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木=杜
杜绝:[ dù jué ]
释义:彻底制止,禁止。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 耆英 被迫将知府撤职,贴出杜绝 英 人入城的告示。”
2、土+月=肚
肚皮:[ dù pí ]
释义:腹部;肚子。
《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儿觅富贵百千般,不道前生恶业牵,盖得肚皮脊背露,脚根有袜指头串。”
3、土+寸=寺
寺庙[ sì miào ]
释义:供奉神佛或圣贤的处所。
《晋书·艺术传·佛图澄》:“百姓因 澄 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
4、土+火=灶
炉灶[ lú zào ]
释义:炉子和灶的统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僧》:“历 火燄山 ,山重重,气熏腾若炉灶。”
5、土+口=吐
吐气[ tǔ qì ]
释义:呼出气。
《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喘吁吁吐气不齐,战兢兢惊神未定。”
作文 土耳其旅行导游词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土耳其导游,下面简单说一下土耳其的情况。
土耳其的寓意为“勇敢人的国家”。
土耳其共和国位于西亚和南欧,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但国土大部分在亚洲,属亚洲人。
首都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土耳其共和国98%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大多数属逊尼派,也就是比较温柔、比较包容的一派。
伊斯兰教还有个叫什叶派的,据说比较激进,属死心眼的一派。
2%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及东正教。
土耳其邻近欧洲,三面环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业是土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几年,中国赴土耳其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但大多局限在中、西部。
众所周知,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始于中国,结束于土耳其,因此土耳其境内许多地方都曾见证过丝绸之路带来的繁荣,从卡帕多奇亚到孔亚这条路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段。
求一篇5句话的英语作文关于土耳其地震的,速度我在考试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土总统宣布今年6月提前大选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18日在安卡拉宣布,土耳其将把原定于2019年11月举行的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提前到今年6月24日。
埃尔多安表示,土耳其正在叙利亚开展越境军事行动,叙利亚、伊拉克等邻国局势出现新变化,土耳其需提前大选以克服不确定性。
2017年4月,土耳其通过公投确定于大选后将政体由议会制改为总统制,赋予总统更多行政权力。
“今日俄罗斯”在英面临七项调查英国通讯管理局近日表示,由于就俄罗斯前情报人员斯克里帕尔父女在英国“中毒”等事件的报道存在“违背公正”的嫌疑,“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伦敦分支机构的七档节目正面临调查。
俄方此前表示,如果英国关闭“今日俄罗斯”分支机构,俄罗斯将禁止所有英媒在俄工作。
英方认为,斯克里帕尔父女是被神经毒剂“诺维乔克”所害,并将矛头指向俄罗斯。
俄方则称事件为英国一手炮制,是“拙劣的反俄挑衅”。
美客机引擎叶片或因金属疲劳断裂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18日表示,初步调查显示,17日发生故障的西南航空客机引擎叶片断裂,断裂位置有金属疲劳迹象。
不过还不能断定这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金属疲劳是由于金属内部结构不均匀,导致金属在外力持续作用下产生裂纹甚至断裂的一种现象。
美宇航局发射探测器寻找“新世界”美国宇航局18日成功发射一个新的系外行星探测器,以期在太阳系附近找到“新世界”。
这个名为“苔丝”的探测器预计60天后抵达预定轨道,将在未来两年中利用其配备的4台相机扫描超过20万颗太阳附近的明亮恒星,以确认是否有行星围绕这些恒星公转。
“苔丝”将接替燃料即将耗尽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后者迄今已发现2千多颗系外行星。
我不浪费资源作文400水,这种地球上的基本物质,是多么的值得我们赞美啊!是她,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她,为生命提供能量,让生命能够存活;还是她,使生命继续发展,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发达。
所以说,“水,是生命之源”,是毫不夸张的。
但,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的。
虽然地球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75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
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水还不到世界淡水总量的1%。
诚然,从地球上原始生命出现直到现在,水一直在为生命服务,任劳任怨,从未停息。
但不知大家可曾想过:水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如今的水资源已经供不应求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大自然本身的缺乏;第二,人为的破坏。
当然,我们不能埋怨上苍对我们的不公,给了我们一个缺水的星球;相反,我们应当感谢老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但,就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我们人类还在不断地浪费、破坏水资源。
由于大量工业废水排入练、榕两江,致使两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仅达3类标准,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用于灌溉;类似南澳这种海岛县,其用水均靠“老天安排”——其所有山塘水库包括引洪工程的集雨面积也只占31%,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依然困难。
由此可见,适当处理水资源污染、破坏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了。
然而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严重,由水而引发的战争日渐增加。
例如,中东所有资源中,最容易引起危机的是水,中东的水比石油还要贵。
中东绝大多数国家缺水严重,中东已连续十几年干旱,面临严重水危机。
小小约旦河孕育了二大宗教,是中东争夺最激烈的水源,中东四次大战都和它有关。
约旦潭为以色列的主要水源——加利利湖提供三分之二的水量。
1955年约翰斯顿协议规定了各方的水量,但只有以色列签字,阿拉伯国家20世纪60年代要截流约旦河。
1965年以军炸毁叙利亚的截流设备,阿以都有把摧毁争夺对方的水资源作为首要战略目标,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发源地戈兰高地。
叙以谈判的难题之一,以色列坚持占有绝大部分约旦河西岸水源。
目前巴这水资源完全由以方控制,人均水量只有犹太定居者的四分之三,而付费却要高二倍。
巴这不得不超量抽取地下水使水质恶化,加沙地带地下水已盐碱的无法使用,暴力冲突以来,巴这水资源无人管理,缺水更甚。
中东三大水系,沿岩国至今无分享水资源的全面协定,争端不断。
尼罗河流经10个国家,由于上游的埃及就受影响。
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本国水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却引起了上游国家的不满。
一有争端,苏丹便威胁要断流,埃赛俄比亚1991年和苏丹签定协议,每年可取40亿吨河水,埃及极力反对,土耳其水资源丰富,土耳其建成水南减少了给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流量遭到了两国的强列反对。
土耳其和以色列达成协议,把马那夫加特河水用世轮运到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也在考虑向土购水。
土耳其希望发挥水大国作用,促进中东的合作与稳定。
以色列希望土耳其共增加对叙利亚的供水。
以换取叙利亚对加利湖边界的让步,但土乐其对复杂的阿以纠纷望而生畏而拒绝卷入。
可见要想使用权水资源短缺在一段时间内得到缓冲。
是非常不容易的。
唯一的办法是节约用水,在这方面,以色列做得比较出色。
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七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近70立方米,不足中东的1/4,世界人均的3%,中国人均1/8。
然而,正是这块贫瘠的缺水土地上,以色列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化化农业,令世界惊叹。
农业曾是以色列立国之本,1952年,以色列以耗资历1、5亿美元,历时10年建成了145千米的“北水南调”输水管道,60年代中期推广了滴灌的科学用水方法,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腾飞。
以色列农业人口由60%降为3%,一个农民能养活90口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8万美元,跃居世界前12名。
以色列极为珍惜水资源,视水为生命线,节水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式程。
因此,取得了成功。
水,让碧草变得更绿。
水,让花儿百花齐放。
水,让大树挺拔。
但你在一天天憔悴。
在一天天衰老。
在一次次的流着眼泪。
如果人们不珍惜水资源,那么世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
我,不浪费水资源。
也不会浪费任何的资源,因为我知道,那是人的生命的根本。
就像时间一样,是不可再生的。
我。
不会浪费资源
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土耳其旅游途中,巴士行经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导游讲述了一个感人而且令人悲伤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地震后的第二天…… 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援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
两天后,他们在废墟中看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
一看到救援人员,她便拼命哭喊:“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 她7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
救援人员大惊,他们卖力地搬移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
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他们始终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
媒体记者到这儿拍下画面,救援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则苦撑着、等待着…… 看着电视上的画面和报纸上的,土耳其人都心酸得掉下泪来。
更多的人纷纷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
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援人员够着了小女孩,将她拉了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
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 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天唯一的理由和希望。
这名救援人员终于受不了了,他放声大哭:“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 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的意志,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骗了她。
母亲疲惫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
第二天,土耳其很多报纸上都有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是:《这就是母爱》。
导游说:“我是个不轻易动感情的人,但是看到这篇报道,我哭了。
以后每次带团经过这儿,我都会讲这个故事。
” 其实不止他哭了,在车上的我们,也哭了……
游览作文400字(1)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盼望已久的温州春游活动终于举行了,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我们首先来到科技馆,大家争先恐后地跑进大厅,东张西望,这些高科技产品,看看这个,有趣;看看那个,也好玩。
在二楼,有一个迷宫,很有意思,走错了就亮红灯警告,走对了就亮白灯。
还有一个大规模产品,铁路上有一辆遥控火车在上面蜿蜒盘旋着,我们看得目瞪口呆。
往里走,那数不胜数的“星星”,让人眼花缭乱。
参观完科技馆,我们又来到博物馆,走进大厅,抬头一看,展现在眼前的是几幅巨大的雕像,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正中有一艘大龙舟,水里漂浮着几朵荷花,水底下,活蹦乱跳的金鱼游来游去。
龙舟后面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故宫模型,翠玉雕刻而成。
我们来了二楼,又参观了自然馆,自然馆里有各种动物的标本,栩栩如生。
最有意思的是点按钮,你只要按下和动物标本相对应钮,上面的灯就会照在那个动物标本上,并且发出与这个动物标本相对应的动物叫声。
离开博物馆,我们穿过世纪广场来到了绣山公园。
绣山公园里有壮观的瀑布、好玩的小博士乐园,还有安静的茶楼。
最引人注目的是观鱼台,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加入了钓鱼的队伍。
虽然我只是在观赏,但也乐在其中,锦鲤鱼、金鱼和红尾鱼在池塘里蠢蠢欲动,时而招呼着我们,时而东躲西藏。
我们用的鱼饵跟橡皮泥差不多,当小慧扔下去,几条鱼就拥蜂而上,一下子鱼饵被吃掉了,可鱼一条也没上钩。
小慧把鱼饵做的再大一点放下水去,却一条鱼也没跑来吃鱼饵。
原来鱼饵太大,鱼吞不下去。
“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几次尝试,小慧也掌握了钓鱼的技巧,不一会也钓上好几条小金鱼。
时间过得真快,是我们该回去的时候了,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绣山公园。
我们把钓来的鱼带回了家,也把快乐带回了家! (2) 游览天下第一奇山---黄山 提起黄山人们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我国十大风景之一,号称天下第一奇山 来到黄山脚下,我感到一丝春风向我吹来,再抬头一看,不愧被人号称天下第一奇山,看那七十二座奇峰,屹立于天地之间,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莲花光明天都三大主峰,昂然挺立,像三个头带金冠的巨人屹立在那里盯看着世人的一举一动 黄山之奇,奇就奇在闻名于世的"黄山四绝"--------奇松怪石温泉云海黄山奇松破石而出最主要的是三大奇松,第一个是迎客送它的一只手向人群挥舞着,好象在说:"到我这儿来吧"!这儿的风景可好了陪客松屹立在那里观察着客人,好象在说:"看我多美到我这儿来拍照吧!"送客松姿态优美好象一个送客员依依不舍地望着山脚又好象在说:"再见了朋友们!我会想你们的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黄山怪石星罗棋布模似动物,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瞧!那里有一头猪八戒,手里拿着一封情书趣说是猪八戒要娶老婆了!再看这边有一只猴子蹲在石头上看着那滚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那儿还有一个举止文雅的仙人,用左手指着东边,这就是有名的仙人指路 黄山温泉,非常奇特,这种水可以喝也可浴,让人无不佩服! 我真为我们安徽有这样的一座风景如画的黄山而感到骄傲 游览步行街,感受德保变化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老师带我们去游览步行街。
我高兴极了。
走出校门,往右前方走,过了两座桥,再走几十米,就到了步行街街头。
抬头望去,一座白色的拱桥呈现在我们眼前。
听黄老师介绍说,那座桥叫彩虹桥。
有同学问:“为什么叫它彩虹桥呢?”黄老师告诉我们:“这座桥白天看起来没什么特别,可到了晚上,桥上的彩灯都亮了,远远看去可真像一座美丽的彩虹呢。
所以人们称它彩虹桥。
”听了老师的介绍后,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向彩虹桥。
彩虹桥长约15米,宽约8米。
桥栏用大理石条砌成的,栏板上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凤凰图,有花鸟图,有熊猫竹叶图……所有的画面都栩栩如生,给这座桥增添了几分姿色。
从彩虹桥下来,再往前走十几米,就看见一口清清的井。
这井可大呢,井水顺着水流分为三级,第一级水是供人饮用的,第二级水供人洗菜的,第三级是让人洗手脚的。
井水清澈见底,水中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好不让人羡慕!井边儿上有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枝叶长得可茂盛了,远看这棵树,真像是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
井的附近有个小广场。
广场地面都是用大理石铺的,显得非常的整洁漂亮。
听黄老师介绍说,每到晚上,广场上聚集着前来健身的人群,这里可热闹了。
从小广场往南走,过了一座叫“清水桥”的小石桥,我们又走到了“水岸人家”。
这是一个设计整齐划一的建筑群。
这可是我们德保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刚一走进“水岸人家”的长廊,哇,迎面吹来一阵凉爽的风,真叫人心旷神怡。
我们仔细地参观了这儿的建筑。
它既有着东方的建筑神韵,又体现着西方的建筑风格。
真可谓东西合璧,完美无瑕。
听黄老师说,要是晚上来到这儿,真像是到了人间仙境呢。
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河从“水岸人家”前面流过,再加上河岸边的碧绿的垂柳。
更给“水岸人家”增添了几分
我爱家乡的清真寺作文500字清真寺的建筑简朴无华,如主要由围墙圈成院落供礼拜,房顶供唤拜,再设一简单讲台供宣教即可。
其后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结构严整、雄伟壮丽和带有装饰艺术的建筑群相继出现。
主要建筑构成 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是礼拜大殿,方向朝向麦加。
大殿正面墙中ib有凹壁(米哈拉布),左前方有阶梯形讲坛(敏白尔)。
较大的清真寺还有。
塔顶呈尖形,故称尖塔,系唤拜之用。
一般清真寺有l~4个尖塔,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素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有6塔,有7塔。
还有沐浴用的水房。
在伍麦叶王朝哈里发瓦利德时期(705~715)出现了穹窿建筑,多数是由分行排列的方柱或圆柱支撑的一系列拱门,拱门又支撑着圆顶、拱顶。
建筑物外表,敷以彩色或其他装潢。
建筑装饰 清真寺从建筑的外墙、立柱、门窗、到寺内的家具、陈设都
波斯猫的作文你问波斯猫的什么方面啊?故事,历史,佳话,传奇?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波斯猫是在16世纪左右,由喜马拉雅猫和安哥拉猫杂交,经过多年的提纯繁殖而培育出来的波斯猫体形较大,被毛长而且厚密,头圆大,脸扁平,额宽耳小,圆眼塌鼻口吻短宽,躯体因毛长而感觉 ,四肢粗短柔软,尾蓬松粗大,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 波斯猫按被毛颜色不同可分为白色,黑色,红色,**,暗灰色,蓝色,双色,玳瑁色,杂色,虎斑色等品种其中以红色的品种尤为名贵 波斯猫外表美丽大方,叫声细小甜美,性格温和,胆大好奇,喜欢与人亲近,善解人意,容易 ,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高贵宠物 波斯猫因容易脱毛,而且腹部绒毛容易纠缠打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所以必须每日都梳理和每月定时洗澡波斯猫是长毛类的典型。
虽然叫波斯猫,但并不产于波斯。
实际上是英国的培育家用阿富汗土著的长毛猫和土耳其、亚美尼亚、安卡拉交配,花了近1个世纪的时间才培育出来的。
这种猫的颜色变化丰富,据考证一共有60多种的毛色。
它拥有漂亮的毛和像宝石一样闪亮的大眼睛,一走动就漂亮地摆动颈背。
喜爱猫的人都希望能试着喂养。
波斯猫我行我素,通常温文尔雅,有时也表现在活泼的一面。
毛类:长毛类出产国:阿富汗体型:粗短胖型特征:拥有健壮的身材,华丽的毛,大大的眼睛和小巧的鼻子
作文《亲情,让我感动》世上有一种情最伟大,就算斗转星移、海枯石烂也不动摇,这便是亲情;世上有一种爱最无私,就算天昏地暗山崩地裂也不改变,这便是父母之爱。
亲情是慈母手中绵长的线,织出儿女高飞的梦;亲情是严父眼里饱含的泪,映出儿女成长的路。
感受亲情,就是聆听绝唱,自然会情到深处泪自流了。
还记得那位瘦弱的土耳其母亲微颤而痉挛的双臂和那充满希望而坚定的目光吗?那是1993年的一天,土耳其东部一座美丽的小镇因为强烈的地震几乎就要从地图上消失。
然而在一处废墟下,顽强地“屹立”着一个女人——不,是一位母亲!此刻的她正用柔弱的身躯,巨人般扛起千斤重的天花板,而在她撑起的空间里是她蜷缩着的小女儿……三天三夜滴水未进,三天三夜坚持着这样不寻常的姿势,是母亲用她不变的执著支撑着女儿的生命……我因感动而沉默,因震撼而肃然起敬。
母爱伟大,与日月相耀,与星辰同辉。
平常我们对亲情母爱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没有感动和体会,甚至麻木,而这一曲母爱之歌可以让花溅泪,使鸟惊心了。
不能忘记朱自清的父亲那疲惫而高大的“背影”,更不能忘记那斑白而苍老的双鬓。
这样一位父亲在家道不景气的时候为儿子送行:拖着肥胖的身躯,竭尽全力攀过高高的月台。
为的就是让儿子在旅途中有橘子解渴吗?不仅如此,父亲为儿子操劳一生,送行的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希望。
我百感交集,这位父亲正是生活中的千百万个父亲,平凡而又质朴,他们为了生活操劳一生,为了儿女竭尽全力。
他们不管自己过得有多难,总是一生守望,希望儿女在外平平安安,学业有成,家庭幸福。
俗语“娘想儿来路来长,儿想娘来扁担长”说的正是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亘古不变的,路有多长爱有多长,相比之下,儿女对父母的爱又是何其短暂。
是啊,我们都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怎么会感动?又怎么谈得上报恩?等到我们体会到这份情时,父母已是垂垂暮年,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让我们学会观察,学会体会,学会感恩吧!体谅我们的父母,关爱我们的父母,照顾我们的父母吧!
最近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感触特别的大。
从《复活》到《安娜·卡列尼娜》再到《战争与和平》,突然感到很喜欢这个作者,他能准确的把握住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从外表、动作、再到内心一一表现出来。
用文字来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幅幅的画面,很详细的把人物一个一个展现出来,而且人物各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通过发生不同的事情影响到人们的内心世界,他也能一一的表现出事情发生前的内心世界以及发生后的内心世界的强烈的反差,我也是我大大佩服他的地方。
看他的作品感受真的很深,有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在活着,有人犯下了错但他会用他的全部力量去拟补这个错。
在他的作品里,我甚至看不到一个所谓的坏人,他们都是在为自己所不同的信仰而活着,可能他们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可是他们在极力的挽救。
我喜欢《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我认为他有很明显的性格特征,他感情专一,事业他不追求那些所谓的官,他也有男人的面子,在求婚失败后的羞涩,但是他虽然嘴上不说他的感情,但求婚的失败并没有把他的感情专一的特征而抹杀掉,最后还是如愿以偿了。
对于事业,他无需要城里那些位置,而是来到乡下忙着自己的事业。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很多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刻画一个小小的人物的时候也好不松懈,从小人物的一举一动,来烘托出这件事对大家的影响。
从细节入手,这也是我读完作品后所叹为观止的。
虽然作品在最后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但是让人不会有什么遗憾,因为作者已经在之前埋下了很多伏笔,这样的结局的理所应当的,是命运。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土”还可以加什么偏旁?
礼节习俗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婚嫁习俗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八旗内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男子订婚与结婚年龄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话“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柜、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旧时满族结婚过程较为繁多,有议婚、小定、大定、过礼、送日子、开锁、送嫁妆、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和住对月一整套过程。结婚时,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户上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丧葬习俗
满族的丧葬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满族先民的丧葬仪式比较简约、粗疏,曾经有天葬、土葬、兽葬、树葬、水葬、火葬等形式。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满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驻防旗人由于要将死者及其遗属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将骨灰装殓回京。乾嘉以后,允许驻防旗人在当地安葬,也改为土葬。早期满族贵族有人殉之俗,后改为剪发代殉和焚烧纸扎的奴仆。在农村地区,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为门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后,只能从窗户抬出。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九尺,用红布和黑布做成。幡的头和尾是黑布,中间四条是红布。出殡时,亲友要抢幡上的布,给自己孩子做衣服,认为可避邪,不做恶梦等。今天广州满族保持完整的满族坟场,仍能看到满族葬俗的一些特点。
饮食习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炒面和炒米也是满族的传统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萨其玛和酸汤子。萨其玛原料是以鸡蛋和白面做成的细条,过油煎炸,再加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条。糕面撤上青红丝,其味香甜可口。酸汤子也叫汤子,做法是把苞米浸泡多日,待米质松软,磨成水面,发酵成酸味。然后用特制的汤子套挤压成细条,直接下入沸水中;也可不用汤子套,将面攥在手内从手指缝中挤出。 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谓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做任何加工,不加调料。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肉食除猪肉外,还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鸡、鹿、河鱼、哈什蚂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种白菜、辣椒、葱、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时节,采集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枪头菜、柳蒿、四叶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种蘑菇等。
火锅的历史很悠久,它最早流行于东北的寒冷地区,是满族的传统食俗。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肉及飞龙肉。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参考资料: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参考资料:
还记得你和爱人是怎么在一起的吗?有人说,只是一起旅行是否合适的问题,因为旅行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而这是最考验一个人的时候,让你看到最真实的一面。
2017年是我和他在一起的第八个年头。这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瞬间,平淡却真实。虽然是90后,但他总是笑着说我们是90后的炮灰,因为我们属于最前沿。90后的朋友大多已经在事业上奋斗过,渐渐的会开始迷失自我,忘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读万卷书不如去万里路。看多了,积累的不仅仅是眼镜,还有经历和感受。“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梦想是和他一起看最美的风景。他是我的丈夫。是的,我们是90后的年轻夫妇。我们没有孩子,但为了房贷,我们不得不与充满诱惑的生活作斗争。没有婚戒,没有婚礼,但是登记那天,我没有犹豫,因为在他的眼里,我看到了坚定和坚持,就像他18岁向我表白的时候一样,一直没有改变。
每个女生,包括我,都希望有一件白色的婚纱,一个惊喜的求婚,一场豪华的宴会。我跟他说,结婚戒指和仪式可以没有,但我希望我能穿上婚纱,认真地把自己交给你。这一趟自然来了。
本来目的地是巴厘岛,但是感谢领导在他工作这么忙的情况下批准了他3天的婚假,包括上周末3月3日的4天,一共11天。由于需要在吉隆坡转机前往巴厘岛,所以可以在西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以西)获得120小时过境签证。就像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趁着这个机会,你开始了疯狂的120小时旅程。三天三城,行程满满没有任何空隙,但大饱眼福远比疲惫的身体重要。吉隆坡、槟城和马六甲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城市。话不多说,上图。
马来那几天,白天烈日炎炎,下午四五点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那时,双子塔里有一场阵雨。行人很少,我只好在雨中支起相机拍一些模糊的照片。
城市长廊,吉隆坡的地标,以前大家去吉隆坡的时候都会和我爱KL合影。可惜当时真的太热了,38度,没有动力站在没有太阳的地方。
小时候在慈长街看**,有一个成龙演的警匪片里有一个很短的场景。
感觉我只是站在这里给他拍照三分钟,右脸明显比左脸黑很多,好难过。
女生进教堂只能看到手和一张脸。天气太热了。
我很喜欢这个教堂,但是我不能留下来看夜景。
海南鸡饭,这家很不错。
有时代感的转角建筑,感觉就像是老沪港,仿佛回到了许文强。
行程安排
D1从南宁飞往吉隆坡,乘坐机场大巴前往市中心中央车站,入住夏景酒店。
吉隆坡市区D2一日游;
酒店(出租车)-国家博物馆(出租车)-吉隆坡国家纺织博物馆(步行)-城市长廊(步行)-独立广场(步行)-苏丹阿卜杜沙莫公馆(步行)-甲米清真寺(步行)-中央艺术广场(步行)-马里安曼的印度神庙(步行)-
D3吉隆坡大巴-马六甲,当晚马六甲大巴-吉隆坡(一日游)
站(公交)-红场荷兰广场-荷兰红楼-维多利亚女王喷泉-马六甲河-鸡汤街-圣保罗城堡-圣保罗教堂-苏丹宫-马六甲海事博物馆(出租车)-马六甲海峡清真寺(出租车)-鸡汤街(公交)-公交站
马六甲一天,景点都很近,都是11号路,除了马六甲海峡清真寺,离酒店夏景酒店很远。
D4飞往吉隆坡-槟城进行一日游,当晚从槟城飞回吉隆坡。
机场(出租车)-乔治城街头艺术-张弼士故居-海南鸡饭-老官仔角钟楼-乔治城街头艺术(出租车)-机场
2各种费用
3小贴士
马来西亚,热带地区。三月底去的,天气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
就是那种早上走出酒店大门,N多股热浪袭来,呼吸困难,脚慢慢发胀的那种。对于我这种中午不睡觉下午就崩溃的人来说,下午就头晕,碰到鼻子的空气就像喝热水一样被吸入。我觉得恶心,想吐。我想念中国的康师傅酸梅汤。
: 必带物品
1衣服女生的衣服最好是搭配长雪纺连衣裙。好看,易洗易取,轻松凉爽,在太阳下穿披肩或小外套防晒;空调房可以保温。
2必须要有牙膏、牙刷、沐浴露、洗发水、毛巾、拖鞋(洗澡或雨天)、防晒霜(晒宝宝)、防蚊伞(无悔)、手机充电器、相机充电器、手机或相机广角镜头(双塔自拍)、U型颈枕(可以在飞机上长时间使用)、补水面膜(吉隆坡大部分酒店没有拖鞋和一次性用品,所以最好全部带上,或者怕麻烦可以在当地购买,
3120小时过境签证。只要提供去第三国的机票,就可以享受西马的过境签证。不管第一天是早上九点还是晚上九点到吉隆坡,都算第一天。第五天24: 00前必须离开相机。在吉隆坡国际机场过境的时候,可以找120小时的通道过安检,然后交护照飞去旅行行程,第三国。
3电话卡,某宝提前买的流量卡,即插即用,大概55元。
4软件打车软件优步——类似中国的滴滴,马来语很受欢迎,打车速度快,价格便宜。从槟城机场到市区,半小时收费约25元人民币。绑定信用卡就可以使用。唯一的缺点就是一上车就按照预算扣钱。下车时,如果发现预算扣费不准确,就取消扣费,重新扣车费。
谷歌地图,西马,这些城市景点大多比较集中,导航必不可少。向行人问路是非常不可取的。随便找几个人问路,在吉隆坡吃大亏。
5出发前,一定要把要去的景点的中英文名称一起打印出来,给司机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们在吉隆坡第一站就被坑了,还得去皇宫,被带到国家博物馆。问题是,我们在整个参观后看地图时才知道目的地是错的,但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从未到达宫殿。三。具体行程D1。一大早在家又检查了一遍包,心情愉快美好的去上班,生怕有什么疏漏。午饭后,我回来见克里斯在家午睡,然后踏上机场巴士。5点30分,亚航AK367飞往吉隆坡。廉价航班上没有吃的。登机前,我勇敢地吃了两个汉堡,以免晚上饿着。
晚上9: 20到达吉隆坡,立刻感受到热带风的热情,从长袖换成了短袖。下飞机后,跟着显示牌到达大厅,去通关的地方。通关的地方有三个。最近的是120小时窗口,第二个是外国人窗口,第三个是本地居民窗口。到了那里,看到有欧美人排队通关,直接排在他们后面,拿着护照飞第三国。工作人员看了我们的票后,示意我们去120小时通道通关。当我们通过时,我们应该记录我们的食指指纹。通关成功后等待行李。这段时间,我们去附近的ATM机取钱,但是没能取到钱。相反,我们得到了一张收据。我们带着收据在货币兑换窗口要求回复。可能是因为银行卡问题没办法取钱。拿到行李后,我们只能用人民币兑换马来西亚林吉特。换完币马上去售票窗口买10:40 klia 2(机场)- KLsentral的车。提前10: 30到了上车点,我们拿着票问了一个发型奇特,东南亚人特有肤色,蝴蝶结马甲的“工作人员”。他喊着“爷、爷”,推着我们上车。当时他觉得很迷茫,很害怕,觉得自己像个凶神恶煞的收保护费的混混。外面的夜景从荒凉的山景到稀疏的房屋、汽车、高楼,应有尽有。公交车晃了一个多小时,进了一栋楼的地下停车场。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央火车站,有机场大巴和地铁。从这里去吉隆坡的任何地方都很方便。
我在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夏景酒店预订了三个晚上。位置优越,价格经济实惠。相比安科大和马蜂窝,价格不算多,三晚515元,平均每晚172元。酒店比较小,但是服务很好。进电梯就有不同肤色的服务员。入住时您需要支付200元人民币的押金。房间内不允许吸烟,榴莲不允许带入酒店。房间里没有洗漱用品,只有一个水壶,两张一米的床合起来就是一张双人床。
13月25日吉隆坡城市游马来西亚和中国在同一个时区,没有时差。但是,每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人们都会在早上7点左右睁开眼睛,而且是清醒的。窗帘拉开,火辣辣的太阳照耀大地,这是美好的一天。在酒店大堂一楼餐厅吃了一顿免费早餐后,带上手机、相机和需要随时补充的防晒霜。
当天的行程如下:
豪景酒店(出租车)-国家博物馆(出租车)-吉隆坡国家纺织博物馆(步行)-城市长廊(步行)-独立广场(步行)-苏丹阿卜杜沙莫公馆(步行)-甲米清真寺(步行)-中央艺术广场(步行)-马里安曼的印度神庙(步行)-
第一站国家博物馆
这个景点完全是误打误撞。本来我们的第一站是马来西亚国家宫,被出租车司机公认为博物馆。不知道是我们发音不准还是司机听力差。国家博物馆是我们在吉隆坡见过的最无聊的景点。重要的是我看完才发现自己去错了地方。出租车到的时候才8点45分,还没开门。我在这里遇到了一群有趣的黑人游客。他们应该是一个大家庭,包括几对双胞胎。游客们争相与他们合影,其中大部分是中国游客。前面的小朋友笑容不自然,后面拍照的游客换了一波又一波,感觉自己才是博物馆的焦点。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Malaysia),开放时间为9: 00-18: 00,位于吉隆坡西郊,主要展示马来西亚的历史和经济资料、马来风情、当地的热带植物和动物模型等。参观完后,就像走出了南宁的文物园。
第二站吉隆坡国立纺织博物馆
从国家博物馆出来,我们打车去了吉隆坡市中心。司机让我们在独立广场下车,告诉我们去中央艺术广场和慈昌街的方向。去独立广场,经过吉隆坡的国家纺织博物馆,免费进去,注册就行。里面东西不多,20多分钟就游览完了。
纺织博物馆展示了马来西亚纺织工业的艺术和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历史。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詹迪布料的染色过程和各种传统布料的编织过程。此外,还展出了历史纺织品和最新设计样品。
第三站城市长廊
吉隆坡国家纺织博物馆对面——城市画廊,主要介绍吉隆坡的概况和历史。里面有免费WIFI,还卖一些官方纪念品。吉隆坡天气炎热,可以一边选择避暑,一边了解吉隆坡的大致情况。我需要5RM的票才能进去。其实我觉得可以了解一下。当时应该是和旅行团见面了,买票的人太多了。
第四站独立广场
Dataran Merdeka是城市长廊前的一个绿草如茵的广场,其实很有历史价值。1957年8月31日,马来西亚国旗开始在这里飘扬,象征着脱离英国统治的独立。现在,一根100英尺高的旗杆矗立在升旗现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在广场的另一端,有一个休息的地方,让其他旅行者感到轻松愉快。一排柱廊傲然矗立在流水潺潺的喷泉旁,百日草和万寿菊组成的五彩花海美不胜收。广场下方的普陀广场是一条集美食、休息、娱乐为一体的地下街。很多游客在广场的亭子里避暑,拍照。
第五站苏丹阿都沙末大厦
苏丹阿卜杜勒萨马德大楼就在独立广场旁边。这座宏伟而独特的建筑建于1897年,用来容纳英国殖民政府的几个重要部门。然而,它有一个更具摩尔色彩的闪亮圆顶和一个40米的钟楼。它的确是吉隆坡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也是许多重要活动的举办地,如8月31日的国庆游行和迎接新年的盛大集会。这座历史建筑目前是最高法院的所在地。去的时候外墙正在维修,不知道平时能不能入游。
第六站佳密清真寺
贾米清真寺,又称贾米回族教堂(马来语:Masjid Jamek)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座清真寺,位于巴生河和埃格迈河的交汇处。由英国统治时期公共事务调查局的助理建筑师亚瑟本尼森胡贝克设计,于1909年建成开放。它是吉隆坡最古老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位于苏丹阿卜杜勒沙姆官邸的后面。当时停业维修,周围都是人。我们在这附近走了好几圈,问了几个路人都没找到。最后我们问了一个小伙子,他笑着指着前面的工地说就是这里。
中午的时候,天气很热,我的肚子开始咕咕叫。我按照就近原则在附近的肯德基解决了午餐。价格比国内便宜很多,两个人吃了30人民币左右。接下来,我们跟着导航来到中央艺术广场,途中路过一家书店,买了一些明信片和邮票,让老板带到邮局。
第七站中央艺术坊
吉隆坡中央市场,占地8000平米,三层楼高,是一个集合了马来西亚各州传统文化特色的地方。除了出售各种手工艺品、纪念品和银器,你还可以找到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手工艺术品。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艺术画廊,展示各种各样的美术和手工艺品。走进去,发现是一个类似中国义乌的工艺品和纪念品批发市场。
第八站马里安曼印度庙
马里安曼的印度庙,建于1873年,是马来西亚最大最华丽的印度庙。它充满了华丽的雕刻,黄金雕塑和手绘图案,意大利和西班牙制造的瓷砖使寺庙更加宏伟。寺庙里有一辆大型马车,每年印度教重大庆典时都会在街上游行。参观时脱鞋(门口有押金,几双鞋一起存只需1令吉,拿回来再付)。
第九站茨厂街
慈昌街是吉隆坡的一个唐人街,位于吉隆坡老城区的南部。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很热闹,尤其是每个晚上更像是一个节日。它是吉隆坡著名的夜市。这里卖的东西从中国服装和织物到中草药。这里和中央市场也是卖水货、假货和便宜货的地方,主要是衣服和手表。过来,我们从前门进去,从后门出来。最有意义的应该是慈昌街的门牌。
第十站国家清真寺
从慈场街走到国家清真寺花了40分钟。印象中是下午3点开门,中午休息。你需要在入口处登记并穿上你的衣服。如果女生有长袖的裤子,男生的裤子可以直接过膝。那时候人多,衣服不够,人要排队。36度的天气让你的身体闷在里面。出来的时候可以直接把斗篷穿到另一个人身上。想象一下这味道。女生最好自带披肩。这座教堂独特风格的现代设计,展现了伊斯兰艺术、书法、知识和装饰的传统之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层叠的伞状屋顶,象征着一个独立国家的野心和抱负。其73米高的塔尖直指蓝天,玲珑高耸。回到国家教堂是吉隆坡穆斯林经常光顾的主要祈祷场所。
第十一站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当我们从国家清真寺出来时,我们的导航带我们绕过了后山。到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发现前面就是国家清真寺。当时我们气得要死。走了半个小时,在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休息了一个小时,才恢复过来。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在马来西亚是独一无二的。它收藏了世界上最经典的伊斯兰艺术装饰品之一。里面有很多著名的伊斯兰建筑设计模型,如泰姬陵、伊斯托戈阿卜杜卡里清真寺、艾哈迈德提莫伊斯兰文献,包括30种明代的贾兹库兰。每人14MR。
第十二站双子塔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双子塔,别名“马石油双子塔”,建于1997年。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双子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两座连体建筑,共有88层,距离城市地平线452米。这座美丽而独特的建筑的建筑理念受到了伊斯兰教五大支柱的启发。它是KLCC最经典和超现代的建筑,是吉隆坡的市政中心。双子塔里有马石油交响乐厅,是马来西亚交响乐团和马石油表演艺术团例行练习和演出的地方。无论是世界第一的美誉,还是在《惊天陷阱》中的出色表现,都会留在人们心中。双塔带来的平衡和稳定值得称赞。爬上双子塔,吉隆坡的美景尽收眼底。尤其是晚上灯光明亮的时候,景色特别壮美,星星连成一片的感觉有些梦幻。晚上,你可以在双子塔看夜景或欣赏音乐喷泉。KLCC旗下的SURIA KLCC是国内各种大牌的大商场,价格比国内略便宜。还有一个美食城,价格很经济,晚餐在这里解决。
晚饭后,夜幕降临,双子塔外观开启白光,自拍模式开启。双塔前广场小,需要广角镜头拍全景。7点多,雨下得很大。匆匆拍了一些照片后,我们出发去酒店。
区寄
童区寄传
柳宗元
儿童区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走了四十多里,到集市上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喝醉了。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他。
(孩子)还来不及逃远,去交涉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孩子,十分震惊,要杀害孩子。(孩子)急忙说:“当两个人的仆人,哪比得上当一个人的仆人呢?他待我不好,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且好好待我,怎么处置都行。”去交涉买卖的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了这个僮仆,不如把他卖了;与其卖钱两个人分,不如我一个人独占。幸好(孩子)杀了那家伙,好得很!”就藏起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孩子到集市上窝藏强盗的人家,(把孩子)越发捆绑结实。半夜,孩子自己翻转身,让捆绑的绳子靠近炉火把它烧断,虽然烧伤了手也不害怕;又拿起刀杀了这个要卖掉他的强盗。接着大声哭叫。整个集市的人都大吃一惊。孩子说:“我是区家的孩子,不该做别人的仆人。两个强盗抓了我,我幸好把他们都杀了。希望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管集市的小吏报告州官,州官又报告上级官员太府。太府召见孩子,原来既幼小又老实呢。刺史颜证觉得他与众不同,留他当衙门小吏,(他)不肯。就给(他)衣服,(让)小吏护送(他)回到乡里。乡里抢劫绑架的人,不敢正眼看他,不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孩子比秦武阳还小两岁,却杀了两个强盗,怎么能接近他?”
李寄
李寄斩蛇
东越的闽中地区有一座庸岭,山高几十里,岭西北山洞里有一条大蛇,七八丈长,十几围粗.当地人常常害怕它。东冶郡都尉及属县的县吏也有不少被它伤害死的。于是人们用牛羊去祭祀,但照样得不到保佑。或者托梦给人,或者下告巫祝,说蛇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都尉和县官都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可是大蛇妖气造成的灾害并不因此停息。大家一起寻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养着,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连好多年都是这样,已经断送了九个小女孩的生命。
这一年,又在预先寻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将乐县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女儿名叫李寄,想自愿去应招。父母不同意。李寄说:“爹妈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个女儿,连一个儿子也没有,虽说有后代,却和没有一样。我没有缇萦那种能给父母解救苦难的力量,既然不能供养双亲,只是白白地浪费衣食。活着没有什么益处,倒不如早点死掉。卖掉我还可以得到一点钱,拿来供养爹妈,难道不好吗!”父母疼爱孩子,始终不允许她去应招。李寄偷偷地一个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
于是李寄就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宝剑和咬蛇的猎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带上剑,牵着狗,来到庙中坐下。她预先用几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头大得象个圆顶粮屯,眼睛象两面二尺阔的铜镜子。蛇闻到糍粑的甜香气味,就先大口吞食起来。李寄立即放出猎狗,那狗冲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从后边用宝剑砍伤了蛇几处。蛇受不了伤口剧痛,就猛然跃了出来,窜到庙中院子里死掉了。李寄进洞一看,发现九具女孩留下的头骨。她从洞中把这些头骨全拿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软弱胆小,结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怜悯啊!”说完,李寄就缓步回家去了。
Charlie Chaplin, born in London, England, is an English film actor, director and screenwriter
查理·卓别林,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影视男演员、导演、编剧。
Charlie Chaplin's first film was Making a Living
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是《谋生》。
Starting in 1915, Chaplin wrote, directed, acted in, and even produced and edited
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
He later joined the Esianni Company and produced "The Emigrant" and "Easy Street" in 1917
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乐街》。
In nineteen eighteen he and his brother started their own company in Los Angeles
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开了自己的公司。
Douglas Fairbanks and others were brought together in 1919
并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
But it was not until 1923 that Chaplin made his first film for the company, A Woman in Paris
但直到1923年,卓别林才为这个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妇人》。
Later, "The Gold Rush" in 1925 and "The Circus" in 1928 won Chaplin Academy Awards
之后1925年的《淘金记》和1928年的《马戏团》为卓别林赢得了学院奖。
卓别林人物生活
比卓别林小四岁的海蒂·凯利是一个舞蹈演员,也是卓别林的初恋女友。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卓别林是19岁,海蒂·凯利只有15岁,当时凯利是在卓别林之前登台演出,而卓别林对她是一见钟情。不久便向她求婚,但这次被拒绝了。
从1916年到1917年,埃德娜·普文斯不仅主演了卓别林的很多影片,而且成为卓别林的情人。他们的关系到了1918年宣告终结,因为1918年底,卓别林与米尔德丽德·哈里斯结婚了。
但直到1923年,普文斯还一直都是卓别林**的女主角,包括名片《寻子遇仙记》,而一直到1958年她的逝世,卓别林一直都给她发工资。
1918年10月23日,29岁的卓别林迎娶了16岁的童星米尔德丽德·哈里斯。卓别林和哈里斯有一个孩子,名字是诺曼·卓别林,不过,小诺曼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到了1920年,卓别林与哈里斯离婚,这桩婚姻才维持了不到两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