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第1张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52,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读后感(一):我明白你会来 所以我等

给孩子买图书时顺道买了 最好的告别与这本 近几月来周围不断有老人逝去 好几个同学的亲人去逝去 一直压抑着 怀着对死亡的畏惧 所以迫不及待的翻阅着最好的告别 想从中得到启示 得以释然 然而读完 少许失望 闲来读另外一本 每天哄娃睡着后断断续续读了一段 倒是有趣 心想着这吊脚楼 倒是跟听闻的凤凰很像 他写的边城是凤凰 这应该也是凤凰周围吧 原谅我的无知 白天看耐思推荐中学孩子读书 有 边城 心中少许懊恼 咋没把 边城 买回来 也罢 下回吧 先看着吧 书名挺好的 不过没听说过 是否是新书 又一次的无知 翻去看出版日期没找到 倒是看到了目录 头篇便是 边城 内心顿时有些欣喜 除去不用下次另买本书的喜悦 倒是更多为了那一点矫情的想法 这可能就是应了书名 不是特意为它而来 却不经意邂逅了最好的风景 邂逅的词不够准确 应该是注定在等着我 而我注定还是来了 愉悦的继续阅读 不曾想读着读着确读出了眼泪 翠翠的祖父在雷雨交加的晚上逝去了 我泪流不止 不知是为翠翠哭还是为自己哭 都有吧 这一段时间的畏惧 伤心都源于外公的去逝吧 我强迫自己远离这种哀伤的情绪 却还是不免中枪了 哭就哭吧 哭过之后倒释然了些 哦 码了这么多字 多久没有这样了 朋友圈只喜欢发简洁明了的话 越精简越好 谢谢作者的文字 读过有所慰籍 不管书评影评 还是讨厌看那种毒舌评论 不是自己喜欢的绕道而行 不必要显得看得多透彻 如鹿茸的关于大鱼海棠的影评还是中肯 虽说我陪孩子去看后也有些失望 只是为了去听医生的歌 但故事还是会有感动我们的地方 也许我阅历不够 看事情不够透彻明了 但我依然愿意留着珍贵的感动 于我自己是珍贵就够了 哦 凌晨了 早安 秋孩子 眠去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读后感(二):灵魂是翠翠的散文集

这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文集。开本是人所熟知的边城。这是我第三遍通读边城,而这之前,今年八月份意外的湘西之行,让我有幸看到了湘西人民演绎的大型森林舞台剧。边城一直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个短篇,这本书里,先生用多个短篇,多种故事,笔触细腻地描绘了湘西的风情,尤其是爱情,山里人老实巴交的朴素,对着山歌,浓烈情深。不同的故事里有不同的情感,其中也不乏传奇色彩的小说。但这些故事读来很舒服,有画面感,也有代入感,好似那些发酵在湘西岁月里的老故事,由一个老人,醅一壶酒,悠悠地满在你的杯里。

关于翠翠。我至今能想起舞台剧里那段悲怆的旁白: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翠翠,你还在等吗?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故事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仿佛就像先生自己说的那句话一样,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可是,翠翠从来就不明白傩送会不会回来,她却还在等。翠翠的是一个有着琼瑶式哀愁的女子,可惜她的情绪是深沉的内敛,是开在山野间一朵清雅的小野花,若是好,便迎风欢喜,若是不好,便也只是静静着,不再欢喜。

比如萧萧。看到萧萧前半段的故事,我想到的是《苔丝》,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不谙世事,懵懂美好,然而,都遇到了坏人。苔丝的结局感觉自己不大记得清了,但我知道是个悲剧,当时的气愤不亚于看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然而看萧萧的时候觉得自己感觉到的是一种平静,就像那些不幸的事情最后都会云淡风轻一般,我们生命中遇到的不好的人与事,都使我们成为了现在这样安静的样子。会有一种悲伤,是宫崎骏式的悲伤,缠绕在一起没法躲开,除了面对。就像最后日子趟过去,萧萧也不再提以前的事,抱着自己新生的孩子,在屋前榆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有些故事,就算不好,在沈老的笔下,结局都不会太坏。比如《丈夫》

穷人也有尊严,卖*的人也有尊严。

在有些地方,乡下的丈夫会把妻子送到城里,实际上是做妓。故事讲得是一个叫老七的女人和她丈夫的故事。丈夫来看妻子,逐渐感受到了妻子的不同,而在爱的人面前,彼此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即使穷,即使卖*,在爱的人勉强,都没法没有尊严。

你有没有看过欧亨利写的《麦琪的礼物》他们彼此相爱,即使贫穷,即使牺牲。再坏的故事,只要有对方的体贴和认同,一切都不会太糟。很多时候因为太弱没法改变,没有能力改变,那么请给对方一些尊严。

就像《熔炉》结尾说的,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读后感(三):震撼的美

沈从文的文字真的太美了!写实派,很优美,都是平时想表达但是表达不出来的,太美了,沈从文的语言!太美了那些哀怨或悲壮的语言,翠翠与两兄弟之间的悲哀,贵生的悲哀,月下小景殉情的悲哀,这么壮丽凄美的爱情就是普普通通的中国湘西的爱情,不是什么倾城之恋,不是什么大上海民国才子佳人呻呻吟吟的病病歪歪的爱情,只是最质朴最动人的平凡爱情。当时的爱情可以明月清风,唱着缠绵的情歌就能定情也可以义无反顾的殉情。那样动人那样真挚,甚至爱情都是一视同仁的,妓女也有爱情,船员也有爱情,这片乡土的每寸大地都是滋养这样唯美爱情的。可是沈老比仅仅写爱情,爱情是动人的音符,当然也有特色文化,有山川地理,有人文习俗,有社会背景,每篇唯美的散文后面也传达了沈从文对中国大地的讴歌,对它的爱对它的指责,爱的这样深沉又这样痛苦,爱它的风光无限孕育出丰神俊秀的多才多情的人们,痛它的满目苍夷它的弊病。这样爱与恨和对爱情对人性的赞美还有人们的抗争默默的坚持的抗争都融合在沈从文的笔下,从细腻优美如诗歌的笔下流出透过印刷的纸张印刷的字体让读者感受到。看似温柔的笔触在读者的心里划下润泽的痕迹。不同于其他那时代作家的猛烈抨击一针见血,沈从文的几乎是婉转的哀哀的道来但是笔力不弱一样可以深入人心,让人思考,无论是翠翠是萧萧是三三是贵生是山鬼是丈夫是柏子是月下小景,每一个故事他都一样的融入了自己的心血,他的笔为每一类人书写为每一类人平等的描绘、申诉,他的笔下的文字为了每一个中国湘西大地上的生灵而运作。沈老真的是大家!永远是文坛上的大师!就像他文中极力赞美的湘西的对歌、山歌一样,他的文字也是歌声,平凡但是充满智慧,都饱含了劳动民族千百年来凝结的智慧,又结合语言艺术,清雅隽美。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读后感(四):俱为女子,而我心已消瘦

俱为女子,而我心已消瘦

——再读《边城》,谨以此文献给《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文:豆瓣Seela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就不喜欢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子。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分,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

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

时隔两年,因缘际会下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走到了自己命运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一同去采最喜欢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长大,走过豆蔻年华,面临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蜕变。而当我怀着这样的心境再次去读这个早已熟悉的故事、读到最后的那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心底的那份惨然和惋惜尚在,却多了几许释然,并不再过多地执着于因那些巧合误会所导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收场。若说两年前这个故事让我感到的是温暖中透出凄寒,那么两年后我不仅感受到全篇无处不在的寂寞孤独,也更执著于其中几许温暖的色调,依旧昏黄,却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而两年后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为女子,翠翠却真是特别的。她不应仅仅只是爷爷疼爱的对象、男子梦中的理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难消逝的情结。再读时,我不再指责她的懦弱隐忍,而是喜欢她的活泼率真,也爱她的含蓄。因为这才是每个这样年纪的女孩子心中最纯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

再品与翠翠有关的章节,我看到了两条线索推动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最明显的一条自然是三年的端午节,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第一年的端午节由翠翠的回忆带入,与茶峒山城一样,他与傩送的初遇仿佛也是静止于时光中的美好。黄永玉曾以此为题材作过木版画,画中的翠翠只一低首,回眸间却有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的画面即使只是最简单的白色,也足以在人的心上幻化出万紫千红。即使后来有漫天花雨,在翠翠的印象里也没有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甜而美。第二年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在顺顺吊脚楼上避雨,那个场景在**中拍得十分温馨祥和。天保一家送的大白鸭和尖角粽子,船总与爷爷间关于翠翠婚事若有若无的谈论,不仅再次体现了地方人情之美,也为下文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契机。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纷踵而来,然后走向最后的终局。这三年的端午节对于翠翠的意义不言而遇,也是她感情最明显的体现地。

不过不同于两年前一直认为的爱情,再读时我却对那两个男子的感情产生了小小的质疑。也许是着墨不多的缘故,天保和傩送的感情仅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纯真美丽,是区别于其他女子的特别,也正是这份特别吸引了他们。可从始至终我都觉得他们只是把翠翠当成一件最美好的东西那样小心翼翼地去追求,可以兄弟相争,可以唱一夜的山歌,可心底其实想要的在这一块纯澈的水晶之外,还是一个节俭持家的女子。但愿这只是我对男子的偏狭。

可是翠翠,在这时却真的初尝到爱情的甜蜜,焕发出少女的光彩。她会在骂人后听到对方名号时“心里又吃惊又害羞”,沉默一个晚上,也会在爷爷提到嫁给天保时又羞又气地掐断话头。而在面对爷爷正式讲起求婚时的心念更是瞬间即是百转千回,她的心会轻轻地跳动,会即使不知所措也装作从容地等待爷爷的决定。而当心上的事落空时,此刻的心理描写犹为精彩:“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她的惊愕和极度失望,以及妄图掩饰的心理过程,在看似随意的动作中暴露无遗。其后面对爷爷的泪水,她的心中又烦又乱,想哭又觉得没有理由哭。就是在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过去一直都不理解的事,翠翠并非不愿去大胆争取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对爷爷的顾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回应的方式来回应。看似不合情理,却恰恰是人之常情。

而这种人之常情,却恰恰是当年的自己所不懂的。所以很多路必须亲自走过,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读再读,才能体会个中情味。当读到另一条暗线时,才蓦地惊觉,翠翠走过的路,难道不就是自己曾感知过的一切。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将翠翠与“新娘”二字联系在一起,有年少无知时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窦初开后追看花轿的好奇。她会欢喜会红脸,会爱听取茶峒歌声的缠绵,也会为一片云一颗星而孤独凝眸。看到这里,现在的我会抬头微笑,无论上天赋予了女子多少种不同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绪纵横旖旎情思当皆如是。所以当全篇最后一次在爷爷的葬礼上出现“新嫁娘”这三个字时,才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哀凉。梦起之处,梦终之时,翠翠就这样以痴痴站立的方式无声地回应了自己年少梦想的如此终结。面对至亲的离去,至爱的离开,此刻的翠翠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若说前面的娇羞含蓄引人怜惜,那么这时她的默然更贴近我的灵魂。

是谁说过,不哭过长夜,不能语人生。我想没有经历过青春的甜酸凉薄,大概也不能懂《边城》。就好像当年老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边城的民风淳朴,边城的珍贵难寻,当时的自己却只是不以为然。作者的语言的确很美,平淡如水却自有芬芳,景物描写引人入胜,但是否就真的是独一无二?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怀疑。面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灰土,面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自己,越发怀念起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桃杏花里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黄昏带着薄薄的凄凉。那样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只能存在于过往,存在于梦中,存在于记忆,一去就永不再得。所以怎能忘记那山,那人,那只黄狗,那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洁净和自由,她的故乡是我穷尽一生也到达不了的远方。面对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同样面对找不回的过往,作者选择用笔将其记录下来。而对于那些猜测的目光,他曾说过:很多人看我的书近似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那背后蕴藏的悲痛也忽视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个买椟还珠的人,对于《边城》这样一个故事我只愿单纯地随心而读,不愿加之以所谓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读到了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却还是想许给自己一个希望。只是语序的不同,但又未尝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个在月下唱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也许明天回来!”。

每个人心里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应如是。然后,我们都将余下的岁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闭锁又如何,毕竟似水的流年还在记忆里,曾经的梦想还在心里,闭上双眼往昔的温暖还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还在,来过就未曾离开,那么即使心已渐渐消瘦,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释怀的。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读后感(五):这是你最美的情话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先生应该是最会讲情话的人,不仅仅指他一条条撩人心扉的语录,还有他笔下的一个个故事。相比于遥远的湘西爱情故事,现代在都市里时时刻刻演绎的好像一出出苍白的悲喜剧。那时不论故事是否干净或者肮脏,知识文笔是干净的。对于本书里的几篇短篇小说,我写了一句句的短评。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读后感(六):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最初买这本书,本是希望能增加一下文学素养,奈何自己真的不是这块料。每一篇看完之后都没懂什么意思,都要去百度中心思想,然后发现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无非是赞美下湘西的质朴,歌颂下爱情…

也许是时代以及风俗的不同吧,几篇故事并没有能戳到我的点,比如最后一个月下什么的,男女主殉情,可我想的却是,啊居然就这么死了我感动过祝英台梁山伯和罗密欧朱丽叶的伟大爱情,但是却并没被沈先生文中的男女主他们感动……比如边城,我搞不懂老大怎么好端端就死了,也心塞于那个半开放式的结局……

索性,几个故事基本都记住了,最大的收获。

顾漫的小说

何以笙箫默

一段年少时的爱恋,牵出一生的纠缠。大学时代的赵默笙阳光灿烂,对法学系大才子何以琛一见倾心,开朗直率的她拔足倒追,终于使才气出众的他为她停留驻足。然而,不善表达的他终于使她在一次伤心之下远走他乡。七年后,赵默笙回国,在超市在拥挤的人潮中,第一眼就看到他,他俊挺依旧,出众依然……

本书从七年后超市的相遇开始,把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娓娓诉来。

男主角何以琛深情而执着,平静的外表下汹涌着刻骨的相思,冷淡的语言中暗藏着最深的温柔。如果世界上曾经有她出现过,其他任何人对他来说,都成了将就,而他,不愿意将就…… 就如他自己所言:“如果这份等待有尽头,7年和7分钟又有什么区别呢”

微微一笑很倾城

《微微一笑很倾城》感动千万读者的《何以笙箫默》作者顾漫最新作品。如果你“惨”遭抛弃后,忽然有个很强很拽很不可一世的男人向你求婚,你怎么反应?

男人对女人一见钟情的是什么?容貌?气质?身家?NO,校园王子+游戏高高手肖奈同学一见微微,钟情的并非她逼人的艳色,而是她那飞舞在键盘上的纤纤玉手和她镇定自若的气势!!!囧掉了吧?同是网游高手的贝微微,彼时彼刻正在电脑前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帮战,打了一场完美的以弱胜强的辉煌战役,完全没意识到爱神小天使近在己侧……随后,篮球游泳全能优等生与游戏公司总策划人等身的肖奈大神开始了网上网下全方位地捕猎美人心……于是,一场爱情,就在一朵花开的时间里,悄然萌生了。

我见过几个明星,赵薇,陈坤,刘翔,李嘉欣,何洁,黄安……

赵薇和陈坤那时候正火,我们那里的一个大商场促销,当时有很多保安和助理,众人簇拥着,众星捧月一般的出场了。我有幸近距离地看到了他们,说实话很失望!就是普通人,离开了镜头就是普通人。他们画着很厚的妆,尤其是赵薇真的是白面糊脸上了特别厚,眼睫毛特别长特别假,不过眼睛是真的大。

李嘉欣那次是我们吃饭,老板送得劵,我也觉得失望,可能我把他们想得太美好了吧。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嘛!不过真的很有气质,个子高挑,画着淡淡的妆显得五官很立体,穿着一条粉红的长礼服裙,身材很好,不弯腰不驼背的站得笔直。还面带微笑的和现场观众招手,感觉很有修养的样子。

黄安那次是去承德避暑山庄玩,正好赶上他拍戏,长得倒是很精神,皮肤紧致,有一点点黑(也可能是拍戏晒黑的)就是个子矮了点。

刘翔是去我们老家的 体育 馆比赛,我当时在看他训练的。个子很高,人很清瘦,满脸的痘印,不过远看还是很帅的。

明星给我的感觉就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也!”[捂脸][捂脸]离开了镜头就是一个很会穿着打扮地普通人,又或者可以说是一个穿着精美,打扮精致的普通人。当时年少轻狂还会想去看看明星,现在人到中年对他们毫无感觉,甚至希望减少 娱乐 明星的曝光量。

3年前见过赵雅芝,就一个干瘪的老太太,穿着高跟鞋还好多人扶着,像不会走路似的,看着别扭,在西藏 旅游 见过韩红,骂骂咧咧的印象不好,10几年前沈阳卓展活动见过蒋勤勤,那时候年轻也还漂亮,还有袁泉是真的美的惊艳、气质超群,北京三里屯见过捷克隽逸,不过那时候还没名气,酒吧驻唱土妞一个[呲牙]以上都是偶遇碰上的,不喜欢追星

是当时零几年的时候,她正当红,连续十几年上春晚。唱的歌都是老百姓喜欢听的,在老百姓的心中的地位很高,觉得她这次过来演出,如女神般降落在我们十八线的小城市里,何其幸运,大家都挺激动的。

我那个城市的市民们知道她的演后,轰动一时,大家都想竭尽所能想拿到一张门票。演出是晚上,但当天我们街上的交通都堵塞了 。虽然没有入场门票,但好多人都想一睹她的风采。所以都想在表演场地附近碰一碰运气,没想到她隐藏得很好,表演的时候才出来。

托姐姐朋友的福,我们拿到了两张演唱会的票。这个公益演唱请了好几个明星。除了宋祖英外,还有高胜美等,大概是十几年前他们是正当红的时候。本来我们那时觉得明星们都是高高在上的,没想到他们都会在我们那个城市的表演。一想到能一睹明星风采,我和姐姐都激动极了。

在看了十几个节目时,我们都心不在焉。包括高胜美演唱《青青河边草》,也没有引起我们多大的心动,一心只盼望着看到宋祖英。我一度怀疑,是不是举办方在骗我们,盼了那么久还没有出场。

当主持报出她的名字时,大家热烈鼓掌欢呼,吹哨,我的手都拍疼了。在我们的千呼万唤中,她一身红色礼服打扮走出来,如一朵雍容华贵的红牡丹盛开在我们面前。我们全都安静不下来,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怕眨一下,她便不见了。大气不敢呼一下,怕把她吹走了。

她在台上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说两句感谢祝福的话,《辣妹子》的前凑便响起了,她便立刻不作声,调整状态,准备开唱,台下几千双眼晴紧紧的盯着她看。她显然见惯了大场面,丝毫不怯,状态轻松自然。

我记得没有伴舞,可能有吧,但我所有的焦点都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光芒万丈的站在台上,在那些不算好的音响的作用下,她的发挥还是很稳,清脆甜美高亢的声音传遍每个角落。

《辣妹子》唱罢,又是《爱我中华》的前凑,前些时间网络总讨论“五十六个 星座 ,五十六枝花",还是"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我很清楚记得她唱的是后者。 因为我和姐姐还在讨论,这歌词写得多好啊,五十六个民族都写上了。所以认为有的网友记忆错了。

男人伸出手去想跟她握手,但是宋祖英跟着歌声节奏,边舞动身体,很灵巧的把手放在背后。就是不跟他握,男人伸着手显得有些尴尬。也不敢在台上逗留过久,只能讪讪的下来了。我身后的大伯说 :该,一开始就应该这样对待他们。我也认为这样,我们的女神是不容侵犯的。

她唱完这两首歌之后,说声"谢谢大家",优美躹个躬,就如一朵红云飘下台了。大家都觉得有点惆怅,仿佛做了一场梦一样。晚会结束后,我还有点迷迷糊糊的。只恨自己当时没有什么录影设备,把这难忘的刻录下来。

这就是我第一次追星的过程,令我常常回味。虽然她现在因为家庭的原因,已经很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了。但我还是常常记得她,常常记得她在舞台上大方得体的举动。

我在长沙黄花机场见过张柏芝,那时还是她最火的时候,因为是冬天,她穿得很厚又带墨镜,只觉得好矮啊,她就站我旁边等行李,我就164,她至少比我矮一个头,所以并不打眼,但是我想脸应该是美的。

我还在从巴黎飞北京和航班上碰见过沙溢,实际上那趟航班很多明星,沙溢坐在我旁边,那时他还不怎么出名,推荐我们看炊事班故事,很健谈,和我们说了好久的鬼故事,还分享了和当时女朋友的相处故事,人很有意思。

近距离见过于毅,比电视上瘦,个头跟我老公差不多(我老公178),他穿的黑色紧身t恤,牛仔裤,低帮帆布鞋,可以看出身材真的非常好,倒三角形的。由于是从外面刚进活动现场,还没化妆,所以看到了素颜,脸上的斑点和痘坑胡茬都看得一清二楚[偷笑]。皮肤比电视上看着紧实,所以比在电视上看着年轻十岁不止,窄窄的一张小长脸,高挺的鼻梁,五官很立体,比电视上看着秀气,身上没喷香水(不知为何很多人都问我他喷的啥香水[笑哭],他说过他不用香水),清爽干净,人很活泼好动,精神头十足,轻盈得感觉一个高就能蹦房顶上去[偷笑]。说话很温柔,跟他演的什么赵吏呀赵舒城呀完全不一样。总结:他是真的帅,就是不上镜,性格类型属于老成中还带着孩子气的温柔暖男类型。说这么多是因为从中午到半夜看他录节目,把他屏幕下啥样看得一清二楚[大笑][大笑]

飞机上和下机见过冯巩,我老妈激动坏了,看他一个人等行李,凑跟前去小声喊冯巩,先前没搭理,我妈一直喊,后来就跟我妈说您好。

我见过朱媛媛和辛柏青,当时在北京的一个小服装店,朱媛媛和辛柏青也去看衣服,应该是那里的常客,朱媛媛本人比镜头里矮,但是比镜头里年轻,辛柏青很随和。前几天我在小区门口看见张国强了,尽管我坚信是他,但还是没敢相信,我们插肩而过,他本人很帅,很有型比镜头里年轻, 时尚 ……

我见过林志玲,说实话明星真人与电视上还是有差距的

那是2o15年吧,在成都的南2点5环,武阳大道二段边的港汇广场落成之初。

那天早上八点钟左右,就有三三两两的人群,陆陆续续的朝港汇广场的售楼部走。

我好奇地问熟识的人“你们干什么去呀?”“看明星,林志玲要来了!”

于是我也加入了看明星的队伍。看明星是要有耐心的,那天等了好久,售楼部门前的小广场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手举写有“志玲姐姐我们爱你,志玲姐姐我们欢迎你”的红色条幅站在广场中央。上身着白色衬衣,下穿黑色西裤,黑皮鞋的工作人员正忙出忙进的,布置现场。

小广场上的人群东张西望,有的等待的时间长了,不禁唉声叹气起来“唉…明星咋还没来呢?!”

“明星!——都是大腕!容易看到,那就不是大腕了!”人群里有人接着说。

有的人等待得不耐烦了,转过身朝回走,走到路上心里想“如果我一走,明星就来了呢!”急急忙忙的又跑回到广场上。

直到上午十点钟,人群里有人说“明星马上到!开车去接了。”“开的什么车去接的?”有人好奇地问。“是豪车!”有人回答。

又等待了一个小时左右,人群突然朝公路边涌去,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攒动,一辆劳斯莱斯轿车稳稳的停在了路边。

先从轿车里下来三个身体健壮,挎着大皮包的男人,保安立即把拥挤的人往两边推“让一让!让一让!向后退”一条红色的地毯延伸到了小广场的主席台上。

林志玲披着长发,穿一条无袖露臂的,薄荷色连衣裙,一双薄荷色细更时装鞋,双手放在背后,浅笑着,慢步走向主席台,然后转过身面向观众道了声“大家好”。分别给左边,前边和右边的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后,就走进了售楼部的玻璃门。

那次林志玲给我的形象是:小脸,圆眼,胳膊长,腿长,手指长,身子清瘦,皮肤不白。

那是我唯一的一次近距离看到的明星。

我的感觉是,明星的五官和身材跟电视里差不多,缺泛的是电视里的那种圆润晶莹,闪闪发亮的流光溢彩。

我见过 体育 明星“亚洲飞人”苏炳添。我是在一次公益活动见过他,见到他时着实吓了一跳,你是万万没想到他是那么的低调、质朴的和毫无偶像包袱,他有帅气挺拨的身姿,健壮的体格, 健康 的肤色,灿烂的笑容,不比那些 娱乐 圈所谓的明星差,而他的这种帅是一种 健康 的活力的帅。

身穿短衫短裤的他,一眼能看出肌肉很发达,肌肉线条真的太硬核了,尤其是块状的胸肌和腹肌,手臂,肩部的和腿部的腱子肉,看上去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结实、高大、有力量,跟电视上看到是一模一样的。

这次日本东京奥运会,百米半决赛中,他以9′83跑出了亚洲人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被一战封神,闭幕式他又是护旗手,而在4x100米接力赛第四(还有望递补铜牌),所以他最近这一个月可谓火得一塌糊涂。

我之前看到他并没很惊讶和崇拜,只是觉得他给人的感觉很阳光很 健康 而已。之前对他不感冒,可能因为我对这百米的速度没有概念,直到这一次看到他在东京奥运会的上的百米跑的直播,我才被震撼到,当时真的热血沸腾,100米跑到9秒多,那就意味着他一秒就能跑十米多,真的难以想象,我可能起跑就费掉了一秒。

自从这次奥运会之后,我看了他很多的报道,我开始有点崇拜他,他是我的新晋男神,觉得他很正能量,因为在2015年之前,在世界田径比赛上,都认为黄种人不能突破十秒大关,他在2015年就两次跑出9′99的好成绩。而他又设定了自己的目标为9′89,因为他是1989年出生,他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达到这个目标,他甚至把自己的手机密码都设为0989。 体育 训练是非常枯燥和艰苦的,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圆梦的那一刻!

983这个成绩,排在了人类纪录史上的第十二名,而且前面的都是黑人,他是个黄种人,而且他身高只有172,对比田径第一人博尔特的身高差距太大了,腿短就会缩短步幅,要提高速度那只能增加频率了,你可以想像得到吗?那可能是凌波微步……快如闪电……

我崇拜他不单单是因为他取得轰动的 体育 成绩,更是他对妻子的宠溺和专一。

他们初中就相爱,而且克服了多年的异地恋,婚前他就把工资交给妻子保管;

DR的三戒一生全部攒齐(三戒是指一枚求婚钻戒+一对结婚对戒)从校园到婚纱,从承诺到守护,一生只爱一个人;

由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和比赛外出,但他经常在社交媒体与妻子互动,且每次的外出向妻子报备也成为了习惯,你如果有看他的微博,就知道她有多爱他的妻子,撒了多少狗粮。

在电梯里碰见过黄磊,电梯里就我们两人,整个过程我面无表情,也不打算上前套近乎,最后沉默的出了电梯,还有一次碰见潘长江,那次有点没忍住笑场,因为我就16米但比他高不少!

简介本典出自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据赋中说:登徒子有次在楚王面前抵毁宋玉,说宋玉好色,并要楚王绝对要防他。楚王便责怪宋玉,宋玉对此不承认,并解释说:“我家东边有个邻居的女儿天生丽质,身材不肥不瘦丶不高不矮,面容不用涂脂抹粉而白里透红丶艳丽非凡(原句是:增之一分则太长丶减之一分则太短丶傅粉太白丶施朱太赤),可以说是天姿国色丶为天下第一美色。有次她嫣然一笑,将整个阳城下蔡的人全部迷倒了。这个女子爬在她家的墙上偷偷地看了我三年,向我求爱,可是我还没答应。登徒子则不然,有个女子生得七丑八怪,蓬头历齿,满身癞疮,令人见而生畏,可是他娶她为妻,并且还和她生了五个小孩,大王你看,谁是好色的人。”

“东邻窥宋”这个故事虽然是宋玉虚拟出来的以回驳登徒子说他好色的话,但这故事后世流传极广丶对历代文坛影响极大,影响最大的一方面就是历代文人,根据这篇赋里所描述的文字和内容按照各自的不同需求作为典故,在诗文中广泛引用。由于宋玉说他自己长得非常美丽,是个风流多才的美男子,连天下第一绝色的东邻美女还暗恋他并登墙偷看他三年,可是他还没看上她,这样后人在诗文中遂引“宋玉”丶“西邻宋玉”丶“宋艳”等用典形式来泛指女子所钟情的邻家情郎,但多用作美男子的代称;又由于宋玉东邻女子是天下第一美色,后诗文中遂引“宋玉东邻”、“东邻”、“东家”、“东邻女”、“东家之子”等用典形式用作多情及怀春之少女的比喻,也用来借指邻家的美女、处女,也用作状写美好的事物(特别用在艳丽无比的花朵上)如同东邻美女那样美不胜收的用词;又由于宋玉美貌多才,东家邻居的女儿倾心于他,并爬在自家的墙上偷偷地看了他三年,后诗文中遂引“东邻窥宋”、“窥玉”、“窥墙”、“窥邻”、“三年送目”等用典形式借指一女子对一个男子的倾心爱慕和追求,也用来比喻一个人对某一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也用来巧指或美喻伸出墙头的美丽花朵(因记中有“傅粉太白”句,故多用指白色之花如白莲花多用之),特别在形容多情而迷人的美女那一美丽迷人的眼睛多用这些典式以为状词;东墙是东邻美女暗恋宋玉丶偷偷地看宋玉三年之久的地方,后人据此遂引“东墙”、“宋墙东”、“宋家东”、“宋玉墙”、“宋墙”等用典形式来借指女子、佳人思恋寄情的地方,也指男子的寄情之所(即指有私情的地方),也为男女相恋、相会的地方的泛称,某些地方也为美貌多情的女子的借指;又东邻美女天生丽质,体态匀称既不要增高减矮,肤色光润也不须涂脂抹粉,所以宋玉在赋中描写她的这一天生美丽,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太白,施朱太赤”这几句话来概括之,故后人遂引“不假施朱”、“施朱太赤”、“不朱不粉”、“红素天生”等用典形式借作描写美女天生丽质的典实,即指美女自然美丽,不须用任何修饰打扮而美艳绝世、身材不高不矮、体态匀称、楚楚动人,也以“不假施朱”、“施粉太白”等用典借作咏写纯白之花白得非常美丽的典实,常见的如白梅、梨花等诗作中多见引用,也用作咏写花的自然艳丽的典实;又“太长太短”丶“不高不矮”、“不长不短”、“增之太长,减之太短”等用典形式均本赋中“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一语而来,诗文中引用表示美女的身材不高不矮高丶生得极为标准美好;又由于东邻女子不仅长得艳丽迷人,而且她的笑容之美亦堪称绝世,她嫣然一笑,能使整个阳城、下蔡的两个城市中的贵族子弟全部倾倒,后人遂引“嫣然”、“巧笑”、“嫣然一笑”、“倾城一笑”等用典形式来比喻美女艳丽迷人及其娇媚的笑容,但多用作描写美女娇媚的笑容的状词,引申之,也借指鲜花的盛开如同美女笑口常开、美丽迷人,因而也指事物的美不胜收;宋玉说登徒子和蓬头厉齿的丑妇结婚,是因为登徒子好色,后人据此遂引“登徒子”丶“登徒”其人为贪好女色而不论美丑的人的泛指,而以“登徒子好色”、“登徒好色”、“好色登徒”、“好色”、“登徒之癖”等用典形式泛指人贪爱女色。

出典《文选/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词,又性好色,愿王勿出入后宫’。①王以登徒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地;口多微词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想无有’。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②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③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⑤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⑥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熟察之,谁为好色者矣’。”⑦

注:

①登徒子:登徒,复姓。子,男子的通称。好色:此指贪爱女色。侍:侍奉。短:说他的缺点和坏话。体貌:长象,生象。闲丽:轻浮而又美丽。微词:婉转而巧妙的言语。此指说话很乖巧,说乖话。勿与:阻止,不准的意思。后宫:皇妻宫妃所住的宫室。

②子:你,指宋玉。说:解释。退:指辞退在朝做官。

③佳人:美貌的女子。丽者:指美丽的女子。臣里:我的故里。臣,宋玉在楚王面前自称之词。里,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一说二十五家为一里,一说五十户、一百户为一里。东家之子:东家邻居的女儿。子:女子。古时女子也称子,见《正字通》。

④增:指增高。长:指高。短:指矮。着粉:傅粉。粉,一般是白色的脂粉。施朱:涂红。朱,红色的化妆品。着粉施朱,指女子涂脂抹粉。翠羽:象青绿色鸟的羽毛一样美好。肌:皮肤。白雪:象雪一样洁白。束素:此形容女子之腰圆细美好,宛如用白绢紧束一样。素,白色的绢。齿如含贝:牙齿象贝壳一样洁白美好。贝,水中贝壳动物,其身洁白。《庄子·盗跖》:“身长八尺三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

⑤嫣然:美丽的笑容。惑:指迷倒。阳城、下蔡:楚国两个城市名,为贵族子弟所居。

⑥登墙:指爬在墙上。窥:偷看。未许:指未答应这个女子的求婚。

⑦蓬头挛耳:头发蓬乱,耳朵蜷曲。齞唇历齿:稀疏的牙齿露在嘴唇的外面。齞,音yan,齿露唇外的样子。历齿:牙齿稀疏。旁行踽偻:旁行,指横着走路。踽偻:偻,音lou,曲背。踽,音ju,走路难看、很慢的样子。疥:指疥疮。痔:应作“痣”,即皮肤上的黑痣一类,二字音同借用。悦之:喜爱她。熟察:仔细思考。

豪门婚变II:继子求婚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洛城,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一派繁华,彰显着城市的勃勃生机。

此刻,繁华的街道上,并不是上班的高峰期,却是一条长长的车龙横亘在路人的视线里,让人不觉奇怪,莫非拥堵的龙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故,三三两两的行人驻足,不觉间向着人群涌动的地方赶了过去。

花嫁喜铺的二楼,宛若是一片海洋之色的婚纱,包裹着的曼妙身形,正临窗而立。

淡蓝色的婚纱,像海洋,更像是蓝天,衬托着它的主人,袅袅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洁白而清冷。

四个发型师忙碌了一个半小时,造就的王妃一般的发型,价格不菲的银色头冠上,镶嵌着硕大的宝石,黑发如云,柔软而服贴,相得益彰的干净与明丽。

凝脂的肌肤,只需要淡淡的涂上一层脂粉,便已经赛雪压霜的晶莹。

两道如同是远黛似的眉毛,修剪的恰到好处,将那完美无缺的眉型展露的淋漓尽致。

一道笔挺而莹白的瑶鼻,依然无可挑剔,漂亮的女人,每一个角落都是令人惊艳的。

樱红的唇瓣,此时微微抿紧,不大不小,不厚不薄,如同……

不知道楼主想要怎么样的伤感故事?

有个短篇小说我觉得蛮感人的

谁若就是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Part1

叶萋萋刚满10岁,聪明美丽已经在江南传遍。从15岁开始,门槛已被络绎不绝的媒人踏烂。如果你看到某一天江南的很多才子遍及大街小巷,那肯定是叶萋萋出外的日子。叶萋萋就象江南那青青小湖早上带着露水的荷花,娇娇羞羞带着清澈的美丽。

叶萋萋嫁给风的那一年18岁,花苞象要绽放。

不用形容风的诸般好,因为他娶的是江南最美最有才气最巧的叶萋萋。嫁给风后,叶萋萋才成为一朵完全绽放的花朵,他们是当时最相爱的一对。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97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风写下这些,画上叶萋萋的图象。叶萋萋常常配上江南的小调吟唱,在自己的画像旁加上风的模样。

“自古红颜多薄命。”没有等到百年,甚至没有等到97岁,叶萋萋病倒了,自此一病不起。风奔走全国为她求医寻药,但仍然没有挽留住叶萋萋。

叶萋萋走的那天,面容苍白。她叫:“风。”风含泪:“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叶萋萋接上:“谁若97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风,我等你。”风大叫一声:“萋萋!”叶萋萋含笑逝去,面容瞬间娇俏无比。

那时候社会流行续弦,但风拒绝接受任何一个女人。风迅速消瘦,不到三年时间,他便一病不起,且拒绝任何治疗。临去的时候,他对床边的家人说:“萋萋恐怕已等我太久。别为我伤心,我是极为快乐的。”风走的时候面容竟是幸福无比。

那是江南传唱很久的故事。

奈何桥畔,阴风阵阵。美丽女子叶萋萋孤身等待。只愿见你,何惧一切险恶?

风来的那天,叶萋萋单薄如纸的身体一下丰盈,奈何桥上那天下的是江南深情的雨,那是湖上荷花幸福的泪。

风和叶萋萋转世的那一天,两人相约:“坚决不喝孟婆汤!”他们要做生生世世相爱的人。

但是他们当时是怎么也想不到,奈何桥上艰难地等待已把叶萋萋前世的灵气消磨完。他们仍是以为自己的来生仍然是郎才女貌的一对。

他们来到人世间的时候是公元1981年。叶萋萋出生在中原冬季的一天,风出生在东北秋季的一天。

叶萋萋出生的那一天,瞪着一双圆圆的眼睛到处寻找着,最后发现了一大群陌生的人,她知道自己已经来到了今生。“我终于又要和风在一起了。”她禁不住笑了起来。

产床边的人全部吓了一跳。她听到一个头发灰白的老太太说:“一个长的象个丑八怪的丫头,还晦气地不哭却笑,是不是一个妖邪。”叶萋萋想起来了,刚出生的婴儿是要哭的,她开始张着嘴发出没有眼泪的干嚎。可是她又听到那个老太太说:“一哭更丑。”

前世的绝代江南美女刚来到今生,没有受到任何欢迎。

今生的叶萋萋有一个奇怪的名字:桑上。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她也是不懂。刚开始的时候她对这个名字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是她上小学的时候有调皮的男生叫她:”桑上,桑上,日本鬼子。呜呜~”所有的人都笑。桑上很伤心地回到家里,问给自己起名字的妈妈:“为什么我叫桑上?”妈妈答:

“随便取的,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别致,普通的女孩要想出众只有在名字上巧了。”

桑上伤心地第一次在镜前看自己的脸,不见记忆中惊人的美丽,只是普普通通,眼睛大大但是不见往日的灵气,平淡的五官平淡的气质。就是在那一刻起,她才真正把自己当作桑上而不是叶萋萋。“她是江南不俗的荷花,我是中原平凡的草啊。”

可是,风,你能认出我来的,是吗?

Part2

桑上资质极为普通,她学习很刻苦,但是成绩并不出众。初始,她适应不了,常常会想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破坏掉。但是她常常在最孤苦的时候想到风,想到前生的种种幸福。“我要努力使自己做到最好,我要做风的叶萋萋。”她是一个勤奋的乖女孩。

读书读书再读书,她的生活似乎就是这些,期间她也很想学一些其它方面的才艺,但是学了几天就遭到全家人的抗议,桑上无疑做什么都是没有天赋的。在太多的挫折面前,桑上学会了一笑来保护自己。她开始什么都不想,只有风是她单调梦境中一个带有一点点颜色的梦。

她的成长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事情,也没有什么荒唐的事情,她平平淡淡地长大了,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淡淡的影子。

高中毕业后,她的成绩不好也不坏,因而她考的是一个不好也不坏的医学院。桑上喜欢这个众树环绕下的学校,喜欢穿着白大褂的感觉。她在这里仍然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女孩,只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她的塌实为她赢得了过硬的医学知识。

桑上常常会想起风,很想很想知道那个男孩如今可过的好,是不是也象自己一样苦苦寻找着对方。

和医学院相邻的是一个名牌大学,那里的学生很喜欢到医学院来,因为医学院有很好的体育场地。那些浑身冒着臭汗的男生,有时候会冲着那些文文静静地穿着白大褂的女孩喊:“ppmm,我受伤了,给我上一些药吧。”然后看着那些红了脸的女孩哈哈大笑。桑上从来就没有遇见这种情况,因为她走过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空白。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桑上认识了那个大学的一个女孩。

那是一个剪着短发,穿着一身男孩子衣服的女孩,有明亮的放肆的眼睛。

她跳那个很高的栏杆的时候摔伤了。她仰着头,看那高高的栏杆,骂:“该死。”龇牙咧嘴。

桑上走到她的旁边,将她扶起来,将她领到自己的宿舍,为她很快的处理的受伤的地方。

在桑上默默地做这些的时候,那个女孩只是带有好奇地直直地看她。然后说:“你处理这些很有水平啊。”桑上笑了一下。那个女孩临走的时候,伸出手说:“我是兰。”“我是桑上。”

就这么很简单的,桑上认识了那个叫兰的女孩。

兰经常到医学院看桑上,还总是喜欢勾着桑上瘦小的肩招摇过市。她将桑上介绍给自己的同学的时候兴高采烈:“这是我的第10个老婆桑上。”桑上在别人大呼“兰你好花心”的时候安静地笑,平淡地笑,给人留不下什么特殊的印象。

很多年以后,桑上回忆起她和兰的这段很明亮的友谊,仍然会止不住的感动。

桑上大四那年的圣诞节,兰来找她要她参加他们学校的圣诞舞会。桑上本是不热衷于这些的,但是因为兰,她勉强地去了。

她本想一个人找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喝一杯苦苦的茶的,但是兰没有允许她做这些。她牵着她,到处为她介绍着:“这是我的大老婆,这是我的第十个老婆。”

桑上见到了兰的前九个老婆,一个个都很漂亮。桑上不断地笑着,乏的要死,但是兰却拉着她到处骄傲地介绍:“有了桑上啊,我再也不娶别的小妾了。”

当桑上终于忍不住向兰提出抗议“兰,我累了”的时候,兰拉着她的手在人群里很拼命地挤:“没什么没什么,再给你介绍最后一个人。”桑上只有无奈地摇头。

“哈哈,桑上,这就是我要给你介绍的最后一个人。”

桑上的目光突然呆滞,前尘往事在脑中清楚地出现。她仿佛看到了揭开红盖头看到风的那一瞬间风的温柔的目光。

桑上直直地看着那个帅气的男孩。“桑上,这是我们最厉害的mm杀手,宇。”兰的声音从遥远地地方穿来,似乎经历了一世又一世。

“宇,这是我的好老婆桑上。”

宇哦了一声,很淡地伸出手:“你好。”

桑上的喉咙干涩,她听见自己低低但是热烈的声音:“我认识你的,你还记得我吗?”

兰和宇都吃了一惊。宇转过头,揶揄地看兰,兰问:“桑上,你怎么了?”桑上仍然固执地看着宇:“我很早就认识你,你难道真的忘了?”

远处跑来一个女孩,“宇,我们去跳舞啊。”

宇看了看桑上:“对不起,我想你认错人了。

桑上直直地看着那个象风的男孩牵着那个漂亮的象前世的叶萋萋一样的女孩。

兰在她的耳边说:“那是我们学校最漂亮最有才气的女孩洁,她和宇是公认的天造地设的一对。”桑上不说话,兰问:“桑上,你怎么了,你今天有一些怪。”

桑上摇头:“不,不是的,他们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在宇旁边的应该是我。”

兰惊讶地看她泪流满面地离去。

Part3

从此以后桑上象换了一个人,她经常独自一个跑到宇经常去的地方,看宇打球,洁是宇的观众。桑上很多次勇敢地上去和宇搭话。“宇。”刚开始宇还很耐心地看他一眼,次数多了,他便不耐烦起来,他总是在桑上还没有开口的时候叫洁:

“洁,我们走。”把桑上独自抛下。

但是桑上却是少有的固执,她象一个阴魂一样跟在宇和洁的后面,受着他们的侮辱。每一天晚上,桑上都对自己说:“坚持啊,想想奈何桥上等风的艰辛。”

桑上开始引人注目,但是那是带有侮辱性的引人注目。兰无数次地骂桑上:“你怎么变成这么一个不知道自重的人。”桑上沉默着。兰在一次次对桑上暴跳如雷后对桑上彻底失去了信心。她最后一次找到桑上说:“桑上,我不知道你有什么理由,但你已经不是以前的你。桑上,你多保重。”桑上一直微笑着听兰讲完这些,但是当兰彻底在她的视线消失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地哭了。

后来,桑上宇洁兰他们都毕业了,毕业没多久,宇和洁就结婚了。

那一天,桑上第一次喝了酒,将自己灌的不醒人事。意识失去的最后一刹那,她听到自己和风在奈何桥上郑重地说:“坚决不喝孟婆汤。”

桑上再也没有涉足宇的生活,她进了一家很好的医院,象从前那样很本分地做自己的事

不是说很多出色的成绩都是先天条件很好的人做出来的。渐渐的,桑上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她的勤奋和她对世事的淡然,她开始在业务上慢慢露出头角,到她30多岁的时候,她已经成为很有名的大夫了。

桑上仍然是不漂亮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的,唯一不同的是她在穿上白大褂的时候身上的谦和很强烈的表现出来。

桑上不再考虑感情的问题,她的心就象沙漠。

那天站在自己小小屋子的窗前,桑上的思绪里只有那熟悉的小调:“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

但是一周内,桑上没有去看宇。兰的女儿来找桑上的时候,很神秘地附在桑上的耳朵旁边说:“桑上,你知道吗?妈妈爱的那个人得了绝症了。”桑上问:“你妈妈最近做什么?”女孩鼓着嘴:“妈妈好狠心,和平时竟然一点改变都没有。”

说完自己突然改口说:“不,也许妈妈很伤心,但是妈妈有苦说不出来。”桑上很吃惊地看那个小女孩充满灵气的脸,她的明亮放肆的眼睛。女孩笑:“桑上,你怎么了?怎么用这种眼光看我?”桑上随手摸了一下她的头:“小孩子,知道什么啊。”

距离桑上看宇一周后吧,桑上刚要回家的时候听到有人叫:“桑上。”是宇的主治医师。桑上的心一下收缩,全身的血液似乎一下放干。“桑上,我的一个病人宇说你是他的一个朋友,他想让你有时间陪他说说话。”桑上点头:“知道了。”

第二天的时候桑上去看宇,隔着透明的玻璃门,她看到宇的床边坐着一个年轻的漂亮的女人,温柔地喂宇东西吃。桑上转身走了,她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理由。

但是第二天的时候,宇的主治医师见了她仍是说:“桑上,你怎么不去呢?”

桑上说:“他应该有他的家人多陪伴一下。”“哎呀,说起他的家人,这个男人可真不得了。被他帅的漂亮女人都不恨他,在他生病的时候竟然一个个回来看他。做男人做到这份上”

桑上突然想听宇讲他的故事了。

Part4(终章)

淡淡的夕阳斜斜地照进白色的病房里,一抹残破的金**在宇的脸上投下了明亮的凄凉。踏进病房的那一瞬间,桑上似乎看见穿着白长衫的风微笑地回头,看轿帘掀开处萋萋的笑脸。桑上站在病房门口,不想移动自己的脚步。

宇突然睁开眼睛,看到桑上,笑着说:“大夫,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很久了。” 桑上一笑:“你刚才睡的很好,不想吵醒你。”宇的脸上却有惊讶的神色,他皱眉,然后说:“有一件事情我始终搞不清楚。算了,我这一生搞不清楚的事情太多了。”

宇问:“大夫,你听说过我的故事吗?”桑上答:“一点。”宇看着桑上问:“哪一点呢?”眼睛里有揶揄的神色。桑上一本正经地说:“你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

宇轻轻地叹口气:“不知道我这一生是不是一个错误。”“大夫,你相信有生生世世的问题吗?”桑上一下呆了,宇,你相信生生世世的问题吗?但是她却是笑的:“相信吧。”又有多少事情是可以相信,又有多少事情是不可以相信的呢?

宇说:“假如我说我和我前世的爱人约定了今生相爱,你会不会吃惊?”桑上只说:“你讲吧。”

宇讲起那个前世的故事,那个桑上在心里温习了很多次的故事。

宇说:“约定了今生还相亲相爱,可是,我寻找了一生,却没有找到她。”

桑上问了一句:“你不是结了很多次的婚吗?”“那是因为她们都有象她的地方,但结婚以后我发现她们都不是她。”

病房一片沉默。

桑上说:“我想我该走了。”

宇说:“谢谢你大夫。以后能不能常常过来。”

桑上温和的一笑:“好好休息,不要乱七八糟地想很多。”

走出医院的后,桑上去了兰的家里。兰的女儿嘟着嘴迎接桑上:“桑上,我等你很长时间,你去哪里去了。”桑上摸了一下她的头:“桑上去陪一个叔叔聊天了。”“是那个给你送花的叔叔吗?”女孩的两眼开始发光。桑上不禁笑了。

后来桑上没有去看宇,一直没有,尽管宇一直捎信要她去,桑上却总是以走不开为理由拒绝了。

在那段时间,桑上拼命地接待着一个一个病人,她开始忙的没有自己的一点点时间。所有的人看她那么拼命,都劝她注意自己的身体。桑上仍是温和到笑,却不听任何人的劝告。

女孩来找桑上的时候,看到的最多的是桑上忙碌的身影。女孩不再不停地说话,有时候趴在桑上的桌上写作业,有时候会一声不响地看桑上忙忙碌碌。 只是有一次,在筋疲力尽的桑上和女孩一起回家的时候,女孩突然说:“桑上,我好心疼你这么拼命地折磨自己。”

可是,桑上心疼自己吗?可是,她不累,真的不累。

一天,桑上刚处理完一个病危的病人,紧接着要处理下一位的时候,她听到一位护士说:“那个宇好象快不行了。”桑上木木地站定了,旁边她的助手叫:“桑上大姐。”

桑上发了疯一样朝宇的病房跑,那一刻,她是跑在江南草木疯长的季节。

宇的病房有哭声,但是很小。放弃了治疗的宇静静地躺在病床,眼睛空洞地看洁白的屋顶。

桑上扑到宇的床前,宇艰难地一笑:“大夫。”桑上点头。宇又说:“我觉得你好熟悉。”桑上说:“在你大四的时候我曾经拼命地追过你,我是兰的那个傻忽忽的医学院的朋友。”宇愣了一下,然后说:“对不起。”桑上摇头。宇问:“兰好吗?”“好。”“麻烦你告诉她,很多的事情我是明白的。”

宇的呼吸开始变得困难,他环视着周围很多张脸,对桑上说:“我唯一等待的只是她,可是她究竟在什么地方?”桑上说:“也许是在来生啊。”宇摇头:“我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等到来生了,也许我将是尘埃。”桑上扭过头,不想去看宇英俊的风的脸。

宇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但是仍然大睁着眼睛。桑上看着他的脸,听到周围有人说:“宇,你就安心地走吧。”宇没有回应,眼睛里面是深深的两世的寂寞,还有桑上熟悉的风的固执。

桑上突然握住宇的手:“宇,你听过这样的歌吗?”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桑上温婉的声音在空气中飘荡,那是只有宇听懂的语言听懂的曲调。

宇的眼睛突然变亮,他紧抓住桑上的手很清晰地叫了一句:“萋萋。”随后眼神涣散,喉咙里挤出模糊的一句话。只有桑上知道,他说的是:“错过了一时,我错过了一世。”桑上的泪在眼睛里爆发,打在宇的手上。宇的眼睛慢慢闭上,脸上有淡淡的笑容。

宇走了,桑上仍然忙忙碌碌地做着自己的好大夫,脸上仍然是大家都熟悉的谦和的表情。

三年后,兰病重。临走的时候对桑上讲了她自己的故事。

她说:“桑上,你知道吗?你在奈何桥上等的时候,很多的女魂从你身边过,沾了你的灵气和你对风的爱。我固执地不喝孟婆汤却折磨了自己一生。桑上,如果在大学的时候知道你就是那个孤零零等待的女孩,说什么我也要帮你成全啊。”

兰临走的时候眼睛明亮放肆。

兰死后不久,桑上结婚,伴娘是兰的女儿。

那个女孩眼睛不再明亮放肆,她尊敬地叫桑上:“桑上阿姨。”

最幸福的是那个等了桑上很多年的男人,他拥有自己爱的。

桑上很老的时候才退休,白发苍苍的她常常和老伴去那个熟悉的地方喝茶,喜欢在草木众多的地方散步。

老了的桑上,眼睛如秋水般的明净,所有的人见了都说:“这个老太太,年轻的时候肯定是一个绝色美女。”

梦断边城 ——《边城》分析

作者:云-在-青-天 转贴自:天涯虚拟社区

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Fredric Jameson 说: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象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内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一)

翠翠 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边城》里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黄狗与苗族盘瓠崇拜和犬始祖神话有关,也与二老傩送有关。《边城》第十节,二老划龙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黄狗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又《凤子》第三章,绅士将他的狗取名为“傩送”——“那绅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只较大的狗:‘傩送,开门去罢’。”

白塔 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

渡船 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

时间观翠翠“轻轻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玩”,请张果老、铁拐李、关夫子、尉迟公、洪秀全、李鸿章等“云端下降慢慢行”,“今来坐席又何妨!” ——这是一种原始的时间意识。在这里,所有的时间段落:过去、现在、未来都共时性地展现。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归为基础的时间描述,通过节日期间的神话和礼仪庆祝活动,不断地获得再生。

边城的人们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以西方的眼光看来,“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在不舍昼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地,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歌声所浮)。

(二)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看到团总家王**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心中有些韵羡、发痴。“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翠翠通过与其他女孩的区别来认识自己,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径。

船总顺顺家向翠翠提亲,翠翠想到许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厂熔铁炉里泄出的铁汁……”。

“老虎咬人的故事”与团总王**有关。王**以碾房陪嫁与二老攀亲的事重重地压在翠翠心上,“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派第一”,这是翠翠对“碾房陪嫁”这件事的虚幻的超越。

“四句头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猪草的小孩子随口乱唱的” ——翠翠其实仍未脱离童雏状态。

“方坑”与性有关(凹形物),也与死亡有关(爷爷的坟是“方阱” )。从某种意义上说,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爷爷(苗族古老历史)的死亡。

“铁汁”是少女发育成熟,性的觉醒——翠翠处于少女和**的边缘。

翠翠的年龄——十五六岁的少女——很关键。湘西苗族文化的这种“本质”(少女),是沈从文用作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或者说,在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内好的话来说:对非西方民族而言,“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种自己的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是黑格尔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听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夸过翠翠长得好看)和说者(说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汉族、西方)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与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德语Bildungsroman)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们对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应该按照“国家话语密码”来解读。

(三)

大老象父亲——船总顺顺。

沈从文说顺顺的原型是《往事》(192611)中的“长子四叔”。《往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沈从文和他大哥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长子四叔从城里担到乡下。《往事》中的人物关系是:长子四叔—大哥—二哥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关系是:顺顺—大老天保—二老傩送。《边城》里大老二老的隐喻已经呼之欲出了。不过,在我看来,顺顺这个形象是“湘西王”陈渠珍的隐喻。

船总顺顺,是“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做码头执事人的代替者时,还只五十岁。

“湘西王”陈渠珍(1882~1952),凤凰人,1906年任陆军四十九标队官,1920年代替湘西镇守使田应诏领湘西军政时38岁。在当时湘西军政人员心目中,是个“父亲”的形象。沈从文在《从文自传》、《湘西》等许多作品里,对陈渠珍表示过钦佩之情。《长河题记》里的一段话,对陈渠珍和顺顺都适用:“地方上年事较长的,体力日渐衰竭,情感已近于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唯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作人的优美崇高风度”。

“大老”的形象,是在陈渠珍的湘西军人政权里,与沈从文大致同龄的湘西同乡军人的隐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表兄黄玉书、堂兄沈万林、好友陆弢以及湘西青年军官顾家齐、戴季韬等都是“大老”的原型。

大老为人处事象顺顺,他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料理家务的媳妇。”对于娶了翠翠以后的生活,大老是这样设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了。我喜欢这个事情,我还想把碧溪咀两个山头买过来,在界线上种大南竹,围着这条小溪作为我的砦子!”

大老的想法很容易让人想起1923年陈渠珍的“湘西自治”。1920年陈渠珍任湘西巡防军统领后,整军经武,剿抚兼施,统一了湘西。他提出“保境息民”的口号,在湘西这个独立王国里关起门来建设湘西。陈渠珍兴办教育,设立了师范讲习所,联合模范中学,中级女校,职业女校等,兴办各种工厂、实业、林场等,成立了湘西农村银行和湘西农村研究所等。陈渠珍的“湘西自治”是湘西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页。当然,陈也有保守的一面。他根据湘西各自然村寨多系同姓家族的特点,效法古代部族制进行统治:以同一家族组成大保或联保;其下为若干同姓的自然村寨,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大家庭以下又编为“十户一联”的所谓小家庭;若干部族联合组成行政乡,乡长由陈渠珍直接任免。这样层层设网,最后由陈总揽。因此有人比喻陈是“湘西土酋长”。湘西人也被人称为“中国式哥萨克”。

大老托保山说媒向翠翠求婚,未得结果。他自知唱歌不是二老敌手,于是自弃离开了茶峒。大老在茨滩淹死了,似乎很偶然。后来二老说:“老家伙(按,指爷爷)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这句话值得深思。爷爷是苗族古老历史的隐喻,大老的死,蕴含着某种必然。

《长河·题记》里说:“一九三四年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当时我认为唯一有希望的,是几个年富力强,单纯头脑中还可培养点高尚理想的年青军官。然而在他们那个环境中,竟象是什么事都无从作。地方明日的困难,必须应付,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可毫无方法预先在人事上有所准备。因此我写了个小说,取名《边城》,写了个游记,取名《湘行散记》,两个作品中都有军人露面。在《边城》题记上,且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沈从文这次回湘西,正是写作《边城》的时候。湘西的古老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几几乎消失无余”的现状;沈从文对曾抱有唯一希望的年轻军官的失望;和沈从文对“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沈从文写作《边城》的根本动因。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翠翠、大老、二老三个形象分别表达出来。

《边城》题记里说:“我的祖父、父亲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 《一个传奇的本事》里说:“……由于这么一种离奇的传统,一切年轻人的出路,都不免寄托在军官上。一切聪明才智及优秀禀赋,也都一律归纳吸收于这个虽庞大实简单的组织中,并陆续消耗于组织中。而这个组织于国内省内,却又若完全孤立或游离,无所属亦无所归。……接田(按,指田应诏)手的陈渠珍,头脑较新,野心却并不大,事实上心理上还是‘孤立割据自保’占上风。……这自然就有了问题,即对内为进步滞塞,不能配合实力作其他任何改进设计。……他本人自律甚严而且好学,新旧书都读得有一定水平,却并不鼓励部下也读书。因此军官日多而读书人日少,必然无从应付时变。对外则保持一贯孤立状态,多误会,多忌讳,实力越来越增加,和各方面组织关系隔绝,本身实力越大,也只是越增加困难。……我想起我生长那个小小山城两世纪以来的种种过去。……在社会变迁中,我那家乡和其他地方青年的生和死,因这生死交替于每一片土地上流的无辜的血,这血泪更如何增加了明日进步举足的困难。我想起这个社会背景发展中对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情绪、愿望和动力,既缺少真正伟大思想家的引导与归纳,许多人活力充沛而常常不知如何有效发挥,结果便不免依然一个个消耗结束于近乎周期性悲剧宿命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老”即使不死于急流,也必然糊里糊涂地死于各种内战和仇杀(如沈的堂兄沈万林和满叔远的哥哥等),或者为时间和鸦片所毁(如“爱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和“老伴”赵开明等)。 悲剧是宿命的。

沈从文敏锐地看到了“大老们”的悲剧性命运,他不愿大老得到翠翠。在沈从文看来,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体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现代,因此让大老在急流中死去。这是沈从文以西方的眼光,对以陈渠珍为代表的湘西同乡大老们的深刻的文化批判(“国民性”批判)。

沈从文以湘西军人、水手、农夫为主角的作品如《会明》、《柏子》、《连长》、《传奇不奇》、《顾问官》、《张大相》、《贵生》、《一个传奇的本事》、《湘行散记》里的《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老伴》等为我们描绘了各种“大老”的形象,可以看作“大老系列”,对此,当另有专文讨论。

(四)

二老的形象是沈从文自己的隐喻。

沈从文在他的许多自传性的作品中都以“二哥”的名字出现。沈从文和二老的性格在许多方面相似:“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而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两人都有诗人气质,擅唱情歌(写情书)。《边城》中二老提出代替大老唱歌,沈从文在常德时曾代替表兄黄玉书写情书。

沈从文这样分析自己与“大老们”的区别:“……由于一种偶然机会,少数游离于这个共同趋势以外恶性循环以外(按,‘共同趋势’和‘恶性循环’指陈渠珍等湘西军人们的悲剧性命运)……我和这一位年纪青青的木刻艺术家(按,指黄永玉),恰可代表一个小地方的另一种情形:相同处是处理生命的方式,和地方积习已完全游离,而出于地方性的热情和幻念,却正犹十分旺盛,因之结合成种种少安定性的发展”。

那么,二老的命运是否比大老好呢?二老能使翠翠长大成人吗?二老与翠翠相互爱悦,然而,有碾房陪嫁的王团总家的**档在二老与翠翠之间。在苗族文化—汉族文化—西方文化这一多重权力关系中,“碾房陪嫁”这个意象有多层文化含义,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翠翠—碾房—王**

“碾房陪嫁”这件事,对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传统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心想;‘碾房陪嫁,稀奇事情咧’。”在一些人看来,“一座崭新碾房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一座碾房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这种异质的,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截然相反的,唯实唯利的价值观念悄然地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 这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 将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摧毁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湘西古老的传统世界行将崩溃。

正如马克思说的: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翠翠心中乱乱的,……‘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

“翠翠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翠翠想象出走——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园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

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我要你”!

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

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

“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

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怎样?——“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语)。沈从文以湘西少女或**为主角的小说,如《一个女人》、《萧萧》、《三三》、《巧秀与冬生》、《丈夫》、《小砦》等可以看作是“翠翠系列”。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翠翠的“出走”,以及她们在“堕落”与“回来”之间绝望挣扎的心路历程。

2)二老—碾房—王**

碾房是个封闭、循环的意象,它将水的线性流动转换成石碾的周期循环,可以看作是汉族文化(沈从文的父系文化)的象征。

王团总家以“碾房陪嫁”与船总顺顺家联姻,很容易让人想起近代湘西的田(兴恕)家、沈(宏富)家、和熊(希龄)家非常复杂的姻亲关系。据《从文自传·女难》,1921年沈从文在沅州时,有四个乡绅的女儿供他挑选,其中一个是沈的姨表妹,熊捷三(熊希龄七弟)的女儿。“四个女孩子生得皆很体面,比另外那一个(按,指沈苦恋的马姑娘)强得多,全是平时不敢希望得到的女孩子”。“假若命运不给我一些折磨,允许我那么把岁月送走,我想这时节我应当在那地方做了一个小绅士,我的太太一定是个略有财产商人的女儿,我一定做了两任知事,还一定做了四个以上孩子的父亲,而且必然学会了吸鸦片烟。照情形看来,我的生活是应当在那么一个公式里发展的”。“一份离奇的命运,行将把我从这种庸俗生活中攫去,再安置到此后各种变故里,因此我当时同我那亲戚说:‘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也不作店老板的女婿。我有计划,得自己照我自己的计划作去’”。

“碾房陪嫁”预示的生活方式就是在“一个公式里发展”的“庸俗生活”,这与沈从文来自苗族古老文化的十分旺盛的热情与幻念和少安定性发展的性格是十分不相容的。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用不着你们名叫‘社会’为制定的那个东西,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什么思想家为扭曲蠹蚀人性而定下的乡愿蠢事”。 二老对“碾房陪嫁”的反抗可以看作是沈从文对汉族文化霸权的反抗。

3)二老—碾房—渡船

“我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房,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在这里,“渡船”是苗族文化特殊性的象征,“碾房”是“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的象征。

选择渡船意味着捍卫苗族文化的传统和特殊性。但是,二老“记忆着哥哥的死亡”。 或许,在二老看来,翠翠就象那个象征着爱情的虎耳草一样,“美丽的常常是有毒的”?

选择碾房意味着认同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放弃自身的特殊性。这样,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将永远被历史遗弃,沈从文本人也将失去他安身立命之处。

二老沈从文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我是留在这里享受荒唐的热情,听这神之子支配一生,还是把她带走,带到那个被财富、权势,和都市的礼貌、道德、成衣人、理发匠,所扭曲的人间去,虐待这半原始的生物肉体与灵魂?”

在二老看来,翠翠、白塔、渡船是密不可分的,得到翠翠就必须继承爷爷传下来的古老的渡船,换句话说,爱上翠翠的唯一方法和结果就是继承渡船。离开了白塔、渡船,翠翠将不成其为翠翠;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完全异质的都市文明将吞噬这“半原始的生物肉体和灵魂”。

沈从文的困境是西方的权力和文化逻辑造成的。西方在使自己的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是通过“寻找他性”来获得自我认识的。西方总是通过将非西方文化描述为特殊性的东西,从而确立西方文化的普遍性。“寻找他性”的方法随着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已变成所有非西方民族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法。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传统(本质)的认识,也只能用“寻找他性”的方法,以他者的眼光来看自己的文化,以他者——实际上是西方作为普遍性的所在来看出自己的特殊性。如果没有西方作为普遍性的承载者,就不可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特殊性(本质)。在黑格尔的普遍性—特殊性二元对立关系中,越是强调非西方文化的特殊性,就越是加强了西方文化的普遍性,以特殊性反抗普遍性只能使问题加剧(exacerbate)。

沈从文对自己有中肯的分析:“我依然不免受另外一种地方性的局限束缚,和阴晴不定的‘时代’风气俨若格格不入。即因此,将不免如其他乡人似异实同的命运,或早或迟必僵仆于另外一种战场上,接受同一悲剧性结局”。

“另外一种地方性的局限”可以理解为沈从文强调苗族文化自身的价值和特殊性,反抗汉族和西方的文化霸权的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立场。“阴晴不定的时代风气”是指在急于发展现代性,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各种互相超越、互相攻讦的文化普遍主义 (cultural universalism) 思潮。

在现存的权力秩序中,用文化相对主义( 苗族文化本位) 反抗西方的文化普遍主义或许注定不能成功,这就是沈从文“于另外一种战场上”的“同一悲剧性结局”。

二老“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房,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出走了。 大老则是自知唱歌不是二老对手,自弃离开茶峒的。

《湘西·题记》里说:“湘西到今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借从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之卸责,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必须认识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负气与自弃本来是两件事,前者出于山民的强悍本性,后者出于缺少知识养成的习惯;两种弱点合而为一,于是产生一种极顽固的拒他性。……负气与自弃使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二老和大老似乎分别具有“负气与自弃”的性格。在这里,“负气”就是捍卫传统,反抗汉族和西方的霸权;“自弃”是因为缺少知识(当然是“西方的知识”)。“负气和自弃使湘西地方被人称为苗蛮匪区”这句话,类似于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说。其实救亡与启蒙是统一的,与西方的权力有关。由于西方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进入现代,迫使非西方民族不得不发展现代性,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对非西方民族而言,启蒙本身就是一种救亡活动,而救亡的目的正是启蒙,它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建设现代民族国家。这一点在沈从文身上体现出来。沈从文在他的所有关于湘西的作品里,都采用了启蒙和救亡的双重话语,不论是对湘西苗族文化传统的浪漫的寻找,还是对湘西同乡大老的冷峻的国民性批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湘西不再“被称为苗蛮匪区”。

(五)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古老的渡船被大水冲走了,事关边城风水的白塔坍倒了,满怀忧惧的爷爷死了,苗族的古老历史中断了。

爷爷葬在倾圮的白塔后面。

年轻时曾为翠翠母亲唱歌的杨马兵接替了爷爷,安排翠翠的一切。“我要一个爷爷喜欢,你也喜欢的人来接收这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

“我们”、“他们”两个词耐人寻味。边城的人们用“我们”和“他们”的区别和对立来认识自己,并试图维护自身文化的同一性,反抗异质文化的冲击。这是一种典型的“寻找他性”的方法,是西方认识自身和世界的方法,由于西方的权力,也成了非西方认识自身和世界的方法。我们看到非西方对西方的反抗,也不得不使用西方的逻辑(黑格尔的二元对立),这种反抗只能意味着认同并加强了西方的权力和文化逻辑,而问题在于非用它不可!这就“宿命”的含义。

翠翠清楚自己的对手是谁吗?边城的人们了解这悲剧的含义吗?

白塔重新修好了(这是沈从文的梦想——强烈要求复原曾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695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