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资料

霍金的资料,第1张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69年起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科学杰出成就研究员。1972-1975年先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学高级讲师,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卢卡斯讲座数学教授。其间,197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4-1975年为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费尔柴尔德讲座功勋学者。1978年获世界理论物理研究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霍金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爱因斯坦之后融合了20世纪另一个伟大理论——量子理论,他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无法找到边际,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无法找到边际一样;时间也是有开始的,大约始于150亿到200亿年前。1988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译成几十种语言,中译本也已出版。

著有《空间-时间的大比例结构》(1973年与人合著)、《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百年评论》(1979年与人合编)、《超空间和超重力》(1981年与人合编)、《宇宙之始》(1983年与人合编)、《时间简史》(1988年)。

1990年与结婚25年之久的妻子简·怀尔德离婚。1995年9月16日,与他的护士伊莱恩·梅森结婚。

申请剑桥博士的要求主要有如下:

1、要求申请者需要具有一等或二等荣誉的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

2、雅思总分达到70分及以上,单项不低于60分,或者托福总分达到96分以上,阅读、听力和口语不低于17分,写作不低于19分。

3、在递交申请时还需要提交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此外还要撰写研究计划。

材料补充:

剑桥大学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高度自治,但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剑桥大学只负责考试与学位颁发,而招生学生的具体标准则由各学院自行决定,自主招生。

剑桥大学有艺术与人文、人文社会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技术六个学部,每个学部由不同学院、系组合而成,提供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学。

剑桥大学开设的专业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工科、理科、商科、艺术等各个领域,有考古学、历史、人类学、语言学、神学、哲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生物科学、数学、统计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能源技术等。

剑桥大学是公认的世界顶级名校,在各项世界大学排名中也始终名列全球前十、英国前二。申请剑桥大学本科课程需高考分数达到各省市的前01%,雅思总分达到75分;申请剑桥大学研究生则需持有国内名校学士学位且均分达到85分-90分及以上,雅思达到70分-75分。

  霍金教授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板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1974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种泡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他的兴趣转向量子宇宙论。

  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的。因为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尽管如此,译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他目前担任着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

  个人资料

  霍金人生简历

  1942年 1月8日生于剑桥

  1950年 举家迁往圣奥尔本 斯

  1959年 入牛津大学

  1962年 牛津毕业,去剑桥 读研究生

  1963年 被诊断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

  1965年 获剑桥博士学位,与简·怀尔德结婚

  1967年 长子罗伯特出生

  1970年 女儿露西出生/开始使用轮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时的大型结构》出版

  1974年 宣布发现黑洞辐射,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1977年 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引力物理学教授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广义相对论评述:纪念爱因斯坦百年诞辰》出版

  1981年 参加梵蒂冈宇宙学大会,宣布无边界构想/《超时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国高级骑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实行气管造口手术从而失去语言能力,使用带造音器的计算机

  1988年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出版/获沃尔夫基金奖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爵士

  1990年 与妻子离异

  1991年 《时间简史》同名**上映

  1993年 《黑洞与婴儿宇宙》及其他论文出版

  ■相关书目

  《斯蒂芬·霍金传》迎霍金访华

  当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抵达杭州浙江大学,着手准备他的专题演讲时,他会发现自己所看重并授权的《斯蒂芬·霍金传》的中文本,也将伴随他与大学生同时见面。这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为迎接霍金访华,专门推出的最新版传记。

  《斯蒂芬·霍金传》的两位作者————牛津大学科学中心主任迈克尔·怀特和科普作家约翰·格里宾,运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他早年身体健康时,如何进入科研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就,这是过去有些传记作品未曾细加描写的内容。本书从霍金的童年时代一直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叙述了他生命中一些重大的变化和学术上的重要发现。书中不但记录了霍金科学天才的发展,也生动地描述了他个性中坚强与薄弱的一面。书中还透露了《时间简史》出版的过程及成为畅销书的奇妙经过。本书堪称目前最完整的霍金传记。

  (赵武平)

  霍金的另一个“黑洞”

  1999年8月13日,斯蒂芬·霍金的前妻简·霍金出版了她历时多年,在痛苦渐趋平复中写成的自传《音乐移动群星》,大胆披露了她与这位伟大天才近30年婚姻中那些从未有人透彻了解的秘密……

  他们于1965年结婚,简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同时,伴随着霍金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功,他的身体状况却无法避免地一天天走向恶化。当1990年这对夫妇宣布离婚时,全世界都为之惊愕不已,霍金似乎做了一件看来最不得人心的事儿:他抛弃了与他相濡以沫近30年的结发妻子,转而与一个护理他的年轻姑娘结了婚。

  在这本厚达610页的新书里,简·霍金历数了与这位著名的天才一起,与那种同样著名的变异性疾病斗争的艰难岁月。她敞开心扉,坦言感受。一方面,她称其前夫为“全能的王”和“精妙的导演”,另一方面又这样写道:“感受对某个有着大劫难牺牲者身体和婴儿般不能回绝的需求的人的渴望,正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是非常地不自然。”

  简说,出于情感和生理上强烈的欲望,她从1985年起开始有了外遇,对象是他们家的一个朋友,音乐家乔纳森·海耶·琼斯。轮椅上的霍金默许了这种关系。1985年,也就是是简和海耶·琼斯开始偷情的那一年,霍金感染了肺炎,生命再次危在旦夕,绝望的简差一点关了她丈夫维持生命的机器,好亲手结束这一切。但两人最终理智地选择了分手。与霍金离婚后的第6年,简与乔纳森结为夫妇。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简仍然在用她前夫的姓氏,那是25年共同生活留下的印记。书的封面就像是简送给霍金的一张圣诞贺卡,在绚烂的星空背景上摆放着她与霍金以及孩子们的照片,那是远离痛苦现实的真正快乐的回忆。在这些照片的中央,则是他们两人的结婚照,霍金就像她的小弟弟,简是那么年轻而美丽,目光中充满乐观和对幸福明天的无限憧憬。看着这本书,想着主人公所经历的感情折磨,真让人唏嘘不已。

  (康慨)

  ■对话录

  “人生的乐趣在于创造”———吴忠超谈他的导师斯蒂芬·霍金

  谢 娟

  自8月9日起,著名科学大师斯蒂芬·霍金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距离1985年霍金第一次访华,时间已过去了17年。霍金著作的中文版译者吴忠超,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受教于霍金教授,并在霍金指导下完成了宇宙论博士论文;这次他将陪伴霍金并担任演讲翻译。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吴忠超博士。

  记者:您是霍金著作《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的译者,能不能谈谈当初翻译这两本书的缘起?

  吴:上个世纪80年代,当我还在剑桥跟随霍金做极早期宇宙和黑洞研究时,就得知他打算撰写一部宇宙学的科学普及著作。我当即向他表示,我愿意将他那未问世的新书译成中文。可是直到我离开剑桥,这本书仍不见踪影,甚至连书名都还没有想好。不过,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他把我的话记在了心里。1988年“愚人节”,我在美国突然收到霍金的一封信。信中,他告诉我说,他已致函阿·朱克曼,他的著作代理,我是他的命名为《时间简史》的新书的理想的中文译者。随后,霍金寄来一本赠书。我和另一译者许明贤一起,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将它译完,并在1988年下半年将手稿交给湖南科技出版社。这个中文版本来可以在全世界最早以非英文的文字出版。但中文版的真正面世,却是在1992年。

  去年,朱克曼告诉我:“霍金又写了一本新书。”这就是大家已经见到的《果壳中的宇宙》。据我所知,这是全世界第一部以十几种文字在全球同步发行的科学著作。

  记者:《时间简史》迄今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销售一千万册,您认为这本书的魅力何在?

  吴: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在中国的命运其实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当这本书在西方已经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时,中文版的第一次全国征订数只有区区五百册!但真可谓是“大浪淘沙”,到后来,书海中陆续出现的宇宙学科普著作已达数百种,有的只能销售几千册,而《时间简史》已印到了一千万,可见这些书都无法望《时间简史》之项背。

  《时间简史》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宇宙对我们总是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这是所有文明都关切的问题,也是科学、哲学和神学长期探讨的中心。这三门学问历来相处得不甚愉快和谐。霍金学派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在这个问题上,科学无可争议地处于主导地位。

  2、本书作者是当代引力物理和宇宙学最权威的研究者,他的研究生涯伴随着甚至主导着宇宙学研究的发展。

  3、本书洋溢着创造的激情,所以一切有志创造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启示。

  4、作者因为罹患卢伽雷病,被禁锢在轮椅上达四十年之久,人类的意志力在他身上达到极限。

  《时间简史》回顾了人类的古代宇宙观、大爆炸和标准宇宙学模型、暴胀宇宙模型以及宇宙的创生和命运。根据霍金的学说,他的无边界宇宙的设想告诉人们:宇宙是无中生有的。这样就完全摒除上帝的“第一推动”。该书的另一部分是他对黑洞物理学的贡献,尤其是黑洞辐射的发现。在书中作者还乐观地认为物理学的终极理论已经在望了,这也是爱因斯坦心目中的统一理论。到那时,人们可望理解上帝的精神。当然霍金是一名彻底的无神论者,这里“上帝”的含义只是一种隐喻。

  记者:在《果壳中的宇宙》中,霍金的理论又有些什么样的发展?

  吴:从《时间简史》首版以来的十多年间,人们都在关心科学的最前沿取得了怎样的进展,霍金的新书《果壳中的宇宙》可说是“应运而生”。该书的第一章是相对论简史,其余几章阐述引力学和宇宙学的最新进展。作者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关切宇宙和人类的未来。不久前,这本书在国外获得了本年度安万特科学图书奖,这是世界最知名的科普图书奖之一。

  记者:您与霍金一直有较密切的交往,能不能谈谈霍金的情况?

  吴:我1984年离开剑桥,1997年重访霍金,此后主要是通过E—mail联系。与霍金谈话是困难的。他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他如果要对我讲话,必须掀动手中的开关,在轮椅的电脑屏幕上选择词汇。他的话会从他身后的扬声器中传出来。那是由机器合成的、带有美国口音的英文。由于机器是冰冷的,其合成语言毫无抑扬顿挫的感情色彩,所以非常枯燥。后来我问他的护士,他的喜怒哀乐何以表达,她讲他还可以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

  除了研究,他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食和饮水,一是因为医疗的需要,二是护士喂食的效率很低,80%都浪费了。

  记者:在您的眼里,霍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您产生怎样的影响?

  吴:霍金现象正如宇宙本身一样,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他的突出之处,在于追究困扰人类几千年之久的宇宙从何而来的问题,而他的研究成果,又是在自己徘徊于地狱的入口时获得的。

  霍金在1962年被诊断得了卢伽雷病,这种不治之症的患者平均只能活两年左右。40年后的今天,人们可以说,正是对于命运的抗争,使他成为探索宇宙终极奥秘的最无畏的斗士。我想,也许正因为他对探索宇宙负有的强烈使命感,才导致了他战胜残疾的生命奇迹。

  在追随霍金的几年里,他影响了我的研究方向,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人生的乐趣在于创造。”

  记者:霍金1985年访华时,中国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吴:那一次霍金访问了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几个研究生的帮助下,他被抬上了长城,长城的壮观景象深深震撼了他。他曾由衷地说:“我宁愿死在长城,而不愿死在剑桥。”应该说长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能不能透露一下霍金此次访华的行程安排?

  吴:霍金8月15日将在杭州浙江大学的邵逸夫体育馆作公众讲演,讲演的题目暂定为“膜的新奇世界”。8月16日去北京,将参加2002国际数学家大会,8月22日离京。

看了她的故事,比尔·盖茨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初听有点像诗,但是读来却无比震撼。

当然需要你耐着性子认真读完,后面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宝藏。

 塔拉真实的人生故事被写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Educated)中,这也是她的处女作。

 2019年,这本书创下出版界奇迹,上市第一周便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85周仍然持续高居榜单前列。豆瓣拥有90的高分。

 塔拉生于1986年,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人物,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她只有一个头衔:剑桥大学博士。因出版此书,2019年她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她将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汇成这一部独一无二的回忆录。

 

 读这本书更多感受的是作者无法言语表达的疼痛。纠结强大的灵魂,大多数都是作者一次次的自述,可读到最后越来越发自内心的触动,我想这是塔拉与自己心灵的和解,对我们更是一次灵魂的救赎。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你不会想到原来还有这样特别的一家人。悲哀又可怕,因为父亲的精神病,导致家里一次次的伤痛意外。

      着魔般相信上帝,以至于面临严重烧伤或者生命垂危,依然不肯使用抗生素,不去医院。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里面,塔拉的突破自我,不仅是一种追求,而且自杀般的重生!我佩服她追求的勇气!

      什么是教育教育不只是获得什么学位,有什么成绩,教育是打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如塔拉说,教育是思维的拓展,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

      长久畸形的家庭氛围和亲人们的伤害无视,都让塔拉渐渐觉醒,从而踏上求学之路,学习越多,原来的世界观逐渐崩塌破碎,最难的不是发现自己的世界是虚假的,最难的是重建自己的世界。在这个艰难反抗,痛苦迷茫的过程中,塔拉遇上了很多的良师益友,他们帮助塔拉的病,鼓励帮助主人公一步步走向世界最高学府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所以越努力越学习,越幸运。 

 在美国的山区,有这样一个家庭:孩子们在家中出生,没有出生证明。一对父母、七个孩子,生病、受伤从不就医。但令这个家最与众不同的是这个事实:孩子们不去上学。

 这就是塔拉的家庭。父亲经营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从小她就在父亲的废料场帮忙干活,或是跟随母亲制作酊剂和精油。他们与世隔绝,相信世界末日终将到来,每天都在囤积物资,做生存准备。

 塔拉的成长经历颇为离奇,童年只有废铜烂铁、桃子罐头、枪支弹药。没有读书声,更没有大学的影子。她一度笃信自己的未来就是早早结婚生子,继承母亲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

 她的人生曾经不由她选择,一切仅因父亲的奇怪信念:学校是洗脑,送子女上学便是将他们交给恶魔。父亲偏执狂热,母亲顺从隐忍,这个家庭渐渐偏离主流太远,灾难如影随形。一家人伤痕累累,瘀青、擦伤、车祸、坠落、脑震荡、腿着火、头开花,但他们仅靠母亲收效甚微的草药治疗,将体会苦难视为一种赐福。令人难以想象,这一切戏剧性事件就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真实地上演。

 随着塔拉步入青春期,父辈主张的不容置疑的声音开始在她心中动摇。父亲不顾她的安危,一次次将她推向咆哮着的几乎要将人脑袋咬下来的轧钢剪刀;一个哥哥屡屡出现暴力倾向,把她的头按进马桶,掐住她的脖子叫她妓女;母亲无视她所受的委屈而选择沉默。家的形象变了。家庭所谓的忠诚信条,成了围困她的牢笼。

 她的另一个哥哥通过自学离家上了大学,为她播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废料场沉闷而危险,家之外是否有一个可以救赎她的不同的世界当她拆下散热器上的铜,将第五百块钢扔进分类箱时,属于她自己的声音渐渐苏醒:离开家,去上学。

 那时她只有十六岁,在替父亲工作的间歇偷偷自学,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她收获了一个奇迹:大学入学通知书。十七岁,她才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课堂。大学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她不知道论文为何物,不明白教科书是用来读的,错认欧洲是一个国家,甚至不认识“大屠杀”这个词,以为犹太人被杀害不过五六个人的规模:

    “我不认识这个单词,”我说,“请问它是什么意思”教授抿紧了嘴唇。“谢谢你提了那样一个问题。”说完,他接着讲课。这节课剩下的时间我几乎一动不敢动。我盯着鞋子,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每当我抬起头,总会有人盯着我,好像我是个怪胎。我当然是个怪胎,我清楚这一点,但我不明白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她生活中处处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起初没有朋友,与室友相处艰难。她不明白同居一个屋檐下需要承担家务、如厕后要洗手这样简单的道理,因为她就是被那样教育长大的:洁净是虚伪,污垢才是诚实。尽管她身在大学,部分的她仍未走出大山,仍未找到摆脱父母教诲的所谓真理、开始全新生活的勇气。

        她被自己从前的生活和新生活割裂成两个人:一个被家庭紧紧捆绑,不舍离去;另一个想要展翅高飞,追逐自我。摆脱无知是一条艰辛的路,塔拉凭借毅力和信念,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我们要背叛多少曾经,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虽然求学之路愈见光明,她一步一步重塑自己的人生,然而代价是被视为家庭的背叛者,与父母决裂。背叛家庭、分离之痛让她一度发疯,整夜梦魇尖叫,光着脚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梦游狂奔。

 塔拉的经历具有独特性,但她的故事所映射的问题却是普遍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女孩该如何追逐自我自我意愿与家庭责任之间要怎样平衡

 通过写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一种答案。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她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她曾活在父亲确凿的规训之下,是主动寻求教育让她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接受教育,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斓。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这个故事会让你改变对“教育”的传统看法,重新感激接受教育的每一次尝试。这不是“风雨剑桥路”,但是详细描写了一个女孩从不幸的原生家庭挣扎成长的一路。或许我们很多人都能从塔拉的故事中找到内心深处经受的苦难,这一段找寻之路塔拉帮助我们找到了答案。

 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书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间划出难以修复的深深裂痕。她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家庭终究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厘清是非对错的所在,有时它给你温暖,有时它令你刺痛。尽管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塔拉在奥普拉的节目上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获得的和失去的同等重要,她感激这个教育打开的新世界,却也还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读完百感交集,意犹未尽,推荐给那些经受伤痛、却依然在自我抗争和寻找光的人。

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与羁绊能有多大,所有人都会发现我们的性格里包含了父母的影子,甚至很多痛恨父母埋怨父母的最终会发现我们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童年时受过的伤,会让我们陷入敏感、缺爱的情绪中,长大后也不敢肆意享受,我们总认为自己就是最大原罪,严重的甚至会不相信感情,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得到爱。  

原生家庭对塔拉的羁绊比我们大多数人要大得多,父亲的极端和偏执,哥哥对她的虐待,即使是博览群书,快要获得剑桥博士学位的塔拉也无法做到完全释怀,在父亲反对教育,反对政府的一切,生病不准去医院的环境下,在此情况下7个孩子中能有3个获得博士学位,堪称奇迹。显而言之,他们日后的人生路只会越不相同。

 我们每个人都可追求自己的人生,换句话讲,决定自己未来的不是命运,而是我们自己!

这本书面世时,名为《在垃圾场长大的自学人生:从社会边缘到剑桥博士的震撼教育》。塔拉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最佳译名。这也过滤掉了“教育改变人生”等同样励志向的译名,以及其他添加“佐料”的译名。所以一开始,塔拉没有同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她想保留自己的原词。

一开始尊重作者的选择,决定采用直译。又查询了多个版本的译名,发现一些版本其实也牺牲了被动语态,只单纯保留了“教育”这个核心词(如西语版:Una educación)。有些版本则发散开去,如葡萄牙语版《大山女孩》,瑞典语版《我所学到的一切》,德语版《释放:教育如何向我打开世界》,俄语版《学生:背叛,为了找到自我》。

一时间,《教育》似乎也是可行的。设计师开始尝试用《教育》这个书名进行排版,可当“教育”这两个方块字出现在主图上,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劲。词语太短,缺乏英文字体的流动性,就像一种沉闷的说教,重重压在铅笔勾勒的大山上。

 《Educated》成了文案会的常客,围绕着“直译”这个原则,我们想出过《我的教育》《春风化雨》《教育的奇迹》等等书名,几乎每周文案会暂定的书名都会在下一周被组内推翻,然后新的点子出现,又被否定。无数次讨论后,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直译——《教育之名》,简洁,保留了一些原文的力量。

 与此同时,塔拉正在一个几乎没有wifi的小岛上度假,处于“失联”状态。就在内部决定提报《教育之名》这个译名时,度假归来的塔拉有了新回复:她决定使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为中文版书名。

 数月来的反复推敲在这一刻化作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塔拉仍坚持说自己更喜欢“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知道是什么促使她的想法有了转变,也许她重读了《圣经》,发现了隐秘的联系,也许有别的理由,但在那一刻,她决定放弃“Educated”,采用一个全新的名字。

 她期待简体中文版尽快出版。这是她的最终决定。没有更改的余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句话排到封面上,没有“教育”两字的生硬,与英文名的轮廓完美契合,与插画主图交相呼应。塔拉的故事始于描写故乡的山峰,全书的最后一个字,也落在“山”上。似乎是一个绝妙的巧合。

 书中,塔拉的回忆按照时间的顺序流畅地展开,只有这样一段往事插叙其中:塔拉一家曾救助过一只野生的大角猫头鹰。这个受伤的野性生灵发现自己被囚禁,险些将自己拍打致死,于是他们只好将它放生。塔拉的父亲说: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们在一起更好。它不属于这里,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

 这支小插曲似乎就是对这个书名的诠释,也是作者对自身处境的诠释。她身在剑桥,与周遭所有人都不同,童年的独特经历让一部分的她永远属于那座大山,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她无法剥离的原生家庭痕迹;另一部分的她不能被家人所束缚,她注定是飞鸟,要飞往自己的山去。这山是她为自己找寻的山峰,不是家人给她定义的山峰。她就是那只猫头鹰,有着自由飞翔的意志,不能教她属于那里。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正如塔拉所说,“学位和证书”只是“一种体面的虚空”。

她想要表达的是Educated带来的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我为大家带来了霍金一生的简单介绍,大家赶快跟随我来看看吧。

霍金的一生介绍

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学系物理学家,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瘫痪并且不能说话。

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宇宙之王。

代表作品有《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获得科普利奖、沃尔夫物理奖,爱因斯坦奖。

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人生台历

1942年:1月8日生于剑桥

1950年:举家迁往圣奥尔本斯

1959年:入牛津大学

1962年:牛津毕业,去剑桥读研究生

1963年:被诊断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

1965年:获剑桥博士学位,与珍妮怀尔德结婚

1967年:长子罗伯特出生

1970年:女儿露西出生/开始使用轮椅

1973年:首部著作《空时的大型结构》出版

1974年:宣布发现黑洞辐射,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1977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引力物理学教授

1979年:次子蒂莫西出生/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广义相对论评述:纪念爱因斯坦百年诞辰》出版

1981年:参加梵蒂冈宇宙学大会,宣布无边界构想/《超时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国高级骑士

1985年:在瑞士病倒/实行气管造口手术从而失去语言能力,使用带造音器的计算机:1988年:《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出版/获沃尔夫基金奖

1989年: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爵士

1990年:与妻子离异

1991年:《时间简史》同名**上映

1993年:《“黑洞与婴儿宇宙:”及其他论文》出版

霍金的一生作文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到,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完成自己所能做到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扎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试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搜索着宇宙的起源。

以上内容就是我为大家找来与霍金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54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