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都不是省力杠杆。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整肌呈梭形。肱二头肌有长、短二头,故名。肱(gōng)二头肌(Musculus biceps brachii)属于骨骼肌三大肌群中的四肢肌。
肱三头肌起端有3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的盂下粗隆;外侧头和内侧头都起自肱骨的背面,向下,3个头共续于一个腱,止于尺骨鹰嘴。此肌功能为伸前臂,并助内收上臂。受桡神经(颈6~8)支配。手臂背侧的肌肉。
扩展资料
肱骨体有两个显著特征:
1、三角肌粗隆,位于外侧,为三角肌的附着点;斜行的桡神经沟,位于后面,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肱深动脉先穿过肱三头肌的内侧头和长头之间,继而穿过肱三头肌的外侧头。
2、肱骨下端宽,有锐利的内侧和外侧髁上嵴形成,然后在远端终于其内侧,尤其明显的是向外侧延伸的上髁,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肱骨的远端,包括上髁、滑车、肱骨小头、鹰嘴窝、冠突窝和桡骨窝构成肱骨髁。
-肱三头肌
(1)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窝,④肌腹,⑤肌腱,⑥肱二头肌,⑦肱三头肌.
(2)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一块骨骼肌分别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上才能牵引所附着的骨,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完成运动.
(3)脱臼是由于①关节头从③关节窝里脱出来.
(4)每完成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发生收缩或舒张,牵拉所附着的骨骼,使之围绕关节活动,而产生运动.当伸时,⑥肱二头肌舒张,⑦肱三头肌收缩.
(5)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是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故选:B.
(6)动物的运动除运动系统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还需要能量,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系统的共同配合.
故答案为:(1)关节囊;肌腱;肱二头肌;
(2)神经系统;收缩;骨;关节;
(3)关节头;关节窝;
(4)舒张;收缩;
(5)B;
(6)神经;循环;呼吸
故答案为:(1)关节囊;肌腱;肱二头肌;
(2)神经系统;收缩;骨;关节;
(3)关节头;关节窝;
(4)舒张;收缩;
(5)B;
(6)神经;循环;呼吸
由人体肩关节和肘关节结构示意图可知:[1]肩胛骨,[2]肱骨,[3]肱三头肌,[4]桡骨,[5]尺骨,[6]肱二头肌.
(1)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骨的接触面,其中略凸起的一面叫做关节头,略凹进的一面叫做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如图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上端构成的.
(2)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3)缩手反射属于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神经中枢在脊髓,由脊髓控制完成.此时[3]肱三头肌舒张,[6]肱二头肌收缩.
(4)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肩关节是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组成,故又叫肩肱关节.因为肱骨头较大,呈球形,关节盂浅而小,仅包绕肱骨头的1/3,关节囊薄而松弛,所以肩关节是人体运动范围最大而又最灵活的关节,它可做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以及环转等运动.但肩关节的这个结构上的特点虽然保证了它的灵活性,但它的牢固稳定性都较其他关节为差,是全身大关节中结构最不稳固的关节.容易发生“脱臼”,脱臼是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使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造成脱臼.
故答案为:(1)至少两块;(2)肌腱;肌腹;受到刺激能收缩;(3)[3]肱三头肌,[6]肱二头肌;脊髓;(4)肩关节;关节囊.
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背肌分为浅、深两层。背浅层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背深层肌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背短肌包括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包括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三部分)。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
肩带肌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腱袖”(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
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
前臂肌分化程度较高,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前群肌的浅层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后群肌的浅层主要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
盆带肌分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前群(内侧群)有髂腰肌、梨状肌。后群(外侧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前外侧群有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肌合在一起称为腘绳肌或股后肌群。内侧群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前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后群有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跚长屈肌、胫骨后肌。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
三角肌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时。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助吸气。
部位:胸大肌深层。
起点:第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降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并使前臂内旋或外旋和保持正中位。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手关节外展、辅助肘关节屈和前臂内旋。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
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
止点:第五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腰大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屈和骨盆前倾。
部位:骶骨前面、小骨盆后壁。
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
起点: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可使髋关节外展,下部可使髋关节内收。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前部使髋关节屈和内旋。后部使髋关节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前倾,后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大腿前面,有四个头。
起点: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合并成一条肌腱,包绕髌骨,向下形成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股直肌可使髋关节屈,整体收缩使膝关节伸。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部位:大腿内侧上部浅层。
起点:耻骨上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部位:长收肌位于耻骨肌内侧。短收肌位于耻骨肌和长收肌深层。
起点:长收肌起自耻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自耻骨下支外面。
止点:长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短收肌止于股骨粗线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部位:大腿内侧深层。
起点: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大腿后外侧浅层,有长、短两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下半部。
止点:腓骨头。
功能:近固定时,使膝关节屈和外旋,长头还可使髋关节伸。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使骨盆后倾。
部位:大腿后内侧,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层。半腱肌下半为腱,半膜肌上半为腱膜。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上端内侧,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后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膝关节屈和内旋,还可使髋关节伸。远固定时,与股二头肌相同。
部位:小腿前外侧浅层。
起点:胫骨体外侧的上2/3。
止点:内侧楔骨内和第1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踝关节伸(背屈)、内翻。远固定时,使小腿在踝关节处伸,维持足弓。
部位:小腿后部。包括浅层的腓肠肌和深层的比目鱼肌。
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点: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踝关节屈(跖屈),腓肠肌还可使膝关节屈。远固定时,可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协助膝关节伸,维持人体直立。
部位:腹内斜肌深层。肌纤维横向分布。
起点:第7~12肋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壁。
功能:维持腹压。
部位:腹前壁正中线两侧。
起点:耻骨上缘。
止点: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前面。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
两侧收缩,使脊柱屈。还可降肋助呼气。
部位:腹外斜肌深层。肌纤维由后外下向前内上斜行。
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第10~12肋骨下缘和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回旋;
两侧收缩使脊柱屈。
部位:腹前外侧壁浅层。肌纤维由外上向前内下斜行。
起点:第5~12肋骨外侧面。
止点: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壁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屈以及降肋助呼气。
部位:大腿前内侧浅层,肌纤维从大腿外上方向内下斜行。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呈梭形。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并使膝关节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1)关节的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名称是: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⑤关节软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关节腔内还有滑液,关节囊里面和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所以,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2)运动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系统由骨、关节、骨骼肌组成,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收缩牵拉骨,围绕着关节做运动.
(3)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参与肌肉收缩或舒张,产生的动力使骨骼肌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而产生运动.在屈肘状态下,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故答案为:(1)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窝;关节软骨
(2)骨;关节
(3)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神经系统
按照规定,渔船必须配备救生筏、救生浮具、救生圈、救生衣、救生浮索。救生筏上备有简单的航行设备,照明工具和一定数量的食品、淡水、求救信号工具、海水电池、补漏工具、水瓢、钓具和药品等。
救生衣是船上最常用的救生用具,平常要注意保养。平常我们应把救生衣存放在居住处或易于取用处。要保持清洁,避免受潮或高温烘烤,并定期检查包布是否完整,缚带有无腐蚀损坏;救生衣不能当枕头使用,以免把材料压实后减少浮力。受潮后应及时凉干,严禁用火烤干,以免材料变质而失去浮力;救生衣应定期检测浮力,及时更换损坏的救生衣。
救生圈也是船上常用的救生用具,救生圈使用是有讲究的。抛投救生圈时,应注意系上抛绳,以抛在落水者上风、上游为佳,不能直接抛到落水者身上,以免伤及落水者。落水者拿到救生圈后,用手压救生圈的一边使它竖起,另一手抱住救生圈的另一边把它套进脖子,或者在救生圈竖立时手和头趁势套入救生圈中,然后把救生圈置与腋下,落水者在水中应保持身体直立。
落水的自救方法
碰到这种情况落水者一定要迅速选用正确的游泳姿势。一般宜选用仰泳姿势,以减少体力消耗;想办法脱掉或者割破穿着的塑料连衣裤,防止下肢浮起导致人体倒立于水中;利用衣服自制临时浮具;寻找周边是否有漂浮物捞取来充当浮具;除非有过往船舶已经发现落水者,否则不应该作无效果的游泳,避免因游泳而消耗体能;若发现有过往船舶时,应采取立泳,将手举出水面摆动,在1000米以内时,大声呼救。
若遇到气温低的情况下,落水者可以采取扎紧袖口、衣领等处,对身体散热快的部位加以保护;若身边有浮具的话,应将两腿弯曲并拢,两肘紧贴身旁,两臂交叉抱抱在浮具前面,尽可能浮着,保持头颈露出水面;若是几个人同时落水,落水者可以想办法游到一起紧密地聚集起来,身体互相接触的面积尽可能多一些来保持体温。
如何救助溺水者
在海上万一碰到有人溺水,将溺水者抬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他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用纱布(手帕)裹着手指将他舌头拉出口外,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半跪位,将他腹部放在腿上,使他头部下垂,并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
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一般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急救者位于一侧,托起其下颌,捏住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伤员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反复并有节律地(每分钟吹16—20次)进行,直至恢复呼吸为止。
心跳停止者应先进行胸外心脏按摩。让其仰卧,背部垫一块硬板,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一侧,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缓缓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将胸骨压下4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每分钟60——80次)进行,直到心跳恢复为止。
对处于半昏迷,昏迷或假死等较严重情形的溺水者应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呢?当遇险者不发抖,而是处在半昏迷,昏迷或假死等较严重情形时,在援救过程中要不断观察遇险者的呼吸情况;如果遇险者不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果遇险者恢复呼吸,但失去知觉,则应让他按左侧的姿势躺下;避免所有不必要的人为搬动,甚至不要脱掉湿衣服,不要按摩。
要用毛毯或其他衣物包裹遇险者,并立即送到温度在15~20度之间的舱室休息,最好保持平衡,头部稍微向下。
船上人员外伤出血紧急止血的常识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全身的血量为每千克体重70毫升。一般来说,健康人流失全身血量的10%不会引起身体的重大变化,但是如果流失全身血量的20%时,人会出现现心跳加快、口渴、全身无力、甚至出冷汗。如果流失30%时,人会躁动不安、说胡话、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尿量减少、脉细弱而快速,血压明显降低。如果丢失超过35%~40%时,人体会陷入深度休克,血压极低,生命垂危。
人体外伤出血的类型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内出血如胸腔内、腹腔内和颅内出血,情况较严重,现场无法处理,需急想办法送医院。“指压法止血”。主要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脉出血。在渔船上由于受条件限制,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采用。手指压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源。方法简便,能迅速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缺点是止血不易持久。事先应了解正确的压迫点,才能见效。
常用压迫止血点:
(1)头面部:
压迫颞动脉─手指压在耳前下颌关节处,可止同侧上额、颞部及前头部出血。压迫颌外动脉--一只手固定头部,另一只手拇指压在下颌角前下方动脉处,可止同侧脸下部及口腔出血。
压迫颈动脉--将同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的颈动脉压至颈椎横突上,可止同侧头颈部、咽部等较广泛出血。注意不能压迫时间太长,更不能二侧同时压迫,引起严重脑缺血,更不要因匆忙而将气管压住。
如何救助溺水者
在海上万一碰到有人溺水,将溺水者抬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他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用纱布(手帕)裹着手指将他舌头拉出口外,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半跪位,将他腹部放在腿上,使他头部下垂,并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
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一般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急救者位于一侧,托起其下颌,捏住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伤员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反复并有节律地(每分钟吹16—20次)进行,直至恢复呼吸为止。
心跳停止者应先进行胸外心脏按摩。让其仰卧,背部垫一块硬板,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一侧,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缓缓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将胸骨压下4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每分钟60——80次)进行,直到心跳恢复为止。
对处于半昏迷,昏迷或假死等较严重情形的溺水者应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呢?当遇险者不发抖,而是处在半昏迷,昏迷或假死等较严重情形时,在援救过程中要不断观察遇险者的呼吸情况;如果遇险者不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果遇险者恢复呼吸,但失去知觉,则应让他按左侧的姿势躺下;避免所有不必要的人为搬动,甚至不要脱掉湿衣服,不要按摩。
要用毛毯或其他衣物包裹遇险者,并立即送到温度在15~20度之间的舱室休息,最好保持平衡,头部稍微向下。
腹腔内和颅内出血,情况较严重,现场无法处理,需急想办法送医院。“指压法止血”。主要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脉出血。在渔船上由于受条件限制,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采用。手指压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源。方法简便,能迅速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缺点是止血不易持久。事先应了解正确的压迫点,才能见效。
常用压迫止血点:
一只手拇指压在下颌角前下方动脉处,可止同侧脸下部及口腔出血。
压迫颈动脉--将同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的颈动脉压至颈椎横突上,可止同侧头颈部、咽部等较广泛出血。注意不能压迫时间太长,更不能二侧同时压迫,引起严重脑缺血,更不要因匆忙而将气管压住,引起呼吸受阻。
(2)肩部和上肢出血:
压迫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窝内,将其压在第一肋骨上,可止肩部、腋部及上肢出血。
压迫肱动脉--在肱二头肌沟骨触到搏动后,将其压在肱骨上,可止来自上肢下端前臂,手部的出血。
在海上作业时碰到大风浪天气的应对方法
在大风浪天气来临之前:首先,应及时收听气象预报,注意风情变化,及时归港避风。如果因某些原因来不及避风,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保持船舶水密。应尽快把所有水密门、舷窗、舱口、通风口、天窗、出水口及锚链筒等,应加固或加盖,以保持水密; 二是保证排水畅通。所有排水机械、管路、阀门及甲板排水门等都应处于良好状态;三是固定一切活动物件,如网具,曳纲,锚等。调整舱内、外一切物件,如吊杆、冰、渔获物及油、水等,降低船舶重心,提高稳定性;四是检查舵装置及锚设备,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五是机舱应确保主机处于良好状态。如果不幸在海上遭遇大风浪时,应立即向岸台报告情况,采取移动式锚泊或放夹棕(大绠)漂流措施,保持安全航速,慢车顶风抗浪。切记,大风浪中航行不得轻易调头,避免横浪。
落水的自救方法
碰到这种情况落水者一定要迅速选用正确的游泳姿势。一般宜选用仰泳姿势,以减少体力消耗;想办法脱掉或者割破穿着的塑料连衣裤,防止下肢浮起导致人体倒立于水中;利用衣服自制临时浮具;寻找周边是否有漂浮物捞取来充当浮具;除非有过往船舶已经发现落水者,否则不应该作无效果的游泳,避免因游泳而消耗体能;若发现有过往船舶时,应采取立泳,将手举出水面摆动,在1000米以内时,大声呼救。
若遇到气温低的情况下,落水者可以采取扎紧袖口、衣领等处,对身体散热快的部位加以保护;若身边有浮具的话,应将两腿弯曲并拢,两肘紧贴身旁,两臂交叉抱抱在浮具前面,尽可能浮着,保持头颈露出水面;若是几个人同时落水,落水者可以想办法游到一起紧密地聚集起来,身体互相接触的面积尽可能多一些来保持体温。
船上人员外伤出血紧急止血的常识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全身的血量为每千克体重70毫升。一般来说,健康人流失全身血量的10%不会引起身体的重大变化,但是如果流失全身血量的20%时,人会出现现心跳加快、口渴、全身无力、甚至出冷汗。如果流失30%时,人会躁动不安、说胡话、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尿量减少、脉细弱而快速,血压明显降低。如果丢失超过35%~40%时,人体会陷入深度休克,血压极低,生命垂危。
人体外伤出血的类型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内出血如胸腔内、腹腔内和颅内出血,情况较严重,现场无法处理,需急想办法送医院。“指压法止血”。主要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脉出血。在渔船上由于受条件限制,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采用。手指压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源。方法简便,能迅速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缺点是止血不易持久。事先应了解正确的压迫点,才能见效。
常用压迫止血点:
(1)头面部:
压迫颞动脉─手指压在耳前下颌关节处,可止同侧上额、颞部及前头部出血。压迫颌外动脉--一只手固定头部,另一只手拇指压在下颌角前下方动脉处,可止同侧脸下部及口腔出血。
压迫颈动脉--将同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的颈动脉压至颈椎横突上,可止同侧头颈部、咽部等较广泛出血。注意不能压迫时间太长,更不能二侧同时压迫,引起严重脑缺血,更不要因匆忙而将气管压住,引起呼吸受阻。
(2)肩部和上肢出血:
压迫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窝内,将其压在第一肋骨上,可止肩部、腋部及上肢出血。
压迫肱动脉--在肱二头肌沟骨触到搏动后,将其压在肱骨上,可止来自上肢下端前臂,手部的出血。
(3)下肢出血:
压迫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将其用力压在股骨上,可上下肢出血。
我们继续介绍其他两种止血方法:
首先来介绍一下包扎止血,无明显动脉性出血一般可采用此方法。若小创口出血,渔船上如果备有生理盐水、消毒纱布等材料时,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渔船上如果没有准备上述急救用品时,可以用冷开水冲洗,再用干净毛巾或其他软质布料覆盖包扎。如果创口较大且出血较多时,要加压包扎止血。这里需提醒注意的是包扎的力度要适中,应以包扎后还可触到远端动脉搏动、肤色无明显变化为宜。
肢体动脉出血较多时,为运送伤员方便起见,可以用橡皮带、宽布条、三角巾、毛巾等作为止血带扎紧止血。具体做法是,如果上肢出血,止血带应结扎在上臂上下两处,禁止扎在上臂中段,避免损伤桡神经;如果下肢出血:止血带可以扎在大腿的中部。上止血带前,应先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并用柔软材质的物品垫在捆扎部位,然后再扎止血带。
使用止血带的方法一定要正确,倘若扎得太紧、时间过长,会引起软组织压迫坏死、肢体远端血运障碍、肌肉萎缩,甚至会产生挤压综合症;倘若扎得不紧,动脉远端仍有血流,而静脉的回流完全受阻,反而造成伤口出血更多。另外,上止血带后每半小时或一小时需放松一次,放松3-5分钟后再扎上,放松止血带时可暂用手指压迫止血。扎好止血带后,可以做个明显的标志,写明上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以免忘记定时放松,造成肢体缺血时间过久而坏死。
这些也只是冰山一角,大家平时多看看新闻,书籍。听听有经验的人,多积累经验。
(1)由图可知:②肌腹,③肱二头肌,⑥关节头,⑦关节窝;⑧关节囊,⑩关键软骨.
(2)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
(3)人体内有许多关节运动剧烈时就会造成脱臼,脱臼是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使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造成脱臼.
(4)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交替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肘关节的屈伸.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5)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和骨之间的连结叫骨连结.有的骨连结是不能活动的,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接;有的稍微能活动,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接;还有一种是能活动的,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等.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在运动中,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
故答案为:(1)肌腹;肱二头肌;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关键软骨;
(2)神经;骨;收缩;骨;关节;
(3)关节;头;关节窝;
(4)收缩;舒张;
(5)骨;骨连结;骨骼肌.
上肢带肌
上肢带肌
上肢带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止于肱骨,能运动肩关节,并能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1.三角肌deltoid 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从前、外、后包裹肩关节,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的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部呈圆隆形。作用:使上臂外展,前部肌束可使上臂屈和旋内,而后部肌束能使上臂伸和旋外。
2.冈上肌supraspinatus 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肩胛骨和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作用:使上臂外展。
3.冈下肌infraspinatus 位于冈下窝内,肌的一部分被三角肌和斜方肌覆盖。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经肩关节后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作用:使上臂旋外。
4.小圆肌teres minor 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作用:使上臂旋外。
5.大圆肌teres major 位于小圆肌的下方,其下缘被背阔肌包绕。起自肩胛骨下角的背面,肌束向上外方,止于肱骨小结节脊。作用:使上臂内收和旋内。
6.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位于肩胛下窝内,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使上臂内收和旋内。
臂肌
臂肌
臂肌覆盖肱骨,以内侧和外侧两个肌间隔分隔。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一)前群
前群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和深层的肱肌和喙肱肌。
1.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呈梭形,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并以一个腱止于桡骨粗隆(图3-24)。作用:屈肘关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上臂。
2.喙肱肌coracobrachialis 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的内侧骨面。作用:协助上臂前屈和内收。
3.肱肌brachialis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
(二)后群
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 起端有3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向下行经大、小圆肌之间;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止方的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以下的骨面。向下3个头会合以一个坚韧的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伸肘关节。长头可使上臂后伸和内收。
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屈肌)、后(伸肌)两群,大多数是长肌,跨过多个关节运动前臂和手,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所以前臂的上半部膨隆,而下半部逐渐变细。
(一)前群
前群位于前臂的前面和内侧面,共9块,分4层排列。
1.浅层(第一层) 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
前臂肌1
屈肌。
(1)肱桡肌brachioradialis: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向下止于桡骨茎突。作用:屈肘关节。其它4块以屈肌总腱起自肱骨内上髁及前臂深筋膜。
(2)旋前圆肌pronator teres:止于桡骨中部的外侧面。作用:屈肘关节,使前臂旋前。
(3)桡侧腕屈肌flexor carpiradialis:以长腱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屈肘,屈腕和腕外展。
(4)掌长肌palmaris longus:肌腹很小而腱细长,连于掌腱膜。作用:屈腕和紧张掌腱膜。
(5)尺侧腕屈肌flexor capiulnaris:止于豌豆骨。作用:屈腕和使腕内收。
2.第二层 只有一块肌,即指浅屈肌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lys。肌的上端为浅层肌所覆盖。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4条肌腱,通过腕管和手掌,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个腱在近节指骨中部分为两脚,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作用:屈近侧指骨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屈腕和屈肘。
前臂肌2
3.第三层 有两块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
(1)拇长屈肌flexor pollicis longus:起自桡骨前面和前臂骨间膜,以长腱通过腕管和手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作用:屈拇指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
(2)指深屈肌flexor cligitorum profoundus:起自尺骨的前面和前臂骨间膜,向下分成4个腱,经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的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内穿经指浅屈肌腱两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作用:屈第2~5指的远侧指骨间关节、近侧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4.第四层 为旋前方肌pronator quadratus,是扁平四方形的小肌,位于桡、尺骨远程的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作用:使前臂旋前。
(二)后群
共有10块肌,分为浅、深两层。
前臂肌3
1.浅层 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这5块肌以一个共同的伸肌总腱起自肱骨外上髁。
(1)桡侧腕长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向下移行于长腱经手背,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伸腕,腕外展。
(2)桡侧腕短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在桡侧腕长伸肌的后内侧,止于第3掌骨底。作用:伸腕。
(3)指伸肌extensor digitorum:肌腹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手背分别至第2~5指。在手背远侧部,掌骨头附近,4条腱之间有腱间结合相连,各腱越过掌骨头达指背向两侧扩展为扁的腱性结构,称指背腱膜。
(4)小指伸肌extensor digiti minimi:肌腹细长,长腱经手背尺侧至小指,止于指背腱膜。作用:伸小指。
(5)尺侧腕伸肌extensor carpi uluari:止于第5掌骨底。作用:伸腕,腕内收。
前臂肌4
2.深层 也有5块肌从上外向下内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1)旋后肌srpinator:位置较深,起自尺骨近侧,肌纤维向下外并向前包绕桡骨,止于桡骨上1/3的前面。作用:前臂旋后。
其余4块肌均起自桡尺骨和骨间膜的背面。
(2)拇长展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止于第2掌骨底。
(3)拇短伸肌extensor pollieis brevis:止于拇指
(4)拇长伸肌extensor pollicis longus: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
(5)示指伸肌extensor indicis:止于示指的指背腱膜。
摘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