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订婚还是先求婚 订婚和求婚的定义和讲究

先订婚还是先求婚 订婚和求婚的定义和讲究,第1张

最近是结婚旺季,有的人计划结婚,有的人计划求婚或者订婚,不管是订婚还是求婚,都是对感情重视的浪漫表现,那么 先订婚还是先求婚 呢?订婚和求婚的定义和讲究呢?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一、先订婚还是先求婚

现在社会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 先订婚还是先求婚 好?其实求婚和订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不能混为一谈,有的人认为自己求婚了就代表彼此的婚姻成立,这是不正确的想法,因为求婚只是年轻人彼此双方认定的一个爱情宣誓而已,并不是彼此婚姻关系的确立。所以求婚以后,还需要带上自己的恋人回到家里,然后让家人帮忙举行一场盛大的订婚典礼,然后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前来参加订婚宴席,这不仅是对自己爱人的尊重,也是正式的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们自己订婚了,自己和女方确立了婚姻关系,女方现在是自己家的人了,也是介绍女方认识自己亲戚的一次机会。

二、订婚和求婚的定义和讲究

1、订婚是确定双方关系

订婚仪式和求婚是完全不一样的,订婚仪式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传统风俗,也是彼此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同时也表面彼此已经做好了结婚的准备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确定好结婚的良辰吉日了,这个时候就代表婚约的订立已经完成了。而一般在传统订婚仪式的时候,准新郎都会给准新娘一些钱,用来购买一些衣服、首饰之类的,这是准新郎用来表达订婚的真诚心意。一般订婚后,女方就相当于是男方家的人了,只需要等到结婚证领取了以后,就可以直接搬到男方家居住了。订婚的时候男方还需要购买一个订婚戒指送给女方佩戴,当做订婚的一个见证。假如求婚的时候购买了戒指了,那么求婚戒指也可以当做订婚戒指使用。

2、求婚是征得女方同意

求婚一般是处于热恋期间的男女,男方为了表达对女方的真爱,同时也包含了希望女方嫁给自己的心意,这个时候男方就会采取一些非常浪漫的的安排,然后向女方表白自己真诚的爱意,然后祈求对方嫁给自己,假如被求婚的女方同意嫁给那份的话,那么男方的求婚仪式就是成功的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准备订婚和结婚的事情了。求婚的时候男方一般都会购买一个求婚戒指送给女方佩戴,假如女方同意男方求婚的祈求,就会让男方把戒指戴在自己的中指上。

订婚和求婚的仪式和语言并不是非常重要,因为求婚和订婚最需要的就是自己真诚的心。以上是关于 先订婚还是先求婚 和订婚和求婚的定义和讲究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有需要的朋友。

男婚女嫁乃人生之重要环节,婚姻的缔结历来被视为“正家”之始,终身大事。因此,有关礼俗自然也就备受关注,繁文缛节,十分考究。古代中国最重明媒正娶,早在周代就已确立嫁娶程序中之“六礼”,即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随着北方居民南迁入闽,婚仪中的“六礼”在八闽各地流传开来。此后,这六种礼节虽略有变化,然基本延续下来。宋元时期,妇女贞节观逐渐加强,宋代理学对福建的影响尤甚,以至福建婚俗中歧视和束缚妇女的现象愈益显著。至明清两代,更进一步被强化。  明清以后,在福建民间,“六礼”的名称和内容均有所更动,各地礼俗也不尽相同,但仍大抵取“六礼”之意。通常,从议婚到完婚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劝嫁、催妆、迎送亲、婚礼、下厨、回门等步骤。其中,提亲、合婚包含有纳采、问名的内容;定亲、送聘相当于纳吉、纳征;送日子含请期之意;迎送亲类似于亲迎,只是新郎本人是否亲自前往女家迎娶则因人因地而异。除了这些一般性的婚姻礼俗外,福建民间尚有多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和礼仪,诸如童养婚、招赘婚、服役婚、交换婚、转房婚、表亲婚、指腹婚、重婚、招夫、租典妻、抢亲婚、转嫁婚、尽孝娶、冲喜婚、冥婚、长住娘家等等。其中有一些是婚姻陋俗。  福建是一个多山省份,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比较典型,因而风俗习惯比较古朴,封建色彩也较为浓厚。古代福建人口不多,劳动力较为缺乏,外来移民入闽之初,适应新环境、改造自然的工作十分繁重,因而滋生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又造成男多女少现象,引起嫁女必索高价、包办买卖婚姻之风盛行。一些富豪大户为炫耀家门、显阔竞强,嫁女之时,耗费巨资,广置妆奁,由此积习相沿,互相仿效,形成嫁女重妆、婚礼奢华的陋俗。  民国年间,风气渐开,机关公务人员和知识界先行婚俗改革,初兴新式婚礼,名曰“文明结婚”,妇女地位也有所提高。但范围广袤的农村变化并不明显,旧的婚俗依然普遍存在,不少恶习并没有被破除。  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婚姻礼仪的改革日益深化,许多传统习俗虽继续存在,但其中的大部分或被剔除、或被简化、或已名存实亡;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和接受,尤其在80年代以前,嫁娶礼仪普遍比较简朴。80年代后,旧婚俗中繁琐排场的风气重又抬头。  福建的畲族、回民以及客家人、惠安女、基督教徒等,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也形成了各自比较独特的婚姻礼俗。

福建福鼎的婚嫁习俗

我国境内传统男女婚嫁通常由"议婚"、"嫁娶"、"闹洞房"、"下厨房"和"回门"几个环节组成,有我国古代婚姻六礼遗留的痕迹。而"嫁娶不亲迎"是闽东婚嫁礼俗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经过家长物色,或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倘女方父母表示同意,"合婚"认为男妇生庚无"冲"、"克"后,男、女双方家长就聘金、聘礼妆奁、婚期等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由男家择吉日送礼到女家,婚事就算定下来,俗称"小定"。"小定"后男家再次选择吉日,送乾坤贴、聘金、聘礼、布料至女家;女家回送以糕果、新郎布料,为大聘,俗称"大定"。送过聘礼后,男家将选定的结婚日期写在红纸上通知女家,俗称"送日子"。迎娶,这一天晚上,新郎、新娘各自设祭拜祖宗。新娘还得向其亲属长辈行拜别礼。

 迎娶之日,女家设午宴请亲友,俗称请"出门昼酒"。男家摆酒席遍请亲友,俗称请"新妇酒"。午宴后,接亲队伍前往女家(新郎不必亲白前往)。花轿到达女家,新娘凤冠霞帔,盛装而待,上轿前必须伤心哭嫁,以避凶煞,并与兄弟举行"分家契"仪式,最后由全福的长辈搀扶上轿。并由小舅小姨伴送新娘前行,俗称"送媳妇"(蕉城区风俗,送亲的小姨特别多,少则4人多则12人)。

花轿大抵天黑到达男家,再由男家全福长辈出来,揭去轿门上的"轿前符咒",点火焚化,然后开启轿门,"正中姑"(全福小女孩担任)请新娘下轿,再由"伴娘妈"(通晓当地婚姻礼仪的老妇)搀扶到大厅,等待举行拜堂成亲大礼。当花轿到男家大门口时,新郎及其父母兄嫂都必须上楼回避,以示身份尊上,将来镇得住新娘。

经"子弟官"手提"风雨灯"(全福小男孩担任)来回上楼三次相请,新郎身着长袍头戴礼帽下楼与新娘一道拜堂,三拜九叩礼毕,新娘由全福长辈持喜烛、捧"斗灯"(内置大米、红蛋、镜子、剪刀、尺子、筷子、戥秤、点燃灼油灯并围上红纸的红漆圆形木斗--即俗称"斗灯")缓步引入新房,新娘进入新房后端坐床沿,让人观睹,俗称"瞧新妇"。拜堂后,大厅上再次摆起酒宴请亲友,俗称"请接亲酒"。一般午宴的"新妇酒"宴请女宾,晚宴的"接亲酒"宴请男宾。

 "接亲酒"后,另备一桌精美丰盛的筵席,俗称"佳期酒",赴席者多为预先选好的父母双全的全福青年,喝"佳期酒"和"闹洞房"往往间杂进行,通常"闹洞房"要闹三次以上,直至拂晓(也有是夜送房的)。

 迎娶次日,天一亮新娘便在"伴娘妈"的引领下进厨房行"下厨礼",当天新娘还得参拜亲属长辈,行"见客礼"。当夜,"伴娘妈"备办糖茶、点心两份送入新房请新郎、新娘一道吃用,俗称"送房"。

 迎娶第三天,新郎须陪伴新娘同往岳父家,即新娘"回门",新郎做女婿"。女家要摆"女婿酒"宴请女婿,于当日返回男家,至此整个婚姻礼仪才告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592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