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译全篇文言文
译文
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挺直,凭着挺直的本性可立身;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挺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因为科举考试及第,被授以校书郎的职务,开始在长安寻求借居的处所,找到了地处常乐里的前任相国关先生的私人住宅的东亭住下来。第二天,走到亭东面靠南方的一个角落,在那里看到了一丛竹林,枝叶受到损坏,显得没有姿态。向一位姓关的老人询问这是为什么,他说:这竹是相国亲手栽的。后来,关相国离开了相国府,别的人借住在里面,从此做竹筐的人去砍它(用来做竹筐),做扫帚的人去割它(用来做扫帚),砍掉之后乘下的竹子,高不足一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数目不过一百。再加上杂草杂树长在竹林里,茂盛的杂树和纤细的杂草长在一起,再也没有竹子的样子了。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为长者亲手所植,却被俗人看低,被砍伐弃置成这个样子,但竹的本性还在。于是砍掉杂树割掉杂草,清除其中的脏物,给过密的地方增大空隙,给它们的根部培上土,不到一天就完成了这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太阳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竹荫,风吹过来的时候有清越的声音。竹影随风摇摆,显出很高兴的样子,好像是对它们的际遇有所感激。
啊!竹子是植物(尚且如此),对于人会怎么样呢?因为它有同贤者相似而有人能爱惜它们,给它们培好土好好种植它们,更何况真正的贤者呢?既然这样那么竹子同草木相比,就同贤者和一般人相比是一样的。啊!竹子不能自己使自己与其它草木不同,只有人能使之与一般草木不一样。贤者也不能自己使自己与一般人不同,只有任用贤者的人才能使他们与一般人不一样。所以写下这篇《养竹记》,写在亭子的墙上,以留待日后居于这里的人看,也希望统治者(用贤者)能看到这篇文章。
2 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司马温公(司马光)幼时患记忆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帏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常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⒈翻译:A独下帏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B用力多者收功远。
⒉解释句中的字:A患记忆不若人 [患]: B众兄弟既成诵 [既]: C乃终身不忘也 [乃]: D或在马上 [或]: ⒊在下列句中加一个逗号:司 马 温 公 幼 时 患 记 忆 不 若 人 ⒋能概括本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文中"独下帏绝编"是说司马光勤奋苦读的,有一个类似的成语是_________。
3 古文翻译 隋文帝杀宇文氏子孙自古以来,(君主)得到天下没有比隋文帝更容易的。他凭借着后妃父亲的亲缘关系,又正当周宣帝早逝,勾结郑译等人伪造圣诏入辅政之职,只安稳地坐着就夺取了帝位。当时虽然有尉迟迥、宇文胄、石愻、席毗、王谦、司马消难等人起兵企图匡复周室基业,无奈隋文帝借着周朝的国力,不到半年就把他们全部消灭了。从那时开始,他大权在握,将宇文氏子孙依次诛杀,几乎灭种。现在依据周书记载考证如下:
周文帝的儿子,除了宋公宇文震、谯王宇文俭、冀公宇文通早先死了,卫王宇文直早先因犯罪被杀之外,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皆被隋文帝所杀。并且又一并杀掉了宇文招的儿子宇文员、宇文贯、宇文干铣、宇文干铃、宇文干鉴等人;宇文纯的儿子宇文谦、宇文让、宇文议等;宇文盛的儿子宇文忱、宇文悰、宇文恢、宇文懫、宇文忻等人;宇文达的儿子宇文执、宇文转等人;宇文逌的儿子宇文佑、宇文裕、宇文礼、宇文禧等人。宇文震的儿子宇文实、宇文俭的儿子宇文干恽、宇文通的儿子宇文绚也在被杀之列。从那时起周文帝的子孙就都死尽了。
节闵帝的儿子宇文康早先死了,他的儿子宇文湜也被杀了。从那时起节闵帝的子孙也杀尽了。 明帝的儿子毕王宇文贤、酆王宇文贞都被杀了。一并杀了宇文贤的儿子宇文宏文、宇文恭道、宇文树娘等;宇文贞的儿子宇文德文等人。从那时起明帝的子孙也杀尽了。 武帝的儿子汉王宇文赞、秦王宇文贽、曹王宇文允、道王宇文充、蔡王宇文兑、荆王宇文元都在被杀之列。一并杀了宇文赞的儿子宇文道德、宇文道智、宇文道义等人;宇文贽的儿子宇文忠诚、宇文靖智、宇文靖仁等人。余下的人(指曹王宇文允、道王宇文充、蔡王宇文兑、荆王宇文元)本来无子。从那时起武帝子孙杀尽了。 宣帝的儿子静帝已经被隋文帝所杀害了,余下的子嗣邺王宇文衍、郢王宇文术都是幼年就被杀了。从那时起宣帝的子孙被杀尽了。
周朝的宗室内部的人:宇文胄因为起兵响应尉迟迥而被杀。另外宇文洽、宇文椿和儿子宇文道宗、宇文本仁、宇文邻武和他的儿子宇文礼献等人;宇文众和他的儿子宇文仲和、宇文熟伦等人,都被杀了。只有宇文洛因为年纪尚幼,得封介国公,成为了隋朝的宾客。没过多久,又被杀了。从那时开始宇文氏的宗族,也没有在世的了。
窃取他人的国家,戕害别人的子孙到没有遗留,这样的残忍惨毒,难道还有半点人心吗! 其后隋文帝的五个儿子:
长太子杨勇被废后赐死了,
次子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 其次秦王杨俊早死, 其次越王杨秀被废之后监禁起来,死于江都之难,
其次汉王杨谅因为谋反被诛。 五个儿子中除了秦王杨俊以外,没有一个不是死于非命的。
而杨勇的十个儿子中,杨俨被毒酒毒死了,杨裕、杨筠、杨嶷、杨恪、杨该、杨瞁、杨孝实、杨孝范都被贬到岭南以外,受杖刑而死。 杨俊的子杨浩、杨湛和杨秀、杨谅的儿子,都被宇文化及所杀害了。
炀帝的三个儿子,长太子杨昭早死了,次子齐王杨暕、再次赵王杨杲都死于江都之难,他们两个都没有儿子。而杨昭的儿子代王杨侑为唐朝所立,没过多久就禅位了,封为酅国公,不到数月就死了,次子燕王杨倓也被杀于江都,再次越王杨侗在东都称帝,被王世充所杀害。于是炀帝之子孙也没有遗留下来的了。 只有齐王杨暕有一个遗腹子杨愍,跟随萧太后逃到了突厥,后来又归顺于唐朝,官至尚衣奉御,杨氏的子孙仅这一条血脉延续下来。而炀帝的死,又恰巧是借一姓宇文的人的手所为。(宇文化及与周同姓,却并非同宗。)这难道不是天理报应的明显证据吗!
4 求翻译文言文王子服是莒县罗甸人,早年丧父,聪明灵活。
十四岁入学宫。母亲十分爱她,平常不叫他到野外游玩。
与萧氏定了婚,萧氏未婚即死,所以求婚未就。 这年赶上正月十五,他舅舅有一个儿子叫吴生,邀他同去游玩。
两人刚到村外,舅家仆人跑来,招呼吴生回去。王子服见游女如云,乘兴独自遨游起来。
有一女郎偕一婢女,轻巧的捏着一枝桃花,荣华绝代,笑容可掬。王子服呆呆注视,竟忘了礼节。
女郎过去数步,回头对婢女说:“这儿郎眼睛灼灼,好像个贼!”把花扔到地上,笑语自去。 他把花拾起来,怅然若失,如神魂离壳,怏怏的返回。
到了家,把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便睡,不说不吃,母亲十分忧虑。做过了祷告,见他更加厉害,身体大大消瘦。
叫医生来诊视,开药发汗,见他忽忽若迷,母亲抚问根由,默然不语。 这天,正好吴生来了,王母暗地嘱咐他追问根由。
吴生到了床前,王生见到他不禁泪如雨下。吴生坐下安慰劝解他,渐渐追问他病的根由,王生都说了出来,并求他出主意。
吴生笑着说:“您也太痴了,这种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的呢?我一定代你访查一下,在野外步行,肯定不是大家闺秀,如果没有订嫁,事情就妥了。不然,豁出去给他重礼,一定能成。
只等你痊愈,成事在我。”王生听说,不觉解了郁闷之愁。
吴生出来告诉王母缘由。 吴生到处打听那女子的住处,可到处查访,并无踪迹。
王母大为忧虑,也无什么办法。但自从吴生去后,王生却愁荣顿开,也略维吃了一点饭。
过了几天,吴生来了。王生问怎么样了?吴生欺哄他说:“已经找到了,我以为是什么人,却是我姑姑的女儿,即你的姨妹,现在还待字闺中,虽是内亲,婚姻有嫌,但把实情告诉她,没有不愿意的。”
王生眉开眼笑,急忙问:“住在什么地方?”吴生诡辩地说:“西南山中,离这里三十多里。”王生又再嘱咐他急办,吴生答应脱身走了。
王生由此饮食渐增,身体一天天复原了。探看枕底,花虽已枯,可还没有凋落。
手捏梅花,凝思玩赏,好像见了真人一般。嗔怪吴生不来,写信去叫他来,吴生托故不肯来。
王生恚怒,悒悒不欢。母亲怕他旧病复发,急着替他说亲,可刚与他说,即摇头不愿,只每天盼吴生来。
吴生又始终无消息,他更加怨恨他。转念一想,三十里路不是太远,何必依赖别人,袖揣梅花,赌气自往,可家里人不知道。
自己孤单行路,也没有问路的人,只往南山而去。 大约行了三十里,见乱山丛丛,空中翠气飘飘,肌肤爽快,寂无行人,只有鸟道。
遥望山谷低下,丛花乱树之中,隐隐约约有一个小村落。他下山进了村子,见房子不多,都是茅屋,可风格独具,整洁优雅。
靠北边一家,门前却是丝柳,墙内桃花更繁,中间参杂有修竹,野鸟叽叽喳喳鸣叫其中。他以为是人家园亭,不敢冒然进去,回头见对门的一户门前,有一块洁净光滑的巨石,因此坐下稍微歇一下。
一会儿,听到墙内有一女子长声招呼:“小荣!”其声音娇细,他正凝神细听间,见一女郎从东到西,手拈一朵杏花,低头自己往头上插,抬头看见王生,随即不再插,含笑拈花而入。仔细一看,正是十五在途中见到的女子,心里十分高兴。
但想没有理由进去,想叫姨母,又不知是不是地方,怕弄错了。门外有没有人可问,坐在石上徘徊不定,从早晨到太阳西斜,两眼呆望,忘了饥渴。
不时见女子露出半个脸来窥探,好像奇怪他为什么不走。 忽然,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走出来,看到王生问:“你是那里的郎君?听说从早晨就来了,一直到现在,想干什么?莫非不饥饿吗?”王生急忙起来施礼,回答说:“将盼亲戚。”
老婆婆耳聋听不清,他又大声说了一遍,婆婆才又问:“贵戚姓什么?”王生不能回答。婆婆笑着说:“奇怪,你自己都不知道姓名,探什么亲?我看你,也是个书呆子,不如跟我来,给你点饭吃,我家中有床让你休息。
待命天早晨再回去,问好姓氏,再来探访也不晚。”王生这才觉得肚子饥俄,想吃饭。
又一想,从此可以接近丽人,大为高兴,跟着婆婆进去了。见院子里白石砌路,夹道上落花纷纷,坠落到石阶上,去着往昔,又进了一个门,见豆角棚,花架满庭院,引客入舍,粉壁光明如镜,窗外海棠枝的花朵,探到室中。
坐席、茶几,床铺没有不洁净的。刚刚坐定,就见有人从窗外隐隐约约的窥探。
婆婆招呼道:“小荣,赶快来做饭!”外边有一婢女,高声答应。 坐时,他详谈了他的家世。
婆婆问:“郎君的外祖父,莫不是姓吴?”他回答:“是啊。”婆婆吃惊的说:“你是我的外甥!你的母亲是我的妹子,近年来,因家里贫穷,又无三尺男子顶柱,遂至于音信不通。
外甥长这么大了,还不认识呢?”王生回答说:“这次来,就是为了找姨母,匆忙而来,连姓氏也忘了。”婆婆说:“老身姓秦,我没有生育,现存一个女儿,也是妾生的。
他的母亲改嫁了,遗留给我抚养。这孩子也不很粗鲁,但少教训,整天嬉笑不知愁。
一会儿,让她来拜见你互相认识一下。” 一会儿,婢女做好了饭,都是肥鸡肥鸭之类。
婆婆劝他自己吃,后女子来收拾餐具。婆婆说:“叫宁姑来。”
婢女应声而去。 过了很久,听到窗外有隐隐约约的笑声。
婆婆招呼道:“婴宁,你的姨兄在此。”。
5 现代用的汉字及我们日常说话是有一个演变还是说就是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所谓文言文一开始只是古人为了节约纸张的说话方式,后来,文人们为了彰显自己凌驾于平民阶级之上所以日常说话也可能会用文言文,但是不会是完全的文言文,我认为是文言文+白话的可能性更大些,毕竟人们之间日常说话不能在让对方思考很多时间去理解自己的意思。
另外,刚说过,在古代直接说文言文大多是文人们为了显摆的行为,大多数人是没有也没有能力读书的,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日常说话还应该是白话文。中国近代列强入侵,不可避免的对我们的文化和日常行为进行了冲击,从那时起的古文就可以看出,文言文的古板及晦涩都在改变,所以我觉得从那时起白话文的普及开始变快,另外因为战乱文言文的普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至于内地和台湾的说话方式问题,我认为仅仅六七十年的时间不会造成太大的不同的,而且虽然两岸关系不太好,也不会是两对方的声音都听不到的。
2月1日凌晨,阿娇在微博晒出戴钻戒照,并称:“这是我农历生日最好的礼物,谢谢你的爱,下一站幸福。”照片中,阿娇对着生日蛋糕许愿,并PO出超大钻戒照。而男友兼准老公赖弘国接受台媒访问,承认求婚成功。
当天下午,阿娇出席记者会的时候还透露了求婚细节,阿娇称赖弘国最打动她的地方就是:“他对我很好,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其实最感动是他包容我所有坏习惯,一开始我已经将自己所有坏习惯秀给他看。”,目前婚期还没有计划,不过37岁的阿娇倒是希望能赶快生个宝宝。
据台湾媒体报道,阿娇未婚夫赖弘国的身世背景被扒出,自己是医生,妈妈是老师,爸爸是一名公务员,虽然父母都不是显赫的身份,但是一家三口这样稳定又理想的职业相比嫁入豪门更值得令人向往。
其次阿娇与赖弘国的媒人身份也被曝光,二人之所以能够认识半年就结婚,不仅靠私下结交的圈内好友萧亚轩、孙芸芸、杨秀蓉等,最大的功劳还是曾在“信乐团”中担任主唱的苏见信,据悉阿娇与赖弘国就是通过他介绍认识。
未婚夫赖弘国也想媒体透露虽然自己不是艺人,但是自己会在会在自己事业上努力,给予阿娇最大的幸福。
赖弘国因俊美外形在台湾医界颇有名气,还上过综艺节目,虽然当初的情史也被曝光,但是阿娇表示并不介意,每个人都有不堪的过去,重要的是包容喜欢就可以。
而阿娇也曾在访谈节目中透露,对于以后自己的婚姻,从小就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她则要求:爱我就要负责我全家。最后还是要期待二人早日公布结婚的喜讯。
虽然不看好这段感情,但是还是希望阿娇能够幸福。
长孙晟(551—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
[http://wwwartxcn]
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书·长孙晟列传》)。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隋书·长孙晟列传》)
[http://wwwartxcn]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即摄图)求婚于北周,周宣帝以赵王宇文招之女许之。娉娶时,北周与沙钵略可汗各自炫耀本土能事,并精选骁勇之士充为使者。因此长孙晟被派遣为使者,做汝南公宇文神庆的副手,送千金公主至沙钵略可汗处。北周曾先后派数十名倒使者前往,但沙钵略可汗多轻视不礼,却独喜爱长孙晟,并常与长孙晟游猎,以至长孙晟留住其处竟达一年之久。一次出游,遇二雕飞而争肉,沙钵略可汗给长孙晟两枝箭,并说:“请射取之”(《隋书·长孙晟列传》)。长孙晟驰马而奔,正遇双雕相攫,遂一箭而贯双雕。沙钵略可汗大喜,命诸子弟贵人皆与长孙晟亲近,学习其射箭的本事。当时沙钵略可汗之弟处罗侯(号突利设)甚得众心,结果遭到沙钵略可汗的猜忌,处罗侯便暗中托心腹之人与长孙晟结盟。从此,长孙晟在突厥乘游猎之机,察知突厥山川形势及部众强弱。长孙晟归来后,杨坚已为北周丞相,长孙晟便将突厥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杨坚,杨坚闻后大喜,遂将长孙晟迁为奉车都尉。
[http://wwwartxcn]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并改元开皇。十二月,沙钵略可汗因隋朝对其礼薄,说:“我周家亲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乎”(《隋书·长孙晟列传》)?遂借口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复仇,与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联兵攻陷临榆关(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关),并约同各部落准备大举攻隋。时隋朝新立,隋文帝因此心中大惧,遂下令于北方边地增筑亭障,修缮长城,命阴寿镇幽州、虞庆则镇并州,加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并州(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乙弗泊(今青海乐都西)、临洮(今甘肃岷县)、武威(今属甘肃)等地守备。
[http://wwwartxcn]
长孙晟深知沙钵略可汗及其叔侄兄弟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各统强兵,俱称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等诸多情况,认为对付突厥难以力征,易可离间,于是上书隋文帝:“臣闻丧乱之极,必致升平,是故上天启其机,圣人成其务。伏惟皇帝陛下当百王之末,膺千载之期,诸夏虽安,戎场尚梗,兴师致讨,未是其时,弃于度外,又复侵扰。故宜密运筹策,渐以攘之,计失则百姓不宁,计得则万代之福。吉凶所系,伏愿详思。臣于周末,忝充外使,匈奴倚伏,实所具知。玷厥之于摄图,兵强而位下,外名相属,内隙已彰,鼓动其情,必将自战。又处罗侯者,摄图之弟,奸多而势弱,曲取于众心,国人爱之,因为摄图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迹示弥缝,实怀疑惧。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间,颇畏摄图,受其牵率,唯强是与,未有定心。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通使玷厥,说合阿波,则摄图回兵,自防右地。又引处罗,遣连奚、霫,则摄图分众,还备左方。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隋书·长孙晟列传》)。文中长孙晟详细分析了突厥内部的情况,并针对此情况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提议。隋文帝览表后大悦,召长孙晟面语。长孙晟“复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听后深感新奇,遂采纳了长孙晟的提议,即遣太仆元晖为使者出伊吾首至西面的达头可汗处,特赐狼头纛,故意表示钦敬,礼数甚优。达头可汗回访时,隋文帝又故意将其使者引于沙钵略可汗的使者之上。反间计实施后,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之间果然发生了猜疑。隋文帝又授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携带大量钱财、赐予奚、契丹等部族。长孙晟至处罗侯处,广布心腹,诱其内附。这样一来,突厥内部被分化,沙钵略可汗变得孤立起来。
[http://wwwartxcn]
开皇二年(582年)二月,隋文帝下令撤回准备进攻江南陈朝的军队,集中兵力抗拒突厥。四月前,突厥大军进犯隋边。四月,隋上柱国李充部击破突厥于河北山(今绥远包头西黄河以北)。大将军韩僧寿部击破突厥于鸡头山(今甘肃干凉西)。五月,高宝宁引突厥兵攻平州(治今河北卢龙)。突厥悉发40万骑兵,突入长城,分路攻隋。
[http://wwwartxcn]
六月,李充部再败突厥于马邑(今山西朔县)。达头部攻兰州,在可洛峐(今甘肃武威境)为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击败。十月,杨坚因关中形势紧急,派太子杨勇屯兵咸阳,十二月又命大将军虞庆则屯兵弘化(今甘肃庆阳)。时沙钵略率军10余万进到周盘(今甘肃庆阳境),隋行军总管达奚长儒率部2000人迎战,杀伤其万余人。柱国冯昱屯兵乙弗泊、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守御临洮、上柱国李崇屯兵幽州,皆为突厥所败。于是,突厥纵兵自木硖、石门(今宁夏固原西南和西北)分两路进击,尽掠武威、金城(今兰州)、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沙钵略可汗欲继续南进,达头可汗不从,引兵退走。长孙晟乘势用计,让沙钵略可汗之侄染干告诉沙钵略:“铁勒(居突厥以北游牧族)等反,欲袭其牙”(《隋书·长孙晟列传》)。沙钵略可汗恐老营有失,遂撤兵出塞。
[http://wwwartxcn]
此战,沙钵略可汗乘隋朝新立,实力尚不够充实之机,依靠大骑兵集团的快速机动,全面攻掠隋北方要地,迫隋进行战略防御,处处抗拒,或作有限还击,败多胜少。隋在加强各地守御作战的同时,施用分化突厥,削弱和孤立沙钵略的策略,终于遏制了突厥大规模攻势的发展,长孙晟可谓居功至伟。
[http://wwwartxcn]
经过此战作战,隋文帝深知突厥危害之大,为使隋立于不败之地,隋文帝暂时实行战略防御,同时加强反攻准备,充实国力、军力。至开皇三年(583年)四月,隋文帝乘突厥内部矛盾加剧与灾荒严重之机,命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勤、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并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
[http://wwwartxcn]
五月,窦荣定率9总管、步骑兵3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数败阿波可汗军。正在窦荣定军中任偏将的长孙晟,乘机离间突厥,派人对阿波可汗说:“摄图每来,战皆大胜。阿波才入,便即致败,此乃突厥之耻,岂不内愧于心乎?且摄图之与阿波,兵势本敌。今摄图日胜,为众所崇,阿波不利,为国生辱。摄图必当因以罪归于阿波,成其夙计,灭北牙矣。愿自量度,能御之乎”(《隋书·长孙晟列传》)?阿波可汗使者到后,长孙晟又对使者说:“今达头与隋连和,而摄图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之计。岂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邪”(《隋书·长孙晟列传》)?阿波可汗接受长孙晟的建议,留在塞上,派人随长孙晟入朝。
[http://wwwartxcn]
时沙钵略可汗与卫王军战于白道,沙钵略可汗败走至碛,闻阿波可汗心怀二意,加上平日素忌阿波可汗骁悍,沙钵略可汗一气之下抄略了阿波可汗所据之北牙,尽获其众并杀其母。阿波可汗还无所归,遂西奔达头可汗,达头可汗闻讯大怒,遂借兵十余万与阿波可汗,东击沙钵略可汗,复得故地,收聚散卒数万,与沙钵略可汗对垒,阿波可汗频胜,势力益增。沙钵略可汗则从此由强变弱。于是又遣使向隋朝贡,并言公主自请改姓,乞为隋文帝女,隋文帝许之。
[http://wwwartxcn]
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遣长孙晟以副使职随虞庆则出使沙钵略可汗,赐公主姓为杨氏,改封大义公主。沙钵略可汗奉诏时不行跪拜之礼。长孙晟劝说道:“突厥与隋俱是大国天子,可汗不起,安敢违意。但可贺敦为帝女,则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无礼,不敬妇公乎?”沙钵略可汗这才笑着对左右官员说:“须拜妇公,我从之耳”(《隋书·长孙晟列传》)。于是乃拜诏书。长孙晟还朝后授仪同三司、左勋卫车骑将军。
[http://wwwartxcn]
开皇五年(585年)七月,沙钵略可汗向隋请和称藩。从此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隋朝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http://wwwartxcn]
开皇七年(587年)四月,沙钵略可汗卒,其部众立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请隋廷承认。隋廷遣长孙晟持节前去祝贺,并赐以鼓吹旗幡,拜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其子雍闾为都兰可汗(即叶护可汗)。处罗侯趁机对长孙晟说:“阿波为天所灭,与五六千骑在山谷间,伏听诏旨,当取之以献”(《隋书·长孙晟列传》)。当时隋文帝正召集文武官商议此事,乐安公元谐认为:“请就彼枭首,以惩其恶”(《隋书·长孙晟列传》)。而武阳公李充则认为应“请生将入朝,显戮以示百姓”(《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问长孙晟:“于卿何如?”长孙晟回答说:“若突厥背诞,须齐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灭,阿波之恶,非负国家,因其困穷,取而为戮,恐非招远之道,不如两存之”(《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纳其言。莫何可汗随即率部打着隋所赐旗鼓西击阿波可汗。阿波部下以为莫何已得隋兵助阵,丧失斗志,望风归降。莫何可汗遂生擒阿波可汗。
[http://wwwartxcn]
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莫何可汗继续西击邻国,中流矢而死,都兰可汗继位。长孙晟奉命携带陈国所献宝器的前去吊唁。
[http://wwwartxcn]
开皇十三年(593年),流民杨钦流亡至都兰可汗处,谎称彭国公刘昶与宇文氏女共谋反隋,特遣其来密告于大义公主。对此,都兰可汗深信不已,从此不向隋朝进贡。为探听突厥动向,长孙晟奉命出使突厥。大义公主见到长孙晟后,言辞不逊,并派心腹安遂迦与杨钦计议,煽动都兰可汗反隋。
[http://wwwartxcn]
长孙晟回京后,将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长孙晟出使突厥,向都蓝可汗索要杨钦。都蓝可汗不愿交出杨钦,便谎称:“检校客内,无此色人”(《隋书·长孙晟列传》)。长孙晟遂便买通其帐下达官,探知杨钦之所在,趁夜将其抓获,并带到都蓝可汗面前质问。结果公主谋反之事被揭露,突厥人闻后大为耻辱。都蓝可汗不得已,只好将安遂迦等人拘捕,交给长孙晟带回。回京后,隋文帝大喜,为长孙晟加授开府,并遣其再次入藩,诛杀大义公主。
[http://wwwartxcn]
是年,都蓝可汗又向隋朝上表请婚,朝廷准备答应时,长孙晟上奏说:“臣观雍闾反覆无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国家。纵与为婚,终当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灵,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征发。强而更反,后恐难图。且染干者,处罗侯之子,素有诚款,于今两世。臣前与相见,亦乞通婚,不如许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抚驯,使敌雍闾,以为边捍”(《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准其所奏,并派长孙晟告知突利可汗(即染干)许配公主之事。
[http://wwwartxcn]
开皇十七年(597年),突利可汗派500骑随长孙晟来迎娶,隋以宗女封安义公主妻之。突利可汗依长孙晟之说,率众南徙,居度斤旧镇。此时都蓝可汗气怒,常率部抄略隋境。突利可汗察知其动静,即派人报隋。因此都蓝可汗每次入边,都因隋边境都先有防备而未能得逞。
[http://wwwartxcn]
开皇十九年(599年)二月,突利可汗奏报都兰可汗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击大同城(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东北)。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元帅(实际未亲临前线),以尚书左仆射高颎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上柱国燕荣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三路进击突厥。
[http://wwwartxcn]
都兰可汗得知隋军来攻,大惧,遂与达头可汗结盟,合兵掩击突利,双方在长城下展开激战,突利可汗大败。都兰尽杀突利的兄弟子侄,然后率部渡河进入蔚州(治灵丘,今属山西)。突利与长孙晟独率五骑趁夜南逃,天明时行约百余里,并收集数百名散骑。此时突利可汗却对长孙晟说:“今兵败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岂礼我乎?玷厥虽来,本无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济”(《隋书·长孙晟列传》)。长孙晟闻后,知其有二心,遂暗中派人入伏远镇(今山西大同西北),令镇中速举烽火。突利可汗见四处烽火俱燃,便问长孙晟:“城上然烽何也?”长孙晟谎称:“城高地迥,必遥见贼来。我国家法,若贼少举二烽,来多举三烽,大逼举四烽,使见贼多而又近耳”(《隋书·长孙晟列传》)。突利可汗闻后大惧,对其部众说:“追兵已逼,且可投城”(《隋书·长孙晟列传》)。入镇后,长孙晟留其达官执室以领其众,自带突利可汗于四月入朝。隋文帝闻后,大喜,进授长孙晟左勋卫骠骑将军,持节护突厥。同月,
[http://wwwartxcn]
四月,高颎命上柱国赵仲卿率兵3000为前锋,大破突厥,都兰可汗败逃,后被其部下所杀。杨素军在灵州以北地区与达头可汗部遭遇,也大败突厥,达头可汗带着重伤逃跑,其众死伤不可胜数。
[http://wwwartxcn]
十月,隋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并赐射于武安殿。隋文帝选善射者十二人,分为两队。启民可汗说:“臣由长孙大使得见天子,今日赐射,愿入其朋”(《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同意。启民可汗给长孙晟六支箭,发发皆中,结果启民可汗一队获胜。时有群鸟飞过,隋文帝对长孙晟说:“公善弹,为我取之”(《隋书·长孙晟列传》)。结果十发皆中,鸟应丸而落。是日,百官得赏,其中长孙晟居多。
[http://wwwartxcn]
随后长孙晟率5万人(此处《隋书·长孙晟列传》记载为5千人,而《北史·长孙晟列传》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八》记载为5万,这里以后者为准)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给启民可汗驻守,令其招抚突厥其它部落。从四月至此,前后归附者万余口,其中包括都蓝可汗之弟都速等。长孙晟将归附之人全部安置妥当,从此突厥归附。可以说长孙晟为分化瓦解突厥,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时安义公主已卒,隋文帝又派长孙晟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
[http://wwwartxcn]
长孙晟又上奏说:“染干部落归者既众,虽在长城之内,犹被雍闾抄略,往来辛苦,不得宁居。请徙五原,以河为固,于夏、胜两州之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任情放牧,免于抄略,人必自安”(《隋书·长孙晟列传》)。此举得到隋文帝的同意。
[http://wwwartxcn]
十二月,突厥都兰可汗被部下所杀(都兰可汗被杀的时间《隋书·长孙晟列传》和《北史·长孙晟列传》均记载为开皇二十年,有误,这里以《隋书·高祖纪》《北史·高祖纪》及《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八》中的记载为准),其部落大乱。为挽救突厥颓势,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
[http://wwwartxcn]
长孙晟乘机上奏说:“今王师临境,战数有功,贼内携离,其主被杀,乘此招诱,必并来降,请遣染干部下分头招慰”(《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许之,都兰部果然尽来归附。
[http://wwwartxcn]
步迦可汗得此消息后,大为恐怖,遂于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进犯隋边。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汉王杨谅、柱国史万岁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合击步迦可汗。文帝诏长孙晟为秦川行军总管,率突厥归附各部为前锋,随与晋王杨广出征。时步迦可汗正与杨广对峙不下,长孙晟由于熟悉突厥民俗风情,知其人马均需饮用泉水,便献计说:“突厥饮泉,易可行毒”(《隋书·长孙晟列传》)。于是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药。突厥人、畜饮水后很多被毒死,人心惶惶,在惊道:“天雨恶水,其亡我乎”(《隋书·长孙晟列传》)?遂连夜遁逃。长孙晟率部追击,斩杀突厥千余人,俘百余口,六畜数千头。杨广大喜,遂引长孙晟入内帐,把酒言欢。时有突厥达官来降,坐在帐内,说“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杨广笑着说:“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此,一何壮哉”(《隋书·长孙晟列传》)!凯旋回京后,授长孙晟上开府仪同三司,并再次还大利城,安抚新归附之众。
[http://wwwartxcn]
步迦可汗逃至大斤山(即今内蒙大青山)时,与史万岁一路隋军相遇,结果大败,慌忙引军回撤。不久,步迦可汗又派他的侄子俟利伐从沙漠东面攻打启民可汗,隋文帝再次发兵协助启民可汗防守军事要道,俟利伐只得退入沙漠。启民可汗大为感动,表示愿千世万代永为隋臣。
[http://wwwartxcn]
仁寿元年(601年),长孙晟上奏说:“臣夜登城楼,望见碛北有赤气,长百余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谨验兵书,此名洒血,其下之国必且破亡。欲灭匈奴,宜在今日”(《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诏令杨素为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援助启民可汗北击步迦可汗。
[http://wwwartxcn]
仁寿二年(602年)三月,军至黄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过黄河,袭扰已经归降隋王朝的突厥启民可汗,掠走男女6000人、牲畜20余万头。长孙晟与上大将军梁默奉杨素之命率轻骑追击,转战60余里,大败突厥。长孙晟又教启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抚归附。
[http://wwwartxcn]
仁寿三年(603年),有铁勒、思结、伏和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余部背离步迦可汗,降于启民可汗。步迦可汗部溃不成军,西奔吐谷浑。长孙晟送启民可汗安置于碛口(今呼和浩特北),启民可汗于是尽得步迦可汗之众。随后多年,启民可汗与隋一直保持亲善。
[http://wwwartxcn]
事毕,长孙晟回朝,时为仁寿四年(604年),适遇隋文帝被隋炀帝所杀,炀帝匿丧未发。由于隋炀帝和长孙晟有过旧交,加上要拉拢长孙晟,遂以长孙晟为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即日拜左领军将军。
[http://wwwartxcn]
不久,汉王杨谅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对其兄杨广称帝。杨谅系隋文帝的五子,曾任并州总管,统领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距黄河的52个州,长年据守在当时天下出精兵之地。杨谅对杨广夺取杨勇的太子地位心怀不满。及蜀王杨秀得罪,尤不自安,恐殃及己身,暗中准备起兵。及隋文帝死后后,杨谅更感到安全难保,遂起兵反炀帝。
[http://wwwartxcn]
由于綦良、余公理等各路隋军出师不利,节节败退。隋炀帝采纳了杨素的推荐,以前江州刺史李子雄为上大将军,并以长孙晟为相州刺史,征集山东兵,与李子雄共同配合镇压谅军。由于长孙晟的儿子在杨谅部下,所以长孙晟推辞说:“有男行布,今在逆地,忽蒙此任,情所不安。”隋炀帝说:“公著勤诚,朕之所悉。今相州之地,本是齐都,人俗浇浮,易可搔扰。傥生变动,贼势即张,思所以镇之,非公莫可。公体国之深,终不可以儿害义,故用相委,公其勿辞”(《隋书·长孙晟列传》)。长孙晟奉命出兵,破杨谅,回军后转为武卫将军。
[http://wwwartxcn]
大业三年(607年),炀帝欲北巡至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因怕启民可汗惊惧,便先派长孙晟到启民可汗部喻旨。启民可汗闻后,便召所部奚、室韦等数十个部落的酋长齐集迎帝。长孙晟见此处杂草丛生,欲令启民可汗亲自除之,并让各部酋长看到,使之明白天子之威重。于是长孙晟手指帐前之草说:“此根大香。”启民可汗闻后说:“殊不香也。”长孙晟又说:“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启民可汗这才悟其本意,说:“奴罪过。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将军之惠,奴之幸也”(《隋书·长孙晟列传》)。遂拔佩刀,亲自除草。其余各部族长见后,争相效之。启民可汗又发命举国就役开御道,西起榆林,东达于蓟,长3000里,宽百步。隋炀帝听到此事,对长孙晟的办法非常赞赏。后长孙晟除淮阳太守,未赴任,复为右骁卫将军。
[http://wwwartxcn]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隋炀帝深表悼惜,赐赠甚厚。少子长孙无忌嗣。同年,诚心归顺隋朝的启民可汗也去世。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出塞北巡,于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启民可汗可汗之子,名为咄吉)所围,隋炀帝慨叹道:“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隋书·长孙晟列传》)!
[http://wwwartxcn]
长孙晟长子长孙行布,也多谋略,有父风。后汉王杨谅起兵,长孙行布奉命守城,遂于豆卢毓等闭门拒杨谅入城,城破遇害。次子长孙恒安,以兄功授鹰扬郎将。少子长孙无忌为唐朝贞观名臣。其女嫁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立其为皇后,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孙皇后,为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因此在唐贞观中期,长孙晟被追赠为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
[http://wwwartxcn]
点评:长孙晟“好奇计,务功名。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惠流边朔,功光王府,保兹爵禄,不亦宜乎”(《隋书·长孙晟列传》)!
[http://wwwartxcn]
长孙晟在其一生中,同突厥交往达20余年,虽未指挥过大的作战,但凭其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一个强大的突厥帝国,从根本上就是毁于长孙晟之手,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