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泼皮”的韩世忠,是不是因为方腊才娶到情投意合的梁红玉?

曾是“泼皮”的韩世忠,是不是因为方腊才娶到情投意合的梁红玉?,第1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方腊的因素,要知道历史上真正的方腊并不是被梁山好汉击败的,而是被韩世忠击败的,但是那个时候韩世忠只是一个小将,并且在韩世忠击败方腊之后,有一个叫辛兴宗的人冒领了韩世忠生擒方腊的功劳,然后这个时候韩世忠非常的郁闷,当时为了照顾韩世忠的情绪,童贯最后在京城庆功的时候还是带上了韩世忠。

然后在这次庆功会上面他遇到了梁红玉,而且梁红玉这个时候的身份并不高,由于之前家父和祖父贻误了战机,被贬为了营妓,她来这次庆功会多少有一点表演的意味,毕竟这些将军取得了大胜,庆祝一下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很多的将军都是兴高采烈的,但是当他看到韩世忠的时候,却是一脸阴云密布,但是这又很正常,毕竟自己的功劳被抢了,换谁也不会开心。

于是他们两个便趁机交谈了起来,在交谈的期间,韩世忠发现梁美玉是一位谈吐不凡的女子,并且从梁美玉的身上一点也找不到那种妓女的庸俗之感,反而还带有一点英气,然后便被梁美玉身上的这股英气所吸引,觉得他和自己是一路人。反观梁美玉对韩世忠也非常的有好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两个人在这次宴会上面一见钟情。

宴会结束之后没过多久,韩世忠便把梁红玉赎了回来,并且把她纳为了自己的小妾,以至于后来才有黄天荡擂鼓战金兵的传说。

1、钱塘诗妓苏小小

苏小小自幼家境殷实,父母十分宠爱这个独生女。十五岁时,父母谢世,她变卖家产,带着乳母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小小常在她的小楼以诗会友,和文人雅士们来往,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

在游玩之时苏小小遇见了俊美公子阮籍,两人一见倾心。但阮籍父亲不愿儿子和妓混在一起,把他逼回了建业。小小为此事病倒。

一年秋天她见到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却气宇不凡的鲍仁,她主动提供钱物资助。第二年春天苏小小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到钱塘视察的官员孟浪难为她,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作诗,苏小小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她的才气让孟浪赞佩不已。

2、迷住宋徽宗、色艺双绝的李师师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幼时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被邻居抚养长大,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的李媪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一时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其中就有师师最中意的大才子周邦彦,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从此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找李师师寻欢作乐。徽宗玩物丧志,终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宋朝南渡后,李师师下落不明。

3、击鼓抗金的梁红玉

梁红玉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祖父与父亲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徽宗宣和二年方腊起义,祖父和父亲因贻误战机被杀,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朝廷派童贯率军平定方腊,最后方腊被韩世忠所捉。平定方腊后的庆功宴上,韩世忠与梁红玉初次见面,二人对视生情,终成眷属。他们相亲相爱的生活一直伴随着战争度过。

宋高宗封韩世忠为御营平寇左将军,梁红玉为安国夫人。

金人再度进犯,从黄州和采石矶两处渡江,直逼临安。高宗逃至越州。韩世忠留守秀州,听从梁红玉的计策把宋军兵分两路,看中军摇旗为号,进行包围截杀。结果金军大败。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策以少胜多,围困敌军近五十天,使金军不敢随便渡江侵犯。

岳飞被害后,韩世忠也被罢去兵权,他辞去官职,与梁红玉白头偕老度过余生。

4、 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被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时纳入田府。

崇祯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把圆圆赠给吴三桂。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父亲投降,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圆圆独居别院。后削发为尼,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还用再简洁么?要多少字的?

补充:

古代四大名妓没有定论,说法不一。

李师师只有美名而无才名、陈圆圆怕是借了“冲冠一怒为红颜”、柳如是仅仅是南北朝乱世名妓、苏小小虽传才貌双全,一时无俩但却没有什么大事可入史册。董小宛一代名女,诗歌双绝;梁红玉随夫从良,成为抗金巾帼,这两人都不能算做妓女的行列。至于唐时名妓薛涛,曾制薛涛笺,一时名士得笺为幸。唐时另一妓鱼玄机,不仅美貌,所做诗词因大词人温庭筠赞赏(温乃婉约派词的开山鼻祖)而得名。宋时有严蕊,色艺冠绝一时,她有《卜算子》一首,流传至今——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明末清初的八位名妓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曾被冠以“秦淮八艳"。

风骨嶒峻-柳如是:本姓杨,初名云,一名影怜,又名爱。后改姓柳,名隐雯,字如是。后又改名为隐,号河东君,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如云佳丽中的一朵奇葩。她天生丽质,书画双绝、美艳绝伦,无数风流才子以一睹红颜为幸,然而她气格孤傲,心怀天下,多情重义,非一般青楼女子可比。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这位风尘女侠气节铮铮,是位反清复明的义士。

艳艳风尘----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被誉为"金陵八艳"之一。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

她心底善良,厌恶权势,性如铁火金石,质似冰壶玉月。对于那些玉箸举馔、金炉飘香的豪门权贵,斗鸡走狗、寻花问柳的纨袴子弟生性厌恶,莫不报以冷眼奚落。然而对当时聚汇南京,讲学谈经,主持清议,臧否人物,评议朝政,愤世忧国,傲啸文坛的复社名流文士却态度截然不同,常与他们一起品茗清淡,评文论画,温酒吟诗,填词谱英,无所拘泥,尽得其乐。她醉心书画,小宛入冒氏之门为妾,闲暇时,与冒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她还巧于美食。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她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万里桥边女校书-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可悲的才女-鱼玄机:晚唐诗人,长安(今西安)人,初名鱼幼薇,字蕙兰。咸通初嫁于李亿为妾,李的原配裴氏却对鱼幼薇百般挑剔,并逼迫李亿休了她。李亿有惧内病,只得写下一纸休书,将她扫地出门。咸通七年进咸宜观出家,改名鱼玄机。婚姻不幸,无情的生活将其逼入道观,成了一名纵情的女道士。后因打死婢女绿翘,为京兆温璋判杀。

鱼玄机的诗工韵调,一吟一咏;佳篇警句,往往流播士林。她同当时许多文人名士有交往,与著名诗人温庭筠为师友,互相以诗篇赠答;与李郢同巷,居处接近,也时有诗简往返;还经常有一些风流之士,载酒拜访,席间鸣琴赋诗,风流倜傥,鱼玄机在这方面的酬赠诗最为出色。

古诗《尤侗·题韩蕲王庙》原文赏析

忠武勋名百战回,西湖跨蹇且衔杯。英雄气短莫须有,明哲保身归去来。夜月灵旗摇铁瓮,秋风石马上琴台。千年遗庙还香火,杜宇冬青正可哀。

韩蕲 (音qi)王,即南宋初抗金名将韩世忠 (1089—1151),字良臣,延安人。十八岁从军,勇武过人,以御西夏功,转进武副尉。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他在河北屡败金兵。宋高宗赵构即位,为御营左军统制,升至浙西制置使,守镇江。建炎四年 (1130),他率军乘海船,扼长江绝金兀术归路,从镇江转战至黄天荡 (在今江苏南京),以八千兵击退金兀术十万之众。以后,他又多次在扬州、淮安、淮阴、豪州等地与金兵激战,均获胜利,被誉为“中兴第一功”。不久,主降派秦桧收其兵权,改拜枢密使,因岳飞冤狱面诘秦桧,罢为醴泉观使。自此杜门谢客,自号清凉居士。死后追封蕲王,谥忠武。为表彰他的正义感和民族精神,后人为他在镇江立庙,世代祭祀。这是作者拜谒韩蕲王庙时所作,诗中表现了对一代名将韩世忠的景仰,对他晚处被谗隐居寄予了深切同情,同时对以赵构、秦桧为代表的主降派也表示了鄙视。诗歌写得沉郁含蓄,一往情深。

诗题是《题韩蕲王庙》,按照一般写法,当首先从庙宇的环境写起,但这首诗的开始四句,却荡开笔锋,直接写韩世忠其人,可见作者写诗的用意,是在人不在庙。从这种不同寻常的写法来看,就表现了作者对韩世忠的格外崇敬和深切同情。而且,开始四句也并没有正面描写韩世忠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而是写他被谗隐居后,英雄落魄、壮气蒿莱的情景,与他的百战勋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中暗藏的郁塞磊落之情、满怀怨愤之意,溢于言外。作者在写下诗题之后,经过千回百折,方始落笔,在题目与诗歌之间,先就蕴藏了一大段文章,耐人咀嚼。

首联“忠武勋名百战回,西湖跨蹇且衔杯”。“蹇”(jian),即毛驴。这两句写韩世忠隐居后,在西湖骑着毛驴,饮酒度日的情景。据《宋史·韩世忠传》:韩世忠引退后,“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这两句诗,是对韩世忠当时情形的真实写照,但又充满了诗的深情。首句一开始就点出“忠武”二字,既是对韩世忠的尊称(因其死后追谥“忠武”),也是对他忠于抗金事业、勇敢坚毅精神的特别肯定。就是这样一位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将军,现在竟然被谗而“回”了。这个“回”字大可玩味,它决不是功成名遂的回,而是在遭受政治迫害之后被迫引退,语意十分沉痛。“衔杯”即饮酒,引退之后,他便借酒来消除胸中块垒,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他胸中的抗金烈火,又怎能用酒来浇得灭呢“衔杯”之前冠以“且”字,曲折传出了其中深意,显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遣。这两句的表面形象,是百战而归的将军在西湖饮酒作乐,似乎悠然自得,其实,满腔怨愤之情深藏其中,诗意极为含蓄深婉。

颔联:“英雄气短莫须有,明哲保身归去来。”用逆挽之笔,在首联描写形象之后,深入一层,写韩世忠引退的原因。“气短”即壮志消沉。“莫须有”,是宋代口语,意为“也许有”,是秦桧陷害岳飞时的话。据《宋史·岳飞传》:岳飞“狱之将上,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句点出这段著名史实,说明韩世忠因援救岳飞与秦桧发生对立,正是迫使他不得不引退的政治原因,诗句中洋溢着韩世忠的凛然正气。下句中“明哲保身”语出《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归去来”,指辞官归隐,因晋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时,曾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志,故云。句中“明哲保身”云云,好像是赞扬韩世忠激流勇退,其实也是愤激之语,如同陶渊明的弃官一样,完全是出于不满朝政,不得已而为之。这两句驱遣史实,运用典故,十分精当而自然,结合首联,把韩世忠被谗引退,在西湖的一段郁闷痛苦的生活,描写得十分形象生动,而又极为深刻。

前两联,作者是写韩世忠生前之事,后两联,作者转换笔墨,写他死后庙宇的情景,逐渐把诗意归结到题目上。

颈联“夜月灵旗摇铁瓮,秋风石马上琴台。” “灵旗” 即战旗。“铁瓮”即镇江城,据《镇江府志》: “吴大帝所筑,内外甃以甓,号铁瓮城。”“石马”,刻石为马,列于墓前。“琴台”,在灵岩山西北绝顶,韩世忠墓在灵岩山西,靠近琴台。这两句说作者登上琴台拜谒韩蕲王庙,但见墓前石马在秋风中岿然不动。放眼望去,在夜月的笼罩中,那镇江城外,仿佛当年激战时的军旗还在飘扬,战阵厮杀之声撼动着整个镇江。这两句是倒装,先有 “上琴台”,然后才能见 “夜月灵旗摇铁瓮”,但作者将 “夜月”句提前,不仅是出于平仄、对偶上的考虑,更主要的是突出那在韩世忠一生中最有重要意义的镇江抗金之战。据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四记载: 建炎四年 (1130) 三月,韩世忠与妻子梁红玉率八千宋军在镇江一带与入侵的金兀术战斗,先在焦山一战,几乎生擒金兀术,“既而接战江中,凡数十合,世忠力战,妻梁氏亲执桴鼓,敌终不得济,俘获甚众,擒兀术之婿龙虎大王。兀术惧,请尽归所掠以假道,世忠不许; 复益以名马,又不许;遂自镇江泝流西上。兀术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战且行,世忠艨艟大舰出金师前后数里,击柝之声达旦。”这一战,由于韩世忠与岳飞互相策应,据江死战,终使金军败北,保住了宋室的半壁江山。这两句的倒装,逆笔取势,具有千钧之力,补足了首句 “百战”之意,使得一代名将韩世忠的英雄形象,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钦佩。

尾联: “千年遗庙还香火,杜宇冬青正可哀。” 这一联紧接颈联之意,最终归到庙宇上,说韩世忠庙多年之后依然受人崇祀,而南宋的皇陵却被人发掘了。这里虽然是在写庙宇,而其实,重点仍是在写人,是在突出韩世忠这个光照千秋的历史人物,与开始四句的写其生前,正相表里。“杜宇”,即杜鹃鸟,传说为古蜀国国王杜宇的魂魄所化,这里喻指南宋皇帝。“冬青”,树名,据陶宗仪《辍耕录》载,元代杨琏真伽发掘赵宋诸皇陵,义士唐珏收遗骸重新埋葬,且植冬青树于其上,这是暗指被发掘的宋皇陵。这一联采用对比的手法,用被发掘了的残破的宋皇陵,来衬托馨香百代、敬礼无涯的韩蕲王庙的受到人们的敬爱,褒贬之意,一寓其中。说明公道自在人心,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表现出诗人对卖国投降、昏庸无能的高宗赵构、奸相秦桧的鄙夷和鞭挞,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英雄韩世忠的无限钦仰之情。诗到这里自然结束,如水到渠成。后四句与前四句相为补充和映衬,结构上变化多端而又高度统一,把英雄的生前死后,交织融会,描写得清清楚楚,形象生动,其中包蕴、隐含的悲愤之情,更加感人肺腑,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巾帼不让须眉。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源出《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典故:

梁红玉出生在淮安,从小热爱劳动,习文练武。当金兵侵犯到淮河流域时,为避兵祸,随母亲到镇江,与当时作为下级军官的韩世忠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婚后,在梁红玉辅佐下,韩世忠屡立战功,升官至浙西制置使。

公元1130年上半年,金兀术大破杭州城后,率领10万大军,满载劫得的金银珠宝,今嘉兴、苏州,沿着大运河来到镇江,企图通过镇江北撤,当时43岁的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率领8000水军守卫镇江。敌众我寡,韩世忠急与夫人梁红玉商量计策。梁红玉提出用埋伏之计御敌,韩世忠大喜。

韩世忠站在楼船上一眼望去,只见江面上来了黑压压一片船只。那是金兀术率领的500

梁红玉

多艘战船。他们耀武扬威,横冲直撞,由焦山朝金山方向驶了过来。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清清楚楚,她英姿飒爽,猛然击起战鼓。

一通战鼓,韩世忠立即指挥水军,扯帆驶出鲇鱼套的芦苇荡,迎战金军。二通战鼓,韩世忠佯装失利,且战且退,转眼间隐进了茫茫芦荡。金兀术以为他们与以前遇到的宋军一样,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于是急令紧紧追赶,一路追进了埋伏圈。

对金兵的举动,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一清二楚,随即挥舞令旗,擂响了第三通鼓。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埋伏在芦荡里的战船,脱掉伪装,嗖地飞向敌军。守军大多来自长江中下游,个个惯熟水性,梁红玉平时又十分注重操练他们,和金兵大战个个都以一当十,派上了大用场。他们有的钻进深水,用凿子凿金兵的船;有的用火炮、火箭猛击金兵。江面上烟雾腾腾,杀声冲天。由于金兵大多不通水性,自入侵以来又从未遇到过这样猛烈的打击,早已死伤过半,溃不成军。金兀术急令回撤,一直逃到今句容附近的黄天荡。

韩世忠指挥宋军乘胜追击,把金兵包围在长江南侧的黄天荡里,使其进退无路。这一围就是48天。金兀术急于逃跑,便在阵前哀求韩世忠“成全”,愿以掠得的全部财宝,求他让出道路。无奈之下,金兀术派出大批探子向老百姓问路,觅及黄天荡西端有一条原来通江的河道,由于这条河道的淤塞才使得黄天荡成为死荡,于是急令士兵星夜凿渠,挖通老鹳河(即今天句容市的大道河、便民河)进入长江,往南京方面逃走。

逃到南京后,金兵惊魂未定,又遇到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打击。金兵不敢停留,带着残兵败将绕道逃到瓜洲。在瓜洲,金兀术(完颜亮)被部下杀死在龟山寺。这一战役,韩世忠以8000水军,打得号称10万的金兵丢盔弃甲,元气大伤。后来,大家都以巾帼不让须眉来称赞梁红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786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