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市北山公园的介绍

敦化市北山公园的介绍,第1张

敦化北山公园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优秀体育公园,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森林体育公园和唯一一个县级市体育公园。北山公园位于市区北部,是市民健身、休闲、娱乐、旅游的首选之地,每天都有很多人到这里游园观光、锻炼健身,每年“端午节”和“五、一”、“十、一”黄金周来北山游园的人更是多达上万人。

  大年初四没有北山庙会,但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吉林省吉林市北山庙会:

  吉林北山有九座山峰,如九龙嬉戏,清康熙年间曾名九龙山。山后有沟名卧虎沟,据传曾有猛虎卧于沟内。康熙二十一年,圣祖任皇爱新觉罗·玄烨东巡来到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吉林乌拉。听风水先生说:吉林乌拉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方星宿守护。此地藏九龙一卧虎,又濒临一江天水(松花江,满语松阿里乌拉,天水之意),是蟠龙卧虎之地,有帝王之气。这番话使康熙皇帝感到不安,于是他命宁古塔将军将九龙山凿去数座,以破吉林乌拉帝王风水。据《鸡林旧闻录》载,“七门岭有两峰对处为‘过龙脉’,亦凿断之,以破其兆”。九龙山因此更名北山或北大山(因其位于吉林将军府已北)。乾隆四十一年修建玉皇阁后,也有人称玉皇阁山。

  吉林北山庙会,是东北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庙会。在清朝年间就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胜千山”之说。昔日吉林北山庙会。由于吉林是吉林将军驻守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辽宁大石桥的娘娘庙会,比北山的娘娘庙会逊色得多。而北山的药王庙会,比娘娘庙会还要热闹,影响还要大。“吉林庙会胜千山”绝非夸大之词。民国及伪满时期,庙会期间,吉长(吉林至长春)、吉海(吉林至海龙)、吉敦(吉林至敦化)三条铁路加开列车,并半价接送八方游人香客。很多人从辽宁、黑龙江前来许愿还愿,焚香祈祷。这种情况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才结束。“文革”后,市政府三次重点拨款130万元,修葺了庙宇,重塑了神像。1984年庙宇重新对外开放。最近几年,公路交通迅猛发展,铁路加开列车成了往事,但庙会盛况仍不减当年。

  其实,北山庙会并不止娘娘庙会和药王庙会。传统上,农历的四月初八,庙会就开始了。佛家讲: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故称作佛诞节或浴佛节。此日入庙焚香的,多是佛教信徒或居士。民间有句俗话“老爷庙还有三天呢!”说的是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后,还有三天的关帝庙会。关帝是一位很特殊的神仙,佛、道、儒、俗都供奉他。佛家称他是伽蓝菩萨(护法神);道家尊他是荡魔真君,三界伏魔大帝;儒家奉他是同文圣人孔子齐名的武圣人。还是俗家老百姓的称呼最亲切、最实惠,叫“关老爷”。虽非本家老爷,但叫叫也无妨,嘴甜一点,无非是请关老爷多多关照。满族人称关帝为“关玛法”,也是老爷的意思。东北广大地区称关帝是关老爷,和这里是满族聚居地有关。

  除了关帝庙会,北山还有农历三月初三日的胡仙堂会,也有的称为王母娘娘蟠桃会,此日进庙焚香的,是信奉民间俗神的。胡三爷和胡三太奶的神龛前,各色供果、点心齐全,人们总不会忘记胡三太爷最喜欢吃的是鸡,所以供桌上鸡是不能少的。

  农历三月十八日,是老郎庙会日,又称伶人节(伶人是旧社会对艺人的称呼)。老郎,就是唐明皇李隆基,相传是他在宫内的梨园首创戏曲演员科班。所以戏曲演员称自己为梨园子弟,称唐明皇是梨园祖师。别看他皇帝当得稀松平常,但却文雅风流,能作曲,会乐器,善表演,做梨园祖师还真是当之无愧。

  农历二月十九师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是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音涅磐日。这三个“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三个重要法会。“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对观音菩萨的崇祀,最为广泛,甚至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据说,观音是大慈大悲菩萨,而且具备别人没有的神奇功能。别人对世人说话的声音要听,观音不必听,她可以用眼睛看,所以称之为“观世音”。称其观音,是自唐代开始的,因讳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故去世字。

  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旧时,吉林市这天要在观音古刹举办隆重的水陆道场的放焰口。入夜,在北山要悬起千朵莲花灯,在松花江上也放河灯。信佛的人吃斋祭祀,不是佛门弟子则观赏繁灯点点的夜景,可谓佛、俗各有所得。

  吉林地区是满族聚居地,清朝道光年间以后,汉族等民族才逐渐增多,所以北山庙会的祭祀活动,既有满族色彩,又有汉族习俗。赶庙会的人,除焚香祈祷外,较突出的祀俗是“跳墙”“烧替身”。“跳墙”,是小孩因身体多病,或生辰八字不吉利,家中大人认为难以养活,于是到庙上进香祈祷,将孩子许到庙中当和尚。等到孩子七八岁时,择一庙会吉日,举行“跳墙”仪式,跳墙的孩子,此日由庙内德高望重的僧人为其剃发,自留头顶发,同时,在庙内设一长凳以代庙墙。剃发之后,僧人用木棍敲打小孩的头,并装出愤怒的样子,高声撵孩子“滚出庙门,不许回头”,小孩子立即从长凳(意为庙墙)上跳过,跑出庙外,算是躲过了病灾,可保平安。若有小孩自幼许关帝驾前马童,这种跳墙仪式就要在关帝庙内举行了。

  “烧替身”,即是小孩(也有年纪大的)患重病,信神佛者说这小孩是娘娘驾前的金童、玉女,或捧水童、烧火童等,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娘娘要索而取之,若要许一“替身”代替,小孩的病就可痊愈。所以家中人用纸或布扎成人形,上面写病孩的姓名,在庙会时祈祷并焚于娘娘庙前,意为此病孩已成为神佛弟子。回家后为孩子改名,以保平安。这种偷梁换柱的民俗,就是庙会中相当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药王庙里老百姓最感兴趣的是“十不全”。“十不全”瘦小干枯,面貌丑陋,额头贴着膏药,脖子上挂了一串咸菜疙瘩,七八根高粱秆做的拐棍支撑着他的瘸腿。“十不全”是康熙年间福建晋江人,曾做过户部侍郎、漕运总督。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是赫赫威风的“啖珠折剑”率兵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施世纶以清廉闻名,很得民心,并深受康熙皇帝的青睐。公案小说《施公案》中的施公就是他。施世纶因身体多病,而且丑陋不堪,所以康熙帝戏耍地称他为“施不全”。民间据姓谐音叫他“十不全”。传说,病人如果虔诚地祈祷,他就会舍己为人,把疾病接过去,使你身体健康。因此,“十不全”身上所得的“赠予”很多,像脖子上的咸菜,额头上的膏药,眼上的眼镜,手中的拐棍……“十不全”虽然神像很小,又偏居殿外一隅,进不得大殿,但香火异常旺盛。

  北山庙会,有两种特色产品,一种是纸葫芦,一种是文明棍。小时候上北山、赶庙会,总要买两个纸葫芦带回家。一是价格便宜买得起,二是色彩鲜艳,造型美观。至于纸葫芦的真正含义,是后来听老人讲的。据说,葫芦是药王盛灵丹妙药用的。旧时江湖医生背药箱走四方,总不会忘记挎个药葫芦,药铺门前高悬一只大药葫芦,也就是代替招牌和广告,既直观又形象。北山庙会的纸葫芦,以红黄颜色为主,捏褶粘糊而成。大至二三尺,小到二三寸,可随君所欲。到北山赶庙会的人,买纸葫芦已成惯例。每年药王庙会前,将旧的纸葫芦烧掉,再在庙会上卖一二个新的药葫芦,悬挂家中,以求药王赐以灵丹妙药,驱病安康。

  北山文明棍(拐棍),据说起源于1917年。这年,三道码头一家铁匠铺的少掌柜留东洋回来,带回来一根铁文明棍。邻居看这东西既美观又实用,便依葫芦画瓢做了一些,拿到庙会去卖,销路很好。据说解放前夕,做文明棍的旋铺已多达26户,棍的样式品种多达40余种,年产量20余万根。吉林北山文明棍不仅庙会期间,就是平时销路也甚好。随着吉、黑、辽及关内游人香客频繁往来,物美价廉,造型美观的北山文明棍声名远播。

  北山庙会曾发生过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1952年6月18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正值北山药王庙会,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吉林市。中国***员毓文中学教师马骏领导教师和青年学生,在北山庙会上向各界群众演说募捐,散发传单,宣传革命,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据当时的报纸载,他们的演讲,“痛哭流涕,口干舌燥,游人无不为之感动”,纷纷倾囊为上海受难同胞募捐。在吉林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旧中国时,由于吉林北山庙会是东北规模最大的庙会,吉林又是吉林将军(后来是吉林省府)的所在地,当局者很重视北山的管理,曾多次发布文件,禁止私搭乱建,侵占绿地。使用北山的土地,即使是搭设摊铺也要省长亲自批准。建国后,党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管理北山。市政府多次发布通告、法规,对北山进行全面的规划、管理。管理人员达到近千人。每年财政拨款二百余万元经费。

       初秋时节,回到家乡敦化,在一天的清晨来到北山公园。

       在东北很多城市都有北山公园,但是敦化市的北山公园却是独具特色的森林体育公园。北山脚下的小石河波光粼粼,像是一条玉带横贯东西,走过河上的拱辰桥,就来到了北山公园。公园门前一块上刻写着“北山公园”红色字体的大理石卧在圆形的花坛中,这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1999年来敦化时题写,字迹酣畅浑厚,笔走龙蛇,为公园平添了几分雅趣。

       沿着平整的路面一直向前走,就来到了上山的石阶处。最下面的三十多级台阶非常宽,上面是一个非常开阔的平台,这也是一处大舞台,经常有很多人在这个台子上跳健身舞、扭秧歌,展示健康快乐的风采。从这里到山上有一段直线台阶,共520米,840个台阶,颇有些陡峭,半路上有几处缓台,两边的林木苍翠蓊郁。

       山下的广场上各种几何形图案的草坪花坛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它们与各种精巧玲珑的凉亭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场地四周,点缀和美化着公园的环境。有一座生命之歌的红色大型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富有张力的线条轻灵飘逸,像迎风怒放的花朵,韧性十足,表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主题。主雕像下面是一组体育运动为造型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种体育运动的精彩瞬间,有的踢足球,有的打篮球,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滑雪,还有的在奋力跨栏,人物形象矫捷生动、锐不可当,很好地诠释了体育运动精神,这组雕塑成为北山公园的标志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山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小的时候,由于多年来的采伐,北山上的树木稀疏矮小。听老人讲,早年间北山长满了参天古树,非常粗壮,一直绵延到路边,后来基本上都被砍伐光了。当时县城里大多数是平房,视野开阔,离得很远就能看到北山,山顶的最高处有一处日军侵华时期所建碉堡的遗迹,虽然碉堡已经残缺不全,圆筒形的碉堡没有顶盖,但居高临下的状貌仍然有些刺眼。

       那时候北山只有几条土路可以抵达山顶,春天时奶奶曾经带着我到北山东面的山坡去踏青、挖野菜、赏花。上小学二年级时,学校曾组织学生到北山郊游,每个人带着饭,爬到山顶时累的气喘吁吁的,山上没有什么风景可看,只是觉得登高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县里将位于小石河南岸的烈士陵园迁移到北山后坡,始建于1946年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也搬迁到北山的山顶上,给北山增添了许多巍峨雄壮的气势。纪念塔塔高25米,呈五角型,塔顶有一棵巨大的**五星,其中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东满军区司令员、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周保中的题词高度概括了十四年的抗战胜利来自不易;“抗日救国,功绩不朽,虽然洒去不少鲜血,抛却无数头颅,毕竟赢得河山还我,使倭寇屈膝低首。作伥国贼,万年遗臭,诸先烈,史无前例的英勇苦斗,象征着黑水白山的正气千秋。”

       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北山公园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游玩的好去处,山上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空气清新,是天然的氧吧。

       清晨有很多人络绎不绝地从城市的大街小巷来到这里爬山、游园观光,有的慢跑、有的散步,有的在路边空旷的地方打太极拳、压腿、用单杠做向上拉伸运动,各种锻炼方式不拘一格,精彩纷呈,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吐故纳新,愉悦身心,这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父亲在七律《北山晨行》中写下了这样的情景:

  兴晨漫步登北峰,络绎游人自在行。

  夹路苍松迎客早,傍山闲草趁眼青。

   趣谈无讳随古今,体练由心任举停。

   笑对晨阳胸襟挺,运动永进是人生。

        以前我回到敦化时,经常在早上陪着父亲一起爬北山。有一次,父亲指着一位正在台阶上登山的老者对我说:你猜猜他多大岁数了?我看老人精神矍铄,步履安稳,看上去也就是七十岁左右。父亲未等我开口便说,人家九十多岁了,你看登山走得多利索!我闻此言有些惊讶,老人微笑着向我点头致意,看来他与父亲是老相识了。

       我大女儿小时候来敦化时父亲曾经与我们一起到北山上游玩,父亲随手指着路边的一种小草告诉孙女,这个叫仙鹤草,是一种中药材,可以用来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沿着石阶爬到山顶后举目远望,城市风光尽收眼底,平坦宽阔的敖东大街通向远方,街道纵横交错,各种楼房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葱绿苍翠的大树装点着市容,处处呈现出不尽相同的人间烟火气息。

        烈士塔下方有一条石砌的路面沿山脊向西延展,路面光滑平整,一路走去,顿觉心旷神怡,神清气爽。随着山势的起伏,不时有台阶散布在路上,路的两侧挺立着一颗颗高大的雪松,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显示了勃勃生机,它们以优雅挺拔的身姿迎接游人的到来,路边还有很多小径通向幽静而茂密的山林。

       路上还有三座各具特色的亭子,翘首以待迎接游人的到来。

       在北山中央最高峰的路边有一块石碑,上书“旭峰观日”四个大字,笔走龙蛇,气韵生动。石碑后面的路中间建有一座亭子,名为“迎旭亭”,飞檐翘角、红柱黄瓦,可供游人驻足休憩,亭子所在的位置原来是日军的碉堡,后来将其拆除建成了亭子。如果在早上来到这个地方可以纵览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云霞相蔚的壮丽场景,旭峰观日是敦化十景之一。

       1932年6月15日,由王德林组织率领的救国军(抗日联军前身)几百人,向驻守在敦化北山炮楼的日军发起进攻,凭借手中简陋的武器打下了日军的炮楼。在这一战中,救国军共有二百多人牺牲,他们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这片山谷之间。父亲曾写七律一首《阅抗联档案悼无名英雄》,纪念抗日先烈,诗文如下:

慷慨青史浩气雄,深赞忠魂憾无名。

驱虏何惜身躯舍,杀敌惟念家国宁。

青山魂驻松常劲,丹江血染旗正红。

和谐今日应莫忘,协力共建伟长城。

        离开迎旭亭再往西走,路的南侧有一座长方形的亭子,名为“耸翠阁”,亭子清幽雅致,入口两侧有石砌的围栏,八根红色的方形立柱颇为醒目、别有风味,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之美,经常有人在亭子后面锻炼身体。

        从耸翠阁沿路向西而行,只见北面有一大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树林扑入眼帘,它们中的每一颗都 巍然挺立,保持一颗昂扬向上的心,争先恐后地奋力生长,它们没有辜负阳光和这片土地的厚爱,长出了秀硕、挺拔、风姿卓然的姿容。

       它们在这里亭亭玉立了几十年的时间,修炼成翩翩仙子的模样,气质超凡脱俗、安然潇洒,在日月的伴奏下,踏着四季舒徐疾促的旋律婉转流连、婆娑起舞,凌空展开的枝叶迎风摇曳如同飘飞的裙裾。

        树林间飘散着泥土的芳香和潮润的气味,一簇簇白色的蘑菇在树底下松软的草地上破土而出,它们伸着腰,充满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树木中有几头牛在悠闲自在地啃着青草,慢条斯理的样子好像是毫不理会尘世的忧愁。林子里层层荡漾的枝叶不仅净化空气,也能滤尽纷繁琐事的烦扰,让人褪尽尘埃,感到神清气爽。

       从树林处再向西而行,路的南面有一座寺庙,在其后面有一座双层楼阁式亭台耸立在路边,六角重檐攒尖顶的造型美观大气,与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互相映衬,亭子正面上下挂着两块黑色金漆匾额,下面一块写着“四海承风”四个大字,字体古朴淳厚,雄健大气,上面的一块题写着“居高揽胜”,笔迹俊逸秀美,点明了亭子的特色。

       亭子内外的苏式彩绘鲜丽浓艳、意态动人,吊挂楣子古朴雅致,亭身空透,沿着旋转台阶向上走,就来到了第二层台子,站在亭子上凭栏眺望,可以欣赏四周美丽的景色。

       寺庙东侧有一段台阶路,从这里走下去来到半山腰是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通向山脚下的广场和公园前面的大路,很多登山锻炼的人都是由这里往回返。

       沿着道路向东走至半山腰,路南侧有一处平展的地方,像是一块平台,上面建造了四座木质四角凉亭,亭子的立柱是一根粗大的木方,木方的下面围了一圈木板做椅子,亭子小巧别致。在四座亭子中间有一块用玄武岩镌刻的“林伯渠行吟处”石碑,此碑古拙典雅,碑文由我的父亲李建树所写,杨明谷老师题书,著名书法家孙轶青题写碑名,张文富篆刻。碑文的内容为:

        林伯渠,名祖涵,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早期为同盟会会员,一九0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受同盟会派遣,到吉林从事反清反帝革命活动,公开身份吉林省城劝学总所会办。1909年(宣统元年)十月二十二日到敦化视察学务,时正值日本觊觎我国延边之领土。林伯渠同志在敦化游览了清始祖布库里雍顺誓师起兵之地鄂达里台时,眼望祖国大好山河,濒於沦丧之危,顾念清廷昏愦无能,惮於外侮之势。扼腕山麓愤然吟出了游鄂达里台一诗,以斥清廷日帝之为。今年为中国人民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特於林伯渠同志当年行吟之处立碑,勒诗於其上,以念先辈之苦志。

        游鄂达里台

故老争传鄂达里,登临却趁大寒时。

西来峻岭连天白,北走长江入海迟。

十里炊烟控朔漠,三边狗盗越雷池。

和戎尽有诸公策,满眼狐乌雨雪诗。

         公元一九九五年六月望日

   碑文记载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风起云涌的悠远往事。

       鄂多里台是清始祖布库里雍顺当年誓师起兵的地方,可以说是清朝统治者在东北崛起的滥觞。

       据钦定《满洲源流考》、《满洲实录》等书记载,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哩山下一泊,名布勒瑚里。很早的年月,天上有三位仙女,大姐叫恩固伦,二姐叫正固伦,三妹叫佛库伦。她们一起下凡到布勒瑚里泊洗澡,忽然,飞来一只神鹊,口里衔着一枚朱果。它把朱果吐在池岸三妹佛库伦的衣裙上,然后就飞走了。

       浴罢,三个仙女便上岸穿衣。佛库伦在自己的衣服上看见一枚晶莹鲜红的果子,觉得十分喜爱,便拿起来含在口中,不料朱果刚刚放到唇边便一下滚进肚里,感而成孕。连忙对两位姐姐说:“我觉得腹内沉重,不能和你们一起飞回到天上了,这可怎么办?”两们姐姐说:“我们都吃过丹药,应该没有性命之忧,这大概是天意吧,等你身上轻快了,再飞回去也不晚。”于是两位姐姐离别而去。

        后来佛库伦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生下来就会说话,长得体貌奇异。长大以后母亲告诉儿子他是因吃了红果子出生的,并叫他姓爱新觉罗,在满语发音中“爱新”是“金”的意思,,而“觉罗”二字表示的是姓氏。名字叫布库里雍顺。给了他一只小船,让他坐上,告诉他说:“天生汝,实令汝以定乱国,可往彼处。”佛库伦说完就飞回到了天上。

       布库里雍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来到了一处有人居住的地方。登上了河岸,在那里折柳枝、野蒿为椅子形的坐具端坐其上。那时候,这一带有一个鄂多里城(也叫鄂达里),住有三姓部落的人,他们体态彪悍,骁勇好斗,正在为争当首领终日打来打去、互相厮杀。

       正好有一个人到江边汲水时,发现了布库里雍顺,见他相貌奇特,举止奇异,十分吃惊。他急忙回到争斗的地方,对众人说:“你们不要打了,我刚才看见一个人,相貌堂堂,很是非凡,一定是上天派下来的,快随我去看看吧!”正在争斗的三个部落的人听到这话,停止了打架,随着这个人来到江边,一看其人果然生的龙章凤彩,就问布库里雍顺是从哪里来的。布库里雍顺庄重地对他们说:“我是天女所生,专来平定你们的争乱的”并将其母亲所说的话以及他的姓名告诉了众人。大家听了,都说“这是天生的圣人啊,不可以让他徒步行走!”于是一起上前用手臂搭起轿子,前呼后拥地将其抬到鄂多里城。

       三姓之争也随之偃旗息鼓,共同拜布库里雍顺为首领,并将本族貌美如花的百里氏之女许配给他为妻,将其奉为贝勒,居住在鄂多里城,建号满洲,满洲自此肇始,鄂多里也成为满洲的第一个都城。元于其地置军民万户府,明初置建州卫,是清朝的开基。

       许多研究清史典籍的专家经过长期查考论证后认为鄂多里城就是今日的敦化,敦化市牡丹江新江桥的西侧有一座布库里雍顺的石雕塑像,只见他广额阔面,虎背熊腰,气宇轩昂,蹲坐在椅子上,右手掐腰,左手按在直立的剑柄上,雕像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布库里雍顺抵达鄂多里城的情景。

        父亲根据这一传说写了《西江月·清始祖登岸处》一首:

绿柳斜阳荫处,清祖登岸驻足。

石堤犹记俊英姿,威使三姓敬慕。

江水滔滔千古,中华如日晨初。

浑成一体各民族,共建宏业阔步。

       历数世后,由于布库里雍顺的子孙暴虐,引发其部属叛乱。于六月间将鄂多理攻破,尽杀其族人。仅有一名叫樊察的幼儿脱身逃到旷野,后面的人仍紧追不舍。就在他慌不择路的危难之际,神奇的喜鹊又一次出现,一只喜鹊落在他的头上,迷惑了追赶他的人,追兵谓:“人首无鹊栖之理。”以为是枯木桩子,就回去了。樊察得以逃脱,满洲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神,故不加害。

        樊察有个孙子叫孟穆特也叫猛哥帖木儿有勇有谋,把杀祖仇人的子孙引诱到苏克素护河呼兰哈达山下一个叫赫图阿拉的地方,杀死一半,留下一半。后来,他的气消了,把另外四十多人也放走了。再后来孟穆特居住在现在的辽宁省新宾县赫图阿拉,“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冈”,赫图阿拉是清朝龙脉之所在,大清历代帝王心中不可替代之圣地。

       猛哥帖木儿的第六代孙努尔哈赤,1559年出生于赫图阿拉城。1583年他起兵统一建州各部,接着又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基本统一了东北地区女真各部,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自封“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从鄂多里山区走出来的布库里雍顺的后人凭借神话传说作为精神动力,让他们有了更高的心气,也给了他们睥睨天下,纵横四海的勇气,他们没有裹足不前,面对积弊沉疴的明朝,有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如同山中顺坡而下的涓涓细流,一路奔流不息,积少成多,经过岁月的嬗递,演化成汹涌奔泻的巨浪,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了冲击,由此也改变了中国的版图和历史发展进程。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族、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

       在《清太祖实录》中曾有记载:“布库里雍顺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里俄朵里城,国号曰满洲,是满洲之始也。”满洲是渤海国时期地名“建州”的音译异写,与建州相比较,满洲二字都带有水字旁,由于中国古代王朝有五行五德轮替的说法,明朝为火德,皇太极选这两个水字旁为字,取“以水克火、以清代明”之意。

       佛库伦吃掉红果而有孕是满洲统治者为了强调其统治“受命于天”的权威性,反映满族先世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过程,也折射出长白山以东地区是努尔哈赤先世肇兴的历史活动舞台。

       清朝统治者拼搏和拓展了数年之后,想起了来时的路,将布库里雍顺尊为始祖。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颁旨:“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清政府尊长白山为神,并将长白山周围作为神山封禁起来。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布《宁古塔等处禁止流民例》,正式宣布宁古塔管辖一带为封禁区,敦化因为是清皇室发源地,属封禁之例,因此被封禁200多年,但北部驿路沿线却不在封禁之内。

       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全韵诗中,也叙述了这一史实。诗曰:    

      天造皇清,发祥大东。      

    山曰长白、江曰混同。     

    峻极襟带,福萃灵钟。      

    山顶有潭,闼门名扬。   

    三天女者,降而浴躬。     

    神鹊含果,吞以娠中。      

    锡之姓名,母遂凌空。     

    有取水人,见讶异征。      

    交手舁归,推为主国。      

    三姓定乱,鄂多城崇。      

    号建满洲,开基肇宗。

       鄂达里台到底在什么地方?史书上并无记载。但历史上有许多人都认定鄂达里台就在敦化的北山。

      1644年清朝统治者入关后,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清朝处于大厦将倾的风雨飘摇时期,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领土蚕食鲸吞,大好河山处于瓜剖豆分的危险之中。

       1907年,革命党人林伯渠受同盟会派遣到东北联络绿林,从事秘密的反清活动,失败后仍留东北管理学政,公开身份为吉林南路省城劝学总所会办。1909年(宣统元年)林伯渠为吉林南路省视学普通科科员,视察南路学务。他在视察伊通、磐石,桦甸等地学务后,于10月16日由吉林出发,10月22日到达敦化考察学务,借此了解东北的形势。

       冬季里的一天,林伯渠与敦化县长谢祖荫同游鄂达里台,伫立远望,只见远处白雪皑皑的山峦气势磅礴,宛如一条条银色长龙横亘天际,巍峨壮丽。林伯渠想起布库里雍顺当年誓师起兵时如日方升的气势,有感于当时清政府的没落、腐朽和无能使得日本侵略者和韩国浪人觊觎中国东北领土,赋诗感怀,写下了《七律·登鄂达里台诗》,表达了伤时感事、忧国忧民的心情。

       林伯渠在后来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早期组织,成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

       林伯渠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父亲是在写地方志时查找到林伯渠来敦化的历史资料的,并写了《宣统元年林伯渠视察敦化学务事略》一文。林伯渠此次来敦意义重大,1995年敦化市政府建碑纪念此事,邀请父亲撰写碑文。

         父亲有感于林伯渠的爱国之情,作了一首《踏莎行·读林伯渠登鄂达里台诗》:

         朔气摧寒,彤云布雪,茫茫渺渺千山裹,独行一橇壮然来,雄襟冷对残阳血。古迹登临,豪情卓荦,披怀吟咏挥诗作,觊觎邻寇窃频行,侠肠厉语凭高喝 。

       在林伯渠行吟处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北山隔着牡丹江与南面的六顶山遥遥相望,城市就坐落在两座大山之间一片开阔的河谷平原之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宛若一座巨大的舞台,演绎着古今兴废的春秋故事。

       一千多年前大祚荣在牡丹江畔建立了渤海国的都城,拉开了“海东盛国”的序幕,数百年后清朝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又在这里平定了三姓之乱开始走上了龙兴凤举之路,曾经马蹄翻飞、箭簇飞鸣的地域在近百年来又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在经历了岁月的磨洗之后,北山阅尽了气象万千的风云变幻,也坐视着纷纭世事的顺逆翻覆,关于北山的故事还在延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77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2
下一篇2023-07-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