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的简介和故事

伊丽莎白一世的简介和故事,第1张

简介

[编辑本段]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王国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童年

[编辑本段]

伊丽莎白诞生于伦敦的普雷森希宫,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王后安妮·博林唯一幸存的孩子。由于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规结婚的,天主教认为她是一个私生女。她出生时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她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成为她的服侍者。伊丽莎白三岁时,她的母亲被判叛逆罪处死,一年后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个王后简·西摩就生了一个男孩:爱德华。伊丽莎白和玛丽都成了爱德华的佣人。

亨利后来的王后们对这两个公主都很好,亨利本人也经常关注她们的成长,她们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龄的伴侣。1547年亨利死后,他最后的王后凯瑟琳·帕尔和她的新丈夫托马斯·西摩(他是简·西摩的兄弟,新国王爱德华六世的舅父)养护伊丽莎白。西摩被年轻的伊丽莎白所吸引,他夫人死后,他本来打算娶她为妇,但他和他的兄弟爱德华·西摩后来都在一系列权利斗争中被处死了。

伊丽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的教师包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坎。她受到古典、历史、数学、诗歌和语言的教育。在她统治期间她可以说和写六种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在凯瑟琳·帕尔和她的其他教师的影响下伊丽莎白成为了一个新教徒。

在她兄弟生前,她的地位比较稳定,但爱德华1553年就因肺结核或砒霜中毒而去世了。简·格雷夫人只做了九天女王,就被她家翁的同党推翻,并被其后上台的玛丽一世处死。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丽莎白改信天主教。伊丽莎白表面上虽然昄依,但内心仍然是一个新教徒。玛丽对此非常不满。有一小段时间里伊丽莎白甚至被关入伦敦塔。有人认为她是在这里认识了她后来的爱人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的,但更可能的是他们在童年时代就相识了。

伊丽莎白保了命,但玛丽与西班牙王国国王腓力二世的婚礼使得英格兰重归天主教的可能性增大了,对此英格兰人民及贵族都很不满。1558年玛丽无子而亡,伊丽莎白成了她的合法继承人。英国国会重申了亨利八世国王规定伊丽莎白作为继承人的安排。

加冕

[编辑本段]

伊丽莎白于1559年1月15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为女王,当时她的地位很不稳定。她加冕的日子是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占星士约翰·迪伊挑选的,据说它特别吉利。给她加冕的是卡里斯勒的主教,他是当时在教会界能找到的最高的承认她的合法地位的人。同年她就已经签署了结束意大利战争的卡多-坎陪吉条约。

政治

[编辑本段]

伊丽莎白44年的统治期间英国宗教分歧的斗争非常强烈。1530年代里亨利八世与天主教决裂,英国圣公会建立。爱德华六世的短暂统治期间圣公会的教义日益完善。玛丽统治期间圣公会失去了其统治地位。伊丽莎白恢复了圣公会的地位。在伊丽莎白统治的最初两年间她就发布了至尊法和单一法令,规定国王同时是教会的最高***。

虽然她试图在宗教极端派之间寻找一条折衷的路来走,但她本人无疑是一个新教徒。尤其在爱尔兰天主教徒和其他被认为是异教徒的人被迫害。威廉·塞西尔是她政治上最亲密的顾问,为塞西尔她特地创立了柏利勋爵这个爵位。1598年塞西尔死后,他的儿子罗伯特·塞西尔成为伊丽莎白最亲密的顾问,但罗伯特远远不能达到其父亲的能力。她的管理机构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弗朗西斯·华兴汉爵士。华兴汉在整个欧洲建立了一个间谍网。他可以保证所有对女王的阴谋都被他所知。

继承人问题

[编辑本段]

对伊丽莎白最大的批评是她没有提供一个继承人。别人一直以为她会结婚生子,有许多人追求她,包括她的前姐夫,西班牙的菲利普国王,以及她的宠臣莱斯特伯爵。许多人认为莱斯特伯爵是她的爱人。伊丽莎白很明智地避免了他们。几年后,当她的统治得到巩固后,人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她不会结婚生子了。

当别人质问她为什么她不结婚时,她提到她姐姐统治时期她的处境。当时她不但是玛丽最忌讳的人,而且造反者如托马斯·怀特爵士还利用她的名义。因此她明智地认识到假如她指定一个继承人的话,她的地位会被削弱,而且这一举可以给她的敌人提供一个刺激,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这个继承人来反对她。但没有继承人英格兰会在她不时逝世的情况下陷入内战。1562年她患天花几乎丧身时这一点变得非常明显。在一段时间里伊丽莎白曾严肃地考虑过结婚生子。但一个天主教的丈夫是显而易见不可能的,而一个新教的丈夫如莱斯特伯爵会立刻加剧宫廷内的宗派斗争。无论她选中谁都不会有好结果。不论她个人的倾向如何,她当时的处境使任何传宗的考虑不能得以实现。

她当时是有一些可能的继承人的,但伊丽莎白对他们都不予考虑。她的表侄女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是一个天主教徒。在她从苏格兰王国出逃前,甚至此后她一直是一个非常可能的继承人。玛丽被逐后伊丽莎白虽然接纳了她,但她将玛丽囚禁起来以保障玛丽无法威胁她的地位。玛丽的儿子詹姆士当时还是一个孩子,在他未被考验之前他还不会被考虑到。其他人选也不太可能。伊丽莎白的女伴之一,琴·格蕾的妹妹凯瑟琳·格蕾夫人因为违背伊丽莎白意愿而结婚触怒了伊丽莎白。凯瑟琳·格雷的妹妹玛丽·格雷是一个驮背矮子。伊丽莎白当时一直希望苏格兰的玛丽一世会昄依新教并找一个伊丽莎白认为可靠的丈夫,因此她在玛丽在英格兰被囚期间将她的继承人的问题一推再推。

与此同时她还是继续有结婚的可能性。她曾考虑过在法国的众多王子中找一个丈夫。第一个建议是比她小20岁的奥尔良公爵亨利(后来的亨利三世),当时法王查理九世的弟弟。当这个建议被拒绝后她还考虑过法王更年轻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但弗朗索瓦的早夭使这个计划也破产了。

1568年最后一个有资格做她的继承人的英格兰人,凯瑟琳·格雷夫人,死了。伊丽莎白被迫再次考虑苏格兰女王玛丽。伊丽莎白建议玛丽与莱斯特伯爵结婚,但玛丽拒绝了这个建议。不过这时玛丽的儿子詹姆士已经受到了新教的教育。1570年法王说服伊丽莎白让玛丽重返苏格兰。但伊丽莎白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让詹姆士留在英格兰。虽然如此她的谋士塞西尔还是继续设法帮助玛丽回苏格兰。但苏格兰人拒绝接受这位女王,因此未遂。

宗教宽容的结束

[编辑本段]

正当此时新教皇庇护五世1570年2月25日革除伊丽莎白的教籍。这使伊丽莎白无法继续她的宗教宽容的政策。

同时她的敌人对她的阴谋也使她非常震怒。20年来玛丽一直试图不向伊丽莎白挑战。但这时她陷入了她的天主教同情者的阴谋中。这些阴谋的主谋是安东尼·巴宾顿,其目的是营救玛丽使她取伊丽莎白而代之。对伊丽莎白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消除这个大敌人的机会。1587年她处死了玛丽(据说她并不情愿下这条命令)。

与西班牙的战争

[编辑本段]

伊丽莎白向法国的新教徒亨利四世提供了军队和钱财来让他获得法国王位。在八年战争中他向荷兰的新教徒奥伦治亲王威廉一世(沉默者)提供军队来让他反抗西班牙的统治。不但如此,1568年弗兰克·德雷克爵士和约翰·霍金斯爵士领导的一支贩奴舰队被西班牙皇家海军重伤后,西班牙的运财舰队不断受到英格兰海盗的劫掠。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决定以玛丽之死为借口入侵英格兰来击退英格兰对西班牙在欧洲大陆和在其海外殖民地的挑战。

1588年9月的一场大风暴和伊丽莎白的海军将领们击败了西班牙派出的无敌舰队。虽然如此,西班牙1589年击败了一个更大的英格兰反击舰队。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604年,双方打了个平手,不论在海上还是在陆上英格兰并未能占上风。从1594年起在爱尔兰还爆发了一场游击战。

伊丽莎白最后几年的宠臣是罗伯特·德弗罗,他是莱斯特伯爵的养子。她甚至原谅了他的一些轻罪,但罗伯特1601年参加了一场暴乱,伊丽莎白不得不将他处死。

逝世

[编辑本段]

伊丽莎白从未结婚,她的死结束了都铎王朝。在她的晚年,当她不得不确定她的继承人时,她越来越倾向她的侄子,被她处死的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儿子詹姆士。但她从未正式命名他为继承人。1603年3月24日她死于萨里的列治文宫。她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她的继承人是詹姆士一世。这位詹姆士当时已经成为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了。此时,英格兰和苏格兰同归一个君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下,开始了不列颠统一进程的第一步——王室联合,但英格兰和苏格兰依然被国际承认为两个国家,而两个国家依然保持自己独立运作的政府。她死50年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英国成为了一个短暂的共和国。

1、杜丽群   

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30年,艾滋病专职护理12年。她创立了广西第一个艾滋病护理团队,在广西艾滋病护理零基础上探索出新的经验。她参与或指导护理艾滋病住院患者逾万人次,抗HIV治疗患者逾4千余人。她的团队为647例HIV阳性孕产妇实施母婴阻断,婴儿出生后随访HIV感染率为零。

她的足迹遍及广西老少边穷地区,通过举办讲座、开展义诊、媒体访谈等活动,推动抗艾公益宣传,10余万群众受益。

杜丽群是广西首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她还先后荣获精忠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50余个奖项。2013年,她当选广西第12届人大代表。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开展向杜丽群学习活动。

2、黄新  

从事护理工作32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耐心温暖着她护理过的每一个病人。她致力于艾滋病防治20年,参与救治艾滋病患者200余人次;长期深入青海玉树等藏区,开展包虫病筛查工作,护理包虫病患者500余例。

2009年,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鼠疫疫情中,她第一个主动请缨到疫区一线参加救治工作,克服高海拔带来的不适,精心护理每一位患者,经过近40天的奋战,12位患者全部康复。

在2010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她不顾即将高考的儿子,率领红十字护理救援队投身灾区一线,实现了伤员的零感染、零死亡,治愈率100%。她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普及自救互救知识10万余人次。2013年她荣获全国医院优秀护理管理奖。

3、姜桂春   

在30余年的护理职业生涯中,她始终兢兢业业地从事专业、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患者。在护理工作中,每当有紧急、困难、危险的任务,她总是冲在前面,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奉献着自己的身心,帮助患者度过他们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

她致力于肿瘤患者的心理研究,对肿瘤患者开展临终关怀护理;在东三省率先建立造口门诊,开创了省内造口治疗师坐诊的先例;她创造性地提出“临床护理细化管理”理念,率先将护理工作引入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她成立静脉置管维护中心,率先在省内开展B超引导下的PICC穿刺技术和ECG辅助PICC尖端定位技术。她先后荣获2项辽宁省科委科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辽宁省首届“十大健康卫士”。

4、宋静   

从事护理工作33年,先后两次放弃去县团委工作及当医生的机会。她从1994年开始做义工,坚持送医送药下乡20年,义务照看两位老人10年,去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15年,为农村留守儿童做代理妈妈3年,为灾区困难职工、贫困患者及艾滋病家庭累计捐款4万余元。

她致力于艾滋病防治事业14年,参与救治艾滋病人2124人次。在90年代末,人们谈“艾”色变的背景下,第一个报名参加艾滋病筛查工作,骑自行车入村,把艾滋病防治知识送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

她参加过7次艾滋病普查,深入4个乡镇38个行政村,抽血筛查3000余人次,共确认HIV阳性者1771人。她多次被评为河南省艾滋病医疗救治先进工作者。

5、王进华   

从事临床护理40年,她始终用仁爱之心、仁心之术呵护每一位患者。1979年,她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救护了120多位战士的宝贵生命。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她主动请缨赴抗震救灾前线,连续2个多月在灾区救治第一线。

首例在野战帐篷医院内实施的颈后路减压术患者和被困172小时的伤员在她的精心护理下顺利康复。2012年,作为医疗队队长,远赴柬埔寨执行援建柬埔寨王家军总医院任务,她带领医疗队员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组织培训,传授技术,为柬埔寨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多年来,她坚持利用节假日,带领护士下社区、进海岛,为群众和官兵提供健康咨询和康复指导。她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多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护士、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南丁格尔

  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1910)

  [编辑本段]南丁格尔誓言

  1、英文誓言:

  I solemnly pledge myself before God and in the presence of this assembly,

  to pass my life in purity and to practice my profession faithfully

  I will abstain from whatever is deleterious and mischievous,

  and will not take or knowingly administer any harmful drug

  I will do all in my power to maintain and elevate the standard of my profession,

  and will hold in confidence all personal matters committed to my keeping and

  all family affairs coming to my knowledge in the practice of my calling

  With loyalty will I endeavor to aid the physician in his work,

  and devote myself to the welfare of those committed to my care

  —— The Florence Nightingale Pledge

  2、誓言中译,版本一(较为常见):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誓言

  3、誓言中译,版本二:

  “余谨于上帝及公众前宣誓,愿吾一生纯洁忠诚服务,勿为有损无益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当尽予力以增高吾职业之程度,凡服务时所知所闻之个人私事及一切家务均当谨守秘密,予将以忠诚勉助医生行事,并专心致志以注意授予护理者之幸福。”——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与上天的誓约

  [编辑本段]南丁格尔的遗言

  “我死了,请你们把我埋在父母的身边。记住,千万不要举行什么热闹的葬礼,送葬的人只要两位就行了。知道吗?”

  [编辑本段]南丁格尔简介

  1820年5月12日,南丁格尔在父母旅行于欧洲的途中,在意大利的佛罗伦斯城出生。她父母以此城为名为她取名。

  南丁格尔生于一个名门富有之家家境优裕,她的父亲威廉·爱德华是一个博学、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一名统计师。母亲芬妮·史密斯,也出身于英国望族,不但家道富裕,更是世代行善,名重乡里。南丁格尔毕业于剑桥大学,谙熟数学,精通英、法、德、意四门语言,除古典文学外,还精于自然科学、历史和哲学,擅长音乐与绘画。南丁格尔自幼便在家庭里接受教育。她母亲对她很不满意,因为她无意于婚姻。她在当主妇、文学家、护士三者之中选择了当护士。

  19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土耳其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国的战地战士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主动申请,自愿担任战地护士。她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她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每个夜晚,她都手执油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

  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的4000多英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随后,她又创办了助产士及经济贫困的医院护士培训班,被人们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1901年,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 1907年,英王颁发命令,授予南丁格尔功绩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妇女。后来还发起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她终身未嫁。1908年3月16日南丁格尔被授予伦敦城自由奖。 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眠中溘然长逝,享年90。

  她的一生,历经整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对开创护理事业做出了超人的贡献。她毕生致力于护理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一切,使她成为19世纪出类拔萃、世人敬仰和赞颂的伟大女性。

  南丁格尔逝世后,遵照她的遗嘱,未举行国葬。后人赞誉她为“伤员的天使”和“提灯女士(神)”。 北京师大版教材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白衣天使》、重庆西师版教材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提灯女神》讲述了她的故事。

  在中外历史上,能以坚持的信念,排除一切困难并建立特殊功业的人物向来不多,尤其女性人物更为鲜见。现代护理的鼻祖及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伟大女性。

  为了纪念她的成就,1912年,国际护士会(ICN)倡仪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定每年5月12日南丁格尔诞辰日举行纪念活动,并将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缅怀和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

  [编辑本段]南丁格尔轶事

  ■心地善良,放弃富贵

  父亲威廉和母亲芬妮,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他们住在恩珀蕾花园里。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小弗洛伦斯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小狗、小鸟们聊天,玩耍。她乐于照看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竖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1842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群……

  1843年7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周围的穷人。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为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等。她把这些东西用于赈济穷人,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到了应当返回恩珀蕾花园时,弗洛伦斯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弗洛伦斯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因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加上国力衰微,战争频仍,在1844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时简直就像疯人院。在弗洛伦斯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医院中“护士”的不佳的名声,和她们那低下的素质。

  1845年8月,弗洛伦斯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弗洛伦斯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直到老人临终,弗洛伦斯一直守候床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和当地的牧师一道,弗洛伦斯积极地投入了护理病人的工作。她在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

  在那时,人们都以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以前连弗洛伦斯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这位病人服错了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这一想法让她大受刺激。她从此知道,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离恩珀蕾花园几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是南丁格尔家的老朋友。于是,弗洛伦斯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恰逢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就此爆发了。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连姐姐也歇斯底里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这不单有失贵族身份,还会把病菌带入家门,害死全家。

  富勒夫妇感到很难堪。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弗洛伦斯“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咬紧牙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印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看上去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她给朋友克拉克**写信说:“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务。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它们简直是乏味透顶。我也不禁要问自己:‘这就是生活吗?难道一个有理智的人,一个愿意有所作为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这些吗?’”

  她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将少年犯与成年犯分离,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议)。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弗洛伦斯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他。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弗洛伦斯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人完全可以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

  经弗洛伦斯的请求,本森爵士给她寄来了一本书:《凯撒沃兹的基督教慈善妇女年鉴》。书里介绍了凯撒沃兹在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关情况。

  她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喜出望外。作为慈善医疗机构,凯撒沃兹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在那里,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完备,她可以得到适当的训练,同时,那里的宗教气氛、清规戒律,是一张“挡箭牌”,可以保证护士的名声不受舆论指责。

  但她不敢贸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凯撒沃兹,只是利用病后疗养的机会,先来到法兰克福,当时那里的护理事业也走在各国前列。在一家诊疗所,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两周以后,她离开时,觉得自己有资格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员了。

  当父母、姐姐知道她对护理“贼性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联合起来惩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时光如飞,在1851年6月8日这一天,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以前所未有的坚定语气写道:“我必须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机会就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从他们那里,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冲突。我显然是不会获得同情和支持的。我应该就这样坐以待毙吗?绝对不可以!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与我的。”

  这次,她的确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为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她的决定,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这一次,弗洛伦斯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三人大吵了一通。父亲见劝阻无效,气愤之下,提着猎枪牵着爱犬走出家门。他走后,她们更吵得天昏地暗。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灵巧地躲开了。

  第二天,弗洛伦斯勇敢地离开了家。来到西道尔·弗利德纳牧师的收容所——这所机构拥有一所医院,一所育婴堂,一个孤儿院和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校。

  弗洛伦斯住在孤儿院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她的工作地点,就是孤儿院和法兰克福女子医院。所有的工作她都学着干,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甚至连手术护理她也参加。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毕竟,在当时,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完全是“有失体统”的事。她明白这一点,但她不在乎。

  在这段时间里,她往家里写了好几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也渴望和家里人重归于好。在32岁生日时,她感谢家人的祝福,还特地给父亲维恩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

  “尽管我的年龄的确不小了,不过我会更加坚持行使我的使命。事实上,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重获自由。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经过去,我并不多么留恋。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为此而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获得新生命。”

  ■庄重大方,志向成型

  1837年的一天,南丁格尔觉得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要她完成一个使命。她从小便经常照看附近村庄的病人、残疾人,并护理她的亲属,以解除病者的痛苦。她的父母反对她做护士,认为有损家庭荣誉。但封建意识、社会影响从未使她失去做护理工作的信心。

  年青时代的南丁格尔由于常协助父亲的老友(一位医生)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对护理工作发生了兴趣。她曾到德国、法国、希腊等地考察这些国家的医院和慈善机构,充实阅力,坚定立志于护理事业的决心。她自学有关护理知识,积极参加讨论医学社团关于社会福利、儿童教育和医院设施的改善等问题。

  由于家庭富有,南丁格尔的幼年生活极为优裕。与他们往来的人士也都是社会名流,包括当时的政界人士、文艺作家、艺术家、以及一些地方绅士。这使她充份享受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安逸生活。但在南丁格尔的小小心灵中,面对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觉得快乐,她缅典害羞,不愿见到生人,常有一种莫名的寂莫感。到了十二岁,她跟父亲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语、历史、数学和哲学等。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南丁格尔的学业大有长进。她常常跟父亲一起朗读,高谈阔论,遇父亲出外远游时,便以书信交流感受。1837年,他们全家到欧洲大陆旅行,父母用组女儿们的在欧洲各地增长见识。这时用了格尔已经十七岁,伊然成为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他们全家用一年半的时间,遍游法国、意大利、瑞士各地,沿途饱览湖光山色、艺术古迹,并到处考察社会人情。南丁格尔从小就养成记事与写日记的习惯,所见所闻,均—一记录下来,成为她日后办学治事的重要资料。她在法国结识了一些知名人士,并与从事社会活动的著名女性交往。她对政治与民众甚有兴趣,尤其对慈善机构更是特别留心。她从少年时期,就怀抱着这种服务人类的自我信念和坚定的济世行善的意志。

  她在欧洲大陆旅行之后,发现医院里的护理情况极为恶劣,觉得英国也需要有如法国圣温森.载保罗慈济院,那样的修女来照顾病人。护理工作开始在她心中萌芽,她要做一个护士!当时英国护士的形象是:粗陋老化的女人,既愚昧,又无知,更不能执行任务医疗任务。南丁格尔选择这个工作,在她母亲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1839年,全家返回英国,这时南丁格尔已出落得庄重大方,经常在家里会吾社会名流,很受世人的注意和赞赏。她尤其喜欢结交社会工作者与从事革新工作的各界人士,其中有一位知名的医师,在郡隆利斯伯里工作,因此启发她想去医院学习的念头。

  当时医院里的病房多半都是一间大统房,病床紧密相连,十分拥挤,墙壁与地板上沾满了血迹和污渍,而且臭气难闻,令进来的人难以忍受。这种恶劣的状况在各地比比皆是,相差无几。一次一位美国医师赛穆尔·郝到她家作客,南丁格尔便向他咨询对做护士的看法,郝医师对她的想法大加称赞,并鼓励她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但终难获得父母的首肯。在这段时间,甫丁格尔为迎合父母的心意,一面潜心研读,吸取有关卫生方面的新知识,一面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结识了两位极为知心的男友。一位是她的表亲亨利·倪柯逊;另一位是查理·麦恩斯。但他们的求婚,都遭到南丁格尔的拒绝。她决定独身!这在当时,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决定,她决心以献身护理事业为己任!她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心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麦恩斯后来成为国会议员,终生支持南丁格尔的事业。一八四八年初她在罗马会吾了希德厄·海伯特,此君英俊滞洒,文质彬彬,一派英国绅士风度。海伯特与南丁格尔一见如故,终生保持高贵的友谊,后来他人选成为作战部长,对南丁格尔的事业给予了有支力支持。

  1849年10月,她再次跟友人远游埃及,渡海至希腊;次年四月,到达雅典。南丁格尔每到一地,必定参观慈善机构,例如养老院、孤儿院、以及有关的医疗救济机构等。1850年5月12日,正好是她三十岁生日,她在记事薄上写下了这样的生日感言:今天我三十岁了,正是耶稣基督开始献身布道的年龄。从此不应再有幼稚的举动。不应再有爱情与婚姻的念头。只有让我遵循上帝的旨意思索,依照他的安排去做。她感到,投身护理事业,正是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

  ■成立护所,志愿救人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做护士的,往往都是一些无知、粗鲁、酗酒、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她利用到欧洲旅游的机会,了解各地护理工作。最后她选定了解过的凯瑟沃兹医院,并于1851年在该院参加了4个月的短期训练班,使她学护士的理想终于实现。在学习期间,她亲身体验到护理工作要为病人解除痛苦、给予精神安慰,必须付出多方面的辛勤劳动。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国,对各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1850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前往德国的凯撒斯畏斯接受护理训练。她的才智被发现了,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

  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终于感动了她的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五百英镑。并于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员会的资助下,南丁格尔在伦敦哈雷街一号成立一看护所,开始施展她的抱负,她采取了许多措施,令当时的人叹为观止。如采用病人召唤拉铃,在厨房设置绞盘以运送膳食给病人,她强调“任何妇女,不分信仰、贫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她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大家对她都言听计从。

  1854年8月,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终日奔忙,不少人在她怀抱中死去。卡斯凯尔夫人对南丁格尔的义行推崇备至,因为她亲自体会和感受到了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她这样描述:“她身材高挑,消瘦修长;一头棕色茂密的短发;肤色白细;灰色的眼睛闪现着忧郁消沉的神色,但有时却流露出快乐的波光,真是令人难忘;她的牙齿美丽整齐,笑起来甜美无比。头上蒙着一条长的柔软发巾,沿着发角扎起来,使她白静的瓜子脸儿,衬托得更为美丽。她经常穿一件黑丝质料的长衫,外加一件黑色披肩,给人一种雍容高雅。落落大方的印象…。”

  ■提灯女神,义无返顾

  1853年,土耳其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3月,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9月,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在前方发回的报道中,对伤兵没人照顾颇有意见。报道中说,法国伤兵有修女照顾,俄国伤兵有修女慈悲团照护,英国为何没有修女照顾伤兵!况且英军的医疗救护条件非常低劣。伤员死亡率高达42%。

  当这些事实经报界披露后,国内哗然。南丁格尔闻知这一消息,立即给当时的作战部长海伯特的夫人写了一封信,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对于当时一位35岁的女性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艰巨的挑战。当时,在欧洲各先进国家早有被称为“姊妹 ”(Sisters)的女护士出现,但英国由于受宗教和社会的成见,一直反对在医院特别是战地医院中有女护士出现。10月15日,海伯特部长同意了她的请求,并给南丁格尔回信,邀请她率领一批护士前往斯库塔里,由政府任命并给经费支援。南丁格尔欣然同意,五天后政府颁布她为驻土耳其英国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护士团包括三十八名团员,其中十四位是由各医院选送的职业护士,另二十四位则是各宗教团体选派的。10月21日,她们即匆匆装束上路。在十一月四日到达斯库塔里,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

  最初,医师们基于传统认识及嫉妒心理,主张没有医师指示,不让她们涉足病房。一连四天被拒之门外。面对这种局面,南丁格尔首先着手进行改善伤兵的饮食,换洗肮脏的衣服,共同致力清理工作。她深深感到,一所完善的医院,必须有充分的供水与良好的排水系统。三个月下来,她清理好一万件衬衫。为了收容八百名新伤患,她自己出钱支付紧急修理病房费用。南丁格尔的积极服务精神,终于化解了军医们的敌视心理,更赢得了伤患的敬爱与信任。她夜以继日地将全部心力投入护理工作,使医院逐渐走上轨道,而她的办公室,也自然成为放射温暖与爱心光芒的中心。英军的医院院址,原是土耳其的驻军营房,建筑因陋就简,设备更是奇缺,整个医院肮脏破乱。因预定要收容二千五百位伤患,因此所有走廊里都开设成病房。这些走廊全长达四英里,病床拥挤不堪,卫生设备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晴天沙土侵袭,成群老鼠到处流蹿,环境极为恶劣。每个病人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由于床位不足,许多病人就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许多伤兵宁可不用。燃料一直缺乏,膳食供应更不理想。一般药品极为缺乏。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大批伤兵均感染了痢疾与霍乱。

  南丁格尔拿出自己的3万英镑为医院添置药物和医疗设备并重新组织医院,建立改善伤员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条件,整顿手术室、食堂和化验室,很快改变了战地医院的面貌,只能收容1700名伤员的战地医院经她安排竟收到3000~4000名伤员。在这里,她的管理和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6个月后,战地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伤员死亡率从42%迅速下降至2%。这种奇迹般的有目共睹的护理效果震动了全国,同时改变了英国朝野对护士们的估价并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重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亦为人们所承认。同时,为妇女开辟和创建了一个崇高的职业。南丁格尔为此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她建立了护士巡视制度,每天夜晚她总是提着风灯巡视病房,每天往往工作 20 多个小时。夜幕降临时,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 4 英里之遥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伤病员写道:“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我们几百个伤员躺在那,当她来临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然后再满足地躺回枕头上。”这就是所谓的“壁影之吻”。因此,“提灯护士”和“护士大学生燃烛戴帽仪式”,也成为南丁格尔纪念邮票和护士专题邮票的常用题材。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的巨大成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博得各国公众的赞扬。护士工作的重要性为人们所承认,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的重视。

  过度的劳累使南丁格尔染上终生不愈的疾病。 她在克里米亚患了克里米亚热,健康还未完全恢复,就又继续工作。1856年11月她作为最后的撤离人员,返回英国。战争结束,南丁格尔避开政府隆重的迎接仪式,化名“史密斯**”悄悄返回英国的家里。她说:“我不要奉承,只要人民理解我。”

有的人说,是因为她的工作实在太忙了。还有的人说是因为她生活的环境里没有男性,因为护士都是女的,就算有男性,那也都是伤员,所以她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结婚的对象。具体情况是怎样呢?

据说,南丁格尔曾经在一次宴会上,认识了年轻有为的慈善家理查德,理查德对南丁格尔一见钟情,两个人的交谈十分愉快,在南丁格尔孤独无助的时,理查德通过不断给她写信,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

她在跟理查德交往的时候,表示对理查德很欣赏,理查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将少年犯与成年犯分开管理,以接受更合理的管教,就是他的提议。有一天,查理德忍不住想南丁格尔求婚,她考虑了很多,最终拒绝了他,她给理查德写了一封信,解释到:我注定是个漂泊者,我有我的使命,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南丁格尔出生富贵家庭,幼年生活极为优裕,与他们往来的人士也都是社会名流,她的父母也给了她很好的教育。为穷人、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也是在童年有了这个念头,她常常利用去乡村度假的机会,看护生病的村民,她觉得为穷人、病人提供帮助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她那个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愿意做护士。当时英国护士的形象是:粗俗的老女人,既愚昧,又无知,更不能执行医疗任务。南丁格尔毅然决然选择这个工作,在她的父母看来,她简直是不可理喻。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新闻报道英国的伤兵无人照料,许多伤兵宁愿死去,也不愿意活着受罪。南丁格尔看到后,主动要求奔赴前线,并组织了一个38人的医疗队。战场上的医疗环境非常差,到处都是伤员、垃圾、污水等,南丁格尔对救助制度进行了改革,使伤员的死亡率由原来的40%下降到了2%,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在南丁格尔的推动下,护士的社会地位与形象都大大提升,成为崇高的象征。

1860年,她用公共捐助的南丁格尔基金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

“512"国际护士节设立在南丁格尔的生日这一天,也是为了纪念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贡献。

南丁格尔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因此她没有选择结婚,人们对“提灯女神”无私奉献、忘我的精神,十分敬佩和欣赏。

英国历任首相里,仅有一人的军事成就胜过作为政治家的名气。这位首相就是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ArthurWellesley,DukeofWellington)。他发迹于印度和西班牙半岛的战争,在赫赫有名的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最终成为大英帝国陆军元帅,并获得法兰西王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和荷兰殖民帝国六国授予的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

尽管有不少美国总统是借助卓著军功走向政治巅峰,如华盛顿、杰克逊和艾森豪威尔,世界历史上也有数不清的军 领袖,但放眼英国史,军人首相少之又少。虽然丘吉尔也曾在军校学习,并以带领英国民众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著称,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前线战绩却相当糟糕。

威灵顿公爵气宇轩昂的形象,和萨拉曼卡战役场景一起,被放到了D系列的英国纸币上。战功似乎是解读威灵顿一生的最重要线索。但军人首相和其他首相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其他国家的政治高层中有许多军事领袖,而英国特别少?

来自爱尔兰的军人走向政治巅峰

相比其他英国首相,威灵顿公爵除了军功卓著之外,还有一点非常特别,那就是他的出生地。作为仅有的两位出生在爱尔兰的英国首相(另一位是谢尔本伯爵威廉?佩第-菲茨莫里斯[WilliamPetty-Fitzmaurice,EarlofShelbourne]),威灵顿公爵短暂的首相生涯里也展现出了爱尔兰经验对他的影响。

威灵顿从政的起点是爱尔兰的下院议员职位。和丘吉尔这类英格兰望族长子相比,因为家中财力有限,他没有在牛津、剑桥大学求学,攀不上 核心人士的校友圈。但即便如此,韦尔斯利家族在都柏林的势力,依旧足以让这位中等贵族家的幼子以不到21岁的低龄获得一个爱尔兰下院议席,延续家族在当地政治中的影响力。阿瑟·韦尔斯利竞选时不必花费太大的力气,因为他连竞争对手都没有。

在阿瑟·韦尔斯利的议员生涯之初,他并未表现出非常强的政治抱负。和其他从下院议员成长起来的首相相比,他没有在议会辩论中表现出能言善辩、八面玲珑或是纵横捭阖,自然也从未成为过爱尔兰或威斯敏斯特下院的真正***。议员的工作甚至都没让他忙起来。家里非常快又给他在军队里谋了个闲职,再花钱给他晋升。此时,二十出头的阿瑟?韦尔斯利游手好闲,也未表现出什么领兵打仗的天分。

改变阿瑟·韦尔斯利的人生选择的人也在这时出现,那就是贵族**凯瑟琳·帕克南(CatherinePakenham)。当韦尔斯利向自个爱慕的帕克南**求婚后,遭到**的哥哥拒绝,理由是这个年轻人看起来毫无前途。情感上的挫折让这位年轻人决心发奋。他离开了英国,到达法国革命后战乱的欧洲,立志以职业军人的身份成就事业。他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从散漫的纨绔子弟变成了极为自律的军人。

此后,作为军事名将的阿瑟·韦尔斯利的人生缓缓展开。从欧洲战场归来后,他前往印度,和家族里的兄弟们共同扩大了英国在印度的影响力,驱逐了法国的影响。财富、荣耀和地位纷纷向韦尔斯利招手。凯瑟琳**虽然容颜老去,依旧成为了威灵顿公爵夫人。

之后的滑铁卢战役更让威灵顿公爵声名显赫,路上时常有人对他挥舞手帕,或脱帽致意,得享国王般的尊贵礼遇。他的官衔也步步高升,1827年就任陆军总司令,并进入 核心。次年,当英王乔治四世面对首相空缺的难题时,他选择了威灵顿这位国家英雄出任。就这样,著名的战争英雄成了英国首相。

《巨人的陨落》

part1 天地失色

2017-10-01

第一章

刚满13岁的比利下了矿井。如同其他刚下矿井的男孩一样,他受到了捉弄,让人拿走了矿灯,独自一人在矿井中。

比利感到害怕,可是他没有屈服,他拿起铁锹,继续工作。他一首又一首地唱着圣歌,他记着母亲在他下矿井前对他说的话“耶稣永远伴随着你,哪怕在井下也一样。”于是他抛开自己的恐惧和愤怒,从圣歌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在摸黑的矿井中独自一人工作着,直到有人来接他回去。

比利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不因为恐惧和困难而束手束脚,不轻易让人看出他的真实感受,控制自己不去指责捉弄自己的人,正是因为他不轻易被外在的人和事影响,所以他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大家都不敢再看轻他了。

2017-10-02

第二章

<简介>

发生了矿难,十六岁半的比利身处矿井中,却很快冷静下来,通过电话条理清晰地吩咐别人采取措施,并且克服惊恐的情绪,寻到火灾发生的地方,利用仅有的工具展开救援行动。

比利的姐姐艾瑟尔在矿地所有人菲茨伯爵的宅邸工作,这时正值国王王后来做客,艾瑟尔向国王进言慰问死者家属,给他们带去温暖,并组织了这次行动。然而她父亲却认为这种做法转移了矿难的焦点,并不认同。

<感想>

从刚下矿井到现在三年多时间,比利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能够冷静分析突发事故,迅速做出反应,调动外界的资源实施救援,并带头组织井下的救援,发现了许多安全措施只是虚设。通过姐姐艾瑟尔在国王面前的揭露,有效扩大了影响力。

姐弟俩都是行动力超强的人,什么事情,并不是等准备完全了才开始去做,而是迅速反应,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能力,把手上的任务漂亮地完成。尽管过程中会有担心和焦虑,但是却不允许自己退缩,尽力做到最好。

每件事情都是有多面性的,而每个人因为立场的不同,观察事件的角度不同,对这件事情的评价可能会千差万别。对错并没有界限,对错同时产生,对错不是行为的目的,永远只做对的事情其实就是没做多少有用的事情,行为的目的是解决一件具体的问题。

2017-10-03

第三章

<简介>

格雷戈里向卡捷琳娜讲述了自己和弟弟列夫失去双亲的经历,父亲因为占用贵族(碧公主)闲置的土地而被绞死,母亲并没有被吓倒,带着两个儿子试图面见沙皇,求得公道,然而被士兵们开枪打死了。从此,格雷戈里只能和弟弟列夫相依为命,他们希望攒够钱去到美国这个自由平等的土地重新开始。

<感想>

底层百姓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从不停息,纵然路途被鲜血染红,也不会轻易退缩。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生活才有幸福可言。世界上,一直是少数人掌握着大部分资源,平等并不能合理分配资源,但是不同的是,现代社会,这些少数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这就是一种公正。

2017-10-04

第四章

<简介>

矿难发生不久后,矿业公司驱逐矿难死者的家属离开他们租用的房子,旷工罢工,遭到矿业公司集体驱逐,矿工们纷纷离开去寻找其他工作。

<感想>

有时候,做对的事情,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有时候,坚持自己的信念做的事,自己都会怀疑是否做错了。仅仅靠做对的事情不一定会达到目的,达到目的还需要合时宜的方法。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无奈,拼命争取的总是很难到手,事态的发展常常不尽如人意,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一个群体的力量也不一定有多大,敌人的强大在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既依赖他们的资源,又想要反抗的人总是处在被动局面。

2017-10-05

第五章

1、世界是一个大舞台,这边的人在受苦,那边的人在欢笑。这边人的苦难会成为那边社交场合的谈资,世界以这种口口相传的形式联系着,不至于让他们显得像处在两个世界。

2、三对青年男女们彼此吸引,彼此倾倒,在萌芽的情愫中快乐着,也在遮掩的阴暗地带挣扎着,他们渴望公之于众,受到祝福,也因为试探外界时得到的否定而痛苦着。身份差异、亲人认同、家庭状况,人们的关系就像是积木堆砌的塔,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动弹不得。

2017-10-06

第六章

<简介>

格雷戈里准备登船去往美国前一天,弟弟列夫卷进一件谋杀案,警察平斯基为了报复格雷戈里,发誓要抓到列夫,于是格雷戈里将船票和行李给了列夫,列夫用格雷戈里的身份登离开了,可船并没有把他送到纽约,而是把他和其他人放在了加地夫,列夫只能边学习当地语言边赚钱。

<感想>

那样的年代,处处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前途尽是变数。

格雷戈里向往的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土,那里仿佛天堂,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可是事态的发展总让人那么猝不及防。

列夫登上了去往美国的船,却来到了加地夫,语言不通,又没有足够的钱离开。身处异国他乡的他,只能收起一切情绪,先让自己扎稳脚跟,才能图谋后路。

2017-10-09

<插曲>

在看第七章中,觉得疑惑,因为我好像还没有看到精彩之处,繁多的人名让我记忆出现混乱,我上网搜了一下书评,许多人说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平均四天就读完了,我已经是第九天了,才看了五分之一,而且还不知道在看什么,怀疑是不是自己看书的方法不对。不过,别人的评价还是给了我动力看下去,期待我能感受到其它读者感受到的!

第七章

<简介>

沃尔特和茉黛的爱情遭到沃尔特父亲奥托的强烈反对,奥托对茉黛说,他们的爱情会毁了沃尔特的职业,也会让奥托失去地位、职业和同胞的尊重,茉黛妥协了,答应和沃尔特分手。

<感想>

身份地位立场不是你想抛弃就能抛弃的,爱情过于简单,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反应,但是婚姻这道门槛太高,夫妻是共同体,如果彼此间的立场不同,外人的看法一定是怀疑,我们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依据别人对我们的眼光,所以别人的看法哪怕是误解,对我们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也许,我们应该利用别人对我们的误解。我们不能在情感上听进去别人对我们的指点,但是在理智上,要能够引导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样,就能够不被流言伤害,又能够客观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甚至营造和利用自己的形象,达成目标。

第八章

<简介>

艾瑟尔怀上菲茨孩子,菲茨的妻子碧公主也怀上孩子了,菲茨希望碧公主这次怀孕能够缓和夫妻俩的关系,于是他让艾瑟尔离开。艾瑟尔提出菲茨需要替她购置一处房产,然后离开了。沃尔特找到茉黛,希望挽回。

<感想>

爱情是一时激情,很美好,但是结果并不一定如愿以偿,陷入爱情的人,不会考虑长久的未来,只考虑当下的兴奋。当爱情与利益冲突时,爱情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因为它的成本最小。或许,他们在一起就是两人之间互相吸引的那种激情,谁也不是非谁不可,何必称为爱情呢,爱情只是生活一时的调味剂吗?空虚苦恼时来了,想回归正轨时又随便扔了。

2017-10-10

第九章

<简介>

茉黛和沃尔特秘密订婚,但是消息传来,要开战了。

<感想>

战争会摧毁一切,会动摇社会的现状,修改生活的面目。多少恋人因此分开,多少家人一去不回,多少财富付之东流。

2017-10-11

第十章

<简介>

战争一触即发,狂热淹没了理智,对和平的渴望被紧张和愤怒替代。茉黛和沃尔特准备秘密结婚。

<感谢>

世界局势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左右的,身处其中,没有多少人可以理智思考,只能被大势推着走,没有反应的空间,来不及静下来思考。所有人都像浮萍,风往哪儿吹,就往哪儿飘。但是,总会有人出来为和平发声,谴责战争。

第十一章

<简介>

茉黛从家里溜出来,和沃尔特结婚了。同时,英国向德国宣战了,这意味着他们即将分离。

<感想>

或许战争也阻挡不了两个相爱的人的结合,但是战争可以轻易地分开两个人。未来不可知,可把握的现在也极其短暂,争分夺秒留住一点美好的记忆,供余生回味。战争是残酷的,也让这些快乐变得更加美好和真实,当幸福成为了稀缺品,人们就会更加珍惜。

part2 巨人之战

第十二章

<简介>

应征名单上又格雷戈里的名字,卡捷琳娜提出要和他结婚,来获得军人家属的津贴,保障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他们草草完成了结婚仪式。晚上,格雷戈里拒绝了卡捷琳娜的主动献身,他爱卡捷琳娜,知道卡捷琳娜爱的是列夫,这种报偿的行为在他看来与卖*无异,让他感到羞辱和愤怒。第二天,卡捷琳娜还没睡醒,他就离开了家,上了战场。

战场上,格雷戈里在满天飞的炮弹里狂奔,看着同伴伤残身亡,他的恐惧转变成了愤怒,他开了第一枪。这场战役俄国败了,格雷戈里幸存。

<感想>

格雷戈里有自己的原则,对爱情有向往,却坚守底线,负责任,不把不良情绪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放纵欲望。

战争会改变人性,战场上的士兵,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纵然是格雷戈里这样的人,在战场上,也只会忘记人性,让愤怒和本能牵着走,杀了人不会产生愧疚感,因为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事关生存,只能遵循本能。战场上,士兵就是杀戮机器和布局的棋子,不是人。

第十三章

<简介>

菲茨在巴黎工作着,现在的巴黎人人自危,政府人员已经转移,而报纸上尽是法国胜利的谎言。由于火车不够,菲茨发动出租车将士兵送上前线,英国士兵的前进,成功让德军的推进陷于停顿。

圣诞节这天,菲茨在交战间歇接到电话,碧生了个儿子,他高兴之余不禁想起艾瑟尔。走出战壕,他发现自己的士兵在和敌军开心地交谈着,这是个怪异的现象,他遇见了沃尔特,说等明天早上开火了,这些新朋友就又会互相仇恨了。

<感想>

人们都是渴望和平的,战争把没有恩怨甚至交好的人分成两个阵营互相厮杀,为了摸不着的国家利益。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种族和国家,我们生来就有的立场或许是我们最大的阻碍之一。

2017/10/12

第十四章

简介:艾瑟尔每日工作12小时,身体的疼痛和即将到来的孩子,让她饱受折磨,他写信向弟弟比利诉苦。列夫知道亏待自己的哥哥,决定说话算话,再困难也要攒足够的钱。列夫遇到了一位牧师,那是在船上与他合伙行骗的斯皮利亚,他会揭发列夫的骗局,这让他也许不得不放弃纸牌赌博,那么他就攒不够路费。他最后行了一次骗,攒够车票钱,在别人追上前,比利伸手拉了他一把,他登上了前往加地夫的火车,去纽约需要到加地夫转车。比利找到艾瑟尔,艾瑟尔生下一个男婴,比利知道了孩子父亲是菲茨。

简化:艾瑟尔每日工作12小时,身体的疼痛让她抑制不住冲动写信给弟弟诉苦。比利根据信中信息找到艾瑟尔,正值艾瑟尔生下男婴,他知道了孩子父亲是菲茨。

列夫愧对哥哥,决定履行承诺攒够钱,但是他遇上曾与他合伙行骗的斯皮利亚,他揭发了列夫的骗局,让列夫不得不通过骗局赚得一笔钱后迅速逃离,幸运的是,在列夫的帮助下,列夫及时赶上了火车。

想法:人生,充满着一次次的逃离。我们试图通过结束过往来开始新的生活,但是谁知道,这份新生活是不是过往的重复?

第十五章

简介:列夫来到纽约,找到工作,做维亚洛夫的司机。维亚洛夫女儿和参议员杜瓦订婚,却怀了列夫的孩子,维亚洛夫让列夫和他女儿结婚。

想法:欲望催生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一辈子,那些隐藏在阳光下的事情,才是推动事件发展的源头和内因,所以摆在台面上的事会瞬息万变。我们看到了表象,却难以探知复杂的原因。

第十六章

简介:比利参军,沃尔特时时牵挂着茉黛

2017/10/13

菲茨是比利的指挥官。

想法:战争让所有人胆战心惊,它随时准备剥夺现有的一切。对平民来说,战争使得除了生存以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

第十七章

简介:战场上一群又一群的人倒下,到处是被炮弹炸飞的残肢断体,混乱中,菲茨被击中,比利找到了机枪所在处,和战友利用弹坑做掩护接近,把手榴弹投到机枪掩体。他们夺下了德军战壕,但是无人无弹,守不住。

想法:比利再一次展现了他的勇气、控制情绪的能力和领导的能力,他准确分析寻找到突破口,并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目的,就如同那次矿井火灾一样。

第十八章

简介:艾瑟尔回家,父亲还是不原谅她,前线消息传来,没有比利战死的消息,父亲激动地抱住了艾瑟尔。

原文:“原则上,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参军服役,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是否加入战争。我不想说这是谁的错,只是要强调这一点。当人们被排除在参战与否的决定之外,如此残忍的屠杀就不可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再要决定大战,就必须通过全体人民的表决才行。我们绝不能再容许只由少数人决定是否发动战争。”

想法:参军和参战是两回事,参军不是为了战争,参军是义务,但是打战并不是履行义务。全体人民的表决未必理智,但是人们的私心只有在和平时期才能完成,所以,除去愤怒,大部分人是需要和平的,战争是不符合人们对生存和发展的渴望的。战争能让少数人获利,却让全体人民陪同他们进行疯狂的冒险。

生死面前,还有什么对错那么至关重要,活着,就是上帝最好的馈赠。

第十九章

简介:格雷戈里假装遭遇埋伏,远离战场。一个少校前来查问,看见一个溃逃的士兵,让格雷戈里手下杀了那个逃兵,格雷戈里宁愿杀了这位军官也不愿意杀那个逃兵,于是他射杀了少校。

格雷戈里被调防到首都保护沙皇及其家眷大臣,防止愤怒的民众造反。一个晚上放假,格雷戈里带了些面包和肉去找卡捷琳娜,路上遇到一个卖*女,他付给她一大块黑面包做费用,却发现,她所在的店铺空荡荡的,她有一个生病的丈夫和挨饿的孩子,这一切太过凄凉。在和卡捷琳娜的交谈中,他也得知了这两年人们过的饥寒交迫的日子。

由于格雷戈里的守护,卡捷琳娜学会了去爱他。

想法:格雷戈里内心对战争是厌恶的,他仇恨挑起战争的人,也痛恨指挥战争的军官,觉得是他们造成了自己和其他平民的灾祸,使得他们有家不能回。

爱是付出,格雷戈里对卡捷琳娜的责任心最终获得了卡捷琳娜的心,他得到了他曾梦寐的一切,孩子、爱人,一个完整的家。

第二十章

简介:艾瑟尔准备考虑伯尼的求婚。列夫因为妻子家的权势,负责一家夜总会。沃尔特母亲希望他利用休假时间结婚生子。

2017/10/17

沃尔特让格斯带信给茉黛,茉黛终于得知沃尔特消息。

想法:总有人对和平怀揣希望,并为此努力,一切都是博弈的结果,为此奔波前,谁都不知道结果是怎样的。

第二十一章

简介:菲茨见到了艾瑟尔,提出想要包养她。政治上,菲茨希望打倒德军,艾瑟尔主张和平。新首相拒绝了和平建议。

想法:观点的冲突在战争时代尤其激烈,特别是国家的每一个决策都将伴随着无数的流血,谁能说,不参与战争的民众的辩论不是战争的推手呢?战争时代,谁都不是无辜的。

2017/10/18

第二十二章

简介:菲茨希望美国参战的希望落空,向格斯放出消息说德国出资支持墨西哥侵美,并让墨西哥说服日本加入,希望事情可以回旋。艾瑟尔和伯尼结婚,

想法:做选择前,没有人知道这个选择究竟是对是错,也许一时是对的,可往后的时间长着,未来的苦难是否要归咎于当初一时的正确选择?这显然不明智,且行且走,正是因为谁都不知道,所有人都只能做着自己当下认为正确的决定。

第二十三章

简介:罢工、兵变、革命,人群在狂欢,苏维埃在混乱中举行了代表会,沙皇退位。

想法:人民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一切都很混乱,没有秩序的社会会更加恐怖。当许多人都在狂欢时,格雷戈里还能保持头脑清醒,对人性的悲悯,对自由的清醒认识,指导他做出正确的事情。革命不是一场破坏性的狂欢。

第二十四章

简介:茉黛去见了沃尔特。列宁号召推翻资产阶级,思考世界革命。

想法:一部机器要运行起来,就不能过于依赖其中一个元件,元件的更换不影响到机器的良好运行,才是一个好的机器。但是人的作用无法替代,一个社会机器,如何只通过一个制度,而不通过人就能平稳运行呢?由谁来领导,才是真正明智的?

第二十五章

简介:列夫偷情被岳父发现,从夜总会被调到铸造厂,却又被撞见了,他岳父让他去参军了。格斯也参军了。

想法:列夫与他哥哥格雷戈里差别很多,列夫肆无忌惮,享乐为上,不顾及别人感受,不断触及底线,人很灵活却没有忠诚,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上,在无法改变现状时,他也很识时务,迅速转变态度,让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他的所作所为很好诠释了既然注定要被强奸,不如顺从好好享受。

第二十六章

简介:女性选举权对一定年龄段的女性开放,艾瑟尔认为这是好事,改革要一步一步来,茉黛却认为这是倒退,避开了大部分在职女性,两人出现分歧。琼斯劝菲茨支持妇女参政,因为实际的政治无关原则,那些符合条件的女性新选民将大部分是保守派,将帮助他们抵挡下一波工薪阶层男性新选民对他们的反对。最终,条款通过。

想法:每一项条款背后,都有不同人不同的政治目的,不只是单纯的一项条款,它能被通过绝不仅仅是符合那些单纯的人们的愿望,还要顺应大部分掌权人的利益需求。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看清事件的全貌,我们只能专注于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那么,尽量让大部分人的利益不受损或者收益,那么事情就很好推动了。

第二十七章

简介:沃尔特潜入地方探查敌情,发现俄军根本没有打战的欲望,军官也管不住士兵。格雷戈里避免空谈,提出提出建议,并利用他人疲惫心理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的建议得以通过。

2017/10/24

菲茨和碧去俄国看望碧的哥哥安德烈,屋子被愤怒的农民袭击,安德烈被打死,房子被烧了。

想法:沃尔特具有冒险精神,他探查敌情承受了高风险,也得到了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够利用好信息,就能把自己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他利用了地方军官和士兵之间的微妙关系脱身,为地方士兵的需求提供场所,来拉近关系,套取和发现信息。

谈判需要技巧,格雷戈里很冷静地利用人们的心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隐形的能力能让人不知不觉按着他的谋划走,控制了别人的心理,就基本能够控制别人的行为。

菲茨在民暴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依据在战场上得到的经验,知道暴民无法被安抚,可是安德烈却傻到走到他们面前。在安德烈情况不容乐观后,菲茨果断决定放弃安德烈,将有可能获救的安德烈妻子带离现场,他的冷静和果断将他们一伙人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十八章

简介:格雷戈里拿下冬宫,革命胜利,表决也通过了布尔什维克具有合法性。卡捷琳娜的孩子出生了。

想法:政权更迭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为此兴奋,手握资源调配的权利让人欢腾。事情在混乱中进行,从不给你时间按顺序和步骤来,这意味着,做出的努力未必有用,几手准备可能只能用上一手,可能这一手也错过了时间,尽人事听天命。

第二十九章

简介:由于沃尔特对布尔什维克的支持,俄国永久退出战争。

2017/10/26

英德交战,沃尔特所在德军部队战胜了比利所在英军部队。

想法:战场上充满了兴奋,大家都在抒发和宣泄着自己的情绪,热血沸腾冲淡对死亡的恐惧,嗜血让人眼球发红,在战场上疯魔与狂奔。

第三十章

简介:碧生下了一个儿子。

想法:战场上的士兵卖命拼杀,上层人士依旧要体面出席各种场合,人人都很关心战争,担心阶级冲突,死亡在继续,新生也在不断诞生。

第三十一章

简介:一位刚上战场的士兵,“在第一次战斗的第一分钟就死了,连一枪都没有打过”。“他的生命就这样浪费掉了”。美军进入战场,德军的春季攻势失败。

想法:在战场上,人不是人,人是堡垒,残破了,医护人员缝缝补补,再抬出去,死不死有多少是运气问题,没有道理可言。

第三十二章

简介:列夫终于攒齐了给格雷戈里的船票钱。艾瑟尔获得成为议会候选人,但这一直是伯尼的梦想,伯尼很生气。

想法:不靠谱如列夫,也会希望做点什么来让心里轻松一点。亲密如夫妻,一旦成为竞争对手,情感和利益的冲突,理智里掺杂了感情,一切都会变得混乱。

第三十三章

简介:艾瑟尔要将这个机会让给伯尼,不是因为伯尼是她丈夫,也不是因为他更合适,只是因为她怀孕了,艾瑟尔不高兴,可伯尼高兴了。德国国内混乱。

想法:达成目标途中的所有障碍,哪怕是亲人,都是需要铲除的,且不会有愧疚,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所得是应当的,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目标让路。

第三十四章

简介:艾瑟尔提出帮助伯尼竞选。每日邮报恶意宣传,激起民众对德国的恨意。“选民被激怒,就会丑态百出”。

2017/10/27

想法:对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就算初始阶段政见相同,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歧,就如艾瑟尔和茉黛。对一个人的好感再强,也抵不过这么多问题的考验,如果好感只是一时的情绪,那么用一辈子去为这一时的情绪买单显然代价太大,艾瑟尔和丈夫伯尼的冲突也是难免的,经营一段关系,就是需要各种妥协,各种磨合,各种忍耐,也许会雨过天晴,也许就是被斧头劈尖劈开的一条裂缝,再用一点力,就会一拍两散。我们每做一个决定都显得那么慎重,而后果却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

第三十五章

简介:伯尼输掉选举。格斯遇见旧人。茉黛向格斯打听沃尔特消息,却没有结果。

想法:相聚和别离,人生就像是在各种人的旅途上跳跃,每次遇见都是不一样的感受,没有过程,只有一次次的结果,一个人消失了又回来了,一个人消失了再也没回来,每次相遇都是惊喜。现代社会的相遇太廉价,思念是太遥远的记忆了。

第三十六章

简介:格雷戈里见到了列夫。比利因为向艾瑟尔透露他们的军队胜利后还进了俄国,上了私设法庭,被指控叛国,刑期十年。

想法:人民的愿望是停止战争,回复和平,而当政者却想着趁战争混乱谋取更多利益。士兵要服从的是什么?

第三十七章

简介:茉黛终于见到沃尔特,他们公布婚讯。和平条约签署,沃尔特必须回德国,茉黛决定跟沃尔特去德国。

想法:沃尔特从不逃避,这场战争德国难辞其咎,但是他仍然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着自己的国家。茉黛是勇敢的,她义无反顾追随着自己的爱人,不惧怕别人的否定,也希望自己与沃尔特的婚姻能够促进和平发展。

2017/10/30

第三十八章

简介:格斯向罗莎求婚,二战的气息已经可以嗅到了。

想法:格斯希望有个孩子,但是他敏锐地察觉到将来可能还有一场世界大战,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要去打战。战争不仅是一代人的恐慌。

第三十九章

简介:玛伽生下列夫的儿子,列夫给他取名为格雷戈里。禁酒令的发布极大影响了维亚洛夫的生意。列夫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岳父和妻子发现了玛伽生下孩子,在冲突中,列夫打死了他岳父

玛伽生下列夫的孩子,列夫的岳父发现后,两人产生冲突,列夫打死了岳父,逃往加拿大时买了一车酒回来,说自己有办法挽回因禁酒令而影响的生意,让妻子做假证,撤销自己的追捕令。

想法:列夫一直在逃离,之前由于杀了人逃离俄国,这次因为杀了岳父逃到加拿大。他有胆量,有头脑,但是不用在正途上。其实,人有什么原则呢?列夫的妻子因为对未来的恐惧,她无法独立,她需要依靠和保障,所以帮助了她憎恨的列夫。有利可图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章

简介:比利刑期被减到一年,出来后和米尔德里德结婚了,一起回到家乡。平斯基等人以革命名义,将倾听不同观点的工人定位为反革命,并执行枪决,格雷戈里骇然。

想法:革命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性,它带来的不仅有新世界,还有未规范的社会准则,有各种恐慌,有各种滥用职权,有各种过度解读。

第四十一章

简介:德国通胀严重,沃尔特的工作受到茉黛英国人身份的影响,茉黛在夜总会弹钢琴赚钱。

想法:生存不易,茉黛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并为此奋斗,学着改变。人生大起大落在混乱的时代更加常见,短短几年,身份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恍如隔世,生活总被各种事情打断,不断迁徙,不断转换身份。

第四十二章

简介:比利选举获胜。

想法:结束是另一场开始,新旧交替,是终结也是希望。

一、出身富有家庭,生活养尊处优,却选择了当时令人不解的护理事业,为此,她终身未嫁,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1820年5月12日,南丁格尔在父母旅行于欧洲的途中,在意大利的佛罗伦斯城出生。她是英国人,家中甚为富有。她的父亲威廉.爱德华.南丁格尔毕业于剑桥大学,谙熟数学,精通多种外国语文,除古典文学外,还精于自然科学、历史和哲学。南丁格尔的母亲芬妮.史密斯,也出身于英国望族,不但家道富裕,更是世代行善,名重乡里。1820年他们生下南丁格尔后,既以地名佛罗伦斯(Florence)为她命名。

由于家庭富有,南丁格尔的幼年生活极为优裕。与他们往来的人士也都是社会名流,包括当时的政界人士、文艺作家、艺术家、以及一些地方绅士。这使她充份享受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安逸生活。但在南丁格尔的小小心灵中,面对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觉得快乐,她缅典害羞,不愿见到生人,常有一种莫名的寂莫感。到了十二岁,她跟父亲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语、历史、数学和哲学等。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南丁格尔的学业大有长进。她常常跟父亲一起朗读,高谈阔论,遇父亲出外远游时,便以书信交流感又。1837年,他们全家到欧洲大陆旅行,父母用组女儿们的在欧洲各地增长见识。这时用了格尔已经十七岁,伊然成为一位美丽的大家园秀。他们全家用一年半的时间,遍游法国、意大利、瑞士各地,沿途饱览湖光山色、艺术古迹,并到处考察社会人情。南丁格尔从小就养成记事与写日记的习惯,所见所闻,均—一记录下来,成为她日后办学治事的重要资料。她在法国结识了一些知名人士,并与从事社会活动的著名女性交往。她对政治与民众甚有兴趣,尤其对慈善机构更是特别留心。她从少年时期,就怀抱着这种服务人类的自我信念和坚定的济世行善的意志。 她在欧洲大陆旅行之后,发现医院里的护理情况极为恶劣,觉得英国也需要有如法国圣温森.载保罗慈济院,那样的修女来照顾病人。护理工作开始在她心中萌芽,她要做一个护士!当时英国护士的形象是:粗陋老化的女人,既愚昧,又无知,更不能执行任务医疗任务。南丁格尔选择这个工作,在她母亲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1839年,全家返回英国,这时南丁格尔已出落得庄重大方,经常在家里会吾社会名流,很受世人的注意和赞赏。她尤其喜欢结交社会工作者与从事革新工作的各界人士,其中有一位知名的医师,在郡隆利斯伯里工作,因此启发她想去医院学习的念头。

当时医院里的病房多半都是一间大统房,病床紧密相连,十分拥挤,墙壁与地板上沾满了血迹和污渍,而且臭气难闻,令进来的人难以忍受。这种恶劣的状况在各地比比皆是,相差无几。一次一位美国医师赛穆尔.郝到她家作家,南丁格尔便向他咨询对做护士的看法,郝医师对她的想法大加称赞,并鼓励她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但终难获得父母的首肯。在这段时间,甫丁格尔为迎合父母的心意,一面潜心研读,吸取有关卫生方面的新知识,一面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结识了两位极为知心的男友。一位是她的表亲亨利.倪柯逊;另一位是查理.麦恩斯。但他们的求婚,都遭到南丁格尔的拒绝。她决定独身!这在当时,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决定,她决心以献身护理事业为己任!她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心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麦恩斯后来成为国会议员,终生支持南丁格尔的事业。一八四八年初她在罗马会吾了希德厄.海伯特,此君英俊滞洒,文质彬彬,一派英国绅士风度。海伯特与南丁格尔一见如故,终生保持高贵的友谊,后来他人选成为作战部长,对南丁格尔的事业给予了有支力支持。 二、三十岁的感言,道出了为护理事业奋斗一生的崇高理想,在十九世纪,她伊然是一 位新女性!

1849年 10月,她再次跟友人远游埃及,渡海至希腊;次年四月,到达雅典。南丁格尔每到一地,必定参观慈善机构,例如养老院、孤儿院、以及有关的医疗救济机构等。1850年5月12日,正好是她三十岁生日,她在记事薄上写下了这样的生日感言:今天我三十岁了,正是耶稣基督开始献身布道的年龄。从此不应再有幼稚的举动。不应再有爱情与婚姻的念头。只有让我遵循上帝的旨意思索,依照他的安排去做。她感到,投身护理事业,正是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

以后几年中,南丁格尔执着于自己的理想,锐意追求个人认为有意义的工作,但始终得不到家人的谅解与支持,然而她并不灰心,依然随时把握机会充实自己。这时她正值英年,见识与经验已渐趋成熟。她的认知与当时社会的认知有明显差异,并不能被许多人所理解,如渴望一份专业工作,以便能在学校或医院,照顾年迈的病者与儿童。而这一切,决非是大家贵秀为了消遣,打发时间而产生的一时冲动,而是真正有计划地把其作为一项专业工作,一种职业,同时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这使她严然成为十九世纪的一位新女性。

三、从初步推展护理工作,到参加克里米亚战争,显示了南丁格尔卓越的治事能力,她使前线伤兵的死亡率由40%降至2%,使举国震惊!

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终于感动了她的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五百英镑,因此在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员会的赞助下,在伦敦哈雷街一号成立了一个看护所,开始施展她的抱负。她采取一系列革命性管理措施,令当时的人士叹为观止:她强调病人舒适第一,重视护士的福利。采用拉铃的办法召唤护士;在厨房设置绞盘,以运送膳食给病人;并采用批量采购以节省支出;又主张新鲜调配果酱等。她坚持自己的主张,任何妇女,不分信仰贫富,只要生病就可以收容。她展现了优越的管理能力,委员们对她都十分信任。

1854年8月,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照料垂死病人,终日奔忙,不少人在她怀抱中死去。卡斯凯尔夫人对南丁格尔的义行推崇备至,因为她亲自体会和感受到了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她这样描述:“她身材高挑,消瘦修长;一头棕色茂密的短发;肤色白细;灰色的眼睛闪现着忧郁消沉的神色,但有时却流露出快乐的波光,真是令人难忘;她的牙齿美丽整齐,笑起来甜美无比。头上蒙着一条长的柔软发巾,沿着发角扎起来,使她白静的瓜子脸儿,衬托得更为美丽。她经常穿一件黑丝质料的长衫,外加一件黑色披肩,给人一种雍容高雅。落落大方的印象…。” 1854年3月,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九月,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在前方发回的报道中,对伤兵没人照顾颇有意见。报道中说,法国伤兵有修女照顾,俄国伤兵有修女慈悲团照护,英国为何没有修女照顾伤兵!南丁格尔闻知这一消息,立即给当时的作战部长海伯特的夫人写了一封信,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十月十五日,海伯特部长同意了她的请求,并给南丁格尔回信,邀请她率领一批护士前往斯库塔里,由政府任命并给经费支援。南丁格尔欣然同意,五天后政府颁布她为驻土耳其英国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护士团包括三十八名团员,其中十四位是由各医院选送的职业护士,另二十四位则是各宗教团体选派的。十月二十一日,她们即匆匆装束上路。在十一月四日到达斯库塔里,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英军的医院院址,原是土耳其的驻军营房,建筑因陋就简,设备更是奇缺,整个医院肮脏破乱。因预定要收容二千五百位伤患,因此所有走廊里都开设成病房。这些走廊全长达四英里,病床拥挤不堪,卫生设备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睛天沙土侵袭,成群老鼠到处流蹿,环境极为恶劣。每个病人每天只能分配到500毫升水。由于床位不足,许多病人就睡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许多伤兵宁可不用。燃料一直缺乏,膳食供应更不理想。一般药品极为缺乏。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大批伤兵均感染了痢疾与霍乱。 最初,医师们基于传统认识及嫉妒心理,主张没有医师指示,不让她们涉足病房。一连四天被拒之门外。面对这种局面,南丁格尔首先着手进行改善伤兵的饮食,换洗肮脏的衣服,共同致力清理工作。她深深感到,一所完善的医院,必须有充分的供水与良好的排水系统。三个月下来,她清理好一万件衬衫。为了收容八百名新伤患,她自己出钱支付紧急修理病房费用。南丁格尔的积极服务精神,终于化解了军医们的敌视心理,更赢得了伤患的敬爱与信任。她夜以继日地将全部心力投入护理工作,使医院逐渐走上轨道,而她的办公室,也自然成为放射温暖与爱心光芒的中心。 除了繁忙的护理管理工作,她还要答复大批的来函与询问。她发现卫生状况有问题,就上书给英国政府·议员,请求专家给予支援,或依照她的建议采取某些改革措施。在她的努力下,英国伤兵在前线的死亡率由百分之四十降为百分之二。这项成就使英国朝野大为振奋,好评如潮,给予她很大的鼓舞。

基于实际的需要,克里米亚前线设置了两所医院,需要派遣护士支援。1855年,南丁格尔横渡黑海抵达巴拉克莱瓦,亲自督导这两所医院的护理工作。她在克里米亚饱经颠簸劳累,深入前线访问,不顾黑暗、寒冷、危险,将个人安危完全置之度外,这种敬业精神,使英军大为振奋!由于她过于劳累,不幸感染克里米亚热,医师们认为已无法救治,病情几近垂危,但她仍不停地写、写、写,指示各项事务,抱病工作。消息传到斯库塔里,所有伤兵均为之落泪。当时在克岛的战地司令官拉格兰将军,急忙赶来看她,并将发病状况报告伦敦,举国上下为之震惊! 医师们让她返回英国休养,但南丁格尔坚持留在克里米亚。她虽在病中,但心里很明白,如果她一走,所有的努力都会化于无形。她这种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很少人能比得上。直到1855年7月,她才逐渐恢复健康。依据新的卫生科学,在南丁格尔的精心设计下,军队护理逐渐扩展了卫生教育工作,并一步步推展起来,每天晚上,她无视风雨寒冷,必然手提一盏油灯,到病房巡视病人,给予全心全意安慰与关爱。她所到之处,伤兵们有的俯下身去亲吻她的影子!这一幅发挥人类爱心的温暖画面,由美国著名诗人朗斐洛写成的“提灯女郎”一诗而名传道尔。

南丁格尔凭着拯救人类的坚定理想与抱负,在前线独自开拓现代护理事业,对一个女性来说,这是何等艰巨的挑战!她不但冲破重重困难,获得了如此的成就,更为护理工作开创了一项远大的事业。这种作为,在古今中外女性中殊不多见。

鉴于南了格尔在前线的英勇行为。1855年11月29日,伦敦社会名流共同发起成立南丁格尔基金会。英国人将她看做新的圣女贞德。一经呼吁,国人捐款源源而来,单是在克里米亚的军人,一天中就捐助了九千英镑。英国女王捐了一幅威灵顿公爵的画像,她为表示个人对南丁格尔的嘉许与感谢,特地送给南丁格尔一个金质钻石胸针。

1856年3月16日,作战部长颁布了一道命令,肯定了南丁格尔的成就并正式授予她在军中工作的地位,任何护理人员的调动与勤务支援,必须获得她的同意,有关护理工作,军医首长须与她作充分协商,才可执行,这是南丁格尔一项重大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她最后离开斯库塔里时,特意来到英军墓地,并在他们的墓前发下誓言:“只要我此身存在,我一定为你们的生命而奋斗片此后她一生,都在实践这一壮严的诺言。4月29日,最后的病人离开了营区医院, 7月 28 M.她启程回国。英国举国上下,准备以英雄凯旋仪式,欢迎她的归来,但她不愿宣扬自己,因此化名史密斯**,悄悄返回伦敦。8月7日,她独自返回李哈斯待老家,使家人大吃一惊。次晨,村中的教堂响起一连串的钟声,向这位女英雄致敬。她的名字响彻云霄,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四、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学识,奠定了她的护理学术地位;创立现代护理教育,公认为是 现代护理事业的鼻祖。

南丁格尔除了注意军中医院的护理管理外,同时注意改革全国医疗有关问题。1859年,她完成一本《医院摘要》,对医院建筑与医院管理,提出革命性的理论。她强调良好的建筑、卫生与管理,可使病人获得更好的照护。她提出新的病房管理意见,改变了旧有的护理观念。这本书对当时的卫生领域的影响,绝非三言两语所能形容,许多国部队士纷纷求购,视其为医院改革的权威言论与样板。当时疾病命名与分类混淆不清,往往是医院各自为政,南丁格尔制定了医院统计标准模式,使各医院能准确表现相关死亡数字,被英国各医院相继采用,公认是一件了不起的贡献。

1859年底,她又出版了一本(护理摘要),提供给一般妇女阅读,它立即成为一本畅销书。不但英国本土大为风行,在美国也普受欢迎,后来成为护士学校的教科书。1860年6月24日,她在圣陶玛斯医院创立的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开学,从此正式建立了护理教育制度,南丁格尔也被公。认为现代护理事业的鼻祖。

南丁格尔的成就,不但蜚声于英国,欧美大陆也都公认她是医疗与护理方面的专家,美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等凡有关各国重大医疗问题与计划,以及国际红十字的建立,也都得力于南丁格尔的协助与支持。1865年10月,她迁往伦敦大街十号,这是她父母为她购置的一所住宅,此后她即在此定居。

1907年12月,英王爱德华七世授予她丰功勋章。这是首次将此类勋章颁授女性,真是无比光荣。稍前曾有人提议,在维多利亚女王就职六十周年时,将护理事业进步实况做一次展示,但南丁格尔表示反对。她不愿将她的照片罢出去任人欣赏,认为这是愚不可及的事。然而在万泰芝女士的劝说下,她同意将一尊半身铜像,及她乘坐的一辆马车予以陈列。令她料想不到的是,她的铜像下面堆满了鲜花,老兵们纷纷上前亲吻这辆克里米亚马车。她被尊称为英军最尊敬的圣母。 1910年8月13巴南丁格尔在睡眠中溢然长逝。南丁格尔的一生,历经了整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像她这样致力于社会改革而获得实效的人,在当时诚属凤毛群角。她以个人的远见与抱负,开创了现代护理专业的伟业,这对整个人类都是一项空前的贡献。今天她被尊称为护理先驱,实在是当之无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29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