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沾旧爱林燕妮去世,她写过一见杨过误终身,生前迷恋言承旭,你怎么看?

黄沾旧爱林燕妮去世,她写过一见杨过误终身,生前迷恋言承旭,你怎么看?,第1张

根据香港媒体的最新报道:香港作家林燕妮女士死于香港疗养院和医院,享年75岁。玉,随风而逝,这使人们不得不感叹曾经写过香港荣耀的那一代人已经一一离开了。众所周知,香港有著名的四才,是指在香港文化沙漠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文学领袖:金庸,黄沾,倪匡。林燕妮和张小娴,吕秀菱,梁芷珊被称为香港的四才女。林燕妮一份丰富的履历,曾在电视台担任主持人,导演和宣传总监,后来进入广告行业,并成立了一家影视公司。林燕妮全年为香港主要报纸和杂志撰写文章,

并在香港大学攻读中国古典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清晰的风格和坚强的笔势,他被金庸誉为近代最好的散文女作家。林燕妮作为香港四人才,她与四人才中的黄沾相撞以建立恋爱关系,不幸的是,这一段使林燕妮负有未成年三人的感情最终毫发无损,林燕妮是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兄弟李忠臣的前妻,婚姻破裂后,她结识了黄沾,开始了一个才华横溢的男人和一个漂亮男人之间的爱情。图为黄沾下跪求婚林燕妮,金庸和倪匡是证人。与倪震约会。金庸是一对燕子窝里的**鸟,孩子长大,雨中的森林花,

君主将永远活着的一对,这是这对绝世美女的名字黄沾的名字,纵观整个中国世界,它必须为所有人所熟知。黄沾除了四位才华横溢的人物外,黄沾还将乔玉和庄女誉为中国词曲三大大师。黄沾和林燕妮恋爱时,他们在做生意。以上相辅相成。在一年的音乐颁奖典礼上,黄沾准备接受由他撰写的粤语版本的童年参加最佳歌词的颁奖典礼。聪明的林燕妮说了一个字黄沾:童年已经摆上了罗大有的经典珠宝,不如两个被遗忘的Yan水李。果然,黄沾赢得了这首歌的大奖。黄沾曾经为嘉宾和朋友举办宴会,

嘉宾都是像徐克,周润发,林青霞,张国荣这样的大牌,但是林燕妮来晚了,桌子挤满了人等了她三个小时。原来她去逛街买衣服。林燕妮还有一个著名的兄弟林振强。林振强是一位作曲家,在香港音乐界与黄沾齐头并进。陈慧娴的杰作。湘江词之神林熙出生于梁伟文,正是因为他渴望林振强的才华,才以林振强的笔名跟上他的姓氏,香港音乐界的最高荣誉,黄沾和林振强各一个。要知道,像香港四大国王一样强大,只有张学友才有资格获得这一荣誉。在一定程度上,林燕妮,

黄沾和林振强的后代是为香港写光荣的人。不幸的是,他们都死了。2003年和2004年,林振强和黄沾相继去世,这在香港音乐界引起了震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林燕妮也是台湾偶像团体F4成员言承旭的忠实粉丝。当她超过50岁时,她仍然没有改变女孩的感情,而且她为追星而疯狂。我故意乘飞机赶到台湾,只是为了见严承绪,甚至说他愿意为严承绪写书。2000年以后,为香港写光荣的这一代人逐渐枯萎,香港的娱乐热潮也迎来了退潮。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喜欢用时代的终结来形容名人的死亡。尽管没有人可以夺走任何时代,但对于他们的离开,我们甚至缺乏语言,也没有其他词汇可以表达悲伤。林燕妮夫人!愿永远留在这里!

黄霑

香港流行音乐卓越的作词人。

香港词坛教父

黄霑,原名黄湛森,1941年出生于广州,有八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1949年他随父母移民香港;早年入读喇沙书院,后升读港大,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毕业后曾执鞭,后转到电视台工作,1965年投身广告创作及填词。上世纪70年代末,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主题曲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家变》、《狂潮》《强人》《大亨》《抉择》《风云》《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等这些电视剧的主题曲都是黄霑的佳作。那个时期,可以不夸张地说,香港的每个角落、每个人唱的都是他填词的歌。从此他走上了自己填词生涯的高峰,渐渐开始为**作词作曲,伴随着香港**《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青蛇》《黄飞鸿》等陆续走红,黄霑的词曲也传遍了华语地区。黄霑的词作品是他侠义精神与人生哲学结合的最佳体现,词坛小生林夕在点评黄霑时说:“以文言笔法写词有如行钢线,一不小心便会一面倒。只有学贯五经才能欣赏。”至今,他仍然是香港歌坛公认的“词坛教父”。

文学:《不文集》创下香港畅销书重印最高纪录

黄霑曾经在广告界工作过一段时间,“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这句广告词就出自他的手笔。他文采飞扬,个性洒脱,与金庸、倪匡、蔡澜并称为四大才子。他被称为四人中的“鬼才”,他的想法、创意总让人拍案叫绝。除了金庸外,倪匡、蔡澜、黄霑三人又被称做香江三大名嘴。这个由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霑、蔡澜、倪匡曾合作主持过一档电视成人节目《今夜不设防》,这个节目言论开放坦荡,上下纵横,无所不谈,涉及成人话题时,更是妙语连珠,尽显风流才子本色。黄霑著作甚丰,其中的一本至今是香港最畅销的单行本,这就是《不文集》。这本黄霑早年所讲的性笑话合集已再版61次,至今仍无人打破。

爱情:小17岁的太太陪他度过

黄霑的第一个妻子是华娃,活跃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国、粤语歌手,两个人结婚后生下了一子一女,后感情破裂分开。1976年,黄霑与香港才貌双全的女作家林燕妮恋爱了。两人恋爱后,黄霑、林燕妮联手创办“黄和林”广告公司,成就了香港文化界的一段佳话。只是他多次向林燕妮求婚不成,便使出狠招:在报章上登出两人结婚的喜讯,而证婚人是德高望重的金庸,随后,林燕妮也在报章上登出个人声明,指责黄某人所公开的消息只是其一厢情愿,与她毫不相干。此后,两人彻底分手。与林燕妮分手后,黄霑度过了一段四面楚歌的失意日子,自己投资的**公司经营失败,负债累累,甚至无家可归。有一次,他万念俱灰,坐在窗口,眼睁睁望着10层楼下的地面,差点想跳下去一死了之。上世纪90年代末期,黄霑终于又迎来了自己新的爱情,娶了位比自己小17岁的年轻漂亮的太太,名叫陈惠敏,是他从前的秘书。结婚不久,黄霑重返香港大学读书研究,住处邻近港大,步行仅五分钟,但太太每天管接管送,成了他的保姆司机。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也是陈惠敏始终陪伴他,让他有信心可以对抗病魔。

个性:好色不避人

黄霑人缘好,整天笑口常开,幽默潇洒,然而碰到生气的时候,他也从来都是有话直说,口无遮拦。比如90年代初他就曾经痛骂过刘德华填写的歌词“狗屁不通”,后来他又被刘德华勤奋的工作态度感动,狠狠写了一大篇文章来夸奖刘德华的进步。他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2000年,成龙在回应使吴绮莉怀孕生女的丑闻时,说他只是犯了许多男人都会犯下的错误。香港许多人也认为这是一件风流而非下流的事情。黄霑却直言批评成龙,什么风流不下流,做了便是下流。古龙笔下的楚留香才是风流,留情却未听说留子。语不惊人死不休,不喜欢就痛骂的黄霑,却跑去教天主教的圣经;曾经为人师表的他,竟然写出《不文集》。黄霑是一个矛盾又复杂的混合体,这恰恰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黄霑63岁拿到博士学位

黄霑自认急性子,现在年纪大了,凡事都要慢下来做,但做起来很不习惯。他自嘲,我在学习做老人。64岁的黄霑言老却不认老。2003年,63岁的他在香港大学修得文化研究的博士学位,1963年香港大学毕业,20年后取得硕士学位,又20年后考博士,他说只是因为喜欢读书就去读了。他得意地说:“老师都喜欢我,因为我比现在的学生都勤劳,他们讲的东西我都明白,而且我有钱请他们吃饭。”他说,老师当中有比他年轻的,但他不觉得尴尬,“老师都比我厉害,所以我才跟他们。”

黄霑生前佳作无数,其中一首《问我》在香港深入民心,歌词中所说:“愿我一生去到终结,无论历尽几许风波,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这《跳灰》一片的插歌,已属粤语流行曲的经典,片中萧芳芳前演唱,实由陈丽诗幕后代唱)这正是他一生写照。昨天他逝去,许多香港媒体都用这首歌的歌词来缅怀他。

黄霑音乐作品

《最爱上海滩》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刘德华 **《新上海滩》主题曲

《流光飞舞》 词/黄霑 曲/黄霑 唱/陈淑桦 **《青蛇》主题曲

《只记今朝笑》 词/黄霑 曲/黄霑 唱/林青霞 **《东方不败》插曲

《沧海一声笑》 词/黄霑 曲/黄霑 唱/许冠杰/黄霑/张伟文 **《笑傲江湖》主题曲

《梁祝》 词/黄霑 曲/何占豪/陈刚 唱/吴奇隆 **《梁祝》主题曲

《男儿当自强》 词/黄霑 曲/古曲《将军令》 唱/林子祥 **《黄飞鸿》主题曲

《倩女幽魂》 词/黄霑 曲/黄霑 唱/张国荣 **《倩女幽魂》主题曲

《当年情》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张国荣 **《英雄本色》主题曲

《奔向未来的日子》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张国荣 **《英雄本色II》主题曲

《谁是大英雄》 词/黄霑 曲/黄霑 唱/张学友 **《东成西就》主题曲

我的中国心》 词/黄霑 曲/王福龄 唱/张明敏

《一生有意义》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罗文/甄妮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之东邪西毒》主题曲

《桃花开》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罗文/甄妮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插曲

《千愁记旧情》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罗文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插曲

《肯去承担爱》 词/黄霑 曲/顾家辉 唱/罗文 电视剧《射雕英雄伟》插曲

《开心做出戏》 词/黄霑 曲/胡伟立 唱/黄霑 **《新鹿鼎记》主题曲

《焚心以火》 词/黄霑 曲/顾家辉/黄霑 唱/叶倩文 **《秦俑》主题曲

《黎明不要来》 词/黄霑 曲/黄霑 唱/叶倩文 **《倩女幽魂》插曲

《道》 词/黄霑 曲/黄霑 唱/黄霑 **《倩女幽魂》插曲

《城市猎人》 词/黄霑 曲/黄霑 **《城市猎人》主题曲

《多做多余事》 词/黄霑 曲/黄霑 编曲/陈永良 唱/李丽蕊

《我有个秘密》 词/黄霑 曲/黄霑 编曲/徐日勤 唱/张明敏

《美梦》 词/黄霑 曲/黄霑 编曲/奥金宝 唱/叶德娴

《浪荡江湖》 改编旋律/黄霑 词/黄霑 编曲/戴乐民 唱/林祥图 **《铁鸡斗蜈蚣》主题曲 (国/粤)

《情剑》 词曲/黄霑/雷颂德 唱/潘美辰 **《新碧血剑》主题曲 (国/粤/完整版)

《我Love你》 曲/GRossini 词/黄霑 编曲/雷颂德 唱/张学友 **《东成西就》插曲

《哥仔靓》 编曲/雷颂德 唱/黄霑 **《东成西就》插曲

《做对相思燕》 词/张国荣 编曲/雷颂德 唱/张国荣/黄霑 **《东成西就》插曲

《阿弥陀佛》 词/曲/可能为黄霑 唱:黄霑 **《大迷信1993》主题曲

黄霑参演作品

1 爱情敏感地带 (2000)

2 小倩 (1997)燕赤霞

3 南海十三郎 (1996)

4 创业玩家 (1996)

5 新英雄本色 (1994)

6 摩登龙争虎斗 (1994)

7 年年有今日 (1994)

8 大咸湿 (1992)

9 不文骚 (1992)

10 私钟真面目 (1992)

11 不文小丈夫 II:银座嬉春 (1991)

12 老虎出更 II (1990)占叔

13 不文小丈夫 (1990)

14 义胆群英 (1989)

15 铁血骑警 (1987)黄东尼

16 霹雳情 (1984)

黄霑编剧作品

1 唐人街小子 (1977)

生平:

黄霑在有八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1949年他随父母移民香港;早年入读喇沙书院,后升读港大,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毕业后曾执鞭,后转到电视台工作,1965年投身广告创作及填词。上世纪70年代末,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主题曲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家变》、《狂潮》《强人》《大亨》《抉择》《风云》《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等这些电视剧的主题曲都是黄霑的佳作。那个时期,可以不夸张地说,香港的每个角落、每个人唱的都是他填词的歌。从此他走上了自己填词生涯的高峰,渐渐开始为**作词作曲,伴随着香港**《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青蛇》《黄飞鸿》等陆续走红,黄霑的词曲也传遍了华语地区。黄霑的词作品是他侠义精神与人生哲学结合的最佳体现,词坛小生林夕在点评黄霑时说:“以文言笔法写词有如行钢线,一不小心便会一面倒。只有学贯五经才能欣赏。”至今,他仍然是香港歌坛公认的“词坛教父”。

黄霑人缘好,整天笑口常开,幽默潇洒,然而碰到生气的时候,他也从来都是有话直说,口无遮拦。比如90年代初他就曾经痛骂过刘德华填写的歌词“狗屁不通”,后来他又被刘德华勤奋的工作态度感动,狠狠写了一大篇文章来夸奖刘德华的进步。他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2000年,成龙在回应使吴绮莉怀孕生女的丑闻时,说他只是犯了许多男人都会犯下的错误。香港许多人也认为这是一件风流而非下流的事情。黄沾却直言批评成龙,什幺风流不下流,做了便是下流。古龙笔下的楚留香才是风流,留情却未听说留子。语不惊人死不休,不喜欢就痛骂的黄霑,却跑去教天主教的圣经;曾经为人师表的他,竟然写出《不文集》。黄霑是一个矛盾又复杂的混合体,这恰恰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黄霑的第一个妻子华娃,是活跃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国、粤语歌手,两个人结婚后生下了一子一女,后感情破裂分开。1976年,黄霑与香港才貌双全的女作家林燕妮恋爱了。两人恋爱后,黄霑、林燕妮联手创办“黄和林”广告公司,成就了香港文化界的一段佳话。只是他多次向林燕妮求婚不成,便使出狠招:在报章上注销两人结婚的喜讯,而证婚人是德高望重的金庸,随后,林燕妮也在报章上注销个人声明,指责黄某人所公开的消息只是其一厢情愿,与她毫不相干。此后,两人彻底分手。与林燕妮分手后,黄霑度过了一段四面楚歌的失意日子,自己投资的**公司经营失败,负债累累,甚至无家可归。有一次,他万念俱灰,坐在窗口,眼睁睁望着10层楼下的地面,差点想跳下去一死了之。上世纪90年代末期,黄霑终于又迎来了自己新的爱情,娶了位比自己小17岁的年轻漂亮的太太,名叫陈惠敏,是他从前的秘书。结婚不久,黄霑重返香港大学读书研究,住处邻近港大,步行仅五分钟,但太太每天管接管送,成了他的保姆司机。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也是陈惠敏始终陪伴他,让他有信心可以对抗病魔,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张明敏(《我的中国心》演唱者)

1979年,台湾校园民谣非常火,香港永恒唱片老板邓炳恒认为,在香港出版国语唱片也许是个好的选择。当时,香港已经在音乐创作上实行了版税,歌越流行,创作者拿到的版税越多,在粤语歌红遍天的形势下,几乎没人愿意写国语歌。当时凡是唱国语歌的歌手,都被称为“民族歌手”。

1980年,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开始会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司老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开始为我策划新的专辑。邓炳恒找到了因为写粤语歌而当红的黄霑,请他写一首国语歌。

黄霑开出了和粤语歌一样的价钱,邓炳恒答应了。黄霑写出了《我的中国心》,后由王福龄作曲,公司决定以这首歌作为专辑的名称。

1982年,《我的中国心》出版,并没有像公司预想的那样走红,销量不高,社会反响也平平。香港人开始称我为“爱国歌手”。在当时的香港,这样的称呼带有讽刺的意思。1983年,中国和英国就香港问题开始正式会谈,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试探,想请香港艺人来晚会上表演。当时我的老板不同意我到中央电视台的晚会上唱歌,如果我唱歌的话就封杀我在台湾的唱片发行。

1984年,我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了演唱《我的中国心》和《垄上行》,这一次的演出,使我走进了千家万户,这首歌一下子就红了。观众写到中央电视台的信有几麻袋,我当时看着这些信,目瞪口呆,非常兴奋。然后香港的媒介因为我在中央电视台演出,开始称我为“左派歌手”。我回到香港以后,处境仍然没有什么变化。

大约是在1985到1986年,好像是在一个吃饭的场合,我再次见到黄霑,我告诉他《我的中国心》在内地红了,几亿中国人都会唱,我谢谢他写了这么好的一首歌。他不相信,认为我跟他开玩笑,只是说,“红了又有什么用呢?”那个时候,他经济条件不大好,而且中国也没有加入国际版权公约,《我的中国心》在内地再红,他也收不到一分钱的版税。包括他写的《上海滩》,跟着电视剧在内地的播放,也火了,被广播、电视反复播放,登在报刊上,他也没有拿到版税。所以,当时黄霑还开玩笑说,“你帮我把那些版税收回来好了。”

虽然没有拿到一分钱,但是黄霑还是很高兴。因为当时内地的《参考消息》,刊登过一篇新华社记者探访邓小平家庭生活的文章,说有一天下午,在中南海里,邓小平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教他们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这篇报道后来被香港的报纸转载过。

1987年,我正式进军内地市场,我的个人专辑在内地一出版就卖火了。后来,因为要出版新的专辑,我请黄霑吃饭,请他为我写歌,他也答应了,后来等了很长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一直没有写出来。在内地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后,实行版税制度后,他也拿过《我的中国心》一些版税。

毛俊辉(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

在去年SARS过后,四五月份的时候,我想搞一个音乐剧(《酸酸甜甜香港地》),那我就想到了顾嘉辉和黄霑这对老搭档,他们毕竟是音乐领域里最有才华的人,更加重要的是,他们有的是生活经验,对这样一个本土化的音乐剧,这非常重要。我们的经费有限,在我最担心的酬劳问题上,黄霑和顾嘉辉两位先生根本就没有在意。当时黄先生对我说,“我们就是喜欢,音乐剧是艺术嘛,我有兴趣。”

当时我的身体不好,得了胃癌,正在化疗中。关于《酸酸甜甜香港地》的创作和讨论工作,都是在我家里进行的,黄先生也每次来我家,当时看着我吃药,他还宽慰我说,不要担心,注意身体休息。整个准备工作他非常投入,每次的讨论会,他都会准时参加。当时我才得知,早在20年前,他曾经为西方音乐剧的中文版填过词,可是他不认为那是自己的作品,因为它是一部美国剧。所以,当有机会自己做一个本土原创的音乐剧时,他特别高兴。

当时顾嘉辉住在加拿大,为了搞好这个音乐剧,6个月里,顾嘉辉从加拿大飞回香港三次。他不在香港的日子里,我们3个人就在各自的家里,一起通电话,聊词和曲方面的问题。黄先生是一个自我要求非常严的人,有时候会为一句话,反反复复改上三四次。不满意的时候就撕掉,重头来过。10首歌,他写了三稿。写到激动的时候,自我感觉好的时候,不管时间多晚,也会高兴地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就那么哼上一段。后来我看他的手稿,他不喜欢用电脑,写的词谱、曲谱非常工整、漂亮,这样的传统工作方式,让熟悉电脑工作的我非常惊讶。在这个音乐剧初期排练的现场,几乎每一次我都能看到他。

《酸酸甜甜香港地》首演的时候,香港的3个艺术团体(话剧团、舞蹈团、中乐团)合作,黄先生在现场看了,很激动,很满意,但是他建议在音乐上应该加点西洋乐器,因为音乐剧毕竟是实实在在的美国剧,应该有现代感。后来,我们又请来了一个六七人的西洋乐队。在这之后,看过演出后,他又对个别词句作了调整。而且在香港演出时的节目单,就是黄先生亲自写的字,他想以这样的方式给观众留一点纪念。

《酸酸甜甜香港地》在香港上演了20场,每场一千多观众,非常成功。黄先生很高兴,说《酸酸甜甜香港地》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黄霑作品”。因为合作愉快,黄霑还和我商量过,再合作另一部音乐剧,当时他推荐的是《方世玉》。他一直想做一个能吸引年轻人、同时又与中国文化传统相关的音乐剧,方世玉在以往**、电视剧中表现得很多,也有过粤剧,但是在音乐剧方面还没有表现过,而这个题材刚好符合他的两个要求,所以我们当时就定下了这个内容。当时他劲头很足,还对我说一定要超过《酸酸甜甜香港地》才好。我想,现在他去了,这个梦想就成为永远的遗憾,不可能实现了。

金庸一生结过三次婚

第一任妻子叫杜治芬,美艳“杜四娘”,1947年在杭州相识,金庸拜访同事的朋友杜冶秋时,邂逅了时年17岁的杜家**杜治芬,后双双坠入爱河。1948年,金庸南下香港前夕,匆忙赶到杭州正式求婚。后来杜治芬也去了香港,金庸因写武侠小说与**界的一些人打交道,一来二去,这位人长得挺美艳的太太和他们也混熟了,想拍**,他们也比较卖金庸面子,金庸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各忙各的,结果夫妇感情却疏远了,最后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第二任妻子:晚境凄凉的朱玫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朱玫,是新闻记者,美丽能干,懂英语,他们于1956年5月1日结婚。金庸草创《明报》,备尝艰辛,朱玫与他患难与共,还曾变卖首饰支撑《明报》。1959年他们的大儿子查传侠出生后,正是《明报》草创之际,筚路褴褛,备尝艰辛,朱玫与他患难与共,成为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女记者,夜半渡口留下了他们夫妻的身影,还有一杯咖啡两个人分享等故事。那确实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相濡以沫的历史。《明报月刊》初创时期,金庸全力以赴,日夜忙个不停,那时他们家在九龙,已有二男二女,朱玫除了照顾孩子,几乎每天从家中送饭到港岛。1968年的《明报》编辑会议记录中都表明,朱玫常以"查太"身份出席。《华人夜报》创刊,她担任社长,之后还是《明报晚报》的采访主任。

等到《明报》稳居香港大报地位,《明报》王国颇具规模,在事业成功之时,由于金庸有婚外情,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痕,最终走向离婚。朱玫则提出了两大离婚条件:一是金庸付一笔钱作为补偿;二是要继任者去扎输卵管,才可与金庸结婚。朱玫这样做,是为她的孩子着想。据说金庸答应了这两个条件。自然这些都无法得到确证,离婚则是事实。他与朱玫离婚,"得不到好朋友们的谅解。"

林燕妮在《香江第一才子--查良镛》文中写到朱玫"也属性刚之人",《明报周刊》总编辑雷炜坡结婚时,在郊外举行婚礼,她也到场祝贺。金庸问:"要不要我送你回家?"朱玫只回以淡淡一句:“不用了。”

最后,朱玫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后半生,1998年11月8日她病故于香港湾仔律敦治医院,享年六十三岁。替她拿死亡证的,既不是她的前夫,也不是她的儿女,竟然是医院的员工,晚境之凄凉令人唏嘘,与金庸晚年的风光更是构成了巨大的反差。

第三任也即现任妻子林乐怡,貌美聪颖,大家暗地里都称她为“小龙女”。金庸笑着表示,太太很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非常注意他的饮食,不准他吃这吃那,而他也能欣然接受。金庸认为:“最理想的是一见钟情并缔结连理,然后一直爱下去。可惜只能是理想。”金庸洋名叫阿May,容貌清丽脱俗,据说她认识金庸时才十六岁,比金庸小二十多岁。他们相识多年才最终结合,“中间聚散聚散,历尽考验。”大家暗地里把美貌聪颖的林乐怡叫做“小龙女”。谈到“小龙女”,金庸笑着表示,太太很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非常注意他的饮食,不准他吃这吃那,而他也能欣然接受。除了饮食之外,他的居家都是由他太太来装饰,美轮美奂,爱心、用心及智慧都反映在那里。他说林乐怡最喜欢他的作品是《白马啸西风》。

那个,你说的那个,大概是贴吧上的。有个帖子,叫《八卦金庸》 就是你说的这个,我昨天还看啦。我也挺吃惊的。这么是做实在是太忘恩负义了,与他小说里的侠气仗义截然不同。但是,我总是觉得,心中没有鸿鹄,就永远写不出又豪气的文章,对吧?所以,我宁肯相信这是八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3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