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仪仗兵身高要求达185米,仪仗队执行队长身高要求达188米,最佳高度最好不高不矮。
2、入选三军仪仗队女兵方队,除了要满足普通女兵的征兵要求外,还有更加严格的标准。例如,身高要在1米73以上,相貌要端正,等等。除了身高、相貌之外,学历和专长也是入选标准之一。
3、此外,由于需要挂枪接受检阅,仪仗女兵不光要形象气质佳,还要在力量上、耐力上经得住考验。女兵初检阶段的体能测试项目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体能测试必不可少。
三军仪仗队从全国各地征选招兵,一般身高要求在188-192米之间。解放军首批30名女仪仗兵90%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平均身高173米,于2014年2月份在北京军区22个旅团级单位依据选拔标准、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的程序选拔出来。
三军仪仗队一般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主要担负迎送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及纪念、庆典等重大国事活动的仪仗司礼任务。
仪仗规格有三种:由151人组成,用来迎接外国首脑。由127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用来迎接外国军队的高级将领。由101人组成的单军种仪仗队,用来迎接外国军队的单军种司令。
1、仪仗队身高标准是185米。入选三军仪仗队女兵方队,除了要满足普通女兵的征兵要求外,还有更加严格的标准。例如,身高要在1米73以上,相貌要端正,等等。除了身高、相貌之外,学历和专长也是入选标准之一。
2、仪仗队的训练内容。
(1)军姿训练,军姿是军人最基本的姿态,也是军人的必修课目。在三军仪仗队中,每一个仪仗兵的站姿都要求挺拔、自然,并能在炎炎烈日和凛冽的寒风中纹丝不动地站立三个小时以上。
(2)正步训练,正步是仪仗队的基本步伐。正步训练是仪仗队员最基本的训练,同时也是对他们以智力和耐力的培养与锻炼。为了从练兵场走向阅兵场,他们每个人每年平均要穿破七双皮鞋。每一个士兵脚上都有磨破的伤痕。正步伴随着每一个士兵走完他的军旅生涯。每一个仪仗兵队员在服役期间所走出的正步距离相当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
(3)表情训练,在三军仪仗队中,表情是对内在气质修养等多方面的检验。每个仪仗兵面对外宾时要求神采奕奕,不卑不亢。他们要在迎风迎光的条件下训练眼神,30秒不能眨眼,不能流泪。他们的目光体现出的是中国军人的精气神。
兵器诡异习俗残忍
存在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滇国,以青铜兵器作为主要的兵器。滇青铜文化研究专家张增祺先生把这些青铜兵器分为勾刺、砍劈、击打、远射和防护五大类,包括戈、矛、钺、斧、啄、剑、臂甲等。
这些兵器在古滇国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血腥与冰冷之中,兵器攻击与反击、掠夺与被掠夺的本质显现无遗。
在古老的滇民族中,流行着一种奇怪、残忍的习俗——血祭。两千多年前,滇池一带不仅生活着滇人,还生活着昆明人,他们之间经常爆发战争。滇人当时势力强盛,但昆明人也是以强悍著称,滇人并不总能获得胜利。
原始民族敬重勇士的思想是朴素的,他们承认昆明人的勇敢,因此非常喜欢用昆明人的热血来祭祀神明,取悦上苍。仅仅为了祭祀的目的,滇人也会主动进攻昆明人,掠夺奴隶以及贡品。
在滇人看来这种血祭会让神明肥沃土地,滇人热切盼望用敌人的鲜血换取庄稼的茁壮生长。众所周知,腐烂的动物遗体会让土壤更肥沃。
滇人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单纯地认为是人的血肉让神因喜悦而赐福。活祭的场面在今人看来那样残酷,却被古代滇人视为理所当然。
杀人祭祀柱场面贮贝器
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铜鼓形贮贝器。鼓腰部刻有八人,每人手持兵器,或驽、或矛、或斧作奔跑追猎场面。器盖上铸人物五十一个,动物猪、犬各一。
盖中央立一圆柱,上盘绕蛇两条,柱顶立一虎,两侧边沿各有一鼓。柱右一人裸体,双臂反绑于一牌上。柱前一人左足锁枷,一人跪地,双臂反绑,均裸体。
此三人当为祭祀的牺牲,柱右一人乘坐四人肩舆,为主持祭祀的女奴隶主,此场面是滇人举行的一场祭祀仪活动。
豹衔鼠铜戈
长26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扁圆銎,上刻卷云纹、同心圆纹、锯齿纹等,銎背上铸有一只豹子,其尾下垂,四足微弯踏于銎上,口衔一鼠,又目远眺作观望状,滇人特有的武器。
蛇头纹形铜叉
长30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叉圆形銎,銎侧无钮,銎上饰浮雕的蛇头纹,蛇背有鳞片,张口鼓目作吞食状。刃为长方形,前锋分叉,滇人特有的武器。
金臂甲
高19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金臂甲片一组三片。1994年云南江川李家山也出土过形制一样的三片铜甲片,穿连组合正好与人手臂相吻合,以此推断,云南晋宁石寨山的这三片金甲片当为金臂甲。
尖叶形雉鸡纹铜锄
长285厘米,宽20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5号墓出土。整体似树叶,前锋呈锐角,后端呈钝角,鎏作三角形,突起于锄身正中。锄两侧各刻一只站立的雉鸡,可能用于与农业有关的祭礼仪式,不一定是实用物。云南盛产铜矿,说不清这是农具还是兵器,或是仪仗。
吊人铜矛
长41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矛刃部长而窄,圆形銎,刃部后端两侧各吊一裸体男子,双手反缚,其发下垂,为受刑之奴隶。装饰凤格独特,成为滇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物。奴隶制滇国的象征物,其残忍对待战俘,不亚于商代。
四人一牛铜啄
长27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仪仗兵器,啄刺细尖,扁圆銎横于啄体形成丁字,銎饰细密云纹、太阳纹、雷纹、锯齿纹组合成图案。
銎背上原铸四人(其中第二人已残失)和一牛。第一人背负囊;第二人应为牵牛者,惜已失落;第三人作赶牛状;第四人右肩扛物,已残,仅剩半截木棍。三人服饰相同,均着披毡,穿短裙,长不过膝,戴耳环。此场面内容似与纳贡有关,滇人特有兵器。
压花牛纹金剑鞘
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滇王之剑。
手形銎铜戈
这件手形銎铜戈就如其名,整体被铸成手握短剑的形状。手和腕臂中空作为銎,剑首作内,剑腊作援,后部有一圆孔。内上沿出刃,銎部手背上有菱形纹饰。此戈表面镀锡,可能是专门用作仪仗器使用。
装柄后如操生杀大权的手,持利剑高悬于芸芸众生之上,整个器物构思巧妙,造型奇特。它将装饰效果与实用功能融为一体,这在中国青铜器中是很罕见的。它也显示出了滇人丰富的想象力,堪称滇文化的艺术珍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