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搭配一起跳舞的舞蹈叫什么舞

男女搭配一起跳舞的舞蹈叫什么舞,第1张

男女搭配一起跳舞的舞蹈有可能是国标舞也有可能是拉丁舞。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舞,来源于各国的民间舞蹈,国标舞对舞姿,舞步要求非常严格。国际标准拉丁舞又指体育舞蹈,分为伦巴、恰恰、牛仔、桑巴和斗牛五支舞。协会分为: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和世界国际标准舞总会、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等协会。

拉丁舞是体育竞技舞蹈,爆发力,极强的风格,技巧是它的特点,有很大的竞技体育舞蹈发挥空间,现在已经入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拉丁舞2014年11月12日正式申请进入奥运会,现正在审批阶段,拉丁舞每年最高赛事WDSF协会会在世界各地成员国选择不同地点举行。

起源:拉丁舞的起源追溯起来相当的复杂,它的每一个舞种都起源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历史和发展历程,不过其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美洲地区,而它们又是三种文化的融合体。

例如:飞舞、流光溢彩、彩虹舞等。

以下是舞蹈的相关介绍: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

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随着文化的传播,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

以上资料参考——舞蹈

彩排。公演前练习室版本一般被称为“彩排”,它是指在正式演出前,演员或乐手按照剧本或曲谱在舞台或排练室进行模拟演出的练习和试演。在彩排过程中,演员和乐手不仅练习台词和动作、音乐曲目的演奏技巧,还需要熟悉灯光、音响、舞美等方面的表现,以及考虑剧本或曲目的整体效果和舞台视觉效果等。通过反复彩排,可以不断地完善演出的内容和效果,确保在正式演出中达到最佳状态。

一场快闪求婚费用大概多少:时间

如果你确定自己做好了求婚的心理准备,接下来要做的是确定好求婚日期,求婚不是心血来潮不计后果的鲁莽行动,求婚日期最好是选择有特殊浪漫寓意的日子,比如你们相识的纪念日、女友的生日、浪漫情人节等。

一场快闪求婚费用大概多少:场地租赁费用

比如咖啡厅外面的广场,超市广场,车站外广场等,因为这些地方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人行动,快闪要的就是速度,表演完成然后迅速分散,这样才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场快闪求婚费用大概多少:惊喜点子

为了达到惊喜的效果,我们需要大量的舞者,你可以找舞蹈团队或者是舞蹈俱乐部来合作,也可以找策划公司来筹备,当然除了舞蹈团队,你可以用其它方式,比如让陌生人为女孩献花等。

具体看快闪求婚多少钱,还是要看你的具体的策划方案了。

1、传统的歌种类及其表演形式  两乡是以哈尼族为主体民族的乡,由于地理环境及其哈尼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在该乡居住的其他民族如彝族、拉祜族和汉族都有喜歌好舞的习惯。他们有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和舞,有喜庆节日的歌和舞,也有婚丧嫁娶的歌和舞。在什么场合唱什么歌,什么时季唱什么歌,什么事由跳什么舞,什么节日跳什么舞,包括唱、舞时该用什么吹打乐伴奏;用什么曲种等等都有一定规定和约定俗成。另外,除上述时间节令之外,老有老的歌和舞,小有小的歌和舞。所以说不管任何场合,时间季节,喜庆节日都有他们该唱的歌和该跳的舞,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无本族文字,而用这种口传形式和活动形式使文化艺术遗产流传千古之故吧!  哈尼族地区民间流传的歌丰富多彩,按照不同的年龄结构,不同的时间地点演唱相应的歌。如少年儿童在家里演唱嬉闹之类的歌,下田唱“放牧歌”、上山唱“砍柴歌”“采集歌”等;老者则唱四季歌,传统教育歌,婚丧嫁娶歌,史诗歌,故事歌等,小伙子,小姑娘和中年男女以“恋歌”、“对歌”、“山歌”诸方面的歌唱居多,同时也在学唱老者传授的歌。外乡(地)人路过田园遇到做活的,自然就要相互吆碱,对上一两句民歌,或者情歌,若在山林中就对“山歌”、对“情歌”或“恋歌”。所谓“情歌”是就歌词内容上男女之间对搭较普遍,词句较短,较为含蓄,不直接点明其内心表达之意而言,“恋歌”是指一对恋人或几对恋人以面对面的,用较小的歌声(不让外人或旁人听见)相互表达爱慕之情的歌。未婚男女青年或已婚男子,天黑后,小伙子之间,小姑娘之间,合伙到村外或外村玩乐,这种玩乐也称串姑娘,开初是成群集队地相互挑逗,然后对歌,如:“求婚歌”中唱到;“山上的叶子发绿了/盼花开在叶枝上/男儿已经长大了/盼个姑娘来相伴/美丽的姑娘在哪方/合心的姑娘在哪里/这样的姑娘世上有啊/等着阿哥去找寻/”。这样一问一答之后若相互钟情,则两人避开众人,单独找一个地方,也同样用对歌的形式继续交流感情,相互间只要有一方不喜欢之意,就自觉地离开,重新再寻找另一群再次对答,这种情况一般是未婚男性较多。已婚后的年轻男女,也可背着他(她)偷偷出来玩,在对歌中若碰到求婚者,则用婉转的词语告诉对方自己已成婚。若碰到对歌的双方都已婚者一则可代表未婚的朋友对答,二则可用生产劳动方面的问题作交流。另外,在对歌中因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因在黑夜中)所以男女都用小嗓或假嗓发音,这样也可避免亲属在场。男女青年中的对歌除用语言表达外,还可用乐器来演奏表达,即男用小三弦或叶子,女的用稻杆或叶子,有时两种方式交替进行,这样也增加了玩乐的方式和色彩,增强了情趣和追求的信心,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所以这种走村串寨的娱乐方式从古沿袭至今永不衰退。在男女巡视间的玩乐若双方都是喜欢歌唱者,那么有时对歌至深夜,也就是对唱“夜恋歌”。如:

女:人家生的好男儿啊/我心爱的好阿哥/静静的夜就象醉药/使万物醉入梦中了/静静的夜就象一根绳索/把我和你的心捆在一起了。  男:人家生的好姑娘啊/我心爱的好阿妹/静静的夜就象一阵风/把寨子里的酒席吹散了/静静的夜就象梦神/把山寨引进甜梦里了/酒席上的人已经喝醉/他们迷睡得鼾声如雷/山寨就象一婴儿/在大自然摇篮曲中甜睡。  这种对歌有时一男一女,有时几男几女,可交替对唱。在歌词里的“人家”是指爹妈。这样的对歌中,有时参与着年轻的少男少女,他们在其中不唱,竖直耳朵听着,也就是学习。  歌谣方面吟唱的有“酒歌”、“哭嫁歌”。在喜庆节日或有来客时宴席上就唱“酒歌”,如:“今天是属×的日子/今天是××的好日子/主人家摆好了丰盛的酒席/大家欢欢喜喜坐在一起/快吃吧,夹一筷节节菜/吃了可以开山种地/吃了可以撵山打猎/快喝吧,喝一口荞酿酒/喝了可以勤脚快手/快喝吧,喝一口俗酿酒/喝了可以年年丰收。”歌词是按照为什么客人吟唱而变化,是什么节日,什么喜事随之变化。演唱者往往是老者对小辈的嘱咐和预嘱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一种祈祷。凡有外来宾客佳人到村或做客时,首先敬上一碗美酒为你祈祷,祝福。其大意为:远方的客人/喝下这杯酒/冲去你身上的灰尘/解除你的疲劳/祝你健康长寿/。”被敬酒的客人若为本地人,或者他也能唱酒歌,那就锦上添花了,一碗酒喝下后,他也要回敬一句“酒歌”:“我的好主人/敬了我一杯美酒,你的心就象这杯酒一样美/祝你健康长寿/,”之后入席宴。这种敬酒方式的歌唱都是群众性的,众人在旁边时时助兴,时而也合上几句,促进酒歌的高潮。目的是使客人高兴,满意,客人满意主人们也满意。所以唱“酒歌”也是一种盛会,如你第一次领略这种仪式,那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就会感到人世间的幸福,就象碑刻一样深深地记下,使你常常追忆,常常再现那难忘的情景。演唱敬酒歌有一人领唱,众人合声;有众人齐唱;有男领女合;有女领男合,有老者领唱,众人合唱等方式。演唱时时歌声高昂明亮,震憾人心,歌曲优美动听,歌词通俗感人,气氛热烈。1995年2月“第二届云南(元江)民族风情国际旅游摄影艺术节”到羊街乡尼戈梁子观摩时,浩浩荡荡的车队,刚停下来就被尼戈村男女老少的敬酒歌声所吸引,来自各国的宾客们由疲惫不堪样子突然精神大振,兴高采烈,这可能是优美嘹亮的歌声在诱发他们,还是馨人飘香的美酒逗馋了嘴,或是被慈善精练的陈词如了愿。总之,他们高兴、满意、幸福。一旦听到敬酒的歌声,就能闻到馨人的酒气,一旦喝下幸福的美酒,就能体会醉人的诚意。  哈尼族传统的“哭嫁歌”更具风格特色。在出嫁前夕和接亲来临时兄妹之间互相倾吐肺腑之言的对唱,随情而歌,没有固定的唱词,但曲调一致,其词内容是相互安慰、勉励之类的唱词,从表现上,姑娘哭得越伤心,说明越喜爱父母和哥弟姐妹,舍不得离开家门和对同伴们的怀念。唱“哭嫁歌”时,新的伙伴陪同,有时新娘独唱式的哭,哭(唱)声感动了小伙伴,小伙伴也随之入唱(哭),这时兄长怕哭坏妹妹的身体,要来相欠而歌,如兄妹对唱:(妹)哥哥哟/吃了酒肉订下了姻缘/吃了鸡肉订下了婚期/姑娘就象糯谷不算粮/姑娘就象家中不值钱的东西/长大了要把我扔出家门/让我不能同亲人团聚。(哥)妹妹哟/不是亲生的爹妈不疼你的心/难为哥哥爱你的意/。“哭嫁歌”曲调深沉,听来忧伤,令人感动。那会不会给来做客的人们不安呢?绝对不会,反而使婚宴增加了气氛和色彩,丰富了嫁娶双方的乐趣。婚礼上就是要有这样的仪式,只有这样的哭声,才能表现出这个婚礼隆重、体面、有排场。否则,当地人就会耻笑新娘之父母教育无方或说新娘无孝心等非言流语。  2、传统的舞种类及其表演形式  两乡民间舞蹈是崇拜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是随着节日的不同舞种也不同,有祭祀性活动的,庆贺丰收的,婚丧葬礼的三大类型。祭祀性活动的节日与舞种有二月“祭龙”,舞蹈《阿呀赛》、《毛巾舞》;三月“黄饭节”,舞蹈《牛皮鼓舞》、四月“清明节”,舞蹈为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叫声;如虎叫、熊叫……舞蹈模拟“老熊穿袄”、“猴子抱瓜”、“老鹰刁小鸡”等;六月“苦扎扎”节,舞蹈主要以《棕扇舞》、《毛巾舞》为表演取乐;庆贺丰收的节日舞种有“十月年”中的《俄赛赛》或《阿拉搓》,这是一种大类型的舞种,其中有多种分支舞种,另外一般的娱乐性舞种有《酒歌舞》、《猴子舞》等;婚丧葬礼的舞种有《酒歌》、《打摸搓》、《海哈坡》等。  上述几种类型的舞中,喜怒哀乐均有之,根据不同的节日与场合跳相应的舞种。但是如《打摸搓》、《海哈坡》类的舞蹈只能在丧葬礼仪中举行,平常不能跳,这种舞为成年男子舞,成年女子也可人舞。其它舞种男女老少都可参与,包括外来宾客也可自由加入舞蹈。在祭祀性舞种或庆贺丰收类的舞种中,如《棕扇舞》、《毛巾舞》、《牛皮鼓舞》、《俄赛赛》之类的舞为普及性的舞种,各村各寨,男女老少都能熟练地跳舞,以鼓、钗、硭为主要打击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由领舞者伴唱,众人时而合声,手持棕扇或白毛巾边歌边舞。这种民间舞可连续不断地进行,参与者可自由加入,交换停息,外来客人随意参加,很容易学会,舞蹈动作无规范,手中道具可有可无。在这些节日和歌舞活动中,按本民族的习惯,男女老少不管时间长短,每个人都要入舞场舞上一阵子,否则该年就会“多灾多难”,就凭这一句话;谁敢不去舞上一番呢可想而知,能有不会唱不会舞的人吗正因如此,哪怕是七、八十岁的老者也要扶着拐仗到舞场表演一时刻,抱在娘怀里的小孩也要把他放在舞场上自由爬动一时刻。正是由于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只要会说话能走动的老小都要拥向舞场参与舞蹈,这样的风土气息也是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而形成的,致使他们自己的歌舞得到繁荣和发展。因而哪里有节日哪里就有歌舞活动。哪时有喜庆日子哪时就有歌舞。若有六、七十岁的老者去世,就有三天以上的《打摸搓》,即跳老人舞。所以说两乡所辖内常有歌舞活动,并且连续几天一次性或阶段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不仅是某村一部份,周围邻村和外来亲友拥来一大批,致使活动更加热闹隆重。体现了民族团结和友谊,反映了各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包括在两乡辖内居住的其他少部份民族也同样以歌舞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如拉祜族两个自然村,则有较为规范的舞种《芦笙舞》,其中有十几个分支舞种,另外有一个彝族哈尼族杂居的一个自然村也同样有各自的歌舞种类和活动形式。因而,外地人统称为哪里有冒烟的地方哪里就有歌舞的活动。   三、民族文化组织及其活动  两乡哈尼族由于对歌舞的喜好,其活动较为频繁,其组织活动有自发性的组织活动、节日性的组织活动、政府组织活动三大类型。   自发性的组织活动主要以民歌手或称艺人的爱好者们为统帅的组织活动,这种组织活动也有三种场合,即祭祀性的活动,婚丧嫁娶时的活动,劳余时的娱乐活动。这类型的活动有以村为单位,有时以片为单位,有时以族为单位,有时以几个为小组等几种,这种活动内容主要还是歌舞,有时对歌,有时歌舞,是根据活动对象的情况不同而不同。自发性的活动内容较丰富,是随着参与者们的兴趣爱好,活动内容随时变化,或歌或舞,或奏或击(乐器),从活动的时间上也可短长,活动场地可随时移动,或在这个村或在那个村,所以这种类型的活动从内容上讲丰富多彩,从时间上讲时常随意,从意义上讲娱乐性的趣味性浓,从参与者讲面广众多,固而可统称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节日性的文化活动包括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民族节日是以歌舞,杂艺融为一体的活动。如“十月年”是以民族体育为主体的活动,有磨秋、秋千、荡秋、打陀螺、射击等内容,夜间有以年轻人为主的文艺类的活动。有打击乐、有唢呐也有民歌演唱、对唱、歌舞性的表演(较少),文艺活动主要突出打击乐、尤其是铓,是以铓声为信号,象征着年节的到来和欢乐。所以较富裕的村子要购置大铓小铓一整套,俗称公母铓,即为雌雄铓。主要打击乐有牛皮鼓、大钹、片钗、铓,伴以唢呐演奏,本地人听到这种演奏声,自然就感到节日的快乐。民俗活动包括以生产有关的活动,也就是节气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自然崇拜,这种活动有一定迷信色彩,但是从人们的精神上讲,以热烈的气氛,在强烈的打击乐声中伴以强烈的舞蹈,表现出人们不畏大自然对人类的灾害的抗拒决心和精神,同时也是用这种强烈的歌舞乐来鼓舞人们的斗志,促进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政府组织的活动包括乡村文化站、文化室、文化个体户等,这些机构组织活动是以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为主体,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基地,是农村文化网络的主要组成。其活动主要以文艺队的组建和文艺活动,是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宣传于群众中,也是把民族优秀文化经过提炼加工反馈于群众之中的文化活动。所以这种组织活动是更高层次的,更高雅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是经常性和集中性,在农闲时排练演出,有乡以上的调(汇)演时集中一段时间参加大型的演出活动,有时在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巡回演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这种组织活动非常活跃。  四、歌舞活动及其影响  1、文艺骨干和艺术精品的发展

  在两乡辖区内民间艺人辈出不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致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不断的繁荣和发展。从70年代末乡文化站建立以来,两乡的文化室,文艺演出队伍逐年增加,并且是以文艺演出队为巩固和发展文化站、室的首要手段,因为两乡的特点是能歌善舞,以歌舞打开文化活动的局面。他们以本民族音乐舞蹈为主体,多为自编自导自演,也请市、县辅导老师修改加工,对赏就地培训和提高,有许多较好的民族舞蹈调到乡级、县级演出,较好的节目有如《棕扇舞》、《牛皮鼓舞》、《酒歌》、《哭嫁歌》、《恋歌》、《毛巾舞》等,有些节目由县文工队加工创作演出的如《簸箕公鸡调》、《钗舞》等已经到省内外及国外演出,并在国家级省级、地区级表演获奖。他们参加演出并获奖节目在县以上获重复奖,有的是在几个地(州)联办的活动中获奖。除经加工创作的艺术精品外,还有许多民歌。民间歌舞已在省、地、县民间音乐资料和民间舞蹈资料中收存。已成书的民歌集成和舞蹈集成两部份,还较为突出的以民歌演唱形式口传的哈尼族长诗《阿波仰者》(创世诗)、《阿波吉德》(迁徒诗)、《人种物种起源歌》,这三部长诗都为上千行的诗,另外已成书的哈尼族草药书一集,民歌一百多首,舞蹈有“打摸搓”和“芦笙舞”等等,这些民族艺术精品都来自他们生产生活及活动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是广大群众共同创造的,将给子孙后代留下精粹的艺术瑰宝。  2、文化艺术活动及其影响

  元江县两乡由于文化艺术活动出了名气,吸引了不少外地学者专家艺术家,尤其是1995年2月在元江举办的“第二届云南(元江)民族风情国际旅游摄影艺术节”中,在羊街乡尼戈村为艺术节设立“哈尼族风情”表演,内容包括民间歌舞表演和民间体育表演,来自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名嘉宾们深感这是在民族文化的海洋里,仿佛是在梦乡中,但他们知道这不是梦。这样即真实而丰富多彩的表演又严肃认真的表现使他们难以想象是什么东西起了作用,是为了钱财还是为名誉?都不是,是爱好,嘉宾们无不为这种精神而感动,他们赞誉声络绎不绝,他们认为这是民族文化的库源。他们回到各国各地几天后,纷纷来电来函一再感谢和羡慕这里的人民,这里的文化,尤其是民族歌舞的精彩表演时时浮现于眼前,一再表态说他们还要再来……   两乡的歌舞活动在全县及其邻边的州县影响也越来越大,因为他们的演出由本乡范围扩大到机关、厂矿、学校、由本县串到县外,由本省到省外。先后到福州、天津、上海等地商演,深受省外观众的好评和赞誉。尤其是组委会对他们的节目表演和作风表现最为满意。最近也有不少省地应邀参加。所以得到各级领导,尤其是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因而,他们的艺术队伍在不断的扩充,表演艺术也不断提高,艺术精品不断挖掘出来,艺术骨干如雨后春笋般被选拔和培养,他们将为更多的县内外、省内外的人民传精送宝,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85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