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人叫人“老师”是什么原因?

济南人叫人“老师”是什么原因?,第1张

济南人见到陌生人问路问事,好叫“老师儿”,这也是鉴别是不是真正济南人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于为什么济南人好喊“老师儿”,听老辈的人说,在七十年代以前不是这个叫法,以前济南好叫“哥们”、“爷们”、“姐们”和“同志”。从七十年代后,“老师儿”这个词成了济南人问话问事的开头语了。现在那些70后以前年代的人,仍然喜欢喊“老师儿”,这也成了济南语言的一个特色。

20年前,有一次在北京出差,路遇一哥们问我:“老师儿”,这附近有厕所吗?亲切的乡音,让我一下子感动了许多,我本能的回答:“老师儿”,俺也正洒磨着哪。两人亲切握手,热泪盈眶,一同寻找方便大门。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色语言,济南除了好说“老师儿”,“么、么”也是一大语言特点。这些就是济南的语言符号,在济南人心里根深蒂固,也让外地的朋友记住了亲切的济南话。

从什么时候起,济南人爱叫人“老师”,应该源于解放后,就跟东北的“师傅”,南方的“先生”类似,济南(鲁西北一带)人叫老师,有着以下几层意思:

1,表示尊重。从古至今,教师这个职业在 社会 上都是广受尊重的,在古代,能断文识字,教书育人,那绝对会被人高看,所以连带着“老师”这个称呼也就含有了这样的意思。其实在一些传统行业,比如演艺界、文化界等,叫老师也是这个意思,尊重前辈,敬重先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孔圣人说过的话。山东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而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又是全身的文化中心,受传统的影响尤为深远。孔子所谓的老师,除了表示对人尊重外,另一个重要含义是:人各有所长,你应该从每个人身上吸取他人的长处,使之变成自己的优点,这样你的修养才会越来越好,而能让你学习的这个人,叫声“老师”也是理所应当。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当地人叫“老师”,并没有把那个“师”的发音坐实,而是在后面带了个儿化音,准确叫法是“老师儿”,这样叫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将普通的“老师儿”跟真正的老师区别开来,毕竟“老师”本身是职业的一种称谓,可以避免尴尬。另外,带个儿化音,可以显得更自然更富亲和力,容易让人接受,特别是外地人初来济南,买东西、问路时,冷不丁被人叫一声“老师”,会很难适应,加上儿化音,则更容易接受一些。

济南人爱称别人“老师”,即是一种尊重,又是一种尊称。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现在回忆起来应该是六十年代末(文革开始了)到七十年代初,尤其到了上山下乡和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年代,青年学生待业在家的特多,而又面对生活的实际,到处找“临时”工,久而久知在 社会 自然中就创出了“老师”这一尊称。

那么从老济南过去对人称呼中,不然有“爷们”的称呼(男女老少介称用),其次还有带姓的“师傅”尊称,再就是下辈人对上辈人的“大爷”“大娘”的尊称。

济南属于一个 历史 上的文化文明的老城,有她个人文化生活的风俗人情:

一、济南人厚道,受孔孟 历史 文化影响较重较深,为人知书达礼,懂情重义,对人接触相来是以尊称至上。

二、济南是千年老城, 历史 尤久,济南又受唐朝秦琼侠义甘胆的影响,在对朋友和接人待物上,更重义气,为人好客,延传了从古到今朋友至尊至上的好风气。

三、而自新中国的上世纪的三十多年中,济南人按着 社会 主义新风气,发扬济南人以尊待人,以敬待人 社会 风尚,又创造了大家共认共识的通俗尊称“老师”在济南的通用。

四、而“老师”一词从上世纪六、七十年到今天近半个世纪了,在济南家欲户晓,妇儒介知,共存共用,一声老师即亲即热,心心相印,到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后的今天,济南拥有了大济南的名称,入住济南的外乡人也随济南共亨“老师”这一尊称,虽然口音不对,但听起来更加非常亲热,一个“老师”拉近了距离,增加亲近,尤其一些上门服务青年人,一声“老师”让人感到济南在做强做大中,人心也在做强做大,一句“老师”暖人心,在你尊我让中让人更有了一种宁聚力。

大哥王八二哥鳖三哥乌龟四哥爹!

不知道各位听过小时候的顺口溜不,我记得初中时有个外地人路边问路,上来喊了句大哥,这个老师扭头就走了,;问了第二个老师也喊大哥,这人到没扭头走,给他指了个错路,这人走后,那个老师自言自语到这么没素质,骂人吗!所以男的陌生人一般不称呼大哥。再就是对女同志称呼,年轻的称**别人不高兴,因为**有段时间约定俗成是特殊工作者;年龄大的喊大姐、大妈都对女同志有点不尊重。除非真正年龄大的无论男女都可以喊爷爷奶奶,如果你本人年龄也不小了也可以喊大妈大爷。老师一般就是对自己年龄相差不到一辈份的人的尊称。既不会让人误会,也不会让对方有年龄误差的尴尬。这个老师并不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一种习惯俗语了!!!

山东乃圣贤的故乡,礼仪之帮,自然大都崇尚礼仪,对人有恭敬心,称呼对方老师也不足为奇,我发现文化界的朋友都相互称谓对方老师,这样很好,很谦虚,有修养,素质高,倒是希望我们今后都能称呼对方老师,也是对我们人生的一大鞭策与鼓励。

山东人的特色啊!济南有,曲阜更甚。这是因为,他们那里岀了一代尊师孔圣人呀。

出差学习到济南,我们几个都是老师,在买东西时,店里的售货员都叫我们老师,我暗想,这里的人聪明呀,他们一眼就看出我们是老师。

后来到曲阜,所有的地方,无论问人还是买东西,大家都叫你老师。

老师这个称呼,是个专用的名词。除了学生叫老师外,那些名人大家,也有人叫老师,是一种尊重敬仰的称谓。

山东济南,曲阜这些地方把生人叫老师,并不奇怪,这是因为他们是孔圣人的子弟,有文化熏陶,有文明传递。比其他地方见人叫老板,见女人叫**或美女强多了。

胡诌,可笑话,请莫喷。谢谢老师。

不久前,上流君在《天津老大爷管你叫姐姐?莫慌…》的文章里和大家探讨了一番“怎么正确地称呼陌生人”的十级社交难题。

天津人用一声“结界”展现出“卫嘴子们”的智慧,只是出了天津,这招可能就没那么好用了,那怎么办?留言里给大家指了一个新方向——叫“老师”。

《天津老大爷管你叫姐姐?莫慌……》文末留言

开口叫“老师”,走遍济南都不怕

妈,刚才那人问的那个地儿你不是知道么,怎么不告诉他?

他连声老师都不叫,我告诉他干么?

到济南玩,学会“老师”这个词是必备技能,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济南的通行证。

不管对方多大年龄、是男是女,如果你想要找人帮忙,喊一声“老师”准没错,哪怕本来是陌生人,这个称呼也能让你们的关系瞬间亲近不少。

不过,其实济南人称呼“老师”也是解放之后的事情了。在这之前,“同志”和“**”是人们最常用的称呼,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这两个称呼有些不符合当时的 社会 环境,也开始有了某些歧义,容易让人误会。

于是在这个时候,“老师”这一既高大上又亲切的称呼脱颖而出,从某些行业里对比自己有经验的人的尊称,逐渐演变成一个通用的称呼语,成为济南人的最爱。

“老师,你可真会蹦木根啊!”、“老师,给我拿两个油旋儿”、“老师,你这个衣服杠赛来!”……生活在济南,保准让你有一种天天都在过教师节的错觉,因为济南人真的是太爱喊别人“老师”了,他们已经把这个词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路边的出租车想拉客,摇下窗户说:“老师,去哪里啊?”公交车上有个大姐没来得及下车车门就关了,她用特敞亮的嗓门给司机师傅喊话:“老师,还有人没下车!”小卖店买东西,卖家找钱时也会说一句:“老师,找你钱。”

不过,你要是规规矩矩地讲一句“老师”,那可能会吓到对方。

地道的济南话,在“老师”后面是要加儿化音的,用拼音来表达就是“lao shier”。用济南话说“老师”,从“老”开始语气就是上扬的,结尾再往上挑,既保留了原有的敬重之意,同时又不失俏皮。

为什么济南人这么喜欢喊“老师”?

“老师”这个称呼,不光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就是在山东省内,都只有济南、济宁等几个城市使用。

虽然没有明确又直接的证据能够表明“老师”的叫法来源于儒家学说,但是可以想见,鲁中地区作为“孔孟之道”的发源地,影响肯定是少不了的。

战国时期,齐国开办稷下学宫,从此这里逐渐成为天下学术的汇集流传之地,孔子在此开坛授学,讲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这些都影响了山东地区的文化发展,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氛围,在为人处世上也都非常遵从礼教。

孔子讲学图

“老师”一词受这种氛围的影响,在山东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和分量,都要重于其他地区,人们一开始用它称呼真的“老师”这个职业的人,后来延伸到称呼某方面比较厉害、帮助过你的人,再到现在,慢慢成了一种敬称,陌生人见面,一开口就让你感受到尊敬。

济南话发音重、短粗,不熟悉的人总会觉得它听起来有些土土的,但是如果你听的时间长、真正深入了解之后,才会发现济南的地方方言其实相当丰富。

特别是在老济南的对话里,很多用词都有着几千年的 历史 ,你从中能感受到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知道,当年孔子孟子说的也都是山东话呀!

比如宋代的“夜来”,明代的“崴拉”、“倒达”、“仰摆”等等,到现在都还出现在人们的聊天对话里。

还有“固踊”这个词,吐槽别人的时候,济南人常用的一句话“你坐就坐好,固踊么?!”,很多人觉得是土话,其实它是个古词,本意是描写“虫行貌”的,在《集韵》中有两处可考。

济南“老师”和济南话一样热情

济南方言在词语上虽然都不是精雕细琢,但是却有自己质朴厚重、恰到好处的一面,读起来反而让人觉得充满热情,充满人情味儿,这一点正如济南的“老师们”,为人实在、仗义、特爱“操心”。

商场里挑衣服,纠结买不买的时候,哪怕旁边的济南“老师”你并不认识,她也会积极地帮你出主意:“这个颜色你穿着挺好看”、“这个我刚才也试来,我觉着还是你穿好看”;

菜市场买菜,“老师”们会热情地教你怎么选菜,哪个摊位的好:“我给你说,那边卖的便宜”、“你看看,你个小年轻,一看就不会挑,这种菜才好”;

公交车上,有老人上车的时候,司机一定会广播“麻烦哪位老师给让一让座好吧”,也一定会有济南“老师”主动让座……

协管人员为问路市民指路

记得自己第一次去济南玩,一下火车就蒙圈了,虽然跟着导航,但是怎么也找不到想去的地方,无奈之下,只能问了一个过路阿姨。

阿姨当时给我指了好几条走法,但是因为她口音有点重,而且我对济南的路名实在不熟,说了好几遍都没明白到底怎么走,最后阿姨主动说,要不我带你过去吧,正好也顺路,当时一下子就对济南好感倍增。

“老师”像是属于济南的符号,但是这个词要用方言讲出来才有感觉,可是现在出门,说济南话的人越来越少,说一口正宗济南话的人更少了,也很少有人愿意说“老师”了,但作为一座古城,总要有自己的特色才好。

如果你到了济南,遇到了热情帮助你的济南人,请你一定记得说一句“谢谢啊,老师!”

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济南才普遍叫的老师, 历史 的因素不说了,济南城乡在过去有学艺拜师的传统,文化文艺界的拜师学艺,工业界的纺织、车床、电机、焊工等要学艺拜师,建设行业的木工、瓦工、铁匠等也要拜师学艺的。济南东郊的一个村里,除了近亲戚外,相互之间的叫老师徒弟称呼的很多,师徒关系而且处的很近,遇到了家里有红白事,师徒之间忙前忙后的,显得非常亲近亲切。这种称呼,也是处理关系的一个好办法。济南人称老师,也只要对陌生人之间的称呼,平常同事、朋友之间是不叫的。老师的称呼,在济南家喻户晓,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合适的,实际上,老师这个称呼看似土一些,但也称得上是济南一种文化。

尊重,尊称。

请晚上10点收听山东生活频道的《老鲁一家亲》(FM1047),山东普通的人家生活,里面说的就是山东方言。下午2:30重播。

山东总体而言属于北方语系范畴,大体和普通话接近,只是有些地区换韵或换声了

例如济南地区的语言中,

白字(bai)读为(bei)

笔(bi)读成(bei)

胶东烟台地区,没有卷舌音,zh,ch,sh读为j,q,x或z,c,s

肉(rou)字读成又(you)

济宁,滕州地区则“四,十”不分

高密和寂寞一带,由于方言中没有r这个卷舌音,遇见声母r则读为i

如人,肉,日,荣。方言读为银,又,义,赢

最后儿化音在山东言语中是常见的

其他跟普通话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了

因为历史原因,山东是孔子的家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老师一词出自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东人称呼别人老师乃是谦虚恭敬的称呼。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世界各地,都受着孔子影响,称呼别人为老师主要是在东方圣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 。

山东方言属于北方话的冀鲁官话。作为齐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山东方言的亲属称谓重秩序、重亲情、重礼仪、分亲疏、别内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有老有少才算一家人”。秩序,是政治统治和家政管理的根本。山东方言亲属称谓以父系称谓为中心,长幼有序,老少分明,具有严格的秩序性。

对长辈和对晚辈,突出辈份,老少分明。如,对长辈,称父亲为“爷”、“爹”、“爸”、“大”,母亲为“娘”、“妈”,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其上每长一辈,前加一“老”字以示区别: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高祖父为“老老爷爷”,高祖母为“老老奶奶”。对晚辈,称子为“儿”,女为“闺女”,子之子为“孙子”,子之女为“孙女”,其下每下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重孙子、重孙女;重重孙子、重重孙女。

对同辈,非常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如,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大姑奶奶、二姑奶奶、三姑奶奶;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爷、二大爷、三大爷、大姑、二姑、三姑;称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大哥、二哥、三哥、大姐、二姐、三姐。他们的配偶,也按他们的排行称之为“大奶奶”、“大姑老爷”、“大娘”、“大姑夫”、“大嫂”、“大姐夫”。有的地方如胶东,次序更为齐整,称父亲为“大”、“爹”、“爸”,称伯父则为“大大”、“大爹”、“大爸”,叔父则为“二大”、“二爹”、“二爸”。有的家族三代四代之内的同代人,全按一个顺序排下来,显得人丁非常兴旺,势力非常庞大,家族统治非常严密。对于晚辈,最普通的现象是,在乳名和称呼中强调其次序性,如“老×”、“×份里”、“×儿”、“×闺女”。在处理家庭问题上,长者说了算,老大说了算,显示了称谓秩序性的权威。

山东方言

宗亲、外亲各成体系。山东方言亲属称谓在体系上体现了讲秩序和讲人伦,它沿袭父系家族为中心的旧俗,以“尊”和“亲”为标准,形成了四大亲属称谓体系:一是父系亲属称谓,二是母系亲属称谓,三是夫系亲属称谓,四是妻系亲属称谓。这就囊括了一个人血缘的、婚姻的所包含的一切该尊的和该亲的对象。同时,每个体系各自独立,各成系统,互不交叉、包含,秩序性很强。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山东方言亲属称谓的重亲情特征,表现在对非血缘关系的亲属的面称上。

亲属称呼

对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称呼。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一切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如,称公公为“爹”、“爷”、“达”、“爸”,婆母为“娘”、“妈”,大伯为“哥”,小叔为“兄弟”、“弟弟”。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妻子的亲人也一律随妻子,如,称岳父为“爹”、“爷”、“达”、“爸”,岳母为“娘”、“妈”,大舅为“哥”,小舅为“兄弟”、“弟弟”。对于大伯、大姑来说,称呼弟弟的妻子也一律像称呼自己的亲妹妹那样,称为“二妹妹”、“三妹妹”。对于姐妹的丈夫来说,称呼大舅、二舅之子女,也一律像称呼自己兄弟姐妹的子女那样,称为“侄子”、“侄女儿“。

对于干亲,当面称呼完全同嫡亲,而不像其他地方有“妈”、“娘”的区别,或“大”、“干大”的区别。

对于族亲,称呼同辈的妻子和同辈的丈夫一律同嫡亲兄弟姐妹。如,称同辈人的妻子,年龄比自己大的,一律叫“嫂子”、“大嫂”、“二嫂”;年龄比自己小的,一律叫“妹妹”、“大“大妹妹”、“二妹妹”。称呼同辈人的丈夫,年龄比自己大的,一律叫“姐夫”、“大姐夫”、“二姐夫”;年龄比自己小的,一律叫“妹夫”、“大妹夫”、“二妹夫”。

此外,称呼同辈人的母系亲属也一律同称呼自己的母系亲属称谓,如“姥爷”、“姥娘”、“大舅”、“二姨”;自己的配偶称呼这些人时,也这样称呼。

对于庄亲,即同村异姓的人,之间的称谓也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突出乡亲的亲情。

邻里称呼

对陌路人,也根据其年龄、性别特征,称之为“大爷”、“大娘”、“大哥”、“大嫂”、“大兄弟”、“大妹妹”,只不过一律用“大”而不用“二”、“三”、“四”之类的排序词罢了。

但在鲁西南地区,除亲属称谓外,忌称“大哥”,见面应叫“二哥”,“二哥”是尊称。据说,起因于武大郎与武松的传说故事。武大郎是个三寸丁,妻子与人通奸,是个“乌龟”、“绿帽子”;而武松武老二,英雄豪气了得,成为山东大汉的典范。而在鲁东南地区,见面须称“三哥”,俗以为“大哥王八二哥龟,就数三哥是好人”。 亲就是亲,不叫也亲;不亲就是不亲,叫也不亲”

在面称里,山东方言靠称谓词前加“表”字来区分亲与疏,即俗谚所谓“一表三不亲”。这种情况,主要是对同辈的妻系、母系亲属而言。如,称同辈的岳父为“表大爷”、“表叔”,岳母为“表大娘”、“表婶子”,舅哥舅弟为“表哥”、“表弟”。对姨、姑丈夫的亲属,也冠以“表”字,如,称姨、姑之子女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其公、婆为“表爷爷”、“表奶奶”。婚姻双方的父母,即“亲家”,相互称谓也用“表”:“表哥”、“表嫂”、“表弟”、“表妹”。

在背称上,山东方言专有一套区分亲疏的称谓词。

一是对夫系和妻系的粗俗称谓。如,称夫之父为“公公”,母为“婆婆”,祖父为“老公公”,祖母为“老婆婆”,哥为“大伯子”,嫂为“大伯嫂子”,弟为“小叔子”,弟媳为“兄弟媳妇子”,姐为“大姑子”,妹为“小姑子”;有时为了稍微表示礼貌,冲淡不敬色彩,在其后再缀上嫡亲称谓词,如“公公爷”、“婆婆娘”、“大伯子哥”、“大姑子姐”。

对妻系亲属背称更粗俗。如称岳父为“丈人”,岳母为“丈母娘”,妻子的哥为“大舅子”,弟为“小舅子”,姐为“大姨子”,妹为“小姨子”;也可后缀嫡亲称谓词,如“丈人爷”、“大舅子哥”、“大姨子姐”。而称呼妻之姐妹的丈夫,则用“连襟”、“割不断”,“一肩挑”、“两乔”、“连桥”谑称。

二是有一种说法,叫“灭亲不灭祖”,可以六亲不认,但不能不认宗族。这说明,齐鲁文化“亲疏”的区分标准是血缘,姻亲是第二位的。

在宗亲称谓中,山东方言按亲疏远近的不同,也区分为不同的亲疏层次。由亲到疏的排列次序为:亲兄弟姐妹、亲爷亲娘、亲爷爷奶奶、亲大爷叔姑——亲叔伯兄弟姐妹(同一祖父)、亲叔伯大爷叔姑(与父亲同一祖父)、亲叔伯爷爷(与爷爷同一祖父。这就是五代宗亲,俗谓“五服”)——一个林地里的(林地,即墓地,“五服之外的,亲疏关系以林地来确定)——一个老林地的——一个支股的(即宗族有同一历史来源的)——一个姓的。

以上这些宗亲范围除去“一个姓的”,都要在族谱中出现。表现在称谓语中,在叙称时往往加以强调,前加“亲”、“亲叔伯”、“叔伯”、“五服”、“一个林地”等词语。如“亲娘”、“亲大爷”、“叔伯哥”、“一个支股的姐”。

对于远亲,即亲戚的亲戚,或祖先的亲戚,山东人称之为“瓜拉秧亲”、“拐弯子亲”、“老亲”,以为“方瓜秧爬了葱地里,胡弄胡曲”,一般不再深交,所以在称谓时也用前加成份强调出来。如“姥娘门上的”、“岳父门上的”、“老亲戚”、“庄亲”。

山东方言以对嫡亲特有的直称表达亲情,以示远近。对嫡系亲属,长辈可以直呼儿孙辈的“小名儿”(即乳名),儿女有的已到半百年龄,父母仍以乳名面称。乳名是长辈称呼儿孙辈的专利,其他人不得面称,直接面称具有詈言性质。对于嫡亲兄弟姐妹来讲,哥、姐也可直接称呼弟、妹乳名,但仅限于弟、妹儿童时期。面称儿孙辈的已婚者,还可以排行称呼,如“二份里”、“三份里”;称呼其配偶,则为“二份里的”、“三份里家”。同辈哥、姐也可以排行称呼已婚弟妹,但用语不同,以“第二的”、“第三的”或“老二家”、“老三家”称之。在鲁西南广大地区,因用“老二”、“第二的”婉指男性生殖器,故除非亲生父母和同胞兄长,不得面称他人为“老二”、“第二的”。

山东方言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拉开亲情距离的称呼方式。在嫡亲中,长辈的名字属于家讳,不得直称;但是,对于三代以外的宗亲、庄亲,则可以用亲属称谓前加上被称呼的人的名字的形式称呼,如“庆堂叔”、“正法大爷爷”、“光同姑奶奶”。 “是姥娘家的儿,吃饱就走”

家庭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姻亲则为外亲。“外甥外向”、“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意为不亲。这种内外之别,表现在称谓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外亲称谓体系作简单化处理。对母系亲属称谓体系,不再区分母亲的兄弟及其配偶的长幼,一律用“舅”、“妗子”相称,而不是长于母亲者一种称呼,幼于母亲者一种称呼;对父母的姐妹及其配偶也不再区分长幼,一律用“姑”、“姑夫”、“姨”、“姨夫”相称。最为突出的是对姐妹、女儿、孙女的后代子孙,不加细致区分,不分男女,不分女儿之子孙和姐妹之子孙,一律用“外甥”称之,“外”者,与“内”之子孙相对也,以示有别。面称姻亲特别讲礼仪,称女婿为“客”、“贵客”,甚至乱了辈份,称之为“姑爷”;而背称则称妻系亲属为“丈人”、“舅子”、“姨子”,非常鄙俚,具有詈言性质。

用独特的形式称呼已嫁的女儿、姐妹,即以她们所嫁丈夫的姓,或者所嫁村庄的名称呼她们。如果女儿姓黄,便称女儿为“老黄家的”;如果女儿嫁到刘庄,便称女儿为“刘庄”。 “礼多人不怪”

尊称,俚称分明。面称用尊称,叙称可用尊称,也可用俚称,这是礼仪规范的要求。

他称、直称讲究。所谓他称,即降一辈称呼对方,站在下一辈人的角度上称呼,这是山东方言的“尊敬体”。使用尊敬体要注意在称谓词前中“您”或“他”,以示区别。如,称呼父母为“您爷爷”、“您奶奶”,称呼哥嫂为“他大爷”、“他大娘”。

对晚辈的他称非常简单,称所有的子、侄、孙辈男性为“他哥”,其配偶为“他嫂子”,女性为“恁(您)姐”,其配偶为“恁(您)姐夫”。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夫称之。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如称妻子为“燕燕他妈”,丈夫为“妮她爷”,婆母为“来福他奶奶”;也可前加“孩儿”,如“孩儿他娘”、“孩儿他爷”。

1皇帝称老婆叫梓童;

2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3文人称老婆叫拙荆(谦称,非直接对妻子使用);

4雅士叫执帚(谦称,非直接对妻子使用);

5 商贾称贱内;

6 士人叫妻子;

7 秀才才称娘子;(吴语区沿用)

8庄稼汉叫婆姨(婆娘);

9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10有文化的人称老婆叫老婆;

11 北方人喊媳妇儿注意:普通话中媳妇是儿子的妻子;

12老头子叫老伴儿;

13 没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

14 北方人称孩儿他娘;

15 东北人称老蒯((lao kuai) 老了以后)(称别人老婆也有称对象的);

16 湖湘人称伢他妈;

17大陆上称爱人;

18台湾叫内子;

19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Darling);

20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21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儿;

22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儿;

23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儿;

24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

25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

26湖南人称老婆则叫堂客;

27湖北江汉地区称老婆为姑娘;

28四川人称老婆为婆娘、老妮儿;

29 安徽安庆人称老婆为烧锅的。

30 看过《老婆大人》的,称老婆为大人。

31 有称内人

32 新新人类称家里领导或LD

33重庆人叫老婆为婆娘、堂客。

34陕西关中人口中的老婆是曾祖母,而媳妇、婆姨等除老婆之外的才是妻子的口头称呼。笑看你把媳妇叫老婆而不言时别在意,因为老婆的辈分比妻子高太多了。v ,对应的,把曾祖父叫老爷。

35 山西人称老婆为屋里的。

36 江浙沪吴语区一带称老婆、娘子、家主婆、内堂等。

37 重庆万州、云阳、开县、奉节、巫山、城口、巫溪以及湖北的利川、恩施一带等地方称老婆为“右客”。

内人,朝鲜王朝宫廷中最低一等的内命妇。在朝鲜宫廷中,宫女入宫8至10年之后可以参加“内人试”,合格后就成为内人,属于9品官阶。成为内人后,经过一定年限的试练后,可以参加尚宫考试,合格之后会被授予牒纸与假髻。尚宫是正五品官阶,但也还不是正式的嫔妃。

以上由wwwxkjwfgcom提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63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