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女人”秦海璐:她是怎么做到一遇到老公就变成小绵羊的?——引言。
本文主笔:Vivian#秦海璐#
五一档票房最后的**《悬崖之上》的女主角是她,芒果台的《妻子的浪漫旅行5》里话题热度最高的女明星之一也是她。这段时期,秦海璐的曝光量有点高。对于已经42岁的秦海璐来说,“女演员的中年危机”在现实中,仿佛是不存在的。
在拍摄**《悬崖之上》时,一向在演艺事业和为人处世上“独树一帜”的秦海璐,贡献了作为演员该有的专业与敬业。因为张艺谋导演的那句——“演员们嘴里呼出的白气才最值钱”,她可以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环境下,只着单衣从天黑拍到天亮;
拍打斗戏时,她也可以在冰冷坚硬的水泥地上翻滚摔倒,搞得身上三分之二的皮肤都是淤青。
在秦海璐看来,真实是导演的诉求,而敬业是演员的本分。
但是,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5》的开播,却让大众看到了一个在生活中有着“反差萌”的秦海璐。
工作时高冷孤傲的“戏霸”,在生活中竟被丈夫王新军宠成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公主”、“小绵羊”。
一大早伺候她饮食起居,播放霸道总裁小说,镜头里的秦海璐成了“撒娇女人最好命”的典型代表,更是成了妻子旅行团中最令人羡慕的女人,没有之一。
那么,事业女强人、撒娇小绵羊,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秦海璐呢?这个看似“精分”,却句句让人觉察不出在装的女人,到底是怎么把“刚”与“柔”完美结合的呢?
接下来,我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双面”女人——秦海璐。
秦海璐,1978年8月11日出生在辽宁营口的一个文艺家庭,爸爸是营口某**院的经理,妈妈就职于文工团工作。
从小的家庭氛围造就了秦海璐对舞蹈的热爱,小学5年级前,她一直在少年宫学舞。后来为了生活,父母选择下海经商,便将无暇照顾的秦海璐送到了戏校寄宿,自此,秦海璐开始了7年漫长又痛苦的学戏生涯。
学京剧异常辛苦,天没亮就要出晨功。为了肢体的柔软度,秦海璐每天晚上睡觉时必须将腿吊在床上。看到女儿因练功受伤已经紫得发黑的双腿,母亲又惊讶又心疼,但是生活还没好转之前她还不能接女儿回家。
因为思念父母,秦海璐常在练功场的大树上刻正字,来计算与父母分别的日子。在她的记忆里,母亲最长有11个礼拜没有来探望她,而父亲的记录是14个礼拜。
课业上,她原本主攻的是青衣,但因为老师不待见她,一直不肯教她正宗的梅派唱腔,她便索性学起了刀马旦,整天舞刀弄枪,翻跟头。早上6点出晨功,她四点半便去了,同学们起床的时候她300个飞腿已经打完,转头问老师还够不够。
在学校,秦海璐一直是个异类,用叛逆和倔强的方式对抗着大人的世界,对父母,对有偏见的老师。
京剧一直不是她所爱的,甚至可以说她痛恨京剧,但是好在她一直叛逆得很“正向”。
在很多年后,她也将自己在演艺事业上的成就与性格中的倔强与坚韧,归功于在戏校的那段从肢体到心理都遭受了磨练的黑暗岁月。
童年的寄宿经历让她对家庭极度渴望,因此考上大学拿到文凭,做个白领然后嫁个好老公,过上朝九晚五的安稳日子,便成了她的人生目标。
1996年,原本打算报考中国戏曲学院的秦海璐发现,自己报考的专业并不是本科便放弃了。之后,她又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却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差点与中戏失之交臂,多亏了面试主考官常莉老师慧眼识珠,额外给她争取了文化课分数降低50分便录取的补考机会。
三个月后,经过一顿“恶补”的秦海璐成功考入中戏,成了96明星班的一员,与章子怡、刘烨、胡静、曾黎、袁泉,成了同学。
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四年里,其他同学整天想着出人头地做大明星,但秦海璐只想混个本科文凭出去做白领,每天做的就是把文化课补上,千万不要挂科被学校开除。
快毕业了,别的同学都打扮得光鲜亮丽,盼着哪天被导演相中,秦海璐自从投简历见到自己照片被剧组丢进垃圾箱后,就再也不跑组了,她每天穿着军大衣在学校闲逛,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
没想到,正是她这个特立独行的举动,反而让她得到出演某**的机会。彼时,香港某著名导演正在筹拍一部反映 社会 边缘人物的现实题材**,讲述的是一个内地女孩去中国香港打拼却不慎沦落风尘的故事。
原本**已经开拍,但是导演总找不到心仪的女主角又停拍了。在北京散心之际,编剧向他推荐了秦海璐,称中央戏剧学院有个穿军大衣满学校晃荡的“怪女孩”,说不定就是他要找的女主。
第一次见面,两人约在面馆,那时的秦海璐又虎又飒,身上的“江湖气”瞬间就吸引了导演。
彼时的秦海璐尚未入行,不知深浅,竟然觉得这个连剧本都没有的导演是个“大忽悠”,而且觉得自己第一部戏就出演“失足妇女”不怎么光彩,最终委婉地将决定权丢给了班主任。最终,在常莉老师的建议下,秦海璐接下了该**。
事实证明,常莉老师是对的,演“失足妇女”并不可耻,反而因为题材稀缺而让这部**在圈内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同时身为女主的秦海璐也因为这一部**,同时获得了第六届金紫荆奖影后、第二十届金像奖最佳新人演员、第三十八届金马奖影后和最佳新演员奖,继李小璐之后成为最年轻的“三金”得主。
就这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秦海璐毕业时走得异常“硬气”。可以说是少年成名,但秦海璐却没有坚持走演员这条路。为了实现自己的白领梦想,她去朋友公司上班,每天泡咖啡是她最开心的事情。但因为没有实操经验,秦海璐连基本的办公软件也不会使用,甚至还“祸害”了不少设备,最终,她自己炒了自己“鱿鱼”。
给别人打工不成,那就让别人给自己打工,秦海璐摇身一变拿着自己拍戏挣来的钱做起了老板。火锅店、美发店、广告公司、制作公司,开一家关一家,没钱了就去拍戏。最终,发现生意不带自己玩的秦海璐决定回归演艺圈,还是演戏适合自己。
从接受自己只能做演员,到真正爱上表演,再到成为这个行业里面的佼佼者,秦海璐对自己一直有着清醒的认知。
对于拍戏,她的信条便是:专业过硬,慢工出细活。她不急着出名,反而更注重专业的制作班底、好的剧本。她在自己的床头贴了一张字条:不要让自己成为明星,让别人认可你为一个演员。
后来,不管是她出演的**《桃姐》、还是电视剧《白鹿原》、《红高粱》,秦海璐都用不俗的演技换来了观众的掌声。也正是因为对演戏秉持着专业认真的态度,让她和丈夫王新军在合作之后擦出了爱的火花。
在王新军之前,秦海璐曾与风流珠宝富商李厚霖有过一段长达4年的恋情。据知情人士透露,彼时,李厚霖对秦海璐一见钟情,相识半年便求婚两次,第二次求婚时,他拿出一枚镶有50颗稀有彩钻的钻戒对秦海璐说:“50颗钻石,代表50年金婚”。
来得太快的幸福往往不真实,还没有准备好进入围城的秦海璐,最终还是拒绝了李厚霖。原本以为缓缓再继续的爱情,最终却以李厚霖的单方面“分手”收场,他选择与自己仅相识33天的主持人李湘完婚。
说来讽刺,秦海璐还是在报纸上看到“双李“的婚讯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被抛弃了。
这件事让秦海璐一度意志消沉。
在还没有遇到丈夫王新军之前,秦海璐活得像只倔强的刺猬,用最坚硬的刺包裹自己最柔软的内核。因为患有社交恐惧症,对于人际交往也愈加谨慎,每次拍完戏,秦海璐绝对不会留任何****。
在综艺中,秦海璐曾自述,丈夫王新军是她主动追到手的,实属难得。
王新军比她大7岁,两人因为合作电视剧《独立纵队》而结缘,并非因戏生情,而是通过这部戏看到了彼此的优点。
刚进组时,秦海璐秉承着自己一贯的专业态度,跟与自己演对手戏的王新军提要求,务必要把剧本通读,然后等她3天后回剧组探讨细节。
面对一个比自己年纪小但是十分霸气的女演员,王新军也是印象十分深刻。
两个“戏霸”在剧组初期也经常因为剧本问题而闹矛盾,高手过招,火花四溅。
一个东北大妞,一个西北老爷们,王新军后来戏称两人:一个东北虎,一个西北狼。
但事实上,秦海璐的专业与在镜头前的爆发力,也着实吸引着王新军,而王新军虽然看似粗狂凶悍,但实则做事细腻周到,在专业性上一点也不输秦海璐。
两人在对戏时,日渐有了默契,也对彼此有了好感。但是彼时,王新军与妻子唐静为了保护孩子并没有公布两人已经离婚的消息,以为王新军还是有妇之夫的秦海璐,一直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一年后,电视剧《独立纵队》迎来宣发,两人在电话寒暄时无意间聊起彼此的感情现状,秦海璐称自己和男友刘岩分手了,而王新军也说出了自己早已离婚的秘密。
发布会后,两人久别重逢,也互通了心意并决定交往。最终,两人于2014年1月23日完婚,次年,秦海璐生下了一个9斤重的大胖小子。
对于女人来说,结婚、生子是人生中最大的两个历练。
很不幸,产后的秦海璐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对于儿子的哭闹,她时刻感觉到惊慌和手足无措,这种不在自己射程内的失控和挫败感,险些把她逼疯。
看到妻子如此痛苦,王新军毅然决定暂时从 娱乐 圈隐退,来守护家庭,他深切了解自己的妻子需要重新找回自信。在秦海璐产后3个月左右,王新军便为她联系了《白鹿原》剧组。回归剧组的秦海璐逐渐好转,果然,最了解自己的还是丈夫。
作为一个西北汉子,王新军愿意退居家庭,洗手作羹汤,秦海璐对此一直十分感激。她直言正是丈夫王新军的包容改变了她,让她学会了宽容。
即使不那么高标准要求自己也没关系,有他这个温暖的避风港随时等待她的回归。 从抑郁产妇到幸福小女人, 秦海璐告诉所有人一个道理:女人嫁对老公是多么重要。
《妻子的浪漫旅行5》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刚柔并济”的秦海璐,对外,她是说一不二业务能力强势的女强人;对内,她是看到老公就走不动路,瞬间化身撒娇小绵羊的柔弱女子。
“双面女人”秦海璐,哪一面更吸引你呢?
最近重温了很多老剧,除了感慨“时光匆匆”便是“年轻真好”。
童年神剧里有很多古装和现代剧,唯一从头追到尾的民国剧只有《金粉世家》。
记得那会我们英语老师也对这部剧十分着迷,每天上课前都要跟我们聊两句。
除了聊剧情,还要讨论一下自己最喜欢哪个女演员。
因为这部剧真的人均绝色,除了主角董洁和刘亦菲,金家的女人们(姨太太和女儿)也都个个漂亮。
如今一晃18年过去了,现在再看你觉得谁最美呢?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一定是个美女。
彼时的董洁年方22,嫩得跟水一样。
气质与这个角色相得益彰。
那么清纯美好,用“惊艳了时光”形容毫不为过。
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在那条狭窄而幽长的巷子里,清秋手里的稿纸在逆光中纷飞,她不紧不慢一一拾起,对着稿纸轻呵一口气吹走灰尘。
那一幕,我想不光是金燕西,大多数观众也会为之动容吧。
剧中董洁没有什么妆感,即使不施粉黛也美得让人挪不开眼。加上冷冷清清、清心寡欲的气质,真的是我心中最美的白月光。
只可惜,她与金燕西终究齐大非偶。
该剧编剧之一刘国权在改编这部剧之前读了张恨水的原著不下20遍,剧情、立意至今看来仍然觉得是同类剧中的佼佼者。(说到这里,想到了某位导演翻拍某部名著,采访时居然说自己没有读过原著)
服化道漂亮、镜头唯美、主题曲《暗香》和《让她降落》也与故事相辅相成。
这部剧前后是董洁的高光时期,凭借“冷清秋”一角人气暴涨,之后又演了《天若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十年》等很多女主角。
此后经历结婚离婚和“出轨门”,人气败了一大半,今年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2》一度还遭到了网友的抵制。
个人感觉她过了三十以后,气质跟年轻时差别很大。
出演白秀珠的时候,刘亦菲还只有15岁。
恕在下当年眼拙,在冷清秋的主角光环下,硬是没觉得白秀珠漂亮。
因为小时候哪懂什么区别演员和角色,但凡是不讨人喜欢的人设,就不注意她到底美不美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什么神仙颜值啊!
白秀珠这个角色其实很带感,虽然有点大**的骄横跋扈,但是敢爱敢恨。
后来回国报复金燕西,我竟然觉得有点爽。
当金燕西拿着玫瑰在餐厅当众向她求婚的那一刻,她知道自己曾经那场肆无忌惮且爱痛交加的爱情,终于结束了。她泪珠漂亮地滑落,微微一笑,逃也似的离开了餐厅。
她转身就去了德国,那里有一个爱她的男人,在爱与被爱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刘亦菲少年成名,之后发展得一直很顺利,**电视剧,各种女主角,妥妥的一线。
倒是近几年,好像没有什么太出圈的作品了。
不知道与陈晓合作的《梦华录》能不能再爆一把。
那几年的徐露,俨然成了一个苦情女人的代名词。
在《情深深雨濛濛》饰演的可云,与尔豪相爱,被恶婆婆雪姨给拆散了。
在这部剧里,与柳春江相爱,又被编剧安排了一个不可跨越的身份悬殊。
小说里小怜和柳春江私奔成功了,后来回来得到了家人的祝福。剧中柳春江郁结而终,小怜落发出家。
不过不管是小说结局还是电视剧结局,都是反衬金燕西和冷清秋的一条支线。想表达的是金燕西与冷清秋并非死于门第,而是他们一开始就被表象迷惑,不是出于对彼此的尊重和灵魂上的共鸣。
徐露那时候27岁,很有女人味。虽然人设是金家的小丫鬟,但是美貌值并不输金家女眷。
她已经退圈很多年了,现在女儿都已经18岁了。
王玉芬是金家的三少奶奶,也是白秀珠的表姐。
所以在金燕西的感情上,她是站白秀珠的。后来冷清秋嫁进门后,她多次在背后给清秋穿小鞋。
三少奶奶是这部剧中最咋咋呼呼的女人,永远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搬弄是非一把好手。
虽然但是……扮演者刘佳佳的颜值也还是挺高的,尤其是171cm的身高穿着一身旗袍走路那叫一个婀娜多姿。
刘佳佳后续没有发展起来,一直不温不火。现在好像当老板了,钟汉良与李小冉的新剧《往后余生》就是她公司出品的。
她跟靳东是同班同学,去年晒出过小聚的合影。
她是金家的八女儿,是金家最受宠的小女儿。金家女儿取名都为金X之,她叫梅丽,是因为是庶出。
出演这部剧的时候,她跟刘亦菲一样,只有15岁,清纯可爱,水灵极了。
她虽是豪门千金,但是性格非常讨喜,一点也没有大**的骄横,与白秀珠截然不同。
舒畅有些可惜,童星出道,人美演技扎实,但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就没有什么作品了。
现在偶尔上个新闻,不是说脸僵了就是整容了。
吴佩芳是金家的大少奶奶,与三少奶奶的泼辣、爱出风头相比,大少奶奶简直太知书达理、端庄大方了。她这种应该是豪门最喜欢的太太吧,有颜值,性格好,拿得出手。
但金家的男人真的是个个渣,这么好的媳妇,金老大都不知道珍惜,在家里惦记着丫鬟小怜,在外面还彩旗飘飘。
孙宁有段时间跟“东北帮”演员走得很近,跟范伟主演了《老大的幸福》、《跟踪孔令学》,跟潘长江、姜超主演了《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这几部剧还有点小红。
孙空的感情颇为曲折,跟王学兵的婚姻仅维持了3年,后来跟小三岁的郭晓然的姐弟恋也无疾而终。
今年四十一岁,保养得还是不错的。
潘星谊饰演的角色是金铨的三姨太,是一个风姿绰约、八面玲珑的女人。
金铨一边说自己讨厌一夫多妻制,一边身体实诚,纳了两个妾,还跟表妹生了个私生子。三姨太甚至跟儿媳妇们年纪不相上下。
她经常穿着个吊带/无袖裙,搭个大披肩,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妩媚至极。
潘星谊跟姚晨、杜淳等是同学,《金粉世家》是她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之后又拍了不少电视剧。
本来星途可期,可2009年她在家中滑倒不慎撞碎鱼缸,破碎玻璃割破其喉咙造成大出血,最终抢救无效,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
程慧厂是二少奶奶,是一个独立新潮的女性,从她的发型就可以看出来了。
她出生不凡,对豪门里那些内斗也没有什么兴趣,一心做公益,倡导男女平等。
扮演者陶飞霏除了是演员,还是中国戏曲学院的表演老师,此前跟文章主演的《雪豹》曾红极一时,现在已经有七八年没有拍过戏了。
金道之,金家的四**,家中长女。
金家的儿子都不成气候,但是女儿们都很优秀,金道之尤为聪慧。
如果不是女儿身,以她的资质,干一番事业应该远超他那几个废柴哥哥,可惜生错了年代。
罗珊珊在这部剧之后跟佟大为、江一燕主演过《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跟钟汉良主演过《午夜阳光》,反响都不错。
她2009年息影,现在已经是两个儿子的妈妈了。
金敏之是五**,她是从M国留学回来的开放女青年,新时代女人代言人。
她与冷清秋一见如故,是个非常和善的豪门**。
扮演者刘茜作品不多,很早就退圈了。她老公孙思瀚也是一名演员,出演过《真情告白》、《错爱一生》等剧。
金润之是六**,当年追剧时觉得她是金家的女儿中除了八妹以外最漂亮的。
又美又有气质,关键是她男朋友(乔振宇饰演浩然)我也喜欢啊!
无论是金铨的姨太太还是他的儿媳妇、女儿们,都是个顶个的大美女。
当初追剧的时候最喜欢清秋、八妹、六**。
现在重温喜欢的人又加上了白秀珠、大嫂。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你觉得谁更美呢?
中国的传统节日
法定节假日:元旦(1月1日),春节(农历新年)国际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劳动节(5月1日);中国青年日(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的日(6月1日)出生的中国***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陆军(8月1日),教师节( 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记者节(11月8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的三皇五帝颛顼,距今超过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第一个月$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这首诗。南北朝时期,南朝诗的小紫云“介雅”也“四季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此外,少数还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彝族火把节达努节,瑶族,白族的三月街,壮族歌圩,藏族藏历年望果节,苗族跳花节。
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在中国的一年。过去,被称为“新年”,因为的农历一直在按照中国的历史,中国农历新年,这一天是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据记载,中国人民在新的一年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它于顺兴播放。公元前2,000年日日顺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祀天地。从那时起,人们花了年初的一天,被视为月份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农历新年将其改名为“春节”(约一月下旬至二月中旬,在公历)。春节,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卧室。所谓“新年夏娃,在春节前的夜晚,一个重要的时刻与家人团聚的,家庭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很多人也没有睡一整夜,“庆祝除夕。第二天,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在家里“过年”问候对方,所有最美好的祝愿在新的一年开始,春节期间,传统文化及康乐活动,舞狮,舞龙,舞,旱船,踩高跷最常见的。
农历新年元宵节,也被称为元宵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根据传说,汉文帝(179 - 157年前)的第十五天庆祝周勃勘平叛乱Zhulv的,必须驱逐发挥每到夜晚,与公众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司马迁创建日历是在开始的时候,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灯节。隋,唐,宋,是非常受欢迎的。“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国家向数万数千英尺10 5建国门内端门,伸展巴厘岛,列戏剧院“,参加舞蹈,从黄昏到黎明黑暗和打击。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习俗已经取得显着的变化,但仍然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元宵节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灯笼为皮肤糯米粉,糖馅的圆圈内裹果料,“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花灯始于公元一世纪,仍然是各地的普遍一起到当代。每天晚上的元宵节,灯节,陈列着各种灯笼,造型新颖组合的许多城市举办康乐活动,在农村地区,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舞,摇摆等。
日,农历二月,俗称龙抬头。来来回回在惊蛰春归大地,恢复所有的东西,昆虫,蛇,蛰伏在泥土或洞穴兽的时候,会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从沉睡中醒来,故名的崛起龙。古龙是神圣的象征,由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天,人们希望新的一年牺牲剩下的面包,炒,熏床和炕被称为熏重耳。在农村地区,人与灰风在全国率先龙回圈周围的坦克包围了房子一圈,再入医院。有趣的是,每天的饮食也更多的龙的名字。水饺叫吃龙耳,龙鳞,吃春饼吃的吃面条叫吃龙须菜,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因此而得名。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一天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有蜡烛的房子的墙壁,二月,根据束,蝎子,蜈蚣,你是“语言。但节日现在都忘了,但至今也有吃春饼的做法,如。
清明扫墓的祖先4月5日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历4月5日之前和之后的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24个节气,节气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现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向烈士致敬。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经常去手手到郊外踏青,放风筝,享受春天,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为“春节”。
的端午纪念爱国祖先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名“端午”。 “太平御览”卷11引“风土记”仲夏端五早“的句子。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公元前340 - 前278),他不能被实现,因为他的政治理想,是无法保存状态,楚国灭亡后,当秦破坏楚,第五天五月抱石投汨罗江,淹没了河边的群众,我们采取了一条船,打捞屈原的尸体。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这天的后裔。在这个节日里,民间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道德的国庆阅兵,这样的花园永远持续下去的希望死后的艺术:饺子最初以防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放假后的食物,龙舟救屈原说。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七夕”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日子,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前夕的陈水果和儿子在球场上,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有人说,第一次穿完一样聪明。 “乞巧节”,因为很多女孩参加所谓的“女孩节”。
盂兰节,农历7月15日。是传说中的地方官员,即所谓的“鬼节”的生日。佛教徒这天要设置“盂兰盆施翟Gongseng,诵经法会举行,以及土地和水的庙宇,把灯笼和其他宗教活动。中国,当他们着手汉武帝的第六个世纪(下半年)”盂兰盆斋“的,现在的”盂兰盆节“,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仍流传下来的部分地区。
中秋家庭成员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8月15日排名下降,故名“中秋”。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秋天节日的仪式。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自定义的满月。“中秋节”,“周”,第一次看到一本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在唐代,据传说的故事,形成了中国国家这个重要的节日,“唐皇帝梦游的月亮“,在古代,人与精致的糕点籍拨嗯月亮在中秋节,祭,家人分吃,表示与家人团聚的庆祝活动。这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BR />
重阳尊重重阳节是九月在中国的兴起,魏晋春节后的第九天。“重阳”,这个名字的时代,在重九,肇有五个主要的传统做法。先爬升秋天,风景优美,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培养的味道,健康,插茱萸驱动器关闭秋天的蚊子害虫。饮酒赏菊。农历每月的菊花“三国演义”。盛开,观看状态秋菊千姿万,喝的冀中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趣。吃重阳糕。食品制成的柔软的白色和美味的年糕,称为重阳糕“蛋糕”和“高”谐音,食物,可以步步高升。五,老年人活动,无尽的古代重阳尊重风。
农历正月(也被称为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这一天是一天的释迦牟尼路传说,寺院佛教节日粥,后来成了一个民俗,展现丰收。
公众这样一个庸俗的歌曲,“每年一个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他们把双方的陪同下菜糖放在桌子上。黑豆干草一碗水炉烧一柱香,在繁忙的愿望好评领导,我想称赞,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现场。这一天格外热闹,有些人甚至认为,这在农历新年的“彩排”,它也被称为过小年。虽然急噪,但关东糖的功能,每年售出约12个月,23日,仍然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云港)
话剧的起源
话剧艺术,一般是指以话和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在欧洲各国,话剧被通俗称为戏剧。戏剧的英文为drama、theatre,这源于希腊的剧场--theaton,意即“观看的场所”。
戏剧艺术最初是由古代人的祭典和巫术仪式等活动演化而来。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文学、表演、导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其一般通过人物、情节、场面、冲突等表现一定的立意或主题,展现艺术魅力。
中国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1928年,这种新剧由中国早期戏剧活动家洪深定名为话剧。
话剧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游戏", 已融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游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中国话剧的第一个繁荣期是五四前后的十年。这一时期中国话剧受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多种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但总的看,现实主义是其主调。由于西方新浪漫主义的浸染和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手法的吸收,五四时期话剧的现实主义又是富于诗意特色的诗画现实主义。
话剧团遍布全国,这样的发展更增加了话剧的影响力,在当时,几乎每一场政 治运动,都有一批话剧来响应。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进剧场看话剧成为主流文化消费。就这样,话剧艺术轰轰烈烈地进入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大舞台。在那个变革精神旺盛的年代,"看戏即是消闲"的时代已经过去,话剧成为推动社会使之前进的一个"轮子",与此同时也涌现了大批的艺术家,老舍、田汉、曹禺、郭沫若等等,而作品《雷雨》、《茶馆》、《于无声处》等,无一不成为话剧改变一个时代的经典标注。
经典话剧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剧本,经由中国著名导演焦菊隐指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加参与演出。多年以来,这出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已成为中国当代话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期,《茶馆》曾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演出,强烈反响,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茶馆》以旧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时间跨度50年,出场人物70个,确实展示了民族历史变迁的恢宏画卷。该剧的结尾处,几位被世道摧垮、被命运捉弄的老人聚在一起,他们抓出街上拾来的纸钱,带着无奈的苦笑,为尚且活着的自己举行祭奠。这一场面的出现,把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面貌刻画得深刻细腻,也从中透示出这样的时代必将结束,而新的时代必将到来的信息。《茶馆》演出的成功,既显示了老舍戏剧创作的雄健笔力,也凝聚着导演焦菊隐舞台处理的超人才华。
怎样看话剧
看话剧,欣赏台词是一个重点,一部好话剧的台词一定是话里有话,跟人们习惯看的影视剧有前奏不同,话剧演出常常在你不知不觉汇总拉起大幕,人物在台上走来走去,用一种夸张的与其说着平常生活中的话,就像拉着大嗓门在聊天。这就是话剧中的“话”,它主要用语言来作为表现手段,通过语言向观众讲述故事、介绍情节、交代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看话剧,第二个欣赏角度是看有没有戏,这个戏是指戏剧性。我们判断一个戏好不好看,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戏剧性强不强。这个要求其实对所有的戏剧都一样,只不过因为话剧独特的表现形式要求它更具有戏剧性。所谓戏剧性,也就是强烈的戏剧动作和尖锐的矛盾冲突。
发展阶段
社会背景
话剧是一种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形式,中国话剧由于社会变革需求应运而生。话剧原本是西方舶来品,英语名为Drama,最初中文译名曾用过新剧、文明戏等名称。
1920年,以上海新舞台上演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和民众戏剧社的成立为标记,话剧正式走上中国舞台。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戏剧”这个称谓基本等同于后来的“话剧”。
1928年,导演洪深提议将其定名为话剧,以统一有关这个新的艺术形式的多种不同称谓,并使其区别于中国传统戏曲,以独立的艺术品格和崭新姿态屹立于中国艺坛。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欧洲各国通称戏剧。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于1907年,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但新剧于辛亥革命之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白话剧”或“真新剧”,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话剧”。著名话剧有《威尼斯商人》等。
晚清新剧时期
1906年冬,受日本“新派”剧启示,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息霜)等于东京组织建立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谢抗白、陆镜若等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和发端。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1910年(清宣统二年),新剧传入辽宁,同盟会员刘艺舟(木铎)由关内来到辽阳,演出了新剧《哀江南》和《大陆春秋》。同年5月到奉天,与戏曲艺人丁香花、杜云卿等人联合,先后在鸣盛茶园演出抨击封建专制的新剧《国会血》,日本领事馆为此提出抗议,奉天市政当局屈于压力,下令禁演这一剧目。1907以后至1917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民国新剧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同盟会会员苗天雨、冯迪汉率团到辽阳市广德茶园(辽阳大观楼),演出话剧《波兰亡国惨》《民国魂》等。话剧传入辽宁之后,各地爱好者纷纷组织话剧演出活动。民国5年(1916年),大连的陈非我发起组织话剧社,并任社长,社员大多是该市商绅及报馆、学校各界文化人士,演出的剧目有趣味剧《醉鬼捉奸》,正剧《青楼侠妓》《湘江泪》《猛回头》《异母兄弟》等。民国11年(1922年),抚顺青年会附设小学于抚顺西戏楼演出《恶姻缘》《逆伦案》等。
民国14年,欧阳予倩到大连、沈阳等地给当地戏剧界和爱好新剧的青年演讲平民艺术,传播现代话剧。沈阳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张光奇(女)和女师同学被吸收参加“奉天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话剧《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孔雀东南飞》《谁之罪》《求婚》等。欧阳予倩还与张光奇同台演出《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之后》等。同年2月,欧阳予倩应大连中华青年会邀请,讲演《中国戏剧改革之途径》。辽宁各地均组织业余话剧团体,演出十分活跃。
《浣纱记》是作者梁辰鱼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
故事曲折、结构完整,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在关注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同时,打破了传统戏曲中才子佳人的俗套,赋予女主人公西施崭新的面貌,将她与范蠡的爱情放在吴越争霸那样一个时代大环境之下,展开对历史的思考。
这部戏曲巨著以吴越两国的政治争斗为背景,阐述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形象,也歌颂了以伍子胥为代表的忠臣义士,借范蠡的功成身退,表达了对古代士人身上退隐精神的理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意境。
《浣纱记》这种崭新的审美方式,对后来的抒情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浣纱记》的主要内容是吴王夫差率军打败越国,将越王勾践夫妇和越国大臣范蠡带到吴国充当人质。
勾践忍辱负重,奋发图强,听从范蠡的建议,将范蠡美丽无双的恋人西施进献给吴王,用女色来消磨夫差的意志,离间吴国君臣。
吴王为西施的美貌所迷惑,废弛国政,杀害忠良。勾践在三年后被放回越国后,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逼得夫差自杀。
功成之后,范蠡下定决心远离政治是非,携西施泛舟而去,与西施一起过起了隐士生活。
此剧故事曲折、结构完整,西施形象刻画得非常饱满,人物性格鲜明,唱词优美抒情,开拓了昆曲中借助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新领域。
《浣纱记》是一部历史剧,也是一部爱情剧。它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此时戏曲舞台上的爱情基本上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男女主角在出游途中偶遇害,双方一见钟情、互赠定情信物、山盟海誓、私订终身。
但是双方中必定有一方家长阻挠,男女主人公因此饱受相思之苦。不久后,男主角金榜题名,奉旨巡按,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这种传统的爱情剧中,男女主角都是才貌双全,是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他们的爱情虽然有一点点风波,但最后都能修成正果。这种固定化的创作模式,是明朝戏曲爱情题材的主流。
而《浣纱记》打破了这个模式。西施与范蠡的相见,并不是两人一见钟情式的。
两人并没有像“才子佳人”戏中那样迫不及待的私订终身,这种私订终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没有自主权,两性之间极度封闭,一旦遇到才貌双全的异性,往往会产生带有动物本能的爱慕之心。
这种爱情并不是产生在两个人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而是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实际上,这种爱情只存在于理想之中,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
《浣纱记》要刻画的,并不是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主线,而是他们相识、相爱以及为了国家分离的过程,最后通过他们的再次团聚,刻画两个人的悲欢离合之情。
《浣纱记》中,范蠡看见美丽的西施后,也产生了爱慕之情,这是符合逻辑的。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长得倾国倾城,正值风华正茂的范蠡对这样一个美丽的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现象。
按照明朝爱情剧的套路,接下来就应该是两人私结盟连理,进入热恋了。然后就是男主人公最终金榜题名,来迎娶女主角,来一个花好月圆的圆满大结局。
但是《浣纱记》打破了这个传统,他们的第二次见面,是范蠡上门来求西施为了国家,嫁给另一个男人。
西施的心里有多痛不言而喻,极度的伤心与失望,让她泣不成声。但是范蠡反而过来劝慰她,因为范蠡对两人的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
在《浣纱记》里,范蠡对西施唱道:“你暂时抛闪休要孱愁,看天河织女牵牛,明年时候,鹊桥边相守”。
这一次,西施将自己的纱巾一分为二,其中一半赠予范蠡。这半条纱巾,伴随着两人的爱情,伴随着西施在吴王面前假言欢笑的痛苦,也维系着越国的命运,连接着这一对有情人的生离死别。
在这出剧中,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是一种把人与人的社会属性结合起来的新的爱情,刻画的是恋爱中的男女主角的社会属性和他们的人格之美,而非普通戏剧中的男欢女爱。
虽然两人在第一次见面时都相互有了好感,但是双方灵魂上的契合才是这段爱情中最可贵的地方。
双方都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让越国重新雄起,这对范蠡来说,是他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对西施来说,是爱人最大的心愿和事业。
西施入吴,固然因为她是越人,是为了祖国而牺牲小我,但根本上还是为了心爱的爱人。
两人思想上的高度一致,突破了传统戏剧的才子佳人式的小我爱情,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爱情不是占有,也不是完全一方的奉献。这种现代人的常识,在明朝那个时代尤为可贵。
明朝时程朱理学兴盛,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烈女不事二夫”,而《浣纱记》对这种观念嗤之以鼻。
在灭掉吴国后,范蠡并不因为西施曾经侍奉过夫差而对她有丝毫的看不起,反而对西施充满了歉意和敬佩。
这是对中国儒家要求的女性节烈观的一种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道德家的说教,而是一种基于真挚的爱情之上,对自己心爱女性的尊重和理解,是作者梁辰鱼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模式。
《浣纱记》中,爱情的矛盾冲突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的束缚,而是在国家兴亡的关键时刻,男女主人公主动站出来为国家承担责任,才造成双方的爱情冲突。
西施完全是自觉的为了祖国甘愿牺牲自我,而范蠡也不是打着爱情的旗号,将西施送入火坑去谋求自己的荣华富贵。
在送西施去吴国的路上,范蠡唱出了“有负淑女,更背旧盟”这八个沾满血泪的唱词,而西施对范蠡回唱出了“国事为大,姻事为小。
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这样深明大义的唱词,这是两个人的爱情突破了小我而做出的共同抉择。
范蠡原来担心西施有可能不理解自己的做法,但是西施与他心有灵犀,这种心灵上的默契,使两人的爱情得到了升华。
作为一个浣纱姑娘,救国重任本不应由她去承担。在得知心上人并不是来求婚,而是要将她送给另一个男人时,她一时之间,也不能接受。
但是为了爱情,为了祖国,她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种远超才子佳人小我爱情的大爱,让《浣纱记》刻画的爱情更加崇高,更加纯真,体现了作者对最高境界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浣纱记》是一部历史剧,里面很大程度体现了作者对于政治的态度。梁辰鱼少有文名,"以文行显",在当时的曲坛上颇负盛名。
但是他一生科举不顺,屡次落第。《浣纱记》中,就包含了梁辰鱼报国无门的伤感。
《浣纱记》中,夫差和勾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君主。在创作时,梁辰鱼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也在他们身上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通过对两位君主全方位的描述,来展现他心中理想君主的形象。
封建社会对君主是否贤明的第一大标准,是看其是否行仁政、以德治国。从这方面来看,勾践的形象是正面的,夫差则是一个反面形象。
《浣纱记》里有一个场景:当时勾践还在为夫差养马,有一天夫差偷偷去看勾践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结果在窗外看到勾践端坐在简陋的房子里,他的夫人和范蠡恭恭敬敬的站在两侧。
梁辰鱼通过夫差的唱词,表达了他对勾践的看法:“勾践当此游离困苦之际,不失君臣夫妇之仪,殊为可敬”。
夫差是个什么形象呢?《浣纱记》中,夫差宠爱西施,不理国事,宠信奸臣伯嚭,大兴土木,特别是杀掉直谏的伍子胥,让人极为痛恨。
在自杀之前,伍子胥悲愤地唱道:“将我的人头挂城头,我要看越人如何进姑苏”让人心潮澎湃,对夫差不禁产生强烈的愤慨。
歌颂有德的勾践,鞭笞无德的夫差,梁辰鱼在《浣纱记》中,有意无意的把他的政治倾向写入了这出戏曲之中,用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君主的标准,那就是“以德治国”。
封建时代的戏剧不仅仅是让观众消磨时间的,而是带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在封建社会,儒家的忠孝节义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忠”是封建道德的核心,是宗法社会里臣子与君主关系的准则,是社会阶层的根本道德秩序。
“孝”是“忠”的延伸,也是“忠”的基础,只有善待父母,才有可能做到对君主尽忠。“忠孝”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体系,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
《浣纱记》中的伍子胥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有极其清醒的头 脑和准确的见解,是典型的忠勇贤臣形象。虽然他性格中也有倔强、狭隘的弱点,但仍然是封建社会忠臣之典型。
《浣纱记》中,伍子胥有一段唱词:“父怨方酬魂未反,君恩欲报心犹赤,等从头再踏越江山,兵方戟”。
伍子胥原是楚国贵族,只是他的父亲伍奢被奸臣陷害,全家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到吴国,并最终带着吴兵伐楚,报了全家的大仇。
历史上的伍子胥因为历尽千辛万苦,为父兄报仇,而被看做“孝”的典范。
但是在《浣纱记》中,虽然梁辰鱼也将伍子胥刻画成一个忠臣形象,但对伍子胥的行为方式,梁辰鱼还是将自己不赞同的观点隐藏在这部戏剧之中。
这种不赞同是非常隐晦的,也是前人从没有提起过的,是梁辰鱼对伍子胥身上体现的道德标准与真正的“忠孝节义”有悖,从而有感而发。
《浣纱记》中,用伍子胥和公孙胜两人的大幅唱段回顾了伍子胥逃出楚国,借吴兵报仇之事,特别是对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尸一事,梁辰鱼表现出自己不赞同的观点。
因为伍子胥为了报私仇,置自己母国的人民于不顾,发动对楚战争,使得楚国几乎亡国。他虽然为父兄报仇尽到了“孝”,但是对楚国人来说,伍子胥的做法是大大的“不忠”。
伍子胥身上狭隘的家国观念,梁辰鱼并不赞同,所以他借公孙胜之口,说出伍子胥的做法“乃小丈夫之所为,窃为吾弟不取也”。
《浣纱记》的结尾,越国终于灭亡了吴国,在这胜利之际,范蠡却向勾践请辞,舍弃名利,选择与西施泛舟五湖。
《浣纱记》的结局,采取的是民间有关范蠡结局的传说,使得范蠡“贤人”的形象更加突出。功成名就,归隐江湖一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最为完美的人生理想。
李白就说过:“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所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就成为李白的梦想。
范蠡功成名就后的隐退,更彰显了他的智慧。
范蠡拒绝高官厚禄,携西施泛舟湖上,让范蠡“义”的一面和形象更上一层楼,为范蠡身上加入了痴情男子不在意过往,执妻之手,不离不弃的爱情观,也与开始时范蠡与西施的爱情做了呼应。
假意挽留范蠡,也突出了勾践的虚伪。
“今若撇我而去,是皇天欲弃丧孤也”,勾践的这些说辞惺惺作态,其实勾践是想用与范蠡“分天下”来挤兑范蠡,甚至是在强迫范蠡请辞。
因为范是勾践的臣子,为主公献计献策是范蠡分内之事,断不可能因此就与勾践“二分天下”,如果真的这么做,不说与道义礼法相悖,范蠡很快便会性命不保。
在这样的局面下,范蠡只有请辞,才能逃生。勾践以假惺惺的“二分天下”博得了爱功臣的名声,又彻底将范蠡排除在越国政权之外,是一石二鸟的高招。
从不肯走的文种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范蠡不走,下场必然和文种是一样的。
范蠡曾以“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文种一起走,文种不听,结果后来被勾践赐剑自杀。勾践高超的政治手腕、隐忍深沉的权谋也通过这些描述而跃然纸上。
《浣纱记》中通过不同的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展现,将儿女情长的爱情与家国兴亡的责任、为君之道与封建社会臣子的“忠孝节义”纠织在一起,表明了梁辰鱼对君主的期盼、道德的认识,以及处世态度与行为选择。
这些因素都在《浣纱记》中交织在一起,托载人物形象的同 时,也让《浣纱记》有了恒久的艺术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