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的预兆

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的预兆,第1张

1、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的预兆

因勤勉而成功发展,名成利就之吉兆无疑。(但只怕人格、地格为凶数,则易生家庭之杂乱,再加以天地格水火相克,会恐好景不长,必有失败之一天)。中吉

吉凶指数:85(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的宜忌

「宜」宜看3D**,宜亲吻,宜独处。

「忌」忌注重细节,忌吃水果糖,忌散步。

3、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是什么意思

梦见飞机,意味着将要去旅行,很快会见到久别的亲友。

出行的人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建议旅途中多小心即可。

本命年的人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意味着春夏稍有阻碍而后平顺,得人和得财利。

梦见飞机,意味着将要去旅行,会和很久没见的亲人见面。

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按周易五行分析,幸运数字是1,桃花位在东南方向,财位在正南方向,吉祥色彩是白色,开运食物是芋头

做生意的人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代表平顺赚钱,冬来不利,宜谨慎小人。

上学的人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意味着初试不利,再来有利。

梦见飞机,预示将要去旅行或是开始新的计划,很快会见到久别的亲友。

梦见坐直升飞机,是祥瑞。

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不妨按照自己的计划和心情来调整前进的步伐。今天你所做出的改变计划往往更顺从你的天性。虽然会让身边人感到意外,但人就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是吗?健康方面,关于性的东东尤其要注意。身体隐蔽部位有发炎肿痛的可能,多加留意了!

怀孕的人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预示生男。

恋爱中的人梦见坐直升飞机运伤病员,说明互相尊重对方,谦虚有礼,婚姻有望。

梦见我坐直升飞机,平时辩才无碍的你,这两天却可能在意中人的面前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结结巴巴的连话都讲不好,难得的有笨拙的时候。不过这样表现的你反而有另一种可爱之处,让对方觉得你的难能可贵的真诚,而对你有不错的印象呢。

梦见军装坐直升飞机,今天的你容易给人一种专制的感觉,你很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所有拖延或阻碍你进度的人,都会遭到你的嘲笑或打击,你甚至不愿意费口舌向对方解释。此外,单身的你,较有可能接到异性的公开、正式的追求。

出行的人梦见_见自己坐直升飞机,建议遇雨延期为佳。

恋爱中的人梦见_见自己坐直升飞机,说明掌握时机求婚必有结果,婚姻可成。

怀孕的人梦见坐直升飞机旅游,生女,勿近水边。

梦见坐直升飞机旅游,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黑色,幸运数字是7,桃花位在正东方向,财位在东南方向,开运食物是向日葵

梦见飞机,意味着将要去旅行,很快会见到久别的亲友。

梦见飞机,意味着将要去旅行,很快会见到久别的亲友。

■心地善良,放弃富贵

父亲威廉和母亲芬妮,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他们住在恩珀蕾花园里。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小弗洛伦斯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小狗、小鸟们聊天,玩耍。她乐于照看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竖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1842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群……

1843年7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周围的穷人。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为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等。她把这些东西用于赈济穷人,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到了应当返回恩珀蕾花园时,弗洛伦斯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弗洛伦斯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因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加上国力衰微,战争频仍,在1844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时简直就像疯人院。在弗洛伦斯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医院中“护士”的不佳的名声,和她们那低下的素质。

1845年8月,弗洛伦斯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弗洛伦斯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直到老人临终,弗洛伦斯一直守候床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和当地的牧师一道,弗洛伦斯积极地投入了护理病人的工作。她在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

在那时,人们都以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以前连弗洛伦斯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这位病人服错了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这一想法让她大受刺激。她从此知道,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离恩珀蕾花园几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是南丁格尔家的老朋友。于是,弗洛伦斯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恰逢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就此爆发了。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连姐姐也歇斯底里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这不单有失贵族身份,还会把病菌带入家门,害死全家。

富勒夫妇感到很难堪。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弗洛伦斯“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咬紧牙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印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看上去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她给朋友克拉克**写信说:“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务。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它们简直是乏味透顶。我也不禁要问自己:‘这就是生活吗?难道一个有理智的人,一个愿意有所作为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这些吗?’”

她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将少年犯与成年犯分离,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议)。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弗洛伦斯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他。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弗洛伦斯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人完全可以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

经弗洛伦斯的请求,本森爵士给她寄来了一本书:《凯撒沃兹的基督教慈善妇女年鉴》。书里介绍了凯撒沃兹在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关情况。

她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喜出望外。作为慈善医疗机构,凯撒沃兹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在那里,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完备,她可以得到适当的训练,同时,那里的宗教气氛、清规戒律,是一张“挡箭牌”,可以保证护士的名声不受舆论指责。

但她不敢贸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凯撒沃兹,只是利用病后疗养的机会,先来到法兰克福,当时那里的护理事业也走在各国前列。在一家诊疗所,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两周以后,她离开时,觉得自己有资格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员了。

当父母、姐姐知道她对护理“贼性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联合起来惩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时光如飞,在1851年6月8日这一天,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以前所未有的坚定语气写道:“我必须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机会就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从他们那里,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冲突。我显然是不会获得同情和支持的。我应该就这样坐以待毙吗?绝对不可以!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与我的。”

这次,她的确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为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她的决定,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这一次,弗洛伦斯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三人大吵了一通。父亲见劝阻无效,气愤之下,提着猎枪牵着爱犬走出家门。他走后,她们更吵得天昏地暗。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灵巧地躲开了。

第二天,弗洛伦斯勇敢地离开了家。来到西道尔·弗利德纳牧师的收容所——这所机构拥有一所医院,一所育婴堂,一个孤儿院和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校。

弗洛伦斯住在孤儿院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她的工作地点,就是孤儿院和法兰克福女子医院。所有的工作她都学着干,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甚至连手术护理她也参加。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毕竟,在当时,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完全是“有失体统”的事。她明白这一点,但她不在乎。

在这段时间里,她往家里写了好几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也渴望和家里人重归于好。在32岁生日时,她感谢家人的祝福,还特地给父亲维恩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

“尽管我的年龄的确不小了,不过我会更加坚持行使我的使命。事实上,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重获自由。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经过去,我并不多么留恋。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为此而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获得新生命。”

■庄重大方,志向成型

1837年的一天,南丁格尔觉得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要她完成一个使命。她从小便经常照看附近村庄的病人、残疾人,并护理她的亲属,以解除病者的痛苦。她的父母反对她做护士,认为有损家庭荣誉。但封建意识、社会影响从未使她失去做护理工作的信心。

年青时代的南丁格尔由于常协助父亲的老友(一位医生)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对护理工作发生了兴趣。她曾到德国、法国、希腊等地考察这些国家的医院和慈善机构,充实阅力,坚定立志于护理事业的决心。她自学有关护理知识,积极参加讨论医学社团关于社会福利、儿童教育和医院设施的改善等问题。

由于家庭富有,南丁格尔的幼年生活极为优裕。与他们往来的人士也都是社会名流,包括当时的政界人士、文艺作家、艺术家、以及一些地方绅士。这使她充份享受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安逸生活。但在南丁格尔的小小心灵中,面对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觉得快乐,她缅典害羞,不愿见到生人,常有一种莫名的寂莫感。到了十二岁,她跟父亲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语、历史、数学和哲学等。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南丁格尔的学业大有长进。她常常跟父亲一起朗读,高谈阔论,遇父亲出外远游时,便以书信交流感受。1837年,他们全家到欧洲大陆旅行,父母用组女儿们的在欧洲各地增长见识。这时用了格尔已经十七岁,伊然成为一位美丽的大家园秀。他们全家用一年半的时间,遍游法国、意大利、瑞士各地,沿途饱览湖光山色、艺术古迹,并到处考察社会人情。南丁格尔从小就养成记事与写日记的习惯,所见所闻,均—一记录下来,成为她日后办学治事的重要资料。她在法国结识了一些知名人士,并与从事社会活动的著名女性交往。她对政治与民众甚有兴趣,尤其对慈善机构更是特别留心。她从少年时期,就怀抱着这种服务人类的自我信念和坚定的济世行善的意志。

她在欧洲大陆旅行之后,发现医院里的护理情况极为恶劣,觉得英国也需要有如法国圣温森.载保罗慈济院,那样的修女来照顾病人。护理工作开始在她心中萌芽,她要做一个护士!当时英国护士的形象是:粗陋老化的女人,既愚昧,又无知,更不能执行任务医疗任务。南丁格尔选择这个工作,在她母亲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1839年,全家返回英国,这时南丁格尔已出落得庄重大方,经常在家里会吾社会名流,很受世人的注意和赞赏。她尤其喜欢结交社会工作者与从事革新工作的各界人士,其中有一位知名的医师,在郡隆利斯伯里工作,因此启发她想去医院学习的念头。

当时医院里的病房多半都是一间大统房,病床紧密相连,十分拥挤,墙壁与地板上沾满了血迹和污渍,而且臭气难闻,令进来的人难以忍受。这种恶劣的状况在各地比比皆是,相差无几。一次一位美国医师赛穆尔.郝到她家作家,南丁格尔便向他咨询对做护士的看法,郝医师对她的想法大加称赞,并鼓励她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但终难获得父母的首肯。在这段时间,甫丁格尔为迎合父母的心意,一面潜心研读,吸取有关卫生方面的新知识,一面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结识了两位极为知心的男友。一位是她的表亲亨利·倪柯逊;另一位是查理·麦恩斯。但他们的求婚,都遭到南丁格尔的拒绝。她决定独身!这在当时,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决定,她决心以献身护理事业为己任!她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心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麦恩斯后来成为国会议员,终生支持南丁格尔的事业。一八四八年初她在罗马会吾了希德厄·海伯特,此君英俊滞洒,文质彬彬,一派英国绅士风度。海伯特与南丁格尔一见如故,终生保持高贵的友谊,后来他人选成为作战部长,对南丁格尔的事业给予了有支力支持。

1849年10月,她再次跟友人远游埃及,渡海至希腊;次年四月,到达雅典。南丁格尔每到一地,必定参观慈善机构,例如养老院、孤儿院、以及有关的医疗救济机构等。1850年5月12日,正好是她三十岁生日,她在记事薄上写下了这样的生日感言:今天我三十岁了,正是耶稣基督开始献身布道的年龄。从此不应再有幼稚的举动。不应再有爱情与婚姻的念头。只有让我遵循上帝的旨意思索,依照他的安排去做。她感到,投身护理事业,正是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

■成立护所,志愿救人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做护士的,往往都是一些无知、粗鲁、酗酒、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她利用到欧洲旅游的机会,了解各地护理工作。最后她选定了解过的凯瑟沃兹医院,并于1851年在该院参加了4个月的短期训练班,使她学护士的理想终于实现。在学习期间,她亲身体验到护理工作要为病人解除痛苦、给予精神安慰,必须付出多方面的辛勤劳动。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国,对各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1850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前往德国的凯撒斯畏斯接受护理训练。她的才智被发现了,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

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终于感动了她的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五百英镑。并于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员会的资助下,南丁格尔在伦敦哈雷街一号成立一看护所,开始施展她的抱负,她采取了许多措施,令当时的人叹为观止。如采用病人召唤拉铃,在厨房设置绞盘以运送膳食给病人,她强调“任何妇女,不分信仰、贫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她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大家对她都言听计从。

1854年8月,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终日奔忙,不少人在她怀抱中死去。卡斯凯尔夫人对南丁格尔的义行推崇备至,因为她亲自体会和感受到了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她这样描述:“她身材高挑,消瘦修长;一头棕色茂密的短发;肤色白细;灰色的眼睛闪现着忧郁消沉的神色,但有时却流露出快乐的波光,真是令人难忘;她的牙齿美丽整齐,笑起来甜美无比。头上蒙着一条长的柔软发巾,沿着发角扎起来,使她白静的瓜子脸儿,衬托得更为美丽。她经常穿一件黑丝质料的长衫,外加一件黑色披肩,给人一种雍容高雅。落落大方的印象…。”

■提灯女神,义无返顾

1853年,土耳其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3月,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9月,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在前方发回的报道中,对伤兵没人照顾颇有意见。报道中说,法国伤兵有修女照顾,俄国伤兵有修女慈悲团照护,英国为何没有修女照顾伤兵!况且英军的医疗救护条件非常低劣。伤员死亡率高达42%。

当这些事实经报界披露后,国内哗然。南丁格尔闻知这一消息,立即给当时的作战部长海伯特的夫人写了一封信,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对于当时一位35岁的女性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艰巨的挑战。当时,在欧洲各先进国家早有被称为“姊妹 ”(Srsters)的女护士出现,但英国由于受宗教和社会的成见,一直反对在医院特别是战地医院中有女护士出现。10月15日,海伯特部长同意了她的请求,并给南丁格尔回信,邀请她率领一批护士前往斯库塔里,由政府任命并给经费支援。南丁格尔欣然同意,五天后政府颁布她为驻土耳其英国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护士团包括三十八名团员,其中十四位是由各医院选送的职业护士,另二十四位则是各宗教团体选派的。10月21日,她们即匆匆装束上路。在十一月四日到达斯库塔里,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

最初,医师们基于传统认识及嫉妒心理,主张没有医师指示,不让她们涉足病房。一连四天被拒之门外。面对这种局面,南丁格尔首先着手进行改善伤兵的饮食,换洗肮脏的衣服,共同致力清理工作。她深深感到,一所完善的医院,必须有充分的供水与良好的排水系统。三个月下来,她清理好一万件衬衫。为了收容八百名新伤患,她自己出钱支付紧急修理病房费用。南丁格尔的积极服务精神,终于化解了军医们的敌视心理,更赢得了伤患的敬爱与信任。她夜以继日地将全部心力投入护理工作,使医院逐渐走上轨道,而她的办公室,也自然成为放射温暖与爱心光芒的中心。英军的医院院址,原是土耳其的驻军营房,建筑因陋就简,设备更是奇缺,整个医院肮脏破乱。因预定要收容二千五百位伤患,因此所有走廊里都开设成病房。这些走廊全长达四英里,病床拥挤不堪,卫生设备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睛天沙土侵袭,成群老鼠到处流蹿,环境极为恶劣。每个病人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由于床位不足,许多病人就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许多伤兵宁可不用。燃料一直缺乏,膳食供应更不理想。一般药品极为缺乏。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大批伤兵均感染了痢疾与霍乱。

南丁格尔拿出自己的3万英磅为医院添置药物和医疗设备并重新组织医院,建立改善伤员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条件,整顿手术室、食堂和化验室,很快改变了战地医院的面貌,只能收容1700名伤员的战地医院经她安排竟收到3000~4000名伤员。在这里,她的管理和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6个月后,战地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伤员死亡率从42%迅速下降至2%。这种奇迹般的有目共睹的护理效果震动了全国,同时改变了英国朝野对护士们的估价并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重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亦为人们所承认。同时,为妇女开辟和创建了一个崇高的职业。南丁格尔为此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她建立了护士巡视制度,每天夜晚她总是提着风灯巡视病房,每天往往工作 20 多个小时。夜幕降临时,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 4 英里之遥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伤病员写道:“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我们几百个伤员躺在那,当她来临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然后再满足地躺回枕头上。”这就是所谓的“壁影之吻”。因此,“提灯护士”和“护士大学生燃烛戴帽仪式”,也成为南丁格尔纪念邮票和护士专题邮票的常用题材。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的巨大成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博得各国公众的赞扬。护士工作的重要性为人们所承认,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的重视。

过度的劳累使南丁格尔染上终生不愈的疾病。 她在克里米亚患了克里米亚热,健康还未完全恢复,就又继续工作。1856年11月她作为最后的撤离人员,返回英国。战争结束,南丁格尔避开政府隆重的迎接仪式,化名“史密斯**”悄悄返回英国的家里。她说:“我不要奉承,只要人民理解我。”

  ■心地善良,放弃富贵

  父亲威廉和母亲芬妮,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他们住在恩珀蕾花园里。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小弗洛伦斯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小狗、小鸟们聊天,玩耍。她乐于照看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竖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1842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群……

  1843年7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周围的穷人。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为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等。她把这些东西用于赈济穷人,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到了应当返回恩珀蕾花园时,弗洛伦斯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弗洛伦斯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因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加上国力衰微,战争频仍,在1844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时简直就像疯人院。在弗洛伦斯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医院中“护士”的不佳的名声,和她们那低下的素质。

  1845年8月,弗洛伦斯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弗洛伦斯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直到老人临终,弗洛伦斯一直守候床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和当地的牧师一道,弗洛伦斯积极地投入了护理病人的工作。她在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

  在那时,人们都以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以前连弗洛伦斯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这位病人服错了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这一想法让她大受刺激。她从此知道,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离恩珀蕾花园几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是南丁格尔家的老朋友。于是,弗洛伦斯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恰逢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就此爆发了。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连姐姐也歇斯底里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这不单有失贵族身份,还会把病菌带入家门,害死全家。

  富勒夫妇感到很难堪。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弗洛伦斯“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咬紧牙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印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看上去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她给朋友克拉克**写信说:“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务。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它们简直是乏味透顶。我也不禁要问自己:‘这就是生活吗?难道一个有理智的人,一个愿意有所作为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这些吗?’”

  她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将少年犯与成年犯分离,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议)。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弗洛伦斯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他。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弗洛伦斯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人完全可以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

  经弗洛伦斯的请求,本森爵士给她寄来了一本书:《凯撒沃兹的基督教慈善妇女年鉴》。书里介绍了凯撒沃兹在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关情况。

  她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喜出望外。作为慈善医疗机构,凯撒沃兹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在那里,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完备,她可以得到适当的训练,同时,那里的宗教气氛、清规戒律,是一张“挡箭牌”,可以保证护士的名声不受舆论指责。

  但她不敢贸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凯撒沃兹,只是利用病后疗养的机会,先来到法兰克福,当时那里的护理事业也走在各国前列。在一家诊疗所,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两周以后,她离开时,觉得自己有资格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员了。

  当父母、姐姐知道她对护理“贼性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联合起来惩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时光如飞,在1851年6月8日这一天,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以前所未有的坚定语气写道:“我必须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机会就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从他们那里,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冲突。我显然是不会获得同情和支持的。我应该就这样坐以待毙吗?绝对不可以!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与我的。”

  这次,她的确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为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她的决定,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这一次,弗洛伦斯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三人大吵了一通。父亲见劝阻无效,气愤之下,提着猎枪牵着爱犬走出家门。他走后,她们更吵得天昏地暗。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灵巧地躲开了。

  第二天,弗洛伦斯勇敢地离开了家。来到西道尔·弗利德纳牧师的收容所——这所机构拥有一所医院,一所育婴堂,一个孤儿院和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校。

  弗洛伦斯住在孤儿院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她的工作地点,就是孤儿院和法兰克福女子医院。所有的工作她都学着干,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甚至连手术护理她也参加。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毕竟,在当时,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完全是“有失体统”的事。她明白这一点,但她不在乎。

  在这段时间里,她往家里写了好几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也渴望和家里人重归于好。在32岁生日时,她感谢家人的祝福,还特地给父亲维恩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

  “尽管我的年龄的确不小了,不过我会更加坚持行使我的使命。事实上,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重获自由。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经过去,我并不多么留恋。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为此而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获得新生命。”

  ■庄重大方,志向成型

  1837年的一天,南丁格尔觉得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要她完成一个使命。她从小便经常照看附近村庄的病人、残疾人,并护理她的亲属,以解除病者的痛苦。她的父母反对她做护士,认为有损家庭荣誉。但封建意识、社会影响从未使她失去做护理工作的信心。

  年青时代的南丁格尔由于常协助父亲的老友(一位医生)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对护理工作发生了兴趣。她曾到德国、法国、希腊等地考察这些国家的医院和慈善机构,充实阅力,坚定立志于护理事业的决心。她自学有关护理知识,积极参加讨论医学社团关于社会福利、儿童教育和医院设施的改善等问题。

  由于家庭富有,南丁格尔的幼年生活极为优裕。与他们往来的人士也都是社会名流,包括当时的政界人士、文艺作家、艺术家、以及一些地方绅士。这使她充份享受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安逸生活。但在南丁格尔的小小心灵中,面对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觉得快乐,她缅典害羞,不愿见到生人,常有一种莫名的寂莫感。到了十二岁,她跟父亲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语、历史、数学和哲学等。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南丁格尔的学业大有长进。她常常跟父亲一起朗读,高谈阔论,遇父亲出外远游时,便以书信交流感受。1837年,他们全家到欧洲大陆旅行,父母用组女儿们的在欧洲各地增长见识。这时用了格尔已经十七岁,伊然成为一位美丽的大家园秀。他们全家用一年半的时间,遍游法国、意大利、瑞士各地,沿途饱览湖光山色、艺术古迹,并到处考察社会人情。南丁格尔从小就养成记事与写日记的习惯,所见所闻,均—一记录下来,成为她日后办学治事的重要资料。她在法国结识了一些知名人士,并与从事社会活动的著名女性交往。她对政治与民众甚有兴趣,尤其对慈善机构更是特别留心。她从少年时期,就怀抱着这种服务人类的自我信念和坚定的济世行善的意志。

  她在欧洲大陆旅行之后,发现医院里的护理情况极为恶劣,觉得英国也需要有如法国圣温森.载保罗慈济院,那样的修女来照顾病人。护理工作开始在她心中萌芽,她要做一个护士!当时英国护士的形象是:粗陋老化的女人,既愚昧,又无知,更不能执行任务医疗任务。南丁格尔选择这个工作,在她母亲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1839年,全家返回英国,这时南丁格尔已出落得庄重大方,经常在家里会吾社会名流,很受世人的注意和赞赏。她尤其喜欢结交社会工作者与从事革新工作的各界人士,其中有一位知名的医师,在郡隆利斯伯里工作,因此启发她想去医院学习的念头。

  当时医院里的病房多半都是一间大统房,病床紧密相连,十分拥挤,墙壁与地板上沾满了血迹和污渍,而且臭气难闻,令进来的人难以忍受。这种恶劣的状况在各地比比皆是,相差无几。一次一位美国医师赛穆尔.郝到她家作家,南丁格尔便向他咨询对做护士的看法,郝医师对她的想法大加称赞,并鼓励她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但终难获得父母的首肯。在这段时间,甫丁格尔为迎合父母的心意,一面潜心研读,吸取有关卫生方面的新知识,一面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结识了两位极为知心的男友。一位是她的表亲亨利·倪柯逊;另一位是查理·麦恩斯。但他们的求婚,都遭到南丁格尔的拒绝。她决定独身!这在当时,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决定,她决心以献身护理事业为己任!她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心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麦恩斯后来成为国会议员,终生支持南丁格尔的事业。一八四八年初她在罗马会吾了希德厄·海伯特,此君英俊滞洒,文质彬彬,一派英国绅士风度。海伯特与南丁格尔一见如故,终生保持高贵的友谊,后来他人选成为作战部长,对南丁格尔的事业给予了有支力支持。

  1849年10月,她再次跟友人远游埃及,渡海至希腊;次年四月,到达雅典。南丁格尔每到一地,必定参观慈善机构,例如养老院、孤儿院、以及有关的医疗救济机构等。1850年5月12日,正好是她三十岁生日,她在记事薄上写下了这样的生日感言:今天我三十岁了,正是耶稣基督开始献身布道的年龄。从此不应再有幼稚的举动。不应再有爱情与婚姻的念头。只有让我遵循上帝的旨意思索,依照他的安排去做。她感到,投身护理事业,正是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

  ■成立护所,志愿救人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做护士的,往往都是一些无知、粗鲁、酗酒、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她利用到欧洲旅游的机会,了解各地护理工作。最后她选定了解过的凯瑟沃兹医院,并于1851年在该院参加了4个月的短期训练班,使她学护士的理想终于实现。在学习期间,她亲身体验到护理工作要为病人解除痛苦、给予精神安慰,必须付出多方面的辛勤劳动。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国,对各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1850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前往德国的凯撒斯畏斯接受护理训练。她的才智被发现了,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

  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终于感动了她的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五百英镑。并于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员会的资助下,南丁格尔在伦敦哈雷街一号成立一看护所,开始施展她的抱负,她采取了许多措施,令当时的人叹为观止。如采用病人召唤拉铃,在厨房设置绞盘以运送膳食给病人,她强调“任何妇女,不分信仰、贫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她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大家对她都言听计从。

  1854年8月,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终日奔忙,不少人在她怀抱中死去。卡斯凯尔夫人对南丁格尔的义行推崇备至,因为她亲自体会和感受到了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她这样描述:“她身材高挑,消瘦修长;一头棕色茂密的短发;肤色白细;灰色的眼睛闪现着忧郁消沉的神色,但有时却流露出快乐的波光,真是令人难忘;她的牙齿美丽整齐,笑起来甜美无比。头上蒙着一条长的柔软发巾,沿着发角扎起来,使她白静的瓜子脸儿,衬托得更为美丽。她经常穿一件黑丝质料的长衫,外加一件黑色披肩,给人一种雍容高雅。落落大方的印象…。”

  ■提灯女神,义无返顾

  1853年,土耳其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3月,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9月,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在前方发回的报道中,对伤兵没人照顾颇有意见。报道中说,法国伤兵有修女照顾,俄国伤兵有修女慈悲团照护,英国为何没有修女照顾伤兵!况且英军的医疗救护条件非常低劣。伤员死亡率高达42%。

  当这些事实经报界披露后,国内哗然。南丁格尔闻知这一消息,立即给当时的作战部长海伯特的夫人写了一封信,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对于当时一位35岁的女性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艰巨的挑战。当时,在欧洲各先进国家早有被称为“姊妹 ”(Sisters)的女护士出现,但英国由于受宗教和社会的成见,一直反对在医院特别是战地医院中有女护士出现。10月15日,海伯特部长同意了她的请求,并给南丁格尔回信,邀请她率领一批护士前往斯库塔里,由政府任命并给经费支援。南丁格尔欣然同意,五天后政府颁布她为驻土耳其英国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护士团包括三十八名团员,其中十四位是由各医院选送的职业护士,另二十四位则是各宗教团体选派的。10月21日,她们即匆匆装束上路。在十一月四日到达斯库塔里,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

  最初,医师们基于传统认识及嫉妒心理,主张没有医师指示,不让她们涉足病房。一连四天被拒之门外。面对这种局面,南丁格尔首先着手进行改善伤兵的饮食,换洗肮脏的衣服,共同致力清理工作。她深深感到,一所完善的医院,必须有充分的供水与良好的排水系统。三个月下来,她清理好一万件衬衫。为了收容八百名新伤患,她自己出钱支付紧急修理病房费用。南丁格尔的积极服务精神,终于化解了军医们的敌视心理,更赢得了伤患的敬爱与信任。她夜以继日地将全部心力投入护理工作,使医院逐渐走上轨道,而她的办公室,也自然成为放射温暖与爱心光芒的中心。英军的医院院址,原是土耳其的驻军营房,建筑因陋就简,设备更是奇缺,整个医院肮脏破乱。因预定要收容二千五百位伤患,因此所有走廊里都开设成病房。这些走廊全长达四英里,病床拥挤不堪,卫生设备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晴天沙土侵袭,成群老鼠到处流蹿,环境极为恶劣。每个病人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由于床位不足,许多病人就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许多伤兵宁可不用。燃料一直缺乏,膳食供应更不理想。一般药品极为缺乏。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大批伤兵均感染了痢疾与霍乱。

  南丁格尔拿出自己的3万英磅为医院添置药物和医疗设备并重新组织医院,建立改善伤员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条件,整顿手术室、食堂和化验室,很快改变了战地医院的面貌,只能收容1700名伤员的战地医院经她安排竟收到3000~4000名伤员。在这里,她的管理和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6个月后,战地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伤员死亡率从42%迅速下降至2%。这种奇迹般的有目共睹的护理效果震动了全国,同时改变了英国朝野对护士们的估价并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重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亦为人们所承认。同时,为妇女开辟和创建了一个崇高的职业。南丁格尔为此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她建立了护士巡视制度,每天夜晚她总是提着风灯巡视病房,每天往往工作 20 多个小时。夜幕降临时,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 4 英里之遥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伤病员写道:“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我们几百个伤员躺在那,当她来临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然后再满足地躺回枕头上。”这就是所谓的“壁影之吻”。因此,“提灯护士”和“护士大学生燃烛戴帽仪式”,也成为南丁格尔纪念邮票和护士专题邮票的常用题材。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的巨大成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博得各国公众的赞扬。护士工作的重要性为人们所承认,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的重视。

  过度的劳累使南丁格尔染上终生不愈的疾病。 她在克里米亚患了克里米亚热,健康还未完全恢复,就又继续工作。1856年11月她作为最后的撤离人员,返回英国。战争结束,南丁格尔避开政府隆重的迎接仪式,化名“史密斯**”悄悄返回英国的家里。她说:“我不要奉承,只要人民理解我。”

《飘》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 密西尔

玛格丽特·密西尔(1900—1949),是美国作家,一生只写过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就是《飘》。

密西尔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影响,喜欢钻研历史,1926年她离开报社,开始构思写作《飘》,把她研究南北战争史的体会和成果用小说的形式反映出来。《飘》的问世使她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小说家。

《飘》(1936)是一部历史题材社会小说,同时又包含相当多的浪漫色彩。它反映了美国南北社会在南北战争前后十几年间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现实。小说对联邦军的描写是有歪曲性的,对这场战争性质的揭示也是不正确的,这是由于作者立场和思想倾向的局限。

郝思嘉不算美,但极有魅力,可能是交融着母亲的娇柔和父亲的豪爽的缘故。在陶乐,他们一家很受人尊敬。

那个下午,郝思嘉在和汤家司徒、伯伦两兄弟闲聊时,获知在明天的晚宴上,将要宣布卫希礼和韩媚兰订婚的消息。消息来得太突然,郝思嘉感到惊诧,更多的是惆怅。她默默爱上卫希礼已有两年了。爱的力量不可抗拒,她要从媚兰手中夺走希礼。对此,她颇自信。

在第二天的宴会上,着意打扮了的郝思嘉确实成了男人狂热追求和女人妒忌的焦点,但并没有把卫希礼的目光逗引过来,她很失望,但尚未绝望。在藏书室里,她找到了卫希礼,向他倾吐了衷情,但遭到委婉拒绝。这一幕被白瑞德看见,郝思嘉感到极度羞耻和恐慌。当然,她不会知道,这个为上等人所不耻的白瑞德,后来却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物。

同一天,林肯率军南下,美国内战开始。郝思嘉不关心这些,战争是男人的事。为了同卫希礼斗气,她匆匆与韩媚兰的哥哥韩察理结了婚。当南方人满怀 地投入战争时,韩察理也随军参战了,不久阵亡。

几个月后,韩察理的遗腹子降生,取名卫德。郝思嘉带着孩子来到饿狼陀的韩白蝶姑妈那儿,为了解脱烦闷,她加入了看护会,帮助照看战争中的伤员。郝思嘉虽然结束了婚姻,但爱尚未结束。韩察理笨拙的温存从未激发起她的情欲,卫希礼的影子在她心中一刻也无法抹去。她妒恨韩媚兰,但有时又觉得卫希礼是爱她的。因为她永远记得,在陶乐,卫希礼给她的那热盼和凄苦的眼神。

在一次赛珍会上,郝思嘉和白瑞德又不期而遇了。白瑞德是个跑封锁线的冒险商人,在饿狼陀,他的精明和慷慨也曾赢得过人们的尊敬,但又是他的傲慢和玩世不恭使自己失去了在饿狼陀的地位。郝思嘉觉得在他的爽直和冷酷后面隐藏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东西。

圣诞节期间,卫希礼回家度假,郝思嘉又能和朝思暮想的人见面了。但卫希礼仍没有给思嘉的爱以回报便又匆匆走上战场。只委托她照顾好韩媚兰,郝思嘉也只得默然应许。

到1864年夏,饿狼陀人已能听到前线的隆隆炮声了。人们纷纷撤离。卫希礼也在前线被俘。但由于此时韩媚兰已有身孕,经不住马车的颠簸,郝思嘉只得留下来照顾她,尽管她恨韩媚兰,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那个允诺的束缚。8月底,饿狼陀失守。韩媚兰的儿子玻儿降生。危难之机,白瑞德把她们送上了去陶乐的路,而他自己参军去了,或许是因为战争的惨状唤醒了一个南方人尚未泯灭的良心吧。

陶乐因为被北佬当做司令部,免遭毁坏。但战争毁灭了陶乐的美丽,母亲病逝,黑奴几乎逃尽,陶乐人在饥饿中挣扎,郝思嘉决心用那颗已受创伤的心拯救陶乐,重整家园。

第二年春天,战争结束,生活日趋正常。9月,卫希礼获释归来,这又复燃了郝思嘉爱的火焰,她请求卫希礼带她出逃,但又一次失望。她感到属于她的只有陶乐和那片红色的土地。为了陶乐的兴盛,她想到了与白瑞德那个富有的流氓结婚。

在饿狼陀,白瑞德因打抱不平要被北佬外死。在郝思嘉看来,这并不影响她的计划,要是在监牢里与他订婚,得到他的财产,哪怕再做一次寡妇也值得,但她的诡计被白瑞德识破。现在,她只得把妹妹苏纶的情人甘扶澜当成挽救生活沉船的最后一块木板了,因为他有一爿店和一千元积蓄。郝思嘉轻而易举地骗得了甘扶澜的爱情,对她妹妹,她一点也不内疚,因为她觉得自己这样做,只是为了陶乐。

郝思嘉没想到为了保卫家庭而付出的代价竟是永远的脱离家庭。她想,要使陶乐长久平安,就得无休止地赚钱。她先后买了两家木厂,并亲自经营,甘扶澜虽然也认为女人应安守本份,但对他来说,顺从便是幸福。在饿狼陀,能真正理解郝思嘉的,只有白瑞德一个。

郝思嘉赚的钱总要寄一半回陶乐,陶乐渐渐复苏。父亲死后,苏纶同一个战争中的伤兵慧儿结了婚,小妹恺怜去了尼姑庵。卫希礼觉得自己和媚兰在陶乐呆得太久了,很过意不去,便准备离开。郝思嘉以身孕为借口,要他到饿狼陀帮自己工作,卫希礼也不好推辞,便带着一家来到饿狼陀。郝思嘉又能经常见到卫希礼了,她很满足。

这一段时间,局势很混乱。北佬提出让黑人治州,使黑人更加嚣张。那天傍晚,郝思嘉从工厂回家,路上遇见两个歹徒,险遭不测。卫希礼和甘扶澜带着三K党要替她报仇,但风声走漏,甘扶澜被打死,卫希礼受了重伤,幸亏白瑞德富有心计,一场风波方才平息。

甘扶澜死后,郝思嘉感到恐惧和痛悔,以及一种突然觉醒的良心的 ,这种心情是她从未有过的。她知道,自己从未属于过韩察理和甘扶澜,给他们的笑脸和亲吻实际上都是给卫希礼的。在她的灵魂深处,隐藏着一种欲望,那就是希望卫希礼能永远地维持着自己,但实际上又是那么的不可能。所以,当白瑞德向她求婚时,她竟也答应了。

在饿狼陀人眼里,郝思嘉历来不守妇道,白瑞德又是提包党人,他们的名声极糟,但郝思嘉并不后悔这桩婚姻,因为她成了饿狼陀最富有的女人。生下美蓝以后,郝思嘉对卫希礼产生了一种负疚之感,为了不在肉体上背叛卫希礼,她对白瑞德提出分床而睡,白瑞德竟也欣然应允。

皮鲁儿的生日那天,没有请白瑞德赴宴,这件小事使白瑞德深深感到,长此下去,人们对他们夫妇的冷漠势必殃及子女。他要挽回人心,博得大家的好感。他决定,把美蓝做一个小小楔子,劈进饿狼陀的冷酷中去。因此,他拚命地把爱倾注到美蓝身上,当他再带着美蓝去散步时,也能遇到笑脸了,尽管,那笑脸很可能是人们赐于美蓝的。

卫希礼生日那天,郝思嘉到厂里去喊他回来参加晚会,两人又单独相遇了。这两个已跋涉得疲倦的人,共同忆起往日的快乐时光,不觉中又相依相偎了。这一情景被别人发现,告诉了韩媚兰。韩媚兰是个高尚的女人,她信任郝思嘉,竭力为郝思嘉辩护,保全了自己丈夫和郝思嘉的名誉。良心的不安,使郝思嘉肩上背起了沉重的十字架。

这天夜里,白瑞德喝得烂醉,一时的冲动,郝思嘉又怀上了第四胎,但这个孩子因流产夭折。白瑞德觉得自己对不起郝思嘉,不想再让她奔波劳碌。于是,乘郝思嘉回陶乐调养时,与韩媚兰谈妥,把两个木厂都卖给了卫希礼。

郝思嘉调养好以后,白瑞德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似乎清醒多了,他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美蓝,仿佛他生活的急流已缩进一条狭窄的河道,对郝思嘉,他只维持着疏远的客气。他也站在南方人的立场上干预政事,由于有功于民主党,他又成了饿狼陀的第一红人。在家里,美蓝仍是白瑞德的精神寄托,可是,美蓝四岁时,在一次骑马训练中,从马上跌下摔死,从此,白瑞德不再笑了,变得冷酷和无礼,而郝思嘉也感到了深深的寂寞。

又一件事使郝思嘉的寂寞中增添了痛苦的成分。韩媚兰病故,把卫希礼和玻儿托付给了她,她很不安。本来,她应向韩媚兰忏悔,但韩媚兰却这样匆匆而去。她知道,自己背上那沉重的十字架将永远无法卸下。韩媚兰死后,她才发现卫希礼并不爱她,而是一种需要。韩媚兰在临终前曾这么说,他只是个无经验的孩子。

郝思嘉失去了一个爱人,却多添了一个孩子;郝思嘉失去了一个世界,她要全心去爱剩下的另一个世界。哦,多少年来,白瑞德才是她的一堵爱的石壁,且那样坚实,而自己却未曾在意过。当她顿悟时,白瑞德却不再爱她了,并要永远地离开她。郝思嘉自问: 我能挽留下他吗一定能。她自己回答。

她确实感到疲倦了。这世界太幽深莫测,一切都是那样难以理解。现在她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容自己畅快呼吸的空间,她盼望着有一只温柔的手来抚摸自己焦灼的心房,重新给她的生活以力量。她又想到了陶乐,她那温馨的故乡,那已在梦中飘逝的故乡。

① 转学生的恋爱日记第十五天要不要转学

请按照复以下过程进行转学手续制的办理:

一、家长联系好“转入学校”后,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由转出学校开出转学联系单。

二、家长持“转学联系单及相关证明”到转入学校联系,转入学校加注意见,确定是否同意转入。

三、家长得到“同意转入”后,在转出学校领表、填表、加注意见,并填写一式三联的转学证明书。

四、家长和学生携带转学证明书到转入学校衔接建档报名事宜,转入学校将“同意转入的转学书”送县教育局基教科审批。

五、将审批完整的“转学呈报表”送转入的中心学校存档。

六、将“转学证明回执”送“转出学校”存档。

② 求网王恋爱日记 水果之落著

网王恋爱日记 水果之落著 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③ 恋爱日记任务点击情侣闹钟我睡了,给他讲睡前故事怎么做任务

他既然睡着了你就告诉他,我讲了讲了你就睡着了,熟睡了他们什么也知不道的,这样进入梦乡更舒服,因为他的脑子生物钟已经形成。

④ 《恋爱日记》故事梗概及读后感

[《恋爱日记》故事梗概及读后感]2月14日,情人节,《恋爱日记》故事梗概及读后感。不知是不是因为下午两杯热咖啡的原因,很晚了还没有困意,就认认真真看了中央6台的美国**《恋爱日记》,看完凌晨1点了。有种冲动,想马上写读后感。可是两台电脑被家里两位男士占着,没写成。现在再不写都有点淡忘了,我现在就是这状态,就像**中的老艾丽。20世纪40年代初,艾丽跟着家人,来到了海边小城度假。当时艾丽是个17岁的青春少女,漂亮活泼。在一次派对上,她结识了当地当工人的男孩诺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艾丽和好友来到游乐场,忘情地玩起了摩天轮。年轻的诺亚被她爽朗的笑声吸引,不顾一切地爱上了艾丽。诺亚的求爱相当"给力",让人记忆深刻:他不顾一切跳上正在旋转的摩天轮,坐在艾丽和男同伴中间,大声问艾丽,是否愿意当他的女朋友。遭到艾丽拒绝后,诺亚一下子抓住横杆悬在空中。当艾丽再次拒绝后,诺亚放下一只手,另一只手颤颤魏魏抓不住就要掉下空中,吓得艾丽高声尖叫,连身边的男同伴都央求艾丽快快答应诺亚和艾丽就这样跨越了阶层与观念,执着而热烈的相爱了。可是,出身贫寒的诺亚遭到出身上流社会艾丽家人的嘲笑和强烈反对。尽管如此,相爱的两人还是偷偷跑到一个废弃的庄园幽会,诺亚许诺,将来会为艾丽买下这个庄园重建爱剿。正在幽会,艾丽就被家人强行带走,然后结束度假回到纽约读大学。艾丽离开后的一年365天,诺亚每天都要给她写信,倾诉相思之情,但是这些信都被艾丽母亲藏了起来。一年没有收到艾丽回音的诺亚成为了二战的一名军人,艾丽也志愿成为了一名护士。在艾丽一直没等到诺亚消息之时,一位名叫"隆"的军官深深地爱上了她,家世不错的隆也博得了艾丽好感,当隆向艾丽求婚,艾丽欣然同意。诺亚从战场上回来后,得知父亲已经为了他买下了当初他和艾丽幽会的庄园,读后感《《恋爱日记》故事梗概及读后感》。他以为,只要建好这个庄园艾丽就会回到他身边。可是在诺亚千辛万苦建好庄园后的一天,他意外看到艾丽和隆在一起,他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崩溃。可这一切艾丽浑然不知,直到当她试婚纱时才意外的在报纸上看到诺亚的照片,当场晕倒。其实,艾丽从没有忘记过诺亚。这时的艾丽十分痛苦,诺亚和隆都让她放不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还是决定去见上诺亚一面。两个人终于再次相遇,在新庄园里重新开始了一段 时光。贯穿整个**的是一个住在疗养院的老人为一个老女人读的日记本,这个女人每天等着他为自己讲故事,她为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所感动,期待知道他们的结局。每天每天,这个老人都为她读日记本,为她讲述诺亚和艾丽的爱情故事。直到有一天,有一大群青年男女领着他们的孩子来到疗养院。这女人问护士,他们是谁来看谁的护士回答:他们是他的家人,来看他的。女人礼貌的跟每个人握手打招呼,很羡慕他有这么多家人来看他。随后,来探病的男青年对老人说:"爸爸,跟我们回家吧,妈妈早已不认识我们了。"直到这时,**才告诉观众:这一对老人就是当年的诺亚和艾丽。艾丽得了严重的老年痴呆,诺亚为了唤醒她,一遍一遍的为她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并感动的是诺亚回答儿子的话:"我不走,这里就是我的家。你妈妈住在哪,哪里就是我的家!"再后来,当诺亚讲到故事结尾时,艾丽突然间清醒了,她恍惚着说:"我想起来了,那是我们!"诺亚高兴的拥抱妻子,并告诉她,她得了病。艾丽问诺亚,孩子们和孙子们都好吗替我问他们好!诺亚一一答应着她。这时艾丽又问诺亚:"我保持这种状态能有多久"诺亚回答:"曾经有过5分钟。"两人在病房里相拥着慢舞。几分钟过去了,艾丽推开诺亚,竭斯底里大叫着:"我不认识你!离开我!"诺亚痛苦的想再次拥住艾丽,可是艾丽发疯一样的推开诺亚看完这部**久久不能入睡,诺亚执著的爱让我感动流泪。同时也在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爱还存在吗艾丽的病让我难过,同时又想:怎样才能避免不得这种病呢〔《恋爱日记》故事梗概及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⑤ 魔女恋爱日记的故事情节

我爱上了你——

在蔷薇色町的商店街的一家古旧的美容室里住着一名叫南乃版ありす的少女。权学园第二年的春天也和往常一样,搭乘着一样摇晃的电车,和朋友们一起度过。

直到有一天。和朋友们一起、在学园外的森林中的时钟塔探险的ありす捡到了一本从塔上掉落下来的神奇的日记。带回来赶紧看了日记里的内容,那里面的记载的是某个少年的日常。

以小镇为舞台,围绕着一册日记,少女的初恋的……失恋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⑥ 美国**恋爱日记。在中央6套看过一点 有谁知道剧情吗那女的怎么跟别人结婚了

首先,那个**叫做《恋恋笔记本》,不要弄错名字了。那个**很感人的

下面是剧情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20世纪40年代初期,艾丽·哈米顿(瑞秋·麦克亚当斯 饰)跟着她的家人,来到了北卡罗莱那州的海边小城水溪镇(Seabrook),他们计划在这里能够度过一个凉爽的暑假。那时艾丽还是个十几岁的青春少女,正值豆蔻年华,漂亮活泼,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一次狂欢派对上,她结识了当地男孩诺奇·卡豪(赖恩·格斯林 饰)。虽然艾丽是个富有人家的千金,而诺奇只是个当地工厂的穷工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艾莉和好友来到当地的游乐场,忘情地玩起了摩天轮。年轻的诺亚(莱安·高斯利饰)被她爽朗的笑声吸引,在晚会上见面之后,他们立刻被对方深深吸引住了,不顾一切地爱上了这个女孩。一段美丽的初恋悄悄的在海边小镇发生了。尽管艾莉出身上流社会,诺亚只是一个穷小子,但他们还是跨越了阶层与观念,执着而热烈地相爱着。在一起度过了这个充满 和快乐的夏天后,两个人已经走进深深的爱河了。

艾丽的父母看着这对情侣如此的深爱,但是他们对诺奇的家庭出身十分看不起,于是他们以让艾丽到纽约上大学为由,想拆散这对鸳鸯,第二天他们一家就离开了这个小镇。艾丽离开后的一年365天,诺奇每天都要给艾丽写信,但是这些信都被艾丽的母亲自私地藏了起来。一年没有收到艾丽回音的诺奇决定离家家乡出外谋生。突然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诺奇也成为了一名军人,艾丽也志愿成为了照顾伤员的护士。但是,这段经历却让他们的爱情出现了重大转折,因为从最初他们分开到这时的七年里面,艾丽都没有等到诺奇的消息,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隆·哈蒙德的军官深深地爱上了她,家世不错的隆·哈蒙德也博得了好感,当隆向艾丽求婚的时刻,艾丽欣然同意了,但是她的眼前出现的却是诺奇的面孔…

诺奇从战场上回来后,才得知父亲已经把自家原来的房子卖了,只是为了买下了当初诺奇和艾丽幽会的地方,在这里,诺奇曾经向艾丽承诺要把这座房子改造成艾丽的“温莎种植园”。他心里想着,只要“温莎种植园”建好后,艾丽一定会回到他的身边。一天,诺奇在市里意外看到艾丽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他的一切精神支柱似乎都已经崩溃了…这一切艾丽浑然不知,直到当她穿上婚纱时才意外的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诺奇的新闻,这时的艾丽也十分痛苦,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她还是决定来到小镇见上诺奇一面。两个人终于再次相遇,又重新开始了一段 时光…但是,他们多舛的爱情还会有幸福的未来吗?

几十年之后,有个老头(詹姆斯·加纳 饰)向一个老女人(珍娜·罗兰丝 饰)读着一本褪色的笔记本,他一直住在她疗养院的家里。虽然她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她的心里依然记得两人之间曾经的恋恋 。其实,这个垂垂老去的女人就是当年艾丽,每当女人听到日记中的字句,脸上就会迸发出异样的神采,仿佛再次回到那段 燃烧的岁月,而向他讲述那本笔记本里的故事的老头,正是为她守候了一生的诺奇。而**的最后,他们安详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相信他们会在另一个世界重逢……

⑦ 求网王之恋爱日记

樱兰高校 部 凉宫春日的忧郁 美鸟日记 校园迷糊大王 完美**进化论 蜜蜂和四叶草 旋风管家 樱兰 凉宫春日的忧郁 Happiness!(SP版) 完美**进化论 水果篮子 金色琴弦 零之使魔 SOLA AIR KANON SCHOOL DAYS SHUFFLE GIFT 少女爱上姐姐 美少女战士 妹妹公主 圣少女 翼 百变小樱 天上天下 犬夜叉 乱马 完美**进化论 东京猫猫 樱兰高校 部 圣少女 犬夜叉 百变小樱 魔卡少女樱 灼眼的夏娜 蜂蜜与四叶草 喧嚣学院 完美**进化论 蜂蜜与四叶草 东京大学物语 拜托了,老师 水果篮子 后天的方向 金色琴弦# 恋爱天使安琪莉可 NANA 神的叙事诗 月桂树的王子们 彩云国故事 暴风雨之夜 黎明前的琉璃色 我们的存在# 完美**进化论 惊 莓 钢琴物语 蜂蜜与四叶草 交响情人梦 橙路 学园天堂天堂之吻 羊之歌 DNA 人型电脑天使心 彼氏彼女の事情# 我的女神 十字架与吸血鬼 草莓100% shuffle 纯情房东俏房客 I'S 草莓100% 凉风初音岛美学院爱丽丝金色琴弦零之彼男彼女的故事 完美**进化论使魔, 蜂蜜与四叶草, 恋姐少女心鸟日记, 流传风, 爱的魔法, 喧嚣学院, 金色琴弦 舞HIME 魔法老师 我的女神 全金属狂潮 钟之音学院 Fate/stay night 爱丽丝学园 推理之绊 彼氏彼女的故事(他和她的故事) 天使怪盗 网球王子 百变小樱魔术卡 我的女神 我自己,你自己 SA特优生 君吻 都比较好看本人也都看过

⑧ 《恋爱日记》的365个问题各是什么

01:恋爱记念日是何时?

002:有什么特殊原因令你们要写这本日记吗?

003:第一次的约会是在什么地方?

004:什么样的契机使你们走到了一起?

005:告白的是哪一方?当时的情景是如何的?

101:想象一下你们的将来。

102:俩个人有没有一起拍过照片?照片上的他/她是怎样的表情?

199:一切进展很顺利?那就想象一下求婚的场面吧。

200:有什么悄悄话说不出口,写在这里吧。

364:为一年后的俩人写下声明吧。

365:一起为今后更多的恋爱每一天,许个心愿吧。

366:多出来的一天,好好享受吧。

尾页:到此为止,你俩一年的恋爱全在这里了。

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甜蜜和酸楚。

是不是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没有关系,至少你俩知道问题在哪里了。

重要的是,你俩如何继续写出下面的故事。

最后,希望这本日记能成为你俩的一个重要纪念册,

对你俩此后的恋爱,有所帮助。

只能说出这点,这本书很火,要买的。

⑨ 美国的**,恋爱日记,求简介

20世纪40年代初期,艾丽·哈米顿(瑞秋·麦克亚当斯 饰)跟着她的家人,来到了北卡罗莱那州的海边小城水溪镇(Seabrook),他们计划在这里能够度过一个凉爽的暑假。那时艾丽还是个十几岁的青春少女,正值豆蔻年华,漂亮活泼,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一次狂欢派对上,她结识了当地男孩诺奇·卡豪(赖恩·格斯林 饰)。虽然艾丽是个富有人家的千金,而诺奇只是个当地工厂的穷工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艾莉和好友来到当地的游乐场,忘情地玩起了摩天轮。年轻的诺亚(莱安·高斯利饰)被她爽朗的笑声吸引,在晚会上见面之后,他们立刻被对方深深吸引住了,不顾一切地爱上了这个女孩。一段美丽的初恋悄悄的在海边小镇发生了。尽管艾莉出身上流社会,诺亚只是一个穷小子,但他们还是跨越了阶层与观念,执着而热烈地相爱着。在一起度过了这个充满 和快乐的夏天后,两个人已经走进深深的爱河了。 艾丽的父母看着这对情侣如此的深爱,但是他们对诺奇的家庭出身十分看不起,于是他们以让艾丽到纽约上大学为由,想拆散这对鸳鸯,第二天他们一家就离开了这个小镇。艾丽离开后的一年365天,诺奇每天都要给艾丽写信,但是这些信都被艾丽的母亲自私地藏了起来。一年没有收到艾丽回音的诺奇决定离家家乡出外谋生。突然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诺奇也成为了一名军人,艾丽也志愿成为了照顾伤员的护士。但是,这段经历却让他们的爱情出现了重大转折,因为从最初他们分开到这时的七年里面,艾丽都没有等到诺奇的消息,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隆·哈蒙德的军官深深地爱上了她,家世不错的隆·哈蒙德也博得了好感,当隆向艾丽求婚的时刻,艾丽欣然同意了,但是她的眼前出现的却是诺奇的面孔…《恋恋笔记本》剧照(19张)‍ 诺奇从战场上回来后,才得知父亲已经把自家原来的房子卖了,只是为了买下了当初诺奇和艾丽幽会的地方,在这里,诺奇曾经向艾丽承诺要把这座房子改造成艾丽的“温莎种植园”。他心里想着,只要“温莎种植园”建好后,艾丽一定会回到他的身边。一天,诺奇在市里意外看到艾丽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他的一切精神支柱似乎都已经崩溃了…这一切艾丽浑然不知,直到当她穿上婚纱时才意外的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诺奇的新闻,这时的艾丽也十分痛苦,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她还是决定来到小镇见上诺奇一面。两个人终于再次相遇,又重新开始了一段 时光…但是,他们多舛的爱情还会有幸福的未来吗? 几十年之后,有个老头(詹姆斯·加纳 饰)向一个老女人(珍娜·罗兰丝 饰)读着一本褪色的笔记本,他一直住在她疗养院的家里。虽然她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她的心里依然记得两人之间曾经的恋恋 。其实,这个垂垂老去的女人就是当年艾丽,每当女人听到日记中的字句,脸上就会迸发出异样的神采,仿佛再次回到那段 燃烧的岁月,而向他讲述那本笔记本里的故事的老头,正是为她守候了一生的诺奇。而**的最后,他们安详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相信他们会在另一个世界重逢……

⑩ 恋爱日记 歌词

歌曲名:恋爱日记来

歌手:黎明

专辑自:夏日倾情-宝丽金

<恋爱日记>

曲: Nikos Ignatiadis

词: 向雪怀

编: Gary Tong

独白: "每一个恋爱既故事

开始既时候都梗系

开开心心轻轻松松

但系随住时间既消逝

呢一种感觉亦都会渐渐感褪色

每一个人都只希望尽快可以脱离

呢个现实同埋束缚

将自己藏于黑夜

重新打扮

等待黎明再次来临"

当初轻轻松松开始

爱上你我再有意义

你说听见心中想说美丽话儿

今天郁郁不欢终止

这片爱意永远记住

看各有各身心伤透不启齿

独白: "当离开左过去既一段情

梗系有所怀念

我地会不厌其烦咁

将一切美丽既回忆重拾

其实唔系时间唔能够冲淡往事

而系我地自己根本唔愿意忘记

或者用回忆去治疗心灵上既创伤

其实我地系咪一直

欺骗紧自己

将自己真正既感觉埋藏系心底呢?"

//music/song/2068915

  1820年,南丁格尔出生于英国一个富有的家庭。她的父母希望她学习文学艺术。南丁格尔说:“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成为文学家;二是结婚当主妇;三是当护士。”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19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土耳其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国的战地战士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主动申请,自愿担任战地护士。她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她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每个夜晚,她都手执油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

  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的4000多英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随后,她又创办了助产士及经济贫困的医院护士培训班,被人们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1910年,南丁格尔逝世。为表达对她的敬仰,人们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南丁格尔逝世后,遵照她的遗嘱,未举行国葬。后人饮誉她为“伤员的天使”和“提灯女士”。 北京师大版教材第六单元第三课《白衣天使》讲述了她的故事。

  ■心地善良,放弃富贵

  父亲威廉和母亲芬妮,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他们住在恩珀蕾花园里。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小弗洛伦斯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小狗、小鸟们聊天,玩耍。她乐于照看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竖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1842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群……

  1843年7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周围的穷人。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为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等。她把这些东西用于赈济穷人,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到了应当返回恩珀蕾花园时,弗洛伦斯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弗洛伦斯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因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加上国力衰微,战争频仍,在1844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时简直就像疯人院。在弗洛伦斯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医院中“护士”的不佳的名声,和她们那低下的素质。

  1845年8月,弗洛伦斯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弗洛伦斯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直到老人临终,弗洛伦斯一直守候床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和当地的牧师一道,弗洛伦斯积极地投入了护理病人的工作。她在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

  在那时,人们都以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以前连弗洛伦斯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这位病人服错了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这一想法让她大受刺激。她从此知道,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离恩珀蕾花园几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是南丁格尔家的老朋友。于是,弗洛伦斯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恰逢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就此爆发了。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连姐姐也歇斯底里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这不单有失贵族身份,还会把病菌带入家门,害死全家。

  富勒夫妇感到很难堪。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弗洛伦斯“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咬紧牙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印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看上去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她给朋友克拉克**写信说:“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务。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它们简直是乏味透顶。我也不禁要问自己:‘这就是生活吗?难道一个有理智的人,一个愿意有所作为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这些吗?’”

  她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将少年犯与成年犯分离,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议)。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弗洛伦斯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他。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弗洛伦斯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人完全可以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

  经弗洛伦斯的请求,本森爵士给她寄来了一本书:《凯撒沃兹的基督教慈善妇女年鉴》。书里介绍了凯撒沃兹在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关情况。

  她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喜出望外。作为慈善医疗机构,凯撒沃兹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在那里,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完备,她可以得到适当的训练,同时,那里的宗教气氛、清规戒律,是一张“挡箭牌”,可以保证护士的名声不受舆论指责。

  但她不敢贸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凯撒沃兹,只是利用病后疗养的机会,先来到法兰克福,当时那里的护理事业也走在各国前列。在一家诊疗所,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两周以后,她离开时,觉得自己有资格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员了。

  当父母、姐姐知道她对护理“贼性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联合起来惩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时光如飞,在1851年6月8日这一天,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以前所未有的坚定语气写道:“我必须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机会就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从他们那里,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冲突。我显然是不会获得同情和支持的。我应该就这样坐以待毙吗?绝对不可以!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与我的。”

  这次,她的确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为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她的决定,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这一次,弗洛伦斯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三人大吵了一通。父亲见劝阻无效,气愤之下,提着猎枪牵着爱犬走出家门。他走后,她们更吵得天昏地暗。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灵巧地躲开了。

  第二天,弗洛伦斯勇敢地离开了家。来到西道尔·弗利德纳牧师的收容所——这所机构拥有一所医院,一所育婴堂,一个孤儿院和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校。

  弗洛伦斯住在孤儿院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她的工作地点,就是孤儿院和法兰克福女子医院。所有的工作她都学着干,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甚至连手术护理她也参加。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毕竟,在当时,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完全是“有失体统”的事。她明白这一点,但她不在乎。

  在这段时间里,她往家里写了好几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也渴望和家里人重归于好。在32岁生日时,她感谢家人的祝福,还特地给父亲维恩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

  “尽管我的年龄的确不小了,不过我会更加坚持行使我的使命。事实上,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重获自由。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经过去,我并不多么留恋。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为此而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获得新生命。”

  ■庄重大方,志向成型

  1837年的一天,南丁格尔觉得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要她完成一个使命。她从小便经常照看附近村庄的病人、残疾人,并护理她的亲属,以解除病者的痛苦。她的父母反对她做护士,认为有损家庭荣誉。但封建意识、社会影响从未使她失去做护理工作的信心。

  年青时代的南丁格尔由于常协助父亲的老友(一位医生)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对护理工作发生了兴趣。她曾到德国、法国、希腊等地考察这些国家的医院和慈善机构,充实阅力,坚定立志于护理事业的决心。她自学有关护理知识,积极参加讨论医学社团关于社会福利、儿童教育和医院设施的改善等问题。

  由于家庭富有,南丁格尔的幼年生活极为优裕。与他们往来的人士也都是社会名流,包括当时的政界人士、文艺作家、艺术家、以及一些地方绅士。这使她充份享受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安逸生活。但在南丁格尔的小小心灵中,面对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觉得快乐,她缅典害羞,不愿见到生人,常有一种莫名的寂莫感。到了十二岁,她跟父亲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语、历史、数学和哲学等。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南丁格尔的学业大有长进。她常常跟父亲一起朗读,高谈阔论,遇父亲出外远游时,便以书信交流感受。1837年,他们全家到欧洲大陆旅行,父母用组女儿们的在欧洲各地增长见识。这时用了格尔已经十七岁,伊然成为一位美丽的大家园秀。他们全家用一年半的时间,遍游法国、意大利、瑞士各地,沿途饱览湖光山色、艺术古迹,并到处考察社会人情。南丁格尔从小就养成记事与写日记的习惯,所见所闻,均—一记录下来,成为她日后办学治事的重要资料。她在法国结识了一些知名人士,并与从事社会活动的著名女性交往。她对政治与民众甚有兴趣,尤其对慈善机构更是特别留心。她从少年时期,就怀抱着这种服务人类的自我信念和坚定的济世行善的意志。

  她在欧洲大陆旅行之后,发现医院里的护理情况极为恶劣,觉得英国也需要有如法国圣温森.载保罗慈济院,那样的修女来照顾病人。护理工作开始在她心中萌芽,她要做一个护士!当时英国护士的形象是:粗陋老化的女人,既愚昧,又无知,更不能执行任务医疗任务。南丁格尔选择这个工作,在她母亲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1839年,全家返回英国,这时南丁格尔已出落得庄重大方,经常在家里会吾社会名流,很受世人的注意和赞赏。她尤其喜欢结交社会工作者与从事革新工作的各界人士,其中有一位知名的医师,在郡隆利斯伯里工作,因此启发她想去医院学习的念头。

  当时医院里的病房多半都是一间大统房,病床紧密相连,十分拥挤,墙壁与地板上沾满了血迹和污渍,而且臭气难闻,令进来的人难以忍受。这种恶劣的状况在各地比比皆是,相差无几。一次一位美国医师赛穆尔.郝到她家作家,南丁格尔便向他咨询对做护士的看法,郝医师对她的想法大加称赞,并鼓励她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但终难获得父母的首肯。在这段时间,甫丁格尔为迎合父母的心意,一面潜心研读,吸取有关卫生方面的新知识,一面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结识了两位极为知心的男友。一位是她的表亲亨利·倪柯逊;另一位是查理·麦恩斯。但他们的求婚,都遭到南丁格尔的拒绝。她决定独身!这在当时,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决定,她决心以献身护理事业为己任!她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心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麦恩斯后来成为国会议员,终生支持南丁格尔的事业。一八四八年初她在罗马会吾了希德厄·海伯特,此君英俊滞洒,文质彬彬,一派英国绅士风度。海伯特与南丁格尔一见如故,终生保持高贵的友谊,后来他人选成为作战部长,对南丁格尔的事业给予了有支力支持。

  1849年10月,她再次跟友人远游埃及,渡海至希腊;次年四月,到达雅典。南丁格尔每到一地,必定参观慈善机构,例如养老院、孤儿院、以及有关的医疗救济机构等。1850年5月12日,正好是她三十岁生日,她在记事薄上写下了这样的生日感言:今天我三十岁了,正是耶稣基督开始献身布道的年龄。从此不应再有幼稚的举动。不应再有爱情与婚姻的念头。只有让我遵循上帝的旨意思索,依照他的安排去做。她感到,投身护理事业,正是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

  ■成立护所,志愿救人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做护士的,往往都是一些无知、粗鲁、酗酒、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她利用到欧洲旅游的机会,了解各地护理工作。最后她选定了解过的凯瑟沃兹医院,并于1851年在该院参加了4个月的短期训练班,使她学护士的理想终于实现。在学习期间,她亲身体验到护理工作要为病人解除痛苦、给予精神安慰,必须付出多方面的辛勤劳动。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国,对各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1850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前往德国的凯撒斯畏斯接受护理训练。她的才智被发现了,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

  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终于感动了她的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五百英镑。并于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员会的资助下,南丁格尔在伦敦哈雷街一号成立一看护所,开始施展她的抱负,她采取了许多措施,令当时的人叹为观止。如采用病人召唤拉铃,在厨房设置绞盘以运送膳食给病人,她强调“任何妇女,不分信仰、贫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她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大家对她都言听计从。

  1854年8月,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终日奔忙,不少人在她怀抱中死去。卡斯凯尔夫人对南丁格尔的义行推崇备至,因为她亲自体会和感受到了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她这样描述:“她身材高挑,消瘦修长;一头棕色茂密的短发;肤色白细;灰色的眼睛闪现着忧郁消沉的神色,但有时却流露出快乐的波光,真是令人难忘;她的牙齿美丽整齐,笑起来甜美无比。头上蒙着一条长的柔软发巾,沿着发角扎起来,使她白静的瓜子脸儿,衬托得更为美丽。她经常穿一件黑丝质料的长衫,外加一件黑色披肩,给人一种雍容高雅。落落大方的印象…。”

  ■提灯女神,义无返顾

  1853年,土耳其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3月,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9月,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在前方发回的报道中,对伤兵没人照顾颇有意见。报道中说,法国伤兵有修女照顾,俄国伤兵有修女慈悲团照护,英国为何没有修女照顾伤兵!况且英军的医疗救护条件非常低劣。伤员死亡率高达42%。

  当这些事实经报界披露后,国内哗然。南丁格尔闻知这一消息,立即给当时的作战部长海伯特的夫人写了一封信,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对于当时一位35岁的女性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艰巨的挑战。当时,在欧洲各先进国家早有被称为“姊妹 ”(Sisters)的女护士出现,但英国由于受宗教和社会的成见,一直反对在医院特别是战地医院中有女护士出现。10月15日,海伯特部长同意了她的请求,并给南丁格尔回信,邀请她率领一批护士前往斯库塔里,由政府任命并给经费支援。南丁格尔欣然同意,五天后政府颁布她为驻土耳其英国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护士团包括三十八名团员,其中十四位是由各医院选送的职业护士,另二十四位则是各宗教团体选派的。10月21日,她们即匆匆装束上路。在十一月四日到达斯库塔里,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

  最初,医师们基于传统认识及嫉妒心理,主张没有医师指示,不让她们涉足病房。一连四天被拒之门外。面对这种局面,南丁格尔首先着手进行改善伤兵的饮食,换洗肮脏的衣服,共同致力清理工作。她深深感到,一所完善的医院,必须有充分的供水与良好的排水系统。三个月下来,她清理好一万件衬衫。为了收容八百名新伤患,她自己出钱支付紧急修理病房费用。南丁格尔的积极服务精神,终于化解了军医们的敌视心理,更赢得了伤患的敬爱与信任。她夜以继日地将全部心力投入护理工作,使医院逐渐走上轨道,而她的办公室,也自然成为放射温暖与爱心光芒的中心。英军的医院院址,原是土耳其的驻军营房,建筑因陋就简,设备更是奇缺,整个医院肮脏破乱。因预定要收容二千五百位伤患,因此所有走廊里都开设成病房。这些走廊全长达四英里,病床拥挤不堪,卫生设备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晴天沙土侵袭,成群老鼠到处流蹿,环境极为恶劣。每个病人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由于床位不足,许多病人就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许多伤兵宁可不用。燃料一直缺乏,膳食供应更不理想。一般药品极为缺乏。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大批伤兵均感染了痢疾与霍乱。

  南丁格尔拿出自己的3万英磅为医院添置药物和医疗设备并重新组织医院,建立改善伤员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条件,整顿手术室、食堂和化验室,很快改变了战地医院的面貌,只能收容1700名伤员的战地医院经她安排竟收到3000~4000名伤员。在这里,她的管理和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6个月后,战地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伤员死亡率从42%迅速下降至2%。这种奇迹般的有目共睹的护理效果震动了全国,同时改变了英国朝野对护士们的估价并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重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亦为人们所承认。同时,为妇女开辟和创建了一个崇高的职业。南丁格尔为此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她建立了护士巡视制度,每天夜晚她总是提着风灯巡视病房,每天往往工作 20 多个小时。夜幕降临时,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 4 英里之遥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伤病员写道:“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我们几百个伤员躺在那,当她来临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然后再满足地躺回枕头上。”这就是所谓的“壁影之吻”。因此,“提灯护士”和“护士大学生燃烛戴帽仪式”,也成为南丁格尔纪念邮票和护士专题邮票的常用题材。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的巨大成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博得各国公众的赞扬。护士工作的重要性为人们所承认,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的重视。

  过度的劳累使南丁格尔染上终生不愈的疾病。 她在克里米亚患了克里米亚热,健康还未完全恢复,就又继续工作。1856年11月她作为最后的撤离人员,返回英国。战争结束,南丁格尔避开政府隆重的迎接仪式,化名“史密斯**”悄悄返回英国的家里。她说:“我不要奉承,只要人民理解我。”

南丁格尔轶事

■心地善良,放弃富贵

父亲威廉和母亲芬妮,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他们住在恩珀蕾花园里。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小弗洛伦斯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小狗、小鸟们聊天,玩耍。她乐于照看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竖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1842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群……

1843年7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周围的穷人。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为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等。她把这些东西用于赈济穷人,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到了应当返回恩珀蕾花园时,弗洛伦斯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弗洛伦斯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因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加上国力衰微,战争频仍,在1844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时简直就像疯人院。在弗洛伦斯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医院中“护士”的不佳的名声,和她们那低下的素质。

1845年8月,弗洛伦斯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弗洛伦斯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直到老人临终,弗洛伦斯一直守候床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和当地的牧师一道,弗洛伦斯积极地投入了护理病人的工作。她在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

在那时,人们都以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以前连弗洛伦斯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这位病人服错了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这一想法让她大受刺激。她从此知道,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离恩珀蕾花园几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是南丁格尔家的老朋友。于是,弗洛伦斯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恰逢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就此爆发了。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连姐姐也歇斯底里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这不单有失贵族身份,还会把病菌带入家门,害死全家。

富勒夫妇感到很难堪。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弗洛伦斯“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咬紧牙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印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看上去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她给朋友克拉克**写信说:“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务。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它们简直是乏味透顶。我也不禁要问自己:‘这就是生活吗?难道一个有理智的人,一个愿意有所作为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这些吗?’”

她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将少年犯与成年犯分离,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议)。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弗洛伦斯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他。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弗洛伦斯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人完全可以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

经弗洛伦斯的请求,本森爵士给她寄来了一本书:《凯撒沃兹的基督教慈善妇女年鉴》。书里介绍了凯撒沃兹在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关情况。

她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喜出望外。作为慈善医疗机构,凯撒沃兹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在那里,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完备,她可以得到适当的训练,同时,那里的宗教气氛、清规戒律,是一张“挡箭牌”,可以保证护士的名声不受舆论指责。

但她不敢贸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凯撒沃兹,只是利用病后疗养的机会,先来到法兰克福,当时那里的护理事业也走在各国前列。在一家诊疗所,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两周以后,她离开时,觉得自己有资格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员了。

当父母、姐姐知道她对护理“贼性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联合起来惩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时光如飞,在1851年6月8日这一天,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以前所未有的坚定语气写道:“我必须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机会就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从他们那里,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冲突。我显然是不会获得同情和支持的。我应该就这样坐以待毙吗?绝对不可以!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与我的。”

这次,她的确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为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她的决定,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这一次,弗洛伦斯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三人大吵了一通。父亲见劝阻无效,气愤之下,提着猎枪牵着爱犬走出家门。他走后,她们更吵得天昏地暗。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灵巧地躲开了。

第二天,弗洛伦斯勇敢地离开了家。来到西道尔·弗利德纳牧师的收容所——这所机构拥有一所医院,一所育婴堂,一个孤儿院和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校。

弗洛伦斯住在孤儿院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她的工作地点,就是孤儿院和法兰克福女子医院。所有的工作她都学着干,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甚至连手术护理她也参加。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毕竟,在当时,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完全是“有失体统”的事。她明白这一点,但她不在乎。

在这段时间里,她往家里写了好几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也渴望和家里人重归于好。在32岁生日时,她感谢家人的祝福,还特地给父亲维恩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

“尽管我的年龄的确不小了,不过我会更加坚持行使我的使命。事实上,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重获自由。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经过去,我并不多么留恋。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为此而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获得新生命。”

■庄重大方,志向成型

1837年的一天,南丁格尔觉得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要她完成一个使命。她从小便经常照看附近村庄的病人、残疾人,并护理她的亲属,以解除病者的痛苦。她的父母反对她做护士,认为有损家庭荣誉。但封建意识、社会影响从未使她失去做护理工作的信心。

年青时代的南丁格尔由于常协助父亲的老友(一位医生)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对护理工作发生了兴趣。她曾到德国、法国、希腊等地考察这些国家的医院和慈善机构,充实阅力,坚定立志于护理事业的决心。她自学有关护理知识,积极参加讨论医学社团关于社会福利、儿童教育和医院设施的改善等问题。

由于家庭富有,南丁格尔的幼年生活极为优裕。与他们往来的人士也都是社会名流,包括当时的政界人士、文艺作家、艺术家、以及一些地方绅士。这使她充份享受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安逸生活。但在南丁格尔的小小心灵中,面对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觉得快乐,她缅典害羞,不愿见到生人,常有一种莫名的寂莫感。到了十二岁,她跟父亲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语、历史、数学和哲学等。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南丁格尔的学业大有长进。她常常跟父亲一起朗读,高谈阔论,遇父亲出外远游时,便以书信交流感受。1837年,他们全家到欧洲大陆旅行,父母用组女儿们的在欧洲各地增长见识。这时用了格尔已经十七岁,伊然成为一位美丽的大家园秀。他们全家用一年半的时间,遍游法国、意大利、瑞士各地,沿途饱览湖光山色、艺术古迹,并到处考察社会人情。南丁格尔从小就养成记事与写日记的习惯,所见所闻,均—一记录下来,成为她日后办学治事的重要资料。她在法国结识了一些知名人士,并与从事社会活动的著名女性交往。她对政治与民众甚有兴趣,尤其对慈善机构更是特别留心。她从少年时期,就怀抱着这种服务人类的自我信念和坚定的济世行善的意志。

她在欧洲大陆旅行之后,发现医院里的护理情况极为恶劣,觉得英国也需要有如法国圣温森.载保罗慈济院,那样的修女来照顾病人。护理工作开始在她心中萌芽,她要做一个护士!当时英国护士的形象是:粗陋老化的女人,既愚昧,又无知,更不能执行任务医疗任务。南丁格尔选择这个工作,在她母亲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1839年,全家返回英国,这时南丁格尔已出落得庄重大方,经常在家里会吾社会名流,很受世人的注意和赞赏。她尤其喜欢结交社会工作者与从事革新工作的各界人士,其中有一位知名的医师,在郡隆利斯伯里工作,因此启发她想去医院学习的念头。

当时医院里的病房多半都是一间大统房,病床紧密相连,十分拥挤,墙壁与地板上沾满了血迹和污渍,而且臭气难闻,令进来的人难以忍受。这种恶劣的状况在各地比比皆是,相差无几。一次一位美国医师赛穆尔.郝到她家作家,南丁格尔便向他咨询对做护士的看法,郝医师对她的想法大加称赞,并鼓励她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但终难获得父母的首肯。在这段时间,甫丁格尔为迎合父母的心意,一面潜心研读,吸取有关卫生方面的新知识,一面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结识了两位极为知心的男友。一位是她的表亲亨利·倪柯逊;另一位是查理·麦恩斯。但他们的求婚,都遭到南丁格尔的拒绝。她决定独身!这在当时,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决定,她决心以献身护理事业为己任!她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心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麦恩斯后来成为国会议员,终生支持南丁格尔的事业。一八四八年初她在罗马会吾了希德厄·海伯特,此君英俊滞洒,文质彬彬,一派英国绅士风度。海伯特与南丁格尔一见如故,终生保持高贵的友谊,后来他人选成为作战部长,对南丁格尔的事业给予了有支力支持。

1849年10月,她再次跟友人远游埃及,渡海至希腊;次年四月,到达雅典。南丁格尔每到一地,必定参观慈善机构,例如养老院、孤儿院、以及有关的医疗救济机构等。1850年5月12日,正好是她三十岁生日,她在记事薄上写下了这样的生日感言:今天我三十岁了,正是耶稣基督开始献身布道的年龄。从此不应再有幼稚的举动。不应再有爱情与婚姻的念头。只有让我遵循上帝的旨意思索,依照他的安排去做。她感到,投身护理事业,正是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

■成立护所,志愿救人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做护士的,往往都是一些无知、粗鲁、酗酒、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她利用到欧洲旅游的机会,了解各地护理工作。最后她选定了解过的凯瑟沃兹医院,并于1851年在该院参加了4个月的短期训练班,使她学护士的理想终于实现。在学习期间,她亲身体验到护理工作要为病人解除痛苦、给予精神安慰,必须付出多方面的辛勤劳动。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国,对各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1850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前往德国的凯撒斯畏斯接受护理训练。她的才智被发现了,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

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终于感动了她的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五百英镑。并于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员会的资助下,南丁格尔在伦敦哈雷街一号成立一看护所,开始施展她的抱负,她采取了许多措施,令当时的人叹为观止。如采用病人召唤拉铃,在厨房设置绞盘以运送膳食给病人,她强调“任何妇女,不分信仰、贫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她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大家对她都言听计从。

1854年8月,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终日奔忙,不少人在她怀抱中死去。卡斯凯尔夫人对南丁格尔的义行推崇备至,因为她亲自体会和感受到了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她这样描述:“她身材高挑,消瘦修长;一头棕色茂密的短发;肤色白细;灰色的眼睛闪现着忧郁消沉的神色,但有时却流露出快乐的波光,真是令人难忘;她的牙齿美丽整齐,笑起来甜美无比。头上蒙着一条长的柔软发巾,沿着发角扎起来,使她白静的瓜子脸儿,衬托得更为美丽。她经常穿一件黑丝质料的长衫,外加一件黑色披肩,给人一种雍容高雅。落落大方的印象…。”

■提灯女神,义无返顾

1853年,土耳其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3月,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9月,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在前方发回的报道中,对伤兵没人照顾颇有意见。报道中说,法国伤兵有修女照顾,俄国伤兵有修女慈悲团照护,英国为何没有修女照顾伤兵!况且英军的医疗救护条件非常低劣。伤员死亡率高达42%。

当这些事实经报界披露后,国内哗然。南丁格尔闻知这一消息,立即给当时的作战部长海伯特的夫人写了一封信,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对于当时一位35岁的女性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艰巨的挑战。当时,在欧洲各先进国家早有被称为“姊妹 ”(Srsters)的女护士出现,但英国由于受宗教和社会的成见,一直反对在医院特别是战地医院中有女护士出现。10月15日,海伯特部长同意了她的请求,并给南丁格尔回信,邀请她率领一批护士前往斯库塔里,由政府任命并给经费支援。南丁格尔欣然同意,五天后政府颁布她为驻土耳其英国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护士团包括三十八名团员,其中十四位是由各医院选送的职业护士,另二十四位则是各宗教团体选派的。10月21日,她们即匆匆装束上路。在十一月四日到达斯库塔里,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

最初,医师们基于传统认识及嫉妒心理,主张没有医师指示,不让她们涉足病房。一连四天被拒之门外。面对这种局面,南丁格尔首先着手进行改善伤兵的饮食,换洗肮脏的衣服,共同致力清理工作。她深深感到,一所完善的医院,必须有充分的供水与良好的排水系统。三个月下来,她清理好一万件衬衫。为了收容八百名新伤患,她自己出钱支付紧急修理病房费用。南丁格尔的积极服务精神,终于化解了军医们的敌视心理,更赢得了伤患的敬爱与信任。她夜以继日地将全部心力投入护理工作,使医院逐渐走上轨道,而她的办公室,也自然成为放射温暖与爱心光芒的中心。英军的医院院址,原是土耳其的驻军营房,建筑因陋就简,设备更是奇缺,整个医院肮脏破乱。因预定要收容二千五百位伤患,因此所有走廊里都开设成病房。这些走廊全长达四英里,病床拥挤不堪,卫生设备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睛天沙土侵袭,成群老鼠到处流蹿,环境极为恶劣。每个病人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由于床位不足,许多病人就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许多伤兵宁可不用。燃料一直缺乏,膳食供应更不理想。一般药品极为缺乏。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大批伤兵均感染了痢疾与霍乱。

南丁格尔拿出自己的3万英磅为医院添置药物和医疗设备并重新组织医院,建立改善伤员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条件,整顿手术室、食堂和化验室,很快改变了战地医院的面貌,只能收容1700名伤员的战地医院经她安排竟收到3000~4000名伤员。在这里,她的管理和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6个月后,战地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伤员死亡率从42%迅速下降至2%。这种奇迹般的有目共睹的护理效果震动了全国,同时改变了英国朝野对护士们的估价并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重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亦为人们所承认。同时,为妇女开辟和创建了一个崇高的职业。南丁格尔为此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她建立了护士巡视制度,每天夜晚她总是提着风灯巡视病房,每天往往工作 20 多个小时。夜幕降临时,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 4 英里之遥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伤病员写道:“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我们几百个伤员躺在那,当她来临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然后再满足地躺回枕头上。”这就是所谓的“壁影之吻”。因此,“提灯护士”和“护士大学生燃烛戴帽仪式”,也成为南丁格尔纪念邮票和护士专题邮票的常用题材。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的巨大成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博得各国公众的赞扬。护士工作的重要性为人们所承认,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的重视。

过度的劳累使南丁格尔染上终生不愈的疾病。 她在克里米亚患了克里米亚热,健康还未完全恢复,就又继续工作。1856年11月她作为最后的撤离人员,返回英国。战争结束,南丁格尔避开政府隆重的迎接仪式,化名“史密斯**”悄悄返回英国的家里。她说:“我不要奉承,只要人民理解我。”

  乱世佳人观后感篇1

 影片开始于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佐治亚州一个名叫塔拉(Tara)的庄园。斯佳丽·奥哈拉(Scarlett O'Hara)是庄园主爱尔兰移民杰拉尔德·奥哈拉(Gerald O'Hara)和妻子埃伦(Ellen)的三个女儿中的长女。她爱上了阿希礼·威尔克斯(Ashley Wilkes),而阿希礼却选择了表妹梅兰妮·汉密尔顿(Melanie Hamilton),并定于次日在十二橡园举行烧烤宴会,同时宣布两人订婚。

 在十二橡园,她遇见了瑞德·巴特勒(Rhett Butler)。在一场关于战争的讨论中,瑞德说南方没有机会战胜北方。当斯佳丽和阿希礼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她向阿希礼表明了自己的爱慕。阿希礼承认斯佳丽很吸引人,但是梅勒妮更适合自己,斯佳丽给了阿希礼一个耳光。当她发现瑞德在边上偷听的时候,说,“先生,你不是一个绅士!”("Sir, you are no gentleman!”)而瑞德予以反击:“而你,**,不是一个淑女!”("And you, miss, are no lady!”)

 当晚,战争爆发了,男人都纷纷入伍。阿希礼和梅勒妮结婚,而斯佳丽为了报复,也嫁给了梅勒妮的弟弟查尔斯(Charles)。阿希礼和查尔斯作为征兵上了前线,不久查尔斯在军队中因肺炎去世,她也就成为寡妇。

 斯佳丽的母亲为了让斯佳丽高兴,将她送到亚特兰大汉密尔顿的家里。斯佳丽和梅勒妮参加了一个慈善舞会,在那里她和瑞德再次相遇。瑞德已经成为一个英雄般的人物,斯佳丽当时还在服丧期间,她接受了瑞德的邀请,与之共舞。在跳舞的时候,瑞德告诉斯佳丽他决心得到她,而斯佳丽说永无可能。

 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斯佳丽和梅勒妮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惨状,任性的斯佳丽成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斯佳丽十分想要回去塔拉庄园,回到敬爱的母亲身边。不巧梅勒妮要生孩子了,斯佳丽只好留下来照顾她。

 8个月后,南部军队大败,亚特兰大挤满了受伤的军人。而同时梅勒妮早产,斯佳丽在一旁协助。瑞德骑马出现,并将她们送出城,他将她们留在去塔拉的路上,自己则选择了参军。

 在回家的路上,她发现十二橡园已经焚毁,塔拉庄园还在,她的母亲刚刚去世,而她的父亲由于过度悲伤而神经错乱。塔拉庄园被军队洗劫一空,她成为一家人的支柱,斯佳丽发誓要让家人不再挨饿,“上帝为我作证,我将不再饥饿。”("As God is my witness,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斯佳丽带领仆人采摘棉花来维持生活。她甚至射杀了一个企图偷窃的北方逃兵,并从他的背袋里找到了金币。战争结束了,北方获得了胜利。阿希礼回到了家乡,和梅勒妮团聚。垂头丧气的阿希礼发现自己对桃瑞庄园没有任何帮助,当斯佳丽要求他带自己离开的时候,他却拒绝了,斯佳丽吻了他,但是最后他说自己不能离开梅勒妮。

 杰拉尔德·奥哈拉在骑马驱逐一个窥视他财产的人的时候不幸从马上摔落身亡。斯佳丽继续照顾整个家庭,她发现自己难以支付庄园的重税。因此她精心打扮自己,去亚特兰大找瑞德求助。然而瑞德告诉她自己的外国银行账户已经被冻结了,不能给她以帮助。在返回的途中,斯佳丽遇上了她妹妹苏伦(Suellen)的未婚夫弗兰克·肯尼迪(Frank Kennedy),弗兰克成功地经营着一家商店和木材工厂。

 斯佳丽很快成为了弗兰克肯尼迪夫人,她变为一个讲究实际的商人。有一天,斯佳丽经过一个贫民窟的时候遭到攻击。弗兰克、阿希礼和其他三K党成员在夜晚袭击了贫民窟,阿希礼在混乱中受伤,而弗兰克则不幸身亡。斯佳丽再度成为寡妇。

 弗兰克的葬礼结束时,瑞德再次出现在斯佳丽面前向她求婚。斯佳丽被瑞德糟糕的样子吓坏了,但是被他的真诚打动。在新奥尔良度过蜜月后,瑞德答应帮助斯佳丽重建桃瑞庄园。不久,他们的女儿邦妮(Bonnie)出生,瑞德把全部感情投在邦妮身上。斯佳丽,却依然对阿希礼旧情难忘。

 有一天,斯佳丽审视完工厂,听到阿希礼说希望回到过去简单的生活,她拥抱了阿希礼给他以安慰。而他们的对话被阿希礼的姐姐尹蒂·威尔克斯(India Wilkes)和米笛太太听到。尹蒂一向对斯佳丽不满,这个事件更是使斯佳丽名誉受辱。但是梅勒妮不相信流言,并邀请斯佳丽参加阿希礼的生日晚会。瑞德喝醉了,将斯佳丽拖上楼梯,并警告说,“这个夜晚只属于我。”("This is one night you're not turning me out”)次日早晨,当斯佳丽醒来准备和瑞德重新开始的时候,瑞德却向她提出了离婚,并带着邦妮去了伦敦。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斯佳丽告诉瑞德她再次怀孕,瑞德显得很冷漠。斯佳丽很生气要厮打瑞德,却不慎从楼梯摔落流产。

 斯佳丽慢慢恢复了身体,瑞德准备与她重修旧好,小邦妮,和她的祖父一样,从她的小马上摔落身亡。斯佳丽和瑞德互相指责,梅勒妮前来安慰她们。不久梅勒妮由于在怀孕期间过度操劳而病倒。在她临终前,她要求斯佳丽帮助她照顾阿希礼,并告诉斯佳丽瑞德是多么地爱她。门外,阿希礼泪如雨下,而斯佳丽终于认识到她对于阿希礼是无足轻重的,她对阿希礼的爱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瑞德。

 斯佳丽跑回家,却发现瑞德正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她,并说现在才想起挽救他们的婚姻已经为时已晚。斯佳丽哀求瑞德不要离开她,并说其实她一直爱的是瑞德,她从来没有爱过阿希礼。瑞德说当邦妮活着时,他们曾有机会复合,现在机会已经没有了。

 当瑞德迈出大门的时候,斯佳丽问:“瑞德,如果你走了,我将去哪里我该做什么”("Rhett, if you go, where shall I go What shall I do”)瑞德说,“坦白讲,亲爱的,我一点也不在乎。”("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斯佳丽站在台阶上,在绝望之余又燃起了希望:“塔拉庄园,我的家!我要回家。总有一天我会让他回来的!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ara! Home I'll go home, and I'll think of some way to get him back!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乱世佳人观后感篇2

 我看了这部长达四小时的**《Gone with the Wind》即《乱世佳人》之后,有很多难以言喻的感受。可能是因为长大了,所以想的也随着多了。

 斯嘉丽——费雯·丽诠释的这个女主角,真的无可挑剔。她把斯佳丽的轻佻、高傲和任性,当然还有她的坚强、勇敢以及无畏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斯佳丽绝不是像那时代的千 金**一样是个呆板的淑女。相反,她面容姣好,身姿窈窕,锋芒毕露,招摇张扬,令无数男人为之倾倒。可是,她却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已有未婚妻梅兰妮的阿希礼,她是那么执着又不顾一切。而她最初的坚强也是来自于阿希礼临走前的一句托付----好好照顾梅兰妮。我忘不了南北战争时斯佳丽在横尸遍野的地方找不到医生,最后亲手帮梅兰妮接生的那一刻;我忘不了斯佳丽带着梅兰妮和刚出生的孩子顶着炮火纷飞一路出逃,瑞德与斯佳丽在橙红色的冲天火光里深深亲吻的剪影;我忘不了斯佳丽从容地扯下绿色天鹅绒的窗帘围到身上做成新衣服去向瑞德求救的场面;我忘不了斯佳丽重回塔拉庄园时发现田地荒芜家业衰败,她在红色的夕阳照耀下从田地里拔出来一个萝卜,连泥土都未擦去就狠狠咬一口的情景。这个倔强的女人面对夕阳,双手握拳高举双臂用尽全身的力气向苍天呐喊:“我以后绝不挨饿!”她纤细的背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斯佳丽这绝不挨饿的宣言,还有她在紫红云霞里的背影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里。她这样的坚定与勇气,这样连战乱都打不垮的女人,生命力顽强得如同春天的野草。看到她,生活就总有希望,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正如**最后她说的那句经典励志台词:“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毫无疑问,斯佳丽是**的主角,她是被歌颂的对象,她是**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地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能一辈子庇护你;勇敢地担当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然而,我也欣赏另一位伟大的女性----梅兰妮。她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她不会伤害别人,只会维护人;她更不会不相信别人,只会坚定不移的相信她认为应该相信的人。梅兰妮虽然年轻、长相平庸,但举止却稳重端庄,品德高贵,这些气质足以让所有人都十分尊敬她,并愿意真心与她成为朋友。

 在**中,瑞德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我对梅兰妮**更好,是因为她值得我这么做。在我认识的人中,善良、真诚、无私的人不多,而她是其中的一个。”梅兰妮不张扬并不代表她真正的平凡,她的魅力是在于发自内心善良和让人感到愉快的气质。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在护士协会工作期间,梅兰妮看到米德大夫做手术切除伤病者身上烂肉的时候脸色苍白,但她只是在手术后躲在卫生间里用毛巾堵住嘴,悄悄呕吐。她理解伤员在危难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展现在伤病者面前的永远是一幅笑脸,温文尔雅、笑容可掬、无微不至。此时此刻,她无疑就是一位落入人间的慈祥天使。然而此时的斯佳丽,却一心想着自己成为寡妇所以不能参加舞会。她毫不忌讳地说:“她厌恶这里的工作,甚至恨不得那些伤病者在一夜之间死光光。”与斯佳丽的自私相比,梅兰妮的所作所为无疑只能用高尚来形容。

 我最难忘的一幕是在塔拉,当斯佳丽用枪杀死那个入侵的坏人时,刚生完孩子虚弱得连下床都困难的梅兰妮已经作好了厮杀准备,她手里拿着军刀,准备为了保护斯佳丽而和坏人对峙;随后,她帮极度恐惧的斯佳丽隐瞒了杀人的事情并果断地用自身的衣服清理现场和埋掉了尸体。 她爱斯佳丽,她勇敢地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保护她。她更爱她的丈夫阿希礼,她勇敢地支持他的信念。梅兰妮柔弱的外表和坚毅的内心使我看到了她拥有真正强者的力量:因为真心真意爱着身边的人,所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一心想保护自己在乎的人。她和斯佳丽一样,在战火纷飞中顽强生存。然而最后,梅兰妮却死了,所有人都悲痛万分。但是我宁愿相信她的死亡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新的解脱。她的美好传达了一个真理:无论在什么年代,一颗善良的心,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无疑都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幸福之源。

 这部经典的《乱世佳人》塑造了两个佳人-----一个是超越世俗的斯佳丽,一个是完美无瑕的梅兰妮。一个不羁的斯佳丽,让读者在灾难中崛起;一个完美的梅兰妮,让读者在漫长的人生中获得长久的幸福。

 庆幸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但我们还是需要斯佳丽和梅兰妮这份顽强不羁,自立自强,从容淡定和善良宽容。

乱世佳人观后感篇3

 有这样一部小说叫做《飘》,读过的人都感动不已。有这样一部**叫做《乱世佳人》,看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故事 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如此动荡的年代,却孕育了一场伟大的爱情,而这场爱情之所以伟大,只因为它诞生在战争年代。

 《乱世佳人》,如此为这部好莱坞大片命名,乱世,一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的**,佳人,一位高傲、美丽的千金**为主人公,象征即使拥有幸福,最后所有的一切也只能随着南方塔拉庄园美梦的结束而终结,旷世的爱情也终于破灭,此情只可成追忆。

 在我第一次触碰到由《飘》改编的《乱世佳人》时,便被那凄美的爱情深深吸引。故事是这样的:郝思嘉是塔拉庄园的千金**她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温柔善良的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媚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查尔斯很快就在战争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妇,但她内心却一直热恋着艾希利。在一次聚会上,郝思嘉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识。由于一心只想着追求艾希利,所以她拒绝了白瑞德的追求。战火将至使亚特兰大危在旦夕。郝思嘉在白瑞德的帮助下,驾驶着马车在遍地大火的城中飞驰,奇迹般地逃出了火海。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缴纳重税,郝思嘉在绝望中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但得知他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她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两人偶然碰面,再次展开爱恨交织的关系……该片以战乱纷争的乱世为影片中主人公郝思嘉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遭遇为主线宏大壮丽的背景,它既是一部人类美好的爱情绝唱,又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历史画卷。

 这部影片把美国人奋斗于逆境,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永远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郝思嘉,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弱小女子,历经情场失意,内乱战火,家园重建,爱女夭折,丈夫出走等等一连串巨大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她很少胆怯,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动权夺回到自己手中。"After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毕竟,明天是新的一天)便是她乐观自强人生的最好表白。这是郝思嘉留给人一句令人回味的话,这句话就 总结 了她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了,是的一切都会过去,我们相信她一定能重新属于自己的真爱。

 几年前,在央视六套的“佳片有约”中,我只是把《乱世佳人》当作一部佳片来观看,具体“佳”在哪我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只是欣赏作者带给我的复杂而又华丽的故事情节,感受着女主角带给我们的 爱情故事 。转眼几年过去,有了一定的阅历,再回头来看这部影片,审视的角度宽泛了许多。“佳”的地方数不胜数,政治上、情感上、精神上、生活态度上……它蕴涵了很多东西的,爱情故事是吸引人的,对爱情也有一些启迪,更深层的还有一些精神的、人类的斗争的,同时背景还衍射出整部美国变革时期的历史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波动和演变,同时还描述了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损失,反战追求和平等等。再次观看完这部影片,有两点对我影响最大,它让我看到了许多生活的影子,感受到了复杂社会的余温。

 首先,什么是生活的影子After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句话带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憧憬。现在大多年轻人对生活的定义,除了“郁闷、无聊、得过且过”,似乎没有更新鲜的词汇了。是的,现在年轻人的压力是很大,考学、工作、维系家庭等等等等,我们对生活的憧憬渐渐淡忘了,似乎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人生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虽然有压力,虽然有不如意,但还是需要“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用平常心去面对遇到的一切,学业、爱情、事业,我们是应该去争取做到最好,今天努力过就足够了,今天经历过就胜利了,毕竟明天是新的一天,今天怎样并不重要,就算失败了,受伤了,又有什么我们都是年轻的一代,新的希望需要我们这一代来创造,心态的平和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社会的余温究竟指什么呢社会本应该很温暖,给我们安全感,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竞争、欺骗、淘汰……让我们感受不到真正的安全和应有的温暖。但是只要心中有爱,这份温存依旧存在。影片中,社会是很混乱,到处充满着阴险和争斗,但是女主人公郝思嘉将“爱”永存心间,对爱人执著的爱,对情敌无奈的爱,对家人眷恋的爱,对家庭负责的爱……虽然有很多爱都是出于无奈,但是她还是坚持自己善良与真实,勇敢的爱了下去,这种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于丹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要外化而不内化。”社会不可能是永远公平的,也不可能永远合你的意,但是你要在这个环境生存,必须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因此要学会“外化”;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做人的准则,什么心态是正确的,什么心态是错误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心里的尺子都会去衡量。有的时候可能是出于无奈,或是为了顺应社会,你不得已只能选择这样做,但是心里应该会能辨别出是非正误。社会并不完美,只有让自己的心灵完美,才能感受出社会的余温。

 以上便是影片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个方面,也许不够专业,也许不够全面,也许不够细致,但是是它给我心灵上的最真实的触碰。永远记得那句话:After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我们要学会怎样去生活,怎样去面对遭遇的一切。世事变化,唯心永恒。

1 乱世佳人观后感800字精选

2 飘读后感400字作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18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