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位于哪个省哪个市,第1张

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

南华县总面积2343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龙川镇,邮编:675200。代码:532324。区号:0878。拼音:Nanhua xian。

行政区划

南华县辖6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龙川镇、沙桥镇、五街镇、红士坡镇、马街镇、兔街镇、雨露白族乡、一街乡、罗武庄乡、五顶山乡。

历史沿革

2000年,南华县辖2个镇、10个乡:龙川镇、沙桥镇、天申堂乡、徐营乡、雨露白族乡、五街乡、一街乡、罗武庄乡、红土坡乡、五顶山乡、马街乡、兔街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797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龙川镇 58791 沙桥镇 22922 徐营乡 20442 雨露乡 13704 天申堂乡 9604 五街乡 16742 一街乡 18958 罗武庄乡 11828 红士坡乡 13153 五顶山乡 10158 马街乡 17860 兔街乡 13808 。

2005年12月1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楚雄州部分乡镇撤并方案。其中,南华县撤销徐营镇,其行政区域并入龙川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天申堂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沙桥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南华,古称镇南,乃“滇中之一重镇也”。 地处云南省中部、楚雄彝族自治州西部。隶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周边与思茅、楚雄、大理三地州和景东、牟定、弥渡、祥云、姚安、楚雄六县市接壤。东距云南省省会昆明197公里、州府楚雄37公里,西距历史文化名城大理175公里,北距四川省攀枝花市225公里。国道320线(滇缅公路)、省道217线(南华至攀枝花市)、楚大高速公路(楚雄至大理)、广大铁路(广通至大理)经过县城和两镇一乡,是川、黔、滇通往滇西、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咽喉要塞,史誉为“九府通衢”,如今,便利的交通使“九府通衢”更加名副其实。

南华县总面积2343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30个村委员会,总人口226270余人,其中彝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占3812%。

自然资源

南华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内陆县,境内地形复杂,高山、河谷地带和冷凉、温凉、温暖、燥热气候皆有,农、林、牧、副、渔各业齐全,粮、烟、豆、茶、果、药等种植业兼有,是典型的农业县。盛产水稻、包谷、小麦、蚕豆、烟叶和名贵中药材,是地道的“云烟之乡”和国家农业部优质大白芸豆生产基地县。核桃果大皮薄,“银毫”绿茶色正味佳,俏销省内外。年产松茸、牛肝菌等野生食用菌450吨,县城已成为省内最大的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之一。

南华属高原地区,光照充足、阳光辐射强,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1705万亩,木材蓄积量达626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23%(1993年资源年清数),树种以云南松和栎类为主,是南华一大尚未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

南华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或基本探明的有煤、铁、砷、铜、铅、锌、金、银、石灰石、石棉、汉白玉等20种。省内优质无烟煤基地“一街煤矿”储量达400多万吨;雨露砷矿床,品位高,储量达665万吨;石灰石、石膏的储量分别为88亿吨和145亿吨。

旅游资源

南华旅游资源丰富。大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浩潮如海,蓖齿苏铁、银杏、木莲花、舟柄茶、药用厚朴、云南山茶广为分布;还有国家级保护动物猴、绿孔雀、小熊猫、红白鹇等,是考察动植物资源的好地方。哀牢山间溶洞群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尚待开发;每年白露节前后,候鸟迁徙,与大中山比邻的打雀山,白鸟朝凤,景象壮观;距县城15公里的岔河彝族聚居区,环境幽美,民风古朴,房屋建筑、民族服饰独具特色,几年间,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游客学者慕名前往光观考察。

南华风光旖旎,景色秀丽。这里有包括“响水河龙潭”“乾隆封山碑”,“和尚群塔”红花双蕊百年山茶等景点在内的兴隆坝观光胜地。毛板桥风景区集湖光、山色、古寺、食宿于一体,鹦鹉山公园成荫,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南华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县12个乡镇122个村( 办)通公路,通车里程达225917公里;开通8902门程控电话,5219户无线自动寻呼,2212户移动电话;6座35千伏变电站和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分布全县,电力供应充足,已实现村村社社通电。城区自来水供应 能力达4000立方米,日处理净水可达5000吨;40米新大街一期工程已竣工,龙泉路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其他社会公共娱乐设施日臻完善。

南华县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保守思想的束缚,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责任制,打开山门,笑迎八方宾客。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积极为投资者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环境。 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投资环境,为全县进一步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莫定了基础,全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呈现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景象。

南华咪依噜风情谷

“咪依噜风情谷”隶属于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委会,全长65公里,涉及马鞍山、新房子、三家、大岔河、小岔河、新村6个村民小组,位于县城北部,地处南华与姚安、牟定三县交界处,南(华)永(仁)二级公路两侧,起点马鞍山村距南华县城13公里,终点新村白土坡离姚安县城24公里并与姚安县太平乡接壤,西北与牟定县凤屯乡毗邻,离省城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工业城市攀枝花市均只有两个小时的路程。它是一个风景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保持完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岔河村委会是楚雄州政府指定的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民族风情参观考察点。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先后到这里进行过采访、旅游、参观、考察,**《通天长老》、《大峡谷》,电视《新娘出嫁》、《火的民族》要到这里拍摄片断,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彩云之南》摄制组曾在岔河村进行过彝族农耕稻作文化卫星现场直播。

2006年,南华县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指示精神,根据岔河彝村交通便利、民风淳朴、自然生态环境好、民族风情浓郁、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较高的实际,提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把岔河一线建设成为民族风情浓郁、彝族文化荟萃、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较强产业支撑的融生态游、乡村游、民族刺绣购物为一体的咪依噜风景区”,并列入今年县新农村示范带重点建设。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坚持“群众自愿、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投一点、部门整合一点“的投入方式,实行示范带每村由“一名县处级领导挂点联系,一个责任部门驻点,一个部门负责人负责,一套工作班子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至今已完成了“咪依噜风情谷”各村的民居改造与美化、村庄道路硬化、畜厩搬迁和改造、产业发展规划、农民素质培训等工作,新建和完善了部分公益设施,林产业发展、养殖业培植、民族刺绣、手工业提升等正在同步进行,下一步还将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有关设施方面作进一步的完善。

“咪依噜风情谷”因南永公路穿谷而过,交通便利,而且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可以和楚雄的彝人古镇、大姚石羊古镇、永仁方山、攀枝花市旅游线路连为一体。“咪依噜风情谷”以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模式和发展“原生不原始”的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和游客前来考察和观光旅游。除本县各乡镇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外,省州有关部门及部分县市的有关领导也先后到这里指导、参观、考察,同时还接待了部分来自香港、深圳及美国、英国、法国的国内外游客。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及《云南日报》、《楚雄日报》、楚雄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先后作了宣传报道。

“咪依噜风情谷”以“进入‘咪依噜’,相聚姑娘房,体验彝家情”的发展理念,让到这里的客人既可尝到彝家饲养的纯正绿色无污染的黑山羊、乌骨鸡、土鸡蛋、新鲜山猪肉和当地林中采摘的野生菌及多种地道的山茅野菜美味,畅饮纯粮酿造的彝家小锅酒,体验彝族姑娘房的浪漫情趣,欣赏斑斓灿烂的彝族刺绣,融入激情奔放的民族歌舞,还可以参与爬青山、穿莽林、找菌子、采野花,摘林果等娱乐活动,体验山里人古朴典雅、豁达闲适、宽容平和、热情快乐的“世外桃源”生活,让人感受舒心和愉悦。

“咪依噜”风情谷彝族青年男女“订婚”习俗

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委会(咪依噜风情谷),是彝族人民聚居区。居住在这里的彝族青年男女经恋爱确立关系后,在正式结婚前,要举行一个“订婚”仪式,告知亲朋好友及邻里乡亲,她(他)们已订下终生大事。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要给女方的“内亲”(爷爷、奶奶、父母、舅舅、舅妈等)一人买一套衣服,拿上一个猪腿子(腊火腿),拿上20公斤白酒和一些瓜子、糖果、烟茶(在“订婚”仪式上供来客食用),再准备两瓶白酒,在瓶脖子上拴上红线,放在家堂上。然后在家里准备“订婚”宴席(一般是晚饭。当然,第二天早上还要继续招待亲朋好友)。等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到齐后,就开始喝“口酒”。“订婚”的男女青年共同打开酒瓶盖,一瓶是“订婚”的男女及女方自己家人喝,一人一口,但要首先端给父母喝;另一瓶是端给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喝,顺序都是从长辈到晚辈。喝完“口酒”后,即开始摆“订婚”宴席,席间,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相互敬酒、“劝饭”,热热闹闹,其乐融融,说些祝福的话。“订婚”仪式完毕后,即表明这对青年男女已订下了终生大事,之后,其他青年男子也不再向已经“订婚”的女子求婚。这对青年男女也就向往着将来正式结婚办理结婚仪式,开始新的生活了。

南华抒怀

晓镜

中国佛教有“三华”之说,谓之“华严|” “法华”“南华”其中南华又有慈悲法莲之说。相传释迦牟尼于南海大传慈悲之法。南华寺往往又总是善男信女最爱抒情的地方。兮洒洒而大慈悲,南华独秀佛中至尊。

南华,听来便有种文儒的秀气、南竹一枝叩南海,华光迢迢尊如来。很早就听说云南楚雄州有个叫南华县的地方,镇哀牢,接大理,仰彝州,俯夷方。曾试想这里一定是山清水秀,人杰处无不仙风道骨,地灵时宛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及至到了南华,方知错了。想彩云之南七洲十地,何处不神奇,何地不神秘?西有大理,南有哀牢,东有建阳,怎抵得一个南华?九州通衢,雄镇南洲。山不在乎其高有灵则奇,水不在乎其多,有溪则鸣,放眼云南之东,看滚滚金沙滔滔北去,携彝岭之南,古道逶迤西去。故垒西边,这道风景,唯美莫过于斯!

环城一遭,坎径幽幽,庭院深深,篝火彝歌不绝于耳。斯文之风,街巷有闻。晚霞初上,小城悠然唱起一首深沉清纯的歌,于徐徐微风之中,偶偶絮絮,飞扬在昔日的茶马古道上,便会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慨。这份自豪在今天又化作无穷的力量,召唤数十万彝家儿女,用火之魂燃起不屈不挠的南华精神,接力人杰地灵的昨天,腾飞兴旺发达的今天,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走进彝州,奔放的豪情总会让人陶醉,热情的民族,总会给你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而走进南华,你会看到春风化雨尽舜尧的时代,九州通衢,于古朴中于春风里,乘着开明盛世的好年华,在再树南华辉煌的大旗下,日新月异!

(注:云南南华县位于滇北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南,是中国西南唯一一个明代科举制学府。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自古就有滇北重镇人文圣地之称。是中国野生菌王国。相传大航海家郑和曾经在南华避难。是云南境内文风披靡,民风淳朴,而且还独具地方人文特色的重要风景地之一。)

费玉玺

2019年8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南华县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代表产业为其他特色产业(野生菌)。

2019年3月15日,南华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深圳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其中有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村、东部华侨城等。都有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那么深圳夏天有哪些适合玩的地方呢?这里有一些边肖推荐的好去处。让我们来看看!

1去甘坑客家小镇看看现实版的《千与千寻》,免费的。

甘坑,历史悠久的客家古村落,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

在深圳当地的客家话中,“坑”指的是一条小溪,一条小沟。客家人常把坑和沥一起用,有“坑和沥”二字。甘坑泉水遍地,溪水甘甜,故称甘坑。

甘坑客家小镇曾经是客家聚居地,有很多古建筑和民居与里弄相连。

2去杨梅坑谷鹿嘴山庄《美人鱼》的拍摄地点。

原始生态、山海情怀、蜜月天堂、运动海岸”是鹿嘴山庄的写照。

进入深圳南澳的鹿嘴别墅度假村,海岸线很长。左边是一览无余的大海,右边是连绵不断的七娘山脉,古色古香的木屋和欧式小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群山之间。

全海景餐厅、长桌会议室、多功能会议室一应俱全,是宾客休闲、商务会议的理想选择。

这里的景点很多,有湿地公园、陆瑾银滩、金鹿泉、七星湖、小金山、篝火烧烤、陆瑾湾码头、陆瑾湾石滩、文海阁悬崖餐厅、中国荣兰社区、金蟾鳄鱼、瑞石程响、钱曾古岩洞群、桂苓海探、子琪东、钓鱼台等等。

3去龙岗圆山景区打卡《拉巴拉小魔仙》。地点15

海拔599米的元山主峰与海拔618米的另一座山峰鹅公矶相距158公里。两峰之间有大康谷和老虎沟两个山谷,常年有山川顺流而下。

站在这里,眼前峰峦起伏,耳边山风习习,林涛滚滚如虎啸龙吟。

沿着大康谷、老虎沟沿河而上,树林苍翠,水流潺潺,白色瀑布如烟,像少女的裙裾;丁咚的山泉,仿佛是谁在弹奏“像一盘翡翠中倾泻着大大小小的珍珠”。

探索幽静的园山,让人忍不住想沉醉于大自然的甘露,做一个把自己放逐到幸福梦境的唐代诗人。

4去深圳博物馆坐胶囊电梯看展览,免费。

重新装修后,博物馆的设计是复古而现代的风格,整体呈现出一股带有艺术气质的冷风。当你进入博物馆时,你会感到非常清爽和舒适。

增加了三个新的胶囊升降机。电梯设计很特别,很有新意,对于前来拍照的朋友来说也是最有特色的。

深色背景,白色胶囊,极简几何设计,不过这个也比较单调。没有太多的拍摄选择性,不同角度拍摄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

5去较场尾海滩看美丽的日落,免费。

角尾滩靠海的地方有一条商业街。有许多海鲜店和美食店。你可以在那条街上沿着海岸散步,也可以换上泳衣在海里游泳。水质相当清澈。

还有很多水上运动,比如摩托艇,香蕉船等等。一般30元一个人。想玩的刺激一点的朋友可以试试。

6去深圳湾公园,沿着超长的海岸线走,可以遇见海鸥,免费。

适合想俯瞰海景,想和朋友一起在草坪上聚餐、聊天、散步的小伙伴。另外也适合慢跑健身的运动员,更适合喜欢拍照的文艺青年

7去欢乐港坐海边摩天轮,128元。

深圳欢乐港的前身是宝安滨海文化园。现在它拥有最具标志性的摩天轮,“湾区之声”表演艺术中心和一条靠海的大型商业街。

摩天轮可以定制VIP包厢,很多新人都在里面举行过求婚仪式~

8去吴彤看风景是免费的

世界之窗有130多个按比例建成的世界景点,十大动感刺激的娱乐参与项目,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景点异国风情表演,主题文化节。

10乘坐森林列车到东部华侨城,180

1去欢乐谷体验一把惊险的过山车,180

深圳欢乐谷公园分为西班牙广场、魔法城堡、探险山、金矿小镇、香格里拉、飓风湾、阳光海岸、欢乐时光、玛雅水乐园九大主题区,共有100多个游乐项目。

12去青青世界拍爱丽丝梦游仙境,80

青青是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场,是“彭城十景”之一。

13去红树林看最美的日落,免费。

公园四周绿树环绕,如同《绿野仙踪》中神秘的童话。公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鸟。沙滩里弹涂鱼很多,昆虫种类也很丰富。非常适合带孩子去科普场所。

14去弘法寺花园祈福,免费。

15去东门逛街买衣服和零食,免费。

16免费去玫瑰镇拍欧洲大片。

纯净的蓝天下,郁郁葱葱的麻雀山前,白色的教堂坐落在碧湖湖畔,南飞的鸟儿经常在湖边嬉戏。白色的窗帘迎风扬起,抬头就能看到透明的玻璃屋顶。

17去人才公园欣赏繁华夜景,免费。

18去荷兰花城买一束自己喜欢的花,免费。

19在盐田港的灯塔图书馆打卡,免费。

20去海洋世界看最美的音乐喷泉,免费。

21免费去吴彤俯瞰深港。

22去胡仙植物园看植物盛宴,15

23去大芬油画村拍一组文艺大片,免费。

24去宝安沙井体验深圳最大的户外卡丁车,100

25去梅沙尖体验一把美丽的山海风光,免费。

梅剑引人注目,山峦起伏,大海碧蓝,视野开阔,堪比三亚亚龙湾。

26去蛇口最大的海鲜市场,吃到停不下来。它是免费的。

27去观湖村认识深圳新鲜的“小冲绳”,免费。

28漫步观澜版画村的浪漫田野,免费。

29去欢乐海岸看一场华丽的烟火,免费。

30去香蜜湖公园打卡深圳最美婚姻登记处,免费。

在深圳市中心的米香公园,有一个婚姻登记处,可以说是我们在中国见过的最美的婚姻登记处。结过婚的都会想去那里再领一个证!

31去南投古城体验深圳历史文化的发展,免费。

32去F518时尚创意拍艺术大片,免费。

3去华侨城创意园,参观文怡街喝咖啡,免费。

34去中英街买各种免税品,免费。

35去华强北买各种花哨的手机壳,免费。

36去大鹏美丽乡村体验农耕生活,80

37去马銮山郊野公园找最美的瀑布,免费。

马栏山瀑布群分为西北门和北门,暂时不相连。建议去西北的景点看看。

西北的瀑布是成熟的景点,也就是主要的瀑布,3公里左右的台阶走上河道,景色非常美妙。

300米高的步道沿途有5个落差约20米的瀑布。小瀑布和小溪可以在水里玩耍,抓鱼。建议先去这里看看,适合家长和孩子玩。最高的瀑布也可以在附近拍摄。

38去深圳天文台找一条通往大海的路,免费。

39去深圳文和游吃喝玩乐拍照打卡,免费。

40去水围1368文化街区打卡全市最美宝藏村,免费。

41去凤凰山超级灵验的结婚,免费。

42去大鹏新天地生态农场露营一次,免费。

这个地方可以露营,可以摘菜,可以烧烤,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玩的设施,可以荡秋千推三轮车,铲沙子,爬绳梯

43去金皇庭f

深圳野生动物园有300多种近万只野生动物,它们来自全国各地,也来自世界各地。

49去平安金融中心体验深圳第一高楼,免费。

50去银湖山郊野公园感受富人区的“后花园”,免费。

  苗族风俗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人口:7398035

  分布: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文化: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服装: 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杀鱼节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祭鼓节”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万(2005年)。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用壮锦工艺织成的披肩

  饰品。壮锦主要产自广西,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解放后称“僮”。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壮族人民曾多次发动反封建、反压迫的农民起义,广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国的发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广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姑娘的绣球

  解放后,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日常食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三月三”歌圩

  节庆、礼仪食俗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

  壮族歌舞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热情接待。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块、猪肝、白斩鸡、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8或10道菜。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规矩,即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

  祭祀食俗 壮族过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参天大树,往往被视为全村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谁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树前烧香焚纸,祈求保佑;村后有个悬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灵圣地或鬼神栖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灾。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节必祭,摆上酒、肉、整鸡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过中元节时,家家都要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灾祸。牛魂节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这天,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给耕牛吃。过去,桂西南一带壮族要在霜降节杀鸡宰鹅,做糍粑,蒸糯米饭,聚集在玉音庙宇供祭。相传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的节日,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壮族歌舞

  典型食品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马脚杆,云南文山地区壮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腊肉丝及其他调料制作而成,形壮如马脚得名;鱼生,过去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烤乳猪,壮族名菜,用小猪烤制而成;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五彩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强身的功效;宁明壮粽,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以广西宁明一带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居住在广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每逢春节也有吃这种大粽粑之习,当地称“风莫饭”。相传吃风莫饭之习,始于北宋,常在春节前几天开始制作。做好的宁明壮粽年初一时用以祭祀祖先;状元柴把,用卤熟的鸭肉等经韭菜捆扎而成。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会,有时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饮,故有戏称:“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壮家酥鸡,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以鸡为主要原料,经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壮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炖破脸狗,云南壮族传统名菜,用破脸狗肉放入砂锅内隔水炖熟而成。(破脸狗:又名围子、花白脸,全身毛以黑白两色组成,头部黑白纹路突出,故名破脸狗,属山中小野兽);⑩龙泵三夹,广西西北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壮族有用猪小肠酿进猪血制成的食品称“猪龙泵”;用猪龙泵配上猪肝、猪粉肠制成冷盆菜,食用时各拈一块共三件,夹在一起吃,因而得名。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当地办喜庆筵宴的压席菜。此外还有豆腐肴,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风味菜。

  壮族的居住

  干栏式的建筑,这种“干栏”建筑不单是我国南方许多民族普遍传统居住的一种建筑,在南太平洋不少国家也有。“干栏”是什么意思呢用壮族语言来翻译,“干”是“上面”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这种意思与文献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相符合。(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

  壮族的节日

  蛙图腾与蚂节

  同许多民族一样,壮族也曾普遍存在过图腾崇拜。其图腾物像种类很多,如太阳、月亮、星星、雷电、鳄鱼、蛇、犬、牛、虎及榕树、竹、木棉等。蛙类也是其中之一。

  蛙最早是壮族先民瓯部落的图腾,春秋战国时代,在西瓯人中已占据保护神的地位。直到近现代,一些地方的壮族人对蛙仍然敬若神明,认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为天使派到人间来的。所以壮族先民铸造的铜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体雕塑,东兰、巴马、天峨、凤山等地还保留有祀蛙的“蚂节”。

  北流型六蛙铜鼓

  “蚂节”也称“青蛙节”、“敬蛙节”、“蛙婆节”等。“蚂”为方言,即“青蛙”。节期在农历的正月。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便奔赴田野,拔草翻石,四处寻找冬眠的蚂,第一个找到者被尊为“蚂郎”(即天女之婿),并成为节日的首领。人们把蚂拐接回村,装入“宝棺”(即竹筒),放入花楼(彩色纸轿),送往蚂亭(凉亭)。从这一天开始至正月二十五左右,白天由孩子们抬着花楼宝棺,游村串户,唱古老的《蚂歌》。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凉亭为蚂守灵。人们敲起铜鼓,欢歌劲舞。从二十五日起,各村先后葬蚂。在埋葬蚂前,还要打开上一年的蚂宝棺验看。如果尸骨呈黑色或灰色,便认为这是年景不佳的征兆,人们立即焚香叩头,祈求新蚂上天后务必多多关照。而若呈金**,则是风调雨顺的吉兆,顿时,欢声雷动,铜鼓、地炮齐鸣。在欢乐的气氛中,人们将新蚂拐安葬。之后,蚂郎要邀请各家的长者一起聚会,欢庆蚂顺利上天。晚上,全村人还要通宵达旦地歌舞狂欢,共庆蚂节的结束。

  六郎节

  文山州境内壮族的六月节(农历6月初一。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过农历7月初一)又叫过小年,亦有“六郎节”、“七郎节”的不同称谓。是境内壮族侬支系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三天不做任何农活(和春节一样),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牛杀鸡、染五色糯饭,进行祭祀活动,极为热闹、欢快。届时,一般按族规规定,酒肉饭菜备办就绪之后,先由寨主在村头祭献壮族首领侬智高,尔后各家各户可在门前摆上竹榻祭献、祈祝祷。这天晚上,还要举行扫除“杨鬼”的活动。以村为单位,杀鸡、猪、鸭、狗和用谷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锣打鼓,由“仆摩”念咒语进行驱赶。在某些壮族村寨还举行隆重的体育运动,如:抢花炮、打篮球、赛马等等。在这一天,壮族妇女染五色糯饭,互相比较所染的颜色,看谁的颜色最鲜艳。第二天以后还要将自己所染的五色饭背到娘家拜年,其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陇端节

  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3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