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秦晋之好是如何形成的,最终为啥会瓦解?

春秋时期的秦晋之好是如何形成的,最终为啥会瓦解?,第1张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不论是秦晋之好,还是秦晋生怨,都是双方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形成的。所谓的“秦晋之好”,乃是两国在向外扩张之际,需要保证后方稳固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两国联盟的瓦解,则是由于争夺河西土地而导致的。

为了共同的利益,两国结成秦晋之好

春秋中后期,晋国乃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国,但实际上它的扩张仍然受到了限制。此时的秦国虽然在诸侯当中仍然比较弱小,但由于地缘关系的原因,仍然威胁着晋国的后方;而强盛一时的晋国,同样对秦国造成了极大压力,秦国同样无法全力对外扩张。

晋献公和骊姬

由于双方之间相互牵制的原因,秦穆公于是主动向晋国示好,并向晋献公求婚。由于晋国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固的后方,于是晋献公便将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两国就此结成姻亲,开启了“秦晋之好”局面。

晋献公晚年,爆发了“骊姬之乱”,公子夷吾在逃亡之后,以河西之地作为报酬,在秦穆公支持下得以回国继位,然而之后却拒绝履行承诺。再加上晋国灾荒之时,秦国不计前嫌的卖给晋国粮食,而秦国灾荒时,晋国却拒绝了秦国的求助。前后两次矛盾,导致秦晋之间爆发了韩原之战,结果晋国战败,直到晋公子圉被质于秦国,两国才再度修好。

秦穆公

而为了巩固姻亲关系,秦穆公还将女儿怀赢嫁给了公子圉。然而公子圉在听说自己父亲病重之后,竟然私自跑回晋国,秦穆公恼火之下将逃到楚国的公子重耳接到秦国,并将女儿怀赢改嫁于他。次年,公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却反而跟秦国老死不相往来。秦穆公怒极,于是帮助重耳返回晋国,推翻公子圉的统治,使其称为国君,这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此后两国一直维持了较为融洽的关系,一直到晋襄公时期。

逃难国君晋文公

两国结盟的这段时期内,虽然在晋惠公和晋怀公时期也曾发生过矛盾,但总体却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而在两国互不攻伐的情况下,晋国先是夺取东周河内土地,又从卫国等诸侯手中夺取了不少土地。而秦国也在晋国的默许之下,占据了河西之地,并征服了许多西戎部落。

秦晋联盟瓦解,秦楚联盟形成

得到扩张之后的秦晋两国,由于在河西各占一半土地,地缘冲突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此后双方联盟宣告瓦解,爆发了肴之战和彭衙之战,晋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两次战败秦国。这使秦国认识到,必须再寻找一位强大的盟友,共同对抗晋国。

春秋地图

而此时,敢于挑战晋国霸主地位的,只有南方的楚国。晋国在击败秦国之后,与楚国也爆发了汦水之战,再度击败楚国。这同样使楚国认识到,必须寻找一个盟友,牵制一下晋国的精力。

于是乎,各有所需的秦国和楚国开始眉来眼去、越走越近,秦国先后将宗室女嫁给了楚成王、楚共王、楚平王,最终形成了“秦楚之好”的局面。秦国和楚国的结盟,使得晋国南方和西方同时遭受威胁,即使是强盛无比的晋国,面对两方面的威胁也有些吃不消,于是也转而将目标对准了楚国东部的吴国,意图通过扶持吴国来威胁楚国后方。

吴楚柏举之战

为了使吴国迅速崛起,成为对抗楚国的急先锋,晋国不仅向吴国提供战车,还派遣能工巧匠教导吴国作战阵法和技巧,并帮助吴国训练士兵。在晋国源源不断的支持之下,吴国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国力蒸蒸日上。再加上伍子胥的到来,吴国终于对看似强大的楚国形成了威胁,晋国的压力就此得以缓解。

之后,吴楚战争爆发,吴国先后取得了柏举之战、清发之战的胜利,历经五战五胜,一举攻破楚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后来,在秦哀公的支持下,楚国才得以成功击败吴国,得以复国。

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对于爱子叔向的婚姻,他那位名烈史书集贤惠智慧于一身的母亲大人,曾经有过非常美好的规划,并且也成功说服了叔向,可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命运的车轮竟是已然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不能扭转……

坐而论道

叔向长大成人后,以出色的外交能力成为政坛冉冉上升的新星,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晋国都新绛的贵族申公巫臣,原是楚国大夫,当初因为爱慕天下的大美女夏姬,费尽心机,终于抱得美人归,不过,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终叛楚投奔到晋国。

如今,夏姬的女儿也长成了名动四方的美女,完全继承了母亲夏姬的基因,楚楚动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叔向也不能免俗,他想娶申公巫臣的女儿为妻。

那个年代还没有近亲结婚意识,但叔向就是看不上,而巫臣家的女儿,虽只是见过一面,但却过目难忘。

面对儿子的百般推脱,叔姬一针见血:“是不是惦记着那个众人皆以为美的姑娘?”

如果承认自己只迷恋于美色,叔向是不愿的,他觉得有些尴尬。

“你知道她的母亲夏姬么,”叔向的妈妈开口了,“当初比姬女还美,但曾经死了三个丈夫、一个国君、一个儿子,导致一个国家灭亡,两位卿大夫毁家,可怕不可怕?”她顿了顿,又说:“有奇福者,必有奇祸。有甚美者,必有甚恶。”

看见儿子在认真倾听,叔姬接着说,“古时的有仍氏生了个女儿,一头青丝又黑又美,光可鉴人,人称玄妻。后来乐夔娶了她,生了儿子伯封。这儿子的性情像猪一样,贪婪无厌,凶狠无度,人称‘封豕’。被有穷国的后羿射杀,夔氏断了后裔。三代的灭亡和晋太子申生的废立,祸端都是出在美女,你为什么还要娶美女呢?天生的美人足以迷惑人心,假使没有完满的德行操守,一定会带来灾祸。”

春秋美女

听了母亲的话,叔向深为恐惧,不敢再提迎娶申公巫臣之女。

但是,事情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了政治需要,晋平公强令叔向娶申公巫臣的女儿。君命如此,母亲叔姬与儿子叔向也无可奈何。

婚后,郎才女貌,叔向有美妻之乐,婆媳和睦,生活的和美惬意。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这种和美的节奏延续下去。

转眼,一年过去,新生儿降生。

儿媳产子,家族有了继承人,叔姬也很高兴,当即带人前往探视。可是刚走到堂前,就听见孩子哇哇的哭声,叔姬愣住了。

“小公子在哭呢!”侍女们俱都是喜气洋洋。

叔姬神色黯然,默立半晌,掉头向回走,“这哭声就像豺狼发出的声音!狼子野心,我们羊舌家灭亡,就应在这个孩子身上了!”叔姬心如刀割,眼泪夺框而出,因而不肯进去探视孙子。

这个孩子就是羊舌食我,长大后因受祁盈牵连而身死族灭。

人之初

纵观此事,很有些君子无罪怀璧其罪的意味,但是叔姬并非在说“红颜祸水”,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福祸相依的道理。这里面,既有莫测的命运轨迹,也有世俗的磕绊沟坎,叔姬看到了结局,却没有也许是无法去做什么吧。

1 齐桓公: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 晋文公: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3 秦穆公: 秦晋之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4 楚庄王: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退避三舍文言文翻译

1《退避三舍》文言文翻译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

详细看这里/view/18049fr=ala0_1_1

2《退避三舍》文言文翻译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详细看这里/view/18049fr=ala0_1_1。

3退避三舍故事的古文和译文退避三舍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ě)解释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委曲求全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灯谜一再让住房英文retreattoavoidaconflict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4退避三舍故事的古文和译文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ě)

解释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谜一再让住房

英文retreattoavoidaconflict

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5文言文退避三舍全文翻译译文: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秦晋之美是一个中国成语和历史典故,意思是春秋时期,秦晋一代以上的人结婚。两个家庭之间的婚姻。春秋时期,为了与中原建立友好关系,秦国的牟公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国公子重耳在秦母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国君,成为“春秋五帝”中的晋文公。

因此,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结盟。特别是在晋文公和楚国争夺霸权的时候,秦穆公所在的秦国全力支持晋国,成为晋国统治中原的重要盟友。但晋文公死后,秦、晋关系逐渐恶化,最终走向对峙。那么,问题是,春秋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秦和晋从结盟走向对抗呢

这场战争曾经是秦国和晋国决裂的重要标志。至此,晋秦联盟破裂。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和郑文公相继去世。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627年,秦国派兵攻入了晋国的桃林、小汉两镇,这两镇曾经是郑国的首都。郑是晋国的盟友,秦国进攻郑的意图和行为意味着郑决定脱离晋国。然而,由于秦军在去郑国的路上遇到了商贾弦高室师,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于是摧毁了晋国边境的小滑城(今河南偃师南)撤退。晋国人民对秦军的这种行为非常愤怒。也就是说,前者的军队不打招呼就摧毁了它旁边的小国,这让后者很丢脸。

因此,晋国的大臣冼振认为秦国是晋国争夺中原霸权的潜在敌人。今朝为了挫败秦国东进中原的战略企图,消除隐患,晋国决定向秦国复仇,发动了孝伐。据《春秋》、《史记》等文献记载,晋军与姜戎埋伏在萧山(今河南陕西县东),将秦军全部歼灭。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孝伐曾被用来破坏秦晋国的同盟关系。小战之后,两国进行了多次直接的较量。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秦国从支持晋国转变为与楚国结盟。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宣公三年》

 原文

 经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葬匡王。楚子伐陆浑之戎。夏,楚人侵郑。秋,赤狄侵齐。宋师围曹。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葬郑穆公。

 传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礼也。望,郊之属也。不郊亦无望,可也。

 晋侯伐郑,及郔。郑及晋平,士会入盟。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夏,楚人侵郑,郑即晋故也。

 宋文公即位三年,杀母弟须及昭公子。武氏之谋也,使戴、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尽逐武、穆之族。武、穆之族以曹师伐宋。秋,宋师围曹,报武氏之乱也。

 冬,郑穆公卒。

 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生子华、子臧。子臧得罪而出。诱子华而杀之南里,使盗杀子臧于陈、宋之间。又娶于江,生公子士。朝于楚,楚人鸩之,及叶而死。又娶于苏,生子瑕、子俞弥。俞弥早卒。泄驾恶瑕,文公亦恶之,故不立也。公逐群公子,公子兰奔晋,从晋文公伐郑。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公子兰,姞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先纳之可以亢宠。」与孔将锄、侯宣多纳之,盟于大宫而立之。以与晋平。

 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

 译文

 三年春季,没有举行郊祭却举行望祭,这都不合于礼。望祭,是属于郊祭的一种,不举行郊祭,也不必举行望祭了。晋成公发兵攻打郑国,到达郔地。郑国和晋国讲和,士会到郑国缔结盟约。

 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的戎人,到达雒水,在周朝的直辖地域陈兵。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乱,把鼎迁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夏季,楚国人入侵郑国,这是由于郑国倾向晋国的缘故。

 宋文公即位的第三年,杀了同胞弟弟须和昭公的儿子,这是出于武氏的谋划。于是就让戴公、桓公的族人在司马子伯的客馆里攻打武氏,把武公、穆公的族人全部驱赶出国。武公、穆公的族人用曹国的军队攻打宋国。秋季,宋国军队包围曹国,以报复武氏的叛乱。

 冬季,郑穆公去世。当初,郑文公有一个贱妾名叫燕姞,梦见天使给她一支兰花,说:“我是伯鯈。我,是你的祖先,把兰作为你的儿子。因为兰花的香味在全国数第一,佩带着它,别人就会像爱它一样地爱你。”不久以后,文公见到燕姞,给她一支兰花而让她侍寝。燕姞告诉文公说:“我的地位低贱,侥幸怀了孩子。如果别人不相信,敢请把兰花用来作为信物。”文公说:“好。”生了穆公,取名叫兰。

 郑文公了郑子的妃子叫做陈妫的,生了子华、子臧。子臧得了罪而离开了郑国。郑文公将子华诱骗到南里并杀死了他,又派坏人把子臧杀死在陈、宋两国之间。又在江国娶妻,生了公子士。公子士到楚国朝见,楚国人给他喝了毒酒,到叶地就死了。又在苏国娶妻,生了子瑕、子俞弥。俞弥早死。泄驾讨厌子瑕,郑文公也讨厌他,所以没有立为太子。郑文公赶走公子们,公子兰逃亡到晋国,跟随晋文公攻打郑国。石癸说:“我听说姬、姞两姓适合于成为配偶,他们的子孙必定蕃衍。姞,就是吉人的意思,是后稷的嫡妻。现在公子兰是姞氏的外甥,上天或许要使他光大,必然会做国君,他的后代必然蕃盛。如果先接纳他为国君,就可以保持他的宠信。”于是石癸就和孔将鉏、侯宣多收纳了公子兰,在大宫里盟誓以后而立了公子兰为国君,以此与晋国讲和。

 郑穆公有病,说:“兰花死了,我也许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割掉了兰花,郑穆公就死了。

 扩展阅读: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西汉的今文经博士即"谓《左氏》为不传《春秋》"。晋人王接说:"接常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公羊》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于文为俭,通经为长。"陈商说:"孔圣修经,褒贬善恶,类例分明,法家也;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圣言,缘饰经旨,盖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为经,当与《诗》、《书》、《周易》等列;丘明所以为史,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

 清人刘逢禄、皮锡瑞均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皮锡瑞在《经学通论·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说,并且引用庄公二十六年《传》:“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杜预《集解》云:“此年《经》、《传》各自言其事者,或《经》是直文,或策书虽存而简牍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复申解,但言传事而已。”。

 《左传》有不少解经的内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等,但很明显是加工的痕迹,多数都没有与传文融为一体。宋人林栗说:“《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春秋》的一些经文没有相应的《左传》传文,例如《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杜预注:“无传。”

 《左传》的传文没有相应的《春秋》经文,例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冬)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此条无相应的《春秋》经文。亦有“《经》、《传》不尽同”“《经》后之《传》”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115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