为我需要你,但那不是真正的我。……她是藏在我身体里的野兽,邪恶的可怕如同魔鬼的野兽。我唾弃她、憎恨她、鄙视她。从此以后,每当我想起她来,我都将会恶心得必须呕吐。”[3]217毛姆受到斯诺宾莎的影响很大,斯诺宾莎曾说当人们追求感官享受、肉体快乐以及尘世里的种种事物时,从中所得到的并不是幸福,而只是自我毁灭。此刻的凯蒂正领悟到了这一点,战胜了本我欲求,摆脱了往日感性的迷茫,打开了通往理性与自由的大门,她的心灵得到了完善、获得了解脱。

在小说结尾,凯蒂对父亲说:“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3]230显然与自己的母亲截然相反,凯蒂在女儿身上所孕育的希望并不是嫁入贵族,而是获得女性真正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凯蒂已经完成了自我在精神上的觉醒,成长为一个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独立之人。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1

[2] Anthony Curtis,John Whitehead�WSomerset Maugham:the Critical Heritage�[M]London:Routledge,1987

[3]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面纱[M]阮景林,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 [美]特德•摩根毛姆传[M]奚瑞森,张安丽,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 685

[作者简介] 孙月香(1965―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法;于海(1982― ),男,山东青岛人,硕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207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