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财貔貅手机壁纸图片,招财貔貅图片

旺财貔貅手机壁纸图片,招财貔貅图片,第1张

提起旺财貔貅手机壁纸,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招财貔貅,另外,还有人想问貔貅聚财辟阵手机壁纸,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貔貅的可以设置为手机墙纸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招财貔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旺财貔貅手机壁纸

1、旺财貔貅手机壁纸:招财貔貅

瑞兽貔貅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祥瑞文化造物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造型形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韵味历久弥新貔貅作为传统祥瑞号发展至今具备了完善的审美功能,其独特的”祥瑞神性”之美蕴丰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及传统文化造物观。貔貅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招财,所以貔貅通常就叫做招财貔貅,本文通过招财貔貅为您介绍招财貔貅。貔貅手机壁纸桌面。

貔貅从古代就受推崇,威风凛凛的貔貅通过不同材质的打造,使它不仅有着风范,还多了几分可爱和浪漫,其中新颖独特的造型更是登峰造极。通过吉照堂招财貔貅,可以看出招财貔貅是经典传统的古朴大气的貔貅雕刻,配以红绳,更显出貔貅招财聚宝的形象,古典与时尚的结合更合的文化理念,更加升华招财貔貅的美好寓意。最招财貔貅手机壁纸。

招财貔貅主要有三种款式,分为招财貔貅摆件、招财貔貅吊坠和招财貔貅手链。下面为您介绍几款招财貔貅,感受其中独特的魅力。手机屏保貔貅真实大全。

吉照堂貔貅,具备充足的的招财能量。后的貔貅具有强猛的招财灵性和特质,可帮主人招取财源,咬住钱财并进一步守住财库,在正财方面,貔貅可帮主人改变磁场使在事业和财运方面心想事成财源广进,在主人做生意或者有生意机会的时候,可帮主人咬住任何的生意机会,让生意顺风顺水。属龙招财手机壁纸。

招财貔貅之黄玉聚宝盆招财貔貅摆件:黄玉聚宝盆貔貅摆件由两尊貔貅、聚宝盆和底座组成。两只精神的貔貅,通体流煌,折富贵的气息,具有强大的吸引磁力。两只貔貅相对而立,保护着一尊聚宝盆,聚宝盆饱满旺实,内中盛满,一个一个黄润金灿,实为吸引黄金财宝之大能。原产巴西的上乘黄玉,质地温润,滢润如脂,貔貅整体雕刻流畅,色泽浑厚,极具观赏价值,代表财富,代表蒸蒸日上,象征富贵与财气。招财貔貅壁纸手机壁纸。

貔貅的可以设置为手机墙纸吗

招财貔貅之黑曜石招财貔貅吊坠:在现代,更多的年青潮人会挑选佩带水晶雕琢的貔貅饰品,特别以黑曜石雕琢的貔貅期待,由于黑曜石极度辟、能量强劲,故有佩带黑曜石貔貅招财旺运、辟挡灾的说法,黑曜石招财貔貅也由此盛行开来。黑曜石深邃大气能量深厚,以能量极其强劲刚猛,辟档煞的作用尤为明显,自古以来就受到门的青睐,用来打造像和。招财辟貔貅手机壁纸好运。

招财貔貅之和田玉貔貅吊坠手链:玉石晶莹剔透典雅美观,所以人们将纯洁美丽的东西称作美玉无瑕,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通俗的说法就是美石为玉,玉是石头的精华,道雅称为大地舍利子,是具有祛避凶的灵石。田玉貔貅吊坠手链质地非常,颜色十分璀璨,故冠以“石中”的美誉。玉石价值本已不菲,再经过巧匠的加工雕琢,就变成了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宝物。

通过几组招财貔貅,相信对于貔貅也有了相应的了解,貔貅是一种只食金银珠宝的神兽,浑身的珠光宝气很是惹人注意,看着充满福气与灵气,就连玉帝也都对貔貅很刮目相看,由于貔貅触犯天条,玉帝便封住了貔貅的,从此貔貅“吞四面之财而不泻、纳八方之财而不出”,成为祈求富贵、招纳钱财最常见的方式。

以上就是与招财貔貅相关内容,是关于招财貔貅的分享。看完旺财貔貅手机壁纸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吉祥纹莲花楼·朱雀》

荆门蓬草扫坟花,十里迢迢赴碧纱。斯人已是石中火,何事隙中寻少骅。小棉客栈,深夜鬼影绰绰。鬼歌凄厉更有玉城城主之女死在镖行的货箱之中;前朝熙成皇帝的陵寝,武林两大高手的尸身惊现雪地;五十年间先后有四个女子死在了采莲庄秀美异常的莲池之中,而她们竟是穿着同一件嫁衣离开人世的;

在佛州清源山的普渡寺与百川院中有一条秘道相连,秘道中赫然发现一具被剥了皮的焦尸;

马家堡数人离奇死亡,杀人的竟然是一只断臂;

江湖财主金满堂受惊而死。山庄内珍藏的稀世珍宝“泊蓝人头”不翼而飞……

究竟是鬼怪作乱还是人心叵测?

可移动的“吉祥纹莲花楼”里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不识医术的“神医”李莲花又如何抽丝剥茧。将真相层层揭开?

《吉祥纹莲花楼·玄武》

玉壶西映木兰杯,一床明月照窗扉。此剑已当沉西海,却问白杨悲不悲。武林客栈,妙龄女子被刺数十刀,容貌尽毁,凄惨死去,各人供词莫衷一是,是谁在说谎?

小远镇乱葬岗,有窟窿闹鬼,夜夜鬼哭狼嚎,鬼火荧荧,方圆二十丈荒草死绝,虫鸟绝迹,人畜丧命,是天灾还是人祸?

香山青楼女宅,软玉温香在怀,却有女宅之主被人分尸后弃于山林,宅中财宝被一扫而空,为财为色?

洞房花烛之夜,新郎化为一张雪白柔滑的人皮,其上用绣线密密绣了一副奇异的图画,八个古怪的图案,究竟代表什么含义?

四顾门重现江湖,声势更胜从前,是福是祸?

往日兄弟娶了昔日红颜,只留昔人独善其身,该喜该忧?

放弃了李相夷的身份,李莲花又将何去何从?

《吉祥纹莲花楼之终篇青龙白虎》

《青龙》简介:

青竹山,雾雨迷蒙,鬼火飘忽而至,荒芜山地有杀人别院,数人惨死其中,是鬼魂作祟还是机关埋伏?

百川院一百八十八牢被破,五位魔头越狱在逃掀起血雨腥风,何人所为?

角丽谯隐秘传书,竟吸引江湖奇侠踏破异地古墓,寻人寻财?

菊花山上神秘湖泊,水面成百骷髅眼睛飘荡,水中上千骷髅头颅倒映,是真非幻?

月黑,无人客栈阴风习习鬼影重重,客房里惊现糜烂的手指、肢解的尸体、动物的眼睛、冰凉的双手,

这里曾经发生何事?

奇闻,穿着女人衣的母猪夜半上吊小厮房中,身插有矛头;被套布袋的公猪白昼死于武林总盟,左前蹄遭

砍;是否猪妖化身?

“神医”李莲花再遇险境,步步惊心的奇案,次次诡异的遭遇,人心、人性、真善、丑恶,他将如何化解?

《白虎》简介:

前朝佛塔神秘消失,“极乐塔”里暗藏玄机,朝中大臣接连死去,皇室隐秘即将暴露?

方多病意外成驸马,李莲花竟成“六一法师”,角丽谯伺机埋伏,朝廷社稷摇摇欲坠?

吉祥纹莲花楼满是凌乱,李莲花不翼而飞,“少师剑”竟暗暗淌血,是遭他人暗算还是角丽谯动手杀人?

“佛彼白石”内奸查证,为角丽谯鞍前马后的人竟然是他?!

《吉祥纹莲花楼》最后篇章,角丽谯、笛飞声、李莲花宿命的安排,生死的较量

  《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早晨的花儿,到晚上再去拾起,很有诗意的书名;同样,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这本书使得我收益非浅,感触良多啊!

  初读这本书,说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明白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佳作,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先生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先生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先生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先生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我写完了这篇读后感,“感”到了这么多,我认为我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朝花夕拾》这一本名著。

祭祀孔子乐歌

(2011-03-12 07:35:55)

转载▼

标签:

祭祀孔子

乐歌

杨赛

音乐文学

杂谈

分类: 第一章先秦音乐文学

古代各地孔庙于每年春节、圣诞(孔子生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之日,以及春夏秋冬四季之仲月,即农历二、五、八、十二月上丁之日,例行祭孔,称为国祭、丁 祭。祭孔有专用乐舞,主要有乐谱、歌词、舞容配合于礼而成,这是孔庙释奠之礼的重要组成。祭孔乐舞之乐谱、歌词、舞容,均由皇帝钦定,任何人不得擅改。由 于历代礼不相沿,乐不相袭,历代祭孔乐舞也有发展变化。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5)始以奏乐歌为祭孔释奠用乐,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制定祭孔乐 舞并钦定为祭孔释奠专用乐舞。唐代有十二章用十二和;五代后汉勇十二成,后周改为十二顺;宋代用十二安;元代改为十九章用十九明;明代改为六章用六和。清 代康熙年改明代六和为六平,即昭平、宁平、安平、景平、咸平(复奏);乾隆年钦定六平为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德平等。平,取意天下太平。祭孔乐 舞主要颂扬孔子生前业绩,歌词句句有典,多出于《论语》、《孟子》、《诗经》、《大学》、《周礼》、《尚书》等经典文献,其乐谱也历代互不相沿袭。

1、迎神

迎神昭平:释奠开始,先迎神,奏迎神曲,即昭平之曲。宋代祭孔乐曲记曰:“迎神凝安之曲: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徽、应钟为羽。”昭平:昭,显 扬。又通韵,即尧舜时《韵》乐。《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传:“《韶》,舜乐名。”《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 味。”

大哉孔子:孔子很伟大。《史记•孔子世家》记子贡认为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者。”孔疏:“正义曰:此章论孔子道艺该博也。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者。达巷者,党名也,五百家为党。此党之人美孔子博学道艺,不成一名 而已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者孔子闻人美之承之,以谦故,告谓门弟子曰:我於六艺之中何所执守乎但能执御乎执射乎 乎者,疑而未定之辞,又复谦指云吾执御矣,以为人仆御,是六艺之卑者。孔子欲名六艺之卑,故云吾执御矣,谦之甚矣。”

先知先觉:孟子称孔子为先知先觉。《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集注大全》卷十一《告子章句上》: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注曰:“孟子言人心无不悦理义者,但圣人则先知先觉乎此耳,非有以异于人也。” 孔子则把人分成“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种。《论语•季氏》:“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知之者,又其次之 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明道曰上,知高逺之事,非中人以下所可告,葢逾涯分 也。”

与天地参:孔子之德可与天地并列,犹如天一般高地一般厚,万古不朽。《礼记•中庸》:孔子曰:“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音;可以赞天地之化 音,则可以与天参焉。”朱熹注:“与天地参,谓以天地并立而三也。”参通叁,意指孔子可与天地并列。宋朱熹《论语精义•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横渠曰: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尽人物之性,然后耳顺与天地参。”

万世师表:孔子被尊为千秋万事之先师与表率。《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或曰:“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率。”

祥征麟绂:此指孔子出生时情景。晋王嘉《拾遗记》 《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司马贞索隐:“《家语》曰:叔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徵在。” “干宝《三日纪》:徵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窦,在鲁南山之空窦中。天水,当祭祀时洒水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门出,足以周用,祭讫泉枯。”祥,吉祥之兆。 又指祥麟,可以带来吉祥的瑞兽,麒麟。徵,即孔子之母颜氏徵在。绂,丝带,或衣服。

韵答金丝:韵答谓韵合之意。答,应合。《汉书•郊祀志下》:“不答不飨,何以甚此。”颜师古注:“不答,不当天意。”金丝指乐器上的金属弦。借指 《乐经》。清魏源《题嘉禾冯广文登府陔园图》:“毛公世《礼》《乐》,商缺《陔》《华》词。何况《齐》《鲁》《韩》,孔壁亡金丝。”《乐经》为儒家六经之 一。《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汉应劭《风俗通》:“孔子自卫反鲁,删《诗》、《书》,定《礼》、 《乐》,制《春秋》之义,著素王之法。”

日月既揭:日月,喻孔子德行与日月同辉永恒而高不可越。《论语•子张》:“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既揭,既然已经升天。揭,高举。《文选•张衡•西京赋》:“豫章珍馆,揭焉中峙。”李善注:“揭,高举也。” 子贡所言意为: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的贤人如丘陵可以越过去,仲尼如日月而无法逾越的,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失呢?

乾坤清夷:天地清平。清夷,清平,太平。汉蔡邕《贞节陈先生陈留范史云铭》:“通清夷之路,塞邪枉之门。”《宋史•乐志》之《嘉定十五年皇帝爰膺 天命之宝三首》之三:“永清四海之曲,太簇宫。我祖我宗,德厚泽深。于皇继序,益单厥心,天人协扶,一统有临,乾坤清夷,振古斯今。”

2、初献

奠帛初献宣平:宋代祭孔乐曲记曰:“奠币,明安之曲,黄钟宫。”“初献盥洗,同安之曲,姑洗宫。”奠帛,犹奠币。奠为进献。帛币,用于祭祀亡者所 用的祭品,犹纸钱。唐封演《封氏闻见录•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宝钱货,遂以纸钱送死。”初献:古代祭祀要献酒三 次,二次献酒为亚献,三次献酒为终献。宣平,宣平之曲。宣,宣昭,宣扬,显扬。《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中》:“宣昭犹 言明昭。”

子怀明德:孔子怀有着美德。明德:美德,光明之德。《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宋朱熹《大学章句》:“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玉振金声:谓孔子道德文章之盛,如磐声振扬,如钟声响亮。古代奏乐,以钟声发声,以磐声收韵。玉振,玉制之磐发出的声音。金声,金制之钟发出的声 音。《孟子•万章下》:“空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也,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着,智之事 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朱熹集注:“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鏄钟以先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磐以收其韵。”

生民未有:有人类以来未有圣人,只出现孔子这一个圣人。《孟子•公孙丑上》:“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 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张九成传:“孔子圣而又智而又中,则贤于尧舜。生民以来,未有孔子出乎其类㧞乎?其萃,皆非私 论,真有所见而言也。”

展也大成:显现出大成。大成,道德完备。《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栁下恵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 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赵岐注:“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 巳之圣德者也。”蔡模注:“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故清代顺治年追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 师”,孔庙大殿也尊称大成殿。孟子曰

俎豆千古:意谓孔子千古不朽,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祭祀。俎豆,俎与豆,古代祭祀用以盛祭食之两种礼器。俎盛肉食,豆盛素食。因借指祭祀。《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春秋上丁:指每年春秋二季仲月,即农历二月、八月上丁之日的祭孔活动。

清酒既载:清酒,古代祭祀所用清洁之酒。《诗•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骍牡。”朱熹集传:“清酒,清洁之酒。”《周礼•天官•酒正》: “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清酒,祭祀之酒。”既载,已经陈设。《诗•大雅•旱麓》:“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高 亨注:“载,设置。”

其香始升:清酒香气弥漫上升。《诗•大雅•生民之什》:“卬盛于豆,于豆于豋。其香始升,上帝居歆。”郑笺云:“盛葅醢之属,当于豆者于豋者,其馨香始上行,上帝则安而歆飨之。”

3、亚献

亚献秩平:亚献时奏秩平之曲。宋代祭孔乐曲记曰:“亚终献用文安之曲,姑洗宫。”亚献:第二次献酒。秩平: 秩平之曲。秩:常,秩平犹常平。《诗•小雅•宾之初筵》:“是日既醉,不知其秩。”毛传:“秩,常也。”

式礼莫愆:《诗•小雅•钟鼓》:“我孔熯矣,式礼莫愆。”朱熹集注:“式礼莫愆,敬之至也。”式礼:祭祀礼仪的规则准则。《周礼•天官》:大宰之 职,“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贾公彦疏:“一曰祭祀之式者,谓若大祭次祭用大牢,小祭用特牲之类,”皆有一定规定。莫愆,不可违反出现差 错。《论语•季氏》:“侍于君子有三愆。”何晏集解:“愆,过也。”

响协鼓镛:响协:鼓钟之声相和谐。鼓镛:鼓与钟。镛,大钟。镛,《诗•大雅•灵台》:“簴业维枞,贲鼓维镛。”郑笺:“镛,大钟也。”《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皇侃义疏:“钟楼者,乐器也。”

诚孚罍甗:诚孚,诚心诚意,虔诚之心。孚,诚信。《诗•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郑笺:“孚信也。”罍甗,二种容器,用青铜或陶制成。全句意指祭祀时以虔诚之心献酒。

肃肃雍雍:庄重雍容,整齐和谐。形容祭祀时的音乐和气氛。《礼记•少仪》:“鸾和之美,肃肃雍雍。”李光坡述注:“肃肃,唱者之敬;雍雍,应者之和。” 雍,和谐,通雝。《诗•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毛传:“雝雝,和也;肃肃,敬也。”

誉髦斯彦:又作誉髦斯士。《诗•大雅•思齐》:“古人之无斁,誉髦斯士。”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中》:“选士亦谓之髦,誉髦斯士是也。誉髦斯士,选斯士也。”谓选有名望的英杰之士。指孔子弟子三千,有七二十贤。彦,彦士,贤士。

礼陶乐淑:礼乐陶淑。礼节与音乐,可以陶冶人之性情,使之和善美好。《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变者也。乐统 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孔疏:“乐主和同,则远近则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 陶淑,清陈确《大学辨三》:“程子陶淑多贤,可为极盛。”孔子即以礼乐教化弟子,故有七十二贤。

相观而善:相互以礼相待而和善。《论语•先进》:“曽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陈祥道解:“文出于理,仁出于性,以文会友,然后能穷理, 以友辅仁,然后能尽性。《礼》曰:相观而善,以文会之,所以能相观,以仁辅之,所以善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所以譬仁,器所以譬友,事以 利器,然后善,仁以益友然后成君子。”明吕柟《四书因问•先进篇》卷四:“《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之谓,摩夫子所谓择善而从,不善而改,皆是此意。”

4、终献

终献叙平:叙平之曲。参见前注(33)“亚献秩平”条。叙,陈述。

自古在昔:《诗•商颂•那之什》:“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孔传:“在古,古曰在昔,昔曰先民。有作,有所作也。”在昔:从前,往昔。

先民有则:先民,古代贤人。《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朱熹集注:“先民,古之贤人也。”有则,楷模。《诗•大雅•抑》:“敬慎 威仪,为民之则。”或指准则。《诗•大雅•丞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 治都鄙。”郑玄注:“则亦法也。典法则所用异,异其名也。”

皮弁祭菜:《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郑氏注:“皮弁,天子之朝朝服也;祭菜,礼先圣先师菜谓芹藻之属。”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四十:“《学记》所谓皮弁祭菜是也,于仲春释菜,则以品物少故 也,于始教祭菜,则以示敬道故也。以事言则曰释,以礼言则曰祭,其实一也。”卷八十八又云:“横渠张氏曰:皮弁祭菜,始入学,敎以天子视学之礼。所以表 示,学者虽天子,尚必敬学,欲使之敬业也。士即仕也,始入学便敎以官人之事。” 祭菜,祭祀所用芹藻等菜蔬。

于论思乐:谓人们乐于前往孔庙。于论,至于讲论。论,思也,伦也,讲也。《诗•大雅•文王之什》:“于论鼔钟,于乐辟廱。” 孔疏:“论,思也。”朱熹集传:“论,讲也。因民之乐,而讲求钟鼔之度,以作辟雍之乐也。” 范处义补传:“于论者,叹其讨论钟鼓之义,使得伦理也,于乐者叹其以乐教国子于辟廱,为可乐也。”宋陈旸《乐书》卷六八:“于论鼔钟。”训义:“然钟鼔不 论,吾无以知其义矣。”思乐,《诗•鲁颂•有駜》:“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毛序:“泮水,颂僖公能修泮宫也。” 孔疏:“作泮水诗者,颂僖公之能修泮宫也。泮宫,学名。能修其宫。又修其化。经八章言民思往泮宫,乐见僖公。至于克服淮夷,恶人感化,皆修泮宫所至。故序 言能修泮宫以总之。”孔传:“此羙僖公之修泮宫,述鲁人之辞。”

惟天牖民:惟有上天诱导教化万民。《诗•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壎如笼。”毛传:“牖,道也。”孔疏:“牖,与诱古字通用,故以为导也。”

惟圣时若:惟有顺从于先圣,活先圣之言犹如及时风雨。《尚书••伊训》:“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林之 竒解:“先民时若者,谓凡有所动,皆顺古人之行,而不自专也。”《尚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林之 竒解:“故时风顺之,肃之于雨,乂之于旸,哲之于燠,谋之于寒,圣之于风,各以其类,相感召者。” 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二一“宋人制诰章表四六骈俪多用经书句”:“有文事有武修,与神为谋,无智名无勇功,惟圣时若。”

彝伦攸叙:天地人之常道,是有次序规定。彝伦,清顾炎武《日知录•彝伦》:“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 《尚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恊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孔传:“言我不知天所以定民之常道理次,叙问何由?”蔡沈集传: “彝,常;伦,理也。所谓秉彝人伦也。”“彝伦之叙,即九畴之所叙者也。”

至今木铎:木铎,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摇动,发出声响,以引起人们注意。《周礼•天官•小宰》:“洵以木铎。”郑玄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备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引申为教化。谓圣人制定的彝伦攸叙,至今仍然教化着万民。

5、送神

(44)送神德平:送神时奏德平之曲。宋代祭孔乐曲记曰:“送神,凝安之曲,黄钟宫。”送神,古代祭祀礼仪结束时,行送神之礼仪,使之去之,谓之送神。 《后汉书•礼仪志上》:“夜漏未尽七刻初纳,进熟食,送神还,有司告事毕。”德平:犹太平盛世之意,谓天下万物被化育,仁政得到风行。德,指仁政。《论语 •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天地万物得到化育之功能,也称为德。《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月。”姚配 中注:“化育万物谓之德,照临四方谓之明。”

(45)凫绎峩峩:凫绎,凫山与绎山,均在山东邹县境。邹县为孔子家乡。《诗•鲁颂•閟宫》:“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 卒丛。”相传伏羲氏画卦于凫山。绎山又多峄山,邹峄山,邾峄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东巡,刻石颂秦德于邹峄山。《閟宫》诗颂扬鲁僖公文治武功, 其中言鲁国据凫绎二山,统一教化淮夷之事。《诗•鲁颂•泮水》:记鲁候“既作泮宫,淮夷攸服”事。閟宫为鲁国宗庙,诗中记有鲁人祭祀宗庙的一系列礼仪。峩 峩,凫绎二山巍峨耸立。又《史记•孔子世家》记子贡认为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46)洙泗洋洋:洙泗,洙水与泗水。古代洙水发源于今新泰市东北,泗水发源于今泗水县东。二水在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 水在南。洙泗流经之地,春秋时属鲁国,孔子即聚徒讲学于洙泗之间,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孔子•檀弓上》记曾子曰:“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洋 洋,水势盛大貌,又指美善意。《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孔传:“洋洋,美善。”《汉书•韦贤传》:“洋洋仲尼,视我遗烈。”

(47)景行行止:孔子德行高大光明。《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郑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景行,明行,美好的行为。景,光明。又指景仰,即仰慕。行止,行动与停滞,犹举动。或指人之品行。《旧唐书•韦贯之传》:“同列以张仲素、段文昌进名为学 士,贯之阻止,以行止未正,不宜在内庭。”

(48)流泽无疆:恩德流传后世。《荀子•礼论》:“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者流泽 广,积薄者流泽狭也。”无疆,没有疆界,谓之无限。明孙绪《冬官尚书郎白君浚得古泉记》:“假令职任,不専于斯,临莅他有所属,而乃寻幽览古日,惟李白云 云。虽谓之䘮志,出位可也。濯缨沐发掬泉而与语,清可鉴事,深可畜徳,时出无穷,流泽无疆,汲而受福。”

(49)聿昭祀事:聿昭,记载昭示弘扬。《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毛传:“聿,述。” 聿本助词,多训为述之意,聿昭即记载昭示继承发扬先圣德业。祀事,祭祀之事。《幸鲁盛典•皇帝幸阙里颂》卷四十:“皇上之御,极也。丕振武功,聿昭文德, 平成天地肃穆。”《五礼通考•吉礼》卷一百二十五:“正配位奠玉币,奏亿宁之曲,太簇宫。奉币维恭,前陈嘉玉,聿昭盛仪。”

(50)祀事孔明:祭祀礼仪很完备。《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郑笺:“孔,甚也。明,犹备也,洁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涤濯静嘉,礼仪孔明。”薛综注:“孔,甚也,言礼仪甚鲜明也。”

(51)化我蒸民:蒸民,众民,百姓。《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徳。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 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徳。”赵氏注:“《诗•大雅•蒸民》之篇言:天生蒸民,有物则,有所法则。人法天也。民之秉彝,彝常也,常好羙徳。孔子谓之知 道,故曰人皆有是善者也。”

(52)育我胶庠:胶庠,周代学校名。周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通称学校为胶庠。《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6、彻馔

(40)礼成告彻:礼成,礼仪很成功很圆满,即礼仪终结。《管子•大匡》:“礼成而不反,无所归死。”告彻,礼仪终结,撤去祭品。《宋史乐志》“徽宗室承元”:“彻豆丰安:歆我齐明,威徳如存。牲牷是享,圭玉其温。羣公执事,亦既骏奔。礼成告彻,咸福黎元。”

(41)毋疏毋渎:不可疏忽轻慢。

(42)乐所自生:从中自然生乐。梁武帝《流移还本诏》:“夫乐所自生,含识之常性。厚下安宅,驭世之通规。”

(43)中原有菽:《诗•小雅•小旻》:“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孔传:“中原,原中也。菲藿也,力采者则得之。”郑笺:“藿生原中,非有主也。以喻王位 无常家也,勤扵徳者则得之。”宋蔡卞《毛诗名物解•菽》:“菽,谓之荏菽,祀天地。盖菽有收敛之意,而亦人所先也。稻粱,加膳也;粟菽,常膳也。君子制而 不为异,亦蹈其常而已。故菽亦谓喻君子之徳。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言。徳足以养人者,天下之所归造也。”

彻馔懿平:彻馔时奏懿平之曲。宋代祭孔乐曲记曰:“彻豆,娱安之曲,姑洗宫。” 彻馔,祭祀之礼结束,行撤出所贡献祭品的仪式。《礼记•曾子问》:“内表则废,外表则冠而不礼,彻馔而扫,即位而哭。”汉王充《论衡•知实》:“主人请宾 饮食,若呼宾顿若舍。宾如闻其家有轻子泊孙,必教亲彻馔退膳,不得饮食。” 懿平:赞美天下太平。懿,赞美,称颂。

(37)祭则受福:谓以虔诚之心祭祀者,天地神灵或先人之灵,必然将福保佑祭祀者。《易•困》:“利用祭祀,受福也。”《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 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陈祥道解:“孔子于祭则受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故也。”《论语•学案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明刘宗周《论语学 案》卷四:“圣人之慎,是天理凝注处,非鳃鳃畏忌也。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38)四海黉宫:黉宫,古代学宫。元洪希文《踏莎行•示观堂》:“郡国兴学,黉宫课试,书生事业从今始。”

(39)畴敢不肃:畴敢,谁敢。《书•说命上》:“后克圣,臣不命其丞,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孔传:“言王如此,谁不敢敬顺王之美而谏者乎?”不肃,不严肃,不恭敬。《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传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30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