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讨厌文青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曲高和寡
他们不懂文青在说什么,文青大多喜欢诗词歌赋,或者读名著,偶尔这一点点稿子,而对于阅读量比较少的普通人,很难理解文青这种舞弄笔墨的心情,所以在他们眼里的文青,只不过是一群不合群的人,所以大多数人讨厌文青,却又希望自己成为他那样的人。所以,大多数的文青都曲高和寡。
2文青的世界观过于单纯
文青常年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所以能做文青的大多都是宅男宅女,只有安静的时候,安静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才算安全的,所以文青很少有喜欢和别人沟通的,别人也不明白她们在说什么,所以,在普通人眼里,文青是一种过于清高的生物。而文青,则沉浸在书的海洋,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得如何和他人交流。所以大多数人讨厌文青。
3自以为是的情怀,其实早就中了别人营销的圈套
曾经我很喜欢那一堆堆文艺青年写的关于江湖,关于旅行的文字,讲讲情怀,聊聊人生。后来发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钱对于文青来说是个致命的弱点。他们自以为有情怀就够了。却不知道商家出售的那些有情怀的东西,不过还是披着情怀外套的商品。
4文青的三观
文青很少有人能正真接受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故,所以很多时候,文青眼里的样子,一直单纯而美好。在饱经风霜的世人眼里,不过是傻。不懂人情世故罢了
生活若有音乐相伴,平淡也变美妙。
我平时闲来喜欢在网易云音乐上淘歌,偶然间在一份歌单里邂逅了《Visions of Gideon》,缥缈的旋律将我带入了悠远的冥想,果断收藏,再看看这首歌的专辑封面,我立刻被照片上两位希腊雕塑般的面孔和湖蓝色的天空吸引。
出于一种探秘似的想法,我去百度上搜了一下《call me by your name》这部**。因为国内还没有上映,我翻了很多**剧照,也看了豆瓣上的**简介,才明白这是一部同志题材的**。对于同志类型的**和书籍我一直都不太有好感,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年少时看过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和《春光乍泄》。国内和国外大部分的同志题材的**每一帧画面,色彩的明暗,场景的设置,似乎都在描绘同性恋情扭曲的性欲。但是由于上面提到的《Visions of Gideon》这首歌给我的感觉太妙了,我对《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还是抱有很大的期待和遐想。
还想着这部**什么时候在国内上映,我一定会去看,结果却意外在网上搜到了资源。最后花了两个多小时看这部**,看完以后,许久不能释怀,那种感觉就像吃了一个酸甜的李子,香气久久萦绕在心头。
整个影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Elio的含蓄与内敛,是在那个自由,悠闲的夏季时光里发生的一段超越性别的爱恋……Elio出身于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文学家庭,爸爸是一个历史学博士,在文学上也有很大造诣,妈妈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四壁为书,家里有一片果园,一方池塘,一幢别墅,没有世俗琐碎的烦恼,在灿烂日光的照耀下,一切快乐、自由与情怀都成为必然。 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当中,Elio年纪轻轻就知道很多,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有些早熟。他爸爸每年都会接待自己曾经的学生在家中小住,也就在那一年,Elio遇见了Oliver,两人之间的相互试探又迫于世俗的眼光而各自压抑,终于在那个伫立着一战雕塑的广场上,Elio向Oliver含蓄表白。
Elio说“我对于重要的事情一点也不懂。”
Oliver故作平淡得问:“什么是重要的事”
Elio暗示他说:“你知道是什么。”
Oliver努力维持的安全距离,终于在知道Elio和他的女朋友寻欢作乐后而顷刻消失,有人就很反感Elio在追求Oliver回应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和一个女生缠绵,而我认为这恰好体现了Elio的青春年少,他对于Oliver的爱是精神层面的向往。
其实说实话,当看到Elio和Oliver两人在夜晚互诉衷肠,在米兰的街头缠绵游荡时,我是完全不自觉的把Elio当成了一个女生,Elio对Oliver的依赖与倾慕,Oliver看Elio时眼神当中的柔情与心疼,纵然Oliver的身边围绕着很多爱慕者,但他还是因为能和Elio去度假时而抑制不住的欢喜。很多人会谴责Oliver怎么能和Elio上了床,到最后不仅离开了,还结了婚!我想说,Oliver没有最开始就答应Elio就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不对,不被世人接受,而且他更害怕给Elio造成身心上的伤害。他们最后是注定要分开的。
但其实到最后,他们有没有在一起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这部**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同志的题材,在意大利那种热烈风情的背景下,它很大一部分都诠释了家乡,乡村,果园 ,池塘,阳光,书籍,田野,建筑,街道,夏日,大海,瀑布,高山,舞池,河流,树林,雕塑的含义,赋予这些意象以美妙的内涵。
若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它不一定要装饰华丽洋气,但一定要有温度,如伊甸园般浪漫。抬头是蓝色的的天空,低头是文学经典与钢琴吉他,侧耳是河水的低吟,伸手可摘杏子。
万物皆有情。
最近一周的微信热门事件开始于一篇文章《张杨导演,我爱你》,标题中的“张杨”,即是去年广受众文青好评的**《冈仁波齐》的导演,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个自称三毛转世的90后姑娘。比较有趣的是,由这篇文章引发出的系列和文青相关的讨论和文章,大多是一番嘲讽和戏虐,观点基本是文青太可怕,少碰。
其实我比较好奇的是,这个事情为啥扯上了文青,或者更直接点,为什么在大众眼中,这篇文章的作者小二姐被定义成文青了呢?就因为她喜欢类似冈仁波齐的**?或者去过西藏洗涤过心灵?或者因为她会写公众号?
后来我特地搜索了对文青的定义:第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第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第三,爱好文艺,喜欢**、音乐。
哦,难怪,原来文青竟然是这个定义,明明白白的是个贬义词。
可是,在我心目中,文青是个褒义词,它的定义并非如此,在我心目总,被定义成文青的,比如说,
老朱,大学西方艺术史的老师。上课时,兴致盎然手舞足蹈,聊中世纪、聊文艺复兴,聊大学之道,聊他在欧洲的各种游历;下课后,天南地北胡聊海聊,聊**、聊音乐、聊摄影、聊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他在学校里有个小屋,是我们胡聊海聊的阵地,聊到饭点,就带我们去搓一顿。
他特立独行,有自己的原则,坚决不写为了评职称而需要的论文,一直顶着讲师的职称,上着全校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和艺术,对于他来说不是爱好和消遣,是专业,是他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从小理工科背景的我,如果说身上真的有那么点文学气质,那大概就是老朱的启蒙。我一直记得他的两句教诲。第一句是,try,去尝试,勇敢去尝试,任何事情。比如货这么好的天气,你们不去谈恋爱,来听我的课,真是太可惜了。第二句是,要成为自由的人,前提条件是,知道你的下一顿饭在哪里,不只是下一顿饭,而是这辈子所有的下一顿饭。
再比如说,茶圈的一个老师。他在郊区的一个村子里,租了一套农民房,重新改造和设计,成为自己的茶寮。我第一次拜访的时候,眼中所见,一草一木、一壶一碗,都像是走进了**寻找千利休里面千利休的茶居所。在面对我的种种困惑时,他说,大概喝了7年的茶,探索了7年,才觉得自己大概有点懂茶了。
这大概就是符合我心目中文青标记的人。我心目中的文青,也可以概括出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不只是爱好文艺,是在这方面有专业度,并且持续在探索。
第二,有梦想,也许也有可能不是那么切实际,但不停留在嘴上,是落实在行为上。
第三,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挣钱能力,不会看不起柴米油盐酱醋茶,对现实有基础客观的认识。
爱好和文艺相关的某个东西,但不只是将其当作消遣或娱乐,而是去探索和挖掘。而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只是朋友圈的九宫格,也并不是纯输入无输出的搬运工,如果文青的定义是看很多**,或者去过很多地方,或者只是开个公众号,那这样的文艺都太浅薄了,浅薄到无法反驳对文青的定义。
意思是:凡是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人,都可称作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是继“小资”之后重又兴起的一个身份标识,与之相应的环境变化大致有:歌坛上摇滚、民谣等“独立音乐”形式的兴盛,网络上继个人博客网站之后“豆瓣”等“兴趣小组”式网站的兴起,潮流界环保袋、手工服饰、玩偶等“创意市集”概念的推广等等。
每个人周围都“噌噌”地冒出了好几个贴着“文艺青年”标签的家伙。文艺青年更注重外界对自身的感受。
扩展资料
文青的特征:
第一,多少是爱自由的。尤其珍视“消极自由”。他们未必有改天换地的志向,但维护自己的小天地,不受他人的影响。通俗地说,就是当个人处于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状态时,个人就是自由的。这样的人不易受到蛊惑,不管这种蛊惑来自个体还是来自机构。
第二,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珍视个人财产,强调个人利益,当然最重要的一条是个人独立。不麻烦别人,能照顾好自己。他们不喜欢一个看得见的导师或者膜拜的偶像。
第三,浪漫主义情怀。喜欢美好的事物,有点儿神经质和忧郁。相信少数比多数更神圣,失败比成功更高贵,他们觉得,成功往往是一些粗俗的东西。能有这样的想法,得有安全感的生活做保障。
-文艺青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