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结局,土木堡之变为何未酿成悲剧?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结局,土木堡之变为何未酿成悲剧?,第1张

土木堡之变为何未酿成悲剧

土木堡之变结局: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轻信宦官王振之言,亲自迎战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六传至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明英宗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终受太监王振操纵,终因宦官秉政,酿成一场大祸。

是时,朝廷无主,军队溃败,城防空虚,贵族官僚陷入惊慌失措之中,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如何使明朝不亡,成为举国上下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转危为安,避免了一场山河破碎的灭顶之灾。分析其遇变乱而未酿成象北宋末年那样的家破国亡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立长君以绝敌望

八月,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代皇帝总管政事。九月,文武大臣请求皇太后说:“皇太子幼小,难负重任,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安宗社。”九月初六日,郕王接受太后谕旨,即皇帝之位,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明年年号为“景泰”。这一措施表明“明朝丧君有君”,决心共赴国难。

 于侍郎砥柱中流

于谦,当时任兵部侍郎,毅然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土木堡之变”后的政局多赖其维持。当郕王监国时,侍讲徐珵等主张迁都,于谦厉声驳斥说:“谁主张逃跑就应斩首。京城是国家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大势去了。大家还记得南宋的教训吗”使明政府坚定了据守北京御敌的决心。于谦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敢于主持正义,惩治马顺等王振余党。吏部尚书王直对于谦无限感慨地说:“国家危难,正需要您这样的人才,最近遇上这么多麻烦,虽有一百个王直,也是无能为力啊!”

这年十月,瓦剌军队逼近北京城下,扎营于西直门外。于谦面对强敌,毫不畏缩,主张主动出兵,他亲自带一支军队出城,并命令关闭全部城门,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他号令严明,身先士卒,军心大振,经五天激战,瓦剌仓惶撤退,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持正义军民奋战

土木堡之役,虽说是由于瓦剌使臣谎报使团人数,企图冒领赏品和求婚被拒绝而引起的,但明政府削减赏金和马价,拒绝也先(瓦剌首领)为子求婚,只是也先发动战争的借口,所以瓦剌方面是非正义的;而明朝军民抵抗瓦剌进犯,保卫京城,是正义之举,因而得到了全国军民的支持。如西直门激战时,居民都爬上屋顶,争投砖石击敌,喊声震天。一些文臣武将也表现出非凡气慨。如应天巡抚周忱献计运通州粮,及时制止了“焚粮以绝寇资”的消极措施,保证了京城军民的粮饷。大同总兵郭登以少胜多,功绩卓著。当时大同军队多战死,郭登初进大同接受关防时,土卒能战者只剩下数百人。他与士卒同甘苦,亲为士兵裹伤敷药,并慷慨地说:“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这样,将士同心杀敌,仅以八百骑打败了数千瓦剌军。

 所幸宦官不为患

宦官兴安起了积极作用。宦官无代不为患,尤以明朝为最。明自成祖朱棣开始重用宦官,宦官势倾朝野。明英宗时的王振就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可以事事不通过英宗,出语即为圣旨。明朝有个怪现象,有作为的士大夫,往往有宦官相助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譬如于谦,如没有宦官兴安的大力鼎助,想为国立功是很难的。

景泰年间,受景帝宠信的只有兴安一个,而兴安对于谦十分敬重,屡次在于谦受到奸臣诽谤时挺身而出,加以保护。明史《宦官传》言:“安有廉操,且知于谦贤,力护之。或言帝任谦太过,安曰‘为国分忧,如于公者宁有二人’”景泰帝朱祁钰所用之宦官,幸而不是祸国之流,这对于景泰年间的政治起着很积极的作用。

 明景帝不涉阴险

明景帝执政八年,总起来看,不负祖业,不涉阴险,信任忠臣良将,力战自强,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他持大政,始终信任于谦等人。激励众将奋勇杀敌,这是无可指责的。但也引起了他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他越杀敌,敌人就越想送回英宗,因为瓦剌看到了景帝不好对付。

景帝即位后,虽说有点贪位薄兄,略有失德,但在民众看来,那是皇帝的家事,况景帝对英宗无残害行为,比起明成祖处置建文帝来真是仁暴悬殊。再若将景帝与南宋高宗赵构做一比较,更形成鲜明对照。赵构不仅偏安江南一隅,苟且偷生;而且为了不迎回徽、钦二帝,天天说迎驾,天天言求和,当把金人打急了时,杀猛将迟滞战事,输送金银财物讨金人欢喜,故意在金人面前显露:一旦把二帝送回,南宋朝廷就不一定再那么驯顺了。这种冒屈己迎驾之名行恋位忘亲之实的诡计是景帝做不出的,所以景帝比之宋高宗,其功罪不可道里相计。英宗被掳而明朝仍然全盛,景帝不行诡计实在是明朝的造化。

取信于民根基牢

关于“土木堡之变”后明未灭亡的原因,除了上述五点外,笔者还想谈一下明朝前期怎样对待民众的问题。明太祖朱元璋这个出身下层的开国皇帝,接受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对人民实行宽舒政策,竭力取信于民。对于民生问题,虽至暗君主、至凶阉宦,也不敢漠然视之。明朝前期官僚士大夫虽屡受摧折,但却没有丧失国家元气。英宗初年,太皇太后专以安抚百姓为要务,每遇旱涝虫蝗,都减免租赋,因此,虽遇灾却不为大害。即使到了王振专权时,尽管一反正统初政,但唯有免租赈荒,一直不敢有所更改,此事例史书记载颇详。因而英宗被掳而国家根基未动摇,人民无离叛之心。瓦剌的入侵反而为铲除王振宦官恶势力助了一臂之力,其后来的发展也对明朝政局无大的损失,充分说明了民为邦本的道理。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燳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编辑本段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1328~1398)中国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 ,因 朱元璋像(藏于故宫博物院)

父 、母 、兄皆死于瘟疫而孤 ,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1351 ) ,红巾军 农 民 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 ,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 。后继 郭 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 , 随后克滁州 、援六合 、下和州,势力渐增。至正十五年,他依托小明王韩林儿。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 ,取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 、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 。此后 ,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 ,相继攻取常州 、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二十七年俘张士诚。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 。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 ,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商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 、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 ,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卒,葬南京孝陵。

编辑本段明惠帝(建文)

明惠帝(1377~1402) 明惠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允炆。1398~1402 年在位。年号建文。明太祖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立为皇太孙。性仁厚,曾奉太祖之命,参照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73条,天下皆颂其德。朱元璋死,以皇太孙即位。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典章制度,锐意复古,诏行宽政,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 ,兴办学校 ,考察官吏,任用贤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体察民情。采纳齐泰、黄子澄建议,实行削藩,并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先后削废周、齐、湘、代、岷五个藩王,又陈兵河北,意在图燕。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齐、黄为名,举兵反叛。四年,燕军渡江,攻陷京师(今南京),他在宫中自焚而死。一说他由地道出逃,改换僧装,流浪各地。

编辑本段明成祖(永乐)

明成祖(1360~1424)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棣。1402~1424年在位。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 , 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 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 厂卫合势, 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设立奴儿干都司。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关系。七年,在北京天寿山建长陵。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使永乐时期出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王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6次出使西洋(宣宗1次加起来7次永乐6次),所历30余国,成为明初盛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30余国。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

编辑本段明仁宗(洪熙)

中国明朝皇帝。即朱高炽(1378年-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 明仁宗昭皇帝

孙。 自幼端重沉静,因体胖而行动迟缓,明太祖欣赏其才。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午(二十一)(1395年11月4日)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成祖即位后于永乐二年四月甲戌(初四)(1404年5月12日)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十五)(1424年9月7日)即位,次年改元为洪熙,登基后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明仁宗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很难,重用户部尚书夏元吉,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辅政,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间,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他一即位,即决定将首都迁回南京,以免漕运的巨大花费。体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脏病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炽虽庙号“仁宗”,但延续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5名妃嫔。

编辑本段明宣宗(宣德)

明宣宗(1398~1435) 明宣宗章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瞻基。1425 ~ 1435年在位。年号宣德。明仁宗长子 。即位初 ,汉王朱高煦反叛,率师亲征,抵达乐安(今山东广饶),高煦出降,平定叛乱。任用累朝元老蹇义、夏元吉和杨士奇、杨荣、杨溥治理朝政,并能纳谏,政治较为清明,官吏各称其职。对宦官控制较严格。改革科举制度。派胡概、叶春巡抚南畿(今南京)、浙江,是为巡抚设立的开端。宣德三年(1428)北巡,击败蒙古兀良哈部,边境稍安。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仁宗的与民休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减免灾区田赋,开仓赈饥 ,并且注意节俭,国力较强盛,史称仁宣之治。

编辑本段明英宗(正统/天顺)

明英宗(1427~1464) 明英宗睿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祁镇。1436 ~ 1449年, 1457~1464年在位。年号正统、天顺。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 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正统元年(1436),遣侍郎何文渊、王佐,副都御史朱兴言督两淮、长芦、浙江盐课,钦差巡盐自此始。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私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 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景泰二年(1451)被释回京,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 改年号天顺。杀抗击瓦剌的功臣于谦等,重用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政治更加腐败。他在位期间,土地兼并严重,内有叶宗留、邓茂七农民起义,外有异族侵扰,英宗政治上未有任何建树。但废除了殉葬制度,终明以致清朝,都不再有殉葬之事。

编辑本段明代宗(景泰)

明代宗(1428~1457)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祁钰。1450~1456年在位。年号景泰。明宣宗次子。明英宗弟。英宗即位后,封王。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获(见土木之变)。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主持防务,立朱祁钰为帝(即明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景泰二年(1451)英宗被释回京,被代宗软禁于南宫。次年,废太子见深,立己子见济为皇太子。在位期间,任用 于谦等人,安定社稷,励精图治。派人分行天下,考察官吏。重视农业生产,诏天下镇守、巡抚督课农桑,减赋息民。多次击败瓦剌,后瓦剌入贡,边境得安。八年,代宗病重,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英宗复位,发动夺门之变。废为王。以亲王礼葬金山。明成化十一年(1475),追谥恭仁康定景皇帝。

编辑本段明宪宗(成化)

明宪宗(1447~1487) 明宪宗纯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见深。 1464~1487年在位。年号成化。英宗长子。初名见硙。正统十四年 (1449),英宗被扣留在瓦剌时,以皇太后命,立为太子。景泰三年(1452),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复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即位后,弥补英宗的过失,恢复朱祁钰的皇帝尊号,谥为景。昭雪于谦冤狱,同年,毁锦衣卫新狱。重用外戚万安入阁参与机密事务。当时外患纷起,连年战乱,宪宗宠信 太监,使其监督军务,提督京营,并操纵官吏任免,致使宦官专权现象愈加严重。并置西厂,命太监汪直主持,屡兴大狱,残害忠良及无辜平民,加重民怨。成化十八年 (1482),因群臣屡谏,始罢废西厂。当时社会动乱, 阶级矛盾激化,有荆(今湖北荆沙市)、襄(今湖北襄樊市)流民起义,后爆发了广西瑶民起义。宪宗专宠万贵妃,挥霍无度,加深了明政治的腐败。

编辑本段明孝宗(弘治)

明孝宗(1470~1505) 明孝宗敬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佑樘。明宪宗第三子。1487~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逮捕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 罢免外戚及党羽。裁汰传奉官,罢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千余人,论罪戍斥。革除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处死妖僧继晓。任用贤能,提拔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名臣参与机密事务。提倡直言进谏,多次修省,求直言,并令讲官进讲直言勿讳。注意节俭,减免供用物料,节省各种费用。孝宗勤于政事,多次减免灾区粮赋。禁止廷臣请托公事,禁宗室、勋戚霸占土地,侵夺民利。重视司法,令天下诸司审录重囚,慎重处理刑事案件。弘治十三年(1500)定《问刑条例》。十五年,《大明会典》成。执政期间,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统治阶级内部亦较稳定,外患平定,史称弘治中兴。

编辑本段明武宗(正德)

明武宗(1491~1521)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厚燳。1505 ~1521 年在位。年号正德。明孝宗长子。即位之初宠信宦官刘瑾等 明武宗毅皇帝

人,使刘瑾掌司礼监,丘聚、谷大用提督东、西厂,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 ,各居要职, 擅权跋扈。排斥正直大臣刘健、谢迁等。户部尚书韩文因上疏请诛刘瑾手下爪牙“ 八虎 ”,被革职,一大批官员被廷杖或下狱。扩大太监权力,下诏命各镇守太监参与处理刑名政事。正德三年(1508),置内行厂,由刘瑾指挥,用法更加残酷凶狠,屡兴大狱。五年,刘瑾以谋反罪被诛, 又宠信江彬等人。 他*乐嬉游 ,建豹房,纵情声色。大兴土木,因扩建皇庄,掠夺人民土地,激起反抗。多次出行,沿路骚扰,人民逃匿山谷。正德十四年,因群臣谏阻南巡,廷杖大臣100余人,死11人。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刘六、刘七农民起义,统治集团内部,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

编辑本段明世宗(嘉靖)

明世宗(1507—1566) 明世宗肃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厚熜。1521--1566 年在位,年号嘉靖,明宪宗庶孙,兴献王朱佑杬嫡一子,母蒋氏。谥号“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明世宗是明武宗的堂弟,本来与皇位无缘,他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弟弟,就藩湖广安陆。明武宗是明孝宗的独子,继大位后荒*无度,31岁即早逝,且无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时在湖广安陆府、年仅15岁的朱厚熜匆忙赴京继位(1521年),次年改元嘉靖。从16岁登基,到60岁去世,嘉靖皇帝在位45年,是明朝实际统治时间第二长的皇帝(最长的是他的孙子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明世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英明神武堪比朱元璋,也有人说他昏庸无能,痴迷于炼丹。但是,不能否认,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几年确实是有所作为的,即便是后期常年痴于修道,他也并没有完全不理会朝政。 明世宗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总而言之,明世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个无能的皇帝。

编辑本段明穆宗(隆庆)

明穆宗(1537~1572) 明穆宗庄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载垕。1567 ~ 1572年在位。年号隆庆。明世宗第三子。即位后,力图革除弊政,对朝廷不合时宜的政令进行修改, 召用世宗朝因直言进谏而获罪的大臣,释放兵部主事海瑞出狱,为冤死的人平反昭雪。惩办方士,罢斋祭之礼及各种例外采买,减免赋税,与民休息。任用礼部侍郎张居正为吏部左 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参与机密事务,为隆庆至万历初年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在位期间,明王朝军事力量较强,隆庆二年(1568)调戚继光北上防边,整顿防务,加强对京师地区的防卫。五年,鞑靼部俺答受封并入贡。同年,与蒙古诸部互市。自此,稳定了边塞地区。他喜爱游玩挥霍,常怠于政事,以致嘉靖以来的统治危机未能从根本上缓解。内阁首辅之争不息,财政匮乏现象严重,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广东、陕西等地先后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编辑本段明神宗(万历)

明神宗(1563~1620) 明神宗显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翊钧。1572 ~1620 年在位。隆庆六年(1572)六月即位,以次年为万历元年。即位初,朝事主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张居正从事改革,使明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所振兴。万历十年(1582)朱翊钧亲政后,追夺张居正官阶,逐步废止其改革措施。他晏处深宫,不常视朝,声色犬马,荒废政事;又大肆兼并土地,溺志于财货。万历二十四年起,派遣大批宦官充任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开矿征商,疯狂掠夺,不断激起农民起义和城市市民阶层的反抗。万历中期以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危机日益加深,党争与宫闱之争相互纠结。后期,神宗荒怠益甚,朝中齐楚浙党鼎立,职守尽弛,上下解体。神宗初年比较重视军务,在张居正的影响下,曾两次亲临教场检阅军队。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间,先后赢得平定国内叛乱和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胜利。此后即不问边计,对建州女真弄兵塞外,蚕食疆土不以为意。努尔哈赤于四十六年攻占抚顺,挑起后金与明之间的战争。神宗则力主挞伐,次年,明军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惨败,此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神宗 3 次下诏增派辽饷,加重了对内地人民的剥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葬于定陵。

编辑本段明光宗(泰昌)

中国明朝皇帝。即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长子,明朝第十四位 明光宗贞皇帝

皇帝,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史称明光宗。 朱常洛的母亲是王恭妃。明神宗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有意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有明一代传统以立长子为太子,为此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这就是著名的“国本论”。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援下,朱常洛被册立为皇太子。出阁读书时,正值寒冬,太监不给太子生火取暖。朱常洛冻得浑身发抖,讲官郭正域怒斥太监,太监们才给他生火。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朱翊钧驾崩,朱常洛在八月初一登基,年号泰昌,是为光宗。他在登基前的七月廿二日及廿四日,两次发内帑共计一百六十万两,赏赐在辽东前线防军,缓解萨尔浒之役后前线的困境。光宗在其短暂执政生涯中,特别重视内阁和东林党的地位。 光宗是一个好色的皇帝,郑贵妃向他进献8位美女(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说是4名),意图取悦他。光宗照单全收,“退朝内宴,以女乐承应”,“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由于*欲过度,八月初十日就病倒了,太监崔文升进以泻药,连泻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时年39岁,廷臣纷纷议论,是为著名的“红丸案”。光宗自格里历1620年8月28日(泰昌元年八月初一日)至9月26日在位仅二十九天,死后葬庆陵。

编辑本段明熹宗(天启)

明熹宗(1605~1627)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由校。1620 ~ 1627 年在位。年号天启。明光宗长子。即位后令东林党人主掌内阁、都察院及六部。天启二年(1622)诏复张居正原官,录方孝孺遗嗣,给予祭葬及谥号。宠信宦官魏忠贤,使其入掌司礼监并统领东厂。任由魏忠贤与乳母客氏勾结,把持朝政。天启五、六年间,屡兴大狱,诬杀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并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六年,命顾秉谦等人修《三朝要典》, 为魏忠贤等歌功颂德。在位期间,土地兼并剧烈,苛捐杂税繁重,社会矛盾激化。天启七年,农民起义爆发,后金势力壮大,占领辽阳,攻取沈阳,进逼宁远(今辽宁兴城),明代统治濒临溃灭。 明熹宗也许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好工程师。其在木工制作方面的造诣简直出神入化!

编辑本段明思宗(崇祯)

明思宗(1611~164

4) 中国明代末代皇帝。 即朱由检。 1627 ~1644 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天启二年(1622)封为信王。七年,其兄熹宗朱由校病死,以无子遗诏传位由检。八月即帝位,改明年为崇祯元年。天启以后,明朝统治阶级全面腐朽,社会生产凋敝,满洲后金政权日益强大,农民起义方兴未艾。为了挽救明王朝的灭亡,他力图振作,先后起用袁崇焕、孙承宗等督守辽东,又以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等镇压农民起义。增派三饷,增加田赋以筹措军饷,因而加重了农民负担,又大大加深了整个社会的危机。朱由检性格多疑,刚愎自用,驭下苛刻寡恩。在位期间,频繁更迭阁部臣僚,诛杀督抚大吏。崇祯三年(1630)以“ 谋叛罪 ”枉杀抗清名将袁崇焕后,日益倚仗宦官,政治更为腐败。此后满洲贵族军队多次越过边墙深入河北、山东等地,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主力的农民起义更是日兴月盛。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明王朝灭亡。

编辑本段南明完全帝系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都城 孝皇帝 朱常洵 明安宗 赧皇帝 朱由崧 弘光 1644 —1645 应天 (监国) 潞王 朱常淓 1645 杭州 (监国) 威宗太子 王之明 1645 应天 (监国) 鲁王 朱以海 1645 —1655 绍兴 舟山 (监国) 益王 朱慈炲 1645 抚州 端皇帝 朱硕潢 裕皇帝 朱器墭 敬皇帝 朱宇温 顺皇帝 朱宙栐 明绍宗 襄皇帝 朱聿键 隆武 1645 —1646 天兴 (监国) 靖江王 朱亨嘉 1645 桂林 唐王 朱聿鐭 绍武 1646 广州 (监国) 益阳王 朱术? 1646 龙游 韩王 朱亶塉 定武 1646 —1664 房县 明礼宗 端皇帝 朱常瀛 明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永历 1646 —1662 肇庆 安龙 滇都 淮王 朱常清 东武 1648 南澳 (监国) 益王 朱由榛 1647 揭阳 (监国) 楚王 朱容藩 1649 夔州

郑氏到台

延平武王 朱成功 1661 —1662 承天 延平王 郑袭 1662 承天 延平文王 朱锦 1662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臧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塽 1681 —1683 承天

都是在百科上的~希望对你有用!·

朱见济(1448年8月1日—1453年12月18日),明代宗朱祁钰独子,母为杭皇后。朱见济在正统十三年七月初二日出生,景泰三年四月乙酉(1452年5月11日)立为太子,次年十一月辛未(1453年12月18日)就夭折,谥号怀献太子。天顺元年(1457年)复追废为世子。直至南明灭亡,朱见济也没再被承认为太子。

景泰三年(1452年)经过一阵紧张的“工作”,明代宗朱祁钰终于废掉明英宗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朱见济的生母杭氏母凭子母立为杭皇后。可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并不争气,于景泰四年不幸夭折(也有说法是被忌恨明代宗的英宗党派合谋所害),谥号‘怀献太子’。在朱见济去世四年后,徐有贞、石亨、袁彬等文武大臣与曹吉祥等太监发动夺门之变, 将他的伯父明英宗朱祁镇重新扶回了帝位,而他的父亲明代宗朱祁钰却被赶下皇位,一个月后病死(有一说法为被英宗派遣的太监勒死)

已经很久不追剧的我,最近看了下女医明妃传,对故事情节是感觉对不起自己的逻辑和智商,但是对唯美画面和场景那是喜欢的不得了。一看制作公司果然又是唐人,毕竟有刘诗诗主演古装偶像剧。本人以前是唐人影视的粉丝,因为这个公司制作的影视作品真的承包了太多人的青春和童年,也包括我。

看的时候当然忍不住快进了,但是更多地的确是被吸引到了剧里面,它能吸引我看下去,并让我有欣赏和思考反思的地方,我觉得这已成功了一大半。评分什么的感觉腾讯视频的还是比较真实和符合大众的,腾讯评分80基本合我意。角色设定大众喜闻乐见,女医自带救死扶伤的光环,而剧中的学医过程个救人环节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而我是诗诗的粉丝,整部剧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允贤和朱祁钰在一起的画面,真的好美,加上整个场景,有青山绿水,有花灯市集,才子佳人情意绵绵畅叙心情向往人生,这不就是爱情。我很赞同诗诗采访中说的,和朱祁钰是爱情,和英宗更多是感情。

我觉得刘诗诗本身的气质真的演古装剧很美,穿上古人的衣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美人兮,在水一方。黄轩演的朱祁钰也很好,前期深明大义足智多谋,腹有诗书气自华,富贵的身世带着大公的情怀,他们之间的爱情真是古色古香,透露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从一见钟情,到再见赠衣送珠花澡豆,一颗公子的心早已随**去了,我愿以三书六礼娶你为妻。但我不强求你,我尊重你,我最爱的妻子。当你表明了你的心意,我对你坦诚以待,你是和我携手余生的人,我们之间无话不说,请你完全了解我,接受我。这不正是我们现代人也该有的爱情和婚姻吗。男生不是应该像这时的朱祁钰那样吗,女孩不是该像允贤那样有自己的追求,善良的心地,和美丽仪表。允贤有自己的兴趣坚持努力,取得了高明的医术,为社会和病人作出了杰出贡献,著有《女医杂言》流传后世。

当你莫名其妙地要远离,我一定要追上你问个明白。你是我生命的全部,我才会气得吐血。演员外形真的很适合角色很养眼,我真的很喜欢蔡亦侬的审美。以至于我秒变黄轩粉了,更加喜欢刘诗诗了。还有霍建华和皇后,我觉得他们的选角都是适合自己角色的。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跟历史靠,朱祁钰后期变得令人失望,而允贤居然能和也先喝上交杯酒,那可是在明朝啊,开头就说了程朱理学盛行,人们思想保守,我真的不能理解。当然服化道真是很有水平很用心,我不能忘记那些美丽看着像真实明朝生活的画面,所以我觉得这部剧很美很有文化底蕴意义。也先,蒙多,铁木尔的造型很蒙古,尤其我出于看了这部剧对明朝的喜欢,网上查了资料后,觉得演员选角和服化道真的可以冲击奥斯卡了。

这部剧看完有些天数了,但我依然记忆犹新。在这忙碌快餐化的日子里,我从中思考了我的人生,喜欢上了明朝有骨气,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甚至喜欢上了历史,而我上学时是个不喜学历史课的文科生。多数人都赞扬的服化道,我也不例外,觉得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的服饰好美好美。编剧带给了我缺憾和太假,但服化道真的把我带到了15世纪的明朝,穿越感受了大明的清明盛世和古朴人文。

我轩朱祁钰,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景泰帝,景泰蓝我是知道的英宗朱祁镇,悔将功成万骨枯,是非自有人评说诗诗允贤,明朝大夫多造化,清明盛世留佳话也先,去一边去,天气太热哪凉快哪呆着去

首先,明英宗是一个非常没有主见、而且很愚蠢的人,其次他有些地方又非常的心狠手辣,但是在某些方面又透露出人性的小光芒。

一、“土木堡之变”与杀于谦,都反映出英宗的愚蠢与没主见

“土木堡之变”前,明朝的综合国力还是非常强盛的,对于瓦剌也绝对拥有着压倒性的实力,所以如果明英宗不是自己没有主见,听信了王振的鬼话,随便派一个有着军事才能的将领,明王朝都能大概率的打赢也先的部队,所以“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有着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是于谦力挽狂澜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于谦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就连地位低贱、心狠手辣的刽子手都不忍心杀害于谦,可是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后,只听信了小人的几句谗言,就将对大明至功至伟的于谦杀害,这些表现,都说明英宗的愚蠢与没主见。

二、心狠手辣,将弟弟贬为郕王后,又将其活活勒死

“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就扶持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帝,后来瓦剌见明英宗没有任何可利用价值,又将其归还给大明王朝,虽然英宗被送归后,明代宗将其软禁了整整六年,但是明代宗一直都顾忌着兄弟之情谊,没有将英宗杀害。

但是英宗就不同了,代宗因为大病了一场,导致英宗在小人的帮助下成功复辟,可英宗掌握政权后,竟然不顾事实,不但不承认明代宗的功劳,将他贬为郕王,在明代宗的身体也很快恢复了过来,英宗竟然派人活活勒死了弟弟明代宗,由此可见,比代宗相比,英宗明显要心狠手辣的多。

三、废除殉葬制度,英宗的身上又展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殉葬是一项非常残忍的制度,原本早就弃而不用了,但是又被朱元璋重新恢复了,但英宗临终之前,却留下了圣旨,将殉葬制度废除了,这也许是英宗身上唯一的光辉点了。

因为汪废后不仅深明大义,而且对朱见深也十分好,所以她虽然被明代宗朱祁钰废掉了,但是朱见深登基后,还是下令让汪废后以明代宗朱祁钰正妻身份下葬,并且是与明代宗朱祁钰合葬。

明朝时期,明英宗朱祁镇因为率领大军攻打瓦刺部落战败,所以成为了瓦刺部落的俘虏,因为国不能一日无君,所以朱祁钰便登基成为了代理皇帝。随后,大臣于谦再次带兵攻打瓦刺部落,成功将明英宗接回明朝了。然而此时的代理皇帝朱祁钰却不愿意把皇位还给明英宗朱祁镇了,于是便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并软禁在南宫里。朱祁钰的汪皇后认为朱祁钰此举实在是不合规矩,所以多次请求朱祁钰放了朱祁镇,然而都被朱祁钰拒绝了。

明英宗朱祁钰被软禁三年后,朱祁钰又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于是便下令要废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身份,汪皇后再次出面阻拦。汪皇后认为霸占皇位已经是大逆不道了,如今竟然无缘无故就要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实在是万万不可。朱祁钰听了汪皇后的陈情,不仅没有改变想法,反而下令废了汪皇后。

后来,朱祁钰病重,明英宗朱祁镇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并下令杀了朱祁钰所有妃嫔,唯独留下了被废的汪皇后。由于汪皇后多次替朱祁镇和朱见深父子求情,而且朱见深也得汪皇后多年照拂,所以明英宗复辟后,对汪皇后也非常好,汪皇后便在宫中生活到八十岁才离开人世。此时的皇帝朱见深感念汪皇后曾经对自己的恩情,于是下令恢复汪皇后的正妻身份,并将汪皇后送去了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墓与其合葬。

  1398年,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他就是于谦。 于谦最崇敬的人是文天祥,在少年读书时,于谦就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副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于谦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除此之外,于谦还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这也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一生的行为举止的承诺。

土木堡之变

于谦一生,经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朝。明成祖朱棣继太祖朱元璋之后,达到创业巅峰。自仁宗朱高炽起,内政但求守成,对外转攻为守。于谦进入仕途时,明朝相继撤销塞北军事重镇,将朱元璋修长城、设边镇、置卫所、有效而巩固的北部防线南移数百里,蒙古贵族则乘机迅速扩张。1440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用武力征服鞑靼、兀良哈等部,并时刻准备南下,企图恢复元朝对中原的统治。从此,明代进入多事之秋,兵连祸结,国无宁日。

于谦24岁于明成祖末年中进士,29岁任监察御史,受命巡按江西,任内廉洁奉公,颇有政声,得到继位不久的明宣宗朱瞻基赏识。《明史・于谦传》载:“帝知谦可大任,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一到任,便轻装简从走遍了辖区各地,延访父老,考察时事,认为宜于革弊兴利的,一年数次具疏上报朝廷,并多被采纳施行。如免去老病及赤贫者的欠租;降低商贩税率;在黄河经常决口处厚筑堤障,按一定的里程置亭,每亭有亭长,负责督率修缮;大同孤悬塞外,且为边防重镇,巡按山西者鞭长莫及,又奏请“别设御史治之”;将镇守边关的将领们私自开垦的田地一律充公为官屯,收获全部用于边防军需。于谦在此任职9年,人民将其与宋代的包拯相誉,称之为“于龙图”,随后升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1436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被太监王振为首的宦官玩弄于股掌之中。王振一手遮天,擅权纳贿,送礼成风。于谦经常进京奏事,而每次进京,从不向他送礼。朝臣出于好意,劝他不妨带些不值钱的土特产表示一下意思,他亦不为所动,仍然素面朝天,并舞动衣袖调侃:谁说我没带礼物,我有两袖“清风”。为尽表其意,他还写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1447年,于谦进京任职。其间,北方瓦剌也先逐日坐大,野心也与日俱增。1450年,也先认为攻打明朝的时机已经成熟,倾全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也先自率精锐骑兵攻大同,击杀大同参将吴浩。明军四面告急。太监王振对军事一窍不通,却妄图建立军功,便竭力怂恿英宗朱祁镇率50万大军亲征。兵部尚书邝�、左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文武重臣再三谏阻,被王振牵着鼻子走的英宗就是不听,执意亲征。

英宗和王振率军直奔山西大同。也先探知明军主力西来,佯装畏惧,主动北撤,将军队隐蔽于塞外。明军进至大同,不见瓦剌军踪影,王振以为敌军吓破了胆,仍想北进,以耀武扬威,待监军大同的太监郭敬密告他实情,才决定班师回京。回师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北),突遭机动灵活的瓦剌骑兵袭击,几乎未经激烈搏杀,明军主力即遭毁灭性打击,全军崩溃,死伤数十万。王振及随行50名重臣阵亡,明英宗被生俘。瓦剌乘胜进攻北京,明王朝陷入危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北京保卫战

一国之君被擒,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恐,人心惶惶。国不可一日无主,皇太后即命留守京师的�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钰急忙召集朝臣商议战守之策。此时的大明王朝军队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朝议时有人主张朝廷南迁。主持兵部事务的左侍郎于谦立即厉声断呵:“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必然不可挽回。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一些朝廷重臣开始支持于谦,朱祁钰也决定固守,并立即迁任于谦兵部尚书,主持军机大事,全权调度、指挥军民保卫北京。这也是明王朝历史上罕见的一个以兵部尚书为中心的战争指挥中枢。

摆在于谦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土木堡失利后,士兵数量不到十万,老弱残兵占大多数,且士气不振。最好的部队被抽调出去作战,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在这些城内的部队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骑兵简直就是威力无比、战无不胜,因此,士兵们普遍有畏战思想。

为了稳定军心,于谦迅即全面而有序地作出部署:首先,率诸臣请立�王,先定一家之主。�王立,是为代宗(景帝),尊被掳走的英宗为太上皇。于谦即慷慨泣奏:“寇得志,要留大驾(英宗),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第二,奏请朱祁钰传檄两京、河南、山东、江北、湖广、浙江等地征调军队北上勤王,并派遣官员分赴各地招募壮士,扩充兵员,由当地官员统领训练,随时准备应付急需;第三,加强主要方向的防御力量。任命懂军事、熟悉边防、能征敢战之士为重要将领,分兵把口,责任其所:原大同参将石亨为京营总兵官,整编北京留守人马,统领五军营,镇守北京;原大同副总兵郭登升任总兵,镇守大同;原给事中孙祥镇守紫荆关;原兵部郎中罗通镇守居庸关,并将居庸关大小36个关口均增兵把守;另派大将镇守宣府(今河北宣化)、关外;第四,动员官军,将通州仓储100万担粮食尽数运进北京,“勿弃以资敌”;第五,命南京兵部将库存武器装备的大部分急运北京,并令工部所辖器械局昼夜开工,赶造攻守器械;第六,将近城居民迁徙城内,以便于军队行动;第七,将首恶之徒王振家族满门抄斩,并尽诛其余党,以平民愤、顺民意。一个多月里,于谦食不甘味、夜不安席,从军事、政治、后勤诸方面均做出了周密安排,到9月初,各路人马纷纷赶到,京城的兵力达到了22万,且粮食充足,人心也逐渐稳定下来。

此时,瓦剌军多在大同、宣化一带活动,他们以明英宗朱祁镇为人质,要挟、欺骗边镇守军,企图不战而降伏各关隘明军,均被各处守将拒绝。于是瓦剌军便分三路大举南下。也先率主力并挟持朱祁镇经大同攻紫荆关,迂回京师;一路从宣化攻居庸关,从正面吸引明军;一路经古北口攻密云,合围北京。

得知也先进军紫荆关后,于谦敏锐地判断出,这次也先的目标是京城。也先攻击的目标是北京外城九门,此九门分别是: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虽然京城内有士兵20多万,但平均到每个门的防守却只有2万左右,而也先的兵力在单一攻击其中一门时是占据优势的。更大的问题在于,也先的士兵素质要强于明军,而且几乎全部是骑兵,机动性很强,一旦打开缺口,就能够立刻集中兵力攻击。

大将石亨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子一久,也许瓦剌会自动退兵。石亨精通兵法,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只有于谦一个人反对,他说:“敌人这样嚣张,如果我们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我辈岂惧小小瓦剌!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兵,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

此时,宣化、辽东勤王之师已赶到,于谦即将22万大军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分守九门外廓。他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并且下了一道军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就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此后明代名将大都曾采用过这一方法。

将士们这才明白,这位京城的最高守护者,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出战的,他根本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国运也就此改变。

此时的于谦,已经从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文官,变成了一位意志坚定、果敢严厉的战场指挥官,于谦已无所畏惧。

将士们被于谦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斗,保卫北京。

也先以英宗朱祁镇的名义致书明廷,企图以和谈为幌子骗开城门。代宗朱祁钰犹豫,派人咨询于谦。于谦说:“今日只知有军旅,他非所敢闻。”也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将主力列阵于西直门外,挟持英宗至德胜门外,企图以武力威逼、人质要挟双管齐下,迫使明军投降。于谦不为所动,认为“社稷为重,君为轻”,令德胜门伏兵“瓦剌奉驾(英宗)至,不得轻出”,待机而动;令西直门守军以小队精骑分多路袭击西南的彰义门,斩杀瓦剌军数百人。也先预料攻居庸关之军可能已入关进入京郊,便集中万余兵力猛攻德胜门。于谦令精骑小分队接战后佯退。也先中计,派出了一万大军进攻德胜门,主将是其弟博罗茂洛海,这支军队是也先的精锐,他派主力出战,表明其志在必得的决心。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已经陷入了明军的伏击圈――于谦分析过战场形势,认为如果正面交锋,明军不占优势,要战胜敌人,必须用伏击。

当博罗茂洛海带领瓦剌骑兵接近德胜门时,他看到了一片民居,突然间,前方两翼冲出大队士兵,堵住了瓦剌前进的道路,与此同时,大队士兵在瓦剌军后面出现,切断了他们的退路。一刹间,万枪齐鸣,明神机营的士兵以民房为据点,居高临下,从各个方向射击瓦剌骑兵。瓦剌骑兵在民居间根本无法行动,成了活靶子,乱成一团,博罗茂洛海很快就被乱枪打死。主帅被击毙,瓦剌军立刻崩溃,几乎被全歼,至此德胜门之战结束。

也先开始认识到,眼前的这座城池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他带着精锐主力向京城最为薄弱的安定门发动了冲锋,被早有准备的守军杀得措手不及。眼看大军即将崩溃,也先下令全军撤离,却未曾想到在逃跑途中遭遇石亨伏击,瓦剌军一触即溃,大败而逃,死伤众多。瓦拉军继而转攻西直门,西直门守军在城上炮火支援下,与瓦剌军展开激烈搏杀,共同击退其多次冲锋。于谦所派援军又及时赶到,

也先决定改变进攻方向,他重整了军队,集合了所有兵力(约5万),转向攻击居庸关。

当时天气已经十分寒冷,守将罗通命令城内守军不断往城墙上浇水,令其冻住,俨然一座冰山,瓦剌军别说攻城,就是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也先下令停止进攻,驻营城外。等了几天,也先没有看见眼前这座冰山融化,却不断遭到城内弓箭和火铳的袭击,他身心疲惫到极点,下令撤退。撤退途中,也先将军队扎营在离北京城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而此时的于谦,正忙于调集大炮,并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也先的营地。于是就在那个夜晚,当瓦剌军进入梦乡,营地一片寂静之时,数十门大炮齐放,也先营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无数瓦剌士兵在睡梦中被击毙,余者四散逃跑。至此,北京保卫战结束,大明完胜,明廷转危为安。

论功,加官于谦少保,总督军务。于谦坚辞不受,说:“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北京保卫战从战前准备至整个战役过程,全权委予于谦一人,一切由其临机决断。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正是于谦。

堪与日月同辉

于谦既是爱国名将,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官,廉洁奉公,不徇私情,“至性过人,忧国忘身”。他不管对何人,议何事,惟公道为准则。英宗被掳,朱祁钰监国,刚刚摄理朝政,朝廷众大臣奏请诛灭王振家族,而王振余党马顺竟肆无忌惮地在朝堂上呵斥出此动议的大臣。给事中王�忍无可忍,挥拳痛揍马顺,群臣一拥而上,围着马顺拳打脚踢,朝班大乱。朱祁钰吓得想起身就走,在这关键时刻,如果他真的走了,那么锦衣卫和王振的余党很可能会动手收拾这些大臣,而此时群臣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有于谦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他十分清楚,人已经打死了,如果此时朱祁钰走了,让王振的余党抓住这个机会,给参与打人的大臣定下一个杀人之罪,问题就麻烦了。千钧一发之际,于谦拨开群臣,径直冲向朱祁钰,用洪亮的声音对他说:“马顺等罪当死,勿论。请殿下下令百官无罪!”朱祁钰这时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他依照于谦的话下达了命令。朝中安定下来,大臣们很清楚,当时锦衣卫已经磨刀霍霍,如果不是于谦在那一刻挺身而出拉住朱祁钰为他们正名的话,能不能活着走出大殿来还是一个未知之数。退朝时,所有人都对他报以敬佩的目光,他们已经有了共识:这个人一定能独撑危局,力挽狂澜。

请立�王时,�王惊恐辞谢再三,于谦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感其言,才勉强受命。而英宗被掳一年以后,也先见南侵难以得逞,以英宗为人质要挟行骗也不起作用,瓦剌内部亦不稳定,便决定送还英宗。大臣王直等议定遣使奉迎,代宗心里很不是滋味,于谦从容对他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代宗不悦之情稍平,说:“从汝,从汝。”于是顺利奉迎英宗还朝。

英宗之所以能顺利还朝,可以说主要依赖于谦之力。而于谦则认为“上皇虽还,国耻未雪”,从来“口不言功”,想的仍然是安国定边的大事,说“和议难恃”,并条陈上奏安边之策,警示朝廷安不忘危;令各边关要塞加固增修防御工事;同时着手改革军事制度,将原来统属不一、各自为政的驻京部队重新编制整顿,遴选精锐15万,编成十团营,统一于隶属兵部尚书的总兵官一人。一改过去带兵、练兵、用兵相脱离,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混乱之局。于谦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

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英宗还朝,一国并有两君,朝中派系开始分化重组,争权夺利由暗斗走向明争,福祸亦渐渐移异。自“土木堡之变”起,于谦始终反对议和,一直在积极备战。瓦剌内部出现矛盾冲突,于谦请求趁此良机,自率大军北上讨伐也先,复前仇,除边患,被皇上否决。性情刚烈的于谦常常拊胸叹息:“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土木堡之变”不意而至时,徐�力主京都南迁,被于谦痛斥,一直耿耿于怀,对于谦咬牙切齿,后来他改名换姓为徐有贞,日日寻机陷害于谦。北京保卫战时,与于谦一起坐镇德胜门的大将石亨,为了让于谦给自己更大的自由,便上疏朝廷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入朝为官,想以此讨好于谦。结果适得其反。于谦说:“你身为大将,不从行伍微贱中选取对国家有大用的人,单单推荐我的儿子,这是哪条公理”石亨之心由不悦迅速升级为怨恨。

英宗还朝之初,被代宗软禁于南官,与世隔绝。1457年,石亨通过南宫守备将领王骥与软禁于此的英宗朱祁镇密谋,乘代宗朱祁钰病重之机发动宫廷政变,护拥英宗复辟。从英宗的角度上来讲,这场“夺门之变”并无正当名义,在此情况下,为了树立一个阴谋集团的典型,向举国上下表明自己行为的被迫性和正义性,这个恶名必须有人背。而徐有贞正是钻了这个空子,他向英宗说道:“不杀于谦,此举无名!”不久,于谦及大学士王文下狱,诬以“谋反”罪。王文奋力自卫,不停地辩解。于谦则坦然笑曰:“石亨等人意欲如此,何须再作徒劳无益的争辩!”

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被害时,抄没家产,“家无余资”,惟独正室又是上锁又是封条,打开一看,房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陈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给他的,于谦奉命收下,却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

八年后,太子朱见深刚一继位,便下诏书为于谦平反,到万历年间,明神宗授予于谦谥号“忠肃”,以肯定他一生的功绩。

于谦是独一无二的。他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于谦是伟大的。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如果他还能不畏困难和风险,承担天下兴亡,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很伟大。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石灰吟》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朱祁钰

明代宗朱祁钰为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玄孙,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母为贤妃吴氏,年号景泰。宣德十年,英宗即位后,册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兵败被俘。在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支持下,即位为帝,尊奉明英宗为太上皇。

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接回太上皇朱祁镇后,幽禁于南宫,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景泰八年,夺门之变后,降为郕王,软禁于西苑,离奇去世,享年三十岁,谥号为戾,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明宪宗即位后,恢复皇帝名位,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304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