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我乃刘备的目录

三国之我乃刘备的目录,第1张

卷一:徐州,徐州[分卷阅读]

本卷共330851字 第一:我是刘大耳 第二:刺客 第三:英雄相惜 第四:东莱太史慈 第五:北海救孔融 第六:扫黄司令孔北海 第七:乱臣贼子 第八:借子龙 第九:赵云单骑追敌 第十:教铁枪生光 第一一:三军辟易 第一二:奋将军怒 第一三:对射 第一四:寻欢求慰 第一五:雄心又起 第一六:开阳城救臧霸 第一七:遭遇曹仁 第一八:壮哉!张飞 第一九:开阳城刘备划策 第二十:练兵 第二一:对敌 第二二:太史子义 第二三:送别太史慈 第二四:大雨困风尘 第二五:听雨 第二六:激怒张闿 第二七:双股剑起飞寒芒 第二八:瓮中 第二九:收养 第三十:张闿闭目待缚 第三一:临淄有变 第三二:丢了城池 第三三:两军会合 第三四:张飞雷震之威 第三五:关羽双手控三骑 第三六:赵云解围 第三七:子龙建言 第三八:夫人归来 第三九:狂徒于禁 第四十:一让徐州 第四一:糜竺贾价 第四二:待时变 第四三:曹豹 第四四:难题 第四五:曹豹问罪 第四六:恩化张闿 第四七:张闿身死 第四八:曹豹拒捕 第四九:取名 第五十:张闿之死 第五一:放出曹豹 第五二:分兵 第五三:曹军兵败 第五四:设伏捉于禁 第五五:真假于禁 第五六:路遇孔北海 第五七:襄贲城兄弟相会 第五八:礼遇于禁 第五九:英山之战 第六十:曹豹归来 第六一:三十八刺客 第六二:陈登 第六三:公子应 第六四:索要于禁 第六五:子龙火烧曹营 第六六:杯酒击长剑 第六七:愤怒的拳头 第六八:兵围公子府 第六九:死路 第七十:执掌襄贲城 第七一:杯酒论晋楚 第七二:刺客解围 第七三:文士与武将 第七四:天生郭奉孝 第七五:勒马待命 第七六:围攻曹豹 第七七:七刺客 第七八:入城 第七九:南之笮融 第八十:北之吕布 第八一:二让徐州 第八二:释怀 第八三:请益 第八四:激将 第八五:质问 第八六:策略 第八七:密听 第八八:反唇相讥 第八九:白马银枪 第九十:子龙请缨 第九一:论兵 第九二:粮草被劫 第九三:气吞天下 第九四:攻心 第九五:十面埋伏 第九六:慷慨送我行 第九七:身入围城 第九八:解围 第九九:帝王之志 第一百:连拔三城 第百一:扬威 第百二:麴义来袭 第百三:退守昌国 第百四:撤兵 第百五:被刺 第百六:珠宝换粮草 第百七:战前动员 第百八:大破麴义 第百九:论计 第百十:送刀 第百一一:袁绍书信 第百一二:较量 第百一三:千人不无一男儿 第百一四:擂鼓 第百一五:受伤 第百一六:齐桓霸王之术 第百一七:大军围城 第百一八:麴义出降 第百一九:庆功宴 第百二十:怪人 第百二一:简雍 第百二二:得胜归来 第百二三:汝坟 第百二四:三让徐州 第百二五:撕破脸 第百二六:刘备进位徐州牧(卷一完) 三国之我乃刘备卷二:千骑随风靡[分卷阅读]

本卷共146608字 第百二七:刺客,又见刺客 第百二八:冲冠一笑为红颜 第百二九:思无邪 第百三十:余党 第百三一:醒掌天下权 第百三二:醉卧美人膝 第百三三:赦刺客遣之各郡 第百三四:解小沛陈到折枪 第百三五:划三城关羽掌权 第百三六:同举酒昌豨要官 第百三七:明军纪刘备斩将 第百三八:劝归乡玄德求计 第百三九:弹铗求贤士 第百四十:张昭 第百四一:战,还是不战 第百四二:决定 第百四三:天地为之久低昂 第百四四:两军集结 第百四五:鲁肃 第百四六:使诈 第百四七:月黑天昏马蹄初起 第百四八:剑划长空尘埃始落 第百四九:阎象蒙羞 第百五十:说赵云飞骑将在 第百五一:迁治怀宁 第百五二:首战海贼 第百五三:再战可胜 第百五四:战罢问君三语 第百五五:一苇可以航,何言轻生死 第百五六:水上英雄 第百五七:组建水军 第百五八:招贤馆落成 第百五九:颍川陈氏 第百六十:登用名士 第百六一:演武 第百六二:奔腾如虎烽烟举 第百六三:甘兴霸 第百六四:封侯拜将 第百六五:英雄相交酒上识 第百六六:斗酒十千 第百六七:甘宁择主 第百六八:潘璋壮士 第百六九:军政安排 第百七十:军事改制 第百七一:据桥断贼 第百七二:郭贡叫城 第百七三:决计出兵 第百七四:计破萧县 三国之我乃刘备卷三:万骑正龙骧[分卷阅读]

本卷共24691字 第百七五:张飞劝酒 第百七六:甘宁送酒 第百七七:巡城 第百七八:大敌来犯 第百七九:面对大敌 第百八十:刘备发怒 第百八一:安抚百姓 第百八二:皓臂似玉 第百八三:甘宁劫营 第百八四:增援钟离 三国之我乃刘备卷三:万骑正龙骧 [订阅VIP章节成为起点VIP会员]

给本书投月票|打赏作品 第百八五:妩媚流盼兮 第百八六:千万人,吾亦敢往! 第百八七:甘兴霸威震钟离城 第百八八:烽火戏诸侯 第百八九:退袁术,甘宁宴陈到 第百九十:谶语 第百九一:剑啸营 第百九二:都伯大人 第百九三:关羽捷报 第百九四:刘备开讲 第百九五:正军法 第百九六:丢盔卸甲 第百九七:兵临谯县 第百九八:屠夫张飞 第百九九:神力 第二百:刺杀太守 第二百一:挑战 第二百二:虎啸 第二百三:伏 第二百四:许褚 第二百五:剑气长虹,虎啸天下 第二百六:燕云 第二百七:廖化 第二百八:华佗 第二百九:淮南刘子扬 第二百十:白毦兵 第二百一一:雁门张文远 第二百一二:刘晔献策 第二百一三:间 第二百一四:东南兵起 第二百一五:两路兵锋 第二百一六:将相和 第二百一七:义释郭贡 第二百一八:路遇故人 第二百一九:三路捷传 第二百二十:密要 第二百二一:城下乱 第二百二二:午夜奔袭 第二百二三:分兵入城 第二百二四:妙语退兵 第二百二五:藏龙卧虎 第二百二六:鸣镝 第二百二七:平定陈国 沉痛、哀伤 第二百二八:结盟 第二百二九:谋攻篇 第二百三十:军争篇 第二百三一:伤心小箭 第二百三二:智取无盐 第二百三三:赵云收子 第二百三四:美髯公关羽 第二百三五:先锋 第二百三六:拦路大王 第二百三七:捉了乐进 第二百三八:乐进归诚 第二百三九:接手须昌 第二百四十:银河射手曹性 第二百四一:诈死 第二百四二:分别 第二百四三:曹性见吕布 第二百四四:猜疑 第二百四五:三封书信 第二百四六:长者 第二百四七:方术 第二百四八:赵云服输 第二百四九:替君赴约 第二百五十:换身 第二百五一:狭路相逢曹操 第二百五二:闯城 第二百五三:做客曹操府 第二百五四:郭嘉之谋 第二百五五:虎奔 第二百五六:弄玄 第二百五七:御风 第二百五八:昌邑交兵 第二百五九:城头变换大王旗 第二百六十:船上幻化风波恶 第二百六一:曹操设宴 第二百六二:独眼夏侯惇 第二百六二:独眼夏侯惇 第二百六四:三路皆北 第二百六五:交出陷阵营 第二百六六:将军之后 第二百六七:劝归刘 第二百六八:骗良将 第二百六九:秋波弄人 第二百七十:种须 第二百七一:左慈作法 第二百七二:刘备回府 第二百七三:吕布求和 第二百七四:发檄文,讨曹操 第二百七五:于禁被困小孤山 第二百七六:意在谷城 第二百七七:程昱劫营 第二百七八:许褚战于禁 第二百七九:郭嘉献策 第二百八十:于禁降备 第二百八一:乘氏临危 第二百八二:高顺死节 第二百八三:巨野告急 第二百八四:典韦战吕布 第二百八五:夏侯敌奉先 第二百八六:陈宫迎刘备 第二百八七:刘备哭吕布 第二百八八:烈马新主人 第二百八九:放眼江东 第二百九十:吕布幽魂来梦中 刘备托付东平地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二百九一:吕布接貂蝉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二百九二:知己能几人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二百九三:一路布防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二百九四:陈到诛贼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二百九五:城将崩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二百九六:妖道出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二百九七:寿春陷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二百九八:甘宁请命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二百九九:囧途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三百:追击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三百一:巧遇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三百二:戏美人 卷四:金鼓震上下第三百三:平寇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三百四:碧眼儿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三百五:孙尚香 卷四:金鼓震上下 第三百六:挥剑江东 三国之我乃刘备卷四:金鼓震上下 [订阅VIP章节成为起点VIP会员]

给本书投月票|打赏作品 第三百七:名将炼成计划 第三百八:牛渚大战 第三百九:破关斩将 第三百十:阿蒙 第三百一一:英雄年少 第三百一二:名将是这样炼成的 第三百一三:怕死非吕蒙 第三百一四:刘备的泪 第三百一五:陈宫的话 第三百一六:吕蒙闯营 第三百一七:归心刘备 第三百一八:骑追丹阳 第三百一九:兵向秣陵 第三百二十:秣陵风云 第三百二一:刘备的计谋 第三百二二:分我一杯羹 第三百二三:陈武战报 第三百二四:武力夺城 第三百二五:愤怒的孙策 第三百二六:叛锋 第三百二七:我以我血抗孙策 第三百二八:秣陵城下双英会 第三百二九:怒孙策火烧于吉 第三百三十:急侯成败输伯符 第三百三一:攻牛渚孙策分兵 第三百三二:打敌营乐进中计 第三百三三:太史慈曲阿破敌 第三百三四:孙伯符牛渚丧命 第三百三五:周公瑾情愿交质 第三百三六:刘正礼被迫纳城 第三百三七:劝许贡陆逊送吴郡 第三百三八:诛白虎王朗献会稽 第三百三九:周瑜徐州点火 第三百四十:陈登彭城泼水 第三百四一:周郎黄泉夜路 第三百四二:刘公白日装鬼 第三百四三:程县令活捉陈武 第三百四四:刘州牧感动程普 第三百四五:赵中侯大战祖郎 第三四六:慈将军小斗韩当 第三百四七:燕云马二度救主 第三百四八:追命箭三响其后 第三百四九:刘备梦中杀人 第三百五十:陈武重围杀身 第三百五一:吕蒙设疑阵 第三百五二:纪灵背水战 第三百五三:华歆观兵丹阳城 第三百五四:刘备赐婚皖口乡 第三百五五:甘宁陈到双将喜事 第三百五六:寿春临淄两城烽火 第三百五七:救寿春刘备集思广益 第三百五八:说下蔡太史力排众议 第三百五九:太史吕蒙联袂御寇 第三百六十:张辽鼎轰孤军退敌 第三百六一:夺营寨李典杀刘辟 第三百六二:得城池黄邵诱糜芳 第三百六三:思善城兄弟重逢 第三百六四:九江郡猛将过招 第三百六五:刘备军临谯县城 第三百六六:许定兵走赖乡邑 第三百六七:振军心将军上沙场 第三百六八:奋士气州镇下马战 第三百六九:赖乡邑两军对阵 第三百七十:江夏郡一将效命 第三百七一:苦县平军行齐国 第三百七二:临淄陷兵向广县 第三百七三:议休兵蒋济驳陈宫 第三百七四:论奔袭吕蒙挺蒋济 第三百七五:蒋济巧夺东安平 第三百七六:孔融送粮广县城 第三百七七:杀大将文丑逞威 第三百七八:报私仇吕蒙弃刀 第三百七九:吕蒙送刀刘备送剑 第三百八十:关羽小战张辽大战 第三百八一:杀文丑彭城喜讯 第三百八二:退袁谭临淄捷报(卷四完,必读!) 三国之我乃刘备卷五:干戈纷纵横 [订阅VIP章节成为起点VIP会员]

给本书投月票|打赏作品 第三百八三:吕蒙青州要兵权 第三百八四:刘备徐州夫妻事 第三百八五:青裳少女说心思 第三百八六:带剑郎君诉衷肠 第三百八七:州牧府刘备戏张昭 第三百八八:美人居严氏诱许褚 第三百八九:巡军营刘备劝学 第三百九十:说京都玄德闻变 第三百九一:谈战略刘备助杨定 第三百九二:冒风雪张昭迎玄德 第三百九三:永夜难消尚香相陪 第三百九四:白昼恨短玄德弹铗 第三百九五:夺颍川刘表出兵 第三百九六:争幽州公孙失地 第三百九七:刘备军临方与城 第三百九八:陈宫出使黑山寨 第三百九九:离袁曹陈宫书信 第四百:取谷城曹操铁骑 第四百一:方与城刘备用兵 感言 第四百二:阚亭关曹操打援 第四百三:郭嘉献一石二鸟 第四百四:蒋济谋瓮中捉鳖 第四百五:平江东威震袁术 第四百六:定关中惊觉刘备 第四四七:孙尚香挑战白毦营 第四四八:陈叔至领教弓腰姬 第四四九:北地枪王张绣 第四五十:江东枭姬孙仁 第四五一:围昆阳徐晃用兵 第四五二:敌曹军贾诩使计 第四五三:瓮城三面夹曹军 第四五四:诏书一道讨袁逆 第四五五:披发仗剑做妖法 第四五六:兴师动众争盟主 第四五七:浩浩江水英雄逝 第四五八:铮铮铁骨男儿魂 第四五九:许褚典韦战彭泽 第四六十:甘宁文聘争柴桑 第四六一:铁索横江撼山岳 第四六二:美人高阁系君王 第四六三:少年诸葛初拜将 第四六四:壮士许褚遇典韦 第四六五:分道扬镳各为雄 第四六六:江东定局且休问 三国之我乃刘备卷六:天下,天下 [订阅VIP章节成为起点VIP会员]

给本书投月票|打赏作品 第四六七:孙尚香为兄请命 第四六八:贾文和劝绣出兵 第四六九:夏侯惇对曹性 第四七:张文远和关羽 第四七一:己氏县刘备会赵云 第四七二:方与城华佗医张辽 第四七三:郭嘉魏城吟诗 第四七四:张飞阚亭作画 第四七五:刘备大战虎豹骑 第四七六:许褚力斗锦马超 第四七七:郭嘉五鬼搬运 第四七八:赵云惊艳一枪 第四七九:畏途巉岩不可攀 第四八:问君西游何时还 第四八一:三路人马会彭城 第四八二:一颗头颅传兖州 第四八三:刘玄德迎奉汉帝 第四八四:袁本初决意出兵 第四八五:袁谭青州遇刺 第四八六:刘备兖州封官 第四八七:诸葛亮出使冀州 第四八八:袁本初发兵黎阳 第四八九:张合高览碗里来 第四九十:刺客美女瓮中鳖 第四九一:渡河打东阿 第四九二:兵变起临邑 第四九三:程昱兵救曹子和 第四九四:马超射杀眭元进 第四九五:破东阿马超杀曹纯 第四九六:入范县乐进降程昱 第四九七:韩荀渡河犯白马 第四九八:颜良弃关进咸城 第四九九:张辽马超会颜良 第五百:张飞赵洁伏韩荀 第五百一:童渊离火烧颜良 第五百二:刘备立祠赚人心 第五百三:汝南卞喜起黄巾 第五百四:离狐孙仁侍刘备 第五百五:麹义拒袁绍使者 第五百六:刘备劝张飞戒酒 第五百七:袁绍听淳于琼 第五百八:吕蒙杀吕威璜 第五百九:救鄄城潘璋听令 第五百十:增援兵淳于授计 第五一一:刘备传来赵潘将 第五一二:袁绍大败黄河去 第五一三:袁本初接诏托陈琳 第五一四:刘玄德兵到得魏延 第五一五:刘备拟建洛阳城 第五一六:张辽兵临长平关 第五一七:问陈琳袁尚讨要密信 第五一八:骂朱灵沮鹄乱箭射将 第五一九:袁绍妻杀人墨面 第五二十:刘备将求画髡发 第五二一:袁尚冀州继位 第五二二:张飞濮阳撒泼 第五二三:张辽乐进打狐平关 第五二四:马超魏延杀袁尚将 第五二五:上党城袁熙狎女 第五二六:邺城郡袁尚求婚 第五二七:乐进兵击匈奴 第五二八:吴求鏖兵济南 第五二九:东平陵逢纪败绩 第五三十:濮阳城张飞前史 第五三一:苏由论迁壶关 第五三二:潘璋义释张飞 第五三三:一女侍三夫 第五三四:三路攻一城 第五三五:为侬沐浴 第五三六:替卿梳妆 第五三七:魏延片言下甘陵 第五三八:张辽只骑冲匈奴 第五三九:赵云定阳救张辽 第五四十:袁尚邺城见甄宓 第五四一:曹操兵犯南昌城 第五四二:张辽挺进定阳关 第五四三:魏文长破敌 第五四四:刘玄德退军 第五四五:典恶来楚都奔曹操 第五四六:太史慈白马遇孙策 第五四七:孙权结交曹子桓 第五四八:刘备探视太史慈 第五四九:泰山兵变夜 第五五十:楚都密谋时 第五五一:开阳臧霸起兵 第五五二:卢县曹休待敌 第五五三:太史慈壮志未酬 第五五四:臧宣高指点兵马 第五五五:碧眼儿夤夜弃孙翊 第五五六:美髯公月下斩貂蝉 第五五七:曹休的豪赌 第五五八:刘备之销魂 第五五九:孙权误闯妇人闺 第五六十:刘备惊闻壮士语 第五六一:臧霸肥城大战 第五六二:鲁肃定都平叛 第五六三:曹休兵败肥城 第五六四:王忠啖肉廪丘 第五六五:豫章曹操来信 第五六六:济阴将军反水 第五六七:魏文长会合三路 第五六八:刘玄德奏牍两道 第五六九:车胄章县夺兵 第五七十:甘宁蕲春援军 第五七一:定都刘备见曹植 第五七二:东平车胄会毕谌 第五七三:甘兴霸泪别成荷 第五七四:刘玄德警语汉帝 第五七五:甘宁劫曹营 第五七六:刘备诛董承 第五七七:魏延庐江领太守 第五七八:吕蒙洛阳赴大任 第五七九:于禁会稽杀王朗 第五八十:马超东平收车胄 第五八一:于文则会稽出兵 第五八二:马孟起鲁国围城 第五八三:少年十五二十时 第五八四:步行夺得胡马骑 第五八五:吕蒙单骑函谷关 第五八六:赵云身陷大沙漠 第五八七:吕子明弘农助拳 第五八八:刘玄德兖州发兵 第五八九:赵云奋战胡骑 第五九十:吕蒙暗度陈仓 第五九一:兵破壶关 第五九二:军临毛城 第五九三:吕蒙单骑平河东 第五九四:赵云胡马啸西风 第五九五:冀州山雨欲来 第五九六:青州狂风满楼 第五九七:刘备水淹邺城 第五九八:陈宫火烧渤海 第五九九:刘备邺城得甄宓 第六百:典韦陈留奔玄德 第六百一:赵云父城战张绣 第六百二:贾诩鲁阳归刘备 第六百三:徐庶任侠击剑 第六百四:刘备侠骨丹心 第六百五:诸葛亮襄乡出兵 第六百六:贾文和湖阳退敌 第六百七:孔明稻草妖兵 第六百八:典韦过关斩将 第六百八:燕云马三度救主 第六百十:赵子龙一身是胆 第六一一:刘备兵逼襄阳 第六一二:麹义反水薄县 第六一三:襄阳城内战 第六一四:白门楼上头 第六一五:郭嘉说八门 第六一六:奉孝祭五鬼 第六一七:宜城归去来 第六一八:寻阳禳吾命 第六一九: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六二十: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六二一:塞上牛羊已许约 第六二二:大江东去何时还

 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1

 相传,大约百余年前,这座古城早已沦为废墟。古城彼岸,有一老翁名叫姜儒隐居此地,故亦又人称此地为“姜家窑洞”。盛夏一天傍晚,姜儒之侄路经此地,叔侄偶然相遇,甚为欣喜。老人劝其侄放弃戎马生涯,与他一同在湖滨仙洞中共享人间之乐,夜里聆听对岸的仙乐钟鼓之声。并言称崖下尚有一渤海之陵墓,金银财宝,应有尽有。但因自己年迈,未敢近前,说话间,夜幕尽退,已是翌日凌晨,这位年轻人为好奇心驱使,忘记军务之急,随其叔父由西南沿山径盘旋而下,绕道回转来到崖底,拨开荆棘灌木,在一块巨大石屏后面果然发现有个深邃的洞口。二人步入其中,见大厅正中灯火辉煌,一尊朱红灵柩停放在中间,大厅周围未见有路可循。忽然间,石壁间两扇石门豁然大开,石门内奇峰林立,怪石巉岩,一潭壁水环绕村落,拦住去路。潭水清澈,波光粼粼。叔侄二人正愁不知去向,忽见一位渔翁垂钓水边,便趋前借问。渔翁笑指岸边小舟作答。叔侄登舟前往,驶入山涧深处,发现更是

 花红柳绿,山青水秀,到处呈现一派鼓乐升平的繁荣景象。叔侄为遇此仙境而欣喜若狂,回归途中,小侄胆大心细,做下种种标记,以为后人指路。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2

 **《画中人》就是在白石砬子拍摄的,其中有很多画面我们还都很熟悉。镜泊湖水产丰富,在石砬下就特产鳜鱼,也是我们常说的鳌花鱼,有的时候您也可以看到红尾鱼蹦出水面,使湖水发出声响,泛起涟漪。

 从大孤山上行拐向西南,一路上看去,湖光山景,变化无穷。游船穿过狭窄的湖面,似乎水路已到尽头。但一转弯,又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湖水展现在眼前,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水回路转的时候,一座小小岛屿出现了,这就是“小孤山”,古时相传为红罗女晒鱼网的地方。

 小孤山位于中湖,距北湖头60余华里,高出水面19米,面积为大孤山的五分之一。山形似雄狮,斜卧在湖心。岛上各种树木葱郁,幽曲小径数条。山峦东部有棵古老的红松,高达二十余米,直径约为三十厘米。崖上布满瓦松、卷柏等耐旱树木,还有崩松和栎树。岛上以山杨、白桦等阔叶林居多,还有山梨、李子、山丁子、元枣等果树。春深时节,枣树映红,梨花带雨,点缀着小小孤岛,使小岛充满无限生机。

 孤岛石壁上还生长着一种苔藓类植物,冬夏常青,称为“石花”。

 很多游人会多采集这种苔藓放置在鱼缸中,留作纪念。它比水草别致,既有草的嫩绿,又有花的姿容。

 城墙砬子是位于中湖小孤山正西岸边,珍珠门北侧临湖崛起的陡峭石砬子。海拔524米,城墙周长3公里,高5—7米,只有西门完好高约10米。据史料记载:唐朝渤海时期为防御契丹民族的侵袭,在此筑有一座古城。它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湖州城池旧址,至今十里城垣依然存在,城西门较为完好,还有十米城基。据地理学家勘察,石崖都是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而成。千岩竞秀,三面临湖,形势险要。宁安县志记载:“上有古城一座,欲登山看城,非从西南曲折盘道不能上达,诚为天险。”意思就是说这是一个难以登达的山峰,也就是这种地势使城墙砬子成为了战略要地。在古城墙角下,绿水环护之中,有眼清泉,水清凉而甘甜,相传是渤海的一口古井。对岸山崖石洞中,有座渤海时期留下的墓葬。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3

 瀑布两侧悬崖巍峨陡峭,怪石峥嵘,站在崖边向深潭望去,如临万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一棵高大遮天的古榆枝繁叶密,酷似一把天然的巨伞,踞险挺立于峭崖乱石之间。斑驳的树影中,一座小巧的八角亭依岩而立,人称“观瀑亭”,每逢晴天丽日,光照瀑布,则有色彩斑斓的彩虹出现,壮美的景色让人惊叹。诗人曾为它留下“飞落千堆雪,雷鸣百里秋,深潭霞飞雾漫,更有露尽岸秀”的优美诗篇。

 瀑布的成因,据考察证实,是镜泊湖火山群爆发时,喷发出的熔岩在流动进程中,接触空气的部分首先冷却成硬壳,而硬壳内流动的熔岩中尚有一部分气体仍未得到逸散,及至熔岩全部硬结后,这些气体便从硬壳中排除形成许多气孔和空洞。这些气孔和空洞后又塌陷,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熔岩洞。当湖水从熔岩洞的断面跌下熔岩洞时,便形成了十分壮观的瀑布。

 冬季来到这里,瀑布不见了,却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致。在熔岩床上,您可以发现许多被常年流水冲击的熔岩块因磨蚀而形成的大小深浅不等的溶洞。这些溶洞光滑圆润,十分别致。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4

 风光秀丽的镜泊湖婉如一颗璀夺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北缰上,它以独特的朴素无华的自然美闻名于世,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

 镜泊湖,历史上称阿卜湖,又称阿卜隆湖,后改称呼尔金海,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称忽汗海,明志始呼镜泊湖,清朝称为毕尔腾湖。今仍通称镜泊湖,意为清平如镜。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之间,即宁安市西南50公里处,距牡丹江市区110公里,它是大约一万年前,

 约在第四纪的中晚期火山爆发,玄武岩浆堵塞牡丹江道而形成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泊。湖深平均为40米,由南向北逐渐加深,最深处达62米,湖身纵长50公里,最宽处9公里,最窄处枯水期也有300米,全湖分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个湖区,

 总面积903平方公里。由西南至东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湾,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却犹如八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这条飘在万绿丛中的缎带上。这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鸪砬子。镜泊湖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动人的传说,更为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5

 骄阳探出时,整个地下森林沐浴在霞光中,清新的晨风匀和着青山的气息,令人心情舒畅。一号火山口经探测深度为122米,东西直径为385米,隐蔽在原始森林的深处,火山口东北侧有一个深坑,是火山喷发最后一次喘息性的喷气锥。深坑表面除生长地衣外,没有其他植物。二号火山口属于气喷性火山口。它状似井口,无熔岩喷出,四壁陡峭,形势险峻。三号火山口是十座火山口中最大的`一处,直径500余米,深达200米,火山口的巅峰有做亭榭叫做“齐天亭”,这里是镜泊湖海拔最高点。第三号火山口于第四号火山口之间由熔岩隧道贯通,隧道洞高3-4米,宽8-12米,长20余米。洞口有一棵直径50厘米的椴树,人称“迎客椴”。进入洞口,只见怪石孤悬,巨岩倒挂,遥遥欲坠。潜到四号火山口谷底,则别有洞天。由谷底仰望,头顶蓝天玉镜般碧透晶莹,朵朵白云不时飘过,谷底酷暑时亦有结冰、冻土,严冬之时尚有清泉流淌。环顾四周,火山喷发的堆积物历历在目,各种奇观数不胜数,可以想象到当年火山喷发时雄伟壮观的奇景。这不仅是火山爆发后陷落的大坑,它引发人们去思考和探求自然界深奥的哲理和美学价值,更是一座大自然启迪人们思维陶冶人们情操的殿堂。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6

 这里还有一个奇妙之处,就是环谭的黑石壁,又是一个天然的回音壁,它会把声音,经过圆型石壁的折射,清晰地传到自己的耳边。类似于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但是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的四周是光滑整齐的,而镜泊湖的黑石壁却有着很多的层次,根据这很多不同层次,可以说明,吊水楼瀑布不是一次火山爆发形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火山爆发才形成的。

 关于吊水楼瀑布,曾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在瀑布的水帘后面藏着一位聪明美丽的“红罗女”,深受远近青年人的爱慕。但她声言无论是谁向她求爱,都必须回答“什么是人间最宝贵的”问题,消息传开后,每日来向她求婚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勇士、书生、商人、乃至国王。勇士回答说:“人间最宝贵的是武力。”书生说:“人间最宝贵的是诗书。”商人说:“人间最宝贵的是金钱。”而国王却回答:“人间最宝贵的是权势。”这些回答红罗女都不满意。于是勇士含羞而去,书生浴耻而归;商人倾宝于湖,不再提亲。唯有国王厚颜无耻地呆立在“吊水楼”前苦思冥想不肯离去,最终老死在悬崖上,葬身于乌鸦腹中。如今,我们来到这里,也会想起聪颖美貌的红罗女和她发人深思的问题。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7

 您现在看到的就是大孤山,海拔415米,高出水面65米。大孤山面积仅一万平方米,是圆形山峰,其实是湖中一大岛屿。他形状像一头水牛横卧湖上,埋头饮水,生气盎然。春暖花开时节,大孤山上开满了杏花、李花、玫瑰花和兴安杜鹃花等五颜六色的野花,绚丽多彩,所以也称做“花山”。

 大孤山上生长着针阔叶混交林,岸边生长的是灌木丛。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古树的须根因常年被湖水冲击,已经坦露在外面,攀援于岩石裂缝之间,这也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大孤山北侧,不知道什么时候铺就一条山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铺筑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沿着这条山径登临峰巅,极目远眺,真是满目锦绣。远看重峦叠翠,天水一色,湖上腾光溢彩,烟波浩渺;近观云霭浮漾,湖光波影尽收眼底。

 在大孤山东侧湖岸有条伸进湖中的小山梁,状似起伏的蛟龙。那突兀的山梁之首颇似伏

 在湖中吸水的龙头。当地人称此山梁为“小龙头”,这也是游人来此很关注的地方。

 作为历史的见证,大孤山也曾为我国的革命战争记载了一段光辉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它是周保中将军率领的抗日联军的革命根据地。

 白石砬子是一座白石层叠、错落有致的白崖岛,海拔420米。它位于大孤山前湖之左岸,由三座白石峰组成,左右两座低矮,中间格外高峻,面临湖水,傲然屹立。岛上常年堆积的白色鱼鹰粪便,象无数块巨岩粘在一起,层层叠叠,奇形怪状,故而得名“白石砬子”。平时白石砬子和邻近的湖岸相接,当湖水溢满,石峰与邻岸便被浩渺的大水相隔,也称做“白崖岛”。远远望去,它形似身披白色盔甲的卫士屹立于万山丛中,守卫着镜泊湖。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8

 此后不知过了多少岁月,其侄儿不堪兵荒马乱,也来到窑洞隐居。他想探寻仙洞的奥秘,并循旧路来到崖下,找寻标记,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

 今日来到镜泊湖的旅游者,多被这寻找仙境的离奇故事所吸引,承游船到此一游。人们虽然已找不到仙洞之所在,但此地的仙境般的风景,足以激发人的情思,开阔人的胸怀,使游人获得美感和快慰。

 珍珠门,位于中湖南端最狭窄的地方。两个小岛分立左右,高出水面十五米,远看像门的形状,故称“珍珠门”。传说它们是红罗女拒绝富商的求婚,将其两颗求婚的珍珠抛于湖中,遂衍化成两座精巧的小礁山。两岛间的航道只有十多米,历来是湖中的交通要道。枯水期湖中沙滩裸露,小岛与湖西岸接壤,渤海时期湖州城遗址即在珍珠门西岸。珍珠门岛上有肃慎人的半地下穴居遗址,经考察证实属于新石器时代。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9

 镜泊湖,久享人间仙境的美誉,这里岛弯错落、山峦叠翠、景色清秀、古迹隐约,尽揽

 春花、夏水、秋叶、冬雪于一湖,吸引着很多游人,特别是风光绮丽、隽雅迷人的湖中八景,更让人留连忘返。这湖中八景分别是:吊水楼瀑布、大孤山、白石砬子、小孤山、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鸹砬子。有诗云:褶曲湖山几复湾,云落清波若镜天,北亭观瀑闻涛吼,南流游船入山环,水转峰回疑无路,舟去途开别有天,此行一程九十里,八景新奇得大观。那么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湖中八景之首的吊水楼瀑布。

 吊水楼瀑布,古时土著人称它为“发库”,意思为吊着角的楼,酷似闻名世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湖的最北端,是镜泊湖的出口。瀑布幅宽达三百余米,飞流直泻,气势磅礴,如千军万马之势向深潭冲来,波涛翻滚,呼啸奔腾,浪花四溅,如浮云堆雪,白雾弥漫;又似银河倒泄,白练悬空,似置身仙境。瀑布落差20米,下边的水潭深60米,叫黑龙潭。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10

 珍珠门风景如画,景色迷人,两座小礁山宛若荷叶上浮动的晶莹露珠,熠熠发光。这里世代相传着许多盛产珍珠的故事。据说古时候珍珠门岛上有家孙氏店房,过往者皆在此投宿。夏日一天傍晚,一位衣衫褴褛的人来到店中,声称闯关东取三宝,积蓄点钱与相爱的姑娘成亲。一天,午夜时分,店主突然钓到一个蛤蜊,劈开后,见一颗珍珠闪闪发光,把昏黑的小屋照的通明。那人一见垂延三尺。他骗过店主,廉价收买了这颗珍珠,又趁月夜来到店主得珠的地方甩勾垂钓。顷刻间,只见鱼竿猛地一抖,他用力把鱼竿拉到岸上,看见钓上一只比碾盘还大的蛤蜊,在刚刚合拢的缝隙间还闪着金光。但当他要动手摘珠时,大蛤蜊却一下又滚回湖中,并将鱼竿也拽进水里。那贪婪的人不肯罢休,不顾一切地跳下水去,紧紧抓住鱼竿不放,结果葬身湖中。

 驶过珍珠门,遥望湖之右岸,有一山峦兀立湖中,它高出水面七八十米,海拔四百二十米,称之为“道士山”。它位于南湖中段,左右有两山环抱,犹如“二龙戏珠”。岛上古木蓊郁,寂静幽深,曲径尽头,浓荫掩映一座古庙,据说于清朝咸丰年建成,人们叫它“三清庙”。因当时庙中有一位道士,后来修行成仙,便起名为道士山。道士山名为山,其实是一大岛屿。传说中道士山庙里曾有口“九龙探母”的大铁钟,钟声宏亮,声震大湖,回声经久不绝。当今古庙已不复存在。古庙废墟前庭宽敞,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幽雅清净。

黑龙江镜泊湖导游词11

 “地下森林”是镜泊湖风景区一大奇景,地质学称为“火山口森林”。它位于镜泊湖西北约45公里,坐落在张广才岭海拔一千米的深山区。这里是一片长满红松、紫椴、黄菠萝、水曲柳、黄花松、鱼鳞松和落叶松等珍贵树种的原始森林。面积66900多公顷,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是世界有名的“火山口原始森林”。

 火山口原始森林长约40公里,宽5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地理坐标为北纬44°9′—44°12′;东经128°31′—128°52′。

 镜泊火山,是爆发的休眠火山。据记载,大约一万年以前,张广才岭的镜泊火山群火山爆发,大量的熔岩喷出。待火山停止活动,火山管道中岩浆冷却、收缩,火山顶部便自然下陷、塌落,于是形成了内壁陡峭、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十个火山口。形状有的像盆状,有的像井,有的像簸箕。这些熔岩组成的火山口,经过千万年的沧桑变化,大自然重新给它披上绿装,成为低陷的原始林带,故称火山口原始森林。

 这里年平均温度在4℃左右,年降水量为618毫米。火山口由于年代久远、环境适中、火山碎屑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十分肥沃,加上许多的动物粪便,给火山口森林造成了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据考察发现,森林的播种者其实是松林中最活跃的松鼠。它们把大量的松籽贮存在峭壁裂隙之中,以备常年食用。经过雨水滋润,松籽破土萌发出幼苗,育为大树,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今天的火山口原始森林。在我国八百多座火山口中,生长着这样茂密森林的极为少见。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我深情地爱这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陆游与唐婉的千古悲情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

2宋人陈寿,聘某氏为妻,尚未成婚,陈寿却得了个癞疾(麻风病)。陈父要媒人把这门婚事取消,未婚妻却坚持不肯,还是嫁到陈家来。

陈寿因为自己身患会传染的重病,不要妻子接近自己,他妻子却不避秽恶,恭谨地服侍丈夫。

过了三年,陈寿怕拖累妻子,便悄悄去买砒霜,打算服毒自尽。他妻子知道后,偷偷把砒霜吃下去一半,要于丈夫同归于尽。哪知道陈寿吃下砒霜,癞疾居然好了,而他的妻子吃下砒霜,大吐一场后也没死。两人历此折磨后,感情更好,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3梁祝化蝶

碧草青青花盛开,

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诵深深爱,

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

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想送情切切,

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

泪染双翅身化彩蝶,

翩翩花丛来。

历尽磨难真情在,

天长地久不分开。

4范蠡和西施

西施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地下工作者,她受职业革命家勾践的派遣,以献的方式(类似于交公粮),成功地打入了反动派吴王夫差的核心机构。她的任务比较单一,就是消磨夫差的革命意志,使他在不应该腐败的时候腐败,不应该玩女人的时候玩女人,至于在敌占区传递情报搞破坏搞运动之类的事,和她无关。这实在是人类历史上最人道的地下工作方式,人道主要体现在她的工作不涉及任何机密,所以也没有任何危险。西施当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没法不圆满,她不过是以美女的身份陪夫差上床说话玩耍而已,要是这任务再完成不了,那只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夫差性无能或同性恋,二是西施不是美女。实际上夫差是中国历史上可以排到前五十名的猛男,而且绝对不是同性恋,西施也是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第一个长得看得下去的女人,这要是再对不上,那中国历史真要改写了。

革命青年勾践为了推翻夫差,想出了所有匪夷所思的损招,包括亲自尝大便,西施只是诸多计划中的一个,而且是不太损的一个。根据后来发展的情况看,勾践尝了夫差的大便这件事对革命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大大地削弱了西施地下工作的意义。在夫差被灭了以后,勾践也没再想起西施这档子事,这样,早就和西施定了婚的另一位职业革命家范蠡就顺理成章地和西施完成了曾经的约定。

范蠡这人不简单,他既不是越国人又不是吴国人,而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的楚国人,为了帮助志同道合的革命家勾践,他不远千里来到了勾践身边,是一个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革命者。由于他来自发达国家楚国,身上自然而然地带有某些与革命不相干的情调,革命意志也不如勾践那么坚定。不过他也算勾践身边久经考验的战士了,勾践主动去夫差那边当人质(其实就是被招安了)的时候,他是唯一跟着去的,勾践尝大便这档子事,九成九是他出的主意。回到越国后他又想出了给夫差献美女的招,勾践让他去办这事,于是遇见了西施。

可以想象在楚国见多识广夜生活经验十分丰富的范蠡一见越国居然还有如此美丽的女人,没想法是不可能的,而西施当时不过是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越国的一个普通村妇,见居然有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楚国的成功人士对自己垂青,也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就这么着二人一拍即合,在见到勾践前就已经一见钟情,估计就已经定婚了。后来见了勾践,这位革命家当时哈拉子就流下来了,心道:靠,咱国家还有这么好看的女人。要不是范蠡在一边提醒说夫差可是风月场上的老手,你别轻举妄动,勾践可能就先腐败了。

勾践没敢腐败,夫差可是和西施着实过了几年神魂颠倒的日子。西施这人有心计,也在心里比较着夫差勾践和范蠡,夫差肯定靠不住,这人整天乱搞男女关系,后宫的女人足够组成一个女兵方阵,这么腐败下去,肯定有倒霉的一天。勾践也不行,这类革命青年最没人性,革命热情一高涨就性无能。还是范蠡靠得住,小资一点,有情调,会讨女人喜欢,又受过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知识分子嘛,往后只会吃女人的亏,再说了,从感情上说自己也是喜欢他,这么着,夫差尸骨未寒,西施就住到范蠡家里去了。

两人晚上在床上一合计,得,也别跟着勾践了,这小子不地道,那天一见西施就流哈拉子,色鬼一个,这不革命刚成功就说文种是叛徒,估计过不了几天该说范蠡是特务了,范蠡想着自己干了半辈子革命工作,没过几天清闲日子,好歹也该歇歇了,以后写写回忆录,总结一下心得体会,也就够了。这么一合计,两人当晚就跑了,也顾不上搞个挂印封金的形式,到了太湖边上,买了几块地,弄了条船,过起了小日子。后来眼瞅着种地辛苦,钓鱼也发不了财,一咬牙,带着从勾践那贪污来的钱,跑到发达国家齐国做生意,很赚了几笔,钱多了没事干,于是和西施两人装神弄鬼,搞起了阴阳二气矛盾论的伪科学,写了几篇回忆录没书商感兴趣,一天和西施吵完架一气之下往炉子里一丢,半辈子的革命经验外加和西施的凄美爱情、西施和三个男人的爱恨情仇就此不复存在

5李清照是宋朝南渡前后的著名词人,她18岁时嫁给了大她一岁的大学士赵明诚。

明诚博学多才,小俩口婚姻生活十分幸福愉快。夫妻两人喜欢收藏古董字画,

整理展玩,深夜不倦。累时,坐在归来堂中烧茶喝,两人爱玩翻书堵茶之戏,

说某事在某书,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看谁记得准,嬴的人就可以先喝茶。

清照常嬴,得意地大笑,有时笑得茶水都倾溅杯中,反而没得喝。这样的夫妻,

真是神仙眷侣!

6苏东坡待妾王朝云灵根慧心,长年诵佛念经,身体却很单薄,结果三十四岁就病死了,遗下一个年幼的儿子。

东坡感悼不已,将她葬在惠州丰湖(又称"西湖"大圣塔孤山南边的竹林中。

朝云走后,东坡常在梦中遇见她,只见她裙履尽湿,便问她为何如此?朝云说:"妾每夕自孤山返家哺儿,须涉湖水故耳。"东坡醒后,痛怜不已,令人在湖中筑堤,以利行走。这就是今日丰湖中的苏堤。

7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

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为景帝时武骑常侍,因不得志,称病辞职,回到家乡四川临邛。有一次,他赴临邛大富豪卓王孙家宴饮。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因相如亦早闻文君芳名。相如、文君倾心相恋,当夜即携手私奔。相如一贫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孙怒其败坏门风而不分给她一文钱。两人只好变卖所有东西后回到临邛开了家小酒铺。每日,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来,卓王孙心疼女儿,又为他俩的真情所感动,就送了百万银钱和百名仆人给他们。司马相如有财、有名后,又受皇帝宠幸,便宿娼纳妾,竟不理会卓文君。文君因作《白头吟》以诀别。“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天下的负心郎皆愧之。

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1 文言文《痴学成才》怎么翻译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弟子,学隧为通儒。

为你翻译如下:

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到陇上放牛。他偷偷进入学校,听学生读书;听后,就默记在心。天黑回家,忘了自己的牛。……父亲生气打他,完事儿还那样。母亲说:“孩子如此痴爱读书,何不让他读呢!”王冕于是离家住进了寺庙。晚上溜出来,坐在佛像的腿上,捧着书就着长明灯读,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泥巴做的的,样子可怕,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他却坦然得像是没看见。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很了不起,便把他收作学生,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2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什么意思

意思是嗜好读书的人,他必定工于文章,嗜好艺术的人他的艺术才能也必定精良。此句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

原文(节录):

异史氏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且如粉花荡产,卢雉倾家,顾痴人事哉,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乎?”

译文:

异史氏说:“性情痴的人他的意志十分专注,所以书痴一定善于文辞,艺痴他们的技艺一定精良。世上那些落拓无成的人,都是那些自称聪明(不痴)的人。而那些因为嫖赌而倾家荡产的人,也算得上是“痴”吧!由此可见,因为聪明而犯过错,那才是真正的痴啊!(即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孙子楚又哪里痴呢!”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阿宝》的思想性解析

《阿宝》写的是一个迂讷的孙子楚,不顾门第悬殊,迷恋着富商大贾的女儿阿宝。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果真用斧头砍去枝指,虽“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鹦鹉,飞达女室。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与阿宝终于结成了美满婚姻。这个故事写的是痴情,全篇笔笔写痴,字字关情。它鼓励读者: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

这种爱情观,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

搜狗百科-阿宝

3 东痴先生传文言文翻译

《东痴先生传》译文:

先生初名元善,字长公,因仰慕嵇叔夜的为人,就改名叫徐夜,字嵇庵,又字东痴。世世代代都是济南郡新城县人。徐先生的曾祖父是守吾公徐准,明朝万历年间考中的进士,做官做到了云南布政使。当时有“山东四君子”的说法,守吾公就是这四君子中的一个。东痴先生是我的叔祖也就是有考功职衔的季木先生的外孙,年少时在外祖家读书,受外祖家风气熏陶,从束发(十五岁左右)起就擅长写诗,受到外祖季木先生的喜爱。二十九岁时,遭逢社会动荡(指清兵入侵一事),母亲在混乱中死去,于是放弃了在学校学习以应对科举的事,在系水东岸隐居。住着几间茅屋,以芦苇做墙,以艾草为席,座位上凝满了灰尘,而先生坦然自若。顺治辛丑年(1661年),到钱塘游玩过一次,经过孤山,拜访林和靖故居,又渡过浙江,溯流而上到了桐庐,登上严子陵钓台,在谢皋父墓前祭奠一番,徘徊良久,赋诗而返。又过了十三年,也就是康熙癸丑年(1673年),因赴老友的约会,往西游览宛邓一带,回来后就不再外出。到了康熙戊午己未间(1677年到1678年),有诏令寻求隐居的高士,高士们都像鱼鳞一样密密麻麻地聚集到京城。主管部门打算让东痴先生应诏,先生以年老多病坚决推辞了。

先生年少时写文章,受到《史记》、《汉书》、《庄子》、《离骚》的影响,擅长写哀艳(指凄切而华丽)之辞;写的五言诗与陶渊明相似,巉刻(指诗文风格清峭瘦硬)之处更象孟郊。中年以后,在田庐隐居,与社会远远地隔绝,喜欢描写山林河湖的乐趣,称道农家生活的情致,都是些世外之语,储光熹、王维以下的诗人难以企及。康熙癸丑(1673年)年春,我与已故的西樵、东亭两位兄长到他住的地方拜访,看到他住的是三间老屋,雨下时间长了就漏水,像要倒塌的样子。我就给新城县令写了封信,信中说:以前元道州(元结,字次山,曾任道州刺史)推荐处士张季秀,请县官给张季秀建造十多间草房,给他几十亩水田,免除他的徭役,从而叫士人知道廉耻。又,杨君谦《苏谈》一书中记载中峰和尚的草堂,说冯海粟和泥,赵松雪(赵子昂)搬运,中峰涂泥墙壁,吴地人到今传为美谈。如今徐先生并日而食(指三两天才能得到一天的粮食),箪瓢屡空(指家中常常断粮),所住的一亩地,与蓬藋鼪鼯共有。先生如果能登门拜谒,捐助修建草堂的资财,继元次山、冯海粟、赵松雪三君子之后,也是一个佳话。

又过了十年,先生七十岁了,更加贫穷。我在京城多次寄信给他,向他索要他的诗稿,先生每每谦逊地推辞。只好就我的书箱中所藏的二百余首诗刻印了。东痴先生本来是可以流传千载的人啊,流传他的诗,就是为了流传他的人啊。又过了二年,他去赴朋友之约,死在了德安。

东痴先生形貌瘦削而精神清朗,望上去就像溪畔之松、惊露之鹤,他的书法与虞永兴(即虞世南,因赐爵永兴县子,因称 “虞永兴”)相似,他在村里与我们兄弟交往得尤其好,因而记下他的大概情形。

渔洋山人王士禛撰

4 文言文翻译

(1)为什么不听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曷:为何,为什么

听:听取,听凭,任凭

其:代词,他

所为:所作的事

(2)自己穿着古代的服装跟随在车后。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翻译: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里放牛,他偷偷跑到学堂外,听学堂里的学生们读书,听了之后就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家,竟把牛给忘了,别人来责怪牛践踏到了田地。父亲气得打了他,但他仍然还是这样。母亲说:“孩子对读书这样着迷,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呢?”王冕因此就离开家去读书了,住在僧寺旁,到了晚上就偷偷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在长明灯下阅读,一直读到第二天早上。佛像大多是泥土做成的,样子狰狞凶恶让人害怕,连王冕这小孩都很平静好像没有看见一样。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后,感到惊奇,于是将王冕收为徒弟。王冕又继续学习,终于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死了,王冕就把他的母亲接到越城供养。后来,母亲思乡心切,王冕就买了一头白牛给他的母亲拉车,自己穿着古代的服装跟随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拦在路上讥笑他,王冕也只笑一笑。

5 文言文翻译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 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6 祖茔好学文言文翻译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郡遒县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是所有学生都比不上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主讲。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太过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他却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去听课。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之后,孝怡因为对他感到惊异,就向博士说这件事,所有的学生都很惊讶。后来高祖听说这件事,召他入宫,让他背诵五经的章句,并且陈述大概意思。(祖莹成功做到了,)皇帝称赞并赏赐了他。 (再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成为太学学士。

7 文言文翻译

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

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附:阮籍传全文选自《晋书》中列传第十九: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

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

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彗;邹子处于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

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

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

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

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

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

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

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

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 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

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

文多不录。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

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译文为:《阮籍传》译文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

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

当他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剂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

钟会多次问他。

8 学弈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 亚

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篇一: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注释弈:下棋。(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数:指技艺。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不得:学不会善:善于,擅长。诲:教导。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听之:虽然在听讲。惟:同“唯”,只。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援:引,拉。将至:将要到来。思:想。弓缴:弓箭。为:因为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之:谓,说。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弈者:下棋的人。通国:全国。使:让(动词)。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俱:一起。弗:不。若:如。矣:了。(语气词)为:同“谓”,指有人说。其:他的,指后一个人。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然:这样。也:是。译文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启示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来源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不一般啊。《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

9 性痴则其志凝

这句话的含义如下:

性情痴的人他的意志十分专注,所以书痴一定善于文辞,艺痴他们的技艺一定精良。世上那些落拓无成的人,都是那些自称聪明(不痴)的人。

出处: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阿宝》:异史氏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且如粉花荡产,卢雉倾家,顾痴人事哉,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乎?”

译文:

性情痴的人他的意志十分专注,所以书痴一定善于文辞,艺痴他们的技艺一定精良。世上那些落拓无成的人,都是那些自称聪明(不痴)的人。而那些因为嫖赌而倾家荡产的人,也算得上是“痴”吧!

由此可见,因为聪明而犯过错,那才是真正的痴啊!(即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孙子楚又哪里痴呢!

扩展资料:

孙子楚成功的原因,就是他的“痴”。他对阿宝痴心不改,情之所钟,心之所系者,始终只有阿宝一人。而阿宝是个好姑娘,美貌与实力兼备。

二人情比金坚,连鬼神也为之动容。孙子楚也“痴”于学问,即便是生僻隐晦的题目,依然难不倒他,认认真真准备,不偏执于“才子”之名,也绝不投机取巧。

“痴”成全了孙子楚,也成就了孙子楚。

  我的资料是从不同的地方找来的,所以比较乱。嘿嘿。发之前我也看了一遍,也明白了一些知识。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

  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

  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

  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

  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在古代其它国家也存在过这种骑马送信的邮驿制度。14 世纪时,中亚地

  区曾出现过一个强大而又短暂的帖木儿帝国,是由蒙古人的后裔建立的,控

  制着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广大地区。贴本儿帝国制订了严

  格的邮驿制度,规定驿使每天必须走500 里路程,而且还赐与驿使一项特权,

  行路中需要换马时,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寻常百姓,只要驿使提出换马的

  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马和驿使交换,如果柜绝就有杀头之罪。在一段时期内

  帖木儿的大军开疆拓土,屡战屡胜,与邮驿制度健全,信息灵通是分不开的。

  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文件,而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出外经商的、

  做工的以及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

  家人亲友通信。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

  等都迫切需要通信。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运而生了。大约在唐朝的

  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专门为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

  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挣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

  长安的机构。这些机构发给商人存钱的收据,商人拿着收据回到地方后,再

  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取钱,这样就免除了路上被强盗抢走钱财的风险。明朝

  初年,在西南地区出现了叫“麻乡约”的民邮机构。那时候许多外省人移居

  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们虽然定居

  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所以每年都定期举行集会,并推举代表,

  回乡探亲,同时也帮助同乡捎带书信和包裹,天长日久,就成了传统。于是

  人们干脆就成立了叫“麻乡约”的商行,专门负责替人传递包裹和信件,兼

  营货物运输。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专业民邮机构——民信局。民信局的出

  现是民间贸易、民间交往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信局首先出现在著名的港

  口城市——宁波。那里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当地有许多人外出

  经商做官。当时的宁波绍兴一带人士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

  常频繁,但托人转代非常不便,一封信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

  在这种背景下,民信局产生了。由于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所以民信局发展很

  快。不久,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继建立了许多家民信

  局。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路途遥远的邮件常常需要几个民

  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邮件传递到目的地。当时的民信局经营范围很广,既

  能传递信件、包裹,也能汇兑银钱,甚至还能托运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

  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在广东、

  福建的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民信局——侨批局。那时候

  许多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虽然身在海

  外,但仍心系故土,需要和家乡的亲人通信联系,也需要给家人寄回金钱和

  物品。民信局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专门为侨胞办理通信和汇款业

  务的机构,只是因为福建方言中把“信”说成“批”,所以才叫“侨批局”。

  具有现代意义的邮政局——大清邮政是于1896 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当

  时霸占我国海关税务大权的英国人赫德一手创办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助

  我国发展邮政通信事业,而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后几十年,从

  英国人赫德到法国人制黎、铁士兰,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控制着中国的邮政,

  并从中榨取了不尽的财富。但是当他们迫不得已将这项主权交还中国政府的

  时候,却声称中国政府反欠他们184 万余两白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侵犯

  我国邮政主权的另一方式是他们纷纷在中国开办叫“客邮”的机构。这些机

  构名义上是为在华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侨民提供邮政服务,但

  实际上却是他们用以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报的情报网。在

  帝国主义的排挤、压制下,我国的民邮组织逐渐被削弱了,并最终于1935

  年停办。

  只有解放了,邮政事业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

  邮政业务的覆盖面得到了迅速扩大。今天,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我们

  都能看到邮递使者为我们送信送报的身影,即使是最僻远的山区,也都留下

  了邮递员的足迹。另一方面,我国的邮政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汽车、火车、

  轮船、飞机都成了邮政运输工具,许多邮政局都安装了诸如自动分拣机、条

  形码识别机、报纸零售机等现代化设备,邮政这项古老的行业正在朝气蓬勃

  地向前发展。

  烽火传军情

  靠人来传递信息速度是很有限的,即使骑马最多也只不过每小时60 公

  里,所以在通信方式上进行变革是必然的趋势。

  早在3000 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防范和抵御西北边陲少数民

  族的搔扰,就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烟火报警通信装置——烽火台。烽火台是

  用石块垒成的十多米高的石堡,上面堆有柴草和狼粪,时刻都有士兵在上面

  值勤观察和了望。一旦发现敌情,夜间点燃柴草,使火光冲天;白天则点燃

  狼粪,因为粪燃烧时其烟垂直向上,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故而将烽火又称

  为狼烟(到今天还有成语“狼烟四起”)。唐朝诗人王维曾有著名诗句:“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烽火通信系统是由许多个烽火台一个接一个串联

  组成,每个之间有一定间隔。每当出现紧急情况便点燃烽火,后一个烽火台

  看到前面的烽火信号便也跟着点燃烽火,以便通知下一个,这样从前到后依

  次传递,警报很快就从边关传到了内地,中原人民也就可以早早地做好抗敌

  准备。烽火不仅能表示警报,而且还能反映出一定的信息,比如利用燃放烟

  火堆数的不同,每道烟火的时间间隔的不同等就可以大致表示出来犯敌人的

  数目、方位等内容。只要事先规定好每种组合的定义,烽火就能传送一定量

  的警报信息。

  史书上曾记载了一个有关烽火的有趣故事。西周最后一统治者周幽王是

  个昏庸的国王,他不理朝政却整日沉湎于女色。他有一个爱妃叫褒姒,是个

  貌可倾国的美女,可是在周幽王面前却总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不露笑脸。

  周幽王想尽办法也无法让褒姒笑一笑,于是便设下千金重赏以求褒姒一笑,

  这也就是成语“千金一笑”的由来。后来幽王手下的一个大臣出了一个主意,

  让幽王带着褒姒在骊山的王宫内设宴,同时命人点燃了烽火,当时各路诸候

  看到了烽火以为外族来侵犯镐京(西周国都)了,便纷纷带着人星夜赶来增

  援,到了镐京才发现被幽王愚弄了,只好一个个带兵返回。看到一队队士兵

  来来去去忙忙碌碌的样子,褒拟果然露出了笑脸,幽王为此龙心大悦,重赏

  了那名大臣。但是很快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过多久,西部的犬戎族

  果然来进攻了,周幽王又使人点燃了烽火报警,但各路诸候由于上一次的教

  训以为又是幽王在戏弄大家,结果无一来援,西周从此灭亡。从这个古老的

  故事可以看出当时在各种物质条件很不发达情况下,烽火通信已经发展成了

  一个相当完备的系统,从周朝的国都一直通向各个诸候国,在应用中也起到

  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后各个封建朝代都很重视烽火这种通讯方式。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进行了一项巨大的工程——修建万里长城。长城不仅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

  略的屏障,也是一个烽火通信系统,长城上每隔二百米左右就修建了一座烽

  火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烽火在雄伟的古长城上传递时,绵延不断、横贯

  千里的情景一定蔚为壮观!唐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

  连营候鼓鼙”。秦始皇建造了万里长城后,各朝各代都在长城一线上派驻了

  大批军队,并且多次对长城进行维修,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在明代。今天,

  长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它仍然具有象征意义,一座座烽火台就象一

  座座丰碑展示着我国发达的古代文明,也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

  慧。

  烽火通信在每一站之间是以光速传递的,所以应属于光通信一类,光的

  速度是每秒30 万公里,显然比马跑人行要快得多。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古代历

  史上也有利用光来通信的记录,1000 多年前的阿尔及利亚人就曾利用巨大的

  铜镜反射太阳光来传递情报。古希腊的历史学家波列比曾发明一种利用光来

  通信的办法。他在古希腊建造了不少高塔,每相邻两塔相对的高处墙壁上都

  凿有5 个洞,每个洞可明可暗,5 个洞通过明暗不同的组合一共可有2 的5

  次方种变化,也就是一共可以有32 种变化,希腊文一共有24 个字母,以每

  种组合代表一个宇母就可以完全把这24 个字母传递出去,这样一个字母一个

  字母的传递就可以连成完整的句子,情报也就这样一站一站地传递下去了。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说是现代电报的雏型,现代电报从原理上来说和古希腊的

  光通信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利用的手段不同,一个是利用光,一个是利用电。

  会飞的“邮递员”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在平原地区还好些,在多山地区通信就是一

  个比较令人头痛的问题了。人们非常羡慕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类,如果

  能让鸟类成为人类的邮递员,通信自然要快捷多了。鸽子是人类最早驯养的

  善于长途飞行的飞禽,其记忆力非常好,就是把它带到几千里以外,它也能

  跨越高山大川、森林和海洋,飞回自己的家。据记载,1980 年一个葡萄牙人

  将一只南非鸽带到葡萄牙的里斯本,但这只信鸽从里斯本出发,经过7 个月

  的飞行,飞越了地中海和整个非洲大陆,最后还是返回了它在南非比勒陀利

  亚的家,行程达九千公里。据科学家研究,鸽子的大脑对地球的磁场分布非

  常敏感,它能通过对磁场的辨别找到飞回家的路线。鸽子是一种非常能吃苦

  耐劳的鸟类,尽管一路上风餐露宿,天气又变化莫测,时而朔风呼啸,时而

  大雨滂沱,但它仍能一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时由于自然条件太恶

  劣,送信的鸽子一路上水米未进,但仍会拼尽最后一点力气飞到终点。当主

  人拿到信件的时候鸽子也常因劳累过度而死去。

  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信鸽通信是在公元前43 年,古罗马将军安东尼带兵围

  攻穆廷城。当时罗马大军里三层外三层将穆廷城围得风雨不透,困守在城内

  的守军根本无法派人和城外的援军取得联系。这时守军指挥官白鲁特想到了

  鸽子。他把告急信绑在鸽子腿上,让鸽子从空中飞过敌人的重围而把消息传

  送给援军。援军得到了确切的情报,终于和城内的守军里应外和,打退了安

  东尼的军队。

  近代军事史上也有应用鸽子通信的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阿尔卑

  斯山麓,法德两军展开了激战。有几个团的法军被数倍的德军围困在阿尔卑

  斯山以西的桦树林中。为了让友军得到情报前来解救,法军放出了十几只信

  鸽去报信。德军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对这些信鸽进行射击。大多数信鸽被

  击落了,但仍有两只信鸽冒着枪林弹雨,历尽艰险到达了目的地。这几个团

  的法军也因此而获得了解救。战后,为了纪念这些英勇无畏的信鸽,法国人

  为它们建造了鸽子纪念碑。直至今天,法国人仍然十分喜爱鸽子,饲养鸽子

  非常普遍。许多野生的鸽子可以在广场大街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停留,和人们

  和平相处。许多游客还买来了鸽子爱吃的食物撒在广场上供鸽子食用。故法

  国也有“鸽子王国”之称。

  在我国饲养信鸽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信鸽用于通信在史书中也多有记

  载。公元 1128 年,南宋大将军张浚有一次视察部下曲端的营地,到了军营,

  空荡荡不见一个士兵,他非常恼火,就对曲端说要视察他的军队,曲端立即

  将所统帅的 5 个军的花名册递上。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视察第一军,曲端

  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信鸽,倾刻间第一军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

  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的全部军队。”曲端又放出四只信鸽,

  其余四军也奉召赶到。

  不光是鸽子,大雁也能传递书信,现在还常常把送信的邮递员称为“鸿

  雁”。汉朝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鸿雁传书的故事。公元100 年,汉朝大臣苏

  武出使匈奴,匈奴单于很欣赏苏武的才能,想迫使苏武投降匈奴,被苏武严

  辞拒绝。于是单于便将苏武扣下,随后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

  尔湖)去牧羊,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什么时候就放他归汉。苏武

  在北海一带放牧十九年,虽含辛茹苦,但始终不曾向单于屈服。后来汉昭帝

  与匈奴和亲,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问起苏武之事,单于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

  但这位使者私下里打听到苏武仍然在北海牧羊,于是回去后就把这个情况报

  告了汉昭帝。当时的霍光想出了一个计谋,又派去一个使者并对单于说:“大

  汉天子喜欢打猎,有一次射下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是苏武的亲笔

  信,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现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见无法抵赖,只好

  放回了苏武。虽然这只是霍光的一个计谋,但可以想象,当时一定有人已经

  在利用大雁传书了,否则这个故事就缺乏根据,霍光也不会想到这样的计谋,

  单于也不会轻信。据说现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些邮局中还有近百只经人训

  练过的野鸭在担任“邮递员”负责送信呢。

  风筝传书

  风筝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据说有

  名的木匠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

  也曾造过“木鸢”。这些都是风筝的前身。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才

  有了“纸鸢”,俗称风筝。之所以叫风筝是因为人们常在纸鸢上拴一个竹笛,

  放飞的时候,经风一吹竹笛就发出像筝一样的声音。

  风筝不只是娱乐工具,在军事上也曾起过很大作用。秦末楚汉垓下大战

  时,汉王刘邦将楚霸王项羽围困在垓下城。项羽的军队四面被汉军包围,粮

  草断绝,人困马乏,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为了瓦解楚军士气,汉王命人夜

  晚在城四周的高空放飞风筝。风筝上安放了竹笛,夜风一吹,笛声凄凉,汉

  军士兵又和着笛声唱起了楚歌。城内楚军以为楚国已被汉军攻占了,再也无

  心恋战,纷纷出城向汉军投降。项羽虽然带着几百人冲出了重围,但自觉无

  颜再见江东父老,终于自刎于乌江之畔。

  史书上也记载了真正利用风筝通信的例子。《新唐书》上写了这样一个

  故事:公元782 年,唐朝节度使田悦发动叛乱,带兵包围了临洛城,朝廷派

  马燧前去救援,但田悦的军队封锁得很严密,无法与城内守军取得联系。这

  时守军将领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人把联络用的信件绑在风筝上,向援

  军驻扎的方向放飞。叛军看到风筝明白了守军的意图,于是纷纷向风筝射箭,

  无奈风筝飞得太高,叛军鞭长莫及。守军和援军联络上后,里应外合,很快

  打退了叛军,解了临洛之围。

  音响通信

  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7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器官——眼睛

  获得的,20%是通过听觉器官——耳朵获得的,其余百分之几的信息,是由

  触觉、嗅觉、味觉等器官获得。因此在通信形式的开发上,利用声音进行通

  信也是非常有潜力的。在现代通信中,电话利用的就是听觉器官。古代在音

  响通信方面也进行过许多尝试。比如我国古代战争中,两军交兵,往往要用

  声音来传递命令,如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等。这是因为打仗时敌我双方混战

  在一起,人员交错,靠人来传递命令是很困难的,而战鼓一响却可以一呼百

  应。在现代的军队中,我们仍能看到利用声音来传递信号的情形。比如进攻

  时由号手吹响嘹亮的冲锋号,夜晚睡觉时吹熄灯号,早晨吹起床号等。

  在古代,由于没有文字、交通也不方便,所以音响通信就利用得更为普

  遍。非洲的一些土著部落几乎每家都有长鼓和象牙号,很多大小事情都靠击

  鼓来联系。各部落都有一套相当复杂的“鼓语”,不同的鼓声,不同的鼓点

  就代表了不同的意思。部落里甚至有专门负责击鼓的人员,他们传递信息时

  必须准确而熟练,不然就会闹出笑话。有一次,刚果河畔的奥尼可部落的西

  萨玛村有一对年轻人要举行婚礼,负责传信的鼓手是个新手,由于不熟练以

  至传错了消息,大家都以为是有人在办丧事,于是纷纷带着祭品赶来了。

  19 世纪末,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苏丹国,苏丹人奋起抵抗,并在首都喀

  士穆打败了英军。这一喜讯立即通过鼓声传遍了全国上下。苏丹的近领埃塞

  俄比亚也曾利用鼓声报信的方法发布全国紧急动员令,号召全国各地人民做

  好战斗准备,迎击入侵的意大利军队。

  邮票是近代邮政的产物。而邮政的历史,比邮票长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周朝就已有邮政机构,那时称务邮或驿,合称邮驿。孔子曾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传命。”此种邮驿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一直保持到1912年才取消。

  我国古代邮驿只传递政府的公文和军报,是不收邮费的,用不着发行邮票。但是为了辨别真伪,保证传递的准确、安全,历代都规定了牌符制度,用牌符证明所传的文书是真的。周代用竹符,汉代用铜符,唐代用银符,宋代用木牌,涂漆写字,有金字牌、青字牌、红字牌等。金字牌,一天行400里,只有传递敕书和军事机密文件才使用。J13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邮票图案是战国时期的虎节。虎身上有铭文“王命命传凭”,意思是传递王命,供应车马和饮食。这种虎节和虎符一样,一分为二,一半发给传递军事文书的信使,另一半发给驿站或关卡,以查验是否符合,判别真伪。

  清代还有一种排单制度。驿站传递公文或军报都附粘“排单”或“火票”,沿途各站均须填明到达日期和时刻,查核有无延误。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2月28日湖南沅州发到辰州的公文封套,粘连排单,填了到达各驿站的日期和时刻。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0月4日吉林到直隶(今河北省)的“将军火票”。

  古代邮驿是政府办的,但不收寄老百姓的信件。老百姓要寄信件,只有靠熟人捎带,非常困难。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开始出现了民信局,为民间传递信件。民信局是民办的商业组织,资本大的,在各地设立分局、联号或代理店,形成一定地共有通信网;资本小的,则与其他民信局建立联系,互相接递信件。民信局除捎运信件外,还办理包裹、汇兑等业务。民信局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也没有统一的邮票。民信局收寄信件的收费方式亦不完全一样。有预收的,亦有信件收到时由收信人付费的。收寄费用,有的叫酒资或酒力,也有叫号金的。民信局收寄信件的收据。

  欧洲的情况与我国相似。2000多年前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赞扬驿夫说:“不论雨雪风霜,不论酷暑严冬,还是黑夜,都不能阻挡信使迅速完成他们的邮班。”当时邮政是国王的特权,是为王家和朝臣寄送信件和传递信息的。以后商业发达了,邮政才逐渐发展到供商人使用。到了中世纪,欧洲有一些教会、学校、商行开始经营送信业务,为一般群众寄送信件。那时民信局送信,不预收邮费,而是在信送到后才向收信人收取邮资。

  17世纪中叶,法国民信局已很发达。1653年,在巴黎有一位名叫德维拉叶(MONSIEUR DE

  VELAYER,后为伯爵)的人建立了一个“小邮局”,收寄巴黎市区范围内的信件。他向用户出售一种纸片,上面印有“邮资已付”字样。寄信人把这种纸片贴在信封上,投入信箱。“小邮局”定时开启信箱,把信投交收信人。德维拉叶创造的“邮资已付”的纸片,可以说是现行邮票的雏型。可惜他所创办的‘小邮局“不久便停办了。他发行“邮票”、预收邮费的办法也没有坚持下来。到了1814年,撒丁尼亚王国(在今意大利境内),才重新采用德维拉叶的办法,发行了一种“邮戳纸”(STAMPED

  PAPER),作为预付邮资的凭证,在各地邮局出售。寄信人把它贴在信封上,便可将信寄出。邮资是根据传递路程计算的。当时“邮戳纸”有三种面值,即15分、25分和50分。50分的“邮戳纸”为八角形,图案是信差骑在马上,吹着号角,奔驰送信,用蓝色印在光滑的白纸上,纸内印有水印。这种“邮戳纸”发行量很大,但实行时间很短,遗留下来的很少。因图案中的信差似骑士,集邮者称它为“骑士”票,视为珍品。

  18世纪未叶,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实行国营邮政,业务有所发展,但是仍照民办信局的办法,向收信人收取邮费。邮费仍按路程计算。但因当时有些国家本身并不统一,各邦币制不同,互相折算,非常困难。国营邮政,被作为财政来源,邮费昂贵,人民负担不起。据传说,1835年,英国大不列颠岛上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远近闻名,向她求婚者很多。求婚者纷纷写信给她,表示爱慕之情。姑娘每天收信数十件,所付邮资很多,不堪负担。于是她拒收信件,不付邮费。当时象这样拒收邮件的事很多。邮局传递信件,收不到邮费,受到不少损失。

  还有一个传说,1838年的一天,英国有位名叫罗兰希尔(SIR ROWLAND

  HILL,后为爵士)的人在伦敦乡间散步。他见到一位信差把信送给一位姑娘。姑娘瞧了一下信封,便把信还给信差,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没有钱,付不起邮资,请把信退回去吧!”信差不答应,两个人争执起来。罗兰希尔上前劝说,代付了邮资,把信交给了那位姑娘。信差走后,姑娘对罗兰希尔说:“这封信是我哥哥寄来的。我们预先约好,他平安无事,就在信封上画个圆圈,我看到这个记号,知道他平安无事,就不必收信,邮费也就不付了。”罗兰希尔听了姑娘的话,深有感触,立志研究改进邮政传递纳费的办法。

1、传说中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丧夫新寡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开始的。

临邛县里的富人很多,如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二人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

当县令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辞有病,不肯前来。临邛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去迎接相如。

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酒兴正浓时,临邛县令走上前去,把琴放到相如面前,说:“我听说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聆听一曲,以助欢乐。”

相如辞谢一番,便弹奏了《凤求凰》等一两支曲子。这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刚守寡不久,很喜欢音乐,所以相如佯装与县令相互敬重,而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

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仪表堂堂,文静典雅,甚为大方。待到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特别喜欢他,又怕配不上他。

宴会完毕,相如就派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2、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在河里洗澡,尽情地享受人间的欢乐。

她们游玩时,织女遇见了牛郎,二人互生情意,在老牛的帮助下,他们结成了夫妻。牛郎和织女婚配后,男耕女织,夫妻恩爱,一胎双胞,有儿有女,一家四口,生活甜蜜。但是好景不长,这事被天上玉皇大帝知道了,要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拆散了他们的美好姻缘。

老牛望着泪流满面的牛郎和痛哭流涕的两个孩子,它也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老牛对牛郎说:“你不要哭伤了身体,还要抚养两个孩子。我有办法为你解难,也是我应该报答你的时候了。待我死后,用我的皮做三双鞋子,你和两个孩子穿上它就可以上天,一家人就可以团聚。”

老牛当天就死了,牛郎按老牛说的话做了,他们穿上老牛皮做的鞋,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找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心一狠,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织女就被隔在天河两岸,他们只能相对哭泣。

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他们夫妻的恩爱所感动,就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3、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湖南澧州孟姜山周边地区(今津市、澧县分管的嘉山一带),相传秦始皇时,逃役回乡的青年范喜郎与孟姜女新婚当晚,正要入洞房之时,范喜郎又被抓住发往北方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最终哭倒长城,沥血找到了丈夫的遗骨,立誓要把丈夫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她背负遗骨的归乡路上历尽坎坷,在陕西西安府潼关县饥渴而死。

当地老百姓为孟姜女的真情感动,收埋他们的遗骸立祠纪念,至今香火不断。孟姜女的故乡嘉山有很多关于孟姜女的文化遗存,实物景点琳琅满目,故事戏曲脍炙人口。

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海外华人对故国的眷念。

4、在峨嵋山经过千年修炼的两位蛇仙,来到人间的西湖,化作美丽的少女白娘子和青儿。她们在雨中遇到青年许仙,白娘子与许仙萌生爱情,结为夫妇。

和尚法海认为此乃妖孽为害,遂蛊惑许仙于端阳节以雄黄酒灌醉妻子,白娘子醉后显露蛇形,吓死许仙。白娘子醒后惊痛不止,舍生忘死去仙山盗回仙草,救活许仙。

不料许仙病后初愈,又被法海诱上金山寺。白娘子和青儿赶到,法海却不准许仙出见,白娘子无奈,与青儿调动水族,水漫金山,法海请来神将护法助战,不想中了法海禅师的计谋,被装进了一个很小的钵盂里,压在了雷峰塔下面,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天伦之乐。

5、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飞。

民间另有传说两人实际上相差了八百多年,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台是南北朝人。祝英台是侠女,劫富济贫,三去太守家盗银,后中埋伏被乱刀砍死,百姓将其厚葬。

梁山伯是宁波府银县县官,死后入葬挖墓时,恰巧刨出祝英台的墓碑,风水看好,另择地而葬又不妥,故合葬,立碑,黑为梁,红为祝,有文人心生奇想,敷衍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

这个诗的作者已经佚名了。不过现在常用来形容茶啊

意思大概是:

一个人很孤寂,独自一人坐在山上的小房子里等待月亮升起,自己的知心朋书友来了,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只有一杯清茶奉上。

现常用来形容茶。

喝茶、懂茶对于当官来说是不起作用的,但自从有茶以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皆从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角度来感受茶,品评茶,逐渐演绎出一轮又一轮圈内人士的共同价值观。这些被大家看得起的,但又是无用的东西,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叫做“素质”。

扩展资料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精英文化与中国文人的高端骄傲,它与诗词一样,由上层发端向亲民演进,民间承载着文化衍生厚厚的土壤,从宋开始,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作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

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

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人一向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也一向主张不务正业。

中国文人的第一任务就是当官,所谓“学而优则仕”,这便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之为“文人”,好像与“仕”又没有太大关系,要为“仕”,那学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学经典。

但是你再是精通这些玩意儿,也不会有人把你当文人看,顶多一个书呆子,人们看的是对于“仕”来说是无用的东西。“茶”便是其中典型的玩物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568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