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做美女的十二个条件

明代做美女的十二个条件,第1张

偶读一点明史的材料,才发现从古至今做美女的条件都不低,我们这些动辄都被叫做“美女”的,可以参照下明代的美女条件,说实话,看完这些条件,以后再被叫“美女”不敢轻易答应。

正好参照这些条件,看下如何才能当上一个名符其实的“美女”。

一、闺房

美人一定要住好的地方:或高楼、或曲房、或别馆村庄。房内清楚空阔,摒去一切俗物,中置清雅器具,及相宜书画。

对应现代要求:美女的房间一定是要根据“断舍离”做过整理的,无论是硬装还是软装都得有品位,当然,睡觉起床是必须要叠被子的。

二、首饰衣裳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浓妆淡抹,选适当去做好了。首饰只要一珠一翠,或一金一玉,疏疏散散,遍有画意。

服装亦有时宜:春服宜倩,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艳。见客宜庄服,远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对雪宜丽服。

对应现代要求:美女要储备一批有品的饰品,用来搭配自己的各种着装。

衣服要根据时间场合来搭配,也就是现代着装礼仪的“TPO”基本要求,即着装要符合时间,要符合场合,要匹配目的。

三、选侍

美人不可无婢,描花不可无叶。佳婢数人,务修清洁。时常教她们烹茶、浇花、焚香、捧砚、磨墨等。

为她们取名的时候绝对不能用什么“玫瑰”、“牡丹”等俗气的字眼,可叫她们为“绿翘、紫玉、云容、红香”等文雅的名字。

对应现代要求:要学会借助外部资源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例如衣服要送到专门干洗店清洗,家里的大清扫交给钟点工阿姨等。

如果出去吃饭,在“沙县小吃”或者“黄焖鸡米饭”就不用再打卡留念,最不济也得选“黄太吉煎饼”,当然米其林餐厅更配美人。

四、雅供

在闺房的时间长,所以必须有以下的家私和器具:天然椅、藤床、小榻、禅椅、香几、笔砚、彩笺、酒器、茶具、镜台、琴、萧、和围棋。

对应现代要求:房间里的家具摆设要能体现一个美女的审美和生活情趣。尤其是一些体现个人品味的小物件,例如水晶杯、花瓶,或者养的植物。

五、博古

女人有学问,便有一种儒风,所以多看书和字画,是闺中学识。

对应现代要求:除了要有漂亮的皮囊,还得具备有趣的灵魂,这就得需要每日学习,要不就会给人感觉言谈无味而使漂亮大打折扣。

六、备资

美要有文韵,有诗意、禅机。

对应现代要求:懂得欣赏身边的美好,有着敏锐的感知,可以通过冥想或者运动,让自己和自己,让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

七、晤对

喝茶焚香,清淡新赏者为上。喜开玩笑好玩者次之。猜拳饮酒者为下。

对应现代要求:美女要有高雅的爱好,含蓄比狂放好似更有味道,当然这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有的人就是觉得夜夜笙歌泡吧狂欢才是够酷的生活,不过酷和高雅有时候很难和谐统一。

八、神态情趣

美人要有态、有神、有趣、有情、有心。

对应现代要求:美女的气质是从内到外的,外面看这个美女的体态,弯腰驼背肥肉横生肯定不是好体态,内里看美女的心灵,让人愿意靠近,冷漠疏离或者麻木不仁肯定不是好心灵。

九、钟情

她们喜悦的时候畅导之,生气时舒解之,愁怨时宽慰之,疾病时怜惜之。

对应现代要求:美女是有同理心的,在和人相处时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做到善解人意。

十、招隐

美女应该像谢安之屐、嵇康之琴、陶潜之菊。有令男人能有她相伴而安定下来的魅力。

对应现代要求:有一句玩笑话说,对一个女人最大的尊重就是向她求婚。婚姻对于男士来说要下的决心貌似更大。让一个男人心甘情愿的相守一个女人,这得考验一个女人综合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等。

十一、达观

美人对性的观念应该看得开,好色可以保身,可以乐天,可以忘忧,可以尽年。

对应现代要求:这肯定不是所谓的“性自由”,而是让一个美女可以好好的享受性,而不是把性当做一个条件,当然,性冷淡者就不太符合美女的标准。

十二、及时行乐

美人在每一个阶段都好看。至到半老,色渐淡,但情意更深远,约略梳妆,偏多雅韵。

对应现代要求:享受每一个年龄段的美好,不必太苛求脸上有没有皱纹和斑点。

武陟求姻缘的庙是指武陟祠,它是一座古老的祠堂,专门为求取姻缘而建立的。武陟祠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的皇帝曾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立武陟祠,以便求取姻缘。

武陟祠的建立有一定的规矩,首先要在祠堂的正中央放置一尊武陟神像,然后在祠堂的四周放置一些祭品,以表达对武陟神的敬畏之心。接下来,祭司会在祠堂里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武陟神的保佑,最后,祭司会为求取姻缘的人祈祷,以祈求武陟神的加持。

武陟祠的建立,不仅可以求取姻缘,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婚姻问题,比如婚姻破裂、婚姻冷淡等。祭司会在祠堂里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武陟神的加持,并为求取姻缘的人祈祷,以祈求武陟神的加持,以帮助他们解决婚姻问题。

因为徐妙锦自己也是身世煊赫,可是又性甘淡泊,不慕荣华富贵,看透了宫中的尔虞我诈,坚决不愿意自己也卷进后宫中的纷纷扰扰中去,而只愿意一生清净地活着,所以出家做了尼姑。

徐妙锦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三女儿。徐达是朱元璋儿时的发小,曾一起南征北战,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自然也没有忘记这个发小。于是待徐达千般万好。其中徐达的长女徐妙云嫁给了燕王朱棣,朱棣做了皇帝后,徐妙云便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也就是历史上的仁孝皇后。

仁孝皇后在永乐五年去世。之后朱棣便看上了徐达的三女儿徐妙锦。

徐妙锦不仅生得貌美如花,还满腹诗书,比她的姐姐姐仁孝皇后更为出色,朱棣能选中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对于朱棣的追求,徐妙锦居然拒绝了。

朱棣选中她,一是因为她貌美如花知书达礼,二是因为她是徐达的女儿,且也是仁孝皇后的亲妹妹。她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姐姐是朱棣的皇后,朱棣就算生气也不会处置她的,并且徐妙锦也有着自知之明,拒绝了皇帝之后,便出家去当了尼姑,彻底让朱棣死了心。若是嫁了他人肯定会遭皇帝的嫉妒之心。

徐妙锦淡泊名利,看透了宫中的尔虞我诈,宁愿常伴青灯古佛也不进宫做皇后,她算得上是历史上第一个敢拒绝皇帝的女子。

  说法比较多

  以下两种比较受推崇

  妙锦应该为后人杜撰。史书中根本无此人,她的故事只见于民间传说。

  而且明代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卷》里记载

  “魏国公徐达三女,一为文皇后,一为代王妃,一为安王妃”

  魏国公徐达的女儿都是朱棣的弟媳,朱棣再叛逆也不会立一个自己的弟媳做皇后。

  徐皇后去世是在徐达死后二十多年之后,就算她是出生于徐达死的那年也已经二十多岁了,在古代女人20岁已属嫁不出去的老处女之列。徐达三女都是十四五岁时由父母做主出嫁的!明代也不是女人可以自主婚嫁的年代,就算她真的存在也一定早就嫁人了。

  民间传说大概是要塑造一个拒绝一位皇帝的求婚的奇女子形象。“甘心忍受一辈子的孤寂远离红尘俗世——皇帝没得到的美女,别人当然也无福消受。要是换一个人,这个决定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定的,这个代价可不是那么容易付出的。”

  出家了

  明朝永乐帝朱棣为了篡位,打着“靖难之役”的幌子,逼杀了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紧接着,为了起草登极诏书,他在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孺那儿碰了个硬钉子;没过多久,为了策立新皇后,他又在当朝美女徐妙锦这儿碰了个软钉子。

  徐妙锦是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第三个女儿,才貌极其出色,甚至超过了她姐姐仁孝皇后。正因为她锦心玉貌,所以仁孝皇后于永乐五年去世后,朱棣便对新皇后不作第二人选,一心要把徐妙锦迎进宫去,从此母仪天下。可能是徐妙锦从心底里瞧不起这位奸诈强横、冷血暴虐的永乐皇帝,所以她递上一封情词哀恳的书信,婉言谢绝了朱棣的“美意”。

  徐妙锦深知暴君如狂龙恶虎,绝对不能使他受到过度刺激,暴君一旦被激怒,便会六亲不认,大开杀戒,因此她巧妙设辞,反复强调自己从小生长于豪门大户,性甘淡泊,不慕荣华,而且一心向佛,宁愿远离红尘俗世,长伴古佛青灯,以此了却余生。

  在封建社会,弱女子要拒绝一位皇帝的求婚难于上青天,几百年后,我们不能不对她表示由衷的敬佩!

  永乐帝朱棣虽强横无比,但被拒之后即决定不再策立新皇后,这多少有点儿令人意外。

       徐妙锦这个人在明朝历史上还是比较传奇的,她没有什么倾国倾城的容颜,但是却深深的把朱棣迷住了。根据历史记载,徐妙锦算是仁孝文皇后徐氏的妹妹,因此按照辈分,他还要给朱棣叫姐夫。但徐氏去世后,朱棣希望徐妙锦做皇后,即使被拒绝了,在长达十七年都将皇后一位空置。那么,徐妙锦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做皇后呢?

       当时,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都封了王,等到他去世后,这些人肯定就开始动荡了,尤其是继位的皇帝还是藩王的侄子朱允炆,朱允炆也很清楚其中的利益,自然要开始打击这些藩王势力,其中朱棣是最打的势力,自然不敢动,而那些势力较弱的自然逃不过针对的命运。其中很残暴的朱桂也难逃一劫。这一切,徐妙锦都看在眼里,官场的黑暗,她“爇香告天,矢不适人”,拒绝了所有人的求婚,但也只是一小部分理由,还有就是她本来就不想嫁人。

       后来,朱棣登基,徐氏又去世了。朱棣的一个贤内助就没有了,内心悲痛万分。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就选择了和徐氏很像的徐妙锦作为替代品,而早已过了青春的年纪,徐妙锦更加不想结婚,于是最后面对游说的人说:“我之所以不嫁,就是因为我相貌丑陋,而且有麻痕。”让别人好去复命。为了更加远离这些琐事,她决定削发徐为尼,还写《告永乐帝书》给朱棣,朱棣才决定放下这一切。

       但徐妙锦之所以敢这样违抗圣明,还是来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和姐姐的关系。

       徐妙锦生性淡泊名利,年纪轻轻早已看破红尘,再加上宫中的尔你我诈早已让她厌倦了,所以她更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而且她直到徐氏在朱棣的心里地位很重,作为妹妹,朱棣自然会念在姐姐的面子上,不会把她怎么样的。

朱元璋看到他的老丈人的孙女很漂亮,所以他让马皇后向他的养母求婚,并把老丈人的孙女嫁给了自己。面对朱元璋的要求,小婆婆无法拒绝。毕竟,女儿嫁给了皇帝,这也是一个好的目的地,所以她同意朱元璋。

很多人喜欢把朱元璋和洪秀全相提并论。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看,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朱元璋成功建立明朝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就未能从卑微的出身领导农民起义。最巧的是,他们的首都在南京。他们娶了许多皇后。朱元璋25岁时是个单身汉。

他没想到会成为皇帝,娶40多个妃子,包括马皇后和她的妹妹郭慧飞。朱元璋的后宫里有两位后妃,一位叫郭宁妃,另一位叫郭惠妃。这两位姓郭的妃子有“背景”。郭宁公主是国盈和郭星兄弟的妹妹。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周豪打了一场激烈的仗,损失了许多士兵,他不得不去乡下招募士兵。国盈的兄弟投奔朱元璋。

国盈的父亲视朱元璋为皇帝,并将13岁的女儿许配给朱元璋做妾。这是后来的郭宁公主。郭惠妃公主呢?他的父亲是郭子兴,马皇后的养父,朱元璋的老上司。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重视农业和桑树,开创了“洪武统治”。他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

他和嫂子结婚的事实在古代也很正常。有些学者认为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就把英雄们分开了,三年后他才想起让他的老丈人郭子兴为楚阳王,而郭会飞恰好在洪武三年进宫。也许郭会飞进宫之前和郭子兴之后?如果是这样的话,郭慧飞进入皇宫就好像成了一笔交易。

据《李朝实录》中记载,大明王朝永乐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421年,这一年四月的某一天,在北京的紫禁城中进行着对宫女极为残忍的虐杀——凌迟之刑,而永乐皇帝明成祖每天则兴致勃勃地看观看每一个宫女被虐杀的过程,一个暴虐残忍的君主形象也随之而生。然而,《李朝实录》毕竟是朝鲜国的史料,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这场虐杀近三千名宫女的虐杀惨案究竟是因为什么?明成祖朱棣在这场惨案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一、权贤妃的意外死亡

整件鱼吕之乱的起因,源于明成祖朱棣的一个宠妃——权贤妃的意外死亡。权贤妃是明成祖朱棣极为宠爱的一名妃子,是在永乐六年,也就是公元1408年,在朝鲜甄选的朝鲜女子,擅长吹箫,并且美貌非凡,是由当时的朝鲜王朝献给大明的,也就是进贡的诸多女子中的一个,让明成祖极为宠爱。

同年二月就将她封为贤妃,连他的兄长权永均都被明成祖朱棣封为了光禄寺卿,主管宫中的饮食,而明成祖朱棣甚至在御驾亲征北征蒙古的时候都要带着权贤妃,这已经不是普通妃子的待遇了,甚至可以说明成祖朱棣当时已经一刻也离不开这个权贤妃了。权贤妃也正是在随着明成祖御驾亲征凯旋而归的时候客死他乡的,死于明成祖朱棣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大军回师的过程中,于河北临城县病逝。

《李朝实录》中载,朱棣极为伤心,封赏了权贤妃的兄长权永均并送权永均回国的时候,朱棣“含泪伤叹,至不能言。”也就是说当时的朱棣因为权贤妃的死悲伤到眼含热泪说不出来话的地步。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这么宠爱这个权贤妃?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会对这个只是由朝鲜进贡而来的女人如此动情呢?据当时民间猜测,说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这么宠爱权贤妃,是因为权贤妃长得非常像明成祖朱棣曾经十分爱慕的一个女人。朱棣的儿子朱高煦都曾经说过:“权娘娘七分神似徐妙锦”,也就是说,明成祖朱棣之所以如此喜欢权贤妃,是因为在权贤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爱慕已久的一个女人的影子,而权贤妃也只不过是这个女人——徐妙锦的替代品而已。

徐妙锦据说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的女儿,魏国公徐达一共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就是明成祖朱棣的老婆,也就是永乐王朝的皇后徐皇后,而当时徐达的三女儿就是前文提到的徐妙锦,也就是朱棣的小姨子。徐妙锦不仅美貌非凡而且精通诗词歌赋,尤其是弹了一手好琴令人称道,而朱棣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对,偏偏爱上了自己的这个小姨子,但是碍着老婆徐皇后的面子上,朱棣还不敢将这份爱慕之心表露出来。

永乐五年,也就是公元1407年,徐皇后去世,朱棣可算舒了一口气,当即下旨召徐妙锦进宫,并当面向徐妙锦求婚,结果当然是被徐妙锦婉言拒绝了。永乐帝求婚无果,自然是将自己的爱慕之心灌注在了权贤妃身上,并让权贤妃管理宫中事务。管理宫中事务这件事原本应当是皇后的职责,但是徐皇后死后朱棣一直没有立皇后,就将这份权利交给了权贤妃,可见其宠爱之盛,但也因此为权贤妃招来了宫中其他一些妃子的嫉恨。

二、被烙铁折磨致死的吕美人

在嫉恨权贤妃的这些妃子中,有一个同样来自于朝鲜国的姓吕的嫔妃,这里叫他“吕美人”。她曾经对权贤妃说:那个生了儿孙的徐皇后都死了,你能管后宫管几个月啊?吕美人所说的这番话不仅极为蛮横而且暗藏杀机,而权贤妃生性平和,觉得自己初来乍到,根基尚浅,还是应该打理好和后宫嫔妃之间的关系,虽然自己有皇帝宠幸,但是皇帝也不能随时随地护自己周全,所以就并没有回应吕美人嚣张的言辞。

而这之后不久,权贤妃就随着永乐皇帝朱棣御驾亲征蒙古,但是在班师回朝的时候突然死亡。权贤妃的死既突然又蹊跷,死因也不甚清楚,但是当时刚刚北征蒙古归来的朱棣虽然悲伤,但也没办法仔细追究。

三年之后,权贤妃曾经的婢女和吕美人的婢女发生了争吵,权贤妃的婢女对吕美人的婢女说道:别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家的主子就是被你们家的主子毒死的。这话一出口便不小心落入了永乐帝的耳朵,永乐皇帝根据婢女的口供当即决定提审吕美人,一番严刑拷打之后,吕美人终于招供,说自己的宫中有两个朝鲜太监和两个中国太监,关系特别好,自己则是指使他们出宫去一个银匠家里借了点砒霜回来,吕美人当初也是随着朱棣亲征蒙古,在经过房山良乡镇的时候将磨成粉末的砒霜混进了胡桃茶中给权贤妃服下,导致权贤妃中毒身亡。

永乐帝朱棣得知审讯结果后勃然大怒,下令将吕美人宫中参与此事的宫女、太监和那个银匠也全部抓来处死,而吕美人被烙铁折磨了一个月才折磨死,此案原本应该就此了结,可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三、鱼吕之乱导致的大规模虐杀

几年之后,永乐帝朱棣无意之中发现另一个嫔妃贾吕氏与一个姓鱼的宫女和一个年轻的小太监关系过分亲密,但是当时的永乐帝并没有多想,只是当时点明了而已,但是这两人却上吊自杀了。朱棣就觉得这其中肯定有什么隐情,于是就把贾吕氏宫中的宫女抓来拷问,拷问后得知,当初毒害权贤妃的人并不是吕美人,而是这个贾吕氏,贾吕氏下毒害死了权贤妃后又嫁祸给了吕美人。

不仅如此,这个姓鱼的宫女和贾吕氏还曾经合谋想下毒毒死朱棣,这次与太监交往过密被朱棣点明,二人以为自己的预谋被朱棣识破,于是双双畏罪自杀。朱棣得知后大发雷霆,将贾吕氏宫中的宫女和太监统统处以凌迟之刑,期间朱棣还去凌迟现场观看,“皆亲临剐之”,其中还有一个受刑的宫女当面怒骂朱棣说:“家衰阳,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意思就是说皇帝自己没有男人的本事,才导致嫔妃和太监私通,我们有什么罪?这话无异于火上浇油,坚定了朱棣残忍的杀心。据《李朝实录》记载,一共有两千八百多名宫女被虐杀,史称“吕鱼之变”,也就是“鱼吕之乱”。

四、《李朝实录》所载纯属子虚乌有

故事说到这里,应该有不少读者可以看出来,所谓“鱼吕之乱”绝对是朝鲜史料《李朝实录》毫无根据的杜撰。

首先,贾吕氏宫中哪里来的那足足有两千八百多人的宫女?两千八百余人伺候一个嫔妃无异于天方夜谭,而且如果都进行凌迟之刑那毫无疑问是个大工程,当年明朝大太监刘瑾受到的就是凌迟之刑,又叫“寸鳞之死”,整个用刑过程长达三天,一共割了四千刀左右,如果是凌迟两千八百多个宫女,那又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凌迟可是个技术活,朝廷一般会有专门执行这种刑罚的老师傅,一下子凌迟这么多宫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

其二,永乐十九年的四月初八,有一场极为重要的事件,就是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被天雷集中焚毁,也就是说,在宫女被虐杀的过程中是有这起“天怒”事件的,当时中国的史料和波斯商人的记载此时确有其事但是却没有任何对于这场虐杀案的记载,并且在那个极度迷信的时代,天雷焚烧宫殿无疑会被视作天帝震怒的征兆,朱棣又怎么会进行这种虐杀的事情,况且雷击三大殿之后,朱棣还发出了罪己诏,基本可以否定当时他曾经虐杀宫女。

其三,《李朝实录》中说,这段历史是一个在“鱼吕之乱”中幸免于难的、名叫金黑的奶妈回到朝鲜后描述的,然而据我国史料记载,这个叫金黑的人并不是奶妈,而且回国的时候是在明英宗时期,也绝对不可能是“鱼吕之乱”的目击者。

其四,《李朝实录》中说贾吕氏是商贾家的女儿,然而按照大明的律法,商贾家的女儿是不可能进后宫的,也根本不可能被封为嫔妃。所以《李朝实录》所载的贾吕氏纯属虚构。

其五,按照《李朝实录》的说法,此时发生在永乐十九年,也就是说还有三年朱棣就驾崩了,而在这三年里朱棣连续征讨了三次蒙古,平均一年一次,算上来回路程,哪里来的功夫去看这么多宫女被虐杀?

其六,《李朝实录》记载的那个宫女说的那句“家衰阳,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明显是在刻意中伤朱棣,朱棣没有男人的本事,难道太监就有吗?

最后,《李朝实录》完全是这起事件的孤证,除了这部史料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史料对此有半点记载,此事完全是一面之词。

由此可见,《李朝实录》所记载的“鱼吕之乱”明显是对中国历史和大明永乐帝朱棣的恶意中伤,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恶意杜撰,我们要在读史的过程中擦亮眼睛,仔细思考,不能被这些不可靠的史料蒙蔽思维和双眼。

此系传说,不可信,请看董小宛的词条。

金陵八艳,色冠一方,她们的命运与帝王将相紧连在一起。许多历史事丅件的背后,帝王将相的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诡异出格的行为都可从她们的命运中找到答丅案。英雄爱美女,金陵八艳之艳,可谓艳之极至!

一、风骨嶒峻柳如是

(1618~1664)。女,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盛泽镇人,幼年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年稍长,流落青楼。在松江,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劝钱殉节,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一。钱面有难色,如是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钱谦益降清后,遭猜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缳自尽。

柳如是是活丅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丅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丅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这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06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