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隆平》电影中袁隆平爷爷的妻子叫董婕?

为什么《袁隆平》电影中袁隆平爷爷的妻子叫董婕?,第1张

袁隆平》**中袁隆平爷爷的妻子叫董婕,是因为这是**不是纪录片,这可能也是导演另有深意。

现实中袁隆平爷爷的妻子叫邓则。邓则(既是袁隆平梦想的支持者,也是他梦想的陪伴者。

袁老曾经说过,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别人都不肯嫁给他的时候,邓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也是邓则始终和他在一起。

因为遇到邓则之前,袁隆平有过两段感情经历,都无疾而终。有人这样描述,暗恋没敢开口,初恋被迫分手:大学时代,袁隆平有过一段非常青涩的恋情,是典型的暗恋;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安江农校任教,又有过一段几乎就要成功但最终还是功败垂成的爱情。

后来,袁隆平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龄剩男,没人愿意嫁给他,直到34岁才遇到他生命中一生爱人。袁隆平也善于抓住机遇,和邓则相恋一个月就闪婚,从此相携相扶,一生陪伴。

《袁隆平》:

《袁隆平》这部**根据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坎坷历程。

《袁隆平》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袁隆平不平凡的科研道路以及他作为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的多彩人生。该片以鲜活艺术手法再现了袁隆平院士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情操。

该片在传记片的拍摄手法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叙事新颖,创作理念融浪漫与现实为一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科学家形象。而该片的拍摄和发行放映,对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在全社会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学生发起爱情攻势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重庆湘辉农学院(今西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

光荫荏苒,袁隆平大学毕业一晃就几年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都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一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太随便,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袁隆平在农校教书时,邓哲是他的学生。当袁隆平托邓哲的同学向她提亲时,内向的邓哲顾虑重重。“老师和学生谈恋爱算怎么回事?将来我怎么称呼他?他都30多岁了,比我大8岁,会不会年纪相差太大了?”但袁隆平似乎认准了邓哲——这个安静秀气的安江妹子做妻子。

33岁的袁隆平和25岁的邓哲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在邓哲眼里,袁隆平是个浪漫心细的好丈夫。新婚没几天,袁隆平就兴致勃勃地邀请邓哲去游泳,这让邓哲颇觉意外。邓哲回忆说:那天袁隆平开会开到晚上11点,回到家非拉她去游泳不可。临出门前,袁隆平特意拿了一把小剪刀。邓哲问他游泳拿剪刀干什么,他说河里有许多渔民布下的鱼网,黑灯瞎火的要是游泳时碰到鱼钩,就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邓哲听完这句话心里暖和得很:“袁先生是个心细如丝的人。这个老公我找对了。”

1990年,袁隆平一家从地处怀化黔阳的安江农校搬到长沙市的新房。新家安了煤气热水器。每次邓哲洗澡,只要二三分钟没有听到流水的声音,袁隆平就会大声喊——“邓哲!邓哲!”起初,邓哲还埋怨,心想自己洗个澡还喊个不停,就含着怨气地回答他:“你喊什么,洗个澡都不消停。”袁隆平听到邓哲出声了也就不喊了。后来,邓哲才知道,袁隆平是担心她煤气中毒,隔一段时间听不见动静就要喊她两声,只有邓哲应两句,他才能放心。邓哲嘴上嫌他“烦”,心里却美得很。

所有的问题都替你扛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在外人看来,袁隆平夫妇感情甚笃,是夫唱妇随的楷模。邓哲笑着说结婚过日子,哪有锅碗瓢盆不磕碰的。但这些磕磕绊绊的事情不是什么原则问题的分歧,只是立场不同,争争嘴而已。作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员,邓哲偶尔能听到来自同事们的声音,而这种声音袁隆平有可能是听不到的。好心的邓哲会把这些下情上达一下,不料却遭到袁隆平的“炮轰”,袁隆平让邓哲不要插手研究所的事情。邓哲则以自己是研究所的一员而争取“话语权”。“吵过两次,就两次。没有结论。我也不知道他听进去我的话没有,没有下文了。”邓哲说,夫妻俩从没有过大的争吵,工作上很少,生活中更没有。“我基本上都听袁隆平的,想吵架都没有机会。”

“人家把他说得太好了,很多不是他专业领域的事情,他也未必熟悉。”在湖南安江时,邓哲快生第二个小孩了,母亲来家里照顾她,需要增加一个床铺。邓哲在学校借了一张有架的床,只需要袁隆平抽时间按照结构拼凑拢来就行,“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袁先生做不来,怎么拼都不是张床的样子。”

邓哲和袁隆平结婚很长时间过的都是两地分居的生活,在安江工作时两口子一年才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一起。直到邓哲50岁以后,全家才迁往长沙,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夫妻才真正朝夕相处。

1974年冬天,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患胃癌,住在重庆市第三医院。他父亲身边的人给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发来了病危电报。那时,袁隆平正在海南进行育种试验,抽不出身来,袁隆平的妻子邓哲日夜兼程从安江赶到重庆看望老人。1975年1月3日,袁父去世,她代替袁隆平送终。老人身边,其他后人都到了,只有隆平缺席。他父亲在弥留之际表示:隆平正在忙着搞杂交稻试验,重任在身,无论如何不要他回来。事后,邓哲含泪给隆平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去世的事,并告知他把大儿子从重庆接回安江了。此前,大儿子是放在袁父和袁母华靖身边带养的。华靖早年毕业于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英语很好,对小孩教育细心。

袁隆平有三个儿子,却只有一个是“属于他的”,老大长年跟奶奶生活在重庆,是属于奶奶的,老三从小跟着外婆过,属于外婆。只有老二,5岁的时候,袁隆平出差带着他去海南、广西生活过一段时间,“大家都这么说,这个老二才是他爸的”。

袁隆平给孩子取名也是有意思的,他有三个男孩儿,分别取小名为五一、五二、五三。他说:“我家孩子是单一品种,都是雄性,要有个女孩多好!”到了下一代,他的愿望得以实现,有了大孙女又有了二孙女,两个孙女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有意义又富有幽默感:大孙女叫袁有晴,因为出生前一直不停地下雨,生下当天,雨过天晴。第二个孙女是2005年2月18日生的,这天正好逢农历的“雨水节”,便取名“袁有清”。他说:“这两个名字不但叫起来顺口,而且合起来有晴有清,晴就是太阳,清就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自然就会茁壮成长。”

他对妻子的爱感动上苍

在袁隆平的记忆里,曾经有一段几乎令他心碎的“黑色”日子。1982年除夕,袁隆平十多年在南方育种第一次回家过春节。正月初二那天,妻子邓哲因突然患急性病毒性脑炎,被送进了怀化地区医院抢救。祸不单行,紧接着,他80岁高龄的母亲也患了重感冒,在家卧床不起,岳母又患脑血栓住进了黔阳县医院。这突如其来的病魔的袭击,给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以沉重打击,忙坏了本来就不善于操持家务的袁隆平。

他除了紧急动员3个儿子分头服侍病人外,自己则忙不迭地跑三个地方轮流照料病人,从挂号、缴费、拿药,到买营养品、端屎端尿、端茶喂饭,忙得焦头烂额。好在安江农校的老同事曹胖公夫妇及李代举他们热心帮忙扫地抹灰,洗干净几大盆脏衣服,否则袁隆平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堆家务活。

那时,邓哲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不醒,将近半个月没有睁开眼睛,靠输液维持生命。袁隆平白天照料病中的两位老人,晚上几乎夜夜陪伴在妻子身边。他深情地看着妻子孱弱苍白的脸,柔肠寸断,半是内疚,半是心酸。他喃喃地说,都是我不好,我不是好丈夫,你是累病的呀,可我没办法呀,我离不开杂交水稻,禾苗也离不开我呀,老天不公啊,熊掌和鱼不可兼得……邓哲,我在你身边,守着你,护着你,你就醒醒吧……说着说着,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眶。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更加精心照料妻子,回报妻子这么多年对他对家庭的付出。他为她抹身子、换衣服,一勺一勺地喂鸡汤;为她背唐诗,讲故事,轻轻地用英语唱《老黑奴》。他知道妻子心里明白他在为她祝福、祈祷,为她做丈夫该做的一切……也许是苍天有眼,好人有好报,他的真爱和一片痴情感动了上苍,连死神也悄悄抽身而退,不久,邓哲终于睁开了眼睛,神情恍惚地看着丈夫,深情地吐出几个字:袁先生。

“谢天谢地,你总算醒了!”袁隆平高兴得孩童般地笑了,笑得格外开心。接下来,他按照医生的嘱咐,每隔一小时帮妻子翻身,为她按摩。一个月后,邓哲出了院,并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2006年邓哲和单位同事在去延安参观的途中遭遇车祸,她的腿严重骨折。身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的袁隆平因为担心邓哲,等不及会议结束,做完报告的当天就赶到了西安。“在电话里听秘书形容我的病情,他还是担心。只有亲眼看见我的情况他才能松气。这么多年了袁先生这份细心的爱还是蛮感动我的。”邓哲说。

邓哲63岁时学会了开车,考的是自动档的Z牌照。“当初征求袁先生意见,他还是特别支持。我学了一个月,很轻松过关。”但是袁隆平虽然鼓励妻子学车,却不太主张她常开,更不敢请老婆当自己的司机。邓哲说有一次两口子去城里办事,袁隆平坐过一次她开的赛欧车。虽然邓哲开得有板有眼,但是袁隆平心里还是发虚。“他害怕坐我的车,可能我年纪大,他不放心。”会开车的邓哲想自己开车出去遛遛却没那么容易,因为袁隆平总要看看四周,只要家里有年轻人可以当司机,邓哲就别想摸方向盘。

“袁先生现在对我管得越来越严了。”邓哲爽朗地笑道,紧接着她幸福地补充了一句:“有人管你,说明疼你,是好事。”

近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又一次登上了热搜。

不过,这次不是因为看豪车,也不是因为买了两部华为手机,而是 飚英文 。

这段飚英文的视频来自6月27日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89岁的袁老以英文致辞,他一字一句地说:

“我是杂交水稻研发人袁隆平。正如你们所了解,中国杂交水稻1700万公顷,产量为每公顷18吨,年目标产量为每公顷18吨。但,我很高兴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来培育杂交水稻,以解决、克服他们粮食短缺的问题。”

流畅的英文表达,惊呆了网友,没想到耄耋之年的老人,能做到不看稿,吐字清晰地说出每一句英文。

这并非是袁老第一次飙英文。2017年在 “雁栖湖论坛” 中,袁老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演讲全程,口齿清晰,发音干脆,几乎未出现停顿或差错。现场观众数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位87岁的老人致敬。

当时这段视频被传上网络,网友们被老人精湛的英语水准折服,纷纷留言: 没想到老爷子还有这项隐藏技能,用英文介绍杂交水稻,不止是英语要好,还要懂很多专业术语。

其实,不论老爷子有多少隐藏技能,他最牛的事情还是种田,他称自己 “就是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 , 觉得 “只有下田最快乐”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今世界最紧迫的危机,其实是粮食危机。

这个危机后面,有着成千上万随时可能被饿死的生命。

联合国粮农组织大声疾呼, 全球51个国家、约124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 粮食危机最严重的地区有约3200万人,需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更可怕的是,情况一直在恶化。

很多朋友对饥饿没有什么切身感受,但近六十年前,饥饿曾席卷中国,让无数人恐慌。

那几年,中国大地上遭遇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饥荒,因为饥饿而死的人数以千万。

不到30岁的袁隆平,被 “饿殍遍野” 的场景震撼,从此发愤研究水稻,一生致力解决粮食问题。

几十年如一日,他和团队攻坚克难,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水稻奇迹” ,在技术上解决了中国人的 “吃饭问题” 。

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人类反饥饿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美国学者说,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 20 多年。

田地里能种水稻,不稀奇,但沙漠里种水稻,你信吗?

袁隆平的科研团队,就把水稻成功种到了迪拜沙漠。

在迪拜沙漠里种水稻,有多难呢?

水稻幼苗发芽适合温度28~32℃,最适合生长的土壤介于砂土与粘土之间,通气透水,耐旱耐涝。

而迪拜沙漠怎么看也跟水稻无缘,极端昼夜温差、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哪一个都是水稻生长的致命杀手。

这里的夏季,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白天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鸡蛋放在地上不到3分钟就熟了。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种植水稻,几乎是神仙才能完成的任务。

富得流油的迪拜偏不信邪,一心要在沙漠里创造奇迹。他们砸重金尝试了好多年,请过其他国家的专家来种水稻,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当他们听说袁隆平领导的海水稻团队在中国盐碱地、滩涂地种植海水稻获得成功时,找上门来。

接到邀请的袁隆平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二话不说奔向迪拜沙漠进行小范围实验种植。

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他们坚持田间调查,身上汗水像下雨一样往下淌,全身冒“油”,双脚被厚实的胶鞋焐出了疮,裤子坏了好几条,项目调查本就像被水浸泡过一样。

他们克服沙尘暴、干热风、缺水等自然灾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通过“ 四维改良法” 对种植环境进行改造。

经过千辛万苦,2018年5月,首批水稻成熟。经印度、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专家测评,其中一个品种亩产量超过500公斤,还有两个亩产量超过400公斤。

世界首次在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中国科学家,做到了。

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500公斤/亩是理想,没想到能达到,这说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

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酋长喜出望外,将这些海水稻加工制成精美的纪念品,亲自命名为 “AL MARMOOM” 品牌,作为未来的 “国礼” 赠送尊贵的客人。

中国的水稻,又一次震惊了全世界。

现在国内外,很多人都熟悉袁隆平,知道他是世界著名农业科学家,但他1960年立志研究水稻的时候,可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湘西偏远山区农校一名普通的年轻教师。

当时, “水稻无杂交优势可以利用” 是国际上的权威理论,全世界的农业专家全都深信不疑。

而年轻教师袁隆平,却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研究杂交水稻。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大白天做梦,异想天开。

在几乎没人支持、科研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袁隆平毅然决然,把天大的担子,扛在了自己肩头。

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比登天还难。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得在自然界找天然雄性不育株,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没有任何记载的。

而稻穗开花一般在盛夏,中午盛开,花蕊非常小,需要趴在稻丛里用放大镜寻找,还不能戴草帽,因为草帽会遮挡视线。时间稍长,人就会中暑晕倒。

袁隆平和妻子邓哲,冒着酷暑,忍受稻叶扎身和昆虫叮咬,踏遍了附近所有稻田,用了4年时间,查看14000多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了杂交水稻培育试验。

由于天天下田,袁隆平晒得像个非洲黑人,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刚果布” 。

1964年,袁隆平在农校附近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1970年,他的学生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附近发现一棵野生稻雄花不育株—— “野败” 。

在此基础上,他们几经曲折,呕心沥血,经历上千次的失败,选育出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 南优2号,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

其间,寒来暑往,困难挫折不计其数,几十年辛苦的付出,换来了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功。

这被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 ,公认是继墨西哥矮秆小麦培育成功之后,又一项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

但成功并没有打破有些人的有色眼镜,他们依然怀疑中国人能不能吃饱饭。

美国人莱斯特·R·布朗在1995出版《谁来养活中国人》一书中预测: 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3亿左右,需要粮食651亿吨,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人。

记者曾就此采访袁隆平,他淡定回答: “他最大的弱点,是对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 ”

这个回答,何等霸气。而霸气的背后,是袁隆平长期领先世界的科研实力。

中国1996年启动 “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 , “十五” 期间,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

中国人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对于那些怀疑的言论,这个脸打得非常痛快。痛快的背后,是袁隆平和无数人几十年的汗水和心血。

当记者问到袁隆平粮食安全问题时,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 ”

是啊,试想一下,如果中国老百姓饭碗里盛的不是“中国粮”,将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料。

而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但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在世界范围推广后,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增的人口。

有人这样评价袁隆平, “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

当代神农,名符其实!

1998年,微软的视窗系统几乎霸占了全世界个人电脑桌面,创始人比尔·盖茨开始有计划退出日常经营。

有人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全世界有没有一个人的身价超过比尔·盖茨? ”

答案是有,这个人就是袁隆平。

那年6月,湖南某资产评估事务所宣布,经过210天的工作,对11万组数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论证,评定“袁隆平”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10089亿元。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一上市,募集资金7亿元。

袁隆平是公司的第四大股东,占有250万股,拥有的股票价值约1亿元,袁隆平一下子成了亿万富翁。

面对巨额财富,袁隆平显得非常淡定,他说: “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 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60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 我把这事看得很淡。 我们家里从来不谈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他津贴、顾问讲学费,掐指一算,也有三四千元,够了! ”

其实,这时候的袁隆平,按说可以享清福了,但他眼里盯着的,始终是自己的实验田。袁隆平不愿意为钱所累,只是想着给老百姓的碗里多加点粮食。

2001年,他即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并说“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对股票不感兴趣。”笑言自己是 “过路财神” 。

有人问他: “一生中希望有多少资产? ”

他说:“ 有一个小小的家,足矣。 家再大,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每天也只能吃三顿饭。对钱这个东西我看得很淡,够用就行。”

在生活上,他粗茶淡饭,十分简朴,从不讲究吃穿, 下雨不打雨伞,出太阳不带草帽,并说自己“怎么打扮也像个农民”。

共事多年的同事张桥说,“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还有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格昂贵的品牌他觉得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

有一次,他和夫人逛商场,看到打折低至10块钱一件的衬衫,如获至宝,他说:“太便宜了,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于是一口气买了10多件。

作为亿万富翁,袁隆平买东西为何青睐“便宜货”?老伴一语道破天机: “他的钱都捐了。 ”

他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其慷慨,先后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全部捐赠给了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植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专家慕名学习,工作之余,惊讶的发现,袁隆平虽然身家亿万,每个月却只拿六千元的工资,多家机构表示高薪聘他出国工作。

美国一个大石油财团的董事长当面对袁隆平说,凭他的专利和巨大的国际种子市场,他完全可能成为“洛克菲勒第二”,成为亿万富翁。

对于这些,袁隆平总是一口回绝: “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不爱国就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

这样的胸襟气度,只用“敬佩”二字不足以形容。

画家廖开明曾经画过一幅油画,名为《袁隆平的丰收曲》。

画面中,袁隆平站在超级水稻丰收田前,拉响了小提琴,喜悦的神情透着凝重。显然是在为稻谷造福人类而高兴。

丰收田的左边,却有个阴郁的画面,取材于德国版画家柯勒惠支版画《饥童》,画面中贫困儿童的饥饿状态,让人唏嘘。

这幅画,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袁隆平一生的奋斗和心中的梦想。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我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为了这个禾下乘凉的梦想,年近9旬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仍奔忙于田间地头,将并不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放在他的水稻培育和研究上,躬耕不辍。

他说 “我至少还能干10年! ”

他还在用英文说: “我还要继续追梦! ”

这样的梦,由小心愿而成大事业,由平凡而就伟大,让人心生敬意、泪流满面。

知乎上曾有人问: “如何评价袁隆平? ”

底下的几个高赞回答是:

“我一向不随便评价比我活得牛逼的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到了极致,这就是伟大。”

“评价不敢。四个字: 国士无双 。”

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管忍受了多少煎熬、苦难,不管遭受了多少非议、质疑,袁老从未放弃自己的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

也许他并不像明星一样,生活在聚光灯下,过得光彩耀目。

但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活出了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超级英雄!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淡淡翠

实习编辑:老泥巴

校对:柳叶叨叨

文章作者简介:北崖,自由撰稿人,摄影师。写有温度的文字,过极简主义生活。

袁隆平有一个妻子是邓则。

袁隆平与自己的妻子邓则相识在湖南安江农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袁隆平在这里做过长达十八年的教书生涯。

33岁的袁隆平和25岁的邓哲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

新娘就穿着那套火红的比赛球衣,喜气洋洋。成家后,简陋的宿舍焕发了生机。探索的路上找到了知心伴侣,袁隆平向世界难题冲刺的信心更足了。“袁先生”,也成了以后几十年邓则对丈夫的称呼。

袁隆平和妻子的感情经历: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那年,他23岁。

阡陌纵横的田野,麦浪逶迤的乡间,尽管工作的地方偏僻落后,但他还是将它当做了心中的“桃花源”。当时的袁隆平虽然到了“男大当婚”的年纪,却一心痴迷于农学研究,从来没有心思谈恋爱。

十年后,袁隆平已迈入而立之年,仍是“孤家寡人”一个。提亲的人倒是不少,皆无功而返。后来在老同学的牵线下,一个在农技站工作的叫邓则的姑娘被介绍给了袁隆平。

这个秀外慧中的女孩子性格很好,落落大方,笑容明朗。不过当时的邓则颇为踌躇,在她的心目中:“袁先生人好,课讲得也好。”

毕竟曾有师生的身份之隔,这让她顾虑重重:“老师和学生谈恋爱算怎么回事,将来我怎么称呼他,他都30多岁了,比我大8岁,会不会年纪相差太大了。”但在媒人的助力之下,两个互抱好感的人渐生情愫。

一天,在堂球场上。热心的“红娘”们提议,不如趁热打铁将袁隆平和邓则的喜事办了!大赛组委会临时调整比赛场次,以使比赛和婚事两不误。

袁隆平为来不及送新娘一件礼物而过意不去,于是悄悄地对邓则说:“我给你买件新衣服好不好?”邓则知道袁隆平是个穷书生,干脆拒绝了:“不要不要!”老实巴交的袁隆平就依了邓则。

从认识到结婚,他们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两个异常传统的知识分子,却用了现代人最时尚的“闪婚”形式敲定了终身大事。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886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