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的山歌有哪些?

刘三姐的山歌有哪些?,第1张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e6BpvLr9CQ/传说古代宜山县下涧河边的壮族山村,有一个聪明伶俐、年轻美丽的农家姑娘,因她排行第三,所以就叫三姐(是否源于客家人的刘三妹有待考证)。她自幼失去父母,与二哥相依为命,打柴种田过日子。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心灵手巧,插秧、打柴、编竹器、织壮锦,活路样样会,勤劳艺又精,口唱山歌手不停。刘三姐的歌才出众,歌声动人,远近闻名。每到中秋佳节,青年男女都聚集在河边草坪上,抛绣球,对山歌,没有哪一个唱得过她。刘三姐才貌双全,方圆百里的后生纷纷慕名而来,一心要向她求婚。她落落大方地以歌相对,表明要依歌择配。她开口唱道: 三月瓜花朵朵开, 三妹讲歌不讲财。 谁能唱歌胜过我, 不用花轿走路来。 求婚的人络绎不绝,酬唱的歌声四时不断,就是没有一个能对倒刘三姐,只好怀着敬佩的心情,恋恋不舍地告辞而归。 其实,刘三姐的心里,早已悄悄地爱上了同村的李小牛。他们从小就一块儿放牛、打柴,在一起唱山歌,小牛也是一名出色的歌手哩。在共同的劳动和歌唱中,他们建立了真挚深厚的感情。三姐用柔美的歌声向小牛倾诉衷情: 妹相思, 妹有真心哥也知; 蜘蛛结网三江口, 水推不断是真丝(思〕。 三姐给小牛送了绣球,小牛给三姐送了丝线,寄物定情,以终身相许。他们唱道: 风吹云劫天不动, 河里水流石不流; 刀切莲藕丝不断, 我俩连情永不丢。 这件事被当地有权势的财主莫海仁知道了,硬说刘三姐和李小牛私下定情,有失礼教,伤风败俗,要拿他们治罪。一天,三姐和小牛到河边的高山上砍柴,狠毒的莫海仁指使家丁窜到山上,乘人不备,把他们两人推下河去。小牛当场被淹死了,刘三姐被藤蔓托挂在岸崖上。财主家丁砍断藤条,三姐掉进湍急的河水平。恰巧,有一根木头飘来,三姐急忙抓住木头,顺水飘流到了柳州。一位老渔翁发现了,把她救上岸来。老渔翁很同情刘三姐的遭遇,毅然把她收为义女。 刘三姐来到柳州不久,她能歌善唱的名声又很快传扬开了。财主莫海仁闻讯后,暴跳如雷,坐立不安,恶狠狠地说:“刘三姐呀刘三姐,我没有把你杀死,也一定要让你名声扫地!”于是,莫海仁托人用重金从外地请来三个秀才,装了满满的一船歌书,专程到柳州和刘三组赛歌,一心要唱倒刘三姐。 那天,刘三姐正在河边洗衣服。三个秀才乘船靠岸;就忙着打听刘三姐在哪里,说是奉莫海仁之命,要找她对歌,非唱赢她不可。刘三姐见他们趾高气扬,又有满船歌书,来头不小,便随口唱道: 江边洗衣刘三妹, 你要对歌快唱开。 自古山歌心中出, 哪有船装水载来? 这一唱,秀才们象是吃了当头棒喝,相对默然,无词以对。当刘三姐问明他们三人的尊姓是陶、李、罗之后,接着又唱道: 姓陶不见桃花发, 姓李不见李花开, 姓罗不见锣鼓响, 三位先生哪里来? 三个秀才被刘三姐这一反问,不能继续装聋作哑,赶快翻出歌书,勉强凑几句对答。然而,不到几个回合,就被刘三姐犀利的山歌压倒了。刘三姐见他们这副狼狈相,又气又恼,用歌声讽刺: 风打桃树桃花谢, 雨打李树李花落, 棒打烂锣锣更破, 花谢锣破怎唱歌? 唱得三个秀才瞠目结舌,只好上船逃走。从此,刘三姐的声誉更高了,来向她学歌、请她去传歌的人更多了。 莫海仁得知秀才败阵,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他派遣两个打手,乘夜深人静将刘三姐捆绑起来,放入猪笼,丢下河去。等到乡亲们闻讯赶到,把刘王姐打捞起来,已经救不活了。那天正是中秋节,大家用传统的葬礼,把刘三姐遗体洗净,打扮得家生前那样漂亮,埋在柳江河边,坟前供祭着两条大鲤鱼,大家含悲唱歌悼念。忽然间,坟墓裂开,只见复活了的刘三姐闪跳出来,骑在一条鲤鱼背上,跃然而起,飞升上天去了。另一条鲤鱼来不及起飞,就化成了屹立江边的鱼峰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刘三姐,每当中秋之夜,四乡歌手都云集在鱼峰山下举行一年一度的山歌盛会。这样代代相传,八月十五便成了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 O(∩_∩)O~

#课件#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 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忆江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唱、动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学会背唱歌曲并初步学习轮唱、合唱歌曲。

 2、引导学生参与以小组为单位的创编活动,使每位学生积极投入音乐实践活动。

 3、从诗、景、歌、乐、舞等几个方面来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愉快地演唱歌曲《忆江南》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编活动。

 3、指导学生准确演唱一字多音处并学会用优美的声音背唱歌曲。

 4、学习用轮唱、合唱等方法来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配放音乐《翠湖春晓》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很美的江南六大古镇风景图,请你欣赏后告诉我,你看到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感觉怎样?想说些什么?(教师随机与学生互动模仿做各种动作或造型)

 2、教师配乐朗诵诗词《忆江南》

 师: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晚年回忆江南美景时欣然写下了一首《忆江南》,请大家静静地听老师朗诵一遍。

 3、学生配乐朗诵诗词

 (二)新授教学

 1、教师示范表演唱

 师:这么美的诗用朗诵还不足以表达它的美的意境,老师想把它唱出来、跳出来,请说出你的感觉。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借助精美的道具和声情并茂的演唱、舞蹈,让学生直接形象地感受歌曲的旋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2、学生再次欣赏歌曲一遍。

 3、请学生说说、唱唱自己最喜欢的和最难的一句歌词。师指导学生个别或集体唱一唱。

 4、请学生试着将第一段歌词连起来唱一唱。

 5、教师讲解并示范演唱高低八度的两句“忆江南”的唱法,学生模唱。

 6、学生唱第二段歌词。

 7、请学生为最后一句“忆江南”设计力度记号以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留恋之情或见到江南美景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8、请学生完整地背唱歌曲一遍。

 9、请学生为歌曲设计速度,情绪,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一遍。

 (三)、表现歌曲

 1、请学生自主合作创设小桥、垂柳、鲜花等造型和划船、摇橹等动作。表现歌曲意境。

 师:同学们,你能与同学合作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一些江南景物的造型吗?谁来表现轻拂的垂柳?弯弯的拱桥?轻轻地划船?请你按自己的爱好与同学自由组合创编。

 2、师生互动合作表现,自由穿梭在各种“造型”中,边做划船动作边演唱歌曲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让学生合作创编、师生互动等音乐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都自主、积极、快乐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同时将本课推向。

 3、教师二度范唱,创新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创编的真好,老师把这首歌也变一变,唱一唱,请你听听里面有哪些不同的演唱形式?(轮唱合唱)

 (1)学生学习轮唱歌曲。

 (四)、拓宽欣赏

 1、欣赏江南丝竹乐《水乡美》

 师:今天我们用齐唱轮唱合唱等形式初步学唱了一首很美的江南曲《忆江南》,其实江南的音乐还有很多,有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器乐作品,有以民歌小调为代表的声乐作品,还有以苏州评弹越剧锡剧等剧种为代表的戏曲作品,今天,老师要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江南丝竹”(出示名词简介)

 2、师生共同欣赏一首江南丝竹作品《水乡美》并观看江南丝竹演奏。甜美,请学生思考乐曲的旋律有何特点?

 3、师生共同欣赏后总结江南丝竹乐的旋律特点。

 4、欣赏江南舞蹈《水乡童谣》《莲湖童趣》的片断。

 5、师生共同欣赏后总结江南舞蹈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从诗歌舞等几个方面初步了解了江南的美,知道了我们的江南水乡不仅景美,乐美,而且歌美,舞美。让我们为生在江南,长在江南而自豪,让我们为使它变得更加美丽而一起努力,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说一声“我爱你,美江南”!

 教学反思:

 《西湖春晓》《江南好》

 教学内容:1、复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2、欣赏《西湖春晓》《江南好》。

 课时:2课时

 情感与态度:能喜欢江南音乐,并开阔音乐文化视野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感受到八六拍的摇动感

 2能够感受到童声合唱的美感和合唱效果

 3.能够轻声跟唱歌曲部分旋律

 4、能够感受到江南音乐婉转细腻、清澈秀丽的风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情境创设法、对比欣赏法、多种感官调动法(听、唱、动、看、)

 教学重点:能感受到江南音乐婉转细腻、清澈秀丽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听辨出B段旋律出现的顺序,并用颜色标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1、集体练习

 2、个别、小组接龙检测练习

 二、欣赏《西湖春晓》

 1、创设情境(课件:西湖美景图)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

 用童声合唱的音乐形式来表现我们的杭州西湖,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2、听第1次,谈情绪感受(可以用细腻等词汇来形容)

 3、

 4、听第2次,谈童声合唱的合唱效果

 5、听第3次,站起跟着八六拍的节奏,感受摇动的感觉,并告知这是八六拍的表现效果

 6、第4次,跟着唱唱其中你最喜欢的1-2句,唱给同学们听听

 三、欣赏《江南好》民乐合奏

 1、古诗《忆江南》白居易的朗读和理解

 2、民族乐器的了解

 下面这首《江南好》是用我们国家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又是怎样去表现我们美丽的江南的呢?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民族乐器有哪些?列举12

 3、听第1次,谈江南音乐的特点,生总结

 4、听第2次,看歌谱,音乐是通过什么变化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感受?(节奏的密集、高音、圆滑线等)

 5、听第3次,用不同的颜色表示B段音乐的顺序

 6、师带生唱唱主旋律(或由生选)

 四、背诵2首赞美江南的古诗并读一遍江南音乐特点婉转细腻、清澈秀丽

 教学反思:

 

《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学内容:唱歌《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的旋律,并能创编舞蹈动作。

 2、能用纯净、甜美的歌声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表现少先队员采茶时的欢快心情。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

 教学难点: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方法:听唱法、以词带曲法、按节奏朗读歌词、识谱视唱、情境导入法。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范唱带、谱例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纸茶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音乐问好!(感受音乐课堂的魅力)

 2、发声训练游戏。(强调坐姿,安定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复习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二、情景导入:

 1、展示课件播放南方采茶画面,让学生看画面,融入情景之中,体会采茶的乐趣。(上节课我们在〈〈林中的鸟声〉〉内容学习中,感受了人们与自然界的动物们和谐发展的愉快的心情。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江南水乡走一走,看看那里美丽的景色,了解江南特定的文化及音乐特点。)

 2、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着画面的人们在采茶是不是很享受那种茶香飘飘的氛围啊!那同学们想不想也和他们一起享受采茶的过程啊?

 3、身体感知:教师取出“纸茶叶”请学生上前模仿采茶。

 4、弹奏“采哟采哟”歌词音乐:学生在乐曲声中做采茶动作。(舞蹈化、体现美育与合作创编。)

 三、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调式风格,体会江南歌曲的风格特点。(思考: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教材简析:

 《采茶歌》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歌舞体裁,表演形式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后发展为数人或数十人的集体舞。表演内容多为种茶、采茶的过程,体裁形式多为小调。《少先队员采茶歌》以新的创作手法表现少先队员采茶的过程和欢快的心情。歌曲为两段体,羽调式。)

 2、复听歌曲:生谈自己的感受。(你感觉到少先队员采茶时的心情怎样?)

 3、再听歌曲:学生心里默唱。

 4、学习歌曲的旋律:

 (1)教师教唱一遍歌谱,学生小声随琴哼唱旋律。

 (2)学生齐唱旋律。

 5、按节奏读歌词,学生添加歌词演唱。

 6、教师弹奏旋律,生齐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1、第一小节:“茶树青青”要具有弹跳性,学生试唱。

 2、有圆滑线的地方,要唱得连贯、柔和、跳跃。

 3、附点音符的时值要唱足。

 4、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按顿音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像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5、学生按刚才的要求试唱,随教师的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

 五、拓展:

 1、创编采茶动作,并表演。

 2、生自由创编,教师参与表演。

 3、师生随录音边唱边表演。

 六、下课礼式:

 师生音乐再见!

 教学反思:

《唱山歌》

 教学内容: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教师放《小螺号》音乐,师生律动表演进教室,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1、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对吧?

 生:对。

 师:广西人杰地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刘三姐。

 2、师:很好,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3、(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

 师: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什么水面翻筋斗?鸭子水面翻筋斗,

 什么水面起高楼?大船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荷叶水面撑阳伞,

 什么水面共白头?鸳鸯水面共白头。

 什么结果抱娘颈?木瓜结果抱娘颈,

 什么结果一条心?香蕉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包梳子?柚子结果包梳子,

 什么结果披鱼鳞?菠萝结果披鱼鳞。

 什么有嘴不讲话?菩萨有嘴不讲话,

 什么无嘴闹喳喳?铜锣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财主有脚不走路,

 什么无脚走天下?铜钱无脚走天下。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

 生:聪明,有智慧。

 师:是的,所有的问题刘三姐都是毫不犹豫、对答如流。那么,片中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生:对唱。

 师:很好,什么是对唱?

 生:对唱就是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师表扬)

 4、师:广西壮族被称为歌海,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随口就唱,唱的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情,他们用山歌作为感情交流的工具,爱歌就象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但是,当时有个恶霸地主不让老百姓唱歌,刘三姐就提出了对歌比赛,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了斗争。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片断,大家一起观赏。

 5、(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斗争的片断。

 什么生来头戴冠?中了状元头戴冠,

 大红锦袍身上穿。大红锦袍身上穿。

 什么生来肚皮大?莫公享福肚皮大,

 手脚不分背朝天。见了皇上背朝天。

 丫鬟:老爷,头戴冠是大公鸡,肚皮大是老母猪呀!

 6、师:同学们都笑了,这段对歌的情绪怎样?

 生:风趣、幽默的,机智地骂了财主。

 生:滑稽的。

 师:很好,这是财主花了重金请来三位秀才与三姐对歌的场面,他们是秀才吗?

 生:不是,是蠢才。

 师:是的,是蠢才。知识来源于生活,他们死读书本,没有生活知识,结果丑态百出,刘三姐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众乡亲战胜了老财主。生:财主为什么不让老百姓唱歌?

 师:这要从故事的开头说起:

 广西壮族歌手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幸被一老渔夫救起收留。三姐的哥哥刘二沿江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她。于是刘二兄妹与老渔夫一家住在一起,靠采茶、打猎为生。恶霸地主莫怀仁企图霸占茶山,他禁止姑娘们上山采茶,还妄想禁歌。三姐提出和莫怀仁对歌,如他能取胜,就可以禁歌。莫怀仁为赢得胜利,以重金请来三名秀才来对歌。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聪明的刘三姐凭自己的智慧把三名酸秀才斗得狼狈不堪。同学们,莫怀仁能善罢甘休吗?

 生:不能。

 师:是的,莫怀仁不甘心失败,又令爪牙把三姐抢到家里进行威逼利诱,三姐毫不屈服。老渔夫之子阿牛夜闯莫府,救出三姐。阿牛和三姐在生活中萌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们用山歌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迁居到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师:故事讲完了,老师要问你们,刘三姐是哪个民族的?

 生:广西壮族的。

 师:很好。

 三、学唱歌曲:

 1、导入:

 师: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唱一唱?

 生:想。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片,放录音范唱)

 师:我们一起听录音范唱,注意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听录音)。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中速、优美地、婉转地。

 生:委婉动听地。

 生:甜美柔和地。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正确,这首歌曲由我国作曲家雷振邦,根据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刘三姐》影片一上映,这首歌象插上了翅膀,立即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人们喜欢刘三姐,更喜欢她唱的这首歌。

 3、再听,轻声随唱: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轻声随着唱一唱,注意观察: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听后回答)以前一首歌中只有一个拍号,而这首歌中有两种拍号。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结合歌曲讲解)在这首歌曲中,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出现,叫作“变换拍子”。

 生:(齐说)变换拍子。

 师: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老师,这首歌中的“哎”特别长。

 师:很好,这首歌的特点就是一字多音,旋律起伏,这也是难点之处。

 4、难点解决:(1、2、3、4、依次出示)

 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乘上节奏火车进入“节奏城”,把这些难点一一解决了。

 1)师:这首歌中只有一小节3/4拍,按2/4的划拍方法,注意突出强拍。

 生:(略)

 师:唱时注意附点的韵味。

 生:(视唱)

 2)师:(出示卡片)歌中还有一处“哎”,老师也把它提出来,大家对照一下,有何不同?

 生:旋律一样,节奏变化。

 师:很好,大家划拍唱一唱。

 生:(略,并把歌曲的第一乐句完整唱一遍)

 师:这一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首歌曲算是一首主题歌。

 3)师:歌中还有一处易混淆,(出示卡片)老师也把它提炼出来了。生:(划拍视唱)。

 师:结束处的“弯又多”前面加上“罗”在歌曲中是弱起,我们来视唱一下。

 生:(略)

 5、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放录音)

 师:现在我们随录音来演唱这首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

 生:随录音演唱歌曲。

 6、视唱曲谱:

 1)划拍视唱。注意变换拍子略突出强拍。

 2)随教师的伴奏视唱。(一人指谱)

 7、唱词,歌曲处理:

 1)教师弹琴,学生演唱。

 2)歌词分析:师:现在我们来看歌词:前两句可看出:老百姓爱唱山歌,随口就唱,漫山遍野有唱就有对的,“歌海”嘛。后两句:山歌都是从老百姓心底流淌出来的,多得象春江水数不清。“滩险”实际是暗喻,比喻当时的恶霸势力,江水遇到礁石总会流淌过去,在这里指刘三姐与众乡亲一定能战胜恶霸势力,这两句应自豪地演唱。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再来演唱一遍歌曲。

 生:(随老师优美的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9、设计演唱形式:

 师:唱得非常好,但老师听了,感觉还不解渴,我们刚才的演唱形式是……。

 生:齐唱。

 师:我们能否变换一下演唱方法?小组讨论一下,设计成什么形式。

 生:讨论并演唱:

 1)男女生接力唱,最后一个“罗湾又多”齐唱。

 2)领唱与齐唱。

 3)创设情境,领唱在江面,齐唱在岸边。

 师:(鼓掌)你们的演唱,仿佛把老师带到了山清水秀的广西桂林——刘三姐的故乡。

 四、知识拓展

 壮族风俗歌会“歌圩”简介:

 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音乐活动,(出示卡片)最的是传统的风俗歌会“歌圩”。大家齐读……。

 生:(齐读)壮族风俗歌会“歌圩”。

 师:“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生:想。

 师: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边听,边观看老师给大家搜集的——壮乡风情(大屏幕)。

 生1: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等地。壮族地区有“歌海”之称,男女老幼都用唱山歌来表达情意。“歌圩”是壮族历史悠久的风俗歌会。

 生2:“歌圩”活动,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选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生

 3: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互相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称之为“墩圩”。

 生4: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生5: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生6: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师: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同学们可回去搜集相关资料,下课再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刘三姐》的故事梗概,学唱了优美的歌曲……

 生:《唱山歌》。

 师:还简单了解了壮族风俗歌会……

 生:“歌圩”。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民歌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最后,我们以优美的歌声演唱《唱山歌》结束本课。

 生:随教师钢琴伴奏有感情地演唱(领唱与齐唱)。五、板书设计:中速、优美地、婉转地、委婉动听地、甜美柔和地。

#教案#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说教材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唱山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节唱歌课,歌曲为F调2/4拍,是一首壮族歌曲,描述的是壮族美好风光,表达壮族人民热爱大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壮族民族音乐的特点,并掌握一字多音的唱法。

 二、说学情

 其次,一名优秀的老师,仅仅对教材有深刻的了解还是不够的,需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语言;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可以基本掌握部分乐谱的识读;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制能力有限;所以我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努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壮族音乐风格,树立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解、对比等方法,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并能够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对教材与学情的整合,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可以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欣赏法、对比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导入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环节,我将从导入、新课教授、巩固提高以及小结作业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导入

 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的方法进行导入。我将播放不同民族服饰的,并提出问题:“上展示的都是哪些民族”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可以回答出(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由此顺利导入到本节课壮族民歌《唱山歌》的学习。

 我这样设计是因为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成功的一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也紧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新课教授

 其次是我的新课教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分成三个活动进行学习。

 活动一: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风格,了解壮族。

 我会先针对壮族这一民族进行简短的介绍。之后我将设置三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2、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与聆听,回答出歌曲为中速的,热情优美的一首歌,通过音乐感受到壮族风景秀丽的场景。

 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体会音乐风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活动二:学唱歌曲,了解音乐特点。

 首先,进行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连贯性。

 其次,进行学唱歌谱,唱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强弱规律。

 最后,进行唱词,在演唱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歌曲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对谱例的观察,以及对以往音乐知识点的回顾,回答出有很多连音线部分。提出问题“连音线部分应该怎样演唱”教师进行示范两种演唱方式,分别用连贯的方式,与跳跃的方式进行演唱,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带连音的唱法更适合本首歌曲。之后有针对性的对于连音线部分进行演唱,从而使学生掌握连音线部分的演唱方式,也就是一字多音的唱法。

 在这样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一个就是将难点部分分解开来,逐步循序渐进的突破难点。

 活动三:完整并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通过对歌曲的剖析后,提出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声音进行演唱才能表达出歌曲情感学生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对情感的总结,回答出用抒情、温柔、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请学生推荐学生进行领唱,其余学生合唱。

 通过学生推荐学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参与课堂活动。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是我的巩固提高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唱,之后请学生进行展示,我将会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互评。

 这样设计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结合了新课标对学生评价多元化的要求。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

 在作业设置上,我会请学生将本节课的歌曲表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这样设计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并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板书了解到本节课的重难点。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唱山歌》,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从优秀的民歌中得到美的熏陶。

 2感受歌曲所营造的“声画统一、声情并茂”的意境,并从中领略到壮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认识到他们是祖国民族大花园中的“一朵花”。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好“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性。

 2感知壮族民歌的特点。

 教材分析

 《唱山歌》是《刘三姐》中的插曲。刘三姐是壮族传说中的歌仙,是一位既美丽又充满智慧的女歌手。《刘三姐》表现了以刘三姐为代表的乡亲百姓与财主机智斗争的种种情节。所表达的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有大量的壮族民歌,有的旋律优美,有的活泼、风趣,给人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感受。

 《唱山歌》为六声徵调式,结构为上句和带扩充的下句组成的一段体。

 歌曲旋律优美、委婉,一字多音的唱词贯穿全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把握好两处演唱的准确性:一是起句中的

 “哎”字从第二拍自然起唱,并注意要将高音的起伏和附点造成的韵味表现出来。二是

 《唱山歌》是一首流传多年、脍炙人口的壮族民歌。在教唱中,教师可有目的的向学生简要介绍壮族的情况和歌曲的故事背景。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建立印象。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音频,让学生理解五十六个民族为何称为“星座”与“花”,顺势引导:“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美丽的大花园,欣赏几种美丽的花。”由此引出歌曲《唱山歌》。

 2欣赏歌曲。

 教师播放歌曲《唱山歌》音频,切入故事片《刘三姐》中该段歌曲的音与画,让学生悉心聆听,然后谈印象。

 3简介故事,展开背景。

 教师介绍“刘三姐”故事梗概。

 二、《唱山歌》歌曲学习

 1教师再度播放歌曲,让学生感知歌曲的情感。

 2第三次播放,让学生低声跟唱。

 3.第四次播放,跟唱。

 4脱离跟唱形式,揣摩歌曲一字多音,委婉细腻、“好听难学”、不易把握的特点,让学生做到:

 (1)力求自然,不可僵硬模拟。

 (2)不要大声用力,先轻声体会,逐步掌握其委婉的特征。

 (3)分辨不同细节,唱准旋律。

 其一:衬词处要把气拖住,不断、不弱。

 其二:结尾处“弯又多”两处的变化,要分别开来。

 (4)在唱熟、唱准之后,让学生注入自然、优美、深情,唱出歌曲的美感。

 三、认识壮族

 提问1:

 从歌曲中感受到壮族人民有什么特点?

 爱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

 歌多:“山歌好比春江水”。

 乐观、坚强:“不怕险滩弯又多”。

 勇敢:一边面对险滩,急弯,仍不忘边唱边行,边唱边和。

 提问2:

 从歌曲中,你们感受到壮族人民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群山环绕,河流弯曲的山水之间(从歌词中得到)。

 教师展示广西地图指出壮族人口分布区域,介绍壮族。同时展示漓江风光、阳朔风光、壮族服饰、民居、壮族歌舞等相关,引发民族自豪之情。

 学生随音乐《唱山歌》伴奏完整地唱一遍,力求达到声情并茂。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歌声中走进了祖国民族大花园,了解到了壮族歌曲的风格特征。以后,我们还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认识到更多的民族,更多的花。

 

篇三

1、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小学音乐四年级

 下册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中歌曲《唱山歌》。

 2、教材分析:《唱山歌》是《刘三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壮族民歌精品。节拍为2/4拍,一段体结构,f小调六声民族徵调式,歌曲共两个乐句,分别为(1~8小节)的第一乐句,和带扩充的(9~19)的第二乐句。一字多音的唱词多以小三,大二度音程进行,配以附点为主的节奏型及起伏的旋律音高,使得旋律优美委婉。通过学习《唱山歌》使学生体会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感知音乐的不同体裁,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课件、聆听音乐,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与体验音乐

 带给人的想象。

 2、通过演唱和演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是“对唱”,了解一首歌曲中有两种拍

 号是“变换拍子”

 2、能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

 幻灯片、视频、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互动

 A、欣赏桂林风光

 B、了解“歌海”“歌圩”

 C、刘三姐故事

 2、观看刘三姐用歌声与秀才对歌片段。

 二、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两遍,了解歌曲的情绪、速度。

 2、摹唱曲谱,找出相似的旋律。

 3、解决重难点。

 A、找出以下相似旋律的不同之处。

 532|216|561|

 歌哎,

 53216|561

 水哎,

 a、认识变换拍子

 b、学唱乐句。

 B、找出以下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学唱。

 2676|5V61|

 湾又多啰

 212656|5-|50|

 湾又多。

 C、了解一字多音,找出本歌曲中一字多音的字。

 4、学生学唱歌曲。

 A、老师范唱

 B、学生用多种形式学唱歌曲

 C、用中速、优美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D、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欣赏了美丽的壮族风光,了解了《刘三姐》的故事,了解了别具特色对歌形式,学唱了优美的壮族歌曲──《唱山歌》,相信壮族风情一定给你们带来了无限快乐,同学们动听的歌声,仿佛把老师带到了山清水秀的广西桂林,让老师印象深刻。

 四、拓展

 了解我国民族民歌,感受我国灿烂悠久的文化。

 黎锦:“华南文化史的标本”令人惊叹的美丽 

  

 

  黎锦经历了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是黎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黎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海南岛黎族地区考察的史图博,也曾用非常专业的眼光记叙黎锦。他对黎族的织锦情有独钟!所到之处,“狂”买黎族妇女的服装;对于服装艺术的描绘,笔触特别细腻动人。他称赞:“妇女服装在海南岛土著居民中,最有艺术性和最美丽的纺织与刺绣,技术特别发达。”他从研究人类学的角度,重视黎族妇女服饰中的创造艺术,因为黎锦是黎族写在服饰上的无言的历史。连同黎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记下上世纪30年代黎族的人文生态。

  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黎锦的传承是母女之间口耳相传,在传授技术的同时也传授了优秀的人伦美德。黎锦是黎族历史从远古到现代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艺术表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和民族特有的哲理。黎锦运用海南的生态材料进行艺术创造,完全使用手工制作所织的黎锦,“粲然若写”。

  黎锦源于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表现形式十分丰富。这是黎族妇女以她们卓越的智慧所创造的独具黎族文化特色和民族审美魅力的服饰文化,并在历史上不断地积累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成就了光彩灿烂的黎族织锦。(文:周伟民、唐玲玲)

山栏酒——黎家人的“茅台酒”

   

山栏稻是一种山地旱稻,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干旱地带种植的稻种。有关资料记载,山栏米“其粒绝白”,“一家煮山栏饭全村香”,营养丰富,是黎族迎接贵客的珍品。用山栏米酿的酒称为山栏酒,由于具有独特醇厚的芳香,有“黎家美酒”的美誉。山栏稻虽好,但种植却不易,需经过砍伐树木、焚烧、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属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利用焚烧的方法,将地面的草木烧为灰烬作为作物生长必需的肥料,同时也使地表接近10厘米的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耕作,而且也能烧死地表的害虫。所以,种植山栏稻不但是黎族的特色,更体现了黎族人在与大自然的共存中表现的智慧。然而这种耕作方式是以破坏大片的森林,改变土壤结构为代价的。在地广人稀的时候森林可以通过演替慢慢恢复,到了近现代人口增多给森林和土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了。现在政府更是明令禁止砍伐森林,山栏稻种植的面积也不如以前广泛。清香扑鼻的山栏米饭、香醇的山栏米酒也就日显珍贵。

黎族纹身:纹在脸上的文化

   

  纹身的工具比较简单,多是就地取材。主要有藤刺、拍针棒和染料。藤刺多用白藤刺。白藤在黎族地区生长较多,白藤密生利刺,有单生和互生两种,单生的要求刺要锋利,刺必须整齐地排列在藤枝同侧的轴心线上;互生(即对生)的两行刺要排列整齐,刺要等长,间距相等,一般取一至两组。手握部分长短随意。剥去外皮,仅留木骨。要保持藤刺清洁,以免施文后感染生病。在没有白藤的地方,可用其他植物坚硬而锋利的荆刺为工具。拍针棒是文身用来拍打藤刺的工具,或竹或木,也有用筷子的。染料是在文身时用来绘染花纹图案用的。多用当地所生树木的炭木合植物油、水,或植物叶、茎、果的汁液。不同地方所用的树木也不同。如苦子大炭合油、麻枫树籽灰合水、色坎木灰合棕油、象斑树果灰合油、松明子灰合象斑树合油等。这些树木均是当地黎族的叫法。

  纹身的工作都由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妇女担任。多是被文者的亲戚,祖母、母亲、姐姐、姑母、姨母等担任。在文身的过程中,首先要选定吉日,由主文师举行仪式,杀鸡摆酒设祭品,向祖先鬼报告受文者的名字,求保佑平安。主文婆用树叶在施文场上扫一番,说是赶走“凶魂”,并把树叶挂在门上,以表示忌讳,不许外人内进。参与施文程序的人员,除了主文婆和受文者母亲外,还得邀请二三个已完成文身的妇女参加。施文成功之后,要煮龙眼树叶水洗身,受文者的父母要杀鸡或猪,摆席请酒,庆贺主祚赐予受文者美丽的容貌。主文婆的报酬甚丰,有的是两块光洋,大米一箩,有的交一头牛作为酬谢。如施文失败,归咎于鬼魂捣乱,受文者家要敲锣打鼓,杀牲祭祖先鬼,祈求祖先赐于文身者美丽的容貌。

  

纹身对于黎族来说,是一项神圣的人生生活内容,所以,文身的仪式与过程自然也深受黎族人的重视。可以说,文身过去是每一个黎族妇女生命礼俗中的成年礼,因此,文身的礼俗、仪式与禁忌也十分复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284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