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娲皇宫门票及游玩攻略

邯郸娲皇宫门票及游玩攻略,第1张

邯郸娲皇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被誉为是“华夏祖庙”,景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皇山上,风景秀丽,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了。

邯郸娲皇宫

邯郸娲皇宫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是全国建筑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人类始祖女娲的历史遗存古代建筑群,现在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宏伟独特,并且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国内罕见的摩崖刻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景区内群山叠翠,风景优美,流水环绕,是涉县古八景之一。娲皇宫依山而制,巧妙的利用了天然的地形,被人们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境”。景区由服务区、补天园、补天湖、娲皇宫和补天谷五个园区组成,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游玩攻略

邯郸娲皇宫内主要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并且这里还有北齐年间的摩崖刻经和石窟遗址,是非常具有观赏价值的。娲皇阁是娲皇官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有着“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娲皇阁底层为石窟,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是娲皇宫最早的建筑之一。在娲皇文物古迹中,北齐时期的摩崖刻经六部在山顶娲皇阁外山崖上,它是北齐文化的缩影。摩崖刻经是最为珍贵,也是景区内古迹的精髓,摩崖刻经是我国甚至是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补天谷观光区位于娲皇宫景区山上,谷中有补天台、补天峰、酌觞池、龙吟涧等景观,可以让游客充分领略女娲文化的博大精深。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京珠高速连接到涉县的高速已经开通。

景区级别: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地址:位于涉县西北约10公里的凤凰山(中皇山)上  门票:60元/人,学生持证半价  开放时间:08:30-17:00  交通:从邯郸客车站乘坐到涉县的客车,票价约20元/人;到涉县县城后有面包车前往景区,票价3-5元/人,车程大约十几分钟,也可打车前往。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前可以停车,停车收费;景区距离县城大约十几分钟的车程,涉县的旅游服务设施都很齐全。  住宿:景区内不能住宿,只能返回县城住宿,涉县县城的一般标间价位在120元/间。  周边景区:刘邓大军司令部旧址,刘邓故居,朝鲜义勇军纪念馆,韩王山。

附近宾馆:距离景区10公里有许多宾馆,如涉县宾馆

泉州有女娲神庙。

在泉州东海街道的宝山社区生态路上,有一座供奉着女娲神像的道教宫庙。 

   女娲是古神话的创世女神。传说她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被尊为婚姻女神。

 宝山社区的娲媓宫里供奉的女娲神像,是从河北邯郸涉县的娲皇宫祖庙请回来的。当年,泉州娲媓宫原主事庄银元请回女娲神像后,将娲媓宫设置于宝山社区后坑村内,后于上世纪90年代末选址于现在的位置。

 娲媓宫的修建,处处体现着泉籍工匠技艺的巧夺天工。门口的四根石柱上,活灵活现的四条石龙分别从梁上盘旋而下;鎏金的木窗户上,龙凤图案金碧辉煌;女娲造人的典故,被工匠们同样用雕刻的方式,留在了宫庙的大门上。娲媓宫内的颜先生指着四根龙柱告诉记者:“这是咱们惠安石匠的好功夫。”

 娲媓宫负责人胡明进说,这几年,他寻访全国各地的娲皇宫后,发现在福建省内,泉州娲媓宫是唯一一座供奉女娲神像的宫庙。目前,娲媓宫已被列入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涉县境内,它修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是我国祭祀上古女神女娲的最大建筑群,现已被当地旅游部门开发成5A旅游区。

女娲与伏羲、神农三位并称三皇,伏羲是天皇,女娲是中皇,神农是地皇。

相传,上古时,有一回,天破了,流向大地很大的洪水,女娲带领孩子和人民共同治理洪水。

……

娲皇宫开放时间:全天

娲皇宫景点介绍:

娲皇宫,当地俗称奶奶顶,是位于冀南涉县凤凰山(古中皇山)的一处古迹。它依山就势,巧借天然,前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境。这里不仅建筑宏伟独特,而且还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国内罕见的摩崖刻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涉县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茸、续建,现有建筑房屋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到达最高处的娲皇宫。

娲皇宫,是为祭祀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而修建的。据《淮南子览冥训》、《路志》、《独异志》等典籍记载,传说女娲曾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从此人类和万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赢得人世间对她的崇敬与怀念。对于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统治下的汉民族,便视女娲为有盖世之功的女性神圣,于是为之建宫立庙,永世享受人间的崇拜。

娲皇宫古迹始建于北齐,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宫。据这里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另据《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以邺为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邺至晋阳,往来于山下,遂起离宫,以备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在这里较大规模地修建了娲皇宫,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以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到明代又陆续修建了不少宫宇,清代又曾大规模重修。累经历代迭次修建,这里渐而成为占地15万多平方米的一组建筑群。

娲皇宫的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依山就势,匠心独运。它由四组建筑组成,每一组都各具神韵,自成一体,又和整体格局和谐统一。山脚三处建筑,自下而上,依次为朝元、停骖、广生三宫。朝元宫(十方院),因其为山前首庙,遂名朝元(1938年被日寇焚烧),停骖宫(歇马殿)是一行宫,为圣驾及香客休憩处,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娲皇诞辰之日,民间在此宫举行众神庆寿之仪。这个宫(歇马殿)的山墙上,画有娲皇宫全景和一幅壁画:伺辇图。一辆华贵的车辇上坐着女娲,神龙牵车,仙女陪伴,天兵护卫,腾云驾雾,驰骋万里长空,是一幅珍贵的艺术品。广生宫(子孙殿),为一座神庙,乃神话传说中求子之场所。停骖、广生二宫,各有正殿、配殿,分别为悬山、硬山式建筑。由山脚向上绕行十八盘后,过广生宫便是奶奶顶即娲皇宫所在。

娲皇宫是最后最高的一组主要建筑,于凤凰山崖险峻陡峭之处就势筑台而建,娲皇阁(三阁楼)居中,梳妆楼、迎爽楼分立左右,钟鼓二楼南北对峙,还有六角亭、灵官阁和题有娲皇古迹的牌坊等,各选其位,呈点缀之态,全部建筑布局合理,既和谐对称,又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娲皇阁(三阁楼),坐东面西,为娲皇宫主体建筑,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它悬空而立,高达23米,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该阁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以条石拱券为基,上建三层楼阁,分别名之为清虚、造化与补天。各层均三面设廊,背倚悬崖,用铁索将阁与崖壁所凿八个拴马鼻相系,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构思奇巧,为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纵观娲皇阁,嵌于绝壁,雕梁画栋,登楼远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带,堪称天造地设之境。

千百年来,娲皇宫历经数代,屡遭焚毁,今日所见,多为明清建筑,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崖壁现留石窟三处,除娲皇阁底基石窟外,其右侧另有眼光、蚕姑姑二窟,窟内石像已遭破坏,残缺不齐,惟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为此处古迹之精髓。摩崖刻经,共分五处镂于崖壁,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共刻经文1374万余字,最大的一处,面积5418平方米,字数也多达41万有余。字体全为魏碑书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所刻经文内容,均属大乘佛教之经典,这对研究佛教和北齐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标本和资料,在国内也属罕见。从国内现存的北齐石刻看,内容多与佛法有关,在当时雕佛刻像之风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来摩崖石刻藏经,还很少见,可以说,无论在石刻建筑、艺术价值和藏经内容上,娲皇宫的摩崖刻经均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也是北齐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可看出,娲皇古迹始于崇佛刻经,而后才立庙拜神,这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即崇佛与崇神并举的多种崇拜的宗教观念,所以,从摩崖刻经到娲皇古建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形象的见证。

娲皇阁亦称三阁楼,坐东面西,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从下向上依次名之为"清虚"、"造化"、"补天",通高23米,建筑式样为歇山顶,七踩三下昂斗拱,龙形要头,属典型的清式建筑,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它玉宇悬空、琼楼耸翠,上临危岩、下设深壑,犹如桂殿兰宫嵌于绝壁,故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重碧灿然,坐若霞蔚"之赞。其天然独特的地势妙不可言,巧夺天工的建筑风格堪称一奇。各层均三面设廊,背依悬崖,以九根铁索将楼体系于崖壁,据传游客盈楼时,铁索即啷啷作响,故素有"话楼"、"吊庙"之称。

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摩崖刻经共有六部,分五处镂于崖壁上,刻经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刻石1187行,共刻经文137400余字,字体为魏碑字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娲皇古迹之精髓,它是北齐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00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