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2、火烧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
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3、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4、刮骨疗伤
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
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
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5、温酒斩华雄
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
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6、过五关斩六将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字文远),游说关羽;
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诛文丑,立下大功。
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
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7、三英战吕布
刘备有心抱负于天下,关羽、张飞二人各自身怀绝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关羽斩杀华雄初显本领,此后,刘备等三人已然名满天下。
吕布虽勇,毕竟以一敌三,最终战败。然吕布之勇名冠三军,无人匹敌,当下第一次遭遇对手,自然令联军士气大振。
8、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9、草船借箭
周瑜听闻诸葛亮早已知晓他借蒋干除去蔡瑁,张允的事,更觉得除去诸葛亮。于是他让诸葛亮在10天内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听了,笑着说:“军事紧急,哪用10天?3天足矣!”
并立下军令状,造不好甘愿受罚。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草船,600多名军士和若干草人,直到第3天五更才趁着漫天大雾,和鲁肃向曹营出发。曹操见漫天大雾,担心出兵会失利,于是命手下朝船放箭。
此时诸葛亮正和心惊胆战的鲁肃喝酒。船的一边箭满了,他又把船调转方向收箭。直到所有草人都密密麻麻的插满箭,他才令船急回,并让士兵大喊:“谢丞相箭!”
周瑜钦点完箭后,更是自叹不如。
10、单骑救主
刘备被曹操击溃,家眷也失散了,赵云一个人突入曹操大军,夺了青钢剑,连斩五十多员大将,在曹操83万大军中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并成功救了阿斗。
曹操见赵云勇不可挡,令手下抓活的,赵云借此杀出一条血路,逃出重围。
1、华容道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曹军遭到火攻,惨败而逃。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又下大雨,曹军将士衣服湿透,饥寒交迫。残兵败卒逃到华容道,由于道路狭窄和泥泞不堪,伤残病弱者纷纷倒地,使曹军无法前进。这时早已埋伏在这里的由关羽率领的五百校刀杀了出来,曹军人困马乏,根本无力抵抗,。曹操无奈,上前与关羽叙旧求情,要求放他们一条生路。关羽顾念旧时恩谊,将曹军败卒残兵全部放走。
2、单刀赴会
江东吴国鲁肃想杀关羽,夺回荆州,所以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关云长明知是计,却只带周仓一人替关云长拿刀,孤舟渡江前来赴宴。席间,关云长故意骂走周仓,让他先到江边准备,后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让他送自己去江边,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
3、温酒斩华雄
曹操率领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刘关张三兄弟跟随曹操之时默默无闻。曹操那时手下的优秀大将都被华雄所斩杀。关羽此时主动请缨要求前去作战。曹操无奈之下,给关羽斟了一杯热酒,关羽要求回来再喝。拍马前去时众人无为为他捏了一把汗。正要探听情况时,马铃响声已经传了过来,关羽手提着华雄的人手扔到了地上,而刚才斟好的酒还余温尚存,从此关羽名声大振。
4、关羽战长沙
刘备在赤壁大胜之后,在与周瑜争夺荆州的过程中胜利,收取荆州诸郡,但长江以南的荆州四郡打算投降曹操。于是,刘备命赵云,张飞,分别攻克零陵,桂阳,武陵三郡。关羽轻视诸葛亮的介绍,轻视黄忠,带五百校刀手杀奔长沙,结果,与黄忠大战打成平手。后来关羽不杀马失前蹄的黄忠,而黄忠射箭没杀关羽,太守韩玄大怒,欲杀黄忠,但被魏延所救,献了长沙。
5、刮骨疗毒
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每到阴雨天,骨头经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漫出盛血的盘子,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该剧讲述了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刘家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各路豪杰不断涌现,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故事。
《三国演义》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iufm
关羽到底是被谁杀死的
关羽到底是被谁杀死的,关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猛将。起初关羽与刘备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共同起兵,最终创立了蜀汉政权。下面看看关羽到底是被谁杀死的及相关资料。
关羽到底是被谁杀死的1关羽是被敌人杀死的,其为吕蒙所杀。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势力的著名将领,其在关羽北伐樊城的时候,吕蒙设计让关羽调出荆州守城的官兵,东吴则乘虚而入占领荆州。在后又追兵前无援军的情况下,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杀害。
关羽简介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关羽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
关羽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荆州,刘备率众南逃,关羽与之共至夏口。及曹操败于赤壁,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关羽尽逐孙权所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拜为前将军,围攻曹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时值汉水泛滥,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今河南许昌)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与儿子关平同为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到底是被谁杀死的2关羽是被孙权下令所杀,在麦城之战中,关羽中了吕蒙的计谋,被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在《三国演义》中吕蒙偷袭江陵,关羽的手下糜竺、符士仁投降了东吴,吕蒙得以成功;关羽从樊城撤军,无路可走只好暂走麦城。关羽被擒后孙权想招降关羽,让他抵御刘备和曹操,关羽不从,孙权就只好下令杀了关羽。
扩展资料:
关羽败走麦城,起先,孙权曾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辱骂来使,拒绝结亲,孙权十分恼恨。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
当关羽领兵出征时,由糜芳、士仁两处负责供应粮草军需,两人不愿全力救援关羽。关羽放出话说:“回去后就惩处他们。”糜、士二人都恐惧不安。于是孙权暗中派人去诱降糜、士二人。
此时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向南回撤。回师途中,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在城中各种游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
关羽到底是被谁杀死的3关羽是被孙权杀死的,在临沮被杀害。
历史上的关羽是被孙权下令斩杀的,当时关羽败走麦城,之后想要带人突出重围,但是被孙权的手下马忠的埋伏,因为关羽誓死不投降,于是和长子关平在临沮被杀害,不过关羽之死却是司马懿出的主意。
《蜀记》中有一段话:“孙权派将军攻击关羽,将关羽及其儿子关平擒获。孙权想不杀关羽,留他以抵御刘备和曹操。
有人对孙权说:关羽像虎狼一样,不能养着他,否则,日后必然会成为危害。曹操当年没有立即杀他,最终留下祸患,所以才有议论迁都一事。今天又怎能让他活着!孙权于是下令杀了关羽。”
人物经历:
关羽早年犯事,流落到涿郡,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跟随刘备颠沛流离。雄壮威猛,号称“万人敌”、雅号“美髯公”。徐州战败后,暂时投靠曹操,亲自斩杀颜良,受封汉寿亭侯。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赤壁之战后,参与攻取荆州地区。
刘备入川后,奉命镇守荆州,加号前将军。建安二十四年,水陆并进,围攻襄阳和樊城。水淹七军,全歼于禁援军,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想法。面对孙权部下吕蒙、陆逊袭击后方,曹操部将徐晃正面夹击的局面,进退失据,兵败被杀。后主刘禅即位,追谥壮缪。
1、关羽是被潘璋手下马忠在漳州活捉,斩首而亡。
2、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3、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4、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5、关羽死时年约六十岁。蜀后主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关羽怎么死的:关羽,生年不详,卒于220年,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国名将。与刘备和张飞于桃园三结义后自此随刘邦逐鹿天下,和张飞一同被称为军中的万人敌。曾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关羽去世后,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被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接下来就由我来详解下关羽怎么死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符节及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天子授给大将以示威信的信物)。七月,关羽不顾来自东吴的威胁,率军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领地区策反,
扰乱敌人后方。曹操派大将于禁助战,关羽借汉水淹曹魏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打算迁都以避关羽之锐。司马懿等建议联合孙权,要孙权从关羽背后袭击。曹操采用此策。孙权派吕蒙等做好了准备,并在十月出军,
而且将要进攻的战略告诉曹操。但曹操的谋臣董昭却认为,应当把东吴的打算泄漏出去,这样可以让关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让关羽和东吴相斗,曹魏作收鱼人之利。曹操命人写成文字,用箭射到关羽营中。但关羽看到了之后,犹豫不决,又耽误了时间。
关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将军士人平常皆受关羽的轻视感到不满,孙权派人来诱降,二人便投降了孙权。吴军以蜀军将士的家属为人质,出兵配合曹军,前后淹击蜀军,蜀军溃败。
关羽简介
关羽字云长,因为关羽留有很漂亮的长须,又名美髯公。关羽早年追随刘备,和张飞,三兄弟东奔西跑。曾经被曹操擒获,在白马坡将袁绍的大将颜良斩杀。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入蜀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关羽、张云、张飞、诸葛亮几人留守荆州,后来刘备和刘璋闹翻了,刘备调遣了张飞、赵云、诸葛亮前来支援,将关羽留守荆州。
正史上关羽是怎么死的?被谁杀死的?是自杀的?正史里,关羽败走麦城被马忠斩杀的。
其实关羽之死,和关羽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关羽是死在一个“骄”上面,骄兵必败,就是这个道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关羽的骄。
1、关羽看不起屡建功勋的年老的黄忠。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对手下的将士分封。关羽得知黄忠的地位和自己的一样,非常愤怒的说“大丈夫绝不能和老兵同列”后来多亏了费诗从中调解,才得以解决了关羽的不满。
2、关羽看不起孙权。
孙权想笼络关羽,和关羽搞政治联姻,派人找关羽为子求婚。关羽一口拒绝,并加以侮辱,“虎女焉能配汝犬子!”这也就埋下了后来孙权联合曹操夹击关羽的祸根。
3、关羽看不起糜芳、士仁等将士。
糜芳是谁?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刘备老婆的弟弟。当时关羽在攻打樊城,糜芳和士仁主要是负责粮草军需的,由于关羽看不起糜芳和士仁,糜芳和士仁对关羽的意见很大。糜芳和士仁不愿意全力支援关羽。关羽在前方放出狠话,打完仗回去收拾糜芳和士仁。糜芳和士仁他们都很不安,孙权得知了此事,就派遣使者去诱降糜芳和士仁。这也为关羽之死埋下了伏笔。
4、关羽看不起陆逊。
陆逊初出茅庐,在关羽眼里是无名小卒。关羽对陆逊的称呼是“小儿”。轻敌是非常致命的。
结论:关羽是被马忠杀死的,但是他的死,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可谓是“自杀”而死。
关羽被杀的经过: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符节及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天子授给大将以 信的信物)。关羽镇守的荆州,前有曹操,后有孙权。关羽以称呼陆逊为“小儿”,自然就没有把陆逊放在眼里,直接率军攻打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操的地盘策反,扰乱曹仁的后方。这是曹操派遣了大将于禁前来支援。岂不料关羽借汉水,水淹七军,生擒了大将于禁。这是曹操打算避其锋芒,曹操手下的谋士,以司马懿为首的谋臣建议曹操联合孙权,左右夹击关羽。曹操采纳了建议,给孙权写信。后孙权把要准备攻击关羽的战略,写信告诉了曹操。曹操打算做坐收渔翁之利,让吴蜀相斗。曹操转而把信送到了关羽的营中。关羽看到之后,犹豫不决,又耽误了时机。
后曹操和孙权前后夹击,击溃了蜀国,关羽带着少量的随从,从上庸撤退,连续几天没有休息,日夜兼程逃命,在接近蜀境的地方,被马忠设计生擒。关羽被擒后,宁死不屈,被孙权斩杀,并将头颅送给了曹操。死时五十六岁。
阴谋论:关羽为何必须死?是刘备“假手于吴人”杀死的?关羽之死的主谋: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关羽孤军北上伐魏,后方没有支援,等于关羽带的兵马,死一个就少一个,不会增多了。后方还有孙权这个肿瘤,如果关羽看不懂,难道诸葛亮看不懂?刘备也看不懂吗?其实大家都懂,刘备接着匡扶汉室之名,窃取汉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难道孙权和曹操,都不是这样想的吗?这又和关羽有什么关系呢?
关羽为何必须死?
刘备、孙权、曹操三个枭雄,都是接着匡扶汉室之名,行窃取汉室之实。而关羽,正是相反,关羽从内心就像匡扶汉室。关羽和荀是同一类型的人,大家可以先看看《荀是怎么死的》。关羽当时作为曹操的俘虏,曹操想将关羽据为己有,笼络关羽,就以汉献帝之名,封了关羽“汉寿亭候”但是这个称谓,在关羽心中,关羽是很看重这个荣誉的,因为关羽从内心中,就像匡扶汉室,汉皇朝正统,给关羽分封了,关羽就是正统的汉朝官员了。 对于想匡扶汉朝的关羽,在刘备、孙权、曹操三个枭雄眼里,关羽就必须死的。 由于关羽是少有的悍将,不借他人之手,基本没有任何接口以及理由,去杀死关羽。所以,在我看来,关羽之死,就是刘备假借孙权和曹操之手,杀死的。
关云长义释曹操
李存葆的《东方之神》(载于《十月》2002年第四期)被作者自己称为纪实文学(见《中篇小说选刊》2002年第六期该篇作品后所附作者创作谈)。我读了该“纪实文学”后的感觉是名不副实,如果可以开个玩笑的话,我宁可称它为“纪虚政论”:该作品纪录的事情大多不是史实,而是虚构的;形式上似乎侧重于历史考证,实际上依据的主要是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该作品并没有很强的文学性,较多地是在“纪虚”的基础上大发政治议论。
一要谈关羽和三国的事情,陈寿的《三国志》应该是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而李存葆的《东方之神》(下称李文)却说,陈寿是“坚定的拥曹派”,因其父曾受诸葛亮的髡刑,在写《三国志》时掺进个人恩怨,具体到《关羽传》,则“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
陈寿修《三国志》,确实以曹魏为正统,但这并非他拥护曹魏,而是身为西晋臣子的缘故;西晋是继承曹魏的,因此他修史书,不能不以曹魏为正统。如果一定要说拥护谁的话,也只能说他拥护司马氏的西晋,与曹魏并不相干。
从有关史实看,陈寿在形式上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作为蜀汉旧臣,他在思想感情上却倾向于蜀汉,从这个意义上倒可以说他是“坚定的拥刘派”。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三国志》,就是表明魏、蜀、吴三国对等的意思。在材料的取舍上,他对曹丕称帝时群臣百余人劝进、颂德的表文均不记载,对刘备称汉中王和即皇帝位时群臣请封之辞、劝进之表、告祀之文则大书特书,可以说明他的真实倾向。
陈寿修史时因其父受诸葛亮髡刑而掺杂个人恩怨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自北魏以来,有许多学者为陈寿辩诬。其主要史实是,陈寿在西晋时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奏于朝廷,并作了一篇表,其中对诸葛亮做了公允的评价。清代学者王鸣盛综合朱彝尊、杭世骏两家之说并加以申述补充,指出:“(陈)寿入晋后,撰次《(诸葛)亮集》表上之,推许甚至,本传特附其目录并上书表,创史家未有之例,尊(诸葛)亮极矣。评中反复称其刑赏之当,则必不以父坐罪为嫌。”清代另两位学者钱大昕、赵翼也指出,陈寿对于蜀汉人物,最推重的是诸葛亮,对其称颂不遗余力,所谓因私嫌而对诸葛亮有贬词的说法,是无识之论。
由此看来,陈寿作为修史者,其职业道德是好的;他的《三国志》,正如历代史家所公认,是一部可称为“良史”的最有价值的三国史籍。我们要探求一个真实的关羽,不能不首先从《三国志》中找史实。而李文却说,由于政治态度和个人恩怨,陈寿在写《关羽传》时,“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这一评价也是毫无根据的。李文拿《武帝(曹操)纪》与《关羽传》的篇幅相比,一个“洋洋洒洒万余言”,一个不足千字,以此证明其论点,但这种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曹操是正统的开国帝王(故其传不叫《武帝传》而叫《武帝纪》,以示与其臣下等的区别),按照修史者的惯例,他的传记篇幅理应是最大的。而刘备、孙权虽不是正统,也是帝王,陈寿也给了他们较大篇幅。至于三国的臣子之传,其篇幅比帝王小得多,且大都是数人合为一传。《关羽传》紧接在《蜀书》的《诸葛亮传》之后,且为关张马黄赵五人合传之首,应该说是适当的,符合关羽在蜀国的地位。如果一定要比字数的话,也只应该拿《关羽传》与曹魏相当的大将传记相比,这里根本看不出陈寿有薄此厚彼的倾向。
李文说,关羽“亡命走涿州”,陈寿只写此五字,对其原因“讳莫如深”。李文确认其原因是“仗义杀人”,他叙述了民间传说的五种版本故事之一种,然后将这当成确凿不移的事实说:“正是关羽为民挥剑之一杀,才奠定了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在《关羽传》中这本应不可或缺的一笔,却被陈寿老先生给‘贪污’了。”
这贪污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假如李文能够在其他史籍中找出关羽仗义杀人的事实,还可以说陈寿贪污;然而它连一条也找不出来,只是列举了民间传说;而民间传说是不能当成确定的史实的,怎能说陈寿贪污,怎能说他故意“讳莫如深”?
在我看来,陈寿是真的不知道关羽“亡命走涿州”的原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胡编乱造。正如李文所引,《关羽传》详细描写了关羽“刮骨疗毒”的硬汉形象。像这样的小事尚且详细入传,如果关羽确实有“仗义杀人”的豪侠事实,陈寿为什么要贪污掉,他有什么必要“讳莫如深”?
由此看来,李文加给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没有史实根据,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二关于“桃园三结义”,李文一方面承认它不见诸正史,另一方面又说,经考证,这一故事是可信的,即符合史实。他举了两个理由,在我看来,这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
其一,《关羽传》中关羽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李文根据这一句话,断定说:“这足可表明,刘、关、张曾按民俗,举行过结拜仪式,且面对苍天立下过诸如‘不求同生,但愿共死’之类的誓言。”
我们只要稍微认真琢磨一下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它并不足以表明李文断定的任何东西:首先,这里没有张飞什么事,因为提都没提他;其次,这只是表明关羽受过刘备厚恩,他立下誓言以共死报答,而与结拜并无关系。
其二,李文认为更能印证结拜说的证据是刘备伐吴。李文说,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却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伐吴,这是因“桃园结义”要为关羽报仇的缘故。诸葛亮劝谏刘备放弃伐吴,无论在《先主传》还是《诸葛亮传》中均无记载,不知李文所说有何根据?恐怕依据的是《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不足为凭。
李文还说,刘备伐吴时已即皇帝位,御驾亲征而为一员大将复仇,如果他与关羽没有结拜兄弟之谊,于国于家于情于理于己于人都难以说通。这一理由实际上预先假定刘备御驾亲征是为关羽报仇,这种假定有何根据?刘备伐吴主要是因为失去荆州战略要地,他想将它夺回来。无论关羽是否被杀,这一仗恐怕都是要打的。这里还有一个可以反驳李文的证据:据《先主传》,刘备败守白帝城后,孙权主动遣使求和,刘备同意了。如果刘备真的如李文所说,是铁了心为关羽报仇而宁可抛弃江山社稷、身家性命于不顾,他就不会同意和解,而势必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刘备没有这样做,可见说到底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御驾亲征的目的是为了实际政治利益,而非意气用事。
李文说张飞“在闻听二哥遇难后,涕泗滂沱,肝肠寸断,昼夜酗酒,怒鞭部下,未待出征,便被帐下将张达、范疆杀死”。这些情节完全是根据《三国演义》得出的,而非史书所载。《张飞传》关于此事只有两句话:“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张飞为部下所杀,仅此一个事实,其余均为小说家的杜撰或想像,由此也扯不到为“二哥”报仇的事情上去。
总之,被李文称为“对人类友情的最经典的诠释”之桃园三结义,没有任何史实可以说明它是确实存在的。
李文还花较多篇幅为关羽投降曹操一事进行辩护。本来投降的问题是不须辩解的:当继续战斗或抵抗对战争胜负已经毫无意义时,投降并非坏事,也不应该在道德上予以谴责。尤其是指挥官,他的这一决定可以避免许多人无谓的牺牲。但李文似乎不是这样看问题的。他举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战俘为例,认为即使社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宽容他们,他们一旦被俘而不是拼命战死,在人格上就有了生死关头的污点,永远无法还原于以前的清白。
因此,李文极力为关羽降曹辩护,想还他一个“清白”,说以他的刚烈性格,理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只是由于要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才不战死而降曹。此说没有史实根据。《关羽传》记载此事只有“曹公擒羽以归”六字,《先主传》也只有两句:“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擒关羽以归。”根本没有说关羽是为了保护刘备夫人而降曹。
关羽逃离曹营的情况,《先主传》只有六个字:“关羽亡归先主。”《关羽传》只有一句话:“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根本没有提及他保护刘备两位夫人逃走的事(实际上也不可能)。既然如此,当初投降是为了保护两位夫人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李文说:“有史料表明,关羽降曹的条件,也相当苛刻。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即弃刘奔曹。“但他没有将这些史料开列出来。我想,这些史料恐怕是不存在的。我所见到的史书记载,只有一个意思:关羽是被活捉的,“曹操擒关羽以归”。这里哪容关羽谈什么条件?李文说的史料,只能是《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料。
关于关羽在曹营的情况,李文一方面承认,《三国演义》描写的曹操对于关羽的各种赏赐并无史实根据,另一方面又说,曹操赐予关羽赤兔马和美女,“恐不为失真”。接着就将这当作已有的事实,说“曹氏赐与的十名美女,他从未染指”,以此来体现关羽不好色,是个“英雄能过美人关”的超级“人杰”。
关羽真的不好色吗?《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说:“时秦宜禄为(吕)布求救于张扬。(关)羽启公(指曹操),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三国志〉注》引《蜀记》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至少有三部史籍(《华阳国志》、《蜀记》和《魏氏春秋》)都谈到这一情况,且说法相同,看来关羽确有战前索要他 子之事。
这三处说的是刘备归属曹操,与曹操合力生擒吕布时期的事情。秦宜禄是吕布手下的将领,关羽希望攻破下邳后能得到秦宜禄的妻子,曹操开始时答应了,后来又反悔。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关羽向曹操提出这一要求前,是见过秦宜禄妻子的,或至少是知晓对方的情况的。而最根本的情况是,秦妻是一个绝色女子。关羽以自己的妻子没有生儿子为由提出这一要求,显然不是真心话。他怎能断定秦妻一定能生儿子呢?难道别的女子就不能生儿子吗?这不过是个幌子罢了。他是看中了对方的美色。
由于他一再提出这个要求,引起曹操注意,猜想这个女子是不是“有异色”(特别漂亮),于是破城后先派人将她带来看,看的结果是将她留下自用。这也说明该女子确实特别出众,不然曹操也犯不着为她横刀夺爱。
李文说曹操“贪色”。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关羽在这一方面恐怕不亚于曹操,只是权势不及对方,无可奈何对方而已。由此观之,关羽降曹后,如果曹操果真给了他十名美女,我不敢保证关羽肯定不会笑纳和享用。《三国演义》在这一方面对关羽是大大美化了,不符合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关羽。
李文所说的电视连续剧《武圣关公》我无缘看到。李文因为一个情节(有三个女子与关羽有情感纠葛,且有私生女),而指斥该剧是“圣头着粪”,认为阻止该剧的拍摄和播放,是维护了正义。此说我颇不以为然。关羽在有妻室的情况下,又觊觎敌人的妻子,原因是对方为一绝色女子。由此看来,假设他有妻有妾,有不止一个女人,并非不符合他的性格,算不上给他泼了一瓢粪。而且我想,该剧大约不会说自己是“纪实”电视剧,恐怕也是“戏说”之类的。现在戏说的东西多了,为何独独到关羽的头上就不行?
李文在作了上述种种“历史考证”后,得出结论说:“纵观关羽的一生,他将‘群与己、国与家、理与欲、穷与达、力与命、生与死’等那些带有警示性的人生路堑,大部分都腾越了”,是“至大至刚的人杰”,“至忠至义、至仁至勇”,这不也吹得太神乎其神了吗?根据我们知道的确切史实,关羽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溢美过誉之辞。
作为一个从政者和一方主帅,关羽在性格和素质方面有着不小缺陷。从《关羽传》看,至少有这样三条:首先,好与自家同事争谁第一,有窝里斗之嫌。马超归降蜀汉,关羽在荆州致书诸葛亮,要与马超争一个高下;幸被诸葛亮巧言回函,极力称赞他“绝伦逸群”,充分满足其虚荣心,才得以化解矛盾,避免一场内部争斗。
其次,不能妥善处理与盟国的关系,逼友为敌。关羽在荆州与曹军作战,曹操派人约孙权合攻关羽。孙权未作决断,先派人为儿子求婚于关羽之女,以试探关羽的态度。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孙权大怒,遂决定夺取荆州,与刘备翻脸。可以说,蜀、吴交恶,荆州被夺,关羽作为一方主帅,他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
再次,不能妥善处理与部下的关系,导致内部生变。这是失荆州的关键。吴国大将陆逊总结关羽的性格是“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即以勇气自负、欺凌他人。屯守战略要地的糜芳和傅士仁平素被关羽瞧不起,关羽出征时两人因军资供应有时不足,被关羽威胁说“还当治之(回来后再治罪)”,心中常常恐惧不安,最后接受了孙权的诱降。孙权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关羽的根据地。
从个人的角度看,关羽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也是由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无论怎么看,关羽都谈不上完美、完善或“至”什么什么。能当得起上述溢美过誉之辞的,只能是神化后的关羽。
关羽神话能够长期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显扬,历代统治者的认可、赞赏甚至着意打造是一个主要因素。李文也承认,关羽由人到神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造成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即以李文的举例看一看:首先同意关羽以伽蓝护法神走上神殿的,是“弑父杀兄、奸母*嫂、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杨广。接连四次将关羽封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的,是自封“上帝元子太霄帝君”降世、但却无德无能的宋徽宗赵佶,他“不惜民财,大兴土木,官逼民反”,最终为金国所掳,死于他乡。
为维护关羽神圣形象,首次降旨禁演关戏的,是明代残暴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而他的后人明神宗朱翊钧,“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导致“黎庶田园不保,庐社为墟,饿殍遍野”,“为消民冤”,三度大封关公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禁演关戏以维护关圣形象的,也是最为残暴的雍正皇帝。而赋予关羽“登峰造极”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的,是在外忧内患中束手无策、其王朝濒临灭亡的光绪皇帝。
很有意味的是,这些帝王或是暴君,或是无能昏君,或是濒临亡国丧位之君。我想,这也许不是偶然的。暴君要求臣子绝对的忠、愚昧的忠,他们将关羽作为忠的化身,以此向臣下提出绝对服从的要求。昏君在朝政上昏庸无能,则希望国家大事由这个忠心耿耿的神灵替他们操持。而对于即将亡国丧位之君来说,关羽这样的守护神是救他们之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代顶礼膜拜关羽的帝王,主要取了他的忠义二字,且最后落实到忠,因为对朋友讲义气,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这朋友同时也是主上。在君臣关系上是忠,另外加上一层带情感色彩的对兄长之情义,我想,君王要求于臣下的,不可能比这更多了。
如何解释揭竿而起的造反者也拿关羽作保护神呢?如果说统治者主要取了关羽的忠,义也化归为忠,那么揭竿造反的被统治者则主要取了他的义,其忠也化归为造反哥们的义气。其实再深究一下,这两种现象并不矛盾:如果造反成功,大哥坐了皇位,那种哥们义气又可转化为臣下对主上的忠心耿耿。
其次,关羽之被美化和神化,小说《三国演义》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罗贯中在小说中宣扬和强调的,仍然是“忠义”二字,但通过艺术形象的渲染,让它们比皇帝的加封和褒扬更能为老百姓所接受。特别是,《三国演义》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它的描写是真实的。
李文说《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我看不确:顶多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李文自身就列举了罗贯中不少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描写,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三国演义》颠倒历史事实和虚构史实的地方就更多了,不胜枚举。
但这“三分真、七分假”的说法仍然是不确切的,因为这七分假和那三分真混在一起,除非是专门研究这一段历史的,一般读者难以分辨孰真孰假,只得统统接受下来,以为《三国演义》叙述和描写的,是十分真实的历史(读者大多只知道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或者以为两者是一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给了我们一个十分虚假的历史,一个被完全美化和神化的关羽。
再次,关羽之被美化和神化,是社会各等级或阶层在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需要。除了上面所说最高统治者和造反的被统治者外,例如,当官的供奉关羽,是指望他保佑自己仕途得意,官运亨通;商人们将关羽供奉为财神,是指望他保佑自己生意兴隆,财源旺盛;一般百姓崇拜关帝,是指望他保佑自己生活平安,少受欺凌,等等。
我很同意李文这样一段话:“对关公的信仰与崇拜,我们不能随意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实际上,通观全篇作品,李文对这种信仰和崇拜的意义是持肯定态度的;至于这种肯定是否简单化,则有待分析。
李文说:“中国经过上千载、亿兆人美化神化的关公,既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亮铮铮、光闪闪的良心宝剑,又是华夏民族用传统文化锤炼出的一个民族的人格坐标。”
在历数日下的世风后,李文说:“面对这一片片陌生、冷漠、麻木、残忍及戕害他人的灵魂废墟,善良的人们岂能不深切地呼唤关公,让关公那正直、仁义、充满着善与爱的大纛,重新在人们的心灵里猎猎飞舞!”
在我看来,这种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肯定是简单化的。说它简单化,是因为,它对被美化和神化的关羽在民族精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是绝对的肯定,没有指出其必然具有的负面影响。说它简单化,还在于,它在肯定关羽神话对于挽救当世颓风的必要性时,并没有从更深层次思考一下: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需要借助一个神灵来救赎世人的灵魂?
李文承认,“文革”期间的造神运动是一场失败,“因为人与所谓的神之间,需要有极大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当伟人从神坛走下后”,李文认为,需要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距离都足够大的新神来占据当代人的心灵,因为“一个没有伟大英雄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没出息的生物之群”。当然,他这里所指的英雄或神就是关羽:“关羽的陵墓早已松柏拱矣,关圣作为一株凝有‘忠义仁勇’的精神巨柏,却仍以其芬芳的松香长留在我们这个民族之间,并向世界四面八方的每个角落中弥散它的馨香。”
“一个没有伟大英雄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没出息的生物之群。”这话听起来不错,似乎不证自明。实际上这里“伟大英雄”是“被神化的人”或“英雄神话”的不确切的说法,李文在论述中将这两种不同概念给偷换了。针对这句话,我宁可说:“一个始终匍匐在神话英雄脚下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没有出息的生物之群。”
李文还举了一些事例:如毛泽东在谈及“关老爷的大刀”时高度赞许,对百姓信仰关羽表示宽容;美国总统里根竞选时在关帝庙祈祷以求得保佑;泰国法院开庭前全体法官在关羽像前宣誓;加拿大警察署允许华裔警察在办公室摆放关羽像;香港公共场所供奉关羽像十分普遍;九十年代以来东南沿海一带关羽庙香火鼎盛、崇拜者众多……在有意无意之间,李文将它们当成关羽神话在当代存在的必要性之根据。
在我看来,上述事例只是一些意义各别的社会现象,它们同一的含义只有一个: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是当代社会的一个事实。但已经存在的东西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是必要的,不一定是应该提倡的。
李文不仅是叙述关羽神化的过程和情况,它还作出论断:这种神话是否必要,对当代社会是否有积极意义。在这样做的时候,李文缺乏足够深入的分析,即使从“政论”的角度看,也显得过于随意。
在分析关羽神话问题时,我觉得有一点是应该提及的:我们的民族很容易产生对强势者的神化和崇拜(关羽的强势是他的勇武),要消除它却艰难万分。即以当代而论,李文说“文革”期间的造神运动是一个失败,因为它缺乏极大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这话并不完全准确。有段时间,你随便坐上一辆出租车,就会看到那在你面前晃来晃去的伟人像。对的哥来说,它主要不是装饰品,而是守护神,保佑他平安和发财。伟人刚刚从政治神坛上走下,立即又被捧上民间的神坛,这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多么善于造神,而且是多么实用。
那些愿意将人崇拜为神的人,自有他们的理由和缘故。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究者,他应该做的,不是加入到这个造神运动中去,不是将这个神作某些改造后再供人崇拜,而是将它还原为人,还原为一个跟我们一样毫无二致的人,一个我们可以理解而无须盲从的人,一个我们可以交流而无须仰望的人。在这一基础上,再进一步揭示造神的由来和意义。这样一种工作,我觉得,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净化和健全,才是十分必要的。自称“纪实文学”的李文,本该做这种还关羽以本色的工作,可惜它没有这样做。
现在不仅李文这样的文字作品标榜为“纪实”,影视作品中也有“历史正剧”之说。这成了一种很有意味的文化现象。历史也好,正剧也好,都意味着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尊重客观历史,而非胡编乱造,从而与“戏说”、“大话”之类的东西区别开来。实际上,这些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即以与李文相关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论,它被看做标准的历史正剧,实际上仍然是戏说,因为它依据的文字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戏说的产物。真正的三国“历史正剧”,应该依据《三国志》等正史来重新编写。所以我愿意再给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个开玩笑的称呼:它不是历史正剧,而是假历史偏剧――假是指其所谓的历史是虚假的,偏是指其内容大大偏离了真正的史实。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作为最早追随刘备的猛将,关羽被刘备当做了亲兄弟看待,史书记载:刘备常常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而关羽张飞也是侍立终日。而曹操的谋士郭嘉也评价关羽是“万人敌”。 虽然被叫做“万人敌”,但英雄也有气短的时候,关羽一生两次做过俘虏。
第一次是被曹操生擒,但曹操对待关羽却采取了重赏的方式,即使在得知对方要离开自己投奔死敌时,也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第二次则是落到了孙权手里,在荆州被东吴攻占后,逃亡的关羽在临沮被马忠抓到,吴军主将潘璋当即将关羽父子斩首。这可不是潘璋自作主张,他是得到了孙权命令。
《吴书》就明确记载到,孙权在调遣潘璋拦截关羽归路时,明确要求“羽至即斩”,也就是说只要抓到关羽,不用上报,当场处斩。 那么为什么曹操抓到关羽选择重赏,甚至还默许他回到故主刘备身边与自己为敌,而孙权在抓关羽之前,却明令当场斩杀呢?
通常的解释是关羽这个人太傲慢了,拒绝了孙权为子求婚,还辱骂了东吴来使,这也彻底激怒了孙权,导致对方下了必杀令。 其实原因没那么简单,关羽征战多年,又深受刘备信任镇守荆州,他不会蠢到伐魏的同时又去激怒孙权,让自己陷入被魏吴夹击的窘境。
而孙权也并非平庸之辈,他很清楚就算得到荆州,但曹魏强吴蜀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他想要保住江东,还不能跟蜀汉彻底决裂,否则同时被魏蜀夹攻,东吴必亡。
所以,孙权的最优选择应该是俘虏关羽后关押起来,他投不投降无所谓,无非是浪费几顿牢饭,但却能为日后与蜀汉谈判留下一个筹码。后来刘备大举伐吴时,孙权也的确表达了不愿吴蜀决裂的态度。 既然孙权很清楚这个道理,那为什么他当初却选择了斩杀关羽这种不留后路的方式呢?
其实这跟关羽的主张有关。蜀汉内部曾长期存在着三种路线,一种是诸葛亮、赵云主张的联吴伐魏,一种是法正主张的放弃荆州专心治蜀,蚕食雍凉,第三种则是关羽所主张的先灭吴再北伐。 也许有朋友会质疑,关羽明明是在北伐曹操时被东吴偷袭的,怎么会主张先灭吴呢?其实关羽北伐并不是想要灭掉曹魏,事实上单凭荆州军也不可能完成,关羽打樊城,只是为了恢复荆州全境,打通与上庸和汉中的通道,为将来伐吴做准备。
何以见得呢?关羽在围攻樊城时,孙权曾遣使求助,结果关羽误以为樊城即将攻克,对东吴来使说了句“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
后来刘备伐吴战败时,诸葛亮也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这句话点破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诸葛亮早期的地位并不高,甚至不如法正;二是刘备倾向于先灭吴后伐魏,也就是关羽的战略,所以诸葛亮才希望法正能活着,因为他们两个人都不主张先灭吴。
无论是诸葛亮的战略还是法正的战略,对于孙权来说都是有益的,但唯独关羽的战略对东吴是致命的,因为荆州处在东吴上游,一旦和益州连成一片,靠着荆州水军和益州的粮草,蜀汉对东吴将形成灭顶之势。
所以,夺取荆州成了孙权自保的唯一选择,至于主张先灭吴的关羽,则必须杀掉,否则日后吴蜀和谈,关羽被放归,还是会卷土重来,发动与东吴的战争,这是孙权不愿看到的。
关羽投降曹操
关羽是忠心于刘备的,但是在历史上关羽曾经投降了曹操,曹操是刘备的敌人,关羽却投降了曹操这是说不过去的,对于关羽投降的原因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出了理由,说关于投降的时候是讲了条件的,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三是有了刘备的消息立刻就离开曹操,那么真是这样的吗?
关羽画像
事实上,关羽投降曹操的原因罗贯中所说的三点都是不成立的,起码是有很多疑点的,首先说降汉不降曹,其实在关羽的心中刘备才应该是汉室的代表,因为刘备打出的旗号就是匡扶汉室,如果说投降曹操是降汉的话,那么只能说明刘备是出师不义,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羽的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
再者保护刘备的二位夫人也是不成立的,因为当时二位夫人应该是在刘备屯兵的小沛,曹操攻打小沛的时候已经将二位夫人擒获,二位夫人并不在关羽屯兵的下邳,所以保护二位夫人之说也不成立。
三者知道了刘备的消息就立即离开曹操,实际上这个说法的潜台词就是关于知道刘备还活着但是不知道在哪里,实际上,在当时的兵荒马乱之中,通信技术非常的不发达,关羽并不知道刘备是否还活着,所以谈不上这一点,而且在下邳的战斗中,关羽完全可以像张飞那样突围而走,但为什么关羽没有那么做呢?
通过上面的疑点我们觉得罗贯中的关羽投降曹操的三个理由是不成立的,起码是具有很多的疑点的,个人认为在那个兵荒马乱,通信技术又不发达的年代,关羽很可能是由于已经知道了刘备死亡的消息,所以才投降了曹操的,如果知道刘备没有死,关羽不可能投降曹操。
关羽是干什么的《三国演义》我们都不陌生,尤其是对于里面的诸多有着讲诉兄弟情义,侠肝义胆的片段甚至是耳闻能详。其中关羽其中的桃园三结义就是一个让世人所熟知的片段。
关羽像
桃园三结义这一篇章讲述的是关羽,张飞和刘备三个人之间因心心相惜所以义结金兰,成为拜把子兄弟。我们都知道,在这以前,他们都是没有什么名气的人,过着在普通不过的生活。他们三个人的传奇人生也是从桃园三结义而开始的。
之前,张飞是一个杀猪匠,而有着三顾茅庐称号的刘备也只是一个编篮子卖的人而已。他们都是以这样最普通的方式维持生活。我们已经知道了张飞和刘备是干什么的,那么关羽在桃园三结义之前又是做什么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
事实上,关于关羽之前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书籍之上并没有记载。不过从他的一些表现上我们还是可以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关羽原本出生在文人世家,不过在那个时代,文人是不容易生存的。而且我们也都知道在后来逃亡的时候,关羽没有钱,他就一路的卖枣子。我们也都知道同时在逃亡,那么他自然是不会像其他的那些正规的小贩一样去进货了,当然了也不会去抢,这不是明显的暴露身份吗。所以他就只能自己去打,而他所打的枣子自己在拿去卖,由于是自己打的,这是属于无本的买卖,就算是没有当商人潜质的关羽,也还是让自己混了个温饱。所以关羽的职业就是卖货郎。
关羽多少岁死的我们都知道关羽是错失荆州,败走麦城之后,被孙权抓住,后来将其杀死的,但是关于他具体是那一年死的,知道的人很少,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
关羽像
对于关羽具体是哪一年出生的在史书上并没有清楚的记载,不过有人说他是公元前一百六十二年的时候生的。具体的我们只知道他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东汉末年赫赫有名的将领。他骁勇能战,英勇无畏。他的名字字云长,是我们国家如今山西运城的人,在当时这个地方叫做河东解良。他是在公元前二百二十年的时候死去的。他在早年的时候和刘备结义为异姓兄弟,同他们一同结拜的还有张飞。后来就跟随刘备一起打江山,辗转各地。他在战场上有着万夫莫敌的能力,他和他的结义兄弟张飞一起被人们称之为万人敌,意思是万人不敌。
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在四处忙碌,抢夺阵地,让关羽在对于他们至关重要的城池荆州镇守。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是就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最后一个月的时候,荆州遭遇东吴吕蒙的突袭,当时关羽可以说是前后受敌,进退两难。最后关羽这边的势力不敌,错失荆州,而他自己也在逃亡的过程之中被孙权抓住。后来被孙权杀死,他死的时候按照公元前一百六十二年来算,那个时候他才有五十八岁。因此,关羽应该是五十八岁的时候死去的。
关羽关平关羽和关平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在《三国演义》中,两人是养父子关系,关羽是关平的养父。但是在正史中,关羽是关平的亲生父亲。
关平像
关羽,字云长,在民间被称为“关公”、“美髯公”,三国时期河东谢良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人,关羽是在早年间便跟随刘备一起闯荡天下,和张飞一起被称为“万人敌”。用来形容关羽的英勇无敌,“关公刮骨疗伤”也是形容的关羽,说明关羽的厉害。关羽帮助刘备打下许多胜仗,比如说温酒斩华雄,又比如说,三英战吕布,和张飞一起斩得袁绍大将颜良,不仅如此,关羽还能够斩庞德,虽遭人暗算,但是自己刮骨疗毒,亲自为自己刮骨治伤,可以说,关羽是在当时的战乱年代,是一个典型的忠义仁勇的将军,也在后人心中有着“神”一般的地位。
关羽这么强悍,关平身为关羽的儿子,自然也不会落后太多。在《三国演义》中,关平虽说是关羽的养子,但是,关平仍然很是厉害。虽然没有达到关羽那么高、那么强的名声,但是关平也真真是一位英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将军,关平是靠着自己本身的力量,自己成为关羽的副将,能和庞德大战三十余场也能不分胜负,同时也能在关羽被五百将士围攻的时候,勇敢的去搭救关羽,一直坚持到最后拿不起大刀,才被吴军擒住。由此可见,关平不仅有忠义之心,更有孝义之情。
孙权为什么杀关羽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还是真正的历史中,对于关羽的评价都是非常高。他不仅勇不可当,拥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重情重义,曾经曹操对关羽大加赏赐,想要让他归顺自己,但是关羽还是向曹操告辞,一人一马走了千里的路来和刘备汇合,这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但是关羽这个人同时也有骄傲自大,脾气暴躁的缺点,而也是因为这一点,造成了他败走麦城,最终被吕蒙擒获杀害。
关羽剧照
而关于孙权在俘获关羽之后,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他,而没有选择其他的方式。这里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关羽和孙权其实早已有积怨,他们之间的矛盾甚至已经不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关羽对于曹操还是比较敬重,毕竟他曾经真心想要让他归顺自己。但是关羽对于孙权是十分看不起的,他认为孙权有现在的地位和成就,并不是他自己的功劳,而是他的父亲和大哥替他打下的江山,他只是坐享其成而已。而且孙权还曾经派诸葛瑾向当时驻扎在荆州的关羽提亲,但是关羽毫不领情,大怒道:“我的女儿怎么可能嫁给狗的儿子!如果不看你弟弟的情面,我早就砍你头了!不要再多说了,赶紧滚吧!”本来孙权打不打荆州可能性各占五成,但是经过这件事之后,或许孙权就下定了攻打荆州的决心。
第二个原因则是关羽的个性和脾气孙权无的无法应付。关羽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他对于刘备可谓是忠心无二,当年曹操如此厚待他都没有留住他,更别说是自己瞧不起的孙权了。
第三个原因则是关羽投降孙权的名分不足。在关羽被东吴擒获的时候,已经被刘备封为了前将军,而当时的孙权并没有称帝,从爵位上来说也或许还不如关羽高,因此更加不可能向他投降了。
总之关羽落在孙权的手里,只有死路一条,其他的方法要么根本行不通,要么就是放虎归山。
关羽故里据文献记载,《三国演义》中一代豪杰关羽的家乡为山西解梁县,位于晋绥一带,今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盆地,史称“河东”地区,自古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关公铜像图
由于这片土地土质肥沃、阡陌纵横、交通便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且山西民风彪悍,历朝历代都出过不少英雄豪杰。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雄霸一方,晋绥军兵强马壮,且拥有自己的兵工厂,实力当可与蒋介石的中央军相抗衡。正因为晋中大地上曾孕育出关羽这般被誉为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杰,因而即便历史的车轮已转过千年光景,造型威严的关公铜像依然矗立在这里的寺庙宗祠内,成为弘扬关公文化、宣传山西风物的一张人文名片。
据悉,关公故里的著名关公铜像为《夜读春秋》青铜雕像,整尊坐像从底座到雕像共分五层,由下而上层层递减呈,别出心裁的金字塔状令人叹为观止。该铜像雕工细致,用料纯正,是一尊凝聚了无数工匠心血的传世瑰宝。夜读《春秋》的关公神态端庄,目光炯炯。丹凤眼、卧蚕眉的脸部特征极大地还原了史料所载。三缕长须捋于胸前,栩栩如生,将一代战神的威风凌凌与潇洒俊逸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外,雕像的衣物纹饰皆精雕细,浑然天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该铜像作为山西文物代表郑重向世人展出,忠义仁勇与崇和尚德的关公精神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同时山西的关公文化和青铜文化也得以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