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西三月三节日的由来及风俗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广西三月三节日的由来及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西三月三节日的由来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
①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②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③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古今各地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歌会。有的以峒场坡地举行歌圩。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
④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杠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又如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该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行五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汉族地区的玉林市,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五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连续举行第129届民族传统花炮节,是侗乡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
广西“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扫墓。所谓扫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焦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坟墓。桂西南壮语称扫墓为“参坟”,或“碑坟”。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严的节日,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壮族流传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这便是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壮族扫墓,内容十分丰富。通常是老少带着祭品来到墓地,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当扫墓节,桂西大地满山遍野,墓头挂钱飘扬,鞭炮声声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会祭祖,也是开春踏青。
五色糯米饭是壮乡人们在三月三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的来历,传说有四:一是源于壮族“掘尾龙”传说中那条化成龙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条小花蛇的孝心之举,就在三月三时用枫叶等各种植物将糯米饭染成黑、红、黄、紫连同白色的糯米饭一起组成五色糯米饭祭祀先人。二是纪念壮族英雄韦达桂。韦达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后,壮民常拿糯米饭到其坟前参拜,有一天,参拜时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坟上各种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饭中将其染成五颜六色,韦达桂从坟中破土而出,化为巨龙腾空而去。三是有个孝顺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时都背着残疾老母亲以便照顾,无奈山上的猴子总是抢走青年为母亲准备的'饭团,为了不让母亲挨饿,青年想出办法用枫叶将饭团染黑,饭团从此不被猴子抢走,后来人们就用各种植物染饭团。四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听到箩筐内的各种谷物抱怨说各种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谷的颜色又单调又难看,于是采摘各种植物于三月三蒸煮糯米饭讨好谷物之神,从此以后连年丰收。从这四则传说来看,其主题分别是感念先辈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粮食丰收,这些主题是壮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内容,故五色糯米饭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广西三月三节日的来历
有关三月三祭祖扫墓节的来历,有学者归纳为两种:一是壮族蛇图腾的祭日。有关这方面的考证,丘振声先生在《壮乡蛇故事考》一文中作了论述,他认为“壮族的三月初三祀奉的实际是蛇神,来自蛇图腾的祭祀日”。左江一带和大明山一带都有“三月三,龙拜山”的说法。有这样两个壮族民间故事:古时有一个叫桑卡寨的村子,住着一位叫黎体实壮族老汉,靠挖山打猎为生。他含辛茹苦养着一条白花蛇。后来,白花蛇长大了,脱了一层皮,变成一条大龙,便离开了老汉。老汉病故时,大青龙飞回来吊丧,直至老汉的灵柩埋葬后,才腾空而去。以后每年三月三,大青龙都飞回来给老汉扫墓。乡亲们也来陪伴它,“三月三,龙拜山”就这样一代代相传下来。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一位孤寡老妈妈养了一条断尾五花蛇(壮语叫特屈,意为短尾人)作伴。她去世那天,特屈刮起一阵狂风把老人遗体送到山岩中安葬。以后,特屈每年三月初三都来扫墓。实际上这是蛇图腾的祭祀日。二是祭雷神。覃圣敏先生认为三月三来自祭雷神。龙胜壮族三月初三有杀猪祭祀神农氏习俗;云南省文山壮族则在这一天祭祀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又叫祭雷神节。有关祭雷神也在布洛陀中有记载。
为什么同是三月三,广西一些壮族地区是歌圩节,而部分壮族地区则是扫墓节?丘振声先生回答是:由于人们蛇图腾意识的淡化,三月三蛇图腾的祭祀日就逐渐地变成举行歌圩的日子,以致使后人根本忘记了它的最初是蛇图腾的祭祀日。梁庭望教授也认为,“歌圩实际起源于祭拜祖先的三月三。”笔者认为,三月三扫墓节的“根”既源于壮族的蛇图腾祭祀日,也吸收了中华孝文化的精华。正如翁敏华教授所说的那样: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清明在传统节日里地位显赫,外在表现为祭祖扫墓,内里却依旧是求偶、试婚、求子的上巳内容。上巳节从汉族中心区域退到周边地区,至今仍丰富多彩地保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民间智慧和民间力量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根本。
拓展阅读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打造的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动力的盛会。每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开展1000多项欢庆活动。
节日活动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梧州、玉林、贺州等一些汉族地区。多年来,这些地方的各族干部群众一直有将“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民族传统节日并予以放假的愿望。近年来,先后有100多位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将“三月三”确定为广西的民族习惯节日并予以放假。特别是2013年自治区“两会”期间,有32位人大代表和32位政协委员分别提交了相关建议和提案。
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这将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广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广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也是顺应民心,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民族文化
自治区政府作出决定:“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习惯节日,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年1月7日召开第23次常务会议,已基本审议确定了“壮族三月三”放假两天的《办法(草案)》。
这次审议确定放假两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节假日放像办法(草案)》,适用于自治区内全体公民。《办法(草案)》称,确定为两天的假期,可以通过与周六、周日相连形成一个小长假,能够满足广西群众祭祖等相关活动要求。
之所以称“壮族三月三”,是因为它是广西各族人民的习惯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为体现节日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节日作为壮族自治区的民族特色,应当在节日名称中冠以广西的主体民族即壮族的名称。
;网上有看到瑶族的百度问题,这个是最佳答案呢,你要是觉得好就用吧:
人口为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使用瑶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瑶语支。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各地瑶族人的语言差别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话。瑶族人通常能用壮语和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瑶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 。
因不同的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还有几十种不同的称谓,如“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茶山瑶”、“背篓瑶”等。称谓中因都有“瑶”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同,瑶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副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以使用长鼓作舞而得名。鼓有大小两种,大长鼓俗称“黄泥鼓”,瑶语“尼网雍”。最早为祭盘王时所跳。盘王为瑶族崇奉的始祖神。相传盘王一日携子上山打猎,时遇大山羊,捉之,不幸被羊踢倒,掀死于梓树下。王妃痛极,命众子四山搜索,杀了那头山羊;又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并糊以黄泥浆。在为王追悼时,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此后即被沿袭下来。传说反映了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及崇神观念。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长鼓舞又加入了新的表现内容,并不限于祭祀场合表演,同时鼓的制作也逐步趋向完善。�
大小长鼓两头均呈喇叭状。小长鼓腰短,长约825公分,鼓头直径约132公分,羊皮蒙面用竹圈箍紧,大长鼓腰长,约有110公分,鼓头直径24公分,用系着铁勾的棕绳绷紧鼓面,绳子之间插入竹片用以调节鼓皮的松紧度。鼓身均绘有飞龙飞凤等图案,并系有彩带。�
“长鼓舞”打法有文、武之分。小长鼓(又名文长鼓和花鼓)动作柔和、灵巧;大长鼓(又名 武长鼓)动作粗犷有力。二者均有固定的曲调及歌词与之相配,有统一的击鼓节奏。一般是且唱且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舞蹈的基本动作也是从这些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长鼓舞”在瑶族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一般是在瑶族传统习俗“祭盘王”和逢年过节串村走寨闹圩场时表演,也有新屋落成及其他喜庆的日子里跳,以示祈祷和庆贺。�
小长鼓打法各地说法不一,广西金秀地区归结为两种,一为“36套、72层”,并有打鼓口诀。36套即36个动作,72层即每一动作换方向做两遍。而一个动作又有“高桩、中桩、矮桩” 三种姿态,即“高桩”鼓在头顶上方转动,双腿微蹲;“中桩”鼓在腹部转动,双腿半蹲; “低桩”鼓在膝部转动,双腿全蹲。长鼓队由十人组成,四人打长鼓(二女二男),四人打锣鼓镲,一人吹横笛,一人扛旗(白底、青边,上面写着瑶族祖传家书“过山榜”)。长鼓队由中门(正门)入,先拜祖宗香火,然后鼓手互拜,将鼓举起说一些吉利话就开始打起来,边舞边唱“盘王歌”,二人一组轮番跳,当围观人多时,为使大家看到即登八仙桌表演。二为“十二套打法”,即用鼓点模拟找地、量地、平地、整地、扛木、锯木、凿木、抖木、安门、安瓦、种柱、庆功等动作。�
小长鼓的打法为左手横握鼓腰中部,上下翻动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主要动作有:①“打鼓花”,分“小花”、“大花”两种,打“小花”鼓在胸前绕腕转动,右手拍击两次鼓面,双脚左右旁靠步,并膝下蹲。打“大花”鼓在头部上方转动,先作“小花”动作,转身旁靠步,并膝下蹲,再接“大花”动作。②“半蹲打鼓”,双脚八字半蹲,旁靠步成“丁”字形,转身时背鼓拍击。③“圆圈鼓”,双脚先走圆圈,靠步稍蹲,然后退步,踹腿转身。④ “半蹲磨鼓”双膝为轴,带动上身作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
大长鼓分公鼓、母鼓两种,因击打时要先用湿黄泥涂糊鼓面校准鼓音,故亦称黄泥鼓。公鼓音色高亢激越,母鼓音色浑厚洪亮,一并击之,具有和谐效果。黄泥鼓舞以母鼓为中心,周围配合四支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着横背于胸前,以双手拍击;公鼓则竖起以左手持握,右手拍击。舞时,以母鼓手为轴心,公鼓手围成外圈顺时针方向跳转。女歌手围成内圈逆时针方向跳转。如此循环。其中母鼓鼓点最为重要,为群舞节奏的枢纽,公鼓应合母鼓鼓点敲打,技巧较难。�
在广西其它瑶族地区,长鼓舞的动作与风格又各不相同。如龙胜长鼓舞,由女子四人跳,均左手持鼓腰,手腕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动作有:横拍鼓、竖拍鼓、斜拍鼓、背拍鼓、摇拍鼓等。脚下有:前后推拉步、原地颤动、蹲扭转、绕圈、走对角、后单脚踢鼓等。身体稍前倾或后仰、也有扭旋上身的动作。头的方向一般随鼓变换,与舞蹈配合自然。整个舞蹈特点柔韧有致,其中膝部自然屈伸、颤动则尤添风韵。又如富川有一种两丈余的大长鼓,需用绳吊起,由二人轮番击之,用以伴奏,甚有气势。又有贺县一种长鼓舞,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别具一格。�
长鼓舞在湖南瑶族地区亦甚流行。因当地民间乐器发达,种类不少,故常有舞乐合演的情况 。如长鼓锣笙舞,其打法略似长鼓舞。唯加入锣、笙等乐器作只奏不舞的配合表演。多于冬 至酬神时集聚庙堂进行。舞时,由七人面对神桌站一横排,互相错开,第一人打锣,第二人 打长鼓,第三人打鼓,第四人吹笙,第五人打长鼓,第六人吹笙,第七人吹牛角。起始吹“迎圣”曲,做“迎圣”动作;接吹“起拜”曲,做四个方位“起拜”动作;再吹“行路”曲 ,由吹牛角者领头,围方桌逆时针方向做“行路”动作,一圈后接吹“梅花”曲,围方桌穿梅花,做“大、小梅花”动作。此时舞者情绪热烈,吹起口哨,打起“哦呵”,跳起“欢鼓 ”动作,场面十分热闹(以上几种不同名称动作均为长鼓舞击打动作,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 。�
此舞有时也跟着“行香”队伍(抬神游行),在行进途中人们围拜神像时停下表演。�
长鼓舞在广东连南排瑶亦甚流行。“长鼓”,瑶语称之为“汪嘟”(即“横鼓”或“花鼓”)。多于当地耍歌堂盛会中表演。“耍歌堂”为排瑶最隆盛节日,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三天到九天,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开始,相传该日系盘古王妃生辰。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糍粑,杀鸡杀鸭,宰猪锥牛,不分男女老少,倾巢出动,远近亲友亦来观光。在宽阔平坦的歌堂坪里,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尽情欢歌外,便是围观长鼓舞表演。携鼓盛装的青年们,头缠红巾,上插雉羽,在芒锣、牛角、口呐及歌曲的配合下,随乐起舞,歌声悠扬,器乐齐奏,“砰蓬”、“砰蓬”的长鼓之音震动山岗,波及邻乡,气氛异常热烈。�
关于排瑶长鼓,当地流传着一段神话,说从前有一仙女化成的瑶族姑娘到瑶山游赏,同瑶族牧人唐冬比相恋,结为夫妇,后来仙女被上天召回,临别时,嘱令冬比可往南山伐木造长鼓 ,于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唐冬比历尽艰辛,战胜险情,终于完成仙女所托,与仙女在天上团聚。从此,长鼓舞在瑶家流传至今。�
皋瑶长鼓舞为广场性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二人以上成双即可表演。多人舞队形可成两横排、两竖排、或围成圆圈。二人舞为双方左侧相对,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多人舞为一人领先半拍,其余慢半拍。在“耍歌堂”的节日里,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舞动,其场面是十分壮观的。长鼓舞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多为表达欢乐的情绪。
祭祀舞--瑶族敬奉盘王的习俗,渊源甚早。晋干宝《搜神记》中已有“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瓠父”的记载。相沿至今仍未绝迹。如旧时瑶族,家家供其本主,片肉醇酒,必享王而后食。且兼信多神,各地社庙香火终年不断,请神驱邪活动频繁。这种祭祀仪式常由师公、道公主持。其中舞蹈称师公舞、道公舞,细目甚多,且因地而异。
师公舞有“杀吊猪”流传广西金秀地区。系多年举行一次的隆重祭典“做洪门”中的组舞之一。其程序如下:师公围绕吊起的猪笼作法毕,复由手持法剑、利棍的师公环绕笼边起舞。边刺猪的喉部,使之怪叫,最终将猪杀死,肉分与众人炙食,以表示除了兽害。舞者腿部基本动作为曲蹲旁点步,双手握棍变换不同方向而舞。�
又有女游舞,亦系“做洪门”组舞之一,叙说神话中龙王的三女儿被洪门盛会的鼓声引动,于是浮出水面扮作一个秀丽的瑶族少女加入其中,并随歌欢舞,与众共享娱神之乐。舞者时而伏地晃身,时而立起抖肩,节奏由慢到快,动作先柔后刚,层次分明,形象生动。�
另有流行金秀一带的捉龟舞。原系传统祭典“盘王舞”中的组舞之一。瑶族将龟视作吉祥物,此舞即表现捉龟供神的全过程。由师公四人手执小镲围作一圈共同进行。其顺序为:一察看、二围篼、三戳引、四捉龟、五翻倒、六破肚、七洗净、八砍、九煎、十铲起、十一摆设、十二供神、十三分吃、十四折网。舞蹈动作灵敏轻捷,谐谑含趣。多以碎步慢跑,做对角交叉动作。每组动作双膝均按节拍屈伸。完成一组动作后皆有收尾。�
又有“走潮”流行湖南江华县。舞者最少为十二人,多者不限。舞时随锣鼓前导,动作有“穿四方”、“穿十字”、“穿五点梅花”、“穿葫芦”,以及“鲤鱼上滩”等。“鲤鱼上滩”为三人一组,彼此跳来跳去互换位置。此舞多于丧事上由师公领跳,余者各持铃儿、旗、纸花等物随后。�
又有“藤拐舞”流传广西上林县。道具为一5尺长藤条,缠以彩纸,两端系小铜铃及纸花。 �
传说在古代战争中,当瑶族祖先遭受覆灭的危急时刻,其中一人曾于峭壁上攀藤而下,幸免于难,后人遂将此长藤视为一种神物。另外又有以藤拐喻天上彩虹,象征吉祥的说法。舞时,师公用右脚踩藤拐下端,上端从右臂后弯上肩部,用右手执着,对神龛三叩,然后在鼓乐伴奏下,以一步跳单扛腿,双手执藤拐两端,按节拍晃动于左、右,围圈而跳。每至一角即在原地左、右各晃三次,表示“拜祷”。拜过四方后,速奔入内室,转而背出另一戴面具扮“盘王”(或其它神)的师公。舞者将藤拐扛于右肩,其余动作如前。将“盘王”安坐于堂中后,便下拜敬酒。随即吟唱一歌,歌词多为表达奉献心愿。同时围绕盘王扮演者跳一段缝衣舞,模拟纺织、染布、洗洒、裁剪、穿针、缝衣、钉扣种种动作。最后为“盘王”披上衣衫,背还内室。�
又有伞舞,流行湖南江华县,传说盘王出祖穴千家洞后,带领他的族民飘湖过海,中途遇大风雨,盘王以伞抵御,遂相安无事。后即据此制舞,以赞盘王神威。此舞多由师公在丧祭日表演。舞者左手撑伞,右手握折扇而跳,有身旁转伞、绕八字伞、绕半边伞、提腿绕伞、碎步转伞、转身背伞等动作。有唢呐锣鼓伴奏。�
道公舞为祭奠场合及打“冷斋”时所跳。瑶族办丧,年高寿终者多请道公做道场(瑶语称“波逃”)。全寨各户均有代表参加,礼仪甚为隆重。其中有转灯舞,原为瑶族集体朝拜仪式“做功德”中的组舞之一,多在金秀流传。表演程序共分两段。�
第一段:棺木旁置油灯若干,首席道公身着宽大的绣有诸佛的黑布道袍,戴八卦帽,手持一根长约一米的白幡立于柩前,边歌边舞。歌词多为守丧祷祝、超度亡魂的内容。首先在原地颤动。上身反复前倾俯身,作似拜非拜的动作,然后绕棺而舞。两手按节拍分别向左右扬幡,上身随着自然摆动。死者的直系晚辈白服弓身随道公缓进,悲歌阵阵,绕棺数周。第二段 :当夜祭祀活动接近尾声的舞蹈。由首席道公手持白幡引路,其它道公各持一种打击乐器在急速的叮当敲打声中配合紧随。舞步多用碎步绕棺慢跑。有时往返穿行,有时左右自行旋转,有时两人相对左右晃动而舞。形成一种既严肃又热烈的场面与第一段的悲戚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均设有香案,并有进香舞,为烧香时道公所跳。如金秀“进香舞”两种跳法,第一种:舞步有前靠步、左右靠步,靠步时双膝柔和屈伸;左右侧靠步时,分别向左 右前侧斜跨半步,挺胯收拢后脚同时屈膝。手部动作有双手举香过头、双手持香至胸前、屈膝俯身下拜,双手向后分香。舞步按四个方位行进,最后面对香案走三步插香于炉中。第二种:左手持香,右手摇铃。起步时上身前俯,向外摇铃,腿部一前一后伸直,复向前并拢曲膝,上身后仰,向里摇铃。如此踏斗步罡,走三角线,以示四方诸仙受香。� 祭祀场合中另有流行金秀的雷王舞(雷王为瑶族信奉的一个执掌雷电的凶神恶煞)。舞时场上供甘王神像(瑶族的另一最大神)。舞者戴着雷神的面具,双手呈“三指掌”(拇、食、小指伸直),在不停的跳动中上下举动,突然颤抖着拉开,伴之声嘶力竭的喊叫,象征电闪, 又猛然向下劈手蹲转,表示雷劈。大有威焰逼人不可一世之概。�
又有白马舞流行于大瑶山所辖山区罗运、古陈一带。相传白马姑娘自幼父母双亡,惟有两兄。受尽当地一土霸欺压,家中聘一拳师教授武艺。因师傅不教女子,姑娘只得在屋顶偷看,由兄长帮助暗中苦练。武艺学成,拳师索取酬金,两兄因手头困乏,便请师傅稍候几日,等他们将土霸杀了,夺回产业再行偿付。说罢即骑马而去。其妹恐兄长有失,也借了一匹白马追踪前去。不料两兄已被土霸杀死在路边。姑娘又悲又恨,例策马直捣奸窝。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杀死了土霸,自己也受了重伤,回到村里便死了。村民庆幸土霸被除,为悼念女英雄编成此舞。主要动作有“跪步亮相”、“十字步”、“前点步”、“旁靠步”、“丁字步” 、“转身”。手部动作较多,有“单托掌”、“绕腕”、“翻掌”、“拉山膀”、“侧身跳打腿”等。� 又有跳师舞,流传金秀边远山村。舞蹈取材于一故事:有一对青年男女相恋,女已应许对方的求婚。因男贫女富,女方父母虽企图阻挠,见女意坚定,只得暂允,但要对方于婚前做三件事:一从屋顶跳到地面有人撑着的棉絮上。二是用一根一丈长的竹杆,从一丈远的地方穿进棉中。三不准用五指端起斟满酒的酒杯。由于对方聪明勇敢,所以马到成功,最后以新人双双拜堂,于神案前焚香谢恩结束。分独舞、双人舞及多人舞。伴奏与长鼓舞同,并有山歌及当地一种称“木叶”的乐器伴奏加入其中。道具为一米多长、十公分粗的木棍,舞者拿木棍,左右手交换、或横放肩上而舞,或竖棍转身,以腿提棍突蹲(表示“过界”,即艰难痛苦的考验已过的意思)。以及富于特色的三角形手势,即收回中指和无名指,其余三指直升不收,即为故事中“拿酒杯不用五指送”的动作,手势变换多姿,灵巧利落。脚下有:“单腿曲蹲”、“左右侧转身”、“慢步回旋”等动作。
习俗舞--瑶族除长鼓舞外,另有铜鼓舞亦甚有名。多于祭祀、禳灾、葬仪、丰年中表演。流行于广西都安、南丹、东兰等地及贵州瑶族地区。�
都安等地瑶族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系思念双亲的节日。届时于晒场搭起木架,朝南挂上八面铜鼓,于大皮鼓铜鼓之间置一坛酒。大皮鼓由师公司鼓,背后派五人各执一长木桩,大皮鼓两旁守二人持芭蕉叶为击鼓者扇风助兴,另四人持筛箕(或藤拐)。师公唱祝福歌毕即开坛取酒,用指点酒向天弹去,复向四方泼洒于地,表示敬祖先。而后击鼓起舞。�
打皮鼓者为双手执锤,每次击鼓,先将鼓锤在头部或腋下或胯部或脑后自击一次。脚多以“小颤跳”,动作敏捷轻巧,以下腰、侧身、转圈,甚至跳上鼓面动作,或围鼓转圈击鼓而舞。二人持芭蕉扇紧随之转动,脚步与打皮鼓者相同。唯手左、右、上、下翻舞,给打皮鼓者作“扇凉”状。十分风趣。�
铜鼓节奏,随皮鼓节奏而定。铜鼓分为一公一母,公鼓大小为母鼓的一半。其声铿锵明亮,母鼓音色浑厚,击时将公母二鼓相隔尺许,鼓面相对立于架上,右手执锤击鼓面中、旁部位,左手持小木棍击打母鼓腰身。另有一人持木桶配合司鼓。两者均无舞蹈,只是伴奏。�
持木桩的舞蹈,双手垂直持木桩上下作舂米状或垂直木桩作左右晃动舂米的动作,双膝颤动,脚左右移步,按节奏喊叫:“呜——喂!”�
持筛箕的舞蹈,以单拉腿跳,围绕打皮鼓者转圈,舞步与《藤拐舞》相同,双手持箕作敬请动作,筛箕内放三牲供品、糍粑、糯饭等物。�
又有草龙舞流行于湖南江华。草龙用稻草扎成,长二丈,宽半尺,厚一寸。一人舞珠前引,九人舞龙,锣鼓唢呐伴奏。多由儿童于春节期间表演。又有流行江华、兰山等县瑶族地区的香龙舞。由五或七人表演。以稻草扎成把子,上插香火,黑夜作舞,可从香火的摆动中看出龙形的动作变化,名称有耍四方、穿柱等
参考资料:
属于: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邻接越南。富宁县总面积5459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新华镇,邮编:663400。代码:532628。区号:0876。拼音:Funing xian。
基本概况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南与越南河江省接壤,东部和北部分别与广西百色右江、西林、田林、那坡、靖西五县(区)毗邻,西与文山州的广南、麻栗坡两县相连,地处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国道323线贯穿县境,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 富宁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323国道和正在建设中的衡昆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全县辖15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91万;国土面积535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
这里曾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土地肥沃、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因盛产八角,被誉为“中国八角之乡”。
详细内容
历史沿革
富宁古为句町县地,西汉隶__郡,蜀汉以后隶兴古郡,北周废。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地,唐前期为僚子部,隶岭南道,后为黔中道地。宋初属邕州,皇祜五年(1053年)后为特磨道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境内置富州、安宁、罗佐三州,属广南西路宣抚司。明初,安宁、罗佐并入富州,属广南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建富州城,治所在普厅(今县城),崇祯中州治所移驻皈朝(今归朝镇驻地),仍称富州,又称土富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设广南府分防普厅塘经历,驻普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土归流。二十八年(1902年)州治所从皈朝移驻普厅,称富州厅抚彝府,同时改普厅塘经历为巡检,移驻剥隘(今剥隘镇驻地),仍为广南府节制。1912年改为富州县,属云南蒙自道。1937年,以古富州、安宁州各取一字组合命名富宁县,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建国后,仍称富宁县,1960年属文山专署,1958年改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市政建设
名优特产 旅游风光 综合指标
富宁县市镇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县城为核心,以沿交通干线为骨架,以中心小城镇为基础,重点建设富宁县城、归朝、剥隘、田蓬带动周边乡镇建设,大力培植支助产业,走市场化道路 剥隘七醋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就畅销东南沿海一带。其制作选料精良,生产工艺独特,水质优良,具有味道浓烈、酸而不涩、绵甜爽口、久存不坏的特点,为国内其他醋品所不及驮娘江于2000年9月被评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驮娘江景区是一个集壮乡田园风光、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熔岩河谷地貌独特景观为一体的一个自然保护区。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60万元,增长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88万元,增长107%;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12022万元,增长2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93万元
民族风情 远景规划 人文古迹 资源优势
新时器时代,富宁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民族共同体。壮族为土著民族,汉、瑶、苗、彝等民族随势入居,前后不一。 “十五”期间,富宁县将以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揽全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 富宁古为句町县地,西汉隶__郡,蜀汉以后隶兴古郡,北周废。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地,唐前期为僚子部,隶岭南道,后为黔中道地。 初步探明我县金矿储量29吨、铅锌矿储量36万吨、水晶矿375吨、钛矿43万吨、铁矿518万吨、锰矿58万吨、锑矿10万吨、煤矿12亿吨
行政区划
富宁县辖6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新华镇、归朝镇、剥隘镇、里达镇、田蓬镇、木央镇、板仑乡、谷拉乡、者桑乡、那能乡、洞波瑶族乡、阿用乡、花甲乡。
2000年,富宁县辖5个镇、10个乡:新华镇、里达镇、皈朝镇、剥隘镇、田蓬镇、睦伦乡、花甲乡、那能乡、谷拉乡、者桑乡、洞波瑶族乡、木央乡、阿用乡、板仑乡、郎恒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8291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新华镇 47125 归朝镇 39262 剥隘镇 20288 里达镇 21027 田蓬镇 32961 板仑乡 24738 谷拉乡 24091 者桑乡 14740 那能乡 18303 洞波瑶族乡 36014 阿用乡 17323 花甲乡 21566 睦伦乡 17814 木央乡 29042 郎恒乡 18619。
2003年,富宁县行政区划:
新华镇 辖:团结社区、文华社区、新兴社区、那平村、坡地村、格当村、岩纳村、坡油村、各甫村、腊拱村、力追村、那农村。
归朝镇 辖:归朝村、孟村村、那腊村、百油村、里马村、里呼村、那旦村、架街村、百社村、登冒村、龙山村、龙跃村、龙绍村、龙门村、旧寨村。
剥隘镇 辖:剥隘街道居委会、剥隘村、那长村、那良村、百洋村、板达村、者宁村、甲村村。
里达镇 辖:里达村、中坝村、小木匠村、牛场村、里拱村、达孟村、小里达村、那坡村。
田蓬镇 辖:田蓬村、龙哈村、下寨村、木卓村、金竹坪村、大坪子村、下坪寨村、龙修村、碗厂村、中厂村、庙坝村。
板仑乡 辖:板仑村、木都村、四亭村、瓦窑村、弄楼村、弄歪村、郎六村、平纳村、龙迈村、木腊村、龙洋村。
谷拉乡 辖:龙色村、峨村村、马贯村、新村村、谷桃村、多贡村、龙灯村、那龙村、平蒙村、立达村、能地村。
者桑乡 辖:者桑村、那马村、安哈村、平安村、弄所村、民村村、百民村、百恩村。
那能乡 辖:那能村、弄停村、那瓜村、登合村、那吉村、那法村、那拉村、六温村。
洞波乡 辖:洞波村、洞洪村、里那村、那哈村、安那村、坡甫村、洞塘村、坡令村、芭莱村、那达村、那沙村、三湘洞村。
阿用乡 辖:阿用村、那柳村、那翁村、里往村、者兰村、那来村。
花甲乡 辖:花甲村、里色村、龙三盘村、那耶村、木垢村、戈里村、炮火村、达木村。
睦伦乡 辖:睦伦村、中寨村、寒洞村、木树村、下者梅村、田坝村、木兄平村。
木央乡 辖:木央村、木贵村、大坪村、木杠村、普阳村、木令村、上寨村、木树村、木思村、木寒村、木匠村。
郎恒乡 辖:木坝村、那连村、八龙村、安良村、田房村、戈桃村、者斌村、上农村、那年村。
2006年,撤销郎恒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田蓬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睦伦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木央乡,并将木央乡改设为木央镇,镇政府驻原木央乡政府驻地。
革命老区,历史悠久。富宁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是骆越人栖身繁衍之地。秦时属句町部族,宋朝属特摩道隶邕州,元朝在富宁境内设置富州、安宁州、罗佐州,明朝将安宁、罗佐二州并入富州,1912年设置为富州县,1936年改为富宁县至今。在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张云逸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红七军开辟了以富宁七村九弄为中心、覆盖滇黔桂3省28县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云南省创建时间最早、斗争范围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红色革命根据地,1997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
区位良好,资源丰富。富宁县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桥头堡”,东部和北部与广西右江、那坡5县区相邻,西与文山州广南、麻票坡两县相连,南与越南河江同文、苗旺两县接壤,处在两国三省九县结合部;县城距百色火车站175公里,距防城港490公里,北海港630公里;距中越边境70公里,国境线长75公里,边陲重镇田蓬镇属国家二类省级边境贸易口岸。富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全县热区土地面积占65%;年平均气温193℃,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均日照1804小时,属南严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尤其盛产八角,总面积达32万亩,质量居全国第一,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特产经济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八角之乡”。水能理论蕴藏量24万千瓦,可开发21万千瓦。已初步探明有金、煤、铁、锰等20多个矿种,其中褐煤储量超亿吨,金矿储量达29吨。
民族聚居,风情浓郁。富宁境内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仡佬6等种主体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64%,仅壮族就占54%。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柔情”文化,古老神秘的彝族铜鼓舞、雄浑粗犷的盘王歌舞、精湛细腻的苗族芦笙舞独具特色,尤其是壮剧源远流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壮剧繁衍地之一。
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溶洞岩石星罗棋面,有神奇如画的驮娘江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者桑热带原始森林、归朝田园风光、里达鸟王山、睦伦溶洞群、田蓬边境异国风光,史称“滇之胜景”、“粤地风光”,旅游开发潜力大。
加快发展,前景广阔。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团结实干促发展,创新高效争一流”的富宁精神,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参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高速、扩大对外开放三大重点,培育林、畜、矿、电四大支柱产业,作好构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大通道绿色经济带建设、扶贫开发、招商引资、劳务输出五篇文章,推动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7100万元,同比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39820万元,同比增长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38收入万元,同比增长249 %;农民人均纯收入1146元,同比增长10%。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村通路、村村通电的目标基本实现,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县城规模从1998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4平方公里,展现了“云南东大门”的良好形象。
旅游资源
普阳瀑布位于富宁县木央乡普阳村,距县城44公里,在南利河上游。瀑布两侧,峭壁如削,怪石睁峙。山上林木葱笼,野花烂漫,清香溢于幽谷。瀑布落差96米,宽20余米,瀑布上依悬崖,下临绝涧,直泻而下,如洪波决堤,似匹练悬空,水石相搏,雪花四溅,声闻数里。阳光照射,宛如七色彩虹,其声其景,蔚为壮观。
柔情富宁
壮族--山歌婚姻
壮家人说:“山歌是第一个媒人。”此话一点不假。壮族男女青年从认识到完婚,都在山歌中进行。有人戏为“山歌婚姻”。素昧平生和男女青年,他们用山歌结识,传情:男:“初相会,难称呼,妹在哪个山头住?无路可曾识妹屋?” 女:“初相会,我俩歌友来称呼。妹在白云山顶住。无晴(情)相见也模糊!”风吹马尾千条线,高机打布万条纱,不知哥你叫什么,不知何处是你家?”
要是姑娘有意,第二次见面就送一双亲手做的布鞋给对方。男的则回赠毛巾一条,袜子一双。经过了解,双方情投意合,男方便到女方家去求婚。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就送男方一双布鞋和一匹布。
订婚时,双方交换庚书,商定完婚日期。婚期到了,男方邀请几位女歌手(须是姑娘)去接新娘。女方也按对等人数请几位女歌手送新娘。迎队伍一到,立即遇到女方歌手的挑战。先在饭桌上对唱,饭后,有些小伙子也参加进去,大家一直唱到第二天早晨。
新娘被接到男家,新郎的长辈就说:“良辰到了,快用歌声谢谢送亲的歌手吧。”于是男家的歌手唱开了:“多谢了,多谢诸送亲来。不是春风化细雨,哪有百花满寨开。”
他们时而唱传统歌词,时而即兴编唱。对了一阵后,男方推一位小伙代表新郎,女方推一位姑娘代表新娘,互问互答,把对歌推向高潮。
照壮家习惯,新郎新娘要在完婚后的第四天才能同居,第二天新娘要随送亲歌手们回娘家。在送行途中,双方还要对歌。大家一边走,一边唱:“走了来,下回转来摆歌台,幸福山歌年年唱,如同江水滚滚
2019年3月15日,富宁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3月,富宁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左右江片区)。
2016年7月,富宁县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推荐一地方:防城港。在广西省南部,靠邻北部湾,是一个又韵味的小城。具备港口城市所有的优点,又宁洁清爽带民族风情。相信对它了解后,会喜欢上这个地方的,因为一个美好的地方不仅仅是居所更是心灵的家乡。
一、“三月三”既是歌圩的时节,也是祭祖扫墓的时节。
1.关于三月三歌圩的由来
壮族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而“歌圩”则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里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节日活动。歌圩为一年一度的唱歌聚会活动,古时以男女唱歌传情、抛绣球结缘为主体。据史料记载,壮族歌圩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歌圩”的缘起和形成,与壮族稻作农耕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直接的关系。“三月三”歌圩,缘于祈求丰年,又为投入春耕大忙前行乐尽兴鼓劲的活动。从其活动所表现的社会机能及文化现象来看,是以青年男女唱歌结缘活动为主体,都是出于对大地富饶和生育福祉的强烈愿望,为原始仪式从“娱神”向“娱人”发展的产物。
关于“三月三”歌圩的来由,有四种说法:一是,古时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是,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三是,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是,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2.关于三月三祭祖扫墓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壮族蛇图腾的祭日。二是祭祀雷神的祭日。三是祭祀龙母的祭日。
二、 歌圩源远流长,深深扎根在壮族和各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成为男女老少都乐于参加的社交活动和审美活动。歌圩,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鲜明表征,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固有的社会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1.歌唱活动社会化的集中表现。
歌谣在壮族人民中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种语言,即诗歌化了的艺术语言。善唱歌者被视为聪明才智的标志,博得大家的尊崇而享有声誉,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歌圩是歌唱活动社会化的集中表现,并成为联结民族群体及与各民族交流的精神纽带。
2.民间文艺的自然载体和宝库。
歌圩活动以青年为主体,以唱歌为载体,开展社交,连情结缘,同时也是民众进行赛歌赏歌的艺术创作活动,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演壮剧、舞龙舞狮、斗牛、斗彩蛋等文体自娱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多功能的民族民间文艺的全面展示及活态传承。
3.求知爱智和社会教育的大学堂。
在歌圩活动中,人们相从而歌,不仅是交朋结友、联络感情、施展才智、愉悦身心的需要,也是出于求知爱智及其实用价值的需求。由于壮族先民在上古时期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人们只能凭借发达的语言功能口耳相传,通过易于掌握和便于记忆的韵律结构和歌唱形式,并按照约定俗成的聚会惯例及活动仪规来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民族文化知识,由此而造就了歌唱的社会化、教育审美的歌化,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群众从中自觉接受教育,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歌艺才智,激发求知爱智而“能通今博古”。由于壮族把能歌善唱视为聪明才智的标志,歌圩活动也就成为进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
4.自由婚恋的传统领地。
壮族的传统婚姻,历来盛行“男固可以娶妻,女亦可娶夫”的婚俗,反映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和婚制。歌圩便是自由婚恋的传统领地。正是由歌圩活动造就并传承的崇尚男女平等、追求婚姻自由的观念,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精神,使歌圩成为青年男女守望和寄托的精神家园。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
歌圩作为壮族传统节日,其活动具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广西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而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历来都有好歌善唱的习尚,各地一年一度的歌圩节,都有各民族群众参加对歌、抢花炮、抛绣球等活动,成为同享共乐的节日盛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就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正是歌圩这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塑造了歌唱神圣化的艺术典型—歌仙刘三姐,而刘三姐的优美歌声,让世界认识壮族,向往广西。
据了解,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市的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一些汉族地区, 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这个节日,还是比较隆重的,有些地方比过春节还隆重。
特别是在壮族地区,“三月三”节形式最多样、内容最丰富、气氛最隆重、特点最鲜明。每到这一天,壮族男女像赶圩一样汇聚山坡上对唱山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一些地方的群众用唱山歌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宣传科普知识,交流生产技能,歌唱美好的生活等。除唱山歌外,有的地方还开展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如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打扁担,舞龙、舞狮、舞春牛、演壮戏、师公戏、采茶戏等。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引导和支持“三月三”歌节活动,利用歌节举办经贸交流活动,满足了当地群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三、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涉及的人口约有2700余万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市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梧州、玉林、贺州市等一些汉族地区。多年来,这些地方的各族干部群众一直有将壮族“三月三”定为我区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百色、田东、田阳、平果、凌云、德保、靖西、天等、崇左、宁明、龙州、凭祥、马山、都安、大化、巴马等县(市、自治县)相当流行。每场歌圩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甚至数万人。
在南宁、崇左等市的部分壮族群众,则将“三月三”作为扫墓祭祖、踏青交流的重要节日,类似于汉族清明节。
在侗族地区,如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月三”则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芦笙踩堂等一系列文体活动。
在梧州、玉林、贺州等市的一些汉族群众也采取一定的方式欢度“三月三”。
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从2014年开始,“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
求婚有很多种形式,而每个求婚的人都尽可能的展现浪漫,现在许多人求婚的时候都会用到一些视频,用浪漫求婚视频作为求婚的辅助手段,会使整个求婚更加真实,浪漫。那么求婚视频的内容又需要些什么呢?需要做出一个怎样的求婚视频呢?
单人表白视频
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男生自己录一段视频,内容可以自行发挥,向女朋友诉说着自己的真心话,用最实在最真的话语,表达自己对女朋友最真的爱。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当面向女朋友说出这些话,这个视频也可以用其它的内容,但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男生来说,这就是一个求婚的最好方式了。
家人助阵视频
还有一个比较让人惊喜的视频,那就是家人齐助阵,这个视频的内容是男士的所有家人对女朋友所说的真心话,希望这个女孩儿能够成为他们家庭的一份子。我想如果能够用这样的一个视频求婚,整个求婚过程一定温馨满满,得到家人支持的爱情我想是最宝贵的,这对两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一种结果。
两人照片视频
我想用两个人的照片做成的视频,一定是最浪漫求婚视频,求婚的时候,屏幕上播放着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两个人最甜蜜的回忆,也是最珍贵的回忆。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拿出钻戒,单膝下跪,说着“一生相伴,一世相随”的浪漫誓言。
女生偶像视频
现在基本上每个女生都有自己的偶像,我想男朋友也可以利用女生偶像的照片来制作一个求婚视频,视频可以配上一些自己想说的话,或者是求婚的歌曲,又或者是自己配的音,这些都可以。这求婚中,一定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想象力,求婚可以展现出无限种可能,浪漫求婚视频,只要我们用心去准备,就一定能够做到最精致,最完美,同时也能够给女朋友一个最完美的求婚典礼,给两个人留下一场最浪漫的回忆。当然了,求婚钻戒不能少,如果没有了这个,求婚可能就显得不够正式了,也不能够让女朋友感受到你的真心实意,所以男士在求婚之前一定要准备好。
人口:约39万人
人口密度:71人/km2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邻接越南。富宁县总面积5459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新华镇,邮编:663400。代码:532628。区号:0876。拼音:Funing xian。
基本概况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南与越南河江省接壤,东部和北部分别与广西百色右江、西林、田林、那坡、靖西五县(区)毗邻,西与文山州的广南、麻栗坡两县相连,地处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国道323线贯穿县境,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 富宁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323国道和正在建设中的衡昆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全县辖15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91万;国土面积535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
这里曾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土地肥沃、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因盛产八角,被誉为“中国八角之乡”。
详细内容
历史沿革
富宁古为句町县地,西汉隶__郡,蜀汉以后隶兴古郡,北周废。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地,唐前期为僚子部,隶岭南道,后为黔中道地。宋初属邕州,皇祜五年(1053年)后为特磨道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境内置富州、安宁、罗佐三州,属广南西路宣抚司。明初,安宁、罗佐并入富州,属广南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建富州城,治所在普厅(今县城),崇祯中州治所移驻皈朝(今归朝镇驻地),仍称富州,又称土富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设广南府分防普厅塘经历,驻普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土归流。二十八年(1902年)州治所从皈朝移驻普厅,称富州厅抚彝府,同时改普厅塘经历为巡检,移驻剥隘(今剥隘镇驻地),仍为广南府节制。1912年改为富州县,属云南蒙自道。1937年,以古富州、安宁州各取一字组合命名富宁县,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建国后,仍称富宁县,1960年属文山专署,1958年改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市政建设
名优特产 旅游风光 综合指标
富宁县市镇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县城为核心,以沿交通干线为骨架,以中心小城镇为基础,重点建设富宁县城、归朝、剥隘、田蓬带动周边乡镇建设,大力培植支助产业,走市场化道路 剥隘七醋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就畅销东南沿海一带。其制作选料精良,生产工艺独特,水质优良,具有味道浓烈、酸而不涩、绵甜爽口、久存不坏的特点,为国内其他醋品所不及驮娘江于2000年9月被评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驮娘江景区是一个集壮乡田园风光、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熔岩河谷地貌独特景观为一体的一个自然保护区。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60万元,增长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88万元,增长107%;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12022万元,增长2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93万元
民族风情 远景规划 人文古迹 资源优势
新时器时代,富宁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民族共同体。壮族为土著民族,汉、瑶、苗、彝等民族随势入居,前后不一。 “十五”期间,富宁县将以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揽全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 富宁古为句町县地,西汉隶__郡,蜀汉以后隶兴古郡,北周废。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地,唐前期为僚子部,隶岭南道,后为黔中道地。 初步探明我县金矿储量29吨、铅锌矿储量36万吨、水晶矿375吨、钛矿43万吨、铁矿518万吨、锰矿58万吨、锑矿10万吨、煤矿12亿吨
行政区划
富宁县辖6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新华镇、归朝镇、剥隘镇、里达镇、田蓬镇、木央镇、板仑乡、谷拉乡、者桑乡、那能乡、洞波瑶族乡、阿用乡、花甲乡。
2000年,富宁县辖5个镇、10个乡:新华镇、里达镇、皈朝镇、剥隘镇、田蓬镇、睦伦乡、花甲乡、那能乡、谷拉乡、者桑乡、洞波瑶族乡、木央乡、阿用乡、板仑乡、郎恒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8291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新华镇 47125 归朝镇 39262 剥隘镇 20288 里达镇 21027 田蓬镇 32961 板仑乡 24738 谷拉乡 24091 者桑乡 14740 那能乡 18303 洞波瑶族乡 36014 阿用乡 17323 花甲乡 21566 睦伦乡 17814 木央乡 29042 郎恒乡 18619。
2003年,富宁县行政区划:
新华镇 辖:团结社区、文华社区、新兴社区、那平村、坡地村、格当村、岩纳村、坡油村、各甫村、腊拱村、力追村、那农村。
归朝镇 辖:归朝村、孟村村、那腊村、百油村、里马村、里呼村、那旦村、架街村、百社村、登冒村、龙山村、龙跃村、龙绍村、龙门村、旧寨村。
剥隘镇 辖:剥隘街道居委会、剥隘村、那长村、那良村、百洋村、板达村、者宁村、甲村村。
里达镇 辖:里达村、中坝村、小木匠村、牛场村、里拱村、达孟村、小里达村、那坡村。
田蓬镇 辖:田蓬村、龙哈村、下寨村、木卓村、金竹坪村、大坪子村、下坪寨村、龙修村、碗厂村、中厂村、庙坝村。
板仑乡 辖:板仑村、木都村、四亭村、瓦窑村、弄楼村、弄歪村、郎六村、平纳村、龙迈村、木腊村、龙洋村。
谷拉乡 辖:龙色村、峨村村、马贯村、新村村、谷桃村、多贡村、龙灯村、那龙村、平蒙村、立达村、能地村。
者桑乡 辖:者桑村、那马村、安哈村、平安村、弄所村、民村村、百民村、百恩村。
那能乡 辖:那能村、弄停村、那瓜村、登合村、那吉村、那法村、那拉村、六温村。
洞波乡 辖:洞波村、洞洪村、里那村、那哈村、安那村、坡甫村、洞塘村、坡令村、芭莱村、那达村、那沙村、三湘洞村。
阿用乡 辖:阿用村、那柳村、那翁村、里往村、者兰村、那来村。
花甲乡 辖:花甲村、里色村、龙三盘村、那耶村、木垢村、戈里村、炮火村、达木村。
睦伦乡 辖:睦伦村、中寨村、寒洞村、木树村、下者梅村、田坝村、木兄平村。
木央乡 辖:木央村、木贵村、大坪村、木杠村、普阳村、木令村、上寨村、木树村、木思村、木寒村、木匠村。
郎恒乡 辖:木坝村、那连村、八龙村、安良村、田房村、戈桃村、者斌村、上农村、那年村。
2006年,撤销郎恒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田蓬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睦伦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木央乡,并将木央乡改设为木央镇,镇政府驻原木央乡政府驻地。
革命老区,历史悠久。富宁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是骆越人栖身繁衍之地。秦时属句町部族,宋朝属特摩道隶邕州,元朝在富宁境内设置富州、安宁州、罗佐州,明朝将安宁、罗佐二州并入富州,1912年设置为富州县,1936年改为富宁县至今。在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张云逸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红七军开辟了以富宁七村九弄为中心、覆盖滇黔桂3省28县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云南省创建时间最早、斗争范围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红色革命根据地,1997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
区位良好,资源丰富。富宁县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桥头堡”,东部和北部与广西右江、那坡5县区相邻,西与文山州广南、麻票坡两县相连,南与越南河江同文、苗旺两县接壤,处在两国三省九县结合部;县城距百色火车站175公里,距防城港490公里,北海港630公里;距中越边境70公里,国境线长75公里,边陲重镇田蓬镇属国家二类省级边境贸易口岸。富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全县热区土地面积占65%;年平均气温193℃,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均日照1804小时,属南严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尤其盛产八角,总面积达32万亩,质量居全国第一,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特产经济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八角之乡”。水能理论蕴藏量24万千瓦,可开发21万千瓦。已初步探明有金、煤、铁、锰等20多个矿种,其中褐煤储量超亿吨,金矿储量达29吨。
民族聚居,风情浓郁。富宁境内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仡佬6等种主体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64%,仅壮族就占54%。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柔情”文化,古老神秘的彝族铜鼓舞、雄浑粗犷的盘王歌舞、精湛细腻的苗族芦笙舞独具特色,尤其是壮剧源远流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壮剧繁衍地之一。
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溶洞岩石星罗棋面,有神奇如画的驮娘江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者桑热带原始森林、归朝田园风光、里达鸟王山、睦伦溶洞群、田蓬边境异国风光,史称“滇之胜景”、“粤地风光”,旅游开发潜力大。
加快发展,前景广阔。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团结实干促发展,创新高效争一流”的富宁精神,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参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高速、扩大对外开放三大重点,培育林、畜、矿、电四大支柱产业,作好构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大通道绿色经济带建设、扶贫开发、招商引资、劳务输出五篇文章,推动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7100万元,同比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39820万元,同比增长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38收入万元,同比增长249 %;农民人均纯收入1146元,同比增长10%。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村通路、村村通电的目标基本实现,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县城规模从1998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4平方公里,展现了“云南东大门”的良好形象。
旅游资源
普阳瀑布位于富宁县木央乡普阳村,距县城44公里,在南利河上游。瀑布两侧,峭壁如削,怪石睁峙。山上林木葱笼,野花烂漫,清香溢于幽谷。瀑布落差96米,宽20余米,瀑布上依悬崖,下临绝涧,直泻而下,如洪波决堤,似匹练悬空,水石相搏,雪花四溅,声闻数里。阳光照射,宛如七色彩虹,其声其景,蔚为壮观。
柔情富宁
壮族--山歌婚姻
壮家人说:“山歌是第一个媒人。”此话一点不假。壮族男女青年从认识到完婚,都在山歌中进行。有人戏为“山歌婚姻”。素昧平生和男女青年,他们用山歌结识,传情:男:“初相会,难称呼,妹在哪个山头住?无路可曾识妹屋?” 女:“初相会,我俩歌友来称呼。妹在白云山顶住。无晴(情)相见也模糊!”风吹马尾千条线,高机打布万条纱,不知哥你叫什么,不知何处是你家?”
要是姑娘有意,第二次见面就送一双亲手做的布鞋给对方。男的则回赠毛巾一条,袜子一双。经过了解,双方情投意合,男方便到女方家去求婚。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就送男方一双布鞋和一匹布。
订婚时,双方交换庚书,商定完婚日期。婚期到了,男方邀请几位女歌手(须是姑娘)去接新娘。女方也按对等人数请几位女歌手送新娘。迎队伍一到,立即遇到女方歌手的挑战。先在饭桌上对唱,饭后,有些小伙子也参加进去,大家一直唱到第二天早晨。
新娘被接到男家,新郎的长辈就说:“良辰到了,快用歌声谢谢送亲的歌手吧。”于是男家的歌手唱开了:“多谢了,多谢诸送亲来。不是春风化细雨,哪有百花满寨开。”
他们时而唱传统歌词,时而即兴编唱。对了一阵后,男方推一位小伙代表新郎,女方推一位姑娘代表新娘,互问互答,把对歌推向高潮。
照壮家习惯,新郎新娘要在完婚后的第四天才能同居,第二天新娘要随送亲歌手们回娘家。在送行途中,双方还要对歌。大家一边走,一边唱:“走了来,下回转来摆歌台,幸福山歌年年唱,如同江水滚滚
2019年3月15日,富宁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3月,富宁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左右江片区)。
2016年7月,富宁县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三月三的放假意义
将“三月三”定为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党和 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充分尊重,也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也是顺应民心,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将民间“三月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民族节日有什么意义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我区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涉及的人口约有2700余万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市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梧州、玉林、贺州市等一些汉族地区。多年来,这些地方的各族干部群众一直有将壮族“三月三”定为我区民族传统节日,予以放假并开展节日活动的强烈愿望。近年来,先后有100多位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将“三月三”确定为我区的民族传统节日并予以放假。特别是2013年自治区“两会”期间,有32位人大代表和32位政协委员对此分别提交了相关建议和提案。此外,许多民族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对 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因此,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 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习惯节日并放假2天。这将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我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我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也是顺应民心,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自治区党委、 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月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三月弗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呀!所以各地都会有类似的活动来庆祝,后来就是演变成为了庙会,一般大的庙会都能从二月二龙擡头一直到三月三都有的!
广西将农历三月三确定为自治区民族传统节日有何重要意义
意义在于,将广西少数民族群众多年以来的心愿以法规的形式做出了规定,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月三到底是什么节?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 乌饭节 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著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传承三月三歌节节日的意义
“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跳岭头”和广西非物质遗产保护目录的“八音”齐上阵。
三月三的来历习俗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萌动。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福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巳”被确定为节日。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节令。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已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巳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一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古今各地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歌会。有的在峒场坡地举行歌圩。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杆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又如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
三月三民族节日对和谐社会有什么影响
三月三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每年都会有三月街,以前是青年男女相识的聚会,有对歌等活动,现在由于通讯发达渐渐变成大集市了,主要是出售自家的盆栽茶花、兰花等和民族手工艺品。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擡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具体的民族有 壮族 汉族 侗族 布依族 土家族 畲族 黎族
三月三民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个……因果关系有点颠倒吧?是因为中国文化,才出现三月三的民俗啊。
三月三的民俗,包括祭祖、踏青、文会和食用一系列节令食品(由祭品演变而来),这些民俗从大的来说,是增加了民族与家族的凝聚力,使人民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家族有认同感,“与有荣焉”,并且通过感受春天的美好而热爱与眷恋故土,特定的食物在心理学上也是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载体。从小的方面来说,无论是祭祖、踏青、文会、美食还是其他地方性的三月三民俗,都让人对这个节日产生了期待与认可,孩子盼望玩耍与吃食,大人盼望休闲和娱乐,老人盼望团圆的天伦之乐,各取所需,也就是节日的一种意义了。对于文化的影响,那就是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使文化不脱离日常生活,更加鲜活,起码那么多的诗文都是为节日而生。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