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选择与与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的选择反映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

简爱的选择与与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的选择反映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第1张

人生选择:对爱情的选择

从达西的前后两次求婚看伊丽莎白的爱情选择

“哪怕世界上只剩你这一个男人,也别想说服我嫁给你”。

在我看来,在英国文学史上,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是一个可以和简·爱婚变交相辉映的经典。这个时候的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觉不能只用一个“偏见”概括。其实当年看《傲慢与偏见》的时候,觉得达西的这次求婚的时间显得有些突兀,仿佛男女主人公还没有正式开始,男主人公就选择了求婚。这样的求婚当然不能让我们的作家所钟爱的女主人公所接受。

从这点上可以看到,我们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第一个基本认识:脱离了爱情的婚姻是十分愚蠢的。我们的女主人公在这里体现了她身为中产阶级**的另类的地方。在伊丽莎白所有的性格中,高度的自尊心显得十分突出。作为中产阶级女性这种性格显得尤为可贵,面对强大势力不去奉迎,不去投其所好。相反,她自尊自爱,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达西表现出的傲慢的反抗。

“怀着感激和愉快的心情接受他的美意”。

达西的第二次求婚促成了几乎可以算是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幸福的一对夫妇。伊丽莎白凭借她“才女+淑女”的美德有报,她实践了一个在我看来至今仍是众多女孩梦寐以求的婚姻模式——不考虑爱情的婚姻是错误的,只考虑爱情的婚姻更是大错特错。

我从不认为伊丽莎白的爱情是发生在婚姻之后。只能说,伊丽莎白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认识更加理性化,更有社会性。或者可以说,伊丽莎白代表的是大多数的成熟的女孩子,我认为作为一个女生,站在伊丽莎白的位置上,做出伊丽莎白那样的选择绝对无可厚非。伊丽莎白的那种细腻、曲折、矛盾、挣扎的表现比起简·爱来更加现实,我认为这位创作得更早的经典女性比她的后继者更加具有现实性。

从人生经历看简·爱的爱情选择

在我看来,简·爱简直是作家禁忌的不敢实现的爱情追求在作品中的大迸发。“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儿美和一点儿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请原谅我再一次引用这段话,这段话实在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了。这里的简·爱打破了那种几个世纪以来所讴歌的“宁静的爱情”,瀑布银泻一般地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既如蜡烛燃烧般热烈,又如蜡烛燃烧般虚幻”的爱情理想。这里的简·爱不再是那个“孤苦无依,相貌平凡”的穷家庭教师了,她成了一个可以迸发内心饥求和渴望的情感的外化产物。

从那令人难忘的暴风雨般的“求婚”,到婚变后毅然决然地离去,再到坚决的拒绝圣约翰的求爱,简·爱实现了她完美、执著、完整的爱情的追求,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这样的蜕变即使是今天的我们都很可能做不到。在简·爱的生命里,爱情变得再无一点杂念,爱的面前她绝不会“奴颜婢膝”。

第一次表白是在第34章。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取名叫《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亲看后很感动,特意拿给汤玛士·卡德尔,请他出版,但对方一口回绝,这使得他们父女非常失望。于是简·奥斯汀着手修订另一本小说《理性与感性》。

《傲慢与偏见》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2c82

叶芝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Sandymount),是一位肖像画家的儿子。他的童年分别在都柏林和伦敦度过,他祖父的房地产业在爱尔兰的斯莱戈郡。叶芝早期学习绘画,是伦敦艺术家和作家团体中年轻的一员,关注期刊《黄皮书》。他写了《摩沙达》(1886),一部诗歌戏剧;《乌辛的流浪》(1899);

1896年回到爱尔兰之前他又写了另外四部作品。他的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1712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County Sligo)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哥哥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不是女王)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Godolphin),并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1881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后来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Howth)。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他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inspired poetry,which in a highly artistic form that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spirit of a whole nation)”。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

在皓斯的时光是诗人重要的发展阶段。皓斯周围是丘陵和树林,相传有精灵出没。叶芝家雇了一个女仆,是一个渔人的妻子,她熟知各类乡野传奇,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全都收录在后来出版的《凯尔特黄昏》里。

1881年10月,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Erasmus Smith)继续他的学业。他父亲的画室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于是诗人经常在那里消磨时光,并结识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艺术家和作家。在这段时间里,叶芝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并和那些比他年长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讨论。他于1883年12月从这所中学毕业,其后他便开始了诗歌地创作。1885年,叶芝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作,以及一篇题为《赛缪尔·费格森爵士的诗》的散文。从1884年到1886年,他就读于位于基尔岱尔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学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也就是如今爱尔兰国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 早期作品《茵纳斯弗利岛》是叶芝在早期的代表作。该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厌弃和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无限向往,具有逃避现实的唯美倾向和鲜明的浪漫色彩。

在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之前,叶芝便已经尝试将诗歌和宗教观念、情感结合起来。在它的后续作品中,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曾说过“……我认为……如果是一种强大且悲天悯人的精神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宿命,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那些融合了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欲望的词句来更好地理解这种宿命。”

叶芝早年的诗作通常取材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其语言风格则受到拉斐尔前派散文的影响。

叶芝的家庭于1887年重新搬回伦敦。1890年,叶芝和欧那斯特·莱斯(Ernest Rhys)共同创建了“诗人会社” (Rhymer’s Club)。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们组成的文学团体,成员们定期集会并于1892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过自己的诗选。叶芝的早期作品还包括诗集《诗集》、《神秘的玫瑰》和《苇间风》。事实上,“诗人会社”的文学成就并不高,叶芝几乎是唯一取得了显著成就的诗人。 1889年,叶芝结识了茅德·冈**。她是一位热衷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冈昂**非常仰慕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并且主动和叶芝结识。叶芝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位**,而这个女人也极大的影响了叶芝以后的创作和生活。经过两年的密切交往后,叶芝向冈昂**求婚,却遭到拒绝。其后,他又共计向她求婚三次,分别是在1889年、1900年和1901年,均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叶芝对冈昂**仍然魂牵梦萦,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剧本《凯丝琳女伯爵》。在剧中,凯丝琳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好让她的同胞免于饥荒,最后上了天堂。此剧直到1899年才得以上演,引发了宗教及政治上的诸多争议。终于,在1903年,冈**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在这一年,叶芝动身去美国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巡回演讲。这段时期他和奥莉薇亚·莎士比亚有过短暂的恋情。他们在1896年结识,却在一年之后分手。 也正是在1896年,叶芝结识了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介绍人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爱德华·马丁。格雷戈里夫人鼓励叶芝投身民族主义运动,并进行戏剧的创作。尽管叶芝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显然他的创作具有清晰而独特的爱尔兰风格。这种风格在叶芝与爱尔兰年轻一代的作家的交往中得到强化。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马丁以及一些其他爱尔兰作家共同发起了著名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或称“凯尔特文艺复兴运动”)。除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外,学院派的翻译家们对古代传奇故事、盖尔语诗歌以及近代的盖尔语民歌的翻译和发掘工作也对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是后来成为爱尔兰总统的道格拉斯·海德,他编纂的《康诺特省的情歌》倍受推崇。

这场运动最不朽的成就之一便是艾比剧院的成立。1889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马丁和乔治·摩尔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场”(Irish Literary Theatre)。这个团体仅仅存在了两年,而且并不成功。在两位拥有丰富戏剧创作经验的爱尔兰兄弟威廉·费依和弗兰克·费依以及叶芝不计报酬的秘书安妮·伊丽莎白·弗莱德里卡·霍尔尼曼(一位曾经于1894年参与过萧伯纳《武器与人》在伦敦首演的富有的英国女人)的鼎力协助下,这个团体成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爱尔兰国家戏剧界。在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参与进来以后,这个团体甚至在都柏林靠戏剧演出赚到了不少钱,并于1904年12月27日修建了艾比剧院。在剧院的开幕之夜,叶芝的两部剧作隆重上映。从此以后一直到去世,叶芝的创作生涯始终和艾比剧院相关。他不仅仅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

在1902年,叶芝资助建立了丹·埃默出版社,用以出版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的作家作品。这个出版社在1904年更名为库拉出版社。出版社存在至1946年,一直由叶芝的两个姐妹经营,总共出版了70本著作,其中的48本是叶芝自己写的。1917年的夏天叶芝和当年的冈**重逢,并且向她的养女求婚,但是遭到了拒绝。9月份,他改向一位英国女人乔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应了。两人在当年的10月20日结婚。不久,叶芝买下了位于库尔公园附近的巴列利塔,并很快将其更名为“图尔巴列利塔”。叶芝余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919年2月24日,叶芝的长女安·叶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宁静与友善,以及父亲不凡的艺术天赋,后来成为一位画家。 叶芝通过庞德结识了很多年轻的现代主义者,这使得他中期的诗作已经远离了早期的《凯尔特曙光》时的风格。他对政治的关注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他所醉心的文化政治领域。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他将爱尔兰平民的生活理想化,并且有意忽视这个阶层贫穷孱弱的现实。然而一场由城市中的下层天主教徒发起的革命运动迫使叶芝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姿态。

叶芝新的政治倾向在《1913年9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这首诗抨击由詹姆斯·拉尔金领导的著名的1913年都柏林大罢工。在《1916年复活节》中,诗人反复吟诵:“一切都已改变/彻底改变/一种恐怖的美却已诞生。”叶芝终于意识到复活节起义的领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贫困的生活。

整个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叶芝无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动荡局势的影响。1922年,叶芝进入爱尔兰参议院。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叶芝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担任货币委员会的主席。正是这一机构设计了爱尔兰独立之后的第一批货币。在1925年,他热心的倡导离婚的合法化。1927年,叶芝在他的诗作《在学童中间》里如此描述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1928年,由于健康问题,叶芝从参议院退休。

叶芝的贵族阶级立场以及他和庞德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这位诗人和墨索里尼相当接近。他曾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的仰慕。他甚至写过一些歌颂法西斯主义的赞歌,尽管这些作品从未发表过。然而当巴布罗·聂鲁达于1937年邀请他到马德里时,叶芝在回信中表明他支持西班牙革命,反对法西斯主义。叶芝的政治倾向非常暧昧。他不支持民主派,在晚年却也有意疏远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然而纵观叶芝的一生,他从未真正接受或赞同过民主政治。同时,他深受所谓“优生运动”的影响。 进入晚年后,叶芝逐渐不再如中年时一样直接触及和政治相关的题材,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风格写作。他开始为自己的家人儿女写诗,有的时候则描绘自己关于时间流逝、逐渐衰老的经历和心绪。收录在他最后一部诗集中的作品《马戏团动物的大逃亡》生动的表现了他晚期作品的灵感来源:“既然我的阶梯已经消失“我必须平躺在那些阶梯攀升的起点”。

1929年之后,叶芝搬离了图尔巴列利塔。尽管诗人一生中的很多回忆都在爱尔兰国土之外,他还是于1932年在都柏林的近郊租了一间房子。晚年的叶芝非常高产,出版了许多诗集、戏剧和散文,许多著名的诗作都是在晚年写成的,包括一生的颠峰之作《驶向拜占庭》。这首代表性的诗作体现了叶芝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的向往。1938年,叶芝最后一次来到艾比剧院,观赏他的剧作《炼狱》的首映式。同年,他出版了《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自传》。晚年的叶芝百病缠身,在妻子的陪伴下到法国休养。然而最终还是于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曼顿(Menton)的“快乐假日旅馆”逝世。他的最后一首诗作是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的《黑塔》。逝世之后,叶芝起初被埋葬在罗克布罗恩(Roquebrune)。1948年9月,人们依照诗人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移至他的故乡斯莱果郡。他的坟墓后来成了斯莱果郡的一处引人注目的景点。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本布尔宾山下》的最后一句:“冷眼一瞥/生与死/骑者/且前行!”原句是Cast a cold eye,on life,on death,horseman,pass by!叶芝生前曾说斯莱果是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纪念馆也将地址选在这里。

英国诗人奥登悼念叶芝的诗句:“疯狂的爱尔兰将你刺伤成诗”。

作者:素浠儿 · 主播:吉米

来源:名著听书(ID:dushu3690)

余生,愿你如简爱一样,内心更加美好而丰盈,生命更加豁达而绽放,人生更加幸福而圆满。

如果要评选出女性一生中必读的书籍,《简·爱》一定会榜上有名。

《简·爱》讲述了一位自幼失去双亲、孤苦伶仃的女子,在充满种种磨难的人生路上,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和正直品行,冲破重重阻碍,最终收获幸福人生的故事。

170多年过去,《简·爱》依然盛行不衰,她一直活在人们中间,被无数的读者深爱着。

英国作家萨克雷称这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

全书故事并不复杂,诉说的只是个人感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却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当读懂了《简爱》,你就会明白,一个人幸福的根源,是拥有了这四种人生智慧。

01

选择读书,是苦难中修得一份坚韧

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舅妈家,表哥约翰对简爱百般刁难,动不动就把她打的遍体鳞伤。

10年备受煎熬的寄居生活里,舅母的恶毒,仆人的偏见,表哥的蛮横,表姐的蔑视,种种伤害,非但没有让简爱屈服,反而让她日益坚韧。

简爱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爬上窗台,躲在红色窗帘后面安静的看书。

也只有读书,能使她暂时忘记周遭的痛苦。

读书,是一个让自己成长的方式。而生命一旦开始成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因为读书而获得内在的力量,让简爱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丝毫没有丧失过生活的勇气。

10岁那年,简爱因和表哥发生冲突,被舅妈锁进“恐怖”的红房子。在简爱顽强的反抗后,舅妈又将叛逆的简爱送到了罗伍德寄宿学校。

学校里教规严厉,生活环境艰苦,挨饿受冻是常态。

最糟糕的是斑疹伤寒疯狂肆虐,夺去了很多孩子的性命。

简爱在罗伍德八年时间里,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

然而,这个炼狱一般的生存环境并未将她吓倒,反而使她更加顽强地一路成长。

她埋头进行大量的阅读,学习法语、钢琴、绘画,不断地超越自我,以优异的成绩留校成为一名教师,在成长中逐渐实现独立生存的能力。

她经历过自我修炼的独处时光,在精神领域不断探索,从而完成自我心灵的成长之旅。

稻盛和夫曾说:

你所遇到的压力与挫折,恰好是自我修行的最好机缘。 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境遇,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都是在磨练你的心性,强大你的能力,成就你的人生。

漫漫人生路中,谁人不遇挫折?谁人不遭坎坷?

只有在磨砺中不停止学习,将绝望化作希望,才会发现更深的人生智慧。

只有在苦难中不放弃成长‍,将枷锁当做翼翅,才能达到人生崭新的高度。

02

道德自律,是根植内心的一种教养

18岁那年,简·爱决定离开学校,去尝试新的生活,她成功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成为一名家庭教师。

简爱安静又慈悲,直率又坦诚,独立又倔强的个性魅力,很快吸引了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

罗切斯特性情古怪,时而孤傲冷漠,时而又热情和蔼。

他虽财产富足,但内心却压抑苦闷,他的扑朔迷离对简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简爱的存在使得历经沧桑的罗切斯特寻找到了多年的灵魂所求。

他们相爱了。

就在教堂举办婚礼的那一瞬,掩藏在桑菲尔德庄园的秘密被人揭开。

原来罗切斯特早已结过婚,他的妻子就是阁楼上被囚禁的疯女人伯莎。

因为婚姻失败而对生活绝望的罗切斯特,曾无数次逃避到其他国家寻欢作乐,直到遇见简爱。

已婚的事实被揭穿后,简爱忍受不了感情上的欺骗,陷入深深的痛苦。

罗切斯特决定带简爱去法国南部,住进地中海岸边一幢奢华别墅,忘记过去的是非,在陌生的环境里开始全新的生活。

简爱却拒绝了,她绝不允许自己嫁给有妇之夫,这是不道德的,是和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相悖的。

简爱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她不要暧昧和纠缠,她绝对不会留下来让良心受到拷问和鞭笞,否则,灵魂永远不得安宁。

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

看到这样一句话:

人生的列车要驰而不息地前进,最重要的动力,不是财富,不是爱情,而是道德。

如果没有道德,人得到的一切财富和情感,都只会阻碍生命列车前进。

感情里,没有是非对错,却有礼义廉耻。

有些情感,要懂得放而莫伤;有些选择,要遵循道德至上。

面对诱惑,女性当有绝不含糊的道德边界,谨守内心那份慎独,以一颗无尘的心对待这尘世烟火。

03

内心丰盈,是生命成长的一种淡然

简·爱小时候,仆人们私下里谈论她:“如果她是个漂亮的乖孩子,长得像乔治安娜**那样是个美人,人们可能会同情她的悲惨遭遇。可是她丑得像一只小癞蛤蟆,谁也不会可怜她的。”

是的,简爱的样子太丑了,实在让大家喜欢不起来,尽管大家知道她身世可怜,却没有人真正地同情她。

成长的过程中,简爱因着长相丑陋,从小就开始承受来自周遭人恶意的目光和嘲讽。

曾经的自信被摧毁,内心被自卑紧紧的包围,甚至于面对感情和工作时,心灵始终也无法绽放。

但是,随着简爱日臻成熟,她在正视面前这份真挚的感情时,却义正言辞的告诉对方: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我们两人同样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简爱不卑不亢。

丑小鸭也有春天,灰姑娘也能遇到王子,石头疙瘩里不起眼的野草,也会散发出独有的清香。

灵魂内在的丰盈可以超越所有外表的美貌。

简爱因着读书而锻造出来的那种沉静与涵养,成为人群中一道独有的风景。让她跟那些沉迷于虚荣,追求浮华的世俗女子完全不同。

或许,正是因为她身上这种不被世俗污染的内在气质,吸引了一向冷漠古怪的罗切斯特,让他对她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浪漫爱情故事里并不全是俊男靓女,这个世上更多的是,相貌虽然平平但灵魂却相契合的神仙眷侣。

简爱高贵丰盈的灵魂,能同任何时代任何艺术作品中塑造的任何一个漂亮女郎媲美。

蔡崇达在《皮囊》书中提到:

外表,其实什么都不是,皮囊而已。 在时间里,皮囊终会老去,最后所有的光鲜都会被褶皱吞噬,而灵魂不会,这灵魂里包括你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还有你一生的思考。

真正灵魂丰盈的女子,不会空有皮囊,不会自卑于外形,而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她能安放自己内心,享受当下独处的静谧,既能于花香浅草里觅得诗情与画意,又能在闲烹一壶茶里感受浪漫和幸福。

她懂得自我滋养,灵魂里永远散发出香气。

04

经济独立,是女人幸福的一种底气

在夏洛蒂时代的英国,大多女性的唯一目标就是嫁入豪门,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

可是,简·爱却与众不同。

她有自己工作的能力,她有自己不依附于任何人的坚持,她有自己保持随时离开的底气。

简爱被求婚时,男主人罗切斯特迫不及待地带简爱去绸缎店和首饰店,并企图让简爱马上放弃家庭教师这个苦活。

但是简爱而却坚定地说,“对不起,先生,我绝不会放弃,我要像往常那样继续干下去。”

她要继续当阿黛尔的家庭老师,靠工作赚取的薪水,开支自己的衣着,解决自己的食宿费,她不需要在经济上完全依赖对方。

当罗切斯特己婚的事实被人揭发后,他崩溃地央求和简爱一起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但简·爱并不会被财富和感情牵绊住脚步。

经历一番周折,她逃了出来,在牧师圣·约翰的帮助下,来到英国中部的一个乡村当教师。

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在任何时候都具备一种很强的生存能力,既有拒绝他人的勇气,又有重新再来的魄力。

她听从内心的声音,拒绝圣·约翰牧师的求婚,并把继承叔叔的巨额遗产分给了表兄。

当她再返回到桑菲尔德府,去探望那个她一直心心念念的男人罗切斯特时,才发现庄园被烧成废墟,伯莎跳楼去世,这个男人为救疯妻却手残眼瞎。

简爱并不嫌弃,坚定地选择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她有足够的信心去照顾好爱人。

因为经济上的独立,她具备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底气,最终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

卡耐基在 《女人的格局决定结局》一书中说:

经济独立的女性, 自身带着创造幸福的能力, 她们不需要取悦和依赖男人。 婚姻对于她们来说, 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经济独立的女性,不攀附不依赖,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她们无惧外界纷扰,内心充实而笃定,坚定不妥协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05

写在最后

丁立梅在《让每个日子都看见欢喜》中说:

人生最大的资本,还是你自己。 只有努力使自己变得充盈,让自己的生命,散发出它该有的香气,才会引来蝴蝶翩跹。

简爱从不谙世事的孤女,一路蜕变成长,她告诉我们许多人生道理,教会了我们许多人生智慧:

选择读书,是苦难中修得一份坚韧;

道德自律,是根植内心的一种教养;

内心丰盈,是生命成长的一种淡然;

经济独立,是女人幸福的一种底气。

每个人的一生中,无论是生活、情感还是工作,都可能遇到低谷,无论你现在经历怎样的坎坷时光。

只要努力成长,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只要道德自律,一定不会在感情中迷失,只要不空有皮囊,不被他人所左右,人生就会充满更多的可能性。

余生,愿你如简爱一样,内心更加美好而丰盈,生命更加豁达而绽放,人生更加幸福而圆满。

作者:素浠儿,本文首发名著听书(ID:dushu3690),同名著相伴,与听书同行,名著君与你一起,听国学经典,品中外名著!转载请联系名著听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501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