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的历史沿革

李村的历史沿革,第1张

按:1914年德日战争爆发,李村随同青岛又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从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至1988年崂山县撤县划区,李村走进了县城时代。李村区的建制非常早,在1898年德国人第一次区划时就已经有了。李村区的定位一直是乡区,其实与县城也就差别在官方文件上,到1961年撤区划县成立崂山县后,李村也就实至名归的成为县城了。幸运的是童年的轨迹正好划过县城时代的末期,所以,在搜寻遗迹的同时,我还可以从脑海中翻找出那些早已成过往烟云的旧影。

李村的县城时代可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已建成李村公共汽车停车场、民众憩游所、涵吨饭店、书报阅览室、李村河两岸的商店(商号已达30余家),而3条街道已整修展宽可通汽车,李村中学、李村实验小学及运动场、礼堂等也已扩建,又增植行道树和垃圾箱等。除了行道树,史籍上记载的这些东西如今已难觅踪影。在京口路和向阳路的南段路至今大树林立,如果不看街道,恍惚间还真与树荫茂密的八大关街道有些神似。感谢前人种的这些树,也庆幸这些树能保留下来。草地只能代表着文化的肤浅,树木的沧桑才蕴涵着深厚的底蕴。 1988年,崂山县撤县设区,成立崂山区,1994年青岛区划重新调整,次年李沧区政府的牌子在李村挂了起来,李村走进了区府时代。区府时代的影子随处可见,用不着我苦苦的寻觅,只要细心的感受、用心的体会就行。区府时代,李村长大了,比起十几年前,李村已扩张了好几倍,再也不是那个穿过几条马路就来到玉米地的小县城。当然,最深刻的记忆还是李村商贸的突飞猛进,1991年崂山商贸开业(今天的利客来),第一天销售额就达到500万,创造了全国记录。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的崂山商贸很得意的在大门处炫耀着国家商业部的贺电,不知道这份贺电现在还有无保存,将来书写李村商贸史时,会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也就自那时开始,李村上演了商贸奇迹,大商场一家接着一家的开门纳客,人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以至90年代中期,青岛十大商场中李村就占了五席,李村商贸显赫一时。 到了90年代末期,随着外资零售业大量涌入青岛,李村商贸曾出现过短期的彷徨,华隆、万隆相继倒闭,五朵金花只剩下三剑客。痛定思痛后,三剑客也开始学习外资,引进先进的零售业形态和经验,三剑客又是扩建又是划地建超市,到现在也模仿的有板有眼了:利客来十万平米的购物中心已成为青岛商业的航母,维客、利客来分别在李村广场和文化广场地下建的超市也成为李村商圈成熟的标志。百盛进驻李村后,在三剑客的夹击下显得异常狼狈,三剑客瓜分李村算是成功了,而国美、苏宁、五星、大中这家电零售四巨头鏖战李村,也成为李村商圈靓丽的风景线。 进入本世纪,李村逐渐洋气了。上个世纪的李村还土的很,连寻个有点情调的饭店都是难事。如今的李村就像刚从山里走出来的小姑娘一样,学着别人的样子,也刻意打扮,开始追求时髦了。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在李村早已是寻常之物,如今肯德基在李村第五家店正在装修中,难以想象在这几百米方圆的弹丸之地上,居然有吾家肯德基竞争,还要加上麦当劳和必胜客分羹,竞争的残酷可见一斑;前几年在李村还难以看到的牛排馆、咖啡店如今也大街小巷比比皆是;饭店也终于上了档次,二星三星开了几家后,李村也拥有了四星级的锦江饭店;向阳路的步行街建的挺漂亮,让李村商圈提升个档次;四星级的永乐**城也提升了李村文化建设的水平;以前李村还没有超过十五层的楼,如今已经动工或即将动工的三十层高楼也有十几座,相信再过三年,广场一带也会出现一种高楼林立的繁荣之像,不管是不是虚假的,起码视觉上的冲击力会大大改变李村的形象。 不得不说李村集是21世纪的奇迹,十年前还以为李村集也会像青岛其他的集市那样走进历史的回收站。想不到如今的李村集反而焕发了青春,比以前更加的兴旺。青岛市唯一的集市已成了金字招牌,而屡试不爽的民俗牌也吸引着无数的眼球,不管是城里人、农村人还是外国人。如今的李村集大到汽车小到针头线脑无所不有,可贵的是一些已经从购物中心销声匿迹的传统工艺品还能在李村集上一睹芳容:碾子、卡花、秤杆、布老虎、地主帽、小棉袄……,活脱脱一个民俗博物馆。如今的李村集年交易额高达5亿,完全可以和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媲美。过去的李村集哺育了李村,而如今的李村集又成了李村的人脉。 商圈的发展是好事,带来的问题也让人烦恼。记的90年代以前的李村,街道虽称不上一尘不染,但绝对可以说是干净。如今的李村,尤其是商圈范围内,脏的让人不忍目睹:满地的痰迹,成堆的废纸、垃圾、包装袋,横流的污水、无所不在的小广告……李村商圈基本上就是个大垃圾场。除了脏,一个乱字又让人昏聩: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人群、望不到尾的车流充斥着自己的视野,各种喧嚣一次次挑战耳膜的承受极限……若是心情好,倒也没事,若是心情不好,怕是要崩溃了。如今李村户籍人口大约有十万,流动人口则高达20万,再加上商圈和李村集的号召力,吸引如此多的人气也就不奇怪了。有时,置身于李村,飘入耳朵里的东北话、朝鲜语、各类南方口音,让我恍惚间分不清我到底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而大街小巷悬挂的用韩国文字制作的招牌,又让人陡然产生走出国门的错觉。令人担忧的是,治安问题也随即而来,李村发生的恶性案件这几年已是屡见不鲜。繁荣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得到了什么,肯定也会失去点儿什么,得到的东西可以抛弃,失去的怕是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5、李沧的未来时代 按:根据李沧区十一五规划,五年后,位于李村中部的休闲商务区、李村东部的青岛市中央居住区都将初具规模,仅李村东部的常住人口就将达到20万…… 未来时代的影子,只有靠我的理性认识来加以描绘了。商圈如今是李村的根基,把商圈做强做大是李村未来的保障。总投资80亿、能居住三十万人的青岛中央居住区今年就要在李村东部开工了,五年后,李村城区的规模又要成倍的扩张,人口也要几何的增长,带来了人气,也就留住了李村的未来。在李村极度扩张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成了发展的瓶颈。如今的李村城区最宽的路也不过四条车道,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李村堵车的问题便显现出来,到如今已欲演欲烈,堵车几十分钟已成了家常便饭,基础设施改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来李村的走向。而诸如环境问题、治安问题、文化设施配套等问题都将或多或少影响未来李村影子的模样。 李村的影子已穿越了百年时空,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气质上永远没有改变,就像一个成年人再怎么打扮也改变不了他的气质一样,李村再如何打扮,那古朴的气质也会保留。有人嫌弃这气质太土,其实在这个越来越像流水线制造出来的世界,保留自己的特点,保留一份儿古朴,会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体现出来。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李村吧:人们悠然的在步行街闲逛、在装修豪华的购物中心选购、在必胜客里大嚼皮萨饼,而距此二百米远的李村大集的生意依旧红火…

青岛时尚128商务旅店--旅店坐落于繁华的李村商贸区,是客人来青商旅、观光、购物的理想首选,周围有十余条公交线路。14800起

青岛市李沧区书院路32号

青岛诺日朗商务酒店--坐落于李沧商圈中心位置,周边有多家大型购物场所,购物方便,交通便捷8800起

青岛市李沧区书院路188号

锦江之星(青岛李沧广场店)--酒店濒临繁华的购物中心李村广场与繁华的向阳路步行街、怡静的李村公园近在咫尺14400起

青岛市李沧区京口路66号

汉庭快捷酒店(青岛李沧广场店)--酒店周围有利客来、维客等大型购物中心,有李沧公园、青岛百果山都市悠闲风景区等景点17000起

青岛市李沧区京口路85号(蓝海大饭店对面)

李村大集是在阴历逢二遇七的日子举行,即农历每月的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这几天。李村大集位于中国山东青岛李村河滩。

李村大集始建于1892年,距今约有120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即墨县志》,其建置篇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据此可知,在明朝,李村大集已属乡间12大集之一。

清同治《即墨县志》,对李村大集也有载录。同治十一年(1872年),即墨县内有城集4个,乡集39个,李村大集为其中之一。至清朝末期,李村大集已形成繁荣一方、辐射百里的规模了。

传承与发展

1950年代初,社会安定,物价低廉,大集年成交额在百万元左右,并呈逐年上升之势。1954年起,粮油实行统购统销,自由交易被限制,大集贸易额略有下降。1958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农村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副业被禁止,大集交易品种明显减少,并一度被冷落,由李村河底迁至河上。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自由市场重新恢复,农副产品及家庭加工产品上市,李村大集又活跃起来,但交易品种有限,比较单调,交易额与50年代相比大幅下降。

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大集交易额逐年上升。70年代,集市搬到了李村广场,即今商贸中心所在地。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增加,李村及周边城乡购买力提高,李村大集进入了繁盛时期。

李村大集是在阴历逢二遇七的日子举行,即农历每月的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这几天。李村大集位于中国山东青岛李村河滩。

李村大集始建于1892年,距今约有120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即墨县志》,其建置篇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据此可知,在明朝,李村大集已属乡间12大集之一。

清同治《即墨县志》,对李村大集也有载录。同治十一年(1872年),即墨县内有城集4个,乡集39个,李村大集为其中之一。至清朝末期,李村大集已形成繁荣一方、辐射百里的规模了。

传承与发展

1950年代初,社会安定,物价低廉,大集年成交额在百万元左右,并呈逐年上升之势。1954年起,粮油实行统购统销,自由交易被限制,大集贸易额略有下降。1958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农村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副业被禁止,大集交易品种明显减少,并一度被冷落,由李村河底迁至河上。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自由市场重新恢复,农副产品及家庭加工产品上市,李村大集又活跃起来,但交易品种有限,比较单调,交易额与50年代相比大幅下降。

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大集交易额逐年上升。70年代,集市搬到了李村广场,即今商贸中心所在地。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增加,李村及周边城乡购买力提高,李村大集进入了繁盛时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51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