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原广志如何求婚

野原广志如何求婚,第1张

野原广志求婚有很多方式,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1 浪漫求婚:野原广志可以选择在浪漫的场所或者特别的日子里向女友求婚。例如,在海边,山顶,烟花节等场所或者生日,情人节等特别的日子里,野原广志可以准备好一份浪漫的求婚礼物或者惊喜,然后向女友求婚。

2 创意求婚:野原广志可以选择一些创意的方法来求婚,例如在一张纸上写下“你愿意嫁给我吗?”然后将纸飘向女友,或者在一段视频中播放野原广志和女友的回忆,然后突然切换到野原广志的求婚镜头,等等。

3 传统求婚:野原广志可以选择传统的方式,例如在正式的场合下,向女友下跪求婚,或者将戒指或者其他珠宝作为求婚礼物送给女友,等等。

4 幽默求婚:野原广志可以选择幽默的方式来求婚,例如在一张卡片上写下“你愿意嫁给我吗?如果拒绝我,我会把你的猫扔出窗户。”等等。

总之,野原广志可以根据自己和女友的喜好和情况,选择适合的求婚方式,让这个浪漫的时刻更加难忘和特别。

舜耕公园

舜生上虞地,耕作大象飞

公干为百姓,园囿吐芳菲

舜井幽深

舜江万古流,井水终年秀

幽思虞山美,深谙谁成就

曹娥至孝

曹旴迎潮神,娥女投江寻

至性动天地,孝思逐浪滚

英台情深

英魂化蝶飞,台榭缠绵心

情笃梁祝恋,深撩玉水春

东山钓台

东海剡溪畔,山奇隐谢安

钓得千秋名,台悠指石欢

白马春晖

白嫩村女秀,马欢湖山幽,

春澜唤春风,晖映西雨楼

凤鸣悟道

凤鸾跨仙女,鸣啭舞飞瀑

悟丹化奇书,道深伯阳谱

天香藏帖

天地孕精华,香浓溢华夏

藏锋融刻石,帖范纳百家

越窑青瓷

越瓷名天下,窑火燃中华

青翠如碧玉,瓷苑母亲花

茶园旭日

茶飘论衡魂,园伴王充灵

旭射一片霞,日升万道金

龙山春早

龙卧舜水边,山绿鸟鸣欢

春满荷花塘,早安游人嫣

覆卮冰川

覆盆冤昭雪,卮石冰渍物

冰刃遗迹曝,川河亮山脊

称炭铸剑

称山谁不颂炭红句践雄

铸得雪耻心,剑指灭吴风

秀峰灵境

秀色雨娘姣,峰隐莲花笑

灵气绕山转,境胜玉佛俏

桃花探胜

桃园生态村,源湖碧波情

探得龙潭妙,胜境驻我心

普净圣地

普降杨枝雨,净土菩提树

圣洁卧龙山,地吐金刚珠

汝南流传的梁祝故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情节和全国流传的普遍说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传说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晋时期的。这里的传说不同于普遍说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为独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汝南都有相应的发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桥结拜的曹桥,梁祝同窗读书的红罗书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坟墓。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汝南版本讲的是西晋时期,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

中原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艺丰富活跃,中原腹地的汝南,自然更得文化风气之先。仅就汝南县马乡镇来说,豫剧、曲剧、越调、民歌等都在这里流传。这些地方艺术自然少不了演唱梁祝故事,如豫剧《梁山伯下山》、《梁山伯与祝英台》,曲剧《梁山伯攻书》、《梁山伯送友》,二夹弦《梁祝》、《红罗山》,越调《梁山伯送友》、《马文才迎亲》以及曲艺方面的河南坠子《英台下山》、《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弦书《英台担水》、《英台扑墓》等。

2005年12月,河南省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6月,“梁祝传说”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影响汉晋政治格局,占据经济文化舞台的士族,侨姓有王、谢、司马、殷、何、庾、桓、郗、许、曹、 江以及阮藉的后裔,江南士族有周、贺、顾、纪、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数游止或世居会稽(绍兴),史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第一大都市。会稽城“多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绍兴)游学,途中遇到一同前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

怎么说呢,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持。

但是上虞的工业已经很发达,特别是化工。

那么就是房产业,其实只要和政府的关系搞好,那么其实这是稳赚不赔的。

另外,上虞的旅游业最近也在快速发展之中。。

不过,说真的,身为上虞人,我真的看不出上虞有什么好旅游的,你说上虞,正因为化工业这么发达,但是这里的空气真的不怎么样。不过话又说回来,至少比一些别的城市好一些。

总的来说吧,上虞还是出于迅速的发展之中,高楼大厦正在一幢一幢崛起,这座小城还是很有活力的。目前的发展重点集中在城北,不过个人觉得,城南那块其实也很有潜力。

总结:(也许污染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的伤痛,这不仅使我们关注的,更是政府的一个难题。。)重点品味吧

纯手打,望采纳。

上虞是典型的吴越文化之地,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完美传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远古时代的淳朴民风,这里景色宜人,山水灵动,有一种桀骜不驯的精神。

上虞属于绍兴市,离宁波很近。第一次去上虞,是因为一次葡萄的偶遇。认识了上虞之后,我就有了下一次旅行的期待和动力。

:第一天周末行程安排

朱家庄——晨曦风情小镇——中国孝德苑——风情街夜市

第二天

东山景区——凤凰山遗址——慈源文化小镇

祝家庄

相信大家都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情爱情故事。朱家庄景区是祝英台的家,也是两人最后相遇的地方。在《朱良》的故事中,祝英台被求婚的地方是在朱家庄。

这里的主要景点是祝英台父亲的员外楼和祝英台的瀛台楼。整个景区是江南园林式建筑,古朴典雅,宛如文人墨客之家。

盈泰楼二楼是祝英台的客厅,仿当时东晋风格。中间是朱良和朱良的蜡像,讲述着“楼台会”的故事。

陈溪风情小镇

说到晨曦乡和四明山,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513年,王明阳来过这里,这使它闻名遐迩。现在晨曦乡打造了特色文化路线。

旅途中遇到很多去辰溪旅游的同学,还有假期出来玩的当地村民。晨曦村的文化特别适合游学,环境优美,有人文故事。鲤鱼坝是我这次看到的第一个景点。是龙溪河上的堰坝。形似鲤鱼,环境优美。石舜山倒映在池中。当地村民会来大坝钓鱼,孩子们会脱下鞋子在池子里玩耍。非常令人愉快。

整个村子都可以散步和玩耍。王阳明祖先生活过的展厅里陈列着墨迹,还有他的家史。你可以在这里了解到“知行合一”的思想。

辰溪汽车站旁边的朱茵市场很适合我这种喜欢买手拉手礼物的人。这里聚集了晨曦乡八个村的特色农产品,还有现场制作竹制品的非世袭老爷爷。

晨曦乡有几家不错的民宿。不幸的是,他们没有提前预订,房间都满了。我听说他们非常好。如果再有机会,你一定要住一晚。

中华孝德园

该景点是由曹娥和大顺这两位古代能代表道德的代表和孝道的典范所建造的中华孝园。也是网络名人里最近的景点。

园内有三皇五帝生平石刻记录,钟大顺《神州顺治》。有从小被后妈欺负要保命的故事,也有事后在战场上厮杀的故事。一件件石雕配上动人的故事。建议跟导游在公园里溜达会比较好。

从远处看,我看到了一座引起我注意的建筑。原来是大顺寺。这个建筑群更像明清时期的建筑。简朴肃穆,正殿有一尊大顺铜像。这座大顺寺后来重建,现在正殿挂着原寺的两根横梁。

孝心园的另一个主要景点是“舜耕群雕”,由14头石象组成,由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设计。在河北省生产后,用51辆卡车运到上虞。上可能看不出它有多大,但你只有站在雕塑旁边才能知道什么是壮丽。据说许多游客专门来这里看这些大象。

风情街夜市

白天,孝园还在讲孝的故事,晚上热闹非凡。想吃烟花(买特产),真的不能错过这个地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由景点组成的夜市。每周五7-9点,绝对是上虞最忙的地方!作为一个资深吃货,这里真的很好吃!

从主路一路走来

上虞瓷源的五香豆腐干、糕点、莲藕、盖北的葡萄、红猕猴桃、斜塘的绍兴腐乳/千张,汇聚了各种特色美食、非遗美食,价格着实亲民。很多当地人都有左手包和右手包。晚上八点是人流的高峰时间。想早点买到好货,必须七点左右去。

最重要的是这里不准入场!

东山景区

东山景区第二天行程。东山又名谢安山,是谢安为了“东山再起”而隐居的地方。这个习语也是起源。

东山十景之外,还有谢安墓和太傅庙。谢安墓在东山之巅,面对曹娥江。是风水宝地,旁边有个国庆庙,最近没开放。据说当时白居易在这里写过一首诗。

太傅祠是谢氏子孙所建。一进去就能看到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图。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谢家当时的生活经历和谢家的冷漠与辉煌。印象最深的是上海**制片厂的谢晋导演。他的老家是上虞,也是谢家的后代,所以他死后也进了这张家谱。

可以跟着导游,听听图中的故事。谢安和王羲之也是姻亲。图中的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

凤凰山遗址

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最近刚开放,里面还有一些遗址没有完全开放。遗址公园需要坐电瓶车。到了大坝后可以看到一个风景超美的友谊水库,也是考古的核心区。

这是参观上虞越窑青瓷的主要地方。有当时保存的非常好的龙窑。记得上一次看到龙窑是在广西的一个小山村,没想到上虞也有。东汉至西晋是上虞越窑青瓷生产的高峰期。

还有一个瓷国之源展厅,可以看到东汉西晋的一些青瓷作品,还有一些关于青瓷的故事,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景区。

瓷源文化小镇

你吃过鲜莲子是甜的吗?虽然我在江南,没少吃莲子,但真的是第一次吃到鲜甜的莲子,莲子心不苦。

在小德园的夜市摊位,瓷源莲花也是一大特色。十块钱可以买5-7朵荷花,在长三角特别高。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可以吃到最新鲜的莲子,而且往往莲花摘了半天就没那么新鲜了。

8月底,仍有大片池塘种着荷花。乍一看,非常壮观。我觉得这里的莲藕会特别好吃。

但是,瓷源莲花只是地域美食之一。这里真正的灵魂是这种瓷源文化。很多学校把瓷源文化小镇作为研究中心,暑假带学生来这里学习。这里的美术馆和收藏有很多青瓷作品,有些可以出售。

我们还参观了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工匠们获得了许多奖项和奖杯。他们真的不是容易的非物质文化匠人。参观他的工厂,从沉泥开始的一步一步的过程,需要做的非常仔细。厂里有可以自己试着做瓷器的地方,但今天已经被正在读书的孩子预定了。他还把当时考古发掘的一些青瓷碎片放在他的工厂里。

南京适合求婚的餐厅:云端

云端西餐厅适合求婚浪漫一把,结婚纪念再去重温一次,虽价位不低,但是绝对物有所值。战斧牛排烤的口味非常见功力,在南京的众多西餐馆中,云端口味非常正。夜景也很不错,环境安静,推荐经济条件不错的情侣可以尝试。

南京适合求婚的餐厅:香松酒窖

很好的一家法式餐厅,感觉是用心在经营的一家小店,虽然人不多,环境很好,有轻松地音乐,柔和的灯光,一切都贴合了餐厅的整体风格。适合小情侣在幽静的灯光中低语,氛围感很好。

南京适合求婚的餐厅:En space空间

space空间是一个特别漂亮的餐馆,外面有很多绿色的树木,在这个地方吃饭整体的环境会让人觉得特别的安静。尤其是在夏天的夜晚,这个地方的灯光会让人觉得很是昏暗,会感觉很是浪漫。

在这里求婚,可为风景佳人两相和,尤其适合喜欢旅游的情侣,适合向喜欢安静的女友求婚,求婚场景自然天成,稍微简单布置一下,就可以很清新浪漫啦!

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中国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还是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扩展阅读

《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

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梁山伯与祝英台

⑵ 求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300字-400字,不准抄袭

获得超过120个认可 2020-03-12

关注

有个姑娘叫祝英台,她想上学,但是学校规定女生不能上学,于是她女扮男装。在学堂里,他喜欢上了一个男的——梁山伯。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甚至睡在同一间屋子里,但是是有一些厚厚的书隔着的。当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他对她告了白,两个人从此相亲相爱。但是这好景不长:因为种种原因,祝英台不得不嫁给一个男的,但她不喜欢这位公子,死活也不肯嫁。就在她要出嫁的前几天,梁山伯死了。祝英台出嫁那天,外面穿了一件红衣裳,里面穿了一件白色的丧服。她要求这位公子让她去见梁山伯的坟墓,但这位公子不答应,遭到了天谴,所以祝英台偷偷找了个时机溜到了梁山伯的坟墓前,一直哭着……突然,坟墓裂了,梁山伯飞了出来,祝英台拉上梁山伯的手,和他一起进了坟墓。就在这一刹那,坟墓旁花草丛生,飞来了两只蝴蝶——梁山伯与祝英台……

⑶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缩写

东晋时期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2,

东晋时期的会稽上虞祝家庄有一个女子,叫祝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习诗文,深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遭到祝员外拒绝。

祝英台求学心切,便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祝父思女,催归甚急,祝英台只得仓促回乡,被迫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

后来,梁山伯成为鄞县令,忧郁成疾,不治身亡,遗命葬于鄮城九龙墟。祝英台闻听噩耗,誓以身殉。出嫁之时,绕道前去梁山伯墓前祭奠。

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炸开坟墓,祝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壤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向左转|向右转

(3)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扩展阅读: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

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⑷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详情

故事介绍: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

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4)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扩展阅读

主要特征: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诸城的梁祝传说之所以久传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仅因为梁祝是诸城人,更因为它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重要价值: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 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千百年来,这种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向一切为了私利而破坏世间的美好的顽固邪恶势力作斗争。

⑸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梗概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是流行的最广泛的中国民间传说之一。它这样流行并不是偶然的。它十分强烈地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纯洁的爱情,无论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无论死亡,都不能把他们分开。

⑹ 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於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杭州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杭州念书的芜州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义结金兰,一同前往杭州。

在杭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⑺ 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怎样概括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版到会稽权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还是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7)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扩展阅读: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余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⑻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概括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

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

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8)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扩展阅读

琵琶协奏曲《梁祝》以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并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由“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即发挥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又统合民族管弦之交响性,尤其在结构上根据内容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恰当的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将这个相传于中国江南地区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流泻的音符中娓娓道出。

在艺术处理上,着重吸取地方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以表现两情相悦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

本协奏曲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交响效果,在中国被誉为“民族的交响乐”,国外乐评家则称之为《蝴蝶恋协奏曲》。无疑,这是一部迷人、新奇而又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刚强不阿 理性抗争——也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内容摘要

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笔者试图通过故事当中的“遣归”、“求婚”、“合葬”这几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的探讨,进一步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揭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青年婚姻不能自主,青年男女陷入深重的痛苦,尤其是妇女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再现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

关键词:悲剧根源 探讨 封建礼教 殉情 理性抗争

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史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两家会求合葬吗?这一系列困惑,让我更为执着地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

对于这些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

也有论者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

“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

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

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也只能“自遣”了。

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跟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何其相似?儿子“甚宜其妻”,夫妻俩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

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求婚者接踵而来,足见兰芝的品貌不同寻常。但如前所述,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郎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如果说县令和太守是仰慕刘兰芝的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和很有教养,那么他们对刘兰芝嫁给府吏,“共事二三年”后被遣该不会一无所知吧!如果我们从反常的心理解释反常的行动,一切就显得万分合乎情理:县令和太守替儿子求婚是假,为己纳妾是真!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被休待嫁的刘家女来说,等待她的将是一条布满陷阱、洒满血泪的路。

刘兰芝和焦仲卿反抗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殉情以后,会“两家求合葬”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其一,焦母和阿兄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反抗兄长之命,新婚之夜“举身赴清池”,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而焦仲卿饱读诗书,任职台阁,得知刘兰芝自杀,也竟然丢官抛母,“自挂东南枝”,实属不忠不孝,当惩不贷。从焦母和阿兄的思想立场来看,“两家求合葬”是不可能的。其二,阿兄暴戾自私,冷酷无情,而焦母蛮横顽固,独断专行。当初,太守派媒人来求婚,刘兰芝不忘“府吏见丁宁”,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可阿兄对妹妹的事情却无丝毫的理解和尊重,粗暴训斥兰芝“后嫁得郎君”,“足以荣汝身”,“作计何不量”!而焦母一手毁了儿子的幸福,面对儿子殉情的拜别,仍是一副铁石心肠,丝毫不肯回心转意,收回成命。从焦母和阿兄的性格特征来看,“两家求合葬”也是不可能的。其三,富贵不*的刘兰芝一“举身”,不仅毁了阿兄的高攀梦,还丢尽了阿兄的脸面;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一“自挂”,不仅使焦母日后无靠,还使焦家香火断绝。巨大的打击无疑会激起焦母和阿兄心中的波澜,然而,除了绝望、痛苦、恼怒和怨恨以外,还会有些什么?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从焦母和阿兄的内心感情来看,“两家求合葬”就越加不可能了。笔者认为,刘兰芝夫妇死后的情况,完全出于诗人的想象与幻想。“两家求合葬”和“魂化双飞鸟”都是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诗人借此表达了人们对刘兰芝夫妇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和嘲弄。机械地把“两家求合葬”理解成为写实的手法来看待“合葬”,不仅有悖于焦母和阿兄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将大大削弱全诗“揭露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主题。

人非木石,熟能无情,刘兰芝、焦仲卿执着纯真的爱情虽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却为世俗人情所赞赏。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这一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和写照,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学习欣赏这首凄美的爱情诗,我们认识到了古代社会的罪恶,看到了中国妇女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理性反抗精神,刘焦的自尽,是失败,也是胜利。这种方式的抗争,虽说消极,但毕竟是黑暗当中的一线光明,给后人以积极的启迪,更应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妇女的权利和地位。

参考文献:

1 余冠英选注 1953 《乐府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李因笃、陈祚明等 19876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孔雀东南飞》

3 孙志凌 20017 《孔雀东南飞》中的三个问题 河北《语文教学之友》

4 游国恩等 19895 《中国文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5 金伟源 19895 生不偕老·死求同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析》 华东师大出版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846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