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在到现在并获得迅猛发展的国家,中国不但有广袤的大地,富饶的动植物、矿物等物质资源,同时还拥有着许许多多诸如绘画、书法、诗歌词赋等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并在继承先人经验的基础上又迸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不断获得新生,王敦化、李可染、华拓,他们都是现代中国的绘画大师,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绘画大师,他便是杨彦。
拜师名家,画艺精湛
作为一名国画家,截止到目前杨彦在海内外共举办个人画展11次,出版个人画集总计12种,获得的奖项更是多达十余项,在当今的国画领域具有非常大的贡献。而杨彦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出自杨彦之手的第一幅画是《芥子园图谱》,虽然只是临摹,但当时的杨彦只有6岁,小小年纪的他在舅舅的指导下就临摹出了这幅画。杨彦的家人都是热爱文化的人,在文化领域有所成就,也许正是在家人们潜移默化的日日影响下,小小的杨彦才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这样的天赋。
其二便是拜师名家。看着小小年纪的杨彦在绘画方面有这么大的天赋,家人们都很是惊讶,此后杨彦的家人们就刻意引导杨彦在绘画方面的学习。为了提高杨彦的绘画水平,杨彦便在家人的帮助下走访了很多绘画大师,王敦化、李可染、华拓等在画坛有名望有地位的大师,都曾经教过杨彦学习。幸运的是,家人们的期望并没有被辜负,杨彦在跟随着大师们学习的过程中,他的绘画能力和技巧也在飞速的提升,进步非常快,甚至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凭借着自己在绘画方面的过人天赋,以及向名家大师们学习到的绘画技巧,杨彦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能力举办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画展。1990年,《中国当代国画辞典》在编撰时,收录了杨彦的《雨霁行舟图》;而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当代国画巨匠新锐作品集》一书中,则收录了杨彦的《黄山图》。除了这些以外,杨彦还曾经接受过央视的采访,这无疑是对他绘画水平的一种鼓励和肯定。
异域他乡,喜结良缘
虽然杨彦在绘画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让家人们颇为自豪和骄傲,但事业是有了,杨彦的私人问题却让家人们很是头疼。杨彦在事业上一帆风顺,蒸蒸日上,一日比一日好,但在爱情方面却是“一事无成”,眼看着他已经过了30岁生日,但还是没有遇到一个合适的姑娘来组建家庭,这可把杨彦的家人急坏了。
但与家人的焦急不同,杨彦一心扑在他的绘画事业上,对于他来说,爱情哪儿有他的画画重要;而且爱情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越是着急,它就越是可能不会来临,再着急也没用。一晃又是小二十年过去了,此时的杨彦依旧是单身汉一个,他的家人也已经渐渐麻木任由他去了。但就在家人放弃催促杨彦成家的时候,事情却突然出现了转机。
2011年,杨彦去了非洲,他本来是想去找一点创作的灵感,却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爱达。爱达当时还在读书,只有24岁,她和杨彦在西非塞拉利昂的首都弗里敦相遇了。因为家庭条件较好,爱达的学识和阅历都比其他非洲人要高一些,并且中国的文化也对她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爱达与杨彦相遇后,两个人一见如故。
相处的时间久了以后,杨彦和爱达相互吸引,坠入了爱河。爱达那奔放热情的异域风情深深地吸引着杨彦;而爱达也被杨彦那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和深厚的学识所吸引,这让她一点也不介意她与杨彦高达29岁的年龄差距,而中国与非洲的遥远的距离她也丝毫不介意。没过多久,爱达便接受了杨彦的求婚。
冲破阻碍,幸福美满
在周围的亲戚朋友们看来,杨彦和爱达的这段爱情并不能长久,他们对此保持非常消极的看法,反对他们的交往。毕竟在其他人看来,杨彦和爱达之间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是年龄和国家上的,甚至还是身份上的,这样差异巨大的爱情是很难长久的。因此对于这段感情,祝福声远远没有批评声多。但面对亲戚朋友们的质疑和反对,杨彦还是坚定的要与爱达结婚,他认为爱达就是他这一生的良人。
为了宣誓对爱达的爱,给心爱的人一个盛大的婚礼,杨彦掷下重金,花了4000万元来完成这场浩大的婚礼。与旁人预想中的情形不同,杨彦与爱达在结婚以后的感情还是相当深厚,和谐美满。不久之后,爱达怀孕了,经过长久的等待后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二人给女儿取了“杨和平”这个名字,代表了杨彦和爱达之间的爱情。在之后的生活里,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幸福又美满。
爱达在嫁给杨彦以后,因为对中国的热爱,同时也是为了追上杨彦的脚步,和杨彦有共同的话题,她努力学习了不少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茶艺,甚至是京剧,爱达一个不落,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学习,还在这些方面都获得了不少的成绩,这让杨彦很是感动和自豪。
这段跨国、跨年龄的幸福婚姻催促着爱达去努力学习和进步,也让杨彦在绘画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利。美国曾经有5个城市的市政府给杨彦颁发了6个奖状和荣誉证书,杨彦还获得了文化使者的称号,这是为了嘉奖他对美国社会与文化有突出的贡献。而就在几年前,杨彦、爱达和他们的女儿杨和平还登上了春晚,这个小家庭的幸福度着实令人羡慕。
结语
53岁的杨彦迎娶了24岁的爱达,两人不但有年龄上的差距,还有国家间的差距。但这段原本并不被人所看好的婚姻,却又因为杨彦与爱达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感情和细心的经营,在9年后的今天依旧看上去如此幸福美满。而随着全球化的成熟发展以及中国实力的不断提高,像杨彦和爱达这样的跨国恋就会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机遇,有的机遇是满满的惊喜,但有些机遇却给人带来无尽的感伤和悲凉,不过究竟这机遇是好是坏,这又需要时间去衡量,之前一位台湾女子林碧春就曾经遇上过一个“机遇”,她被非洲的首领看中并求婚,那么她的现状如何了呢?
林碧春是台湾一座酒店的服务员,她每一天都做着打扫酒店房间、服务宾客的工作,有一天,有几个贵客到她所在的地方下榻,当时的林碧春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都会因此而改变,她依然按照寻常的态度,认真的对待客人,然而在这些客人之中,就有一个客人看中了她,他的名字叫博卡萨,是一个非洲的“暴君”式首领,掌握了非洲一大部分军政,而且也坐拥无限繁华,金钱无数,回国之后,他正式向台湾当局提出了申请,要迎娶这个好看的姑娘。
一时之间,林碧春面临一个命运的抉择:是去非洲土地,还是继续在自己的家乡?是继续当一个服务员,穿着挺便宜的衣服勤恳的工作,还是去当王妃,穿上华服美衣?两相比较之下,她心中不免向往非洲王室那些纸醉金迷的浮华,带着期待前往了通往非洲的道路。
但是到了非洲以后林碧春才知道,博卡萨已经有了妻子,她嫁过来只不过是一个妾,浮华名利倒是可以随便享用,但是对于她来说缺失了爱情的金钱繁华,似乎显得有些沉重孤苦,而且博卡萨性格本就不好,会为她不小心做错的某件事而特别生气,在几年以后,博卡萨去访问其他国家,又像上次访问台湾带回她一样,从其他国家同样带回了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女,林碧春终于知道自己只是博卡萨的小小战利品,她因此变得更加悲观,长期心情悲观没有发泄渠道,她在非洲已经不想久待,后来终于以皮肤病为理由,在家人的帮助下返回了家乡,那个时候的她终于松了一口气。
令人庆幸的是,在林碧春离开博卡萨以后没几年,博卡萨在政局动荡中失势,被逮捕、流放,看起来落魄不已,他被流放之前的妃子们也纷纷四处逃散,生怕博卡萨的事情波及到自己,林碧春能提前让自己离开非洲,实在是一件明智之举,无形中有救了自己,防止自己在政变中受到牵连。回国以后的她过着自己安稳宁静的生活,现在的她也没有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恋情,也许她是因为受了上一段感情的教训,不想再遇到这样坎坷的命运了,现在她的生活,确实比以前在博卡萨身边时要开心许多。
只要你不计较得失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海明威
漫长的人生中,我们总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生来平等,每个人都拥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力,每个人也都拥有着对自己命运的绝对掌控权。只是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做出错误的选择。原本以为的自由最终变成了牢笼,原本认为的真理变成了荒唐,最终的我们需要承担一切。
曾经有一个台湾女孩,她十分独特,在很多人向往西方文化的时候,她偏偏对非洲情有独钟,为了深入非洲文化,她嫁给了非洲著名的暴君博卡萨。台湾女孩最终过上了怎样的生活呢?后来的她又处在怎样的命运之中呢?
青春无悔
这个一心向往非洲的女孩名叫林碧春,20世纪中叶,林碧春出生于一个穷苦家庭。因为家庭的贫困,林碧春从小就过着紧衣缩食的生活。不久之后,林碧春的家庭也已经无法支付她的学费,于是林碧春不得不辍学回家,开始了外出务工的生活。那时候的台湾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为了养家糊口,很多人的都纷纷外出谋生,林碧春一家也跟随着这个潮流来到了台湾高雄。
来到繁华的大城市之后,林碧春进入了当地的圆山饭店,凭借着美丽的外貌,林碧春的事业也风生水起。作为一个客房的服务员,林碧春每天接触的都是社会名流。望着富人们的奢靡生活,林碧春的心中也渐渐播下了一颗向往金钱与地位的种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林碧春竟然真正遇到了可以帮助自己摆脱贫困的人。那个人的身份还十分特殊,他就是非洲的帝王博卡萨。博卡萨究竟是何许人也?
博卡萨的辉煌
在非洲提起博卡萨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很多人的眼中,抛却其余的主观因素,博卡萨的一生十分辉煌。博卡萨的祖父曾经是一名军人,于是他对博卡萨寄予厚望,希望博卡萨也可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在非洲殖民地寻找士兵,博卡萨的祖父就将博卡萨送进了法国的军队中。
因为当兵破坏了博卡萨成为一名牧师的梦想,起初博卡萨十分排斥成为一名军人。然而当博卡萨适应了军队的生活之后,他渐渐对军队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漫长的军营生活,最终博卡萨深深爱上了自己的军人身份。
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博卡萨在战场上所向披靡。面对危险,面对敌人的时候,博卡萨从类没有退缩,永远冲在军队的最前方。战争结束之后,因为表现出色,博卡萨被授予了10多枚法国勋章,而他也成为了上尉。
戴高乐为了确立法国在非洲的统治权将博卡萨派遣回非洲,建立起一支军队。面对突如其来的非洲调令,博卡萨起初并不愿意,但是作为军人,博卡萨必须服从命令。于是在1962年,博卡萨离开了法国,在非洲建立起了军队。
当时的中非总统是博卡萨的表兄弟,因为有了他的支持,博卡萨的生涯也顺风顺水。1963年,博卡萨成为了军队参谋长。然而那时候的非洲总统没有任何的实权,全部的权力都掌握在博卡萨的手中。博卡萨的权力日渐膨胀,于是博卡萨的野心也日益膨胀。1956年,博卡萨摆下了一桌鸿门宴,总统如约而至,博卡萨一举推翻他的统治,于是他成为了新一任的总统。
横征暴敛
博卡萨的统治更像是一场暴政。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博卡萨不断地收缩权力范围。博卡萨将拿破仑当成自己的偶像,1976年博卡萨对外称帝,就像拿破仑一样,博卡萨为自己加冕。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1977年,博卡萨回到巴黎挑选珠宝为自己制作王冠。
作为非洲著名的暴君,博卡萨也十分残暴。他曾经亲自下令鞭打50名犯人,很多人承受不了痛苦死去。博卡萨不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因为怀疑儿子要推翻自己的统治,博卡萨甚至下令将儿子杀死。
心向往之
然而,一个如此残暴的暴君竟然被一个来自台湾的女孩看中,这名台湾女孩就是林碧春,是博卡萨的王妃。在林碧春18岁的那年,博卡萨来到台湾,机缘巧合之下,两个人相识。林碧春喜欢博卡萨的金钱地位,博卡萨也爱林碧春的年轻貌美。
于是,这场短暂的相遇也成为了两人爱情的开始。博卡萨坠入爱河,来自非洲的暴君博卡萨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来自台湾的女孩。博卡萨希望林碧春可以陪自己回到非洲,做自己的王妃。
知道了博卡萨的求婚消息之后,当地政府积极做林碧春的思想工作,他们希望林碧春可以答应博卡萨的求婚,这对双方的友好关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台湾女孩林碧春本就十分向往上流生活,如今遇到了一个非洲的帝王,她自然十分动心,于是林碧春答应了博卡萨的求婚。非洲目前仍然是一个并不发达的地区,林碧春的家人、朋友全部都劝诫林碧春三思而后行,但是在王妃这个词的吸引之下,林碧春还是决定前往非洲。
回到非洲之后,博卡萨十分宠爱林碧春,他专门修建了一座住宅让林碧春住进去。林碧春的哥哥也得到了博卡萨的支持,他的生意在非洲风生水起。
然而博卡萨并不是一个长情的人,尽管博卡萨对林碧春一见钟情,但是博卡萨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博卡萨喜欢上了另一个白人姑娘,林碧春就此失去了宠爱。博卡萨有着很强的控制欲,他严格控制林碧春,限制她的人身自由。
感受到人情冷暖的林碧春最终想通,于是她一心想要回国。最终林碧春以治病为理由回到了台湾。博卡萨称帝之后曾经邀请林碧春回来做皇妃,但是林碧春早已经心寒,于是拒绝了博卡萨的邀请。看破红尘的林碧春选择了皈依佛门、潜心修行。就这样,林碧春从21岁起就未再嫁,一生与青灯古佛为伴。林碧春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所幸她最终找回了自己。
文·段宏刚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对一位画家来说,能得到学术、社会和市场的三方面认可,即,绘画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画家本人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具有商品属性可以自由流通,只有如此,才有资格以画家自称。
1958年2月出生于青海西宁的画家杨彦,从6岁开始学画,10岁之后先后拜在华拓、黄胄、李可染、亚明等国画大家的门下,到30多岁已经在画坛崭露头角,获得国内艺术类奖项多次,许多作品不断刷新个人拍卖记录。
杨彦主攻山水,兼习花鸟和人物,从艺50多年来,他一手搞创作,一手钻研理论,经过多年磨砺,他的作品逐渐形成了气势饱满,设色浓艳,用笔豪放,格调高雅的艺术风格。
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孙美兰曾这样评价杨彦: 杨彦的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以潜波奔涌、变动不居之势,汇入一个时代性的美学流程,向着天人合一,大道圆通的东方艺术精神逼近。
并且,杨彦的画非常重视装饰效果,给画面里营造了一种富丽堂皇的气息,极具视觉张力,因此,在艺术品市场上,他的画深受收藏家的追捧。
杨彦依靠手中的画笔让自己名利双收,可以说,作为画家,他成功了。
然而,把人生半辈子献给艺术的杨彦,感情世界一直处于虚无状态,直到年过半百,他才遇到意中人。对方是来自西非塞拉利昂的美女,名叫爱达。
杨彦与爱达的相遇非常具有戏剧性,由一件非洲木雕艺术品引起。这件木雕的造型是一名非洲姑娘,艺术手法夸张、拙朴,看起来有一种原始的野性。
当杨彦2010年秋在一位朋友家里看到这件木雕后,即刻产生了去非洲寻找创作灵感的想法。毕竟,对任何艺术家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才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帮助自己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2011年春,53岁的杨彦来到西非塞拉利昂的首都弗里敦,刚下飞机,异国风情就让他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接下来的几天,杨彦背着画夹,在这个黑人故乡里兴致勃勃地四处游走,遇到让他心动的景象,他会立马停下脚步,取出纸笔进行速写,以此来积累创作素材。
有一天,杨彦在弗里敦的一座大学校园里专注地写生,一个名叫“爱达”的黑人姑娘,早已站在他的身旁,瞪大眼睛,看着他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像跳舞一样舞动。
很快,一幅笔墨凝练的花卉作品诞生了,爱达感到不可思议。
看到杨彦停止工作,爱达说:请问这是什么画?
杨彦抬起头,看到了美丽的“黑珍珠”爱达一眼,这一次轮到他吃惊了。
令杨彦没有想到的是,眼前这名非洲姑娘居然会讲中文,虽然不够流利,但基本上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后来,杨彦了解到,爱达时年24岁,是这所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自小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怀有好感,打算将来去中国留学,最近开始自学中文,已经能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第二次见面,杨彦对爱达说:你想不想学汉语?如果想,我教你!
爱达脱口而出:太好了,我当然愿意!
随着两人的交往不断加深,爱达身上洋溢着的活泼张扬的青春活力,让杨彦非常着迷。而杨彦身上特有的成熟男人的魅力,以及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让爱达甚是喜欢。两人逐渐摩擦出爱情的火花。
即将离开西非塞拉利昂时,杨彦郑重其事地向爱达求婚,不过,爱达当下并没有答应。
因为摆在两人面前的,不仅有29岁的年龄鸿沟,还有文化风俗上的巨大差异,两人能不能逾越这些障碍?爱达包括杨彦心里都没有多少把握。但异国恋的诱惑,让杨彦欲罢不能,他甚至把爱达看作是今生唯一的女神,非她不娶。
亲朋好友也不看好两人的感情,甚至在背地里说:他们如果结合,就是金钱和美色的交易。
回国后的杨彦,每天给爱达打电话,隔几天会送一个礼物。最后信誓旦旦地保证:要为爱达举办一场盛大而豪华的婚礼。
在杨彦的狂轰乱炸下,爱达终于被感动了,在电话中含着泪水同意嫁给杨彦。
2011年夏,杨彦豪掷4000万元,在北京某个五星级饭店,举办了一场奢华的婚礼。婚礼当天邀请了许多文化名流、明星、企业家来给自己捧场。当所有人看到杨彦为了爱达如此不惜血本,也就不再质疑他们之间的爱情。
婚后三年里,两人生下两个漂亮的混血宝宝,爱达主动选择在家相夫教子。每当杨彦要作画时,爱达会上前给他铺纸、研墨、调色,把画案上整理得整整齐齐,安心创作的杨彦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
经过长期相处,爱达也学会了涂鸦,有时会拿起毛笔站在画案前,装模作样地画画,大有把自己历练成“中国通”的架势。
两人相敬如宾,夫唱妇随,他们的爱情一度在艺术圈传为佳话。
按理说,这样的生活幸福美满,人人羡慕。
然而,在两人婚后的第七年,也就是2018年春节刚过,杨彦刚满60岁时,他做出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举动,正式在西安终南山的净业寺里剃度出家,法号“释大觉”。出家后的他,依旧坚持画画,化身为一名画僧。
杨彦为什么要做出如此令人费解的行为?他没有对外过多地解释过,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我追求大智慧而已。
人们对这个解释不满意,纷纷去猜测他剃度出家的种种可能,总结下来,主要有四条。
其一,杨彦的一生过得顺风顺水,该有的都有了,以至于他失去了人生追求,看破了红尘,才选择出家。
其二,杨彦厌倦了功名利禄,想逃离世俗生活的困扰,去佛门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
其三,杨彦和爱达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没有逃过“七年之痒”的魔咒,再加上爱达生了两个肤色黝黑的孩子,两个孩子看不出一点中国人的外貌特征,杨彦受不了别人的风言风语,干脆跑到寺庙躲起来。
其四,杨彦在走张大千、史国良等著名画家走过的路,也许最终会还俗。这条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终南捷径”。
杨彦不论是因为哪一种原因出家,作为局外人,我们都应该尊重他的选择。
1,无限制娶妻制;
2,要娶媳妇先建厕所;
3,另类美食:昆虫美食节;
4,非洲买婚制:1个老婆60美元;
5,神奇的非洲:“咬人”治病术;不穿上衣的非洲时尚;
6,非洲女孩的“百辫”发型;
7,非洲人喜欢穿蓝色婚纱:非洲人穿婚纱吗?
要说以前,还真没什么非洲女孩结婚穿婚纱。那时候的婚礼照片上,新娘自然是传统的非洲打扮,不少人选择蜡染布、绣花布等高档布料制作的漂亮衣裙。即使非洲沿海城市里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已经习惯在教堂结婚,却同样很少穿婚纱拍照。究其原因,一是一般人不舍得在这方面花钱;另一个是传统的婚纱比较适合…爱美的富拉尼人:身上刺青展示美;拔门牙切耳朵:马赛人的“独特”的爱美方式;西非:女孩求婚男孩不能拒绝;西非沙漠美男大赛,胜者可以一夜风流;一般地说,北非国家遵循阿拉伯的礼仪、规则及行为准则,采用阿拉伯的手势语言及礼貌习惯;中非国家沿袭黑非洲的多种文化的特点,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兰及英国影响。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所有的人,要进入清真寺,都必须脱鞋子。如果被邀请到埃及人家吃饭,习惯上带花或巧克力作为礼品,在送礼或受礼时,一定要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能只用左手。款待埃及人,要用不含酒精的饮料。埃及的社会活动开始的时间一般比其他地方晚。晚宴一般要10:30或更晚些才开始。
利比亚:在利比亚安排会晤要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但利比亚人对时间的运用很灵活,他们并不很遵守时间表上的安排。邀请吃饭或参加招待会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严厉的禁酒法律条文。如被邀请到利比亚人家吃饭,只有男人能参加,而且要为男主人带礼物,不能为他的妻子带礼物。谈话时避免谈政治、宗教及其他有争议的问题。
南非:在南非,存在严格的有关种族与肤色的习俗和社会成规,在这方面,你最好效仿你的东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难避免谈到当地政治,尤其是种族隔离政策。你可以发现,当地人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多数南非人会说两种语言,即英语和南非公用语(来源于17世纪的荷兰语)。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
坦桑尼亚人非常好客,十分注意尊重老人,并注重礼节。晚辈见到老者要用敬语问候,晚辈在长者面前不能坐姿不端正,不能在长者离席前先行离席,同长者席地而坐时,不能伸腿或后仰,更不能把脚伸向别人。晚辈接受长者送的东西时,要双手接,如果东西很小,可用右手接,绝对不可用左手去接;递东西给他人时,也要用右手;不得用左手接、递时,要向对方致歉。在坦桑尼亚,日常生活中左右手分工明确,右手用来握手、拿东西、吃饭,左手用来洗下身。 在待客方面,坦桑尼亚人不愿意生人随便进入自己家门,更不喜欢生人进入卧室。有前后门的家,客人须从前门进入,只有十分亲密的朋友才可走后门。
肯尼亚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有家三星级旅馆———“树顶”旅馆。这家旅馆建在“树”上,客人能观赏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因此,住店客人不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曾在此住过。
树上公主树下女王
1952年2月,伊丽莎白公主来到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肯尼亚旅游。一天,公主为观赏野生动物下榻树顶旅馆。当晚,公主接到父王驾崩的消息和由她继位的诏书。次日,伊丽莎白中断旅行,立即返英。次年6月2日,伊丽莎白正式加冕为女王。树顶旅馆的经营者们借机为自己树碑立传,大肆宣传“树上公主树下女王”的故事,还刻成碑文立在顶层平台上,供游人拍照留念。
树顶旅馆设计别致
早期的树顶旅馆完全搭建在几棵大树杈上,是全木结构,当时较为简陋,属于规模较小的“吊脚楼”,主要是向派驻肯尼亚的英国军政官员以及西方探险考察人员提供观赏野生动物服务。后来名气大了,游客络绎不绝,在原址旁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目前的建筑仍为全木结构并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古朴风格和野趣,只是大树杈变成了数十根大木柱。建筑底层高高吊空,上面有三层,各层设有客房,两头有观景走廊,顶层有宽阔的观景平台。
人们在旅馆除了观赏四周美景外,还可以用旅馆提供的食品逗引飞来飞去的各种鸟和上蹿下跳的白尾猴、狒狒。旅馆后面有几个天然大水塘,水塘里有鳄鱼、水龟,中间有一片被芦苇覆盖的陆地,上面有成堆的鸟蛋。
“树顶”赏景别有情趣
我在肯尼亚工作时曾多次光顾树顶旅馆。旅馆有数十个房间,每次可接待100多位游客。
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园海拔约1200米,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在其他野生动物园,人们通常可以开着车到处漫游观赏动物。而阿巴尔德拉是荒野,野兽出没,危机四伏。所以,一旦上了树顶旅馆,就不能随便下来,只能呆在上面观赏动物。游客一般由旅馆专车接到距离旅馆约200米处,游客在几位持枪工作人员的护卫下,经过专门通道走进旅馆。
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及防火的需要,旅馆从不生烟火,所有食品均在接待站做好后运来,然后用微波炉加热。
在树顶旅馆观景除了看动物,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夜晚,旅馆打开专用的探照灯照亮楼下左边的一块空地,开始表演“给大象喂食盐”。工作人员把盐洒在地上,在那里等待的几十头大象争先恐后地用长鼻子将盐从地上卷起,送入嘴里,如此不停地重复着,地上的盐都吃光了,大象还依依不舍地用鼻子拱着地面,不愿离去。我问服务员大象为什么爱吃盐,他们只知道这是旅馆保持很多年的传统表演项目,为什么给大象喂盐和大象钟爱食盐的原因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风情奇特的马赛人
非洲是世界上部族最多的大陆,大大小小共有2000多个,使用近千种语言,也是全球语言、民族最具多样性的大陆。各个民族保持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地方传统、情趣嗜好、道德礼仪等生活方式,反映出非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烂若星河的民风习俗。其中,居住于非洲东部高原上的马赛族人,更是以其不同的人种特征,剽悍的种族个性,鲜艳多彩的装束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而声名远扬。
马赛人的长相较为特别:皮肤呈棕黑,脸庞稍窄,鼻头略显宽大,身材瘦而颀长。他们的风俗和装饰更为特殊,男人们蓄长发或将长发编成条条小辫并插上漂亮的发饰,女人们则一个个剃成光头,以之为美。马赛女孩从幼时就扎耳朵眼,并用牛油软化耳骨,塞入耳坠,随着年龄的增长,耳饰物也加大重量,镶金、镀银、石子、珠子、铁环等各种各样的耳环挂了上去,耳廓越拉越长,耳孔越拉越大,直到两耳垂肩,双耳洞穿,甚至大到可伸过一个拳头。她们的头上常戴有一圈白色的珠饰,但更明显的是颈部挂上一个圆形的五颜六色的项圈。另外,手臂和脚上套着色彩缤纷的珠链或闪闪发光的铁环铜环,这些饰品随着结婚年头的增加而不断加码,最重时竟达十四、五公斤。男人们也会在颈部、手和脚腕挂上彩色的珠环,但寥寥几串,不会像女人们那样浑身披挂。
马赛男人除了身材瘦而高的外表特征外,再就是他们长年累月都披着一块红色方格、长方形的布匹,从肩上垂下,一披一绕,这就是他们的服装,也有人身披两块红布,一块斜搭在肩上,一块围于腰间。穿红是为了吓走野兽,因为从远远的地方看这些红布,犹如荒原上飘动的烈火,具有很强的威慑力。与其他民族另有不同的是,他们红布披衣的里面,不仅没有裤子,也没有裤头。
马赛族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马赛男人养成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锻炼出一身搏杀猛兽的好本领。他们外出时,总是带着三件东西防身:
1、掂在手里的长矛(或梭标)。马赛人对长矛感情深厚,总是矛不离身,随时防备来犯之敌和凶猛的动物。在少年时,父辈们就开始传授他们舞矛、掷矛、击矛等竞技绝活。所以,马赛人能够在20米开外的地方用长矛准确地击中运动着的物体。
2、腰佩弯刀,随时抽出可以自卫。
3、拄在手中的棍。棍子因长期抚摸变得光滑发亮,走路时拄在手里,休息时顶着屁股用作依靠。在东非一些国家的工艺品市场上,就可以发现一些以马赛人独特的站立姿态为造型而制作的工艺木雕。
马赛人的家产是牛,谁拥有的牛数量越多,地位就越高,越易得到其他人的尊敬。男人在娶妻时,牛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定婚时的聘礼,牛越多,娶来的妻子就越多,因为马赛人实行一夫多妻制。马赛人的主要食品和饮料皆取于牛,他们认为牛身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干净的。每天早上用餐前,男主人用绳子在牛的脖根处捆扎一下,然后取出利箭,射入牛的脖子,鲜红的牛血像半开的自来水一样汩汩淌入下面的小桶。一头牛间隔两星期抽一次血,每次可供5-6个人饮用,血抽够后,主人将绳子解开,牛血立即止住,伤口也是让其自然愈合。吃上几片烤牛肉,喝上一杯带有牛的体温的新鲜血液,马赛人又开始新一天的生活。也有一些男人更省事,拿着小刀,对着牛的脖子“唰”地就是一刀,然后插上管子就喝,干脆来个茹毛饮血。马赛人的家中没有菜篮子,但他们的身体并不缺少维生素,这可能归功于常年饮用牛血的功劳。
马赛人不但长相、衣着、饮食有些独特,他们的传统舞蹈也与众不同。跳舞时,男、女青年分列两边,女子们站成一排摆手耸肩,齐声歌唱,权当舞者的“啦啦队”,男青年中有一个人走出场,用尽气力,噌噌地往上蹿,蹦了几下后归队,然后走出下一位继续“旱地拔葱”。“跳高”完毕,男青年走向女子们,与她们行碰面礼,这也是男女青年脉脉传情的一种方式。马赛人跳舞是实实在在地“跳”舞,这种“跳高”的方式是马赛部落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俾格米人——世界最矮的人种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曾有关于“小人国”的故事,在国外的民俗文学中也有过不少“小人国”的记载。世界上果真有“小人”吗?当我走入非洲才知道,在中部非洲赤道线两侧的热带雨林里,的确生活着一个身材非常矮小的民族——俾格米人,他们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种。
吴先生是上海人,曾在中部非洲的几个国家里做原木收购生意,对地方上黑人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民风习俗有所了解,并和森林里的俾格米人有过接触。他曾向我讲述第一次探寻“矮人国”的情景。
五年前的一个旱季,因工作需要,吴先生深入到喀麦隆、中非、刚果三国交界地带的一个林区。这个林区位于森林深处,远离人烟,林区的主人虽取得砍伐权,但交通一直是个问题。在偶尔的一次聊天中,一名黑人雇工告诉吴先生离此不远的地方,生活着一群非常矮小的人,他们居无定所,不知从其他什么地方刚迁来不久。第二天一早,按捺不住猎奇的心理,吴先生叫上另一位华人,带上两名黑人雇工,向俾格米人可能活动的区域开进。
寻找的过程非常辛苦。临近中午,他们隐约听到前方有人喊叫的喧闹声,很像是猎人在恫吓野兽。四人来了精神朝着声音的方向寻去,但空无一人。其中一黑人雇工说:现在已进入“非常时期”,俾格米就在附近,暗中监视我们,如果我们接近他们的生活区,会有人自现原形,否则对方不会主动接触我们。所以,大伙要装着毫无戒意,有说有笑,尽量朝附近有空地、有香蕉树的地方去寻。果然,在通往前面平坦之处的草径上,默默地站着十多个手持长矛和弓箭的俾格米男人,平均身高在12米左右,最高不会超过148米。吴先生颇感兴奋,掂着背包,刚上前两步,就引起对方一阵骚动,其中一矮人嗷嗷地怪叫两声,其他人立即扬起长矛、举弓搭箭,瞄准四人。吴先生连忙退后几步,从包中取出盐巴、瓷缸等礼物递给身边的一位黑人雇工,让他上前。黑人雇工不懂矮人们的语言,就抱着东西,作出吃、喝肢体语言与他们交流。一矮人接过礼品,用小手指蘸点盐尝了一下,然后让他们后退等候,他自己拿着东西返身跑回送信去了。趁此间歇,吴先生和善地打量这群俾格米人。他们身体矮小,但四肢健状,身材匀称,脚板宽厚,臀部平坦,腰系树叶或树皮做成的围裙,有几个人的脸上还用刀刻出条条疤痕,显得威武和精神,这大概就是最古老最简朴的纹面。与其他黑人不同的是,这群人的皮肤呈深棕色或古铜色,鼻尖前翘,额头突出,嘴唇很薄,头发也不是特别卷曲,的确是一个很独特的民族。约20分钟工夫,送信的黑人带着一位长者匆匆赶来,矮人们一见来人,忽地站到两旁,闪开道路,垂下手臂,面带崇敬之情,可能这就是他们的酋长了。
还有很多,包括埃塞俄比亚人也很有特点以及吉布提人和索马里人,你自己到知道里去搜搜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