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龙族2里凯撒向诺诺求婚的那一段内容

谁有龙族2里凯撒向诺诺求婚的那一段内容,第1张

作者说上杉不会复活,第一次邂逅是明妃把绘梨衣看成了诺诺,义无反顾的扑过去。。。。。而且最后上杉呼叫路明非的时候,明妃却独自麻醉,并没去上杉身边;明妃终究还是喜欢诺诺的,所以,诺诺终究是路明非的。。。

为了上杉**,

所以;

不帮楼主不找了。

  历史渊源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据传,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化蝶飞

  (2)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 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 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11)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故事基本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不同故事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 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 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 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 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 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篇目及流传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43则 浙江(其中宁波22则,其中有畲族) △山伯琴剑英台扇等15则 江苏 △三蝶奇缘等8则 广西(其中有壮族、瑶族) △尼山姻缘来世成等6则 河南 △梁祝同化白蝴蝶等3则 福建

  编辑本段梁祝歌谣及流传地

  △梁祝叙事山歌 2885行 流传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 2845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结义兄弟攻书传 250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柳荫记 676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英台恨 80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重整姻缘传 889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祝英台还魂团圆记后传 1865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游地府后生结夫妻 105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山伯英台游十八地狱全歌 40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千年古县汝南---中国梁祝之乡 (10张)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据传,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化蝶飞

(2)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 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18米,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分析认为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处,深20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据马坡教委办主任肖广营回忆:1968年的时候,他与邹城的几个同学去看“梁祝”碑,发现有被人掘出的一个碑头,他们就找了铁锨朝下挖,发现碑前面有楷书“梁山伯之墓”五个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庙、立碑、厢房等内容的记载。当时他们看的不是墓记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记碑”座,北10米,2米深处发现大批建筑物砖、石等。在“梁祝墓记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处,发现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砖、瓦片等。在“梁祝墓记碑”后,深43米处发现石板、古土等。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因此,笔者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11.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县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11.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因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于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学著作不可能对明朝发生的事情有记载,由此可见,所谓“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民间传言是错误的。

五年前,男人和女人的日子过得还很艰难。男人和女人精打细算地安排着每一分钱的用处,日子虽然艰苦,但男人和女人的感情很好。

每天上班,男人和女人都是一同出门。要是遇到下雨,两人就共打一把伞。女人总是一只手紧紧搂着男人的腰,一只手撑着雨伞。男人的个子比女人高出许多,男人就弯下腰来,女人则要把雨伞高高地举起,罩在男人的身上。

男人心疼地说:“你举着伞很累,让我来打吧。雨天真不好,让你受这么多苦。”

女人轻轻地说:“我喜欢雨天,喜欢和你一起在雨天走路的感觉。有你在我身旁,我觉得很安全。”

男人幸福地笑了。路上的行人见了,都羡慕地说:“看这对夫妻,这么亲热,像是才恋爱的小青年。”其实男人和女人结婚已经好几年了。

到了单位,女人收起伞,男人才发现女人的半边身子都让雨淋湿了,正不停地往下滴水,而男人的全身是干爽的。男人心疼,有些气恼地说:“看你怎么打的伞,你这样要生病的。”

女人不回答,很甜蜜的样子。

男人见单位效益没有起色,不久便辞职在家做起生意来。先是开了一个小烟酒店,因为生意好,一年后烟酒店变成了小超市。再后来,男人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还买了轿车。他们拥有了市中心最好的一套楼房,男人让女人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

男人出门就坐着自己的小轿车,不再步行了。男人在家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后来逐渐变成几天都不回来一次。女人几次都想让男人在家好好歇歇,男人都以忙为由推脱了。

终于有一天,男人回来了,男人第一句话就说:“我们离婚吧,我给你 20万。”女人听了男人的话,半天没有开口。其实女人早已知道一定会有今天的,但没有想到这么快。女人有些伤感,但没有为难男人,只是平静地说:“好吧,我跟你去办手续。”

外面正下着雨。女人从屋里拿出一把伞,轻轻地说:“我只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你说吧,我答应你。”

从这里到民政局很近,我只是想让你和我打着伞去那里办手续,不坐你的轿车。”女人望着男人说。

男人点了点头。

女人撑起伞,举过男人的头顶。外面的雨淅沥地下着,不时有风刮过来,吹到男人的脸上。一阵寒意扑来,男人打了一个寒噤,把自己的衣服向里掖了掖。女人见了,把伞向男人那边移去。

到了,两人都停下来。女人收起伞,男人才发现女人的半边身子都让雨淋湿了,还不停地往下滴着水,而男人的身上却干爽爽的。男人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女人还像以前一样,不经意地说:“你有胃病,一着凉就会犯。以后我不在你身边了,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男人听了,半天没有说话,他突然转过身,一把搂住女人:“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们回家……”男人喃喃地说,“我想让你陪我在雨中走一生,你愿意吗……”

女人的眼里溢出两行清清的泪。

最近,科威特的一对新婚夫妻闪婚闪离的速度,创下了史上最短婚姻的记录。

这场婚姻,从办理结婚手续到解除婚约,仅3分钟。

事情是这样的。

这对新人到当地法院登记结婚,一切手续办妥后,正甜蜜地准备离开。

这个时候,新娘一不小心摔倒在丈夫面前。

这位新郎第一反应不是扶起新娘,而是哈哈哈哈捧腹大笑,还不忘骂了一句“愚蠢!”

没想到新郎的这个行为瞬间点燃了新娘的怒火,于是她喊出了一句惊呆法院众人的话“离婚!!”

新郎还没反应过来,新娘已经去找法官解除婚约了。

看完这个新闻,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底下的高赞评论里,有一条写着“细节打败婚姻。”

深以为然。

刘易阳在《裸婚时代》里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细节打败爱情。

殊不知,在婚姻里亦是如此。

也许有人觉得,伴侣之间熟不拘礼。

新娘摔倒了,新郎的嘲笑没有恶意,无可厚非,没有必要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离婚。

但是,在新娘子心里,这个男人和自己刚领证,是要和自己携手一生的人。

在她摔跤丢面子的时候,他不仅不扶,还无情地嘲笑,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他并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哪个女孩子不想嫁给一个知冷知热的人?

和一个不在乎自己的人过一辈子,还不如趁早离婚。

一个已婚女人,晚上想帮四岁的女儿洗澡,但女儿怎么都不肯。

家人问了缘由,女儿说:“因为妈妈的肚子太吓人。”

她剖腹产,恢复时伤口没养好,伤疤有点显眼。

童言无忌,她没在意。

但老公抱着孩子,在一旁漫不经心地说:“听见了吗,连女儿都嫌你丑。”

她有点火,问:“你什么意思?”

老公说:“我没什么意思啊。”

你是嫌我肚子上的刀疤丑吗?”

我没说,是闺女说的,不就开玩笑嘛,有什么好生气?”

两人吵起来。女儿吓哭了,说“妈妈是疯婆子”,并且说这是爸爸说的。

她也哭了,心里委屈得不行,甚至想离婚。她觉得自己既工作又顾家,全心全意为着家,怎么就成了个“难看的疯婆子”呢。

女儿还小,可以不理解她的付出,不理解她肚子上丑陋的刀疤是生孩子时,在鬼门关走过一圈留下的痕迹。

作为她的丈夫,此时若能和女儿解释妈妈身上有刀疤的原因,让女儿学会心疼母亲,妻子定会觉得十分欣慰。

可是他却冷嘲热讽了一句,连女儿都觉得你丑。

不论是不是玩笑,在妻子心里都无异于雪上加霜。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真正压倒我们的往往不是“大山”,而是鞋里那颗细小的“沙粒”。

在婚姻生活中,一些琐碎的细节,也足以压垮一段婚姻。

在简书上看过一个故事,久久不能忘。

在她12岁时,妈妈和爸爸离婚了。就因为爸爸往妈妈养的兰花盆里弹烟灰,扔烟头,多次劝阻都没有用。

亲友来规劝,妈妈只说了一句话:“他人很好,只是过不到一块去。”

就连外婆也气愤地骂她。在外婆眼里,她的女婿高大英俊,能赚钱,孝顺顾家,反而是女儿任性自私,不顾孩子和父母的感受。

她也很难理解女儿痛诉丈夫的那些如不爱洗澡、衣服袜子乱扔、吃饭狼吞虎咽、没空陪她、记不住她生日、纪念日……

希望你能理解妈妈,一辈子太长了。”

在她16岁的时候,妈妈嫁给了另一个男人。

继父个子不高,相貌平平,但是整个人干净清爽,笑容温和。

他会为妈妈的花花草草换上漂亮的花盆;

给妈妈新买的淡绿格子桌布配上新的盘子碗筷;

他会拉着她的手一起去江边散步,看夕阳和日出;

妈妈热爱研究食谱,继父就是她最忠实的美食家,变着样地夸奖妈妈做的菜;

她的爸爸没有什么大毛病,在外人眼里算得上是一个好丈夫。但是妈妈还是毅然决然地与他离婚。

他们的婚姻,是被细节打败了。

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说过,一段感情成功的关键,不是在烛光晚餐里,也不在浪漫的海滩,而是对伴侣的在意,对生活细小瞬间的关心。

继父就做到了这一点。

他举手投足间的每一个细节,都尽显对妻子的体贴和尊重,流露着满满爱意。

一辈子太长了,和爱自己的人一起过,日子才不算难熬。

张小娴曾经说过一句话:男人对女人的伤害,不一定是他爱上了别人,而是他在她有所期待的时候让她失望,在她脆弱的时候没有扶持一把,在她成功的时候竟然妒忌她。

女人天生比男人更加细腻和敏感,她们能从微小的细节里感受到“不被在乎”,当然,也能从中捕捉到爱意。

在某话题征集中,一些女生说出了另一半感动自己的事情。

过马路的时候他总是紧紧地牵着我的手,而他永远都要走在马路外侧的一边。”

我很奇怪为什么晚上跟他通电话的时候那边都那么安静,后来才知道他每次都用手掩着话筒,生怕我在睡觉吵醒我。”

记得冬天很冷的时候我上完厕所缩回被子,他睡梦朦胧中把我拉到他怀里,紧紧抱着我。”

完事后他会轻柔地轻吻我额头,说一声“宝贝,晚安”。几年了,从未改变。”

不难发现,打动女人的,无他,也仅仅是一些细节而已。

婚姻很复杂,你一句话,一个行为就能让它分崩离析;

但婚姻也很简单,你给予的一点关心和温暖,就能让另一半感到甜蜜幸福。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相爱到结婚不易。

如果我们真心爱对方,请做生活的有心人,让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为婚姻加分。

昨天看到一段视频,短短几十秒,却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女孩追着车挽留要离开的男人,她拍着车窗喊道:

“我求求你,我说真的,我为了你什么都愿意。我可以为你洗衣服,我可以为你做饭,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干,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干!”

“我求求你了,你不要走好吗?”

可这么卑微的乞求没起到任何作用,车子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女孩声嘶力竭:“我求求你,你不要走!你走了我怎么办?”

车里的人跟没听见似的,车子越开越快,甩下这个失声痛哭的姑娘,疾驰而去。

非常心疼这个姑娘,爱一个人爱到卑微,却还是被无视和伤害。

倾尽全力去爱他,到头来不过让自己心碎,那个不爱你的人,没有半分心疼。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换来好的结果,你的珍惜,不能给错了人。

真正在乎你的人,舍不得让你卑微;需要你千般挽留的人,不如就让他走。

姑娘发烧,自己去买药还给男友买了奶茶,一路小跑送到他楼下。

寒风里,她等了半个小时也没见到男友,问了他舍友才知道,他在打游戏。

他始终都没下楼,微信里跟姑娘说,“又不是我让你买的”,让姑娘把奶茶扔了,不要惹他发脾气。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故事底下大片都是心疼女生的评论。

两个人在一起,本该是平等互相尊重,若是爱得卑微,他只会变本加厉地不珍惜你。

大可以把给男友送奶茶的精力,用来关心关心自己的身体。

你得好好爱自己,才会有人来爱你。

“爱情里需要的是适当的包容,而不是无限度地容忍”。

两个人在一起的意义,是为了让你成为更幸福的自己,而不是卑微到失去自我。

好的爱情是相互的,彼此珍惜彼此尊重。

日常生活互相照顾,有了问题共同面对,而不是某个人一味单方面付出。

陈小春所有的工作安排,都会提前告知应采儿,不让她担心着急,一有时间就回来照顾她和孩子。

原本不懂浪漫的他,也学会了在生日、纪念日为妻子准备惊喜。

还为她写情书:“亲爱的老婆大人,今天非常开心,因为能和你分享我的一点一滴,所谓我的一点一滴就是……我爱你,就像天空不能没有星星、太阳和月亮。”

而应采儿在微博介绍里公然写着五个字:陈小春妻子。

在陈小春的演唱会上,她像个迷妹似的为老公喝彩。

没有谁委屈自己迎合对方,他们彼此相爱,视对方为唯一。

没有谁仰望对方,也没有谁需要俯身,两个人相互付出,彼此珍惜照顾,这才是好的爱情。

对方说:“我已经不爱你了。”

你着急了,脱口而出,“没关系的啊 !我们还是可以在一起的啊 !”

说完,你忽然哭了,不是因为伤心对方不爱你了。

而是因为这一瞬间,你猛然醒悟,自己已经成为爱情的乞丐 。

以为对一个人足够好,就能赢得他的爱,到头来才发现其实连自己都丢掉了还不自知。

如果他总让你委屈自己,那让他走也罢,这世上从来没有谁离不开谁。

你要被好好疼爱呵护着,就像《剩者为王》里父亲的期许,“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去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

姑娘,你自信且爱自己的时候,最美。

别为爱情折腰,王冠会掉,勇敢地让盖世英雄来呵护你就好了。

8月1日晚,在浙江宁波慈溪一商场,有位22岁的美丽姑娘,被人割喉杀害。

姑娘姓陈,是一名舞蹈老师,还是慈溪市舞蹈家协会的会员,因甜美的长相和精湛的舞姿,在抖音上拥有395万粉丝。

杀害女孩的凶手,是一名白净清秀的吴姓男子。

据新闻报道,案发前,陈姑娘和吴男子曾谈过恋爱。

陈姑娘家庭条件不错,自幼深得父母宠爱,吴男子家境相对差一些。

陈姑娘的父母出于家境、人品和性格等诸多因素考虑,明确反对女儿和吴男子交往。

陈姑娘和吴男子相恋后发现,长相酷似霍建华的男友,性格偏执,小肚鸡肠,心底阴暗,为琐事两人经常发生争吵。

案发当天,戴着口罩的吴男子,拿着凶器来到商场,找到正在娃娃机前开心抓娃娃的陈姑娘,对准喉咙狠狠刺过去。

喜欢跳舞、喜欢海贼王、喜欢打王者荣耀的陈姑娘,倒在血泊中,再也没醒来。

还有,父母撕心裂肺地哭。

原来,恋爱谈不好 ,真的会要命。

看来,父母反对的人,真的要慎重。

陈姑娘的不幸遭遇,让我想起这两天传遍网络的“美女研究生被逼自杀”事件——

事件中的潘姑娘,是浙江嘉兴人,学医出身的研究生。

她的前夫薄同学,是她的大学同学。薄同学和吴渣男一样,家境贫寒,清瘦好看,且很浪漫。

当年追潘姑娘时,他在操场上摆了个大大的心型蜡烛求婚,感动得颜值好、家境好、学习好的潘姑娘,心甘情愿地嫁给他这个没有车、没有房、没有钱的穷小子。

自潘姑娘第一次带薄同学回家,潘家父母就反对两人交往,潘父甚至扬言要和女儿断绝关系。

但潘姑娘宁愿承受父母责骂、不要一分彩礼,也要和薄同学结婚。

婚后不久,薄同学就撺掇潘姑娘:咱得买房啊,你回家向你爸妈要钱啊。

潘姑娘厚着脸皮回家,被父亲一顿臭骂,借了10万块,首付买了套房。

不久,潘姑娘怀孕生女,薄同学又说:咱们得买车啊,你回家向你爸妈要钱啊。

潘姑娘又回家要钱,父亲看在外孙女的份儿上,又给了8万。

薄同学不屑地说:才给8万啊,十来万的车没法开,人家开的都是30万的车。

潘姑娘又向亲戚借了4万车款。

买车后,薄同学说:这年头谁还上班啊,都是自己创业啊,把咱家房子卖了,我要创业。

潘姑娘想来想去,决定支持男人的抱负,就卖了房。

创业两个月,薄同学在出差途中, 遇见一个95后的妹子,像当年追潘姑娘一样,展开炽热而疯狂的爱情攻势,还以未来女婿的身份,拜访了姑娘的父母。

潘姑娘发现丈夫出轨,要离婚。

薄同学保证回归家庭,并以资金周转不开为由,又让潘姑娘贷款10万元。

一个月后,依旧和妹子藕断丝连的薄同学,向潘姑娘提出离婚,理由是:花钱抠抠搜搜,产后人老珠黄。

潘姑娘这才知道,就在她在家带娃做饭、节衣缩食时,丈夫带着妹子经常出入五星级酒店,动辄花费成千上万。

不顾父母反对结婚、婚后卖房养夫的潘姑娘,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和打击,患上抑郁症,烧炭要自杀。

自杀中,潘姑娘摔进火中,全身烧伤80%,一只耳朵没了。

没离婚就和95后妹子拍婚纱照的薄同学,听闻此事,第一句竟然是“断气了没”。

原来,痴情人的义无反顾,换来的是薄情人的一再辜负。

看来,父母并非嫌贫爱富,而是早就看穿渣男的真面目。

上海杀妻藏尸案中,不顾父母反对的美丽女教师杨俪萍,非要嫁给吴晓东。

结果,多次争吵后,吴晓东掐死杨俪萍,放入自家冰箱里,并透支亡妻信用卡10万块,游山玩水,开房约炮。

直到3个多月后,杨俪萍的父母非要见女儿,才收到女儿早已死亡的噩耗。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

我有一个亲戚,自幼家境不错,人长得也清秀好看,24岁那年爱上一个酷似谢霆锋的开理发店的男人。

父母不同意,理由有三。

首先,且不论男孩读书多寡,他一个外乡人离家十多年不回,让人不放心。

其次,也不谈男孩有钱与否,就说他每天接触的人三六九等,圈子和我家不同。

最后,嘴巴太甜的男孩子,招你喜欢,也会招别人喜欢,怕你嫁过去吃亏。

但姑娘不同意,以吵闹和父母决裂,以自杀多次要挟,甚至住到男友店里不回。

怀孕后,父母没门,只好花钱张罗给俩人办了婚礼。婚礼上,男方家里竟没来一个人。

婚后,男人一直拖着不办结婚证,还经常和店里理发的姑娘暧昧不清,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就动手打姑娘。

当初自己非要嫁的人,如今再苦也要过下去。

抱着这样的心理,姑娘受到天大委屈,也不和娘家人说。直到她怀孕4个月被打小产,父母才知道真相,果断报了警。

这一报警,才发现这个出轨且家暴的渣男,是个网上追逃的盗窃犯,就连他的身份证都是假的。

原来,你和家人决裂也要爱的真命天子,还可能是犯罪分子。

看来,父母反对的并不是你嫁给了谁,而是怕你不小心嫁给了贼。

 为什么很多发生的婚恋悲剧,在最初都曾遭到过父母的反对?

子女的婚恋问题,本质上是父母的家教问题。

“这个人不行!”

“我一定要嫁给他!”

这句对白,在所有和父母断绝关系也要跟某个人的子女身上,都曾上演过。

这恰恰暴露了一个家庭长久潜伏又没有治愈的亲子问题:

要么是,父母惯于控制,子女对抗叛逆;要么是父母大包大揽,子女愚善瞎眼;要么是,父母说一不二,子女铤而走险;要么父母相恨相杀,子女潦草婚姻……

多少为人父母,在子女被情所伤所杀后,才恍然大悟:

那个孤注一掷去爱的孩子,不过是以对抗原生家庭的方式,期待新建一个家庭疗愈郁结多年的伤。

结果,不幸遇到人渣后,旧伤未好,又添新伤。直至最后,自伤或伤人。

多少遇人不淑,都是自断后路。

“你要是和这个人结婚,就别再回来认我!”

“不回就不回来!”

这句对白,是很多无法阻挡子女非要往火坑跳的父母,在决定成全那一刻的最后劝告。

和家人决裂后的子女,嫁(或娶)了某人后,如果过得不幸福,遭遇背叛和殴打,也很少愿意向家人诉说不幸,寻求帮助。

施害的配偶,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变本加厉地继续伤害,直到悲剧发生,无法挽回。

那个被害的孩子,怎么就忘记了:

这世上的确有歹毒心肠的父母,但更多的父母即便说再多气话仍然对子女心有牵挂。

所以,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你遭受了戕害和不公,都要首先向父母寻求帮助。

所谓门当户对,就是三观相配。

“他和我们家门不当户不对!”

“就你思想封建!”

这句对白,代表了因婚恋问题和子女有分歧的很多父母的立场。

人出身不同,经历就不同,性格就不同,体悟就不同,认知就不同,内核就不同,灵魂就不同。

不怕出身贫寒或坎坷,就怕不懂成长还阴险。不怕自幼娇惯或宠溺,就怕不懂止损还固执。

一桩桩的悲剧都在证明:

造就血案和命案的,并非是父母的反对,而是不同三观的两个人,真实生活到一起后,因意见碰撞而矛盾丛生。

所以,年轻人,比不了解就上床更要命的,是你不清楚和父母断绝关系也要爱的人,到底是长情人还是杀人犯。

比遇见豺狼更迅速的,是远离人渣。

“他这样的人渣,除了你谁会嫁?”

“或许结了婚,他就变好了。”

这句对话,是我听过的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人渣不难分辨:

赌博,吸毒,家暴,沾上任何一样的人,颜值再高,家境再好,情话再溜,都必须断、舍、离。

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

这世上的确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但你有什么底气把自己唯一的性命和一生的幸福,押到那万分之一的可能上?

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报复心强,啃老成瘾,惯吃软饭……这样的人,看起来再怎么人畜无害,也绝不能深交深爱。

给妻子牛奶里放砒霜,给丈夫饭菜里放毒鼠强,都是这号人干的。

这世上之所以有那么多悲剧,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好人总想感化坏人,结果坏人没变好,好人却丢了性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21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