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徐妙锦与徐妙云是一个人吗

明朝的徐妙锦与徐妙云是一个人吗,第1张

不是同一人,徐妙锦是徐妙云的妹妹。

仁孝皇后徐妙云(1362年 - 1407年):

濠州人,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母谢氏(谢再兴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被册封为燕王妃。徐氏仁孝温和,马皇后不只一次当众称赞这位儿媳妇。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成祖登基为帝,十一月封王妃徐氏为皇后。

可惜,徐皇后年寿不永,她只做了四年皇后,就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的七月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最后一次劝谏朱棣,让他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惯自己的娘家。朱棣对结发妻子的去世非常悲恸,他为徐皇后上谥号曰仁孝,并从此不再立后。

徐妙锦(1380-1440):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第三女,明成祖仁孝徐皇后、代王妃徐氏之妹,安王妃徐氏之姐,母贾夫人。徐妙锦与长兄徐辉祖皆支持建文帝。徐辉祖曾孙徐天赐言妙锦貌美贤淑,立志独身,婉拒诸王求婚,明成祖诏聘为皇后,亦不能夺其志。

扩展资料

徐妙锦的故事:

徐皇后崩,妙锦已经二十八岁,明成祖听说妙锦贤且美,欲聘为皇后,命内使与六尚女官前去宣旨。妙锦称病,不出家门。有人再来劝,说:“这是陛下的诏命,怎么能抗旨呢?”女官随即来到病榻,妙锦拥被呻吟,内使遥列房栊外,与女官皆叩头请求。

徐妙锦不得已,于是对天发誓:“我之所以不嫁,是因为容貌丑陋而且有麻痕。”女官都跪着仰视良久,说:“您的容貌明莹如玉,这是自谦。”妙锦立即指出麻痕,女官回去复命。

妙锦削髪为尼,从早到晚望虚空礼佛,没有一天懈怠。明成祖知道后,竟虚中宫,不再册立皇后。明仁宗即位,妙锦留长头发。 仁宗张皇后自为太子妃时,听说禁中往事,歆羡妙锦节行高洁,古今罕有。

张皇后欲见妙锦一面,于是宣宗遣宦官至留都,召妙锦赴北京,叙戚里恩谊,勅有司具舟楫饮膳礼视公主。妙锦入宫,自称徐达第三女,肃拜谦谨雅裕。张皇后以下都尊敬妙锦,每天晨入晚出,或出不待晚凡数日。

妙锦进退恭重,不失跬步,宫娥见到都悚然私语:“这就是拒当皇后的人。”正统庚申正月妙锦卒,年六十有一。

逸闻:

据史书记载徐达有四女,长女为仁孝文皇后、第二女为代王朱桂妃、次女(具体是第三或第四女,无法考证)为安王朱楹妃 。另有一女,无相关记载。

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伪史,称徐皇后在1407年逝世后,其母谢夫人亲自拒绝明成祖将第四女嫁给他为皇后,以至无人敢娶,第四女出家为尼。

实际上,此时谢夫人已逝世多年,无法死而复生,亲拒明成祖。第四女即使是徐达遗腹女,此时年龄至少为二十二周岁,远超明代女性结婚年龄。此条伪史,在晚明已经证伪。但至今仍有众多作家引为信史。

另一个版本,称贾夫人所生第三女徐妙锦亲自拒绝嫁明成祖为皇后,最终结局仍是出家为尼。

参考资料:

-徐妙锦

参考资料:

-徐皇后

秦淮八艳,作为秦淮河中最娇艳的花,几百年来,传说不断。而寇白门作为其中之一,虽然并没有柳如是、李香君等人的气节,但是,也度过了十分传奇的一生。她出身娼妓世家,最后却嫁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只是,为何最后却重回青楼,了却残生呢

寇白门简介

寇白门,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柳如是、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可是,寇白门作为秦淮八艳之一之所以名气不够响亮,是因为在民族气节方面,比不上大名鼎鼎的柳如是。可是,她能够入选秦淮八艳之一,还是与政治有一定关系的。

公元1624年,寇白门出生,但是,她出生的地方——妓院,在当时不是什么光彩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她们家世代为娼,所以,寇白门从小学的就是,如何侍奉男人,但是,在她嫁人之前,从未接客,有点扬州瘦马的味道。但是,寇白门是美丽的,早早就名扬与秦淮,慕名而来的人很多,可她却一直没有钟意的。

寇白门嫁给一等国公朱国弼

后来,南明朝廷的功臣,朱国弼的到来,让她看到了希望。与其他来求娶的人不同,这个大明一等国公朱国弼,不仅和当地的油腻乡绅不同,身居高位,反而十分有礼貌,彬彬有礼,待人也十分的温和,这样的他给寇白门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自古美人爱英雄,何况是在明朝灭亡之际,仍坚守着大明国号的朱国弼呢

寇白门在接到朱国弼的求婚后,很快就答应了。只是,按照明代的法律,如果是贱籍女子出嫁,不可在白天举行,只能在夜晚,所以,在一个秋夜,寇白门嫁了朱国弼,那一年她只有17岁。原本,名妓和英雄的爱情,应该是传奇的,寇白门入选秦淮八艳,也和她所嫁之人的政治身份有关。

可是,朱国弼等人维持的南明,数年后就被清军攻克,和当时很多人一样,曾经的一等公朱国弼,也做了清朝的降臣。按照当时的规定,降臣需要到北京投降,然后再重新接受清朝的加封。所以,朱国弼也需要踏上赴京之路。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儿,朱国弼入京没多长时间,就被软禁了。

朱国弼要把寇白门卖掉

为了脱困,朱国弼需要大笔的银钱,他打算把寇白门在内的一干歌女、舞姬,都给卖掉。而寇白门虽然难过,但是也不行再次被人买卖,她说:大人将我卖掉,不过得数百两黄金,若是放我归乡,大人可得,何止百金万金也不在话下。朱国弼想了想,知道寇白门在秦淮一代的名声,以及人脉,就放她归去。

而寇白门归去后,尽管被朱国弼的操作给恶心了,但是,还是努力给他筹措了两万两黄金,最后助他脱困。脱困后的朱国弼,虽然虚惊一场,但是,还是感觉到了寇白门虽为女子,但是为人实在是豪气、重义,两万两黄金真的就随便用来给自己赎身,不免感动,何况救命之人,还是一个绝世佳人

朱国弼,开始后悔,他重新追求寇白门,想让她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保证以后对她尊敬,绝不随意买卖,还说自己经此一难,彻底认清了寇白门的深明大义。可是,寇白门是秦淮八艳之一,当时最出色的女子之一,是有傲骨的,她拒绝了朱国弼的请求,还说:当时,你用银子把我从青楼里赎出,如今,我用钱把你从牢里赎出,刚好扯平,互不相欠。他们从此不再来往。

寇白门重回青楼

重回青楼的寇白门,因为营救朱国弼一事,被人们赞誉,称之为女侠。后来,她继续结交宾朋,与南京的文人骚客们互相唱和。甚至,还重新有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如晚年,她结交了一个姓韩的书生,寇白门还经常用自己的金钱,供给书生的花销,还经常和他谈心,寇白门对此书生非常的上心。可是,这个书生,收钱收得快,却从不答应和寇白门同寝。一日,寇白门因为书生郁郁寡欢时,却听到隔壁房间的嬉笑怒骂声音很像自己痴恋的人,她前去一看,果然是书生在和一年轻女子调情。怒极的寇白门捶打婢女,痛骂书生,也因此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离世了。

1制造话题,做一名话题女王

明初礼教森严,妇女规矩尤其多:穿衣要朴素,日常行动要谨慎,基本不出门,关在家里学女红,把男人伺候好就是模范。但就是这样的年月里,偏出了南京才女刘莫邪这个另类:此女子虽说自幼命苦,父母双亡,由舅舅抚养长大。偏偏天资聪颖,经史子集过目不忘不说,更写得一手好诗词。明朝建国后,刘莫邪成了大明上流社会的高光人物,不但与朱元璋的爱女大长公主成了闺蜜,更频繁出入各色王侯将相圈子里的酒会宴席,身边经常追求者云集。万众瞩目之下,刘才女不但艳压群芳,诗词更常技惊四座,流传下来的多首名篇,至今脍炙人口。而且不同场合中,她还是个经常变身的千面女郎,有时打扮得珠光宝气,高贵无比,有时却只穿上粗布衣服示人,却尽显朴实之美。而关于她的种种猜测,也常在大明权贵圈里流传:有人说她一直单身,也有人说她曾嫁过富商,并继承了大笔遗产。更有邪乎的说法是,她曾拜得名师,学得绝技,不但医术精湛,药到病除,而且还懂通灵邪术,擅长摄人魂魄。但大家都知道的,便是她强大的活动能量,与许多权力人物交好,甚至高官们办不成的事,她都能随手办成。这位大明权力场上的话题女王,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活动过了头,一直为推翻朱棣而奔走,被朱棣投入监牢。已双鬓斑白的刘才女,早已无欲无求,干脆在牢房里写诗讽刺来视察的大理寺卿薛岩,气的薛岩当场将她杀掉。有关她身世背景的种种猜测,也就因此永远成迷。

2夸大自己:据说皇上追过你

马半生的铁血帝王朱棣,野史中也有一段津津乐道的爱情:在发妻徐皇后过世后,竟然爱屋及乌,追求起了自家小姨子:徐皇后之妹,中山王徐达的小女儿徐妙锦。在此类说法中,徐**不但天生丽质,更兼文武双全,精通骑马射猎,还写得一手好诗词。上马就做女汉子,提笔便是女才子,如此女神级的人物,自然令永乐大帝倾慕不已。谁知徐**本人却刚烈,不但对皇家恩宠嗤之以鼻,还专门写了封信回绝。这封书信,叫《答永乐大帝书》。在这封四百一四九个字的信中,徐妙锦告诉皇上,自己性情淡泊,只愿意像山中的小草一样,远离人世的纷扰,在青灯古佛前了却一生。这封情意恳切的书信,也终于打动了朱棣,放了徐**自由。但参考正史记录,徐达的三个女儿,除了徐皇后外,另两位都嫁给了藩王。

而且从出生日期推断,假若真有这样一位徐**,那么等朱棣求婚的时候,她最年轻也该有二十二岁了。二十二岁还没嫁人的老姑娘,放在明代十分少见。这段爱情是否真的存在,至今还有争议。

3成为女学霸,寻找更优秀的

明初妇女规矩多,虽说有刘莫邪这样的另类,但大多数妇女,照着《女诫》的要求,只能老老实实在家相夫教子。但偏有一位山东昌黎村妇,却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隆重邀请:专门派官员到昌黎传达表彰赏赐,并下令当地政府每年额外补贴她家六十石米(人民币两万多块),只求她能出山做官。这位村妇,便是元末明初杰出的科学家:马蓬瀛。既无权贵背景更一生清贫的马蓬瀛,出身于算学世家,年轻时便是当地精通天文数学的奇女。她的丈夫贡生刘公直,早年在昌黎游学时与她相识相爱,从此夫唱妇随,留在昌黎与妻子一道研究学问。大明建国后的几十年里,她不仅学问精进,更热衷公益活动,曾帮乡民改进过农具器械,还曾设计新型水车,帮助政府抗旱救灾,大名也终于传到了朱元璋那里。就职南京后,马蓬瀛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天文台台长,任上不仅改装了各类天文设备,更整理恢复了元末流失的阿拉伯等国的数学天文资料。朱棣执政时期,她又两度退休返聘,回南京重操旧业。儿子刘政也因为她的卓越贡献,被明朝政府特许为昌黎县儒学终身训导。有明一代,她是第一位获得品级俸禄的女官员。

  说法比较多

  以下两种比较受推崇

  妙锦应该为后人杜撰。史书中根本无此人,她的故事只见于民间传说。

  而且明代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卷》里记载

  “魏国公徐达三女,一为文皇后,一为代王妃,一为安王妃”

  魏国公徐达的女儿都是朱棣的弟媳,朱棣再叛逆也不会立一个自己的弟媳做皇后。

  徐皇后去世是在徐达死后二十多年之后,就算她是出生于徐达死的那年也已经二十多岁了,在古代女人20岁已属嫁不出去的老处女之列。徐达三女都是十四五岁时由父母做主出嫁的!明代也不是女人可以自主婚嫁的年代,就算她真的存在也一定早就嫁人了。

  民间传说大概是要塑造一个拒绝一位皇帝的求婚的奇女子形象。“甘心忍受一辈子的孤寂远离红尘俗世——皇帝没得到的美女,别人当然也无福消受。要是换一个人,这个决定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定的,这个代价可不是那么容易付出的。”

  出家了

  明朝永乐帝朱棣为了篡位,打着“靖难之役”的幌子,逼杀了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紧接着,为了起草登极诏书,他在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孺那儿碰了个硬钉子;没过多久,为了策立新皇后,他又在当朝美女徐妙锦这儿碰了个软钉子。

  徐妙锦是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第三个女儿,才貌极其出色,甚至超过了她姐姐仁孝皇后。正因为她锦心玉貌,所以仁孝皇后于永乐五年去世后,朱棣便对新皇后不作第二人选,一心要把徐妙锦迎进宫去,从此母仪天下。可能是徐妙锦从心底里瞧不起这位奸诈强横、冷血暴虐的永乐皇帝,所以她递上一封情词哀恳的书信,婉言谢绝了朱棣的“美意”。

  徐妙锦深知暴君如狂龙恶虎,绝对不能使他受到过度刺激,暴君一旦被激怒,便会六亲不认,大开杀戒,因此她巧妙设辞,反复强调自己从小生长于豪门大户,性甘淡泊,不慕荣华,而且一心向佛,宁愿远离红尘俗世,长伴古佛青灯,以此了却余生。

  在封建社会,弱女子要拒绝一位皇帝的求婚难于上青天,几百年后,我们不能不对她表示由衷的敬佩!

  永乐帝朱棣虽强横无比,但被拒之后即决定不再策立新皇后,这多少有点儿令人意外。

武陟求姻缘的庙是指武陟祠,它是一座古老的祠堂,专门为求取姻缘而建立的。武陟祠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的皇帝曾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立武陟祠,以便求取姻缘。

武陟祠的建立有一定的规矩,首先要在祠堂的正中央放置一尊武陟神像,然后在祠堂的四周放置一些祭品,以表达对武陟神的敬畏之心。接下来,祭司会在祠堂里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武陟神的保佑,最后,祭司会为求取姻缘的人祈祷,以祈求武陟神的加持。

武陟祠的建立,不仅可以求取姻缘,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婚姻问题,比如婚姻破裂、婚姻冷淡等。祭司会在祠堂里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武陟神的加持,并为求取姻缘的人祈祷,以祈求武陟神的加持,以帮助他们解决婚姻问题。

  自兵伐北京,推翻统治后,元朝残余势力逃往北方,后逐渐分裂为三支,瓦剌为其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明永乐末年以来,瓦剌部的势力逐渐强盛起 来,开始对明朝虎视眈眈。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入侵,发生了著名的土木之变,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此次事变与英宗重用宦官王 振有直接的关系。> >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他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 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 >有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蔚音yù)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 来因为赌博输了钱,债主追债,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 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读书。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非常喜欢他。> >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 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廷大员谁敢得 罪他,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 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 > 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 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 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邝(音kuàngyě,同野)和侍郎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征。明英宗不管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 决定亲征。> > 明英宗叫他弟弟(音chéng)王(音yù)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振、邝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 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这次出兵,本来就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雨,没到走几天,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 碰上瓦刺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横着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发现士气低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 臭骂一顿,还罚跪一天。> >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刺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到了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 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王振 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候,太阳刚刚下山,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 瓦刺军赶来,也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明军大队人马 赶了几天路,口渴得像火烧,但是土木堡没有水源。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已经被瓦刺军占领了。兵士们就地挖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找到水。> >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刺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这时候,早就埋伏好 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刀,大声吆喝着:“投降的不杀!”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 死的,不计其数。邝也在混乱中被杀死。> >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发 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抢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束了王振的性命。 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 经过这一场战斗,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气大伤。瓦剌首领也先却更加骄横起来,抓到皇帝的也先,一面用明英宗作人质,向朝廷要挟勒索;一面加紧带兵南下,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王朱祁钰和于谦的身上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63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