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保姆拒绝复旦68岁教授求婚,年龄上的差距是婚姻的障碍吗?

50岁保姆拒绝复旦68岁教授求婚,年龄上的差距是婚姻的障碍吗?,第1张

50岁的保姆拒绝了复旦大学68岁的教授求婚,年龄上的差距不是婚姻的障碍。因为对于50多岁的保姆来说,认为彼此之间的身份也都存在着悬殊,所以才会有了拒绝教授的求婚这样的事情。如果两个人身份都是平等的,这个保姆也可能会接受这样的求婚,但是因为彼此之间的差距太过悬殊。保姆选择了拒绝,两个人也并非完全是因为年龄上的差距阻碍了婚姻的幸福。

年龄的差距

再提到这个保姆和68岁的教授,两个人相差的年龄也不过18岁,这样的年龄差让许多人都是能够接受的。而且作为老年人在寻找对象的时候,也都非常的不容易。当这个68岁的教授能够迈出这一步,也可以看得出来是对保姆非常的喜欢,才会有这样的举措。但是这个50岁的保姆也是出于彼此之间的身份关系所考虑,选择了拒绝教授。

门当户对

对于年轻人在寻找对象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彼此之间的认知要达成一致和家庭地位,也都要达到门当户对才可以。而这个50岁的保姆因为自己身份比较特殊,如果和雇主发生了恋情,也很难以在婚姻生活中达到平等。可能是因为保姆考虑到自己在照顾这个68岁的教授,每月还有工资可拿,如果自己和教授结婚以后,不光没有工资,反而还会加重自己的生活压力。

彼此的认知不一样

可以想到这个68岁的教授学识渊博,这个50岁的保姆却没有一定的文化,两个人在沟通交流上也都会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个保姆拒绝教授是有许多原因,但是在考虑到彼此之间。如果真的是有爱情存在,也可以选择交往试试,毕竟作为老年人在寻找幸福的时候也都是非常困难的,老年人也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最近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某大学教授出轨未婚女教师,抛妻弃子,那封控诉信中所言虚实尚不得而知,毕竟只是盛女士单方面看法,但是有一个问题却让我格外注意,就是盛女士的教育背景,北京大学本硕,博士留学德国期间被求婚,遂放弃博士学位随丈夫到上海,住在学校公租房,供职于出版社,收入微薄。

我以为那些接受过最好的教育,在某一知识领域有过系统培训的女人,生活至少应该是这样的:算不上很富裕,但足够培养自己,也有多余的钱拿给父母。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敢说出类拔萃,但每日勤勤恳恳,日有所进。谈不上交友广泛,但至少有一二知己好友,可以作对方的镜子。对待男人,是生活中的锦上添花,没有,也依旧充实。哪怕有一天遭遇离婚,还可以乐观地把离婚当做逃离折磨和伤害的婚姻,寻找幸福的契机。

就是想不到,一个被打开眼界的女人怎么会心甘情愿的为丈夫放弃自己,丢下自己的学业,丢下自己的梦想,丢下一个能实现自我的绝好机会。

她的信中出现了好多次“我软弱无力”,“我是弱者”,“无能为力”,一副无辜与受害的形象跃然纸上。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我以为我生活的时代,早就告别了莎士比亚剧中“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的桥段。而且这种事情是发生在读了中国最好的大学,又在国外做过博士的女人身上。我严肃地觉得,这说明了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低,广大妇女在男女关系中依旧水深火热。

于是,我在搜索栏中敲下“女性社会地位”这几个字,天涯论坛上有一个关“于世界各国女性社会地位排名”的帖子,我点进去,发现基本上是男人在控诉:

“中国社会现在有点女权社会啊,满大街都是男人给女人提包,满大街都是男人跟着女人,满大街都是男人给女人道歉,满大街都是男人给女人干活,一大半男人赚了钱要交给女人保管,孩子也一般当妈的说了算,政治军事一把抓啊,男人打女人叫家庭暴力,女人打男人那叫打情骂俏,还有一个神奇的妇联协会……”

“还有女人花男人钱叫天经地义,男人花女人钱叫吃软饭,女人逛街购物叫消费美丽,男人名烟名酒叫奢侈浪费,男人要给丈母娘抗煤气罐,女人要和婆婆撸大点,这典型的女权社会,我看中国男女不平等,男卑女尊。”

看完后,又立场不坚定地觉得,男同胞们也有很辛苦呢。

男人和女人相互需要,所以男人会帮女人拎包,把财产上缴,用温言细语去哄一个女人。所以女人会让自己更漂亮和性感,用身体或思想去取悦一个男人。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男人更懂得止损,更会取悦自己,寻找让自己开心的目标,而女人会无止境的付出下去,直到卑微到尘土中,都能为自己的行为美化,认为自己开出了一朵花。甚至男方劈腿,都要怪自己“没能教会他负责任”。

我同朋友讨论这件事,朋友说:“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有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和一位软弱的母亲。”可是我想的却是,这个女人曾经也是孩子。那么又是谁害了她?

我记得前段时间网上有人讨论,“女人为什么要努力”这个问题。历史上,女人的确依附男人生存了上千年,现在当被问及“女人要依附男人生活是否合理”时,虽然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不应该。但这种思维还是潜伏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些“傻白甜”,“玛丽苏”电视剧不就是最好的说明么,基本逻辑就是:女人要笨笨地可爱,而且要美,更重要的是善良到完全无我就能收获爱情。

在男人书写的历史中,被抛弃的总是女人,被歌颂的是王宝钏式的女人,不仅要有沉鱼落雁之姿,还要名门闺秀,更重要的是被抛弃了还能忠贞不二,守得了寒窑。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说过:“古代社会,女子多当做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而不可。”

习惯于在两性关系中做牺牲者的角色,不是女人的天性,是被驯化的结果。现在,当一切平等得到保障后,最可怕的是女人自身还停留在被驯服被安排的状态。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追求卓越是人类的基本动力之一。放在女人身上,先不要提卓越,要先给“自我意识”解封。

几千年来,女人习惯了用柔弱来博取一个男人的好感,不见得是这个女人真的喜欢柔弱。但是柔弱久了,自我就真的失去力量了,婚姻的约束力越来越脆弱,一旦危机来临,女人只剩受害者的角色可以扮演了。可是,这时柔弱有什么用呢?

这个社会的确还是有太多的因素不利于女性自我的发展,而且这个阻碍的力量很有可能就来自于同为女人的母亲、姐妹。女人很少会被期待去挖掘自己内在的力量,比如,我母亲就会对我哥哥说:“男孩子,结婚晚些没关系,创造一番事业最重要。”而女人更多的被要求,乖一点,漂亮些,保护自己的贞洁,工作稳定体面就好,嫁一个好男人,早点结婚生子。

对完整性的追求是人的本能。这种完整意味着,我们的欲望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尤其是我们希望自己有价值,值得爱,需要被人认可,在上述不同的选择中,男人的价值感来源就变得多样而广泛,而女人的价值感来源则很大程度上寄托在男人身上了。

当女人用来吸引男人的美貌消失后,又停止挖掘自我的价值,而男人不断得在提高着自己的价值,所以女人越来越依赖男人,只能用“你的功勋中有我的一半”来安慰自己。

是的,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只负责貌美如花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人生就变得乏味多了啊,就永远无法体验梦想实现那一刻,灵魂被光照亮的那种感觉。也无法体验,通过长久辛苦的努力促进了某个领域微小进步,而被人铭记的那一刻、自我得到实现的充实感。依附于男人生活并没有想象得轻松和幸福,自己赚钱买花戴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却能赢得尊重,尤其是自己的尊重。

下一次,为对方做一件事,不要再期待“快来表扬我”。换一种心态试一试:我做这件事,是为了我自己开心,顺便照顾到你。这时,价值感的来源已然存在,自我开始拥有力量。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个女人。

假如我有一个女儿,我一定会告诉她:宝贝,我希望你能拥有一个丰富而坚定的自我。这个自我中,你清楚你的需求,你的感受,你的兴趣和梦想。你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要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自己的需求,你要学会在心底认可自己,挖掘自己的价值。当你的价值感稳定的来源于你对自己的认可时,才会远离不被爱的焦虑和被抛弃的恐惧。当然,也没有人有权利“抛弃”你。

-------------------

文/余舟

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签约作者,撰稿人,文章散见于《百科知识》、《大众健康》等科普杂志及微信平台

这些天“援鄂女护士”于鑫慧人设崩塌可谓是引起了网友热议。

最援鄂最美护士于鑫慧,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曾被各大媒体和网友争相传颂,而如今在被兵哥哥成功求婚的视频被曝光之后,却因网友的爆料“人设崩塌”。

据媒体报道,于鑫慧这位年轻的95后姑娘,在疫情最严重时,她瞒着父母,独自一人从南通辗转前往武汉,成为了一位医务志愿者,在康复隔离点驻守了55天。她被称为“最美逆行者”,各大媒体对她的报道铺天盖地,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于鑫慧被媒体称为“最美女护士”,之后,她在网上高调征婚,说想嫁给兵哥哥。

不久,于鑫慧如愿以偿,一位名为王林的兵哥哥向她求婚,10月7日,于鑫慧到王林所在军营探望,王林当着众多战友的面,举办了一场浪漫的求婚仪式。

网友们纷纷被洒了狗粮,两人的爱情得到了全网的祝福,最美女护士配帅气的兵哥哥,这看似童话般的美好故事,却迎来了神反转。

童话翻车了——“最美护士”早就已婚生子,而且还是法院失信执行人。

首先是于鑫慧身份造假,南通市卫建委发布声明:于鑫慧没有护士资格证,也从未在卫生系统工作过。

于鑫慧曾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自称是复旦毕业的,但是网友们深扒之后发现,她的毕业院校是南通卫校。

网曝在于鑫慧前往武汉前一个月,如皋市人民法院出具了一张执行裁定书,裁定于鑫慧欠账6000元未结清,强制封了于鑫慧的账户,最终账户钱不够抵账,还是于鑫慧的父亲出面还清了债务。

同时,于鑫慧也并非单身,事实上她早已婚生子。在网上高调征婚兵哥哥期间,除了王林外,还跟其他几位兵哥哥保持联系。

兵哥哥王林是今年4月底才跟于鑫慧在一起的,当时两人还是网恋未见面状态,于鑫慧还未离婚,跟丈夫在打离婚官司。

关于于鑫慧的私德方面的消息,目前当事人还未出来回应,同时也还未有官方的正统说法,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或许那句话说的没错:在你看到的童话世界的缤纷色彩下,其实包装的是一盆来自现实世界的狗血。

我们还是得先肯定下于鑫慧在武汉期间做出的贡献,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于鑫慧在没有护士执业证的情况下,欣然接受“最美逆行女护士”的各种荣誉,并且以抗疫为噱头,进行各种网络营销宣传,进行个人炒作,这种行为明显是不当的。

如果不能重新给这个“抗疫女护士”定位的话,我觉得太对不起那些真正在抗疫一线上拼过命的人了。他们默默无闻,砥砺前行,结果最后却不如一个投机倒把的利己主义者。

歌德,这个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称世界四大文豪的德国大师,一生虽只有一位妻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爱情之绚烂,与作品之浩淼,相映成趣。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

全世界研究歌德的学者不计其数,对于他背后的女人,却至多评说一句:“歌德一生不停地爱上新的女人,可又在每次情欲汹涌时逃开了。”

如今,一位笔名“虎头”的中国教授,把歌德身后的女人示于人前。发表在《当代》上的一篇文化随笔《她们的歌德》,讲述了大师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情史:他为初恋写过生平第一部诗集,以情人之一夏绿蒂为原型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最后一位情人合写过《西东合集》。“每个女人的来到和离开都会给歌德带来灵感,结出文学的硕果。”

“虎头”本名冯晓虎,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德语教授。这个一年有三个月呆在德国的“文学老青年”认为,大师也有七情六欲,儿女情长。而自己的文字,是把大师“拉回人间,观察组成他们光辉生命的细枝末节”。于是,从歌德到席勒,从黑塞到尼采,从爱因斯坦到巴赫,这些平日里让人敬仰的圣贤,在冯晓虎笔下却成了痴汉、狂人、情种、浪子。

才子多风流

歌德让冯晓虎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爱情中总上演不辞而别的戏码”。而失恋,刚好也是催生《少年维特之烦恼》、《意大利游记》这些名篇的主因。

1772年,歌德到威兹拉帝国法院实习。在一次舞会上,他邂逅了十九岁的夏绿蒂。夏绿蒂是个一顾倾城的惊世美人。歌德明知她已是别人的未婚妻,仍不可救药地爱上她。而夏绿蒂叹服的仅仅是歌德的才华。年少的歌德深受打击。每到晚上,他都拿着一把短剑在胸膛上比比划划,体会剑锋投进胸腔,一了百了的痛快淋漓。

当然,歌德并没有把剑刺进去。他只是选择了逃离,且不辞而别。他托人捎给夏绿蒂一封信:“我爱绿蒂。我是幸福的。您知道我的爱情是不会变的。”之后,歌德还以自己跟夏绿蒂五个月的交往为素材,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之后一炮而红,成为德国第一部真正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

然而,少年成名的歌德并没履行“永不变心”的誓言。没过多久,他在《新爱情和新生活》一诗中写道:“爱情,爱情你放开我!”而这个爱情的对象早不是夏绿蒂,而换作另一位美丽姑娘薛丽莉。

薛丽莉是法兰克福银行家的女儿,也是世上唯一与歌德订过婚的女人。歌德十分依恋这位美女,但正是这种依恋使他恐惧,他深怕自己就此沉溺在薛丽莉的浓情蜜意中。于是,他借由当时创作的剧本《斯台拉》表露心事:“这种环境会窒息我所有的力量,夺走我灵魂的全部勇气。我必须离开。”于是,订婚不过半年,歌德就提出与薛丽莉解除婚约。宣布时,他未敢露面。而是逃离了法兰克福,再一次不辞而别。之后,他写下了《丽莉之歌》和《丽莉的公园》。

在歌德的众多逃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为期两年、隐姓埋名的意大利之行。歌德研究史称之为“歌德潜逃意大利”。国内很多研究歌德的文章都会提及“潜逃”的结果——写就经典散文《意大利游记》,却对“潜逃”缘由含糊其辞。

在阅读德文资料时,冯晓虎发现,潜逃意大利的歌德除了厌倦“鄙俗的德意志”,厌倦“懦弱的资产阶级”,他还想逃开一个女人夏露笛。夏露笛比歌德年长七岁,是典型的宫廷贵妇。她精通法语,喜好钢琴、绘画和诗歌,然而她的丈夫,一位整日侍弄宫廷马匹的掌马大臣却对她的才华毫不在意。

就在这时,夏露笛遭遇了歌德的狂热追求。两人虽日日见面,可仍热烈通信。在他们交往的日子里,歌德给夏露笛写了一千八百封信,不乏华彩之章。歌德研究者们认为,在结识夏露笛后,歌德的文学风格开始向平和澄净发展。代表作有《汉斯萨克斯的使命》、《哈尔茨山东游记》、《渔夫》、《魔王》等。

老年时,歌德虽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夏露笛对他的影响堪比“莎士比亚诗歌”,但他还是在与之相识后的第六年,秘而不宣地逃到了意大利。原因是,这个像妈妈一样的情人,开始让他喘不过气了。之后,歌德把他在意大利写给夏露笛的信一同编入了《意大利游记》中。

歌德虽对大多女人无情,对妻子伍碧丝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伍碧丝出身低微,歌德则身处魏玛上流社会,两人的爱情一直受到贵族圈的非议。面对歧视,面对歌德时不时的感情出轨,伍碧丝始终忍耐,她让歌德明白:身边的情人随时在变,但真正能使之惦念的,只有妻子一人。在共同生活了十八年后,伍碧丝终于和歌德有了夫妻之名。

二人的结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德法战争中,法军一度打进魏玛,士兵们闯入歌德家中,险些将这位大师打翻在地。此时伍碧丝站出来高呼:“你们不能打他!他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据说,就是这一刻感动了歌德,使他下定决心,迎娶伍碧丝。当时参加婚礼的,还有他们年满十七岁的儿子。

作为歌德的挚友,席勒虽不像歌德那样滥情,却因为同时爱上冷莎露两姐妹而出名。而他做的最不可思议的事,就是在一封信中向姐妹俩求婚:“我的佳琳和露卿能彻底满足我的所有欲求。”

之后,虽然席勒只娶了妹妹冷莎露,姐姐冷佳琳却在多次恋爱结婚后,最终回到席勒身边,以一个已婚贵妇的身份,与席勒夫妇生活在一起。而席勒当初所构筑的“三人世界”也没有落空。他去世时,冷家姐妹双双守在床前。

虽没能披上婚纱伴随席勒走上红毯,冷佳琳却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她对席勒的忠诚。席勒过世后五年,冷佳琳出版了第一部席勒传记。为保持这位才子的完美形象,她在书中闭口不言席勒的风流韵事,为此不惜篡改三人的通信。也正是冷家姐妹,为席勒和歌德牵线搭桥,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精神同盟”。

可能是写了太多“八卦事”,有人不免怀疑冯晓虎文字中“戏说”的成分。同为德国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在上海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宋健飞看来,很多人之所以不把冯晓虎的文章称作学术著作,理由恰好是没有“革命性”的发现和评价。“作者是在大量的细节中,重组资料,用独有的角度切入,并以个人化的语言呈现大师的浪漫与才情,个性与尊严。”

天才难免被误解

冯晓虎对于德国文化名人的写作并不限于作家。在搜集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时,他发现世人对爱因斯坦的评价,太过神化了。

爱因斯坦教书时是个“蹩脚教授”。当时留下的资料记载,他授课时思维跳跃的程度,类似于从东山琉璃直接扯到西山猴子,且经常抓住某个问题大发感慨,离题万里。几十年后,杨振宁有幸听了一堂爱因斯坦的课。他直言自己根本没怎么听懂。

爱因斯坦晚年与青年学生座谈时曾提出相对论的科普版定义:“如果你和一个美女一起坐了两小时,你会认为仅仅是一分钟;如果你在通红的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会认为已经过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科普版一出,世人马上给爱因斯坦加了个“幽默大师”的头衔。其实这根本不是幽默。据爱因斯坦留下的资料,他只是想“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解释”。可是,作为一个“蹩脚教授”,他的科普演说被世人彻底误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035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